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论“求”
——重读“‘农村调查’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
龚同文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要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全部的学问就在这个“求”字上面。
怎么“求”?怎么才能找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毛泽东同志说的“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这一句话,揭开了“求”的秘密。
革命气概就是革命热情。干革命,没有热情是不行的。在我国,“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没有高度的革命热情,怎么能够“前仆后继”呢?当然,我们所说的革命热情,不是什么“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性。它的特点是:善于对待胜利和困难。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在胜利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困难,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在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一切胜利和困难,都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种现象。掌握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就能得到胜利。还没有完全掌握或者违背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就不可能不在胜利之前或者在胜利之中遇到困难。在胜利面前冲昏头脑,像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一样,都是缺乏革命的坚定性的表现。革命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胜利也是永无止境的,革命事业中的一切困难都不过是伴随革命的胜利而暂时出现的现象。在困难面前要“热”又要“冷”,在胜利面前要“冷”又要“热”,这种“热”与“冷”的结合,才是真正的革命气概。如果我们没有这种革命气概,懒洋洋的连活也活得没有什么意思,哪还有劲头去“求”呢?
革命气概是革命者的灵魂。但是,单凭这种革命气概去冲锋陷阵还是不够的。还应当把这种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什么叫做实际精神?这就是对待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简单说来,就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在指出“做研究工作的”“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这一偏向之后,接着指出,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的毛病,直到现在,仍然是许多同志的通病。为什么许多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也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而不愿意做调查研究工作呢?无非是主观、片面、华而不实、粗枝大叶、自以为是,……毛泽东同志说:“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我们是身负“律己”、“教人”、“指导革命”的神圣职责的共产党人,我们应当严肃地对待自己的任何一点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应当对于那种危害很大而又为许多人所容易犯的,例如:“主观”、“片面”,“华而不实”,“粗枝大叶”,“自以为是”之类的通病,痛下针砭!
毛泽东同志严肃地警告我们:“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毛泽东同志把主观主义当做“大敌”,而我们有些同志对于主观主义的危害熟视无睹,甚至毫不介意,看这些同志错到哪里去了!
要打倒工作上的主观主义,或者说,要减少工作上的主观随意性和片面性,就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就要使同志们懂得,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把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相提并论,而且把了解情况也列为党的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道理很简单,如果领导机关不了解情况,就等于“闭塞眼睛捉麻雀”,就等于“瞎子摸鱼”,怎么能像“闭塞眼睛”的“瞎子”那样地掌握政策呢?
下情不能上达,是领导机关最大的忌讳。为什么我们对了解情况没有像毛泽东同志那样重视,是不是又是“主观”、“片面”、“华而不实”、“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等等老毛病在作怪?还是有别的毛病在作怪?看来不注意了解情况,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最严重的思想作风问题。为此,毛泽东同志才把“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自从1942年毛泽东同志倡导整顿党的作风以来,我们党获得了一连串的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可以说,每一次整风之后,就有一次新的胜利。而历次整风的主要内容,大都离不掉反对主观主义,可见主观主义这个“大敌”真不简单。但是,这个“大敌”是可以打倒的,只要注意了解情况,注意从实际出发,注意有的放矢,实事求是,这个“大敌”就会倒在我们的面前;不过,一不小心,来一点“粗枝大叶”、“自以为是”,这个“大敌”就又会站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个多么狡猾的敌人啊!我们对付这种敌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劲儿的打下去。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过去对付阶级的敌人是如此,现在对付自然的敌人,仍然应当如此。何况现在既有自然的敌人(即水灾、旱灾、风灾、虫灾等等)存在,又有残余的阶级敌人存在。尽管这些残余的阶级敌人,不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几,他们中间绝大多数都经过不同程度的改造,我们还要继续改造他们,但是,他们中间或多或少的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和习惯势力,也天天在影响和侵蚀我们。特别应当提高警惕的是,在他们中间还隐藏了一些抗拒改造的最坚决的反革命分子,他们对社会主义极端仇视,他们随时都在准备借尸还魂,篡夺领导,实行复辟和疯狂挣扎,只要我们领导上稍一疏忽麻痹,他们就会利用我们工作中的若干缺点和错误,进行破坏活动,从而使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纠缠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使党的政策直接与群众见面,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而要做到这一点,非要深入地调查研究不可。
除了敌我界限之外,还有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成绩和缺点的界限。而要把这些界限划分清楚,“必须经过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对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应该采取分析研究的态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1445页)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聪明,而且把事情看得那么简单,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一望而知。要永远记住毛泽东同志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怎样做调查研究工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打电话、开会议是远远不够的。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说法,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毛泽东选集》第1442页)问题很简单,也很尖锐,能不能了解情况,就看是不是自觉自愿地“眼睛向下”,“放下臭架子”,“不耻下问”,真正的“下”是不容易的。要“下”到哪里才算“下”呢?只是由上一级下到下一级,这还不够,要一直下到基层,下到第一线,下到车间,下到田间,下到普通劳动者的队伍里面。只是身子下去了还不行,还要全心全意地下去,这就是要像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要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命运,同呼吸,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待人。而这些,正是我们平日必须身体力行的。
为什么在我们的队伍里面还有一些人老是“下”不去,或者是身子“下”了心还浮在上面,或者不是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不是以平等态度待人,而是下去给下面添麻烦?挖一挖根子吧:是不是自己还放不下臭架子,或者是不是自己有一点忘本,以至于有一点蜕化呢?尽管这种人在我们的队伍里为数很少,但是,我们仍然要质问他:同志,你在入党宣誓的时候的那一股
“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热情到哪里去了呢?对于容易忘记过去的人,经常提一提历史,让他来一个回忆对比,大有好处!“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这对于每一个革命者都是不应当例外的。
说了这么一些了,到底怎么“求”呢?重复的说,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怎么结合?离不了一个“下”字:放下臭架子,眼睛向下,不耻下问,一直下到生产第一线,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以平等的态度对人。“求”是一个实践和认识的过程,是不可能一下子把真理全部“求”到的。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已,不能停顿,永远不能自满。是不是这样地“求”,能够得“是”呢!让我们共同尝试吧。
(未注明出处的引文,都是引自《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农村调查〉序言和跋》)


第7版()
专栏:

间作套种,大有可为
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教研组
间作套种(又称间套作)的特点是间种副作物或套种后作物。间套作是一种能够提高产量、花工较少、收益较大、好处很多的农业增产措施,也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精耕细作经验。最近,我们对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现在根据调查结果,谈谈我们的一些意见。
间套作提高作物产量
间套作物的特点,是间种副作物或套种后作物。各地农民普遍反映,间套作能够很快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河南长葛坡胡公社石桥刘大队1959年玉米大豆间作,平均每亩总产量三百斤,比玉米单作每亩多收六十三斤,增产26.5%。全队间作面积一千零九十一亩,占播种面积30.4%,增产粮食九万八千三百七十五斤,占全年粮食总产18.9%。江苏如皋邓白公社东庄大队第二小队大麦套种玉米六十三亩,套种的玉米比麦茬的玉米每亩多收二百五十五斤,增产一倍多;套种的大麦和玉米比复种的两茬每亩共多收一百五十五斤,增产26.8%。
间套作一般比单作费工不多。例如,石桥刘大队玉米大豆间作,每亩用工十八点七个,单作玉米用工十八点二个;间作每亩多用了半个工,却增收六十三斤粮食。至于套种,虽比单种一茬作物多费一些工,但增产的效果更大,多费一些工也是值得的。
间套作还有许多其他好处,主要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各种作物争地争劳力的矛盾。例如,麦棉套作能解决粮棉争地的矛盾;小麦和花生大豆套作能解决粮油争地的矛盾;蔬菜与粮食作物间作能解决粮菜争地的矛盾;林粮间作能解决林粮争地的矛盾。间套作还有调节劳畜力,解决抢收抢种季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对贯彻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和高产多收与多种多收的方针有很大作用。
农民群众对间套作的态度是热情的和积极的。目前,间套作的情况是类型多,发展快,技术高。根据我们在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和江苏等省十个县市典型社队的调查,间作有六十一种,混作二十三种,套作二十二种,共一百零六种。其中许多类型都是近几年来农民群众的新创造。如河北宁津县的棉花间红薯,河南的棉花间小白菜等等。过去一般对间套作增产的要求是:主作不减产,白捡副作物,对副作物的产量要求不高。现在则要求主副作物双丰收,进一步发挥间套作增产的潜力。
间套作为甚么能增产
间套作增产的原因很多,而且每一种类型增产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充分利用土地和日光,保证密植增产。间套作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充分利用空间(包括土地和日光)和时间。间作主要是充分利用空间;许多地方的间作,都是在基本上不减少主作物密度和适当地增种副作物的条件下,充分利用田间隙地来获得不同作物的群体密植而增产的。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就是基本上不减少玉米的密度,增种大豆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日光。生长期长的和生长期短的作物间作,是充分利用作物苗期的空间。套作虽然主要是充分利用时间,但是它在前后作物的共生期中也充分利用了空间。
间套作也为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因此不仅保证间套作物的群体密度,而且还促进了单株的健壮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产量。根据江苏省江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的试验,棉花和花生间作后,棉花单株结铃情况显著改善。间作棉花的大铃数十七点三,殭瓣铃数二点三,总铃数二十三点一;单作棉花的大铃数十二点六,殭瓣铃数三点六,总铃数十九点八。间作棉花亩产籽棉一百九十八点三斤,单作棉花亩产二百零一点八斤。虽然间作棉花由于株数减少而比单作棉花少收三点五斤,但多收了一百四十点一斤花生。同时由于间作棉花的单株生长良好,霜前花每亩比单作的多三十八点五斤,提高了棉花的品质。
充分利用时间和季节,积极争取多种多收。套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充分利用时间和生长季节。例如,一般麦棉套作的棉花比麦茬棉花可提早一个月播种,因而既保证了棉花的生长期,又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变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为一年两熟,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所以它是从空间上来争取时间和从时间上来充分利用空间的一种增产措施。在一定条件下,套作增产的效果比间作混作大。
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促进增产。作物之间的关系尽管错综复杂,但也不外是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相互矛盾的关系,一是相互协作的关系。间套作就是控制和解决它们相互矛盾的一面,积极地促进其相互协作的一面。例如,植株高矮和形状不同的作物实行间作有利于通风透光,能够解决不同作物群体密植和通风透光的矛盾,形成合理的大田结构。
禾本科和豆科作物间作,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可以固定大气氮改善禾本科作物的营养。水份和养份需要程度不同的作物间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份和水份的合理充分利用。某些间套作的类型,还可以充分利用作物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来减少土壤蒸发、消灭杂草和防除病虫害,从而获得增产。这是间套作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的基础。
怎样才能使间套作增产
作物的巧搭配 作物的搭配包括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的搭配,各地农民对这一点都很重视。搭配不好不仅不能增产,甚至还会减产。根据北京农民的经验,甘薯和玉米间作,为了减少对甘薯后期结薯的影响,应选中熟丰产、株型不太高大的玉米品种,例如,当地的“八趟白”。作物的搭配。必须充分掌握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河南农民在旱涝多变的自然条件下,根据“湿小豆、干豇豆、旱芝麻”的特性,组成芝麻和杂豆的间混作。在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方面,各地农民非常注意作物的株形、叶形、根系的深浅、生长期的长短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他们在作物搭配上总结出这样一些经验: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和一早一晚。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是指作物的株形,即高秆和矮秆作物搭配,株形胖大和瘦小的作物搭配,造成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河南农民说:“芝麻混杂豆,上下三层楼,芝麻头上飘,蔓缠半中腰,绿豆满地爬,通风透光产量高”。一圆一尖是指叶片的形状,即圆叶作物(豆科作物)和尖叶作物(禾本科作物)搭配,这样可以利用豆科作物固定大气氮素的作用,同时还往往兼有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所起的良好的通风透光作用。如玉米和花生间作就有这样的效果。一深一浅就是深根与浅根作物搭配,合理地利用土壤中的水份和养份,如根浅的芝麻和根深的绿豆搭配。一早一晚是指生长期说的,即把生长期长的和短的作物搭配,充分利用土地和时间,如棉花和马铃薯搭配。
适宜的配置比例 作物的配置比例,包括混播时两种作物的播种量和间套作时的种植方式。各种作物的不同比例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各地农民经验,确定作物配置比例的时候,应当考虑作物的主次、合理的田间结构、地力的条件以及田间管理的要求等方面。例如,以玉米为主的玉米大豆间作,很多地方以二比一或三比一的方式效果较好。保证小麦豌豆混播增产的配置比例,一般以八比二或七比三的为最好。在带状间作的方式下,由于间作物的行数增多,为了保证通风透光,发挥间套作增产的作用,宜保持适当的边行数,增加边际效应。行数的配置比例与间套作的类型和机械化操作有关,目前各地正在进一步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根据陕西乾县烽火公社全国劳动模范王保京同志几年来的试验,棉花四点五尺宽带和小麦三尺宽带套种,增产效果最大。
合理的群体密度 密度是间套作增产的中心。各地农民的经验是:有宽有窄,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为了夺取主副作物双丰收,各地提出要在保证主作物的密度和产量的条件下,适当提高副作物的密度。保证主作物的适宜密度,主要是通过株行距的调整。所谓“有宽有窄”,就是指宽窄行的种植方式。玉米大豆间作有的地方是采取二点六尺和一点四尺宽窄行的种植方式,这样做既保证了不少于玉米单作时的密度,并可在宽行内增种副作物。
必须有足够宽的行距,同时还要保证主副作物和前后作物有足够的密度。各地农民多采取加宽行距缩小株距的办法来达到这一要求。“密中有稀”,“密”就是指窄小的行株距,使单位面积上容纳较多的株数,保证间套作的群体数。“稀”就是指宽敞的大行距,达到基本不封行,通风透光条件好。
在解决副作物的适宜密度方面,北京农民在甘薯玉米间作中创造出“稀中有密”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为了减少对主作物的荫蔽,在副作物株行距加宽的条件下,采用双株留苗的办法,增加副作物的株数,提高副作物的产量。
妥善兼顾的栽培技术 除安排好合理的田间结构之外,还要根据作物之间的关系,全面地贯彻“八字宪法”,采取适宜于间套作特点的栽培技术措施。例如,小麦花生套作,花生的播种期,黄河淮河流域的农民有“麦花早,麦收迟,麦子灌浆正当时”的经验。因为花生套种过早受麦子的荫蔽时间长,幼苗生长黄弱纤细,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套种过晚,又失去套作花生提早播种的意义,影响荚果和种子的发育。又如湖北随县小麦棉花套种的经验,一般套种的棉苗在麦子的影响下,生长比较细弱,麦收前后必须及时追施“提苗肥”,促进棉苗生长。但“提苗肥”又不能过早,以免小麦贪青晚熟,也不能施用过迟,降低它的作用。所以这是保证套作棉花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间套作发展中的机械化问题
根据我们的调查,要多快好省地解决间套作的机械化问题,主要应当从农业机具的改制和间套作方式的改变两方面密切结合进行。机具的改制,必须适应间套作的特点。在保持间套作增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改变间套作的方式,以便于使用机械。今年北京郊区永丰人民公社东北旺大队的玉米大豆间作。改原来的二行玉米一行大豆的方式为四行玉米二行大豆间作,将原来的二十四行条播机改装了种子箱、排种轮、能够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他们还吸取旧式农具的优点,改装了开沟、复土、镇压的装置,达到深播浅盖保墒全苗的技术要求。这样既提高了间作的机械化程度,也保持了间作和精耕细作的优点。河南黄泛区农场的棉花花生间作,黑龙江绥化县的玉米大豆间混作,也都在大面积上取得了间混作机械化的初步经验。湖北随县历山公社星旗生产队在麦棉套作时,过去要在麦行间用铣翻土,现在群众创造了简便的畜力“三道松土器”,不仅解决了棉花播前深松土的问题,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间套作是先进的和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必须认真总结和提高间套作经验,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行,让它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