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四川通讯

易贵华一家红 刘宗棠文 赵志方插画
党中央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传达到四川资中县银山公社交通大队第四生产队后,易贵华一家人连夜召开了会议,全家人争订增产计划;这一家人的模范行动,轰动了全队,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学、赶易贵华一家人的高潮……。
四川资中县银山人民公社交通大队第四生产队热烈开展了“学易贵华、赶易贵华”运动,家家争取出满工、人人争取高工效,确保实现新制订的增产计划。
易贵华是第四生产队的老模范、社员代表,劳动一贯积极带头。最近,他在学习和讨论党的增产节约号召中,受到很大鼓舞,决心拿出更大的干劲来搞生产。8月21日晚上,全队订出了增产计划后,易贵华连夜召开了家庭会议,全家人提出三项保证:一、天天出全勤。两个评级劳力和三个级外劳力,除例假外保证每天出工;二、人人超定额。易贵华每月要做劳动日四十七个,大儿子易大富每月四十个,三个级外劳力大的每月十二个,小的做七个;三、服从队长领导带动社员群众,见难做的活路就上,遇好做的活路就让。
第二天,东方刚露鱼肚白,易贵华就翻身起床,高声喊道:“天亮了,赶快起床出工了。”一家人应声而起,匆匆洗好脸就拿起农具上坡干活去了。队上规定天亮吃早饭,吃过早饭出工,但这天等到天亮开饭时,易贵华一家人已干了一歇活路。易贵华负责使牛犁土,犁到中午天气炎热时就不能耕作,使牛的人照例也要休息,但易贵华认为“抢时如抢金”,顾不得休息,放下犁头,就扛起锄头帮助队上碎土种红萝卜。中午吃过饭后,他又是第一个上坡种萝卜的人,干到下午太阳偏西时,易贵华又使牛犁土,吃晚饭时他已超额完成了全天应做的活路。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满足,晚饭后稍稍休息了一下,就趁着皎洁的星光、凉爽的天气,又换了耕牛到地里去了,一直把这天翻犁的那块土地剩下的一部分犁完才转回家去。易贵华的大儿子易大富这天负责收打中稻,他和其他三个队员组成一个突击小组,和另一个拌桶竞赛,手打痛了用布包起打,一鼓作气终于超过了对方,四个人一天打谷二千五百多斤,比过去提高一倍左右。易贵华在小学读书的两个女娃娃和一个男娃,给一亩五分红薯地除了草、翻了藤。晚上,大家回到家里一交谈,全部超额完成了队上交下的任务,一天做的活路要顶过去一天半。易贵华勉励了儿女一番后,就催促大家赶快洗脚睡觉,好好休息,明天更要使劲干。
易贵华一家人的模范行动,轰动了全队,队委会决定以他为标兵,号召全体队员向易贵华学习。全队家家召开家庭会制定了出工计划,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夫妻互相鼓励,人人踊跃出工,人人以多出工为荣。和易贵华同院住的易贵荣,积极向老模范看齐,这几天当易贵华全家一早出工时,易贵荣的一家也马上跟着行动。易贵荣的女儿易大英是刚从大队抽调转来支援第一线生产的,最初她还有点思想问题,但在全家人的带动下,立即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看法,脱鞋下田,和社员一道给晚稻薅秧、施肥。社员李斌文一家八口人,只有二儿李开模夫妻两个出工不积极,这次全家订出了出工计划,相互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家老少给他们提意见说:“先苦后甜、幸福万年”,“你们光想吃好的,又不爱劳动,那咋行?”李开模夫妻经过队长和全家人的教育帮助,积极出工,最近连续几天都突破了定额。第四生产队共有一百二十七人,评级劳力四十八个,应出工四十二个,自开展“学习易贵华”的运动后,除四十二个应出工的评级劳力全部出工外,级外劳力出工数也大大增加,出工总人数经常保持在八十人以上。
由于队员出工多、工效高,全队原订的各项增产措施都已提前完成:一、收。原订计划在七天内收完十四亩中稻、三十六亩豆类,结果在五天多时间即已收完,并做到精打细收、颗粒还仓;二、管。原计划在十天内给晚稻再治虫一次、薅草一次、追肥一次,给红薯除草、提藤、施肥各一次,给已种的二亩秋玉米、四亩秋红薯、十五亩萝卜除草、匀苗、施肥,结果以上工作只用了七天多就按质按量完成了;三、种。全队计划在8月底前增种红白萝卜二十亩,结果提前两天超额完成,多种了两亩。


第3版()
专栏:山西通讯

党的号召到了凤台坪 中共武乡县委中心通讯组
8月中旬,党的增产节约的号召和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到达中共武乡县委会以后,县委立即召开了公社党委书记和一部分管理区支部书记参加的会议,传达和讨论了党的指示。大有公社凤台坪管理区书记杨效忠听了传达很兴奋,恨不得立刻把会议的精神传达到社员中去。
不巧,会议一结束就下起大雨来了。杨效忠想:农活是争分夺秒的事,谁知道雨什么时候才停呢!他冒着大雨走了五十里山路,赶回管理区去,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许多社员正在室内做活,这时都冒雨赶到管理区的办公室来,一个群众性的集会自然地形成了。效忠连湿衣服也顾不得换,就跟大家谈起来,他把毛主席提出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方针,按照县委的报告向大家说了一遍,又把党中央提出开展一个以粮、钢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和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作了传达。社员郝三狗激动地说:“毛主席真英明,天下人民千千万,谁能离开咱务农汉?”爱说笑话的魏旦兔也说:“人是铁,饭是钢,粮食当真是基础的基础。”第一生产小队队长张海明说:“咱们是干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打基础的工作,要把这个基础打得更好,现在马上就应该动手,我们队保证在五天之内把六十多亩谷子和四十亩玉茭再锄一遍,每亩再追肥三十担,麦田施底肥二百担。”第三和第四生产队长几乎是同时开口说:“我们也是同样条件,要跟第一队赛一赛。”第二队的队长董朴则说:“我们队也不会落后,可是咱们得先摸清底细,我提议咱们组织个检查组,先把地一块一块地检查一下,检查过后再一块一块地定措施。”这个意见得到了同意,及时就成立了两个检查组。
第二天大清早,两个检查组就分头出发了。这次检查,采取了边议论边订措施的办法。太阳落了,好些队员悄悄地向队长说:“咱们今天晚上就干它一下子吧!”杨效忠同志早就知道社员们有这一手,就宣布说:“党的号召人人都应该积极响应,可是劳逸结合,也是党的指示,谁也不能违背,竞赛就竞赛,可不能开夜车。”队员们没办法,只好跟着杨效忠回食堂里来吃饭。可是这天晚上,那个生产队也没有闲着,都在讨论和安排明天的工作,准备明天应用的家具。
8月24日,东方刚刚发白,第一生产队的队员们就出发了。他们刚出村,第二队也已集合。杨效忠对第二队队长说,第一队已经走了。这下可把这个蹩了一夜劲的董朴则急坏了,迎头跑进公共食堂,向炊事员张书田说:“今天我们早饭、午饭都在地里吃。”炊事员还没闹清这是怎么回事,董朴则早和他的队员们走出村去了。四个生产队这一场比赛,真是热烈紧张。原来计划五天中把秋作物普遍锄一次草,上一次追肥,结果都提前完成了。每个生产队还作了不少计划以外的事,比如谷地里拔除了病株;玉茭和谷子也因那几天刮了一场风,有的倒伏了,也都及时扶了起来,等等。8月28日,四个生产队的大秋作物后期管理告一段落,就及时转入冬麦播种的准备工作。原来,全管理区计划今年种二百亩麦子,所有麦地耕耙三次,每亩施肥一百七十担;现在,他们修订了计划,再扩种五十亩麦子,全部麦田再耕一次,每亩施肥二百担。到9月2日,全部麦田都多耕了一次,先后共耕了四次;为麦田造熏肥七千多担,超过计划一倍多;麦种都进行了翻晒。9月5日播麦工作开始了,预计9月上旬就可全部种完。


第3版()
专栏:

发动群众讨论 交清底 算清账
坪头管理区“三秋”计划扎扎实实
从目前到霜降,农活分为三大段八小段交叉进行
本报讯 据山西日报报道:山西离石县坪头公社坪头管理区党支部,放手发动群众,及早讨论、安排秋收、秋种、秋耕工作。
坪头管理区党支部,为了加强秋田后期管理,做好秋收、秋种准备工作,于8月27日至29日,发动全体社员,对秋收、秋耕、秋种工作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全民大讨论。讨论前,党支部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学习了人民日报“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社论。接着,算了生产账、生活账和秋季的营生账、时间账、劳力账,向社员群众详细地、透彻地、反复地交代了当前生产情况、生活家底,指出了全区两个月的生产任务,讲明了今年秋田后期管理、秋收、秋耕、秋种工作的重要意义。随后,以生产队为单位,组织社员一方面总结1958年大闹深翻、大搞积肥、种好小麦和1958年细收细打颗粒归仓夺得夏秋两季全面丰收的经验;另一方面深入广泛地讨论了今年秋田后期管理、秋收、秋耕、秋种工作。讨论中发生了不同意见,就组织辩论,通过辩论达到了思想认识的统一。刚开始讨论时,有人说:“立秋挂锄钩,谷子已锄过两次,高粱、玉米、豆子已锄三次,棉花已锄过四次,再加工也没事可做了。”有人说:“白露前后再锄一次,每亩最少增产五斤粮,秋田加工还大有可为。”经过辩论,一致认为后一种意见正确,民主决定谷锄三次,豆锄四次,棉花锄五次,糜子、莜麦、秋菜正在生长还要大追肥、大锄草。高粱虽不需要再锄,但要再整一次植株,把水推倒的扶起来,力争每亩增产六、七斤粮食。辩论前有人说:“秋收无须准备,按季节办事,到时间收割就对了。”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头,必须大抓秋收准备工作。社员们说:做好准备,保证随熟随收,精收细打,一亩地多收十来斤不费事;稍有疏忽,每亩地丢失十来斤也看不见。于是决定立即检查秋收、秋种所需要的一切工具,坏了的马上修理,缺短的马上补买,保证需要的工具,一件不缺一件不坏,做到让工具等人,人不等工具。讨论前少数社员不主张扩大小麦播种面积,他们说:今年回茬多,时间赶不过来,种的多了就不能保证质量,还不如少种一点好。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麦子是保险田,一茬变两茬就可以增产粮食;至于时间问题,也是事在人为,只要准备工作做得好,大家动起手来,多种几十亩小麦也不算什么。于是决定,将麦田播种面积扩大10%左右,并且要用套犁把土地再深翻一次,一般田每亩至少施纯人粪和畜粪十五担,绿肥、熏肥十担,化肥等三斤,丰产田比一般田增施肥料40%,保证播种质量高标准。
这个管理区经过民主讨论,全面地、彻底地揭露了生产中的矛盾和秋收、秋耕、秋种中存在的问题,制订了扎扎实实的秋收、秋耕、秋种计划,使计划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讨论中,以队为单位,干部社员在一起,按地块逐块算营生账,按节令逐日算时间账,按能上地人逐个算劳力账,用了两夜,就将秋田后期加工、秋收、秋耕、秋种等作了适当安排。按照他们的计划,从8月29日到10月23日霜降止,将秋季生产工作分为三大段、八小段交叉进行,保证全面完成秋季各项生产任务。


第3版()
专栏:

制订具体规划 指定专人负责 每年大抓几次
陕西改造低产田争取高产多收
当前抓秋田三类田管理,结合秋播制定改造计划
本报西安12日电 陕西农村各人民公社广大社员,开展改造低产田的运动,争取秋作物高产多收。
目前,改造低产田的中心工作是抓三类秋田的管理。各地在改造三类秋田的运动中,针对形成低产田的不同原因,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长安县王曲公社的三类秋田都是离村较远,管理不及时所造成的;因此各生产队就在边远的秋田里,普遍建立了生产点,实行劳动、吃饭、休息、牲畜圈到田,及时完成了对边远秋田的除草、间苗、培土、施肥等管理工作,使边远的三类秋田改变了面貌。商雒地委组织了专区、县、公社和生产队的干部共二万多人,率领三十四万多名社员,改造远山坡地陡坡地的秋田。他们根据坡地运肥不便的特点,把大批的猪圈、羊圈搬上山,在坡地里大量修沤肥池和熏肥坑,有的还在山上修建了土化肥厂,就地积造,就地施肥。据镇安、商县调查,已有许多公社实现了一块坡地一个沤肥池,施肥量较往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鄠县县委为了改造低产田,召开生产队干部、技术员、老农座谈会,找出了当地沙碱土、沙石地等田的低产原因,发动群众“对症下药”。如大王公社定舟管理区社员针对碱滩地低潮、土性凉的特点,专门施热性肥;沙地土性热,就施凉性肥。这样按不同土壤勤施追肥,很快就使全管理区五千多亩沙碱滩地的禾苗由弱变强。陕北长城沿线,很多三类秋田遭风沙袭击,目前,靖边、定边等县在改造三类秋田的运动中,搭起了七千六百多丈障蔽,防止风沙为害。
各地本着一手抓今秋,一手抓明年的精神,结合当前的秋播准备工作,制定了改造低产田的计划。缺水的地区就解决水利问题,缺肥的地区就准备增施肥料,地不平的和土壤不良的,就结合深翻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并且把那些不适宜当地种植的低产的小麦品种,调换适宜当地种植的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在改造低产田运动中,各地普遍总结和运用了过去的经验。如大荔县在今年夏收以后,县和各公社就普遍召开了改造低产田的现场会议,总结了几年来改造沙地、垆土地和陡坡地的经验,并且立即行动,目前已改造好三万亩(历年已改造过的七万亩在外)低产田,秋播前将再完成十万亩低产田的初步改造。这个县的羌白公社八鱼大队有五千亩低产田,其中一部分是粗黄沙地,一部分是垆土地。全国劳动模范、生产大队长马清海带领五百人进沙建立了生产点,拉垆土压沙和拉沙盖垆,在沙土上盖上一层垆土,改造沙土的松散性质,提高肥力。根据经验,每亩沙地盖上十大车垆土后,小麦亩产就能由原来的四十斤提高到二百斤。他们并且把垆土与肥料混合,作为麦田的底肥。在以垆压沙的同时,回车拉沙盖垆,来调和垆土地的粘性,促使形成团粒结构。同时对垆土地普遍深翻八寸左右,分层施肥,促进土壤熟化,加深耕作层。全县已在低产田中建立了丰产方五万亩,样板田一万亩。
陕西省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40%。这些低产田不是土壤不良,就是经常干旱,产量很低,严重地影响着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因此,中共陕西省委历年来都非常重视改造低产田的工作,把它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一项重大措施。最近,省委又指示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改造低产田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具体规划,每年大抓几次,并要求各个部门把支援改造低产地区工作作为支援农业的一个重点。


第3版()
专栏:编后

变远为近
边远田,一向是田间管理的薄弱环节。边远田的土质和其他自然条件不一定就不好,但产量总是比较低。其原因,就在于它们离人们居住的地方远,“鞭长莫及”。只要想办法对它们加强管理,就能在这些地方挖出相当大的增产潜力。
陕西省各地在改造低产田运动中,在远田建立生产点,是把这个薄弱环节加强起来的一个好办法。由干部带领一批精壮劳动力,一定的时期内在远田扎营,不但可以节省跑路时间,而且对“护青”和及时收获也大有好处。一般地说,边远田田里田边的草都比较多,有必要特别加强管理;同时,这又是积肥的好条件。建立生产点,就地积肥,积肥运肥的劳动力也可以大大节省。
远和近,本来是相对的,也是能够转化的。人到远田去扎营,远田对这些人来说就变成了近田;它们的产量,也就有可能赶上近田。


第3版()
专栏:

夺取粮食高产 必须消灭虫害
红焰生产队成为无虫队
程朝元领导群众刻苦钻研掌握了灭虫规律
据浙江日报消息 义乌县苏溪公社副社长、红焰生产队党支部书记程朝元,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八年如一日地领导群众坚持大搞科学研究,与虫害开展无情的斗争,把历史上虫灾较严重的红焰生产队,变成了全县第一个无虫队。最近,程朝元已被浙江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他所在的红焰生产队,也被浙江农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站。
程朝元只读过四年书,但是由于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有一颗发愤图强闯进科学大门夺取高产的红心;长期参加劳动实践,逐渐掌握了一套农事操作技术。
红焰生产队病虫害连年为害,使增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早日掌握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有效的科学防治方法,程朝元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在1955年组织了科学研究小组。他被推选为小组长。程朝元在组内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领导组员钻研科学理论知识,精细观察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经常进行试验和总结经验。当时,他既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又担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很忙,但他仍能坚持研究工作。不知有多少个深夜,当人们都已入睡的时候,他还在灯光下专心一志地进行试验。他这种发愤图强的精神,大大鼓舞了组员们向科学进军的信心。
1957年,程朝元带领研究组去检查晚稻治螟效果。他们拔起枯心苗一看,发现螟虫只杀死60%。为了寻找原因,他发动组员多次讨论和实地检查。大家认为这是由于螟虫钻入稻心,不易毒死的缘故。程朝元想:螟虫不会一孵化出来立刻就钻入稻心的,提早加以防治行不行呢?后来,他们从书本中终于找到了原因。
1958年,到了螟虫孵化的时候,他们在区农业技术站蒋巩贤同志的指导下,学会了检查幼虫的本领,也就使他们能在幼虫群集在叶梢期间进行防治。结果杀虫率达98%以上。从此以后,程朝元体会到精心观察虫子活动情况的重要性。由于他们精心观察,刻苦钻研,迅速掌握了稻飞虱、浮尘子的活动规律,早上和下午三时以后,这些虫一般都在稻叶上,中午炎热的时候,都爬下稻叶停在稻秆上。因此,他们试验出:下午三时,当虫停在稻叶上时施药,效果最好。1959年8月,科学技术研究小组采取这个办法,只用了一百斤六六六粉,一百零三亩连作晚稻的三化螟、稻飞虱、浮尘子就全部被消灭掉。后来,又经过几次群众性的治虫运动,红焰队就第一次在历史上消灭了虫害,成为全县第一个无虫队。全县各地前来参观的代表络绎不绝。他们看后都说:“这真是空前未有过的奇迹!”
现在,红焰生产队的科学技术研究小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研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形成了人人学科学,个个用科学的群众运动。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大办农业人人有责
争先回到第一线
人民日报发表“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社论以后,黑龙江克山县西城公社的各个部门和生产队都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公社干部、社办工厂职工和各个服务性行业的社员,通过学习讨论,认识到参加农业劳动的重要,纷纷写申请书或大字报,要求公社党委批准他们到农业第一线去。公社供销部的店员马耀文说:“我请求党委批准我回到农业生产战线上去,和老社员一起争取秋季丰收。”刚到公社饭店当服务员的女社员孙丽华,向公社党委申请说:“农业生产这么重要,现在农活又忙,赶快批准我回到生产队干活吧。”
公社党委根据社员的请求,对全公社的劳动力做了统一规划和全面安排,决定停办一些与当前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部门。专门搞副业的运输队,人和马车都回到原来的生产队参加生产,业余文工团暂时停止演出,这样全公社共有一千零七人回到了农业生产战线。8月29日,全公社有七千多人下地生产,半天时间收回春麦一千四百多亩;参加秋田管理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七百人。 康风森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新来的社员干劲大
在山西省长治魏家庄面粉加工厂作工的魏采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农业生产战线。回村的当天晚上,全家开会欢迎她。采英在会上说:“党中央、毛主席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正是时候,粮食是宝中宝,谁也离不了。我回到农业生产战线以后,要和老二开展对手赛。”她的话刚落音,魏金贵就抢着说:“应战,应战!咱们要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在生产中干劲大。”第二天,东方刚发亮,全家能劳动的人就都下地了。采英和金贵挑土垫地,你追我赶,谁都怕自己落在后边。休息的时候,采英钻到地里拔野菜,金贵在沟边割黄蒿。吃晚饭时,生产队长宣布了他俩的生产成绩,采英做了十四个工分,此外还采集野菜三十斤,捎带拾了半筐粪;金贵做了十五个工分,割了黄蒿三十五斤。接着采英当众宣布了自己的生产计划:保证在一个月内做四十个劳动日,还采野菜二百斤,并要求与全队的女社员开展对手赛。社员拍手欢迎说:“新来的社员干劲真大!”
山西长治市潞城公社
散保生


第3版()
专栏:在我们公社里

亲手制肥亲手施
山西闻喜县东镇公社东鲁管理区化学肥料厂的职工,学习了人民日报“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社论以后,大家就议论开了。厂长王正全给大家出了个题目:能不能在保证完成生产肥料任务的前提下,抽调出一部分劳力直接参加农业生产。老工人高中奎说:“我们只要想办法把工具改革一下,一天干出两天的活,保证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还能抽调劳力支援农业生产。”化肥厂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煮骨头赶不上用,必须在煮骨头用的锅上想点子。工人们利用午间休息时间,把原来的小锅改成了大锅,砌了一个大炉子,一排安了三个大锅。煮骨头的效率提高了二倍多,每天出产化肥的数量由三千斤提高到一万斤。管理区有三十多亩晚玉米需要追肥,化肥厂就把这个任务包下来,工人带着本厂出产的氯化钾,一天就完成了追肥任务。工人们亲手制造的肥料,又亲手施在玉米田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张鸿远


第3版()
专栏:

河南封丘县应举公社社员们广泛地讨论了增产计划。这是应举大队二小队社员在讨论增产计划时表示决心完成计划的情形  新华社记者 范明滔、杨丙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