196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西红柿及其它
方山
小园圃里收下了最后一批西红柿。红艳艳地,发着宝石似的光泽,它们是多么引人呵!
还是在童年的时候,从母亲那里听来了
“西红柿补血”的说法。长大以后,虽然颇以为此说有点类似“高尔基姓高”的味道,但是西红柿究竟有什么营养,还是不得而知。因此我还是对别人说:“西红柿是补血的。”
直到最近才知道:原来西红柿的果实富有各种维生素、糖分、蛋白质和无机盐等养分,特别是含维生素PP在果类中居第一位。这种维生素PP有治疗癞皮病、保护皮肤健康、保持胃液和促进红血球的形成等功效。如此看来,“补血”之说倒也真是有些根据的。
可是,据说在十六世纪中叶,西红柿刚刚从美洲传到欧洲的时候,有人因为看见它颜色娇艳,就怀疑它有毒,给它起了个令人闻而生畏的名字——狼桃。这真是给林黛玉起了个“母夜叉”的别名。后来,还是有一位画家有点不相信,拚死吃了一只,才打破了这种错误的见解,使西红柿得到了应得的名誉。
然而,西红柿的茎叶,却又确确实实是有毒的。
想不到一株西红柿竟有这么复杂的学问!
比起西红柿来,社会现象当然要更加复杂。因此,像说西红柿是“狼桃”或“补血”这一类简单化的一言以论之的作法,更加使不得。不仅是不同的事物要具体分析,就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各个方面,也要具体分析。好好坏坏,功功过过,有用无用,都要弄得清清楚楚,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像“西红柿补血”这一类的说法,你说它不对,它又有一些根据;你说它正确,它又过于模糊笼统。这种“大体上不错”的了解,可能比一无所知要好一些,但是安于这种状态,永远也不可能对事物有真正的了解。
如此说来,还需要总的评价吗?总的评价当然是要的。但是,只有在具体地分析了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后,才能对总体作出正确的结论。
由西红柿而能及其它,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只要你下功夫深入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它绝不像你乍一见面时那么简单。对于由千万种复杂的客观事物交错地组成的万分复杂的客观世界,没有复杂的头脑,更加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它,有效地改造它。认识上的简单化常常是和幼稚、甚至和懒惰连在一起的。
避免简单化,获得对于客观事物的真知灼见之道无它,像要了解西红柿一样,一方面是了解关于西红柿的知识,接受别人已经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不为这些知识所限,大胆地实践,“拚死吃它一只”。这样做去,即使有些事物,由于主客观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一下子完全认清,也能在时代给予我们的最大可能的范围内,一步一步地向着真理靠拢。
写到这里,我更觉得西红柿的引人了。


第8版()
专栏:

序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座镜台上,都亮着一盏小灯;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
多么寂静,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往常的喧闹消失了,有的只是准确、敏捷的动作与深思的眼神。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寂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镜子里的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捧献出什么?
她站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它从不亏负苦心人。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只去朴素地创造就是了。”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微微扬起:这立刻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现了倔强。多么有个性的眉锋啊,简直是个新的创作启示。
放下眉笔,院长伸出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又作了个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于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是多么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次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解放前,我是个拣煤核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去,连哪根儿操纵杆儿是管什么的都忘了。心正慌呢,“登、登、登!”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直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儿开。
刚跑两站,抛锚了。我满脸大汗,不敢回头。不知道是谁喊了声:“下去推一把!”呼啦下去了多半车。从反光镜里,见那个大眼睛姑娘,正前倾着身体,推车呢——可我总觉得她那双长着老茧子的热手,扶的是我的身子……马达响啦。抹去眼泪,盯着前头,我把油门儿加大。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拣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同志,好好儿演你的吧。胜利,教训,对咱革命者,都有用。
对了,还有件事儿得告诉你。我们当中有个小妹妹,她说,她们窗子前边儿有一丛玫瑰,那是她全家细心栽培的。明天,她要采一束送给你。…………
下面,是几行签名。看字迹,有的稚拙,有的老练;有的朴实,有的华美。她多想猜一猜这些签下名字的同志都是什么样子啊,他们的年纪、性格……哦,院长又递过什么来了?——一大束玫瑰,深红深红的。花心儿含着水滴,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这样一束花,可怎么接啊。她怔住了。还是院长把花束放在了她的怀里。望着花束,不知怎么的,她眼前一阵迷蒙。莫非是花心儿里的小水珠儿,闪着亮光,溶进了她的眼睛?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朦胧的幻境,从夜色深处现了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厚,这么浓重,简直给那幽蓝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幕开了。踏进芬芳的月色,她,展开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第8版()
专栏:小诗语文

“十月寒”
夏静岩
据说有一个学写诗的人,诗中有“十月寒”三个字。他的老师批评道:“十月当然寒冷了,这样写,岂不是多余的话!”于是举杜甫用“月”字的句子作为范例:“‘二月已风涛’,记风涛来得太早;‘因惊四月雨声寒’‘五月江深草阁寒’,不当寒而寒;‘五月风寒冷拂骨’,‘六月风日冷’,不当冷而冷;‘今朝腊月春意动’,不当有春意的时候就有春意了,这样写才是有意义的。”老师接着又说:“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的,杜甫还有其他的句子,如‘三月桃花浪’,‘八月秋高风怒号’
‘闰八月初吉’‘十月江平稳’等等,这是因为如不用某月点出就不能实录一时之事。以上两类关于用‘月’字的句例,都和‘十月寒’之句完全不同,写诗应该没有一个句子甚至一个字是多余的。虽是这种小地方我们也应该向杜甫学习。”(注)
读了这段话之后,使我联想起元曲中有
“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句子,写法新颖,叫人容易记住。相反地我又联想起唐初文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那一类骈句只是要凑对子,和俗语“豆腐干、干豆腐”差不多,叫人感到累赘和烦腻,也是很不好的。
“十月寒”可算是文章病例之一,虽是对学习写旧诗的人而说,实际上对于一切书面文字都是适用的。我们要求写得精炼些,必须惜墨如金,避免一切多余的话。
从“十月寒”的故事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
(注)根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八第二段重写。


第8版()
专栏:

红柳
裕定
在茫茫戈壁的尽头,隐约可见一个黑点在移动着,越来越大,一会儿,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一个背着背包、骑着枣骝马的人。一眨眼,马到跟前来了,哦——是我们的邮递员!
我们的邮递员,结实,饱满,脸色通红。可以看出,他今天已在戈壁滩上赶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途,赤红的脸上落了一层薄薄的尘土,汗水从额上淌下来,在脸上划了几条像河流似的道道。
我们的邮递员是最熟悉戈壁的人。夏天,在太阳还没有爬上地面的早晨,或者在满天星斗的夜晚,他先知道戈壁的安静,清凉和空气里一阵阵野生植物的气味。在夏日的白天,他知道戈壁地面是怎样的滚烫。在冬天,他和狂暴的风雪打交道,而他也最多地欣赏了大雪严严地盖住了戈壁时冰屑雪花遍地发光那壮丽的景色。
戈壁呵戈壁!这是一个多么不平常的天地!在夏天的酷热和冬天的奇冷及狂暴的风沙中,却长起无数“花红叶绿”的红柳。红柳,是一种一人高的丛生灌木,枝干坚硬挺直,枣红色;它的叶细小而青翠,花还没有半粒米大,紫红色,开在枝干的尖端。远看起来,一串串的花朵汇集在一起,插在一堆堆的绿叶上面,一丛丛一簇簇,长遍了无边的戈壁,给戈壁添了一片使人振奋的生机。
红柳,顽强地成长起来,不怕困难,叶青花鲜地挺立在邮递员的马经过的路上!
而我们的邮递员,不正像红柳一样顽强和可爱么?
不管冬去春来,我们的邮递员一年到头在戈壁滩上奔走。有时,顶着炎炎的太阳,嚥着苦涩的口水;有时,穿行在迷漫的风沙里;有时,出没在冰天雪地。一月两月三月,一年两年三年,永不间断,永不停息地奔走。给生活在戈壁边沿的人们带去党和毛主席的话,带去各地建设生活的新消息、新成就,给人们带去可贵的书报,给人们带去外地亲人的音讯,有时虽然只有几行字,几句话,却给人莫大的欣慰和喜悦,激动和力量!
邮递员跟我们打了一个招呼,又扬起鞭,匆匆赶路去了,马后尚留下团团的尘雾,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条路上长满一丛丛枝干挺拔,坚强而美丽的红柳!


第8版()
专栏:

篱笆房组诗
晏明
往 事一堆芦苇,几道篱笆,重重茅屋,哪有砖瓦?夏季的雨,像河水淌进炕底;严冬的风,像尖刀插进屋里。碱洼沙地,一望无边,春旱白碱似霜,秋涝波浪翻溅。风里雨里,度过四季,饥里寒里,抖抖破衣。辈辈穷,家家灾,年年月月,地主逼债。告别篱笆房,饥荒一肩担,全家老老少少,乞讨天北地南。
新 景春风阵阵,卷走泥泞,公社阳光,灿亮晶莹。大宁干渠,像江河浩荡,日夜流涌,日夜欢唱。条条小渠,像一张鱼网,撒满田野,撒满村庄。挖土挑泥,田边喧嚷:给雨水开道,给旱地灌浇。麦田金黄,走不到头;菜园翠绿,望不到边。碱洼地,稻秧飘飘;蛤蟆坑,鲤鱼闪跃。走进村口,花香人笑,篱笆房——哪里去了?座座石屋,道道砖墙,人人新衣,家家新房。喜讯处处传,山歌满田园,全家老老少少,披星开上第一线!
人 物白天在地里,夜晚在队里,爱社胜过家,全队谁不夸?出工在前,收工在后,昨天耪地,今天扶耧。歇晌时,找老农探问,下工了,和小伙谈心。张家过得怎样?李家可有困难?问长问短,问暖问寒……出兵有将,车动铃响,他是咱支书,他是咱队长。一心为社,一步一个脚印;像一条红线,全队拧成一根绳。


第8版()
专栏:

王维的诗集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在他的全部诗作中,以描绘山川景物和田园风光的篇什最为人推崇,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的诗对于当时及后代诗歌的发展,也都有相当深刻的影响,目前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山水诗问题的讨论,对于王维的作品,需要作更深入的研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特整理出版《王右丞集笺注》。
清代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是他几乎花了毕生精力才完成的,在明清以来注释的唐人诗文集中,这是较好的一种。他订正了元明各刻本的很多错误,对作品中所引用的典故,涉及的人物、地理以及当时的典章制度等,都引证故籍,加以详细的注释。因此,在还没有编成一部更新、更完善的王维诗文的新注本以前,赵殿成这部笺注,对一般爱好王维诗的读者和研究者,还是一部很有用处的书。
本书卷首刊有王运熙所写的代序《王维和他的诗》;卷末有叶葱奇的《校后记》,说明赵注本的特点和优缺点。(冰)


第8版()
专栏:

丛林鹿语(木刻) 赵志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