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上山入林 建设山区
商南县九百多户社员要求返回山区安家生产
沁源县发动群众开发山庄扩大耕地多种多收
本报讯 最近,陕西商南县原来从深山老林区迁居平川或浅山区的一些社员,正以喜悦的心情,积极准备返回原地,增产粮食,务育林木,发展多种经营,建设山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
前几年,这个县居住在山区、林区的一些社员,先后迁入平川或浅山地区,因而荒芜了一些土地、果树和苇园。据武关等五个公社调查,历年下山的一百五十户社员,就荒芜土地一千一百多亩。最近,一些公社广泛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反复向社员说明山区林区土地肥沃,土特产丰富,建设好山区、林区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和增加社员收入的重要意义,动员下山的社员,重返家园,建设山区。武关公社经过宣传教育后,就有七十二户社员,共三百九十三人,一百九十五个劳力自愿报名重返山区。这些社员返回原地后,可将分散在三十五条沟坡的一千五百多亩土地种好,可务育林木六千余亩,并可采集大量的山货土特产品。富水公社原下山的一百三十六户社员中,今年3月后已有五十八户先后上了山,已种原弃耕地一百八十亩,新开荒地六十六亩。峦庄、白玉等公社还有原居住在平川的四十多户社员,也自愿报名上山,建设山区。据统计,到8月底,全县历年下山的九百多户社员,已普遍报名要求返回原地生产。
县、社等各级领导都很重视这项工作,在这些社员未迁上山以前,通过和社员商量,进沟勘察,根据不同情况,让他们分期分批上山,并帮助他们首先抢种好第一季庄稼。武关公社经过勘察后,对有房居住的三十九户社员,已帮助他们早在今春就先后上了山,抢种了五百多亩秋庄稼;对原来房屋已倒塌的十二条沟内居住的十七户社员,队里就先帮助他们拉“吊庄”(即临时住处)把地种上,待冬闲时房屋盖好后再迁家上山;对将迁回高山寒冷地区的十六户社员,今年冬天先盖房,明春解冻后再上山种地。为了抢种好第一季庄稼,有的地区还针对山区林区劳力少的情况,组织平川社员采取换工办法,上山帮助开荒种地。富水公社还决定:原来从山上带来的一百三十二头耕牛、六十七头猪、二十二只羊,全部随人带回原地饲养使用,同时还按规定划给上山人员柴山和自留地。
各地在边宣传边安置的同时,对于上山社员的生活也作了妥善安排。武关公社拨出四百余元专门扶助上山的贫困社员修房安家。对于房屋破烂或不足的,生产大队积极帮助修补或新建。对于上山社员在平川的房屋,完全由社员自己处理,队里不加干涉。
这些下山的社员,都是山区林区生养长大的,和深山密林有浓厚的感情。经过宣传教育,尤其帮助他们切实解决了生产、生活上一系列的困难问题后,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热爱山区、林区的思想。
本报太原16日电 山西沁源县把开发山区扩大耕地作为增产粮食的重要措施之一,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沁源县山岭很多,居住分散,全县山庄窝铺有六百九十八个。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人畜上山,开荒种地,这些小山庄每年生产的粮食,不下四百万斤,占当时全县粮食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解放以后,居住在山庄窝铺的河南、河北、山东老乡,大都迁返原籍,还有许多本地人,也因为其他种种原因迁移下山了。前后共迁走九百五十户、三千二百四十七口人,人走地荒,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一亩土地没有人种,约计减产粮食三百万斤左右。十多年来,全县总产量只增长了24%,主要原因就是减少了种植面积,凡是没有把山庄窝铺土地丢掉的大队,粮食总产量就增长的比较多。
总结了这些经验教训以后,中共沁源县委进一步注意了开发山庄,多种多收。今年已经组织一百四十户农民重新返山安家,再加上生产队扩大耕地面积,在不破坏水土保持的原则下,共垦种荒地一万五千亩,今年将增收一批粮食。
沁源全县还有近三万亩可以种植的山庄土地,如果全部耕种起来,每年至少可以多收粮食二百万斤以上。今年已经胜利地走了第一步,根据计划,1962年还要有六百户农民到山庄去落户,可以扩大耕地一万五千亩,到1963年再组织四百户上山,将下余一万余亩荒地全部耕种起来。(附图片)
辽宁省建平县青松岭公社由三十多名高小毕业生和青年组成的青年山区建设队,四年来,在草木难生的秃龙山上造林一万一千多亩,修梯田七千多亩,山上种上了庄稼。 新华社记者 姜可运摄


第2版()
专栏:

天津洼地多种高粱收成好
白洋淀周围高粱似火海稻田一片黄
本报天津16日电 河北省天津市低洼地区今年庄稼收成好。洼地丰收的原因之一,是今年种植的大高粱多。
去年全区种高粱六十六万亩,今年种了一百二十五万亩,增加将近一倍。今年,大洼地区风雨并不很调顺,播种期严重干旱,后期雨量又太集中。但是由于高粱这种庄稼,前期旱点不要紧,后期涝点也不怕。再加上公社化以来兴修的大量水利工程在抗旱排涝中发挥了作用,减轻了灾害,赢得了好收成。
几年来,天津地区根据当地低汙易涝的特点,兴修的水利工程很多。1958年以后,依仗着人民公社的力量,水利建设更有了新的进展。全区仅扬水站就兴建了四十处,到今年,全区水利工程控制土地面积已经达到四百七十四万亩,加上近二年来上游大型水库的修建,全区已经有二百五十五万亩土地从根本上免除了百年一遇的涝灾。今年春播时,宝坻、坝县、武清、蓟县等四个县,就利用灌水渠道和扬水设备,引水灌溉土地三十多万亩。8月23日,全区普遍降雨,北部几个县,一次降雨一百五六十毫米,雨后一些汙淀地区,顿成一片汪洋,积水面达一百一十八万亩,因为各地水利工程发挥了排涝作用,全区到8月底,就把近八十万亩积水排除净尽,减少了沥涝面积。
据新华社讯 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周围高粱水稻获得较好收成。站在白洋淀的大堤上,高粱活像一片火海;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闪耀着金光。成群的社员们,高兴地在收获辛勤劳动的果实。
白洋淀周围的四十多万亩土地,地势低洼,每年秋季四处雨水流到这里,就变成一片汪洋。为解决秋涝这一根本问题,中共安新县委在去冬今春,多次进行调查研究。群众提出了很多意见,他们说:“这些地本来就低洼,应当按地势条件来种庄稼。种上玉米收不了,高粱上点水就不怕。”今年春天,各生产队就按群众意见安排了种植计划。社员们劳动热情高,种一块管一块,许多队比去年提早一个节令完成了春播计划,还扩大了种植面积,全县去年只种大高粱三万六千亩,今年种了十一万亩,水稻也由去年五万一千亩,增加到了八万四千亩。
低洼地多种高粱水稻等耐涝作物,是低洼地区农民多年来生产实践的经验。因为高粱有纤维柔韧的秸秆,经得起雨水浸泡,抗得住狂风袭击,是洼地高产保收的作物。沈家坯公社北喇喇地生产大队,今年种了大高粱六百亩,虽然都被水泡了,但生长还好。高粱、水稻虽然耐涝,可是降水过大、作物淹没,也不能收成。为了及时排除积水,去年冬天,几个公社在新安北堤修筑了排水渠四千八百米;今年雨季又疏通与新挖排水渠二十一条,修建了八处扬水机站,这些排灌工程在今年抗灾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附图片)
河北高阳县北晋庄公社佐庄生产大队第二队的高粱已经开始收割,社员萧云亭喜获高粱好收成。
袁浩、国汉摄(《河北日报》稿)


第2版()
专栏:

依靠公社力量兴修水利工程改变干旱面貌
灵水大队粮食产量不断上升
本报福州16日电 福建晋江县安海公社灵水大队,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年年干旱面貌,农业生产水平和社员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开始改变了缺粮面貌,1959年以来成了余粮地区,今年早稻总产量又比去年增加了15.9%,1960年社员每户收入二百五十四元,比1957年高级社时期增长了51.1%,现在有三百多户,在银行存款四万多元。
灵水大队地处沿海丘陵地区。解放前,当地全部水利设施只有三百一十五眼水井和两条小水沟,在旱灾频繁的袭击下,当地粮食平均每季亩产不到二百斤,一年缺粮三个月,加上反动统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许多人背井离乡,远渡重洋。解放后到高级社时期,筑起一些抗灾能力较强的山塘水库,生产情况逐渐好转,但还不能更多更快地改变自然面貌。1958年办起公社以后,灵水大队干部和社员,在公社统一领导下,根据全队耕地受旱和水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规划,全队的水利建设飞跃发展。那时,兴修水利需用一笔资金,大队本身一时无法全部解决,公社除了拨款三千多元作为水利补助外,还向国家银行贷了四万多元的水利贷款。技术力量不足,公社和水利部门帮助他们培训了六个能单独设计和指导施工的水利技术员和七十多名初级水利技术员,同时,还派去三名技术员帮助设计和指导施工。由于工程大,大队里的劳力不足,公社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从各大队组织了五百多人帮助修建了一个多月。由于公社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大队的相互帮助,使灵水大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几个主要水利工程。1959年、1960年以来又进行了巩固加高和继续修建,目前全大队共建起了中、小水利工程十五处、蓄水量达七十九万立方米,渠道三千零五十米,受益农田扩大到一千七百五十亩,加上原有的水利设施,作到了全大队94.4%的耕地经常能够得到灌溉,其中可以自流灌溉的占总面积的82%。
灵水大队在公社化三年来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对提高生产起了显著作用。过去每年花在抗旱上的劳力约占全年农业生产总投工数的60%以上,现在即使在大旱的日子,全大队只需用十五个管水员负责看水,只有少数田地需用人力灌溉。有了水,可以在冬季灌溉翻犁晒白,到春季又可事先放水溶田;也可以大量推广生长期较长,产量比较高的优良品种。这些耕作条件的变化,促进了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全大队平均一季单产由原来的二百来斤提高到1960年的三百一十四斤。同时,随着灌溉条件的改善,三年来全大队先后因地制宜地把五百一十二亩旱地改为水田,开始种植双季稻,有的还利用冬季多种一季麦子。
水利工程的兴修,对多种经济发展也有很大促进。灵水大队近几年利用小围塘、水库养鱼十多万条,去年收成的淡水鱼即达二千五百多斤。各生产队还把抗旱节约出来部分劳力用于发展副业生产,使全大队每年增加现金收入达一万五千多元。


第2版()
专栏:江苏通讯

母猪产仔前后
本报驻江苏记者 如东县报记者集体采写
袁维亮家的母猪新生的一窝小猪已经过了“满月”,要出售了。这消息一传出,不多一会儿,他家的猪栏边就围上了一群争着买小猪的社员。袁维亮向人群里一看,见预订小猪的李兆林还没有来,怕大家一下子把小猪全部争着买走,没法向李兆林交代,就赶忙跳进栏里,抱起一头小猪藏在房里。
预订小猪,在江苏如东县石甸公社被社员们诙谐地称之为“指腹订猪”。像这样的事情,自从进一步贯彻公私并举以私养为主的养猪方针以及有关的政策以来,在石甸公社各个生产大队里都有。就拿李兆林说,他已两次向袁维亮“指腹订猪”了。
李兆林是第三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今年“端阳”节前,他决定把自己养的肥猪卖给国家,但在肥猪没“出圈”之前,他总想先买头苗猪回来,不叫“空圈”。可是,此刻人人都争喂小猪,哪里去买呢?一天,他打听到本大队北边村上第十生产队袁维亮家养的一头老母猪有孕了,就兴致勃勃地带着钱赶到袁家,要订购一头小猪,可是袁维亮怎么也不肯收,说:“现在猪还没生出来哩!到买小猪的时候再给吧。”实在没法,李兆林只好回到家里,让老伴再去找袁维亮的老伴订购。这次,经过这两位“内当家”的攀谈,才算谈成了。最近,李兆林又要出售第二只肥猪了,恰巧,袁维亮家的老母猪又是第二次“怀胎”,李兆林见上回从袁维亮家买回的那头小猪种好,长得快,又想方设法,从袁家订购了一头。
“指腹订购”了小猪的社员们,按说应该放心了,但是他们还怕落空,因此还要先走一步。像在第一大队第二生产队石仲泉家订购了小猪的社员们,怕到石家捉猪的人多,挨不上份儿,就在石家小猪“满月”的前夕,把捉小猪的篮子送到了石家。捉猪这天,他们到石家一看,栏里只有十七头小猪,而栏外已经放好了二十四只篮子,原来,一些没有订购的也来买猪了。他们只好向主人交涉,主人石仲泉也只好向大家打招呼:“这次就让订猪的人家先捉猪吧,没买到的,下次你们优先。”
这个公社,许多社员为了争取能够买到小猪,还积极支持饲养母猪的社员。第五生产大队第八生产队殷小山家饲养的一头三百多斤重的良种母猪,社员们都喜欢订购他家的小猪。这头母猪因为体重,吃食多,社员们怕它“饿肚子”,先后给殷小山家送来上千斤的青饲料,现在还有三百多斤南瓜藤没吃完。第一大队第二生产队饲养母猪的女社员吴玉芳有一次生了病,不能起床,她正愁着几天前才生下小猪的母猪,饲料没法解决,社员冯祖才、吴玉珍却送来了青饲料,生产队还给送来了精饲料。第九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顾长太家饲养的一头母猪,一次生了十三头小猪。这头母猪的胃口大,每天喂的精饲料里要掺和十多斤青饲料才能吃个饱。他家有个住在毗连第四大队的亲戚吴宝善,一天因受邻居的委托,来到顾长太家订购苗猪,吴宝善看到那头母猪吃的青饲料不够,回家一说给邻居知道,就有十来户社员采好了一千多斤青饲料给顾长太家喂猪了。
在石甸公社,我们还听到看到了不少缺少饲养母猪经验的社员,得到了具有丰富饲养母猪经验的社员多方面的具体帮助。
第五大队第二生产队有个五十多岁的老汉顾祖松,过去养过不少肥猪,就是对饲养母猪的技术不熟悉。今年他饲养了一头母猪。一次,顾祖松突然发现母猪老是在圈里转来转去,是饿了吧?但弄来饲料,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仔细一观察,才发现是母猪发情了,老汉眉开眼笑,喜欢极了,顾不上吃午饭,就性急慌忙地去找种公猪来配种。有多年饲养母猪经验的生产队长吴以和知道后,连忙制止道:“上午才叫圈,配种还早呢,俗语说‘牛起头,猪落尾’,要保证不空怀,再等两天交配正好。”老汉依照吴以和的指点,果真一配就受了胎。
一天深夜,正在睡觉的吴以和,隐隐听到一阵阵嘈杂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走到场边一看,河东顾祖松家猪圈里,灯火点得亮堂堂的,原来母猪产仔了。吴以和走过去,一看,刚出生的十头仔猪有六头呼吸困难了,顾祖松还兴致勃勃的等着接生,没有帮仔猪抹去鼻上、嘴上和身上的粘膜,阻塞了仔猪的呼吸。吴以和看到这个情况,立即跑上去抢救。现在,顾老汉的母猪生的仔猪已经满月了,一个个长得胖团团的,真是逗人喜爱。(附图片)
购买小猪 苗地插图


第2版()
专栏:

责任制调动了饲养员积极性
田东公社公有猪养得好
本报成都16日电 四川内江县田东公社在帮助社员发展家庭养猪的同时,积极帮助生产队养猪场建立责任制,鼓励饲养员养好公有猪。近半年来,公有猪基本上没有发生疫病和死亡,配种怀胎的母猪经常保持在80%以上,已繁殖小猪五百多头,卖给了社员。
田东公社的公有猪,都是生产队所有的。全社五十一个生产队,每队都有小型养猪场。今年年初,公社、大队领导各生产队对养猪场实行了三包一奖责任制度。包产方面:按规定的育肥标准,包肉猪出槽头数和出槽时间;母猪包产仔窝数和产仔成活率数;公猪包配种头数和包母猪不空怀。包工方面:分别规定饲养一头肉猪、母猪或公猪一年应得的工分,工分每月计算到场,由饲养场成员评工记分。包成本方面:由生产队把养猪所需的饲料、燃料、猪舍修理费以及种植饲料地所需的种子等都一次包给饲养场,超支不补,节余自得。如果饲养场的公猪多配种,母猪多产仔,超出育肥标准或出槽头数增多等超额完成包产任务的,可以按规定得到现金和实物(猪肉)奖励。
在责任制建立以后,公社、大队领导生产队开展检查评比,表扬先进,进一步调动了饲养员的积极性。一大队第八生产队饲养员曾华荣养的一头母猪,生了一窝仔猪,超产仔猪六头,生产队立即给他发了奖金。许多饲养员过去只管喂猪,现在努力学习防疫、配种等技术。一大队第七生产队有只母猪因病衰弱,三年来没有配上种,饲养员陈淑贞四处找草药为猪治病,加意细喂,母猪很快复壮,配上了种,一次产了十六头小猪。许多三类猪在饲养员加意照料下,迅速升级。全社五十六个饲养员当中,有二十个被评为模范饲养员。


第2版()
专栏:

运用湖水涨落间隙争取多收一季粮食
鄱阳湖区扩种湖田洲地
本报南昌16日电 江西鄱阳湖滨地区的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目前正在大力开垦湖田洲地,积极扩大秋种面积。滨湖地区的湖口、波阳等县的部分公社,已开荒一万多亩,并适时播下了油菜和大小麦、萝卜等作物。
鄱阳湖是江西赣、抚、信、修、饶五大江河汇集的天然水库,每年4到6月随着全省降雨量增多,湖水溢满,7月以后,全省雨量渐少,湖水逐渐回落,水位降至海拔十三米以下。由于上游各河洪水期不断带来大量泥土等沉积物,就使洲地显露的面积日益增多。据统计,现在可以利用的湖田洲地约有七百万亩。这些土地由于受到洪水浸泡,积满淤泥,十分肥沃。滨湖地区波阳、余干等十二县的农民,都根据湖水涨落的规律,把十五米以上的洲地开垦出来种上一季大小麦或油菜、萝卜等生长期较短的作物,在过年4月春汛到来以前,收一批庄稼。这几年,这个地区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经过不断的努力,已使数十万亩湖田变成了永久性的良田。现在,这个地区又决定垦荒三十多万亩。同时,在中央农垦部门的支持下,还开办了一个能经营十四万多亩土地的完全机械化的恒湖垦殖场,有计划地综合开发利用湖田洲地,为国家增产更多的农副产品。
为了加强对开发利用湖田洲地的领导,省专县都层层设立了专门机构,妥善安排人力、物力,做到在不影响基本农田生产的情况下,利用农事空隙,抽出适当的劳力、耕牛、拖拉机,采取边垦、边整地、边播种等办法,适时抢种。湖口县滨湖的四个公社,利用当前晚稻尚未开始收割的空隙,已组织一千多名劳力,二百多头耕牛,三台拖拉机投入垦荒,已开出一千二百多亩荒地,并且大部分种上了大麦、萝卜。波阳县开垦出来的八千五百亩荒地,绝大部分也都种上了大小麦、油菜和其他作物。滨湖地区的其他县份的人民公社,目前也正在调集器材、种籽、农具,组织人力,积极进行开垦扩种工作。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二岭山索粮记
吴中群 贾志 罗崇义
故事发生在老革命根据地——河北省平山县营里公社三岔生产大队。在这里,共产党员韩福庆领导社员扩大耕地、向二岭山索粮的事迹,显示了山区社员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决心。
9月里的二岭山,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人们赶着毛驴,沿着一条蜿蜒崎岖的山道,成一条长蛇阵,忙着收运秋粮。有的社员?喝着毛驴,有的高声歌唱:“二岭山呀大变样,高粱红谷穗黄,要是不种百亩地,今年难打百担粮”。陪同参观的大队干部告诉我们: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已变成了米粮川。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三 上 二 岭 山
1956年夏天,一场暴雨,山洪暴发。住在营里河岸的三岔大队被河水很快吞没了一百多亩土地。秋后,社员们纷纷准备外出逃荒,那时全队七十三户人家先后有十一户迁到外省,有八户搬到附近七里河等村去了。这时,贫农社员焦三、王三丑等人,主动向大队(当时是高级社)管理委员会提出上二岭山开垦梯田的倡议。管委会召开社员大会讨论了上山开荒的倡议时,党支部委员韩福庆积极支持这个倡议,他豪爽地说:“我先带头!”接着焦三、王三丑等十多名社员也报名上山。第二天,韩福庆背锅提具,出现在崎岖的山路上,向二岭山进发了,后面紧跟的是扛钎拿镐的社员王三丑等十多人。
在山上刨了二十多天,开出三十五亩地。但因为开荒没有垒桩,到次年夏天一场雨,地大部被冲毁。
1959年冬天,韩福庆第二次组织人马上山。在风寒刺骨的高山上,队员们在荒山陡坡上闸沟、筑坝、盘地、修堰,又艰险又劳累,抡着笨重的大镢头盘地、搬石头压肿了肩膀,磨破了手指。这时年轻队员韩春雨,经受不了这个艰苦,想回家去。也有的人提出,春暖冰消再开地。韩福庆想到山区农民有句农谚“秋刨地冬开荒,春天拿苗不愁肠”。他找到党员王三丑、刘福义在山顶上开了个会,三人一致表示:共产党员要担负起最艰巨的任务。韩福庆、王三丑、刘福义挑重活,盘地时,好刨的地让给别人,难刨的留给自己。他们开动脑筋找窍门,采取先垒桩,然后在里面敷一层石头,再填土的办法,把坡地垒得整整齐齐,提高了质量。经过一段艰苦劳动,新开了二十多亩梯田。1960年上半年因为天旱,播种受了影响,到了雨季,他们在开垦的梯田上种了晚秋作物和蔬菜。秋后收获了九千多斤粮食,十四万斤瓜菜。
社员们吃着鲜美的蔓菁、萝卜和谷米,高兴极了。这时,有很多社员报名上山。1960年冬和今春又组织了一支专业队上山开荒。三年来,这个大队在二岭山上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一百一十亩。
依靠群众,关心群众
把地开出来了,怎样种得好,多打粮,还得大家想办法。韩福庆常说:“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捻几个钉。一个人的本事再大,没有群众的支持也难以把工作搞好”。为了把地种好,他找队干部王三丑、赵振国,老农杨槐、技术员曹占元等一起商量。大家想出了很多好主意,例如,为了减少田间往返时间,他们在地头翻盖了几间房,轮流在这里吃住,工具也放在这里,再不来回携带了。为了解决肥料问题,他们采取羊卧地的办法,一边刨地,一边卧地。韩福庆不光事事依靠群众,更关心群众。中午别人休息了,他悄悄烧好开水,让队员午睡后起来喝,上山开荒磨破了鞋,他常把开荒队员们的鞋拿到自己家里,让妻子缝补。山上没有文化生活,他就和社员们讲抗战期间的故事,鼓舞社员们的劳动热情。
山 腰 龙 吐 水
开出了梯田,也找到了水源。
有了水,怎样把梯田变成自流灌溉?有人主张隔梁把水引向梯田。要引水上山,需要经过十五丈高、三十五丈长的一个大悬崖。这个悬崖叫“仙人崖”,上边往外凸,中间往里凹。过去有个神话,只有仙人才能到这里。但是韩福庆把凿石有经验的杨槐、朱二驴、张毛润找到一起开“诸葛亮会”,商定先把一根木棍两头拴上绳子放下去,然后用绳子把人腰拴牢放下去,蹬着棍子打炮眼。开始打眼,两手一动,身子也就晃荡起来,活像打秋千。他们又商量用两根棍子绑成丁字形,一头插在石缝里,这样人踏着木棍凿炮眼。经过二十多天,修成了一条小毛渠。从此,清水顺着弯弯的渠道流入梯田,哺育着梯田的禾苗。社员们高兴地说:“二岭山,有青龙,弯弯曲曲出龙宫,龙王出宫给造福,梯田年年好收成。”
开山英雄的新打算
几年来韩福庆带领社员大力开荒,扩大耕地,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他们开垦的梯田今年种的谷子,平均亩产二百多斤。这是开垦二岭山扩大耕地面积的胜利,这个胜利使他们找到了增产粮食的一把钥匙。韩福庆这个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年当选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告诉我们:山上的梯田修不好,栽不上树,心不甘。他们计划收完大秋种好麦以后,增加上山的人数,继续开荒修梯田。现在他们已准备好铁锤、铁钎、铁棍、铁耙共达九十多件,争取开些好地,明年多种些小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