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农村干部和农民谈《太阳刚刚出山》
〔编者注:中共陕西商县板桥人民公社最近举行了一个座谈会,请一些干部和社员谈谈影片《太阳刚刚出山》。下面是座谈会的记录。原载《陕西日报》。〕
唐和顺(板桥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
《太阳刚刚出山》这部影片充满了龙腾虎跃的跃进景象。作者马烽同志和长影摄制组的同志们,抓住了农村现实生活中一个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兴修水利和合并使用锅驼机这一问题,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农村人民公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它无限光辉的前程。影片中的县委高书记,可以说是几年来我们银幕上曾经出现过的优秀的、受人爱戴的农村领导干部形象中的一个。你看他忙忙碌碌,东奔西走,有时很难找到他,可是繁忙的工作始终遮掩不住他高瞻远瞩的目光。他是一个自始至终和群众一起参加变革现实斗争的英雄人物,他有着高度的党性原则和顽强沉着的性格,他善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也善于从平凡细小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凡的真理,并把它集中起来,推广到群众中去。
我们也都是搞农村工作的,影片中县委高书记引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书记动手,全党办社》文章里的那几句话,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他说:“深入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提高群众的过程,也是提高领导的过程。”难道不是这样吗?目前咱们正在总结公社经验,这部影片就是很好的教材,而高书记那种扎扎实实,深入基层,高瞻远瞩,同谋共断的优良作风,正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的榜样。
任治善(公社社长)
影片中反映的地点虽然不同,人物也不一样,但类似这些人和事,咱们板桥人民公社里也有,因此使人看起来格外亲切。像东照村社主任高老大这样的人,在咱们农村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不信你一闭上眼睛,就能想到这样一些农村基层干部:长期被压迫,被剥削的经济地位,使他们对党无限忠诚,也使他们表现出了最高的革命积极性和坚定性。他们在农村革命运动和历次变革中,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长期斗争中,冲锋陷阵,说一不二。他们在担负基层领导工作中能够舍己为人,任劳任怨,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但是,由于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一时还看不清农村的阶级分化和正确的发展前途,再加上几千年来私有制度和旧习惯势力的影响,就在大跃进的浪潮里,只能看到个别、暂时、局部的利益,思想赶不上客观形势的要求。影片在这一方面既热情地歌颂了像高老大这样忠心耿耿,公而忘私的优秀干部,同时也善意地指出了他那种前进中的,可以完全克服的缺点。影片突出地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大胜利,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仅改造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思想。
冀月平(老社员)
如果有人问咱农民爱看啥样的电影,我说公社电影队放映的这《太阳刚刚出山》就美的太!因为这号片子从头到尾,一清二楚,咱能看得懂,演员说话也很合咱农民的口味,没有?些洋腔怪调,把人听得既糊涂又别扭。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说的都是咱庄户人经过的事情,像片子里?贫农刘成贵,我觉得好像说的就是俺自己。解放前,咱辛辛苦苦地给地主扛了几十年长工,临了还是落了一个穷光蛋!如果不是解放,再有几个我老冀,也会折磨死的。今天可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解放后党和毛主席给咱分到了房子,分到了地,又领导咱走合作化、公社化的光明大道。
我如今虽然五十多岁了,但自己仍不觉得老,今后的日子奔头大着哩!咱在实际行动中一定要像刘成贵说的那样:“共产党的办法不会错,一定要照着做!毛主席指向那里,我们就向那里前进!”
程福莲(社员,干部家属)
《太阳刚刚出山》可真是一部叫人喜爱的影片,县委高书记和东照村社主任高老大真演活了,跟咱们平常见的领导一模一样,他们对咱的帮助可大的太。
我是一个干部家属,自己爱人在县林业局工作,几年来自己虽一直在农村参加生产,但心里总七上八下,老想往城里跑。今晚看到电影上县委高书记的爱人冬梅的事实以后,对自己启发可大啦!人家也同样是干部家属,但却在农村那样安心,领导妇女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可咱为啥就有?些不正确的想法呢?这主要还是对农业生产认识不够,对农村的前途看不清楚,这样,眼睛就只在个人身上打转转。今后咱可一定要向冬梅学习。在农村安下心来干一辈子。
王永元(龙王庙管理区党总支副书记)
这部电影,阶级观点很明确,党性原则很强,把公社化初期农村大跃进的形势反映得很真实。我们龙王庙管理区在治山治水,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运动中,就出现过像高老大、高老二以及刘成贵那样的领导干部和基本群众。影片看起来使人感到很亲切,故事情节发展得很合理,人物也各有各的特点。看过影片以后,其中有许多人物在咱们的心中都扎了根,他们的一举一动老在我们的头脑里转来转去,对咱们的鼓舞、教育很大。像县委高书记教育他哥哥高老大的那段情节,真是既坚持了党的原则,又注意了工作方法,咱们以往也常遇到这种事情,但就不如高书记那样扎扎实实,负责到底,往往说不上几句就“吹胡子瞪眼”发开火了,结果好心好意办了个坏事。总之,这部影片在城市放映合适,在农村放映更合适。
贾福莲(社员、还乡学生)
看了影片《太阳刚刚出山》以后,使自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党和毛主席教导的伟大和正确。我是一个初中学生,去年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农业战线。当初有些人就在背后说“风凉话”,那时自己思想上就有些摆动,考虑回来是不是
“屈才”了!但通过这部影片,深深教育了自己。你看:公社化后的农村发展前途是如此远大;那里极需要有文化的人。像我同样的青年在那里是如此安心和干劲冲天,像县委高书记和社主任高老大这些老前辈,以及刘成贵这些基本群众,他们对党是那样的忠心耿耿,说一不二,好像农村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地吸引着他们。的确,一个青年人只要能够正确认识我们的农村,在那里就会找到许许多多令人尊敬的老师,也会学到许许多多宝贵的生产知识和斗争知识。我觉得自己今后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愿意坚决听党的话,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农村。
(王炼、鄢九鼎纪录整理)


第8版()
专栏:

古钟
维之
星星稀落了,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这时,“红光”生产队村中央一棵大木棉树上挂着的古钟,就当啷……当啷……响了起来,随着这荡漾在村野的钟声,整个村庄活跃了:做饭、挑水、扫院子、垫圈……
这口缺角的古钟,每天向人们传递着黎明的信息,激越的响声,像一只凤凰在叫。红光队的人们,已经听惯了这悦耳的钟声了。人们一个个有说有笑经过挂着古钟的木棉树下去下地时,一双双带着尊敬和爱护神情的眼睛不住地瞅它。
雨后的繁花特别美,经霜的枫叶分外娇;提起这口缺角的古钟,却可以引出一个动人的故事……
那是1948年的事了,一个严冬落雪的夜晚,“清剿”的白狗出现在红光村东面的山脚;偷偷摸摸的脚步惊动了一位正在山腰砍柴的李姑娘,月光下她疾步跑进山腰小庙。她一边走一边想:这回“白狗”来了,又不知要伤害多少乡亲呵!怎能让它横行。想到这里,她机智地顺手拿起庙门边的斧头,把庙里的古钟狠命地猛敲。急剧的钟声传递出秘密的消息,连同着姑娘迸出的愤怒的呼号。
山在动,地在摇,连深林密处的山鸟也惊起了,小姑娘敲钟的手,震起了个个血泡;当她完成了任务的一刹那,枪声响过,一颗子弹穿透她的鬓角……。姑娘伏在被打坏了的古钟上,双手还紧紧地把斧头拥抱着,惨白的脸上闪出最后的微笑。
1949年红光村解放了。人们多高兴呵!这一带又正好是著名的民歌地区,多少歌手,多少青年人、老年人在一边唱一边舞呵!
“唱得红光江水倒流,唱得代帽山好像是喝醉了酒”。
在这欢乐的日子里,红光村的人们怀念着敲钟的姑娘。农会刚成立,村里为了农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方便,决定把庙里的缺角古钟移到村的中央,挂在木棉树上,按时敲钟。在农会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上,村长说:“我们这口古钟,有多么骄傲和光荣的历史,让我们以劳动来纪念那位英勇姑娘吧!”大家推选了另一位李婶子担任敲钟,就在那一天,她敲响这和平劳动的第一声钟声。
从此,一天天,一年年,钟声呼唤着人们,人们和着钟声,在进行着和平、幸福的劳动。人们有的说当年敲钟的李姑娘并没有死,每天她乘着朝霞来到村里;有的说姑娘化作了一只金鸡,每天都在向人们报晓……
敲响第一声幸福钟声的李婶子呢,她更没有辜负李姑娘热爱自由和平的宏志,她从第一次敲钟的日子算起,直到现在已是十多个年头了。她的钟声继承了李姑娘的钟声一直成了人们前进的号召!十多年的寒暑,只要是李婶子没有什么特殊事故,人们每天总能按时听到她的钟声。她每敲完一次钟,就觉得时代又前进了一步。事实也正是这样,起初全村只有参加互助组的人们按照她的钟声行动,后来由互助组发展为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时,就有更多的人按照她的钟声行动了。公社化以后,她敲钟的作用更大了。红光公社成立的第一天,李婶子把钟敲得比哪一天都响亮,她兴奋地问了几个农民说:“我今天敲出的钟声和过去有什么不同?”几个农民一齐笑嘻嘻地说:“听来比过去响多了!”


第8版()
专栏:

一床被盖
柯炽大妈收工回来,门外看到一床被盖,多熟悉的被盖呀,那儿见过?却记不起来。记起来了,记起来了,往事难忘,深印脑海:二十年前的晚上,大雪纷飞把路埋。听说来了白匪军,家家灭灯捂小孩,生怕一声咳嗽,招来人祸天灾。怎么不骂人不杀猪?破屋里突然暖和起来?怎么天老不亮?——大娘心里奇怪。轻轻把门推开,门外一双破湿草鞋,哎呀!一个人睡在草垛,大娘的破窗上却围着他这
床被盖。一切全都明白了,世上还有什么比得这人更
可爱!双手连拉带扯呀,把客人推进屋里来。从此大娘家多了这床被
盖,一个战士留下来,那是留下一团火种呀,野火春风照山寨。二鬼子消灭了,大鬼子被打败;地主恶霸都低头,减租又土改。再不止那一床被盖了,大红花被炕头摆;生活逐年改善,再不是糠皮野菜。再不用低头说话,大娘挺直腰杆上讲台;年年丰收家家乐,幸福花在山寨开。被盖不见几年?亲人去了几载?大娘朝夕念,何日他再来?乡亲们说惯了嘴,都说大娘有个好小孩;大娘也这么做惯了呀,逢年过节桌上总多摆着一
双筷。托人打听了多少次?给他做了几双鞋?只听有人说,他工作在北京中南海。瞧这被盖上的托运条,是呀!他的确刚从北京来。瞧他记性有多好呀,没忘咱这穷乡僻寨。瞧他准没忘记咱大娘,一直找到当年的阶台。怎么来了不进屋呢?难道当年的脾气没改?是来常住的吧,瞧,棉衣棉裤全都带;怎么过了十多年,还是当年的被盖?进屋吧,进屋吧,大娘欢叫,手提被盖;北屋里,热炕扫了又扫,把一床新被轻快打开……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名牌货”的启示
董善元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条令人兴奋的消息,北京正在努力生产名牌小农具。“白虎涧”的犁铧,“双枣花”的锄板,“疙瘩王”的刮铲,“八里庄”的镰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广大农民秣马厉兵提前为春耕备战之际,及时地以“宝刀遗壮士”,真是一件极好的措施。
这条消息说:“根据昌平镇一个商店的统计:增添名牌货以前,小农具的平均月销量是三百六十件;增添名牌货以后,月销量增加到一千七百三十件。”多么鲜明动人的对比。我们除了从这里看到农民空前高涨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受到鼓舞之外,还可以从“名牌”上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名牌”不是偶然得来的。正如人们常说的“实至名归”,每一件名牌货都是集中了生产者的聪明、才智、丰富经验和高度责任感所凝成的结晶。它总是以自己的独特长处,经过了广大群众的反复检验,受到群众的公认和热爱而获得崇高的信誉。有的名牌货,除了有“大名”还有“别名”,比如白虎涧的犁铧,就被农民叫做“碰倒山”,多么形象的称呼!
“名牌”是同类产品的标兵。人们常说“没有高山不显平地”,往往在同样的条件下,有的厂、有的人就生产出名牌货。
“名牌”是青春永驻的。它总是由次到好,由好到精,不断创造,不断发展,而且精益求精,永无止境。在这个意义上说来,争名牌也就是争上游。
名牌货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所十分需要的。今天,我们的工业生产战线上都具备着生产名牌货的无比优越的条件。北京努力生产名牌小农具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它既是优良传统的发扬,更是新生事物的茁长,值得大大提倡!


第8版()
专栏:

马师傅
杨大矛走进十里双河铺,谁人不夸马师傅。改良农具闹革新,日抡大锤夜绘图。改好扛上满坡跑,征求意见传技术。只要省力工效高,日晒雨淋不觉苦。办夜校,带学徒,自告奋勇尽义务。三十年经验十八般艺,恨不能倾肝倒肠吐。半夜闻说水泵坏,亲自指点徒弟修。受旱秧苗喝饱水,摇头摆尾迎风舞。马师傅乐得眼笑弯,连夸徒弟钻劲足。徒弟拉着师傅手,一双大眼噙泪珠。“又红又专的好师傅,您真是活的教科书。”


第8版()
专栏:

优秀的饲养员 (年画) 金梅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