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要作头脑清醒的革命者
纪东平
做好工作,必须有一副清醒的头脑。就像走路一样,如果辨不清东西南北,必然走不到目的地。一个浑浑沉沉、糊糊涂涂的醉汉,总不免要跌跤的。做工作,比走路要复杂得多,更加需要头脑清楚,心明眼亮,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远,才能把工作做好。
所谓头脑清醒,最重要的是熟悉情况,熟悉党的政策。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领导者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对于每一个干部来说,在这两件大事上经常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是做好工作的起码条件,也是避免错误的起码条件。对于和自己的工作有关的各种复杂情况没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胸中无数,心里没底,好坏不分,是非莫辨;对于党的政策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现在应当做的,什么是将来应当做、而现在还不能做的,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总之,情况不明,头脑不清,界限模糊,就必然会犯错误。
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了解情况,是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据,也是执行政策、进行工作的基础。党的政策,是了解情况的指针,是分辨是非的准则。由于党的政策是针对客观存在的、不断发展着的情况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制定的,因此,只有对于实际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真正懂得党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而不制定那样的政策,党的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于情况了解得越清楚,对于党的政策就理解得越深刻。反过来说,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依据党的政策去分析,去衡量,才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当赞成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因此,每一个革命干部,都应当经常进行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于复杂的、不断变化的情况经常了若指掌,通过了解情况去更深刻地理解党的政策,以增强执行政策的坚定性,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同时,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政策,在自己脑子里经常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政策界限,依据党的政策去分析情况,去辨别是非,去解决问题。这样,通过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在这两个方面经常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就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要在了解情况方面作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就必须认真地、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这里强调的是认真,是深入。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应当养成经常进行调查研究的习惯。调查研究,不能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必须深入,必须认真,抓住典型,解剖麻雀。调查研究,不能只是搜集一些情况、一些现象了事,而必须对于复杂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比较,特别是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进行分析,依据党的政策去进行分析。在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之后,应当进一步研究问题的本质在哪里。在了解了大量的情况之后,应当仔细分析哪是个别的,哪是一般的、带普遍性的;哪是关键问题,哪是非关键问题。在了解了许多情况之后,还应当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总观形势,看到成绩有几分,缺点有几分,有利条件是什么,不利条件是什么,当前的基本形势怎样,某项工作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趋势走向哪里。不仅要调查分析过去的和当前的情况,而且要看到情况的发展,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好作下一步的文章。毛泽东同志说:“普通的人,容易为过去和当前的情况所迷惑,以为今后也不过如此。他们缺乏事先看出航船将要遇到暗礁的能力,不能用清醒的头脑把握船舵,绕过暗礁。”在这里,毛泽东同志是针对当时抗日战争还会遇到更加严重的困难说的。现在的形势当然与抗日战争时期大大不同了。但是毛泽东同志关于要有预见性的指示,却是我们应当永远牢记的。另外,事的情况和人的情况是分不开的。因此,还应当经常了解干部、群众的政治情况、思想情况等等。只有这样全面地掌握住各种复杂的情况,才算是有了真正清醒的头脑。
要在掌握政策方面作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就必须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深入的学习。这里强调的仍然是认真,是深入,而且要联系实际。对于党的某项政策根本没有学习,一无所知,固然不行。只是看了一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只是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印象,或者只是记住了条文,而不懂得党为什么要制定这项政策,它的实质是什么,这样仍然是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的。懂得了党的政策,而不知道怎样具体执行,不会用党的政策去处理具体问题,政策还会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而不能落实兑现。很多同志的经验证明,只有联系实际情况,认真考察一下执行党的某项政策曾经产生了或者将要产生什么积极作用,违背了这项政策曾经产生了或者将要产生什么消极作用,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党的政策的正确性,也才能增强执行政策的坚定性,避免左右摇摆,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去掉盲目性。只有既懂得党的政策的实质,又善于具体执行,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政策的威力,把工作做好。
要作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必须具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要革命,要为人民群众办事情,却不了解革命斗争的情况,不了解人民群众的情况,不了解党的政策,不知道应当为人民群众办些什么事情,不知道应当怎样去办,对一切都采取漫不经心、马马虎虎、疏忽大意、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是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不能算是一个好的革命者,不可能为党为人民办出什么好事情。一个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总是那样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唯恐自己由于不能及时了解情况而使工作陷入被动,造成损失,唯恐自己由于没有真正弄懂党的某项政策而把事情做错。这是一个革命者所应有的品质。具有这样的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去注意了解情况,掌握政策,作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
要作一个头脑清醒的革命者,必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如果立场不对头,尽管你了解了情况,也进行了分析,却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尽管你也学习了党的政策,却会作出错误的理解,采取错误的方法去执行。这样就仍然是一副糊涂的头脑,而不是清醒的头脑。如果立场不坚定,在顺利的情况下,头脑还可能比较清醒,但一遇到困难,情况发生了不利的变化,或者遇到暂时的挫折,头脑就会糊涂起来。也有的人,平时头脑还比较清醒,但当取得了某项成绩,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的时候,就昏昏然起来,不大清醒了,即所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党的政策是无产阶级的政策,不同阶级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反映,采取不同的态度。因此,必须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明确的阶级观点,才能正确理解党的政策,也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在执行政策当中出现的复杂情况,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的人,坚信党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而且承认在胜利前进的道路上是会遇到困难甚至某些暂时的挫折的。既有必胜的信心,又有克服困难和遭受暂时挫折的准备,在困难的时候能够预见到胜利,在顺利的时候又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困难,这样就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每一个革命者,都应当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具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认真学习和掌握党的政策,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复杂的情况经常了若指掌,使自己的思想紧紧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永远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
(原载河北《东风》1961年第一期,本报有删节。)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谈“十匠”串乡与“登门开锁”
沙英
在今年1月1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载的一篇《助人为乐的李培厚》的短文中,描述了北京东四人民市场综合修理部的李培厚师傅,热爱修理行业,在百忙中为顾客“登门开锁”的故事。虽然这是一个平常的小故事,但是它却使人很感动。特别是在登载这篇短文的当天人民日报第一版上,载有聊城市手工业“十匠”串乡修理农具和昌平县组织能工巧匠增产名牌农具,因而受到广大城乡人民热烈欢迎的新闻,就更加使人欢喜,觉得很有谈谈的必要。
这些动人的事例说明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是为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在各个岗位上的劳动都是光荣的,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行业,做好自己岗位上的工作,都会受到人民的欢迎。有的人不大重视修理行业,瞧不起修理行业的工人,认为补锅、锯碗、扎笼、拆洗、修车,都是小事情,至于修锁、修钮扣、修暖壶等,那更是小事情,微不足道。这种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说得严重一点,这是一种缺乏全面观点和缺乏群众观点的表现。岂不知,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在开动着,如果缺少一个齿轮、一个螺丝钉和其他一个配件,这架大机器就不会正常地迅速地运行。修理行业是不可缺少的,修理行业工人的劳动是光荣的,他们同样能为社会主义作出很大的贡献。譬如说:一口锅破了,如果不修,就做不了饭,势必要买一口新的;一辆车坏了,如果不修,就要减少运输力量。诸如此类,这不仅要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遇到很大的不方便;同时假如我们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都样样要新的,不修理旧的,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那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呢?聊城市组织“十匠”开展小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的修理和制造活动,仅去年12月上、中两旬,就给生产队和社员制造修理锄、镰、锨等各种小农具、家具二万七千多件,还做了八千七百多个配件。就此一例来说,它们为支援农业作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为国家节省了多么大的财力和物力,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的困难。
大家都记得,毛主席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中,曾经反复地提到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等等,凡是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一切实际问题,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切大大小小的问题,他都特别关怀。他说“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这些话在今天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要有这种高度的群众观点,处处事事为人民着想,经常关心群众的生活,那就会充分发动群众的积极性,把社会主义建设当作他们的生命和无上光荣的事业。
凡是国家和群众所需要的东西,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修理行业是目前国家和群众所需要的,它就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指出:“全会要求各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帮助轻工业、城乡手工业、家庭副业和郊区农业的发展,增加各种日用品和副食品的生产,同时改进商业工作,活跃农村初级市场,以便逐步改善供应状况。”现在各地都在组织能工巧匠,恢复修理行业,使改了行的工匠陆续归队,想尽办法增产各种名牌用具,发展小商品生产,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其实,话说得远一些,修理行业不仅是今天所必需的,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设想,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地发展了,各种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过着“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富裕生活;但是就在那时候,我们也不能样样工具和用具都使用新的,而不要修理旧的;就在那时候,修理行业还是会存在和发展的,能工巧匠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既然修理行业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那末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营业态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修理行业,需要很多的工具、机器和原材料,携带不便,当然要固定在一定的地方。但是有些修理行业,不需要携带很多的工具和原材料,采取分散、流动的方式,像聊城市手工业“十匠”串乡修理农具那样,尽可能使广大群众感到方便,这是值得大大提倡的。本来,修理行业串乡、串街,这是旧社会中广泛流行的,在今天,我们有条件组织得更合理更灵活一些,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许多修理行业的工人有一个特点,即一方面是生产者,一方面又是营业员,他们直接同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他们营业的态度如何,关系很大。李培厚师傅“登门开锁”的故事,是表现了修理行业工人的模范的服务态度,同时它也反映了新社会中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友爱合作的同志间的关系。
李培厚为什么在百忙中不怕麻烦地为顾客“登门开锁”呢?他不是为了赚钱谋利,也不是为了名誉地位;他只有一个想法:为顾客解决困难,使他们感到方便。这固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如果许多修理行业的工人和许多商店的营业员们,都注意这些“小事”,重视自己岗位上的工作,提高责任感,改善营业态度,那就会使千千万万的顾客感到方便和称心如意,那就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生活带来莫大的好处。“登门开锁”,助人为乐,这是一种高贵的美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劳动,这是一种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表现。在我们的国家里,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党的教育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工作者,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人物。这些先进人物,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劳动,树雄心,立大志,争上游,攀高峰,在各个战线上创造了优异的成绩。同时,他们到处“传经送宝”,“送货上门”,“登门开锁”,高度地发扬了友爱合作,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的共产主义风格。这种高贵的品质和模范行动,都是值得大大发扬的。


第7版()
专栏:

由小悟大
刘根旺
在日常生活中,“大”的东西容易被人重视,“小”的东西往往被人忽略。比如,在当前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中,有些人就认为大的增产节约才算数,小的增产节约无关紧要。同样,他们认为大浪费才是浪费,小浪费不算什么。这些同志只懂得大就是大,小就是小,不懂得“大”和“小”的辩证关系。“大”是由“小”积聚起来的,“小”里包含着“大”。
“小”和“大”是比较的结果,是相对的,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大也就没有小。小的可以变成大的,大的也可以变成小的。大西瓜固然必须抓住,小芝麻也不可漏掉。因为一粒芝麻虽小,一万粒、一亿粒就不小了。几千亿粒就不仅是大,而且是非常之大了。所以,我们既不能因小失大,但也不能因大失小。有一句古话说得对:“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说:“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同六亿人口来比,一个人的生产为数很小。但是,六亿人口也正是由一个人、一个人合成的。如果平均每人每年多生产一斤粮食,按六亿人口计算,全年就增产六亿斤粮食;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一年就能为国家节约二百十九亿斤粮食;每人每月储蓄一块钱,全年就可储蓄七十二亿元。这些数字小吗?当然不小,而且是大得惊人的。对于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这种增产节约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许多巨大成就,正是这样“积少成多”,由“小”到“大”地发展起来的。例如1958年以来,我国钢铁生产的持续跃进,就是在大力搞好大的、洋的钢铁企业的同时,又全面发展“小土群”和“小洋群”,才取得的。如果没有这些“小”字汇集起来,也就很难有大跃进的胜利。所以“小”东西是“大”东西的基础。
当然,提倡重视“小”的,并不排斥“大”的。正相反,必须重视大的。只有大、小并举,互相结合,才能使一切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只有既搞“大”增产,又不忽略“小”增产,既重视“大”节约,又不忽略“小”节约,才是正确的态度,大的增产是由每一个生产者的小增产积累起来的,大的节约是由每一个人的小节约积累起来的。因此增产节约人人有责,莫因增产节约小而不为,莫因浪费小而为之。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做好人的工作
江苏省江都县吴堡公社夏沟生产队队长 杨文治
我时常听到领导同志这样教育我们说:“人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只要有了人,什么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发展生产和做好工作,就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这话千真万确,一点也不错。怎样做好人的工作呢?我在工作中体会到以下这样几点: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使人的行动积极起来,首先就要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个生产队,总有几百人,要使这许多人的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耐心说服教育,启发阶级觉悟,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方法。我队有个社员名叫陈友和,原来思想觉悟比较低,不大遵守劳动纪律。我们就先对他的爱人张巧莲进行教育,希望她帮助爱人进步。张巧莲接受了我们的意见。有一天,陈友和不上工,张巧莲就对他说:“你不上工,少得工分是小事,耽误队里生产是大事。你不想想,我们全家大小六口,过得衣食饱暖的,眼睛一睁,拿碗上食堂,不是队里生产搞得好,哪有这个好日子。你再想想,解放前反动派抓壮丁,机枪架在门口把你绑去,你这条命是从棺材底下逃出来的。”这些话打动了陈友和的心,陈友和连忙说:“你不要再说了,再说我就要哭,我错了,我错了。”后来我们又有意识地跟他在一起劳动,对他进行回忆对比教育,提高他的阶级觉悟。陈友和的劳动热情便很快高涨起来,成为生产积极分子,大搞秋播基肥时,连搞十大船水草,去年七个月的工分,几乎抵上前年全年的工分。
遇事和群众商量,使群众觉得自己是真正在当家做主,这也是做好人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生产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积极性和主动性哪里能发挥起来呢?有事和群众商量,就是发扬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事实也是如此,凡是和群众商量的事情,没有办不好的。去年在抢栽中稻时,时间紧,劳力少,农活集中,确实是一个困难。但是我们把这个问题提交群众讨论,马上就有了许多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结果,九十九亩田的中粳稻提前两天抢栽完了,二十八亩小麦全部脱粒归仓,早稻田的头交草和蔬菜基地的管理也一气呵成。
做好人的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部要关心人、体贴人。不仅要从思想政治上关心,还要关心社员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这样,社员就能把你看成自己人,什么话也就会在你面前讲了,劳动积极性当然也就会提高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