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灾区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
天津地区非灾区厉行节约支援灾区
兄弟般的关怀鼓舞了灾区人民生产度荒的信心
新华社天津2日电 河北省天津地区收成较好的人民公社,发扬阶级友爱的精神,支援受灾的公社生产度荒,进一步鼓舞了灾区干部和群众克服困难的信心。
天津地区十四个县,1960年有八百九十七万多亩土地受到程度不同的旱、涝、雹等自然灾害,其中静海、沧县两县,受灾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7%。灾后,中共天津市委号召收成较好的地区支援受灾地区。收成较好的地区的干部、群众热烈地响应了市委的号召,把灾区的暂时困难看成是自己的困难,厉行节约,支援灾区度荒。盐山县小营公社大丰生产队1960年丰收了,支部书记杨荣合和社员们说:“咱们过去是缺粮村,靠国家从余粮区调来的粮食生活,如今咱们丰收了,别处受了灾,咱们要把丰年当歉年,厉行节约,支援受灾的地区。”秋收后,他们就组织大车小车,把卖给国家的十八万五千斤余粮迅速送到交接站,保证及时运到灾区。霸县后无公社1960年收成较好,由公社两位书记挂帅,对支援静海的粮食组织直接运送。为了加快运输速度,这个社有四百多名社员、学生自动突击一天,把一段不通车的公路修好。四十多名装卸工人也主动地到粮站支援装卸。盐山县孟村公社党委会、商业局、铁厂等单位的干部还把自己节约出的四万二千多斤蔬菜,送给灾区人民。
非灾区人民的支援,进一步鼓舞了灾区人民生产度荒的信心。沧县城关公社赵家屯生产队六十九岁的老社员李海龙看看现在,回忆过去,激动地说:“有了党的领导,全国农民都成了亲兄弟。我们应更好地生产度荒。”


第3版()
专栏:

变粗管为精管 要低产变高产
杨坊公社干部群众共商田间管理大计
信丰县各公社重视老农生产经验管好越冬作物
本报讯 地处偏僻山区、冬作物产量历来较低的江西德安县杨坊公社,发动大队、小队干部和群众一道商量田间管理大计,改变以往冬种作物田间管理粗放的情况。
杨坊公社劳力较少,每个劳力负担耕地十一亩三分多。自然条件也差,土壤碱性重,多冷浸田,对作物生长不利。因此,历史上对冬作物一贯耕作粗放,产量很低。近几年来虽有所改变,但不够彻底。
1960年,在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鼓舞下,杨坊公社党委决心领导群众变粗管为精管,变低产为高产。公社党委书记首先分别深入各大队,协助大队干部召开老农座谈会。在座谈中主要了解本地区土质情况和1960年冬种特点,然后制订如何管理的具体措施。大泉大队老社员萧德柱着重分析了当地土质特点,一是碱性重,二是冷浸多,三是下雨容易渍水。按照这些特点,六十来岁的萧德镇提出:要多积猪牛粪,多割茅草沤肥,这样就可改变碱性土壤。要及时间苗,间苗后,马上锄草,紧接着追肥。他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就不会因间苗松动了作物的根,而影响生长。根据座谈会的意见,各大队都订出冬作物田间管理的初步方案。
随后,各大队支部又把老农座谈会上提出的冬作物田间管理初步方案,交给各小队由社员来讨论,进一步结合本小队的具体情况,添补具体措施。公社党委副书记杨世禧同垦殖场(相当一个大队)支部书记銮裕忠召开老农座谈会,提出所有冬作物今冬明春再施上一次肥,其中三类苗再施上二至三次肥,一般作物锄二次草,三类苗锄三次草;普遍盖上茅草,开好排水沟。杨坊小队社员讨论后觉得这样还不具体,又添补了许多新措施。大家决定把一百五十亩冬作物按现在生长情况划作三类,按不同作物定出不同管理措施,全小队集中了二十六个劳力划为七个组分片包干,使田间管理落实到组到人。
现在杨坊公社共有四百五十二名劳力投入冬作物田间管理,占总劳力65%。到最近止,全公社二千三百三十七亩冬作物,已锄一次草和追一次肥的占55%,三麦每亩追下人粪三至四担或猪牛粪五至六担,豆类每亩施了三百五十多斤地灰。一千三百九十亩油菜也有二百亩锄了一次草和追了一次肥,并有三百七十多亩补了一次苗。
本报讯 江西信丰县各人民公社,重视老农的生产经验,因地制宜管好冬季作物。
各公社(场)成立了老农参谋室,生产大队成立了老农参谋组,生产队成立老农参谋小组,做到层层有组织,处处有参谋,从多方面听取老农的意见。大阿公社金星大队老农郭本在冬季作物田间管理方面,先后提出了十二条意见,促使全大队冬田管理跃居全社上游。新田公社花历大队听取了老农的意见,多追速效肥,开沟排水,并实行了专人管理,固定报酬,冬作物生长很好。到12月中旬止,全县十七万亩蔬菜、小麦和豆类已有70%进行了一次追肥,油菜、绿肥也大部分进行了间苗补苗和追肥,质量大大超过往年。


第3版()
专栏:

云南禄丰县金山公社的冬种作物在社员们精心管理下,长得嫩绿茁壮。图为社员们在蚕豆田里松土除草 新华社记者 吕华昌摄


第3版()
专栏:

广东台山县斗山公社冲洋大队的冬种作物种得早、管得好,这是朝冲小队社员在收早种的椰菜花 本报记者 黄炽和摄


第3版()
专栏:

定期召开社员会 干部经常登门访问
龙头大队领导生产发挥民主
真正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土地增产潜力
本报合肥3日电 安徽桐城县一向较穷的大关公社龙头大队,1960年粮食生产成绩显著。全队口粮、种子、饲料充足,还出售了二百八十万斤余粮,跃居富队行列。
龙头大队是半山半丘陵区,自然条件较差。公社化以前粮食严重不足。公社化后兴修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改种双季稻,1959年粮食亩产提高到三百三十斤,出售了一百多万斤余粮。但社员收入仍然较低。为彻底改变穷队面貌,大关公社从各方面加强了这个大队的领导。一年来,下放干部和大队原有干部在领导生产中充分发扬了民主,无论种植计划和技术措施都认真地同社员商量,广泛征求社员对生产的意见。因而作物安排和技术措施真正作到了因地因时制宜,充分发挥了社员的积极性和土地的潜力,粮食亩产和总产量都比1959年增长很多。
龙头大队领导生产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已经形成了制度。小队规定每十天开一次社员座谈会,检查上段生产和安排下段生产,检查评工记分工作和评比表扬积极劳动、努力献计的社员。各小队的食堂都设有意见箱和鸣放台。红星小队一百六十多个社员去年就提了近二百多条合理化建议。去年这个小队在河滩地里套种玉米和山芋,就是社员在鸣放台上提出的。在小队座谈会的基础上,大队每月开一次社员代表会,讨论制定全队的重大生产措施。大队还给每一党员和干部规定了日常联系的群众,经常访问谈心。去年全大队干部用登门访问和向老农请教等办法,收集了群众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有一千多条。大队和小队都有一个副支书负责处理社员的意见,重大的问题要提到支部和总支委员会讨论。


第3版()
专栏:

积攒肥料 整修农具 选好种子
玉泉队积极准备春播
本报讯 甘肃天水市吕二沟人民公社玉泉生产队,在订出1961年的生产计划以后,积极展开了以积肥为中心的春播准备工作。
最近,张家窑生产小队的社员,利用过去做提水工具的小木板、细铁丝等下脚原料做成稀粪桶五、六对。社员坚建昌领到工资后,立即买了一对粪筐、一把铁锨,利用早晚休息时间拾粪,平均每天拾粪两筐多。各生产小队还大兴巧干之风,杜家沟生产小队由山底向山顶修了一条一华里长的田间马路,用车辆将肥运上了山,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在积肥活动中,生产队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给各个小队规划了积肥点,组织十多个木匠,制造了二十多对稀粪桶、粪车,解决了工具问题,加快了积肥、运肥进度。在抓积肥的同时,还整修和添置大小农具一百多件,并为春播选好了优良种子。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江苏一万渔民捕涝带鱼
江苏省各重点渔区渔民,从1960年11月11日出海到12月17日止,已捕获带鱼八万二千五百多担,相当于1959年汛期产量的总和。
江苏今冬带鱼生产开始得比1959年早,生产规模也较大。参加捕捞的渔民近一万人,比1959年增加一倍多;出海机帆船比1959年增加两倍。
山东捕捞打猎初获成绩
山东省冬季捕捞、打猎活动,进一步发展,取得很大成绩。据最近统计,已捕捞鱼、虾等水产品一千零五十万斤,猎获野兔一百二十五万只,野鸭一百六十五万斤,狐狸、黄鼠狼等野兽五千八百只。
目前,山东全省共有十五万多人参加了捕捞打猎活动。
黑龙江养蚕成功
黑龙江省连续三年试验养蚕成功,1960年生产的七万多担柞蚕、桑蚕和蓖麻蚕茧绝大部分已经收获。
目前,黑龙江各养蚕区正总结养蚕经验,为今年养蚕生产做好准备工作。许多市、县都密切结合当前生产,制订了养蚕规划,落实了生产任务;各地还组织力量编织大批蚕匾、蚕筐、蚕网、蛾筐和卵筐;有些地方已经做好砍伐更新蚕场的准备工作。
南海九江公社试种冬玉米
广东南海县九江公社原来以种桑、养鱼为主,粮食很少。为了多产粮食,他们利用桑树行间试种冬玉米。他们在冬初桑枝落叶时把桑枝割掉,留下桑桩,在行间种上冬玉米,还种了甘薯和蔬菜。由于种粮食要浇水、施肥,也促进了桑树生长。1959年这个社试种了五分地冬玉米,收了二百斤。1960年冬初种下的玉米,现在已经吐穗扬花,社员们还在继续间种。
武鸣大力推广冬季种烟
烤烟重点产区之一的广西武鸣县,过去一般都种春烟,很少种植冬烟。1959年冬,罗波公社试种了一百零二亩冬烟,收得干烟叶一万五千五百五十一斤,平均亩产一百五十二斤多,较春烟增产五十多斤,单产最高的达到二百多斤。冬季种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解决春天种烟与粮食争地的矛盾;而且冬烟上市正是烟叶“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调剂市场供求。
中兴队冬播春麦进度快质量好
青海乐都县汉庄公社中兴生产队,在抓好打碾征购工作和社员生活安排的同时,狠抓春麦冬播。
为了抓紧时机,保证播种质量,加快播种进度,中兴生产队集中了70%—80%的劳力和畜力,投入冬播地的送肥和播种工作。他们在加快播种进度的同时,特别注意掌握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据检查,已经播种的地块,基本达到了不重播、不漏播、浮子少、地边地角都种到和播后耱平、耱细的要求。
干城队有计划地建立肥料基地
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堡人民公社干城生产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肥料基地。这个队已建立起土化肥厂一处,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组织了四个常年积肥小组,小队和食堂建立了四个养猪积肥点,确定了四处家肥堆场,四十三处野肥场地,形成了一个分布合理的积造肥料基地网。


第3版()
专栏:

从实际出发找增产措施
涟水县七十五个穷队赶上富队
东山公社由缺粮社变为余粮社
据新华社南京电 中共江苏省涟水县委最近总结了两年来穷队赶富队的经验。目前,这个县已有七十五个穷队赶上或超过了当地富队的生产水平;有十八个穷队赶上了一般队的水平;还有六个穷队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原因,虽然没有赶上一般队的水平,但社员的收入还比1959年增加了30%左右。
自1959年起,涟水县委和各公社党委就把穷队赶富队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在中共涟水县委的领导下,各个公社根据各个穷队的不同情况,因队制宜地帮助穷队贯彻增产措施。例如大东公社联合大队水利条件较好,但土质差,去年全大队就把重点放在改良土壤上,共改造盐碱地一千多亩,同时又大力增积肥料,增添生产资料。全大队1960年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20%,赶上了富队。原来全县水利条件不好的八十八个穷队现在都改变了面貌,基本上达到日雨三百毫米不成灾。五十二个穷队进行土壤改良以后,使十年九不收的洼地变成鱼米之乡。
在县委的领导下,各个穷队都贯彻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原来的九十九个穷队都采取了开垦荒地、改良盐碱地和充分利用“十边”隙地等方法,因此,1960年这些穷队的粮食作物面积比1959年增加了10%,并因地制宜地扩种三麦、水稻、山芋、玉米等高产作物五万五千亩。加上农业“八字宪法”的贯彻,1960年全县穷队地区的粮食总产量比1959年增长很多。在大抓粮食的同时,副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猪、羊家禽的饲养量比1959年增长15%—30%左右。
本报广州3日电 广东省海南岛东山人民公社已由缺粮社一跃而为余粮社,穷社变为富社。东山公社在1958年上半年,还要由国家统销粮食两百多万斤,到1959年,就有大批余粮出售了。1960年卖给国家的商品粮达到一千零八十二万斤,社员的粮食消费水平也有提高。
东山公社迅速改变穷困面貌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善于从生产实际出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这个公社地处南渡江畔,水、旱灾害频繁,公社成立以后,干部和群众纷纷提出全面兴修水利的要求。但是,当时已近春耕大忙阶段,公社党委决定首先集中主力搞好当前春耕生产,同时抽调一部分劳动力投入已建工程的配套工作。而对于其他应建的山塘、水库和抽水机站,则分期安排在第二年、第三年的农闲期间兴建。1959年下半年,公社兴建灌溉万亩以上的保村水库时,公社党委又把它安排在秋收后至冬种前和冬种后至春耕前这两段农事空隙时间来进行。这样他们就利用大忙前的一段农闲时间,先把水库的主坝工程基本建成,并先行蓄水;又利用大忙后的一段农闲时间,完成主坝的收尾工程和开挖渠道,保证既不妨碍农业生产,又能随建随受益。采取这种办法,全社已经建成两宗拥有四百六十五马力的抽水机站、两宗水库、五十二宗山塘,并且开挖了三百八十公里长的灌溉渠道,初步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使灌溉面积达到五万六千五百亩,占全社的水、旱田面积95%。水利建设切实发挥了效益。
东山公社领导生产的另一个重要经验,是因地制宜贯彻执行各种技术改革措施和民主领导生产。例如,去年春耕插秧时,县委为了赶季节、争主动,指示凡是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在春节以前基本插完秧。当时,东山公社有一万六千亩稻田要插“广场十三号”良种,由于这个品种不耐寒,群众不赞成早插。公社党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以后,认为社员的意见是正确的,就把群众的意见和解决办法及时报告县委。县委研究后,同意了他们把这个品种推迟到春节以后才插植的建议。早造收获结果,这一万多亩后插的“广场十三号”果然获得大丰收,比春节前试种的每亩多收稻谷一百九十斤。


第3版()
专栏:

新年在京郊农村
新华社记者 王昭钺 张跃良 元旦,我们访问了京郊永丰人民公社的永丰屯生产大队。这一天,全队一片欢腾。
早晨,当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广播里传出了轻快欢乐的乐曲,村支部书记通过广播向社员们祝贺新年,他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全大队粮菜丰收,畜禽兴旺,队队超产,人人健康。
在六里屯生产队,老社员曹占元一家九口正欢聚一堂。大儿子从附近商店回家休假,在队里劳动的大儿媳今天放假不出工,二儿子、二儿媳也从社办工厂赶回家来看望老人,在小学念书和平时在幼儿队里的孙儿、孙女,都穿得整整齐齐,高兴地在家里玩着。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过去一年的生活:不算大儿子和二儿媳在社办工厂和商店工作的工资,光是老俩口和大儿媳一年就挣了五千个工分。他说:
“过了年就要决算分红了,别看去年雨水少,可是水田多了,粮食总算没大减产,菜田可没少收啊!”老人回忆起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旱,那时春庄稼没种上,到年底很多人家早就没有吃的了,哪有现在这样,在党的领导下,公社什么都给我们安排得好好的?他说,过去的一年虽然灾荒重,但收入仍比一九五九年差不了多少。记者随着大队书记到敬老院里看望了老人。屋里温暖如春,十几位老人穿得暖暖的,正围坐在炉旁喝茶。在这宽敞光亮的房屋中间挂着几个大彩球,正中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在里屋的门框上,贴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庆佳节敬老院里一片欢笑,迎新年祖国大地万象更新”,横披是“青春常在”四个大字。书记向老人们问了好,又给大家讲起了全队去年的生产情况,他说:“去年公社帮助队里安装了十四处电力扬水站,水地从公社化时的三百亩扩大到一万亩,所以去年虽然遭到了严重的灾害,还是保住了一定的收成”。老人们谈到,一九五六年时这里也遭了灾,粮食全靠外地支援,而去年灾害严重,粮食还能自给,这是党的领导好,公社力量大。
吃过早饭,村里来往的人群熙熙攘攘,不少人趁着新年假日去串亲戚看朋友。商店里挤满了顾客。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孩子挑了一个漂亮的发卡;老大娘左挑右挑选中了一块花布;另一个小伙子买走一支金笔。一群社员走进了生产资料供应站,有的要买耙子,有的要买扁担,屯店生产队的社员王金荣买了两个竹耙,他说:“一过年就要积肥了,有了好使的家伙,就不愁多攒肥料”。
锣鼓声在街头上响了起来。社员们从四面八方拥向十字路口的小广场,观看业余剧团的小型演出。头一个节目是幼儿园孩子们的小合唱“公社光芒照我家”,站在前面指挥的是五岁的女孩子袁小丽。她有节奏地挥动双手,惹得大人们一阵欢笑。传统的民间武术表演开始了,长拳、花枪一项跟着一项。表演双刀的祁玉兰是个五好社员,又是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她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社员们的热烈掌声。老社员蓝魁走进广场,用太平歌词的曲调说了一段自己创作的快板:“支部领导样样强,水渠井塘连成网,干旱雨涝全不怕,大办农业多打粮”。
天色渐渐黑了。晚饭后,年轻人穿上大衣,围上围巾,到广场看公社电影队放映电影,街道上还不时传来电台广播的乐曲声和社员吹笛子的声音。这时,在第三生产小队的办公室里还围坐着不少人,干部们正在安排明天的生产。保管员刘志正在忙着收拾抬筐,整理铁铣、大锄。他说,二日一早,社员们一上班就要用这些家具去耪棚圈垫脚土,争取早日备好粮田菜地的肥料。一场新的夺取农业增产的战斗就要开始了。


第3版()
专栏:广西通讯

好当家黄绍木
蓝太阳
黄绍木是广西东兰县中和公社江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担任江平大队党支部书记以来,江平大队粮食连年获得增产,多种经营也获得了全面发展,是自治区1959年的农业先进单位之一。中共百色地委号召农村党支部书记向他学习。
江平大队位在低洼的石山地带,解放以后,虽然连年增产,但是由于耕作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一年只有一熟,粮食总产还是增加不多。
向群众请教
江平大队党支部,在1959年秋收后,就想把一?改两?,增加粮食总产。根据山区的特点,大队党支部计划发动群众在水田种一?玉米种一?中稻;在畬地种两?玉米。当时计划种田玉米五百亩。黄绍木一面把计划交给社员讨论,一面深入小队去了解社员的思想情况。当时社员普遍存在着一种顾虑,就是害怕玉米种下了,到了5、6月遇上一场洪水就全部失收了。黄绍木想,能不能使玉米避过洪水这一关呢?他发动社员们献计。
在第二小队社员的讨论会上,老农黄振礼说:“只要提前种,可以在洪水前收获,不致被洪水淹掉。”他在会上介绍了自己在解放前种早玉米,采用九十天成熟的早熟品种避过了洪水的经验。黄绍木觉得这个经验有道理,就把这个办法交给社员讨论,有的社员也种过早玉米,也有同样的经验,大家一议论,都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很快地就接受了大面积种植田玉米的任务。腊月就开始下种,种完才过春节,全大队共种了五百三十亩早熟的田玉米,超过了大队的原定计划。1960年,田玉米在洪水到来前就收了,也不影响中稻生产,五百多亩玉米总产达九万七千三百多斤,平均亩产约一百八十斤。
深入小组帮助工作
平日的评工记分,是搞好分配,按照多劳多得计算报酬的主要依据。黄绍木在日常参加生产中,很注意帮助小队抓好评工记分。他为了帮助记分员清理工分,1959年上半年还专门学会了打算盘。1960年5月间,第九小队抢插中稻进度很慢,四十亩中稻插二十天还没有插完。当时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亲自到这个小队去与社员“四同”,发现记分员记分不是每日一清,于是,他在小队里,白天下田生产,晚上就帮记分员清理工分,还协助小队重新建立评工记分制度。这样一来,社员的出勤率提高了,四天之内就插完了中稻,还耘了中稻三十八亩。
关心群众生活
黄绍木平日十分关心社员的生活。每年秋收分配,他都领导全体干部很好地把粮食加以安排。口粮一定按定量留够,坚决执行以人定量,指标到户,粮食到食堂,凭票吃饭,节约归己的制度。他还经常教育社员节约用粮,农忙多吃,农闲少吃。社员在他经常教育下已养成节约用粮的习惯。为了把食堂办好,使社员的生活越过越好,党支部决定,各食堂由大队的干部和党员包干负责领导,大建食堂家底。大队党支部除发动食堂种好蔬菜以外,还从大队拨小猪给小队食堂养。全大队十五个食堂,共养猪一百六十八头,平均每个食堂养猪十一头。各食堂还养有鸡鸭四百九十只。全大队平均每人种菜二分八厘。
黄绍木在领导生产中,还认真实行劳逸结合。就是在生产大忙时,也保证让社员睡够八小时,还实行了放假制度。晚上开会一般不许超过十点钟。女社员在月经期间,都给两天时间休息;对怀孕六个月以上的女社员,生产队就适当减少她们的劳动时间和派些较轻便的活路给她们做。妇女生小孩时,除按规定给予产假休息外,还在粮油上给以适当的照顾。因为劳逸结合得好,社员不但精力充沛,生产情绪高涨,而且还有时间学习文化,全大队青壮年都学会了僮文,现在又开始学习汉文。
生产大变样
江平大队在党支部领导下,由于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好,在工作中事事按照政策去办,加以支部书记黄绍木带领干部社员克勤克俭,事事讲节约,在1958年建成了拉甲中型水库,使九百亩旱田和水浸田变成了良田,又坚持了抗旱,就使得这个大队由穷队变成了富队。
这个大队1957年还是个缺粮地区,全年靠国家统销的粮食达十三万五千斤。1958年粮食自给,1959年粮食总产六十五万二千多斤,比1958年增产27%,除留足种子、口粮、饲料外,完成了公购粮任务二十六万斤;1960年虽然受到严重的旱灾,全年粮食总产仍比1959年增产十二万四千多斤,全年征购粮任务,已在11月上旬全部完成。
粮食大幅度增产,也促进了养猪事业的发展和山区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到11月17日的统计,全大队共养猪三百三十八头,比1959年的二百头增加一百三十八头,比公社化以前1957年的八十八头增长两倍多。1960年生猪派购任务是五十八头,早在7月份就超额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