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哪有破不开的芝麻秆!” 林旭
陕西大荔县青年农民何文义爱说这么一句话:“哪有破不开的芝麻秆!”
这句平易的语言里,包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哪有不可以认识的客观事物,哪有不可以掌握的自然规律,哪有不可以学到的科学知识,哪有不可以克服的种种困难,哪有……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改造的。
何文义从实践中找到了这条真理,同时也用这条真理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你想想看,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农民,连个化学符号都不认识,却要制造和发明化学肥料、细菌肥料……。这在有些人看来,岂不是心高妄想,不自量力吗?可是,何文义就有那么一股子硬脾气,他坚决相信没有“破不开的芝麻秆!”于是,用这种精神去打倒困难,夺取知识,钻研创造,勇敢地攀登科学高峰。何文义果然“破开了芝麻秆”,撕开了科学神秘的帷幕,在两年的时间内,用三口大锅办起了一座能生产一百多种产品的化工厂。
“哪有破不开的芝麻秆!”这句话多么有分量!它代表了坚强的革命信念,反映了钢铁的革命意志,也表现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这里最值得宝贵的就是充满必胜的信心,充满改造自然的首创精神。所以,一句话,在何文义的身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
干革命,搞建设,都需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功。你要想打倒敌人,你就要相信敌人一定会被打倒;你要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你就要相信最新最美的画图一定会出现。学习科学也是这样。一座神秘的堡垒耸立在面前,科学的大门封闭着,能不能打进去?就要看你有没有信心和勇气。
有人答曰:不能。那么,只好蹲在科学堡垒的门外,对着它叹气,眼望着那扇大门,越看越神秘,越想越糊涂,自己的命运被那些似神似鬼的东西支配着,客观世界永远是个不可知的“谜”。
像何文义这样的志士答曰:能。于是,精神焕发,全身都是力量!对着那扇神秘宫殿的大门,想方设法,攻之不休,定要跨进科学的门槛,走遍三宫六殿。那里究竟有些什么名堂,一定要看个明白,学个彻底,是神是鬼,都要听人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者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出发,相信没有“破不开的芝麻秆”,相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能够认识和掌握的。因此,我们树立改造世界的雄心大志,鼓足冲天的革命干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实现革命的远大理想。那种认为科学之宫,神秘莫测,无法理解,不过是“不可知论”的一种思想反映,它和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过这么一段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知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通过实践可以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得少到知得多。这里一点也没有低估书本知识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书本知识要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何文义的可贵之处就是:重视书本知识,但不迷信书本知识,而是把书本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和运用。
有人说,要掌握科学,没有条件办不到。不错,条件是重要的,我们从来就认为,要办好一件事,总要有必要的条件。但是,条件也不是死东西,条件可以由人们创造和改变。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要作客观条件的主人,不要作客观条件的奴隶。既要当主人,就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改善条件,岂能被大大小小的条件束缚住手脚!


第8版()
专栏:

三口大锅三堆火 张志民
读了9月5日《人民日报》关于陕西省大荔县段家公社农民何文义学习科学、建设农村的报道,深受感动。何文义,二十岁左右,只念过半年高小,两年前还是个连化学符号都不认识的青年农民,为建设祖国新农村,树雄心、立大志,百折不挠,刻苦钻研,在党和群众的帮助下,由“戏台底下三口锅”起家,冲破种种困难,终于建成一座能生产一百多种化肥和农药的工厂。他自己也炼成了一个出色的土专家。这种革命风格,令人鼓舞,写成此诗,向何文义同志千里致敬。 一
戏台底下三口锅,
三口大锅三堆火。
三口锅蒸出五彩云,
三堆火画出新山河。
何文义身穿粗布衫,
何文义脚踏布底鞋。
就是这个土小伙,
飞跨天宫夺科学。
壮志雄心闹革命,
革命哪怕困难多。
哪座高山不能攀!
哪根麻秆不能破!
没有冰箱找冷洞,
没有白金用黑铁。
没有经验自己闯,
没有知识到处学。
剁碎困难当原料,
炼成化肥洒田野。

戏台底下三口锅,
三口大锅三堆火。
三口大锅铸江山,
三堆烈火创大业。
就是这个小青年,
就是高小没毕业。
要斩黄河水也断,
要劈九天天也破。
何文义的化肥铺大地,
金谷银稻流成河。
何文义的化肥洒上天,
日月星辰变花朵。
何文义的化肥播大海,
千江万河奏凯歌。
何文义的化肥传人间,
革命的种籽遍地落。
一颗种籽万朵花,
万花绣出新世界。
党的力量是开花斧,
英雄面前山也裂! 三
戏台底下三口锅,
三口大锅三堆火。
三口大锅干革命,
三堆烈火破冰雪。
大火起自井冈山,
大火起自大渡河。
起自延安土窑洞,
起自革命先烈血。
三面红旗是风火扇,
人民公社是播火者。
何文义挺身立大地,
何文义的名字就是火!
谁说何文义只一个?
天南地北无限多。
我们有六万万何文义,
我们有六亿堆革命火!
大火炽起通天柱,
万里红光照世界!
1960.9.6.


第8版()
专栏:

三月山上英雄汉 田润章 龙德松
白手起家志气壮,
千难万难一扫光。
三月山上创奇迹,
荒山草地变粮仓。
湖南古丈县的三月山上,有五重岭,十四道湾,岭岭有坡地,湾湾有梯田,千亩包谷绿油油,朵朵葵花镶金边;柑、桔、松、杉吐新苗,瓜秧豆棵青满园。真是湾湾岭岭,青翠一片,让人越看越爱,让人越看越醉。可是,你相信吗?就在去年,这三月山还是一片荒野。
去冬,党委一声号召,轰轰烈烈的治山运动展开了。野竹公社三百多青壮年唱着大跃进的歌儿进了三月山。真是白手起家!不靠地,不靠天,不信邪,不信仙,就凭着满腔热情,凌云壮志,就凭着一双双结满老茧的手,披荆斩棘,和荒山野岭展开了搏斗。经过四十天艰苦奋战,一千多亩肥沃的土地开出来了。
第一仗胜利了,更艰苦更重要的任务却还在后头。为了把一千多亩地种好,管好,就必须有一部分人要长期在山上落户。公社党委正在研究怎样进行思想动员,一张用红纸写的申请书递到了党委书记石朝忠面前。你道递申请书的人是谁?原来是野竹大队民兵营长、复员军人谢长富。
石朝忠看罢申请书,在谢长富肩膀头上拍了一巴掌,说:“好啊,我晓得你就有这一步,到底是部队上下来的,干什么事总是找困难的,抢艰苦的,这次你又带头了。不过,在山上生活不比在家,得要吃苦啊!所以,你想全家搬上山这件事儿,怕还得考虑考虑。”谢长富笑笑说:“我们开过家庭会了,都乐意上山,没问题。”到最后,公社党委还是没有肯定答复。谢长富坐不是,立不是,接连又写了四次申请书,又找石朝忠谈了六、七次,恳切地说:“我想来想去,要把山上这一千多亩地侍弄好,非得搞‘全家班子’不可,都是一个个光杆上去,怕难扎根。石书记,就让我给大伙起起这个头儿吧!”石朝忠终于激动地说:“我们是考虑你有两个孩子,老母亲又上了岁数,怕在山上受不住。既然你执意要这么办,就批准你吧!是啊!咱们是白手起家,没有这份穷棒子志气也不行。”
2月初,复员军人谢长富夫妇,带着孩子,挑着行李、家具,带着猪、鸭、鸡,离开了居住多年的宽敞舒适的老家,欢欢喜喜上了三月山。
谢长富全家上山的消息,像一阵风,立时吹遍了整个公社。于是,申请书一张接一张飞到公社党委办公室去了。特别是青年人,要求十分坚决,都说:“老谢拖家带口能上山,咱们还有什么话说!”最后,党委批准了六十个人搬家到三月山去了。
不过,也有少数人说:“真怪!瓦房不住住茅屋,春天不过过冬天。”这话传到谢长富耳朵里去了。在劳动间歇时,或傍晚在月下燃起篝火闲坐时,他就对大伙说:“不错,如今三月山上是冬天,得住茅屋。要不是这样,咱们搬上山来做什么!来享现成的?眼睛得往前看哪!这三月山上,一脚能踩出油来,要不了几年,这七十里三月山就变成七十里米粮山,变成七十里花果山了。到那一阵,怕你再想过冬天也不得过了,那才真正成了三月山呢!”说得社员们眉笑颜开,生产的劲头更高了。
4月间,忽然有一股寒潮,夹带着冰雹卷过了三月山。新出土的幼苗遭到了严重的威胁。有一部分苗儿已经被打坏了。
夜里,谢长富躺在草铺上,大睁着眼,翻来复去不能入睡。他怎么能睡得着呢,一颗颗冰雹,辟辟拍拍打下来,都打在谢长富的心尖上了。突然,他虎地翻身起来,把民兵们集合到队部,大声说:“同志们!咱们侍弄这些秧苗,一把心血一把汗,不容易啊!能眼看着都叫冰雹打死?不错,如今咱们只有一双空手,可说什么也得想法把苗子救下来。能保住一棵是一棵。”其实,民兵们也都没有睡着,可是都干着急想不出什么法子来。后来,还是谢长富说:“有办法了,咱们这儿有的是山竹,就编些竹帽子,架在秧苗上头不就行了。”一句话提醒了众人,于是大家动起手来,连夜编了三百多个尖尖的竹帽子。随后,谢长富就带领大家,冒着刺骨的寒风,忍着冰雹的敲打,摸着黑,把三亩多幼苗抢救下来了。
三月山上野兽成群,当包谷开始打苞的时候,它们也就开始走出树丛,在田间活动起来。为了保护庄稼,谢长富就组织民兵们夜间巡逻。带领大家到处烧起火堆,到处扎起稻草人,让野兽不敢到地里来。
为了保护丰收的果实,谢长富白天劳动,夜里又带班巡逻,常常是彻夜不眠。这样,他的眼窝开始陷下去了,眼里布满了红丝。公社党委书记石朝忠同志到山上来,看见谢长富瘦了,十分关切地说:“老谢!你瘦了,得注意身体呀!白天忙点不说,晚上要睡好觉。”谢长富说:“就是睡不着啊!粮食是命根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钱,眼看就要收到手了,不照应好,叫野物给糟践了,那可怎么对得住党,怎么对得住大伙一冬的心血呢!”石朝忠听后兴奋而又激动,心里想:“老谢呀,老谢!不愧是党教养出来的战士。咱们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设社会主义,就是需要像你这样的人;有了像你这样的人,什么艰难困苦也挡不住我们大步大步往前赶!”


第8版()
专栏:劳动手记

堵渠口 中国京剧院导演 樊放
自动水车不停地旋转。清澈的溪水缓缓爬上河坡,沿着渠道注入垅沟。
从修建自动水车、垒坝、筑渠到今天引水灌田,我一直是参加了的。如今看着潺潺的流水,经由自己脚下注入田畦,浸润着禾苗,心里感到分外愉快。
看管渠口,似乎是个轻闲的活计。我像哨兵一样,扛了锨,沿着渠岗走着。看着自己扁小的身影,倒映水面,顺着微波,摇曳地向前移动,我不禁哼着歌曲,悠然自得。
忽然,渠道拐角涌出一股喷泉,渠岗上有了漏洞,水流直泄田边。我急忙赶上去铲土补漏,一连十几锨土,竟然堵截不住,水流竟会那样湍急,转眼间,细水变成洪流,漏洞冲成深沟,渠岗开始坍陷。我头上淌下汗来,有些手忙脚乱。决了口的水流,继续泻出渠道,哗哗地响着,简直是在对我嘲笑。
“怎么的了?”正在束手无策之际,乔喜大爷提着锨从远处跑来。
“出了漏子了!”我焦急地喊着,满想他会跑过来帮我一起铲土补漏。出乎意料,乔喜大爷竟在那边渠岗上站住了,望着我的狼狈模样在笑。
“大爷快过来堵吧!”对他的从容不迫,我真有些急躁了。
“不慌!”他一面说一面低下头去,从脚边铲了几锹土培在渠道里,截断了上流的水源。决口的洪流,马上便止住了,我蓦地恍然大悟……
乔喜大爷走过来帮我补好渠口,踩实了渠岗上新培的土,然后返回去疏通了上流的水源,一切是那样有条不紊,顺顺当当。
我擦着全身的汗。乔喜大爷装起了一袋烟,望着我又笑了:“傻伙计,不截断水流,光补漏子还能堵得住?”
是啊!这是个浅近易懂的道理呀!但正是这个浅近易懂的道理,我却不懂得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只顾手忙脚乱去弥补眼前的漏洞,根本也没有考虑去断流治本。细想一下,处理其它事情,有时不是也一样不会运用这个浅近的道理吗?然而乔喜大爷很清楚很会运用这个道理。
太阳照满田野,渠水闪着亮光。我一面想着这个道理,一边顺着渠道走去,一个扁小可笑的影子,又在水面浮动着,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影子。


第8版()
专栏:

补衣服(剪纸)
曹昌光


第8版()
专栏:连环画

全心全意 天津美术出版社集体创作
5、这天,售货员们来到了天虹电器厂。当时全厂工人正在开展跨年竞赛运动。职工们干劲冲天,要提前二十五天完成全年任务,为了表示决心,他们事先就领来了提前完成任务的高产旗。
6、售货员们马上提出:“只要生产步步高,愿为工人折断腰!”他们为夜班工人送上丰美的排骨汤来,工人们把它叫作“干劲汤”。提前二十七天完成了生产任务,保住了红旗。
7、商店党支部为了更深入地组织人民经济生活,让劳动大军吃好、吃省,还要有营养,于是组成售货员、工厂炊事员和保健大夫的“三员一体”调查研究组织,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的饮食情况。
8、商店在鼓舞工人生产热情方面有很大成绩。有些工厂超额完成任务后,敲锣打鼓地去区委、市委报喜时,特地绕到光复道商店门前,向商店职工道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