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用科学的方法领导农业生产
贺作文
领导农业生产必须从实际出发,按实际办事,也就是要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农业上的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农业生产的规律性,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因作物因品种制宜,订出合乎实际情况的生产计划,采取恰当的技术措施安排各种农活,而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不听群众意见,自以为是地指挥生产。
农业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不同于工业,工业的劳动对象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少,只要有一定的设备、原料和技术力量,就可以进行生产;产品的样子有一定的规格,要圆就圆,要扁就扁,产品的颜色要红就红,要黑就黑,生产周期短,也比较稳定。如果有问题,发现也较及时。次品、废品随时可以检查出来。但是,农业生产则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作物。生产过程就是对“生命”的培育过程。什么土壤适宜种什么作物,应该在什么时间播种、施肥、除草和收获,都有一定的规律,早了不行,晚了也不好。生产周期长,补苗、追肥、收获等必须及时。就以收获稻谷来说,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只要把稻谷割下运回来就行了,其实收割时机对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
“九成开镰,十成回仓;十成收,三成丢”。另一方面,虽说农作物是有“生命”的,但它并不像动物那样可以经过训练而能够叫人指挥。而且,农作物生长在田野,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我们现在控制自然的能力还不很强,在农业生产的许多问题上,暂时还只能管地,不能或者只能管一部分天。解放以来,福建省虽修了许多农田水利,大跃进以后,水利灌溉面积增加了七百二十三万亩,比前八年增加了152%,大大提高了抗旱防洪的能力,可是,要抗击特大灾害,仍有困难。1959年6月一次强台风,就使福建省粮食生产受到严重损失。所有这些,说明了搞农业生产,必须老老实实,实事求是,任何脱离实际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轻者减产,重者失收。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们只能当自然界的奴隶,而不能成为它的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我们真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观察它、研究它、掌握它、改造它、利用它,真正作到因地因时因作物因品种制宜,那么,我们就可以驾驭它、指挥它,即使碰到暂时还无法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也可以设法预防,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灾后得以迅速恢复生产。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获得更大的自由,使自然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这完全是可能的。农谚说得好:“庄稼不薄情,加工加肥好收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在领导农业生产上,我们党一贯都是实事求是的。党中央和毛主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制订了农业发展纲要和农业“八字宪法”。这些路线、方针、政策和措施,都是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的。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成绩。
福建省东山县在全面大跃进中,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坚决贯彻了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和以粮为纲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在保证农业生产第一线经常有足够劳动力的前提下,采取了亦渔亦盐亦工(农忙不办或者少办,农闲大办)的办法,发展了多种经营,因而使农业持续跃进,仅1960年春夏季粮食产量即比1959年同期增产六成一,同时渔业也增长一倍,盐业增长三成七,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二。但有的地方却不像东山县这样,在领导农业生产中,缺乏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精神,在生产安排上还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因而就不能取得像东山县那样大的成绩。至于那种不问实际情况,不听生产队和社员群众的正确意见,违反农时的做法,更是极其有害的,必须反对。
领导农业生产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由于地区、劳力、土壤、气候、肥料、作物品种和耕作的习惯经验等等不同,不用说在一个专区之内,就是一个县、一个公社、一个大队、甚至一个小队,在耕作上也不应该不恰当地强求“统一”。
我们各级领导农业生产的干部,大大小小都是个“头”,县有县委书记、县长,队有支部书记和队长;有的领导几十万人,有的领导几万、几千人,就是小队也有几十人、百多人,要领导这么多的人去进行生产、进行工作和学习,还要安排好吃饭住房穿衣以及婚丧生小孩等等生活问题,担子确实不轻,事情也很复杂,困难当然不少。这说明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工作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我们相信,每一个热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同志,总是想把自己所担负的工作搞得好,搞得出色,总是想早些实现农业现代化,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是很可贵的。可是,问题则取决于能否实事求是地领导好农业生产。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说:“我们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一种地区以深耕为主,另一种地区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在时间上也要有分别:在有荒可开时,以奖励开荒为主;在荒地开尽时,就要转为以奖励深耕为主了。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间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例如一乡之中,某几村荒地多,就应鼓励开荒,某几村荒地少或无荒地就应鼓励深耕。在时间上,尚有荒地时,该乡就应鼓励开荒,荒地开完,该乡就应鼓励深耕。但是我们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虽然一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在另一方面,确又有许多工作是空洞的,一般化的。我们有许多同志还不知道周密研究客观情况,根据不同地方与不同时间,提出确定的要求,解决增产的条件。过去曾一般地提出深耕、开荒、修水利及增产四十万担或二十万担的口号,实际则包含着许多的主观主义,许多农民对于这些口号是没有兴趣与影响的。从此得出结论:今后工作要实事求是的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解决问题。”这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说的,时间虽然已过去十八年,但现在重读起来,仍然感到非常亲切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保证农业增产,除了认真地总结公社经验,深入地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加强公社建设,充分发挥公社的优越性外,关键还在于贯彻农业“八字宪法”,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根本问题,又在于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制宜。“土”是最根本的劳动资料,没有土就谈不上种植作物,我们且不谈什么高深的“土壤学”,只拿翻土这一农活来说,就是一门学问。也许有人以为这不过是“翻翻锄锄的事情”,其实早翻晚翻都会对收成有影响。农谚说:“冬至前翻金,冬至后翻银,大寒时节翻铁饼。”这说明翻土也要掌握时机,实事求是,才能取得丰收。“水”是农业的命脉,我们无疑是要积极兴修水利的。但灌溉必须适宜,因为不同作物,不仅需要不同的水量,而且还需要不同季节的水分,少则不足,多则为害。闽南就有“晚稻不吃霜降水”、“大冬(单季稻)要吃四季水”的经验。同时,水利建设也要根据需要和劳力、资金、设备、材料等可能条件来进行,超过农业生产负荷能力也是不行的。“肥”是农作物的“粮食”,“肥是农家宝,无肥种不好”。但再好的肥料,如果不是因地因时因作物因品种适当地使用,合理地配合各种肥料的成分,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肥效,甚至还会损害农作物。同时,施肥也不是孤立的,它和耕作、水分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浅耕多肥要倒伏,深耕缺肥苗黄瘦”,“有肥无水肥无效,有水无肥落后苗”,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种”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葫芦锯好瓢,好的谷种长好苗”。但是,再好的种子,如果不因地因时种植,它也是不可能得到好的收成的。“密”,同样应当密得合理,过稀会减产,过密也会欠收,甚至形成浪费。有经验的农民还认为种植的稀密与施肥有很大关系:“密植缺肥穗子小,稀植肥多产量低”。其他如“保”、“管”、“工”等也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群众说得很对:“冬天多灭一只虫,来年多打一斗粮”,“三分种,七分管”。进行工具改革和农业技术改造,也必须根据工业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情况,目前还应以农具改革为中心,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四化”,不积极进行农业技术改造或操之过急,都是不对的。
总之,农业“八字宪法”中的每一项措施,不仅同客观外界条件(如劳力、自然条件等)密切联系,而且每一项措施之间,也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因此,我们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时,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或抓住一点,而应当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注意每一措施与各方面的关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毛泽东同志一再教导我们,要坚决克服一切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他说:“我党一切领导同志必须随时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同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而以前者去克服后者。主观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不知道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原则,极大地妨碍党的工作的发展。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必须广泛地深入地提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①党中央还明确指出:“领导的工作方法是必须在群众运动中学习,熟悉情况,总结经验,灵活地指导运动。不懂不学,乱发命令,有时候走得太慢,有时候走得太急,这些都违反实际发展的规律,都是主观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不反对这种主观主义,就不能够有正确的领导。”②
我们强调领导农业生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实事求是,这并不是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是不要鼓足干劲;我们只是想说明实事求是和鼓足干劲、科学性和革命性的辩证关系,从而使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更正确,工作方法更科学,干劲鼓得更足、更能持久。实事求是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矛盾的统一体,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实事求是是为了鼓足干劲,也只有鼓足干劲,才能作到实事求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地干,群众的干劲就鼓不起来,即使有时鼓起来了,也不能持久。反过来,不鼓足干劲,本来能够做到的也不努力去做,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这也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标准在于使主观符合客观,符合实际的需要与可能,符合群众的要求与觉悟。凡是符合客观事物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按正确思想办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只有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能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正确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才能高速度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因此,我们应当反对那种不从实际出发,不懂装懂,乱发命令,主观主义地指挥生产的做法。同时也要防止可能产生的那种借口实事求是,而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束手束脚,缺乏雄心大志和革命英雄气概的倾向。有了这种倾向,就不能更好地把科学的求实精神与革命的冲天干劲结合起来,也就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要实事求是地领导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群众一道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检验自己的认识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的正确程度,以便更好地驾驭自然,使其造福人类。
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虽然人们也可以从书本上吸取知识,但那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不经过反复的实践是不能掌握和运用的。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③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离开实践是不可想像的。要想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地领导农业生产,首先就要下决心,深入农业生产实践,从实际中亲自看和亲自摸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中共将乐县委书记赵顶良同志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领导本县的农业生产,就是由于他亲手种了试验田,参加了农业生产实践,并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县的土壤属性、作物品种性能、种植季节以及气候等等规律,在他主持下,编出了《土壤学》《种子表》和《农业生产经验汇编》,推动全县因地制宜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取得了连年丰收。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当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力求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自然条件、各种农作物的品种和性能,以及劳动力、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而经过深刻的系统的科学研究,使我们从中找出其规律,并掌握其规律。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毛泽东同志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名言。没有调查研究,当然也就谈不到实事求是地领导农业生产。有的同志之所以不问情况,强求统一,就是由于缺乏调查研究的结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作好调查研究工作,就要虚心向群众学习。农民群众是最熟悉农业生产的,他们有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经验,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拜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好的生产经验“集中起来,坚持下去”。最近中共福建省委规定公社、大队、小队三级都要聘请有经验的老农当顾问,这是一个很及时而重要的措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这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的最好办法,我们应当认真做到。
在进行调查研究中,为了使自己能够掌握真理,辨明是非,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就必须遵照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应该注意了解各个阶级、阶层的动态,分析他们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各种措施的态度、意见和反映,看他们是否各尽所能地工作,看他们的政治觉悟程度,同时还要客观地研究他们的各种生产经验,那些是先进的,那些是落后的,那些是切实可行的,那些是片面的,狭隘的。总之,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想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不断地检查自己的认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生产规律的正确程度。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④只有不断地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又不断地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才能使我们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提高,而且日益正确地反映它、掌握它、利用它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使我们能够更加实事求是地领导社会主义农业生产。
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04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扩大)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5页。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领导和组织农业生产的一些体会
中共陕西渭南华州公社张家山生产队支部书记 张孝义
要正确地领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就要认识农业生产的特点。俗话说:“三年学一个相公娃,十年学不下一个庄稼汉”。可见,农业生产是很复杂的。搞农业生产是同自然界作斗争,不仅要管庄稼,还要管地、管人、管天。拿我们这里来说,论农作物品种,就有几十种,每个品种又各有各的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地区条件差别也很大。种庄稼就得看:山高水低,日照长短,霜期早迟,雨水多少等;能在平地种的,不一定能在山地种。管了地还不行,还得摸天的脾性,经常做两套打算。情况复杂,在指挥生产上就一定要按规律办事,不能闹主观主义;要灵活掌握,不能强求一律;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盲目蛮干。我们就有这方面的经验教训。1956年,刚收过麦,就下了一场透雨,地墒很好,队上强调多复种玉米,社员没意见,后来平均亩产四百多斤。到1958年收麦后,也是一场雨,队上仍然强调复种玉米,社员认为这年前期天旱,现在仅是一场雨,地墒差得远。队上没很好听取这些意见,结果除种在平地上的长得较好外,种在山上的反不如改种的糜子长得好。同样是复种玉米,就有两样结果,原因就在没很好分析1956年和1958年种秋的自然条件,没有区别对待山地和平地的特点,吃了主观主义地指挥生产的亏。
新技术,新经验,无疑都是好东西,应该推广。但是得先经过试验,让大家亲眼看到能行,而且确实具备了推广的条件,才能大量推广;如果条件不具备,就应设法创造条件,再去推广。对旧习惯、老经验,不能一笔抹煞,要区别对待。例如,有些地方种庄稼,过去不锄草、不施肥,这就要不得,要坚决改掉。但是,有些耕作上的老经验,的的确确是农民千百年与天斗争的总结,在目前条件下仍然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如当地适宜种啥作物,茬口咋样倒,啥时候收种等,在没有必要改革的时候绝不应该随便改革;就是对其中不很合理而需要改革的部分,在条件没有改变以前,也不应该凭主观愿望想改就改,否则不但不能增产,反而会造成减产。对这两个问题认识正确了,就不会左右摇摆,不会犯主观主义指挥生产的毛病。
掌握农业生产特点,只是初步做到了指挥生产时心里有数,而要正确指挥生产,还要指挥好人,也就是说,要指挥好生产队伍,调动生产队伍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是要坚持贯彻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贯彻党的有关人民公社的方针、政策。我们这几年一直尊重小队组织生产的权力,给各小队实行了劳力、土地、耕畜、农具的“四固定”,管理上执行了“三包一奖”制,队和小队职权明确,给小队留有一定的主动权,层层都负责。所以,社员生产情绪很高,年年完成生产任务。去年“三秋”时节,既要收秋又要种麦,而且各种果子也都成熟了。当时,队上总以为社员顾不过来,就建议各小队先集中劳力种麦,突击完了再收秋、兼顾采集果品。各小队社员就比我们看得全面,他们说种麦、收秋、采果子都是时候,不能只顾一头。他们建议抽出有技术的社员专门突击种麦;留几个强劳力,采集果子;叫女劳力和半劳力全部去收秋。这个建议被采纳了,结果队队“三不误”,只半月就完成了任务。
要正确指挥生产,还要注意改进工作方法,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指挥好生产,就得熟悉生产。谁对当地生产熟悉呢?我看莫过于社员群众,只要遇事和他们商量,善于吸取他们中间的正确意见,就能做到因地制宜,不违农时。俗话说“众人是圣人”,一个再好的领导,总不如群众经验丰富;一个人再想得好,总不如大家想得周到。你只要多和社员商量,大家就爱给你多提建议,多想办法。这时你就有好多师傅,教你的人多了,你指挥生产的本钱就更丰富。这样的事,我们就经历了好多。去年种麦前,全队社员为争取今年夏田的丰收,在坡地上修了一千五百多丈长的地边埂。有一次,我下地检查种麦情况,有一位叫蔡福林的老汉,就指地边埂给我建议说:“你看地边埂修的很宽,闲放着太浪费,不如给地边埂都点种上麦子。”当时我们正苦于没办法扩种哩,有了这条好建议,党支部就开会研究,决定在全队推广。结果只两三天,社员不光把地边埂全种了,还是一瓢稀粪一窝麦,种得很好。大家说,只这些地边埂,今年多收两千斤小麦没问题。这就是走群众路线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