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熊状大队党支部处处依靠群众
这个党支部,十分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遇事先交给大家讨论后,再作定案;对没有多大把握的事,不勉强群众去做,而是先通过试验,然后作结论;对群众的不正确意见,采取说服教育的办法,弄清道理后,才让群众去办。
新华社讯 福建福安县楮坪人民公社熊状大队的党支部,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兢兢业业地领导社员把一个偏僻的穷山窝,变成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金银窝。公社化以来,大队粮食连年增产,畜牧业也得到很大发展,粮食征购任务年年完成得好,社员的生活也越过越兴旺。
这个党支部从实践中体会到,要领导好农业生产,首先要相信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年在制订“三包”方案时,党支部曾召开两次老农座谈会,具体分析了增产的有利条件和可能碰到的困难,实事求是地订出增产计划,而后召开小队干部会订出三包指标,经由各小队社员讨论最后定案。结果,全大队粮食增产,绝大部分生产小队都超额完成了包产计划。大队原来分配桦岭小队种植七亩早稻,共包产一千四百斤。当方案交给群众讨论时,社员提出这七亩田中有四亩原是双季稻田,种早稻没有问题,另外三亩土质不好,历来只种一季,改种双季稻收成就不一定好,他们认为只要在原来四亩双季稻田上加工加肥,一千四百斤的包产任务就可以超过,另三亩还是种苦麦菜好。党支部研究后同意了小队社员的意见。夏收时,四亩早稻果然一共收了一千四百七十斤,另外三亩苦麦菜也收了八千六百多斤。
对于没有多大把握的事,党支部从不勉强群众去做,而是一面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群众商量;一面积极进行试验,让实践作出结论。去年夏收夏种时,关于中稻、晚稻的密植规格有着不同的意见。大队不少老农、社员认为当地处在拔海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气候冷,土质瘦,大多数又是背阳的梯田,太密了阳光照不透,稻子长不好。党支部书记章可秋就领导社员按照大家认为适当的规格插秧,同时试插了几亩规格较密的中晚稻,以便为今后领导生产积累经验。结果,前者比后者每亩多收三十多斤稻子。章可秋也从试验中,得到了一些如何适应山区条件改良土壤的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实行密植创造了条件。
党支部一方面注意倾听群众意见;一方面对群众意见也采取分析的态度。去年8月间,公社党委提出给番薯增施一次追肥的号召,当时大队里不少社员认为8月给番薯追肥已经晚了。党支部书记章可秋就召开老农座谈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老农们认为:往年8月追肥是晚了,但今年番薯扦插季节比较迟,再追一遍肥正是“雪中送炭”,并且举出一些实例作证,章可秋心里有了底,就积极组织干部进行宣传,发动群众在五、六天内给全大队九百二十多亩番薯全部施了一次肥,保证了番薯丰收。


第7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机关干部加强和驻地群众联系
山东临沂地委直属机关干部,进一步发扬“老八路”工作作风,加强和机关驻地附近群众的联系。为了作好这一工作,地委专门确定一位书记负责,各单位也成立了驻地群众工作小组,各总支和支部,还增设了一个民运委员。各单位开展这一工作以来,进一步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能及时了解,推动了机关工作;同时,帮助基层干部提高了领导水平。
公社干部长期驻队当参谋
贵州省凯里县谷洞公社的干部,长期驻在生产队当参谋。公社和管理区共有五十八个行政干部,其中有五十五个固定在生产队工作。公社党委书记和部长,都分别担任生产队的副书记、副队长、食堂副主任等职务,直接参加生产和各项工作。由于加强了生产队的领导,使原来比较落后的五个生产队,在短时间内赶上了一般队;四十多个办得比较差的食堂,也赶上了一般食堂。
加强对煤矿工人的社会主义教育
四川吉祥煤矿党委,采用讲、比、看等办法,向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讲,就是讲解各方面跃进形势;比,就是用生动事实,对比解放前后的生活变化;看,就是举办各种展览会,组织大家参观讨论。这样,职工的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促进煤焦产量不断上升。
干部下伙房形成制度
云南省宜良县蓬莱公社永新管理区,为了切实改进食堂工作,把干部下伙房定为制度。管理区的干部,每人每月当两天炊事员;生产队的干部,每人每月当三天炊事员。干部深入食堂后,一方面做好思想工作,一方面帮助改进伙食。目前,这个管理区的十个食堂,一个赛一个,越办越好,受到群众欢迎。
食堂推行疾病防治
上海市卢湾区各工厂、机关食堂,推行疾病计划防治。在这项工作中,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深入食堂,用跟班劳动、上卫生课的办法,首先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知识,改进饮食卫生。
食堂开展计划防治后,食堂工作人员更加关心群众的身体健康。他们除了让大家吃饱、吃好、吃得卫生以外,还配合医疗机构对有病的人进行饮食治疗。如永裕里东风食堂的工作人员,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对有胃病的人给予饮食上的照顾。有些食堂的工作人员,还展开了预防麻疹等的宣传工作。
单身职工的喜悦
山西太原铁路局玉门沟车站党支部,专门成立了家属服务站,为单身职工服务。
这个站的单身职工,占全站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过去,这些单身职工缝补一件衣服,需要跑很远的路,既影响休息,又影响工作。成立家属服务站以后,单身职工拆、洗、缝、补很方便,上午送去,下午就能缝补好,既快又好。职工们穿在身上,喜在心上,笑在脸上,干劲倍增。


第7版()
专栏:

密切同群众的联系 解决生产关键问题
武汉国棉一厂干部“四同”经常化
本报讯 武汉国棉一厂干部从去年8月实行“四同”以来,经过不断改进,不断丰富,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促进了生产和工作的全面跃进。
去年8月初,这个厂的干部到小组落户,开始曾经出现怕荒了“正业”,怕解决不了问题,怕流于形式,怕不方便,怕坚持不了的“五怕”思想。厂党委针对这些思想,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总结两年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的群众运动,学习了毛主席的有关著作,交流了“四同”执行得好的干部的经验,形成了以“四同”为荣的新风气,为坚持执行“四同”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何“四同”?这个厂吸取了1958年以来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经验,实事求是地、逐步地建立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制度。全厂实行了“一、二、三制”,即每周有一天时间学习,二天深入现场参加劳动和小组活动,三天处理日常工作和进行总结、研究工作。领导干部、技术干部和生产现场干部以深入现场解决生产关键问题为主,科室干部以抓好日常业务工作为主。上午厂级坚决不开会。厂内星期三为劳动日,全厂干部除留少数人照顾日常工作外,都到落户小组参加劳动和活动。他们考虑了不同干部的不同条件,对“四同”的内容作了具体规定,一共有十八条。如同吃,规定干部吃食堂与办好食堂相结合,病号可以同工人中的病号一样吃营养食堂,不特殊。同住,规定干部与工人交叉居住,力求与小组落户相结合。单身干部住工人集体宿舍。干部在下放劳动期间,必须与工人同住。厂级与车间主要领导干部,到集体宿舍与工人同住的时间,一年不少于一个月。在同劳动方面,除规定有全厂劳动日外,还规定每人每年轮流脱产下放劳动一月(未经劳动锻炼的干部,三年内轮流下放劳动半年到一年)。此外结合生产攻关,实行不定期的短期劳动或跟班劳动,并明确规定现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每周不得少于三个半天,有病和不适于作体力劳动者例外。同商量,则规定干部参加小组活动,实行职工家庭访问制度,按期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这样既有明确规定,又考虑了具体条件,比较切实可行,易于坚持,效果较好。目前全厂二百八十四名干部,除因病、因公外出者外,二百二十七名干部都基本按照“四同”的制度执行了。他们还规定了检查评比的群众监督检查制度。原来苦于无法深入下去的计划财务科的干部,现在根据规定把工作安排好,劳动经常了,业务工作也搞得很好。
实行“四同”以来,锻炼了干部的思想,提高了工作水平,学会了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做好工作。如有一个车间副主任,1958年就曾搬进工人宿舍,因为晚上看书不方便,又搬出来了。这次他提高了认识,搬到宿舍后和工人打成一片,经常谈心,不仅感到没有什么不方便,而且觉得学到了许多实际知识,工作也做好了。在安装细纱机时,原来认为不影响生产不可能;他和工人研究后,工人提出了保养的活自己干,小手车由保养工人干,抽出保全工人搞安装,既不影响生产,又完成了安装任务。于是,他更体会到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四同”的制度化、经常化,进一步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解决了生产上的关键问题,调动了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8月以来,这个厂的生产节节上升,在纺织系统厂际竞赛中,8、9、10三个月,连续获得冠军厂的荣誉。


第7版()
专栏:

四川小溪坝铁厂广利寺矿山凤四工段党支部书记赵映元(左二),处处依靠党,依靠群众,这是他在党支部井下现场会上,和同志们一起研究矿井改造问题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7版()
专栏:

学习政策 带头示范 组织评比
新光党支部积极培养小队干部
新华社兰州6日电 甘肃玉门市赤金公社新光生产队党支部,用“一学、二帮、三带、四比”的办法培养小队干部,取得较好成效。
学,就是党支部定期组织小队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传达上级的各项指示,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研究,安排生产。去年春季,在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时,有些小队干部怕多种了影响深耕细作,想“就汤下面”。生产队党支部就召集小队干部一面讨论实行这一方针的意义,一面根据各小队实际情况,算了人力、畜力、工具三笔账,使大家认识到多种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小队干部思想通了,就积极向社员宣传,调动了全队的积极性。一小队在主要作物基本种完时,抽出十五名劳力,开了六十亩荒地。其他小队也都细致安排,积极扩种。全生产队仅因为多种,去年秋季就多收八千多斤粮食。
帮,就是领导小队干部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后,帮助他们解决在执行党的政策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使党的政策能够正确地贯彻到群众中去。例如对社员个人积的肥料交队使用的问题,小队干部们共提出了三种处理办法,这三种办法,都兼顾了公私利益,但究竟那一种最好,最合乎政策的分寸?党支部就帮助小队干部进行具体研究,使大家认识到“按质论价,付给报酬”最能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因此各小队都采取这种做法。
带,是生产队干部带头执行政策,给小队干部树立榜样。生产队党支部七个委员一人包一个小队,坚持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既抓生产,又抓生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李文学深入到第一小队食堂劳动时,抓实行计划用粮节约归己政策,抓炊事人员的思想教育,帮助扩建饭厅、改进炉灶,改变了这个食堂的落后面貌。接着又在这个食堂召开现场会议,检查了全队九个公共食堂执行政策的情况,在全队炊事员、管理员中开展了竞赛。现在全队二十四名食堂工作人员中已有十六名被群众评为红旗手。
比,就是坚持开展小队与小队、干部与干部之间的评比竞赛。小队之间的竞赛评比,是根据农事季节,把经常性定期评比和完成某一项突击任务的评比结合起来进行的;干部的评比,以贯彻政策和实行“四同”作为中心内容。干部评比时,还吸收社员参加。这样,就使干部既受党的监督,又受群众的监督;把领导上从上面看问题和群众从下面看问题紧紧结合起来,全面地考察了干部。同时,通过对干部的评比,反过来又教育了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通过评比竞赛,全生产队的三个后进小队,已成为先进队,全队二十四名小队长,有十一个被评为五好干部。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五好社员。


第7版()
专栏:

过去是封建主的奴隶 今天是互助组的组长
米玛次仁在党的培养下迅速成长
他领导生产非常注意思想工作,并通过种试验田的方法,推广先进技术
本报讯 西藏札囊县扎期区充堆乡第一互助组组长米玛次仁,原是封建领主的奴隶,见人连句话也不敢说。一年来,在党的教育下,他的阶级觉悟大大提高,并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成为群众爱戴的组长。
在领导生产中,米玛次仁非常注意思想工作。互助组刚成立时,有的人对互助组不够了解,一时还有顾虑。米玛次仁就采取各种方式,向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如富裕农奴折东娃自愿入组以后,又产生了顾虑,怕自己的牲口多,入了组会吃亏。他便主动和折东娃接近,向他反复宣传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同时组织组员讨论,算细账,使折东娃和另外一些有类似思想的人,都受到了深刻教育。事实是:过去,折东娃的牲口虽然多,但是秋冬两季只能把田地耕犁一次,给每克地上十筐左右的肥料;而今组织起来后,不到一个半月就把地耕了两遍,给每克地上了一百五十筐肥料。事实教育了折东娃,他说:“我的顾虑是没有根据的。”因而,他便很高兴地动员全家人把所有的牲畜,都投入了积肥运肥工作。
为了更好地领导好生产,他还和区、乡干部一起,种了一块试验田,逐步推广先进经验。过去,农民们没有锄草追肥的习惯,他们怕锄地伤苗,怕追了肥会烧死苗。去年春末夏初干旱时,米玛次仁首先在试验田里锄了草,追了一次肥,灌了一次水,禾苗不但没有发黄,反而长得更加旺盛。以后,他就召集组员来参观,向大家介绍经验。农民们看了以后,异口同声地说:“不用开会了,事实明摆着,大家照着干吧!”以后,他在试验田里每试验成功一项新技术,全组便及时推广,促进生产不断前进。
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在完成每项突击任务中,米玛次仁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他说:“组员的眼睛看着组长,自己不积极,如何能带动别人?”因此,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每天他下地最早,收工后还要检查生产。他除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外,每天晚上都要到牛羊圈、猪圈里跑一趟,看看牲畜喂养得如何,问问饲养员有什么困难。去年秋收前,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庄稼,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他还带着积极分子在田间巡逻。有一次,连日下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靠近雅鲁藏布江边的六克地的已经黄熟的庄稼,被河水漫淹了。乡农会决定立即进行抢收。这时候,米玛次仁和乡长双登就奋不顾身跳入水中,进行抢收,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组员也纷纷参加了抢收工作。不到半天功夫,就把六克地的青稞收完。因此,组员们都非常热爱米玛次仁,都说:“有了这样的好组长,我们什么困难都不怕。”


第7版()
专栏:

西藏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检查工作,促进生产。这是中共西藏那曲分工委代理书记张瑞厚(左前第三人),在藏北牧区的达木萨迦县和群众交谈的情形
 本报记者 格来摄


第7版()
专栏:

新年壮志
六十年代的第二个春天开始了。举目高瞻,眼前无限光明。我们已经在人民公社的康庄大道上走过了两年;我们还要一直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走下去,万众一心,向新的里程碑奋勇前进。新的胜利已经在向我们招手!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吉林延吉县东盛公社社长 金时龙
× × ×
两年持续跃进的经验,加上农村总的形势给我们创造的有利条件,使我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任务。在这新的一年中,我们要大干一场,让农业生产取得较好的收成。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北黄陂民生队党支部书记 罗华清
× × ×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每个青年都应该正确对待劳动。我们要听党的话,党需要我们到那里去,就到那里去,毫不犹疑,走在前头。我们青年应该争取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经历艰苦的斗争,把自己真正锻炼成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山东省掖县西由公社社长 徐建春
× × ×
在这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我保证今后更要坚决听党的话,团结群众进一步把食堂办好,使它更合大家的心意。 贵州思南青杠坡公社炊事员 安成香
× × ×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带领群众和全家老小,征服了白岩山。不久前,我又接受了新的任务,负责开垦青留山的技术指导工作。我三天两头跑,队员们说我是“两手抓宝”。这虽然更忙一点,可我非常乐意。因为不用几年,青留山也将变成第二个白岩山;还要出现第三、第四……许多个白岩山。有党的领导,任何困难都吓不倒我们。改造荒山建设新山区的理想,一定会变成现实。
福建永泰大洋公社耕山队长 檀积蒲
× × ×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在新品种试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农业是一个大宝库,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对于一个永远不知满足的人来说,任何成绩都不是前进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一定认真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在新的起点上,向着新的胜利迈进。
浙江东阳县湖溪公社社员 张彦考
× × ×
生产年年发展,生活年年提高。这,对我们老一辈受折磨多的人来说,感觉得更深刻。共产党,毛主席,使我们“返老还童”了。平常,社员说我是闲不住的人,爱管事。可心里痛快,咋能闲得住呢?所以,我立志在1961年,为大家更多地管点事。
宁夏平罗前进公社前进大队老农 郭怀珠


第7版()
专栏:

老红军王荣江新传
周良弼
不论是寒风刺骨的严冬,还是暑气逼人的盛夏,每当东方鱼肚发白的时候,在江苏黄海之滨云台山下的公路上,你经常看到一个挑着粪筐的老人,沿途拣粪。太阳爬上树梢时,他就挑着沉甸甸的一担杂粪回来。这个老人,就是江苏省云台农场场长王荣江。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共产党员,二万五千里长征干部,平型关痛击日本鬼子的英雄,负过九次伤的革命残废军人。
当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时,组织上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安排他在南京城里工作。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嘛,我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在他坚决的要求下,组织上派他到黄海边领导群众开荒办农场。他刚来到农场的时候,那里除了几间破草棚外,就是一望无际的荒滩,遍地泛着白茫茫的硝碱,不少地方连草也不长。要把这一大片盐碱荒地开垦出来,种上庄稼,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粮食,大办农业挺重要。干!红军面前是没有困难的。”他立下了宏愿,决心领导职工把这片荒滩变成米粮仓。
这片盐碱地,紧靠云台山下,每年夏秋间山洪暴发,土地便浸在水中。为了治水,他亲自带领工人开挖沟渠。经过一冬一夏的苦干,终于在近四万亩的荒地上,开挖出三千至五千米长的六条小河,一千五百至二千米长的干渠八条,排水沟渠四百多条。这样,既防止了土地受涝,也便于洗刷地里的碱汁。水利建设基本搞好了,紧接着他便领导工人垦荒。他和全场工人一起,披星戴月,翻垦荒地。他经常说:
“农业建设也要和打仗一样,分秒必争,赢得时间就是胜利,不苦干怎么行呢?”不到一年,共开垦出二万四千多亩土地。
开垦荒地,这仅仅是第一步。要把荒地变成米粮仓,还必须改良土壤,试种和推广各种作物,研究耕作技术,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他无时无刻不在这些方面动脑筋,虚心向群众学习。起初他想,这千年不长草的地方,怎样能长出庄稼来呢?他访问了当地群众,懂得了改良土壤的办法。改良土壤就要多耕多耙,种植适合于碱地生长的“产草”和“节节草”等野生绿肥。他带领工人,先在二千亩的一块重碱地上,深耕细耙,种了“产草”、“节节草”。不久,在这块从未长过草的碱地上,出现了一片青绿。秋天,把这些野草翻耕在地里做绿肥。以后,他们开始试种小麦。这时,有的技术人员说:“这是一块死地,长草还行,就是长不出庄稼。种了,也是白费种籽。”他说:“农场附近的农民能种,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只要工夫用到家,还怕长不出庄稼吗!”于是,他便去访问周围的老农,研究了当地的小麦习性,学习了当地的播种方法。他把播种小麦的意见,提到党委会上讨论,党委极力支持。这时,正遇天旱,地里土坷垃很多,难以下种。他便和党委书记康敬五同志,带头去打坷垃。不到十天,他们便播种下了一千四百亩小麦,使荒地第一次长出了粮食。
以后,他又领导大家试种棉花、水稻、大豆、玉米、高粱、山芋等作物,都获得了好收成。他就这样扎扎实实地苦学、苦钻、苦干,一年、二年,一次、二次,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把这块四万多亩的碱荒地种上了各种庄稼,而且产量年年提高,使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
在领导生产中,王荣江同志经常说:“庄稼不亲手侍弄侍弄,是不容易摸到它的习性的。要把生产搞好,一定要和庄稼做知心的朋友。”在农场场部的旁边,有一片田,插着“红军试验田”的牌子,这就是他和庄稼做“知心朋友”的一个场所。在这片“试验田”里,每年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1960年,他培植的棉花,长得高过人头,根粗枝壮。棉田的旁边,还有山芋、大豆等试验田。山芋是用长秧、短秧、翻藤、吊藤等多种栽植方法来培育的;大豆有粉青、白花、平顶黄、螺丝豆等二十多种试验品种。每天,他都亲自在试验田里施肥、除虫、锄草……,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所以他对各种作物的习性都很熟悉。场里的技术员都十分钦佩他,说:“我们的场长,真是道地的农业专家哩!”
王荣江同志始终保持着红军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的原则来办农场。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许多原材料,都是他发动职工自己动手解决的。河渠上建造的七座石桥和三座水闸,所用的石料,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开采。建筑一个十七米长的凤凰河北闸,原计划需要三万六千元,结果只花了一万五千元。农场盖的六百多间职工宿舍,也是他带领工人从荒地上找来的材料。国家曾拨给农场二十五万元基本建设费,由于他千方百计节约使用,结果只花了十万元,其余全部交给国家。他说:“国家需要建设的事业太多,能节约的就应当尽量节约,把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他不但从大处着眼节约,小处也不放松。场里用过的废纸,他都让保存起来,翻过来再用。单在纸张方面,每年就节约办公费用一百多元。他意味深长地说:“节约要大小一样重视,能节约一分钱,就节约一分钱。这样,社会主义建设资金就更多了。”
他自己的生活,更是艰苦朴素。当他转业到地方工作时,上级为了照顾他的身体,给他调了个通讯员,还拨给他一匹马。可是,他一到农场,就把通讯员分配去做电话员;把马交给场里拉车、耕地。场里有辆吉普车,场委会拨给他使用,他也没有坐过一次,把它改为运输车。农场的范围很大,他又不会骑自行车,每到各作业站去检查工作,都是步行。他说:“两腿跑跑,一者可以锻炼身体;二者对各处情况可以了解得更清楚。”
王荣江同志就是这样发扬着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上。可是,当你要他讲讲他的模范事迹和生产成绩时,他却说:“我自己有什么可谈的呢,我不过为革命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光荣和功劳是属于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