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高等工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 中共华中工学院委员会
为把华中工学院积极建设成为一所技术革命的大学,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的、能为现代工业生产和尖端技术服务的建设人材,我校在今年4月初,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的同时,选择两个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6月底,又组织全院师生对技术革命和科学研究进行群众性总结,并以试点专业的经验作基础,发动群众在各个专业全面的开展了教学改革。经过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在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按照大改重点试验小改普遍推行的原则,分别制订了各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修订了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今后继续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改革中,教育革命和思想革命必须同时进行,必须放手发动群众。此外,我们对高等工业学校的教学改革,体会得比较深刻的有以下三个问题。
技术革命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教学改革必须与技术革命密切结合
几个月来,我院师生参加技术革命的结果,不仅协助工厂企业完成了七千多项革新项目,对生产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借全民技术革命之东风,推动了教学改革。技术革命中涌现的千千万万的创造,打破了科学技术上的旧框框,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以发配电为例,由于实行了电力系统的技术大革命,过去简单的输电线路发展成为大区域的联合输电系统,并且逐步实行了生产过程的集中控制和自动化。这就要求电力技术干部具有综合处理发电厂、继电保护、电网及高压电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过去发配电专业所培养的技术干部,只能解决一般单个发电厂与简单输电线路的运行问题,而不能综合解决联合输电系统复杂的运行问题;有关电力过程自动化的近代理论和新技术的教学,更是极其薄弱。像这样专业培养目标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各专业都存在着。在教学内容上陈腐落后与现代化生产和技术革命形势不相适应的现象更是普遍,例如年轻的无线电技术专业的三门主要课程中,“放大”课程只有十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了近代技术,其余十分之九全是讲授本世纪30年代技术水平的低频电压放大和功率放大的旧理论;《发送设备》一书中,上下两册共908页,属于近代米波以上部分的内容仅有153页;“接收设备”则只围绕超外差五灯接收机的有关物理现象进行讲授。在一些历史较久的老专业中,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从技术革命运动中我们看到,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某些新技术,现在在生产中已被广泛采用,而在教学中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反映;相反地,在生产中根本不用或很少用的东西,却仍然当成经典向学生介绍,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至于“以土为主、土洋并举、以土超洋”的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特点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和丰富经验,在所有技术课程中,几乎只字不提,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特别是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出现和许多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的产生,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到一个新的综合和新的分工的历史时期,这就必然促使工科学校的各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业务范围、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技术革命就成为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而参加技术革命的师生,也就成为这次教学改革中的突击力量。
这次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破除以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旧的教学体系,建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新的教学体系
从技术革命和群众揭发的大量材料中,可以看出:唯心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严重地影响了各专业的教学,成为旧教学体系的思想基础。这主要表现在:1、片面地强调科学的继承性,把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成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对旧的教学体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要改变也只能是量的增减。因此,许多专业自建立以来,虽然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上有若干变化,但一般只是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用加法加上去的,在课程体系上很少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些过时的甚至反科学的技术理论,至今仍然成为专业的理论基础。例如旧的机械制造理论,认为机械产品的体积越大、结构越复杂、零件越多,便越“先进”,而不是把大和小、复杂和简单看作是对立的统一,看不到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种观点对于技术革命中群众创造的许多体积小、材料省、效率高、用途多的新产品,则无法解释。2、历史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分工与综合的辩证的统一过程。但是旧的教学体系却片面地强调各门科学本身的系统性,把分工绝对化起来,不仅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各成系统,互不联系,而且各门课程都各自讲解他们的特殊规律,不讲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造成了各门课程割裂、对立、重复、脱节的严重现象。例如,制造类的课程,一般是以产品名称或零件的加工方法来进行教学的,每一门课程每一章节,只讲解一种产品或一种加工方法。这样就不仅没有给学生掌握各种事物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给予学生以不良的影响,使他们目光短浅,框框很多,不敢创造;同时也限制了专业的活动范围,不符合一专多能的要求。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沿用18世纪以来的“理论(基础课)——方法(技术基础课)——应用(专业课)”即“理论——理论——实际”的组织教学的原则,一方面把打好理论基础与专业教学对立起来,学生到了三年级还不了解本专业的业务范围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没有使各年级和全部教学环节和科学研究、生产密切结合起来,影响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更好地贯彻,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在课程中,脱离政治、忽视人的作用的单纯技术观点,也是极为严重的,这种观点把生产力的发展单纯地看作技术的发展。这种观点,以尊重技术、尊重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的面目出现,自觉或不自觉地散布政治不能统率科学技术的思想,大大影响了在科学技术中贯彻党的总路线和党的关于经济建设与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
上述情况可以充分看出:旧的教学体系已越来越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使科学技术教育越来越落后于形势的需要,如果不加以根本性的改革,就不可能在教学领域中插上毛泽东思想红旗,并适应科学技术新的综合新的分工趋势,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多快好省地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高质量的技术干部,所以我们认为从观点和教学体系上破旧立新,就成为这次教学改革的根本问题。
当然,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是一次就可以改好的。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等学校课程门类很多,许多课程不仅是继承已有的知识,而且需要有创造,带有很大的探索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改革的效果如何,一时看不出来,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在具体做时要分阶段,全盘着眼,从重点出发。在组织措施上要把放手发动群众与加强领导相结合,推行重大的改革时要经过试验,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做法上要把重点大改和普遍小改结合起来。
开展学术批判,深入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彻底地进行教学改革,破除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的旧的教学体系,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新的教学体系,必须开展学术批判。
根据我们对物理、化学、电学、力学及各专业主要基础课进行群众性的学术批判情况看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存在着两个阶级、两种世界观的严重斗争。目前沿用的理论力学、物理学、化学、热工学、电工基础等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在18—19世纪资产阶级科学高峰时期所建立起来的。这些课程中既存在着许多公开露骨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观点,而且突出地表现出普遍地为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支配。从这几门课程看来,主要有下列几种表现:
1、机械外因论。这次学术批判发现,几乎所有课程理论都与牛顿的机械外因论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机械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把高级运动形态还原为机械运动形态加以解释。热力学用分子的机械移动来解释热的现象。化学反应一直到现在还用化学亲和力来解释化合与分解。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电学,也充满着这种机械论。例如电学的“老祖宗”麦克斯威尔就说过:“任何电绕界均可归结为动力界(即流体力学)。”因此在电工基础课中关于电绕现象的大部分公式和定理,差不多都是从流体力学中移植过来的,这种观点方法自然不能揭露电绕现象的本质。的确,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们在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的时候就找寻“力”这个字做避难所。
2、孤立片面的研究方法。例如对于金属切削过程的研究本来既要研究刀具一方,又要研究被加工件内部变化一方;不仅要研究机械力的切削,而且要研究声、光、热、电、化在切削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受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统治的“金属切削原理”这门课程,却把切削过程看作是刀具机械力的作用,因而只孤立地在刀具上大作文章,结果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刀具材料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等错误原则,更无法从理论上去解释新的切削技术成就。这种孤立片面的研究方法,往往把局部范围得出来的结论推广到普遍情况中去,结果在新的实践中就露出了它的破绽。
3、繁琐的数学逻辑推导。电工基础批判组的师生给麦克斯威尔的研究方法归结为两句话:“用假想的流体运动,纯粹的几何概念来解释电磁现象。”用这样的研究方法,麦克斯威尔只是描写了电磁现象的某些数量关系,而没有揭露问题的本质。牛顿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他在其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道,他的方法就是“将自然现象归结到数学定理”上去研究。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在一些近代理论物理中可以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很多东西,用数学的形式把问题的本质掩盖了。
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统治是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脱离生产实际的根源,是教学上少慢差费的根源,它大大妨碍了科学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对前人的科学技术理论重新加以审查、修正,甚至加以根本性的改造,使自然科学从唯心主义、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这对于我们批判地继承自然科学的遗产,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插上毛泽东思想红旗,彻底地革新课程内容,是有着重大意义的。所以我们深刻地感到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必须开展学术批判,那种认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无须开展学术批判的想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当然,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开展学术批判也是件比较复杂的工作。根据我们的体会,首先必须破除“特殊论”,明确地提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同样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自然科学的理论进行学习批判。这种学习批判只有从观点、方法入手,才能跳出繁琐的形式逻辑的圈子,从现象到本质地进行批判;同时对于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反映了客观真理的东西,给予科学的鉴定。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解决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次,在自然科学中的学术批判,同样应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学习——批判——再学习——再批判的精神贯彻下去,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中进行学术批判,必须从生产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同时进行大量可靠的试验,这样才能使得批判具有确切的科学根据和充分的说服力。


第7版()
专栏:

方田化是农田耕作制度的革命 中共晋南地委办公室
晋南区的三百七十万农民群众,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方田为中心的农田革命运动。今年春天,仅仅五十多天,全区就在八百余万亩农田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方田化。
这次方田化运动,是以水肥土为中心内容,本着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的精神,以县为单位,县社结合,打破队、区、社界限,根据自然地形和高速度发展生产的需要,对全部农田进行了耕作制度的革命和基本建设。首先是进行了土地大平整、大连片。取高垫低、取楞补壑、取弯改直,把原来高低不平、地块零散的八百余万亩农田,变成了七万余块(平均每块一百亩)地平埂直、一望无际的新方田。在新方田内建起猪圈、羊圈和大牲畜圈,实行“三圈”到田和大闹积肥,高标准方田(占方田面积60%)施肥万斤以上,深耕
(棉秋田)八寸至一尺,一般方田施肥也达八千斤左右,深耕六寸以上。这就彻底消灭了远地和插花地以及瘠薄地不施肥、不深耕等落后地片。同时,在耕地中削土岗,取消弯曲、不合理的道路和渠道。根据万亩为一个耕作区,区内千亩大方套百亩小方的规划,在区内建设起十字机耕路和引水渠,千亩方内建设起十字大路和支渠,百亩小方建设起人行便道和毛渠,渠旁、路旁造了林带。取消渠、路增加的土地与新建渠路占地相抵,净增耕地面积七万余亩。
在丘陵旱垣地区,新方田的建设是十亩成块,百亩成方,千亩万亩成垣,块块地平埂直,方方旱井配套,垣垣有护垣林带和猪、羊、牲畜圈;在山区的沟、川地区,实现园田化、台田化,沟壑营造防护林和水库;在山坡地区,实现水平梯田化,涝池、旱井成串;在山区、丘陵旱垣地方与新方田相连的荒山荒坡上,实现了高标准水土保持化。
经过这一系列农田耕作制度的革命和基本建设,全面彻底地革除了小农经济残留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因而大大改变了自然面貌,使生产过程日趋合理,为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扫清了障碍。
社会主义新方田是丰产方的新发展。它不仅具有丰产方的一切优越性,而且具有比丰产方更为深远的革命意义。
丰产方只是在一部分土地上实行土地连片,加倍施肥,精细耕作。而新方田是根据改变自然面貌和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对全部农田进行统一划方连片和平整,并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对农田、道路、渠井和居民点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布局,使整个大地如棋盘,园田如画。这样既使低产田变高产田,高产田更高产,克服了农田产量过于悬殊,增加了农业总产量,又可促使管理区之间由于土地肥瘦不等、经营好坏不同所形成的穷富差别逐渐消失。同时,还可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联合成一个巨大的整体,大大推动农田基本建设,为全面彻底的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过去,在土地零散的情况下,虽然也提出了耕作标准的要求,但要在全部农田上按技术要求办事,则是有困难的。新方田规格整齐,一目了然,一亩地留多少苗,施多少肥,浇多少水,都很容易计划和检查。不仅如此,更便于统一规划居民点,为逐步实现“方田是车间、居民点是宿舍”,逐步消灭城乡差别作了良好开端。
新方田根据大地园林化的远大理想,贯彻了以粮为纲,五业并举,统一布局的方针,设置了农林牧副渔五业丰产基地。例如,吕梁县飞跃公社的“五业丰产网”,包括四千五百亩耕地,一千亩低峁浅沟和缓坡,两千五百亩荒山荒坡。他们把耕地建成了四十五个百亩方,分八个种植区域。在低峁浅沟的缓坡上营造了木材林,在果树林和木材林基地上实行农(饲料)、林间作;在地头、沟崖分层打窑洞,建立了田间牛、羊、猪圈,实行远地近种,就地积肥施肥;还利用沟壁水库,建立了万尾鱼池,百只鸭塘。这就作到了以粮为纲,五业并举,互相促进,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林护农,以农促林,综合利用。
新方田还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各地普遍以万亩耕作区为单位,建立了小农场科学试验田、技术研究指导室、作物档案记载室和气象观测站,实行科学技术到田,干部、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大兴群众办科学之风。方内的专业队既是生产队人员,又是科学技术研究人员,而且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边学边干。这就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队伍的迅速成长。随着技术进方,文化也进了方,相继建立起田间俱乐部、书报阅览室、赛诗台、广播等。同时,生活福利和民兵练武也随着进了方,建立了田间简易休息室、保健站、食堂和日用商品流动供应车。这就更加丰富了新方田的建设,使社员在方田内劳动和生活得更愉快、更方便。
同时,由于干部在万亩方田上统一调度和指挥生产,就使干部迅速增长了领导人民公社集体大生产的才干。由于农民群众在万亩田上集体劳动、娱乐、学习和生活,就使农民群众迅速加强了大集体生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习惯。由于在万亩方田需要同心协力,统一行动,互相大协作,这就进一步锻炼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
大跃进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增产粮食的正确的途径。而小农场试验田,大面积高产田和一般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是贯彻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方针的具体办法。现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方田运动中,广大群众创造了“四田结合”的耕作制度和“四统三分”的经营管理方法,又代替了“三田”结合的耕作制度,解决了方田统一经营和人民公社实行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的矛盾。
所谓“四田”:一是指挥田,即耕作区内建立小农场科学试验田,各种增产措施先在试验田内取得经验,全方推广,这是耕作区的指挥田;二是占方田面积30%至50%的高标准方田,也叫中心方或样板田,实行高标准耕作管理和先一步机械化,加速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三是占方田面积50%至70%的一般方田,经过农田革命和精细耕作管理,实现大面积丰产;四是方块田种植饲料和蔬菜的零星小块土地,这是补充田。这种从指挥田到方块田,即方块的联系系统,是适合于现阶段的比较科学、完整的农田生产系统。
所谓“四统三分”:是在万亩耕作区内,实行统一领导指挥,统一规划计划,统一经营标准,统一作物档案记载;由原来的社、区各自经营,各自核算,各负盈亏。这就使耕作区成了人民公社指挥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百亩方成了农作物管理的基本单位。这种由社或社区联合统一领导生产,仍按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投资投工和收益分配的方法,既坚持了人民公社以队(管理区)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原则,又在生产的组织领导和经营管理上,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巨大优越性。
“四田结合”、“四统三分”,都是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两条腿走路”方针的具体运用。这样,既保证了当前农业生产迅速的发展,又便于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的理想,继续坚持人民公社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公社在发展生产上的强大优越性。这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的一个伟大创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