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大小工厂星罗棋布 各种产品万紫千红
新疆轻工业生产范围不断扩大
产品由不到百种增加到一万多种,开始扭转了完全依靠外地供应的局面
本报讯 轻工业基础异常薄弱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自治区党委提出“没有的要有,有的要够,够的要多”的思想指导下,已经使天山南北大小轻工业工厂星罗棋布,各种产品万紫千红。轻工业产品完全依靠外地供应的局面,已经开始扭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极为丰富的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轻工业。但是,解放以前,除集中在城市的几家小型工厂和作坊外,广大的原料产地根本没有什么工业,轻工业产品十分缺乏。解放以后,特别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来,各级党委贯彻土洋并举、大中小结合的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掀起了全民大办工业的热潮,使自治区的轻工业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新阶段。到去年年底,全区已建成的轻工业工厂,由解放初期的十几个发展到一千六百六十二个。1952年建成的“七一”棉纺织厂,经过连年扩建,现在已是拥有六万纱锭、一千八百台布机和年产六千万米印染品的现代化联合企业,生产能力比1952年增长了十七倍多。已经开始试车的喀什棉纺织厂一分厂,日处理千吨甜菜的石河子“八一”糖厂,以及和田缫丝厂等,都是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厂。自治区在兴建这些骨干企业的同时,本着边发展,边巩固,边提高的精神,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小型工厂。如乌鲁木齐市属工厂,就由1958年以前的七个发展到目前的一百七十二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县市现有二百八十多个轻工业企业,其中公社所属的有一百六十多个,平均每个公社有三个以上工厂。随着轻工业建设的蓬勃发展,已出现了伊宁、石河子等新型的轻工业城市,初步建立了自治区的轻工业生产基地。
在自治区党委提出的积极发展纺织、制糖为中心的轻工业生产,争取主要产品在短时间内达到基本自给的方针指导下,新增产品越来越多,自给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全区生产的各种轻工业产品,已由解放初期的不到百种增加到一万多种,其中有50%的产品,包括棉布、皮革、肥皂、酒、乳制品、再制盐和各种食品等,已达到基本自给。一向依靠外地供应的机制糖、机制纸、热水瓶、电灯泡、搪瓷制品、玻璃器皿、香皂、电池等也可以大批生产。这些产品,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一般都很好。著名的和田地毯,不仅图案花纹富丽美观,而且回弹力强,是很受欢迎的名贵产品。奶粉、搪瓷制品、骨角制品、高级糖果和糕点等许多产品,有的已赶上了全国的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轻工业战线上的各族职工,广泛开展了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各种轻工业产品产量和品种都有了进一步的显著提高。有十四种产品,包括工业陶瓷、食糖、地毯、酒精、搪瓷面盆等,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一至六倍。“七一”印染厂的职工,试制成高温印染,简化了加工程序,生产能力猛增三倍。(附图片)
这是新疆制造的热水瓶胆 新华社记者 范博摄


第7版()
专栏:

工厂缫丝和公社养蚕互相促进
和田缫丝厂帮助公社提高养蚕技术
本报讯 和田缫丝厂从去年开始,陆续派出大批职工,分赴和田专区各人民公社,帮助当地维吾尔族蚕农提高养蚕技术。
一年多来,这个专区养蚕事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9年出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大丰收,今年,秋蚕上簇蚕的情况又很好。
人民公社化以后,给迅速发展蚕桑生产带来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对一些旧的不合理的管理方法没有彻底改变,蚕茧产量低、质量差,影响蚕农收入,也直接影响当地缫丝工业的发展。缫丝厂党委经过认真研究,明确了公社养蚕和工厂缫丝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从去年夏天开始,就指定两名副厂长专管这项工作,并派出六名车间主任一级干部,率领六百多职工,分赴全区各人民公社挂钩包干。并与当地技术干部配合,以公社为单位,设立养蚕试点,按照先进的养蚕技术,结合当地养蚕经验,从蚕室消毒,一直到饲养管理、蚕茧上簇,都按照科学办法管理,给当地树立了养蚕榜样。同时,组织了各生产队蚕农参观,推广先进养蚕方法。养蚕试点工作组还协助各公社举办为期六七天的养蚕训练班,给公社所有养蚕人员较系统地传授了一次新法养蚕技术。社员通过边听、边观摩、边做,使落后的养蚕方法得到彻底改变,蚕室不再烟熏密闭,蚕叶不再条切高堆,蚕沙也不再长时间不除。劳动组织也得到了合理调整,采桑、切桑、擦桑、喂桑、除沙,都有专人专管,晚上,也有专人照料,对大蚕、小蚕都能按岭数大小分开饲养。今年,缫丝厂又先后派出三百多人下乡,与当地养蚕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帮助各公社在总结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既抓政治,又抓物质准备;既抓经营管理,又抓技术指导,使各公社都能在准备工作、防止蚕病、饲养管理和催青收蚁等几个主要环节上加强了管理,养蚕情况更有显著好转,岭期一般由六十天缩短到三十天以下,养蚕次数由每年一次增到三次,蚕茧产量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由于缫丝厂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各公社大力发展蚕桑事业,和田专区蚕茧生产连续两年大丰收。今年,实收蚕茧和计划产量又将比去年有所增加。


第7版()
专栏:

迅速发展新疆轻工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轻工业管理局局长 高树人
新疆是个富饶美丽的地方,轻工业原料十分丰富。但是在解放前,这里的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几乎没有现代化的轻工业企业,只有一些家庭手工业性质的作坊,产量既低,品种又少,大部分轻工业品都依赖外地供应。解放后的新疆轻工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迅速改变着“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很多过去不能自己制造的产品,如机制糖、机制纸、搪瓷制品、工业用革、香皂、热水瓶、电灯泡、电池、玻璃器皿,以及轻工业所需的很多主要辅助材料,如栲胶、烧碱等,都可以大量进行生产了,产品品种达到一万多种。
新疆轻工业能够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新疆幅员广阔,交通不便,而轻工业的原料70%到80%来自农村,许多产品又主要销于农村。因此,就必须采取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土洋结合的方针,大办小型厂和县社工业。几年来,特别是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新疆建立起大批小型轻工业工厂,对于支援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社员收入,以及支援大工业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根据统计,去年小型土法榨油的产量约占油脂总产量的42%。很多地方还自己建起了土纸、土糖、陶瓷等工厂,供应了当地的需要。
多办小型工厂,不仅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和设备供应的问题,而且为大型工厂的建设准备了条件。很多小糖厂采用了土法上马,从去年四季度起,就有上百套的土设备先后投入了生产。这些工厂经过一年的摸索,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干部。有些地方根据条件,从今年起,已经扩建和新建了小型机制糖厂,小土群逐步发展成小洋群。在大办中、小型工厂的同时,我们也不放松大型企业的建设。目前,新疆已建立起新型的制糖、制革、果酒、罐头、搪瓷、陶瓷、玻璃、造纸等现代化的轻工业工厂。新建的日处理千吨甜菜的“八一”制糖厂,采用了国内最新的装备和技术,为我区制糖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最近即将建成的乌鲁木齐、石河子、伊犁等三个机制纸厂,全部投入生产后,将扭转我区新闻及文化用纸依赖外地供应的局面。随着轻工业的发展,新疆轻工业机械制造工业,也正在迅速地成长壮大。现在,已经能够自己制造中小型的造纸、制糖等成套的轻工业专业设备,为轻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今后,在轻工业建设方面,以制糖、造纸、皮革、轻化工、食品等工业的建设为重点,目前,则首先集中力量进行制糖、造纸和皮革工业的建设。因为,这些行业的原料丰富,便于集中,原料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这些行业建设起来,可以大大地扩大轻工业的建设基础,带动其他轻工业的发展。在地区的分布上,则根据交通发展情况和其他建设条件,分别重点和一般,合理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原料、交通和其他建设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博斯腾湖地区、精河地区、伊犁地区,建立轻工业基地,建立大型企业,以便更好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更加有效地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满足社会对轻工业产品的需要。
提倡大家办轻工业,是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几年来,轻工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如生产建设兵团,商贸部门,农、牧部门,文教卫生部门和其他工业部门等,都兴办了大量的轻工业企业,这对各部门本身业务的开展,进行多种经营,丰富轻工业产品的供应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经验证明,在新疆地区辽阔的条件下,这是发展轻工业的一条群众路线。这样做,更便于发挥各方面办轻工业的积极性,更有利于轻工业的高速度发展。事实上,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和统一规划下,办轻工业的人愈多,便愈能充分利用资源,愈能最大程度地增加轻工业产品。今后,还要继续大力提倡大家来办轻工业、发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提倡各个生产部门利用副产品、废料增产轻工业产品。轻工业部门则要和各有关部门加强联系和协作,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办轻工业。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大搞群众运动,解放思想,提倡苦干、实干和巧干相结合,开展比、学、赶、帮的劳动竞赛,就能加速轻工业的发展。几年来,群众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在轻工业各行各业中一浪高一浪地蓬勃发展,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则达到空前高涨的程度。今年蓬勃开展的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使新疆轻工业的面貌日新月异。到目前为止,造纸、皮革、油脂、制糖等十四个轻工业主要行业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已由12%左右迅速地提高到60%左右。大部分生产,已经从笨重的体力劳动和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了出来,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奇迹。例如,乌鲁木齐搪瓷厂发动群众实现了生产机械化,节约劳动力50%,使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以上,实现了一厂变两厂。天山食品厂工人刘兆祥,创造了自动包糖机,这种机器全部用木制,一个人可以代替八十至一百名包糖工人操作。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推动下,今年,新疆轻工业生产呈现出空前高涨的跃进景象。不少产品,如工业陶瓷、搪瓷碗、再制盐等,提前六个月完成了全年计划,工业陶瓷、搪瓷面盆、砂糖、酒精、再制盐的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至四倍以上。
自治区党委要求大力发展轻工业,使新疆轻工业产品达到“没有的要有,有的要够,够的要多”,争取在短期内作到主要轻工业产品基本自给,并且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原料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进而支援国家工农业建设。我们认为新疆轻工业完全有条件实现以上要求。几年来,新疆轻工业已经建起初步基础,壮大了技术队伍;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们已经积累起一些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随着工农业的巨大发展,特别是由于重工业和农业的大发展,已为新疆轻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现在,新疆轻工业战线上的形势十分良好。兰新铁路的迅速建设,这是一件使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的大喜事,对新疆轻工业的大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只要我们继续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认真贯彻党的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新疆的轻工业产品达到“没有的要有,有的要够,够的要多”的要求,使新疆丰富的轻工业原料资源,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附图片)
新疆“七一”棉纺织厂的维吾尔族女工在准备车间操作
新华社记者 李义芬摄


第7版()
专栏:

新疆的轻工业原料
新疆有着极为丰富的轻工业资源。那银花遍地的棉田,一望无际的野麻,羊群如云,桑树成林,甜菜高产,池盐、矿盐、滩盐到处可见,流水环绕着的绿洲,到处是果木花园。从纺织到食品,从造纸到制革,从轻化工到日用生活必需品,都能够在新疆找到它丰富的原料。
在新疆,大自然给种植棉花安排了最为理想的条件:终年缺云少雨,为棉花提供了充分的日照条件,全部的人工自流灌溉,又使棉花免于干旱。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南面和吐鲁番盆地,今天都是大面积植棉的地区。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已经达到解放初期的六倍。新疆棉花以产量高、色泽洁白、纤维长和拉力强著名全国。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无霜期长达一百八十天以上,过去我国依靠进口的长绒棉,也能够大量生长成熟。
毛纺、丝纺和麻纺的原料也同样丰富。新疆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细毛羊品种——新疆羊,这种羊毛所纺织的高级毛料呢料,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新疆还有十万多峰骆驼和四百多万只山羊。驼绒与山羊绒也是高级毛纺的原料。新疆荒地上生长着八百三十多万亩野麻——罗布麻。罗布麻纤维可与丝、毛、棉混纺成凡立丁、哔叽等高级衣料。养蚕缫丝,在新疆有悠久的历史。
制糖工业中,甜菜含糖量一般在15%左右,新疆有大面积的盐碱地,种植的甜菜含糖量却高达20%左右。
包括着牛、羊、骆驼、驴等两千多万头家畜,以及出没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原始森林中的狼、豹、狐、獭、麝鼠、扫雪、灰鼠等野生动物,是新疆发展肉类食品工业和皮革工业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疆有乳牛九十多万头,以最低日产奶一公斤计算,一年产奶三十多万吨。过去牧业区因为缺粮,牧民生活以乳为生,现在随着牧区粮食自给,已经有条件发展大量乳制品工业。新疆到处都有瓜田、葡萄和果园。果树园艺面积一百多万亩。其中葡萄面积占全国的多半。伊犁的苹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银杏、阿图什的无花果都是水果中的佳品。此外,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有六十多条荒无人烟的山谷,满山谷中长满了各种山果,面积有二十万多亩,它是制作果浆、果酒、果脯、果酸的好原料。
新疆有着三十万平方公里辽阔丰美的天然牧草场,有着一亿六千多万亩可垦荒地和丰富的水源。只要积极开垦荒地,就可以大大扩大棉花和甜菜等的种植面积。新疆的无核白葡萄干已行销国外许多国家,这种葡萄在戈壁砾石地带,依然可以生长。而这种土地比起荒地来,又不知大了多少倍。
农牧业产品还只是轻工业资源的一方面。新疆还有着发展轻工业的几千种野生植物,包括了淀粉植物、制碱植物、香料植物、杀虫植物、染料植物、油料植物、橡胶植物以及药用植物等等。芦苇是高级的造纸原料。新疆的野生芦苇年产量估计有一千多万吨。新疆的造纸原料不只芦苇一种。绵延千里的原始森林,大量禾秆、棉秆、棉花短绒以及芨芨草,都可以大量生产各种各样的纸张。
现代轻化工业所需要的食盐在新疆到处都可以找到。既有池盐,又有矿盐和滩盐,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在精河一带古代干涸了的湖底,只要刨开上面薄薄的土层,下面就是取之不尽的透明的结晶盐。南疆阿克苏专区有几座巨大的盐山,所产矿盐透明如同水晶。新疆的陶瓷工业、玻璃工业原料也很丰富,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
这些,都为轻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加上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新疆轻工业的潜力更是无穷无尽。


第7版()
专栏:

在昆仑山下安家
——记江苏缫丝姑娘参加新疆建设的事迹
本报记者 宋政厚
“古丝道”的传说
人们提起和田,就会联想到闻名中外的“古丝道”。相传在公元二世纪,从内地来了一位年轻的汉族姑娘,带来了一些蚕种,教当地维吾尔族农民养蚕,从此,我国西北边疆便播下了养蚕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事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到公元七世纪,和田便成了新疆的养蚕中心,并且还能织出很好的丝绸。经过一千三百多年,到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年代,和田蚕丝遭到浩劫,蚕农苦于苛赋杂税,相继破产改业,临近解放时,蚕桑生产几乎消灭殆尽了。1949年底和田解放,党和政府为了扶助维吾尔族农民恢复蚕桑生产,陆续从江苏、浙江等地运来优良蚕种,在历史上一度繁荣的和田蚕丝,又开始恢复了青春。1954年,国家在和田拉斯奎兴建了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的缫丝工厂,和田蚕丝事业开始了新的一页。为了培养大批维吾尔族女工,两百多名年轻的江苏缫丝女工,又自愿来到新疆。几年来,她们在昆仑山下辛勤工作,和维吾尔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帮助当地培养出一千多维吾尔族缫丝女工。现在,缫丝厂正在扩建成为一座新型的缫丝织绸综合工厂。当人们想到这里养蚕事业的兴隆,丝绸工业的昌盛,想到迢迢万里而来的这几百名江苏姑娘,就会联想到一千八百年以前那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是美丽的,而现实生活更美!
“倔强的姑娘”
“我们吻别了自己的亲人,来到了祖国的边疆。怀着美好的理想,建设可爱的新疆。我们的思想和工厂一同成长,我们的意志越来越坚强。我们的心已和兄弟民族溶在一起,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这是陆爱梅写在她的“建设新疆之歌”中的一段。陆爱梅是第一批来到和田的姑娘,她的诗文正是她和她的伙伴们的思想的写照。这首诗也常常引起姑娘们一连串幸福的回忆:那还是1954年的春天,她们响应党和政府支援边疆发展缫丝工业的号召,从无锡、苏州动身,带着亲友的勉励、父兄的祝愿,迈上了万里长途。沿路她们不断地盘算着,“还有多远?还要走多少天?”刚到墨玉(距厂三十里),就有人坐不住了,凭窗眺望,寻找着工厂的烟囱。到了拉斯奎(厂址),谁也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向往已久的家园,不仅看不到高耸入云的烟囱,就连工厂大门、餐厅、澡塘也不知在哪个角落。姑娘们并不在乎这些,大家互相勉励:“美丽的画图,正待我们描绘。”工厂开工生产了,从原料到机器远不如大家的设想,就连熟练的缫丝工周凤娥,也像是成了生手,经过三天才算是开足二十个磁眼,但产量还不足故乡一半。1956年夏天,从江苏又来了近百名伙伴。姑娘们的劲头更大了。她们懂得只要有冲天干劲,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三五年并不太长,这批姑娘却起了惊人的变化。她们当中已经有90%以上的人加入了党和团,有九十九名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过凤英、徐阿二还在1958年光荣地到过北京,见了毛主席。
姑娘们在和田成长,姑娘们在昆仑山下扎下了根。现在要问她们生活得惯吗?她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羊肉汤泡馍馍,又香又甜”;若问她们想家吗?她们又会回答:“我们的和田,我们的拉斯奎,我们的丝厂,早已成了第二故乡。”难怪,自治区主席赛福鼎同志去年视察这里,给技术员张顺和送了个维吾尔族名字,翻成汉语的意思是“倔强的姑娘”。这正是对两百多名江苏姑娘成长过程的写照。
费尽苦心传授技术
党培养着这些姑娘,这些姑娘也一直牢记着党对她们的教育:要把先进的缫丝技术,传授给维吾尔族姐妹,要让维吾尔族姑娘也成为缫丝的能手。她们把这种工作当成理想和愿望。但是,愿望和理想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徒工们大都是农家出身,有的过惯了一家一户的生活,有的习惯在草原上放牧,初到工厂过集体生活,不能不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她们不大习惯。作为老师,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为了完成国家生产计划,为了维吾尔族第一代缫丝女工迅速成长,台长应玉琴,为了使工人学得更快,自己便同工人同去同来,在路上还一再提醒大家,告诉大家不要误了上工时间。不按时上工,既影响生产,也难学好技术。
传授技术,也得花费很大的劳动。女工古札而汗逢人就喜欢说:“马老师费尽了心机,教会我用拿羊鞭的手,缫出了光滑柔软的丝。”她所讲的马老师就是技术员马丽娟。马丽娟把这个维吾尔族牧羊姑娘培养成缫丝的技术员,确实费过心思。古札而汗从小就给地主放羊,不用说,来到工厂手脚是不很灵便的,注意力也不太集中。马丽娟便不厌其烦地一次两次,以至八次十次地讲解,如何穿磁眼,如何取落绪茧……。讲解不清,就自己动手表演或扶着对方的手教。古札而汗起初最头痛的是做鞘的动作不轻快,常常像拿着鞭子赶羊一样,全臂都用上了劲,结果不仅鞘没做好,还打断了其它鞘绪。为了突破这一关,马丽娟便一手托住她的肘部,一个一个地做。这样一个动作就占去几天时间。古札尔汗曾一度灰过心,觉得成不了材,马丽娟便给她讲“愚公移山”、“铁棒磨针”的故事,坚定了她的信心,终于成了技术员。她现在在马丽娟的辅导下,还能在课堂上,向新来的维吾尔族女工讲解技术。
为了促使维吾尔族女工尽快学好技术,汉族姑娘们便决定要同她们交知心朋友。可是,语言不通又难住了这些姑娘,不过,这回她们丝毫也没有犹豫,学的狠心排除了一切困难。向学生学,从每天碰到的东西学起,向这个工人学了几句,就在同那个工人谈话时用。时间过了不久,她们终于学会了一种民族语言。现在,二十多个台长,都能和维吾尔族女工畅谈自如,马丽娟、张顺和能以流利的维吾尔族话给工人们开技术课,许开霞、浦惠仙等还培养了大批维吾尔族女工入了党。
深厚的友情
一块生活,一块劳动,在汉族和维吾尔族女工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要问这种友情究竟多深?台长夏惠英对这点感受很深。她在维吾尔族女工台上工作几年了,常与她们劳动、生活在一起。虽然,她也不过是二十挂零,但是她总觉得用“巴郎”(孩子)称呼她的几十个学生更为亲切,她的这些学生也惯于用阿姨和阿达西(亲爱的朋友)代替“老师”的尊称。
她们当中有些人虽然还受着语言的限制,彼此不能畅谈心思,但是谁又能说她们不是亲生姐妹呢?古比孜汗一天不见她的夏惠英老师,就感到不自在。去年夏惠英回华东探亲,她就一天三次地叨念着:“老师现在到了哪里?是否生了病?”当老师有些愁闷,她就像孩子似地追究原因,直到她的老师现出微笑,她才放下心来。哈米娜肉孜更是个天真的孩子,见到她的汪榴珍老师七年没回家,就朝朝夕夕想着“隔家万里,就不想念亲人吗?”一天,她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催促老师回乡探亲。有许多维吾尔族女工找爱人,也要请老师作主,有些人生下孩子,要请老师参加命名典礼,若不去,他还会从家里把毛驴拉到你的宿舍门前接你。
这些多情的维吾尔族姑娘,更会尊重和体念她们的汉族大姐,当苜蓿发出幼芽,她们会按照维吾尔人的习惯,将幼芽送给老师,以祝新春愉快;当第一次大雪盖地,她们又会一面喊着卡尔(雪团)达西(兜),一面向老师兜着写有诗句的纸条,以祝愿老师健康地度过严冬。六七月天,她们会为老师准备新鲜瓜果,库尔班节的时候,又会请老师登门作客。就连她们的父母、丈夫,也会尊称老师为“日日满得”(尊敬的意思)。
她们的友谊不只是限制在生活上的彼此关照,副厂长买买提告诉我:姑娘们已经是血肉相连。原来有这样一桩事情:去年春上的一个深夜,汉族工人李妙珍,因患胃溃疡,病情严重,流血过多,一时昏迷倒地,当夜被送到和田医院,需要输血急救,消息不知怎么被传开了,维吾尔族女工一个叫醒一个,霎时,院里站满了人,一致要求去和田为汉族大姐输血。经过党委一再劝阻,还是有五六十人上了汽车。到了医院,个个直往前挤,巴木汗本来身体较胖,她满头大汗地一边挤一边喊:“血,我有;输吧,我的身体最好。”
事情已经一年多了,在汉族女工心里,还留有深刻的记忆;可是,对维吾尔族女工来说,印象最深的,还是发生得更早的另一桩事情。那是建厂初期,工厂输送了七十多个维吾尔族姑娘去苏州培训,其中有个叫努尔尼沙西里甫的女工,去后不久,小产生了孩子,孩子一出世就已气息奄奄。为了救活孩子,汉族大姐们到处奔走,寻找名医;并找来当时苏州唯一的一架电温箱。经过抢救,孩子活了。为了照顾努尔尼沙西里甫学习,医院一直为她保育了五个月。临走时,汉族女工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奶粉,还有的送鞋袜,听说连孩子两岁穿的鞋子都全给准备了。为了不忘汉族大姐的关怀,维吾尔族姑娘特为孩子取了个“热里古”的名字,意思是“幸福的花朵”。(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