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狠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处书记 王延春
今年我省夏收作物的面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粮食总产量也是历来最多的。丰收的事实进一步鼓舞了我们,使我们更加认识了夏收这一季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多种多收”这一方针的正确性,更加有决心去大抓夏收作物。
夏收作物收成比较稳定
群众说:“夏收夏收,有种就有收”。每年冬春水旱灾害比较少,因而夏收作物的收成就比较稳定。历年来的情况都是如此,拿粮食作物说,大旱灾的1952年,全年粮食作物的单产比上一年减少10.2%,而夏收粮食作物只减少1.8%;1958年夏收作物所遇到的灾害,可以说是比较多的,播种期受旱,生长期多雨,但是由于抗旱防涝搞得好,仍然获得了大丰收,单产比前一年增加17%,总产量增加18%。
有些同志认为,夏收粮食在全年粮食总产量中所占的分量不大,种多种少,种好种坏,无关大局。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历年来我省夏收粮食,一般的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20%这个比例还算小吗?对于这一部分比较有把握拿到手的粮食,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去拿。而且,夏收粮食作物的增产潜力是特别大的,尤其是夏收作物播种比较少的水稻产区。荆州专区今年夏收作物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收的多,但是播种面积也只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它水田地区的情况大体也是如此。像这些地方如果把夏收粮食作物的面积扩大到占耕地面积的70%或者80%,并且进一步精耕细作,加强培育管理,这该增产多少?对于这种比较容易挖掘的潜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大力去挖掘。经验证明,必须十分重视夏收作物,多种夏收作物应当作为全年生产的一个战略性的措施来看待。夏收这一炮打得响,对鼓舞战斗情绪,促进秋季丰收,实现全年跃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问题就在于对提高夏收这一季的重大意义是否有足够的认识,是否把夏收作物放在眼里。事实十分清楚,凡是把夏收作物当作重要的一季来抓,积极扩大面积,认真种好管好收好,总产量就年年上升。凡是认为夏收作物来头不大,看不起夏收作物,马马虎虎地种一点,种下去就不管了,听天由命,长好就收,长不好就丢,这样的地方,每年增产就不多,产量忽上忽下,甚至连年减产。所以,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思想不提高,产量就不可能增加。
到处可以种
到处能高产
有些同志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一方面看不起夏收作物,另一方面对发展夏收作物又有很多的迷信,什么水田怕渍,岗地怕旱,山区怕冷……禁忌多得很。但是,最近几年来大跃进中的事实,尤其是今年夏收作物大丰收的事实,彻底破除了这些迷信。
江汉平原湖沼多,春雨多,地下水位高,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荆州专区用事实回答了这个问题。今年,这个专区的夏收面积,由去年的四百多万亩扩大到七百多万亩,总产量增加将近一倍,大面积的水田、湖沼地以及低洼的分洪区,都能种夏收作物,收成都很好。
土地瘠薄的岗地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襄阳专区大面积的岗地小麦,连年获得大丰收。长达四百华里的“三北”(即枣阳、襄阳、光化三县之北)岗地,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的地方,1959年这里的一百五十二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一十三斤。今年枣阳县岗地小麦产量,大部分赶上了平原地区,有的甚至超过了平原地区。
山区能不能发展夏收作物?事实告诉我们,夏收作物不但能上山,而且能上大高山。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地,同样能够夺得夏收作物的大丰收。秭归县就是大山区,今年全县夏收粮食作物面积比去年扩大一倍多,总产量增加将近两倍。去年夏收后,这里还需要供应九百八十五万斤粮食,今年已经自给有余了。该县杨林公社在海拔一千四百米的地方种了七百六十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斤。郧县鲍山公社在海拔一千八百米的高山上种的八百五十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一百多斤。
新开荒地能不能种小麦?种下去有没有收?今年许多地区的新开荒地大都取得丰收,荒地产量赶上甚至超过了熟地的事实,到处都有。黄陂县槽店公社去年开荒六万亩,小麦平均单产在二百斤左右,有七十九个荒岗变成了小麦丰产岗;这个公社的民生生产队,新开垦的八千亩荒湖田,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三百来斤。天门县多宝公社去年在汉江河滩上开荒播种了七千三百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二百多斤。
总之,就我省自然条件来说,除极少数地区以外,都可以种夏收作物,而且到处能高产。决定的关键在于人。只要我们肯多种,并且种好管好收好,就能够大增产、大丰收。任何强调条件特殊,不能大力发展夏收作物,以及认为夏收作物产量低,收成不大,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扩大面积有重大意义
为了保证夏收作物总产量的大大增加,最主要的是要认真执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要努力扩大播种面积;一方面要坚持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开展大面积平衡增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作为长远的方针来说,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为扩大面积总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必须努力提高耕作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力求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但是,在当前,起码是最近几年内,由于扩大耕地面积潜力很大,扩大面积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扩大面积对增加总产量有头等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从全省来说,单位面积产量每年能提高10%就算不坏了;而如果同时抓住扩大耕地面积,每年增产百分之几十甚至更多,都是可能的。今年有些专区,有些县和公社,夏收粮食总产量成倍地增长,正是因为他们狠狠地抓住了扩大面积这一着。有些县仔细地算了账,在增产的粮食中,70%乃至80%是靠扩大面积得来的。就全省来说,如果扩大一千万亩的夏收作物,每亩收二百斤小麦,总产量就能增加二十亿斤。1959年夏收,我们有过特别深刻的教训,由于少种了夏收作物,总产量就比1958年减少了很多。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受一定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由于化学肥料和农业机械还不多,因而每年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多收,首先要多种,抓住扩大面积。有了比较多的面积,再加上大面积平衡增产,才能达到多收、增加总产量的目的。因此,从全省来说,狠抓扩大夏收作物面积,应当作为几年内增产的战略措施。
能不能扩大面积?
我省扩大夏收作物面积,不论是平原、丘陵、山区、湖区,都有很大的潜力。
第一,有荒地可以开。我省荒地很多,山区、丘陵有荒坡、荒岗,平原,湖区有湖荒、河滩,把这些荒坡、荒岗、荒田、荒滩开出来,种上麦子、蚕豆和油菜,都很合适。尤其是河滩、湖荒,每年种上一季小麦或油菜,工本不大,收成却很保险,是最划得来的。
第二,可以增加复种。历年来全省秋种面积只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某些水田地区和山区只占30%或40%,大部分田空着不种。这一部分没有利用的冬闲田,除了少数的冷浸田、烂泥田、低涝地和大高山的某些地方而外,都可以发展夏收作物。
抓住这两条,争取今年全省秋种面积比去年扩大30%左右,是完全可能的。而有些县和公社争取扩大50%甚至更多,也是可能的。
解决矛盾 大胆前进
耕地面积扩大后,能不能种得来?劳动力够不够?这是大家最耽心的一个问题。首先要看到,耕地面积扩大以后,不一定会增加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每个劳动力平均有十亩地、十五亩地、二十亩地的叫劳动力紧张,每个劳动力平均只有一亩地、八分地、甚至只有六分地的也叫劳动力紧张,可见,这不单纯是个劳动力问题,更主要的是个安排问题。根据枣阳县
(该县耕地多的地方,每个劳动力平均有二十五亩)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经验,耕地越多,越便于安排茬口,便于实行轮作,能更好地错开季节,错开活路,反而有利于克服农忙时劳动力的过分集中。比如,在耕地比较多的地方,新开荒地就可以只种一季小麦,种一季歇一季,对这部分地,就可以利用空隙,尽早犁地、炕土、送肥,等季节一到就可以及时播种,这就可以避免秋种时活路的过分集中。此外,夏收作物的种类很多,播种期和成熟期有先有后,只要合理地安排,也可以错开活路。比如,大麦、蚕豆、豌豆和小麦比较,是早播早熟作物,但是过去由于大家看不起这些作物,种的少,种的迟,总是在种完小麦后才种,结果熟的也就迟,往往和小麦挤在一起收,并且产量很低。几年来,襄阳专区逐步地改变了这种作法。一方面扩大了这些作物的播种面积,另一方面又提前了播种期,在小麦播种前半个月就把这些作物种上了,结果不但有效地错开了秋种和夏收的活路,而且产量也大大地提高了。尤其要看到的是,当前农业劳动力虽然比较紧张,但是潜力也大得很。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通过改革工具,改善劳动组织和加强生产责任制,工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一般说,在这方面我们还抓的很不够,还大有潜力可挖。显然,劳动力的问题并不是扩大耕地、增加夏收作物面积的一个不可克服的障碍,问题是要妥善地安排,从各方面挖掘潜力,积极提高工效。
扩大夏收作物面积和下一季的生产也有一定的矛盾,这主要是茬口上的矛盾,就是如何做到不耽误下一季种水稻、棉花、杂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全年作物作出全面的安排,实行合理搭配,做到水稻、麦子双丰收,棉花、麦子双丰收,杂粮、麦子双丰收。一般地说,早稻田和一部分中稻田应当种早熟的夏收作物,比如早稻田种三月黄大麦、早油菜、红花草籽,中稻田种一部分大麦、种一部分小麦,一季晚稻田可以都种小麦。棉花和杂粮需要在麦行里套种的,麦子就应当实行宽行条播,按照棉花、杂粮播种行距的要求,来决定麦行的宽度。
早规划 早准备
抓早,对于秋种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要求大量扩大面积的情况下,更需要早酝酿、早规划、早准备。这就必须要学会两手抓,一手抓今年,一手抓明年。在抓好当前田间管理的前提下,要着手抓秋种的各项准备工作。
要早作规划。扩大多少面积?这些面积从哪里来?各种作物如何安排?如何和下一季的茬口相衔接?等等,都需要早规划,妥善安排,以便于及早动手。
要早抓三包。现在就把秋种和明年全年的三包方案定下来,包总产、一次包定,落实到小队。新开荒地第一年不包产,其收益30%上交生产队,70%归小队。只有如此,才能更充分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有利于开荒,扩大面积,增加总产量。
要早抓开荒。9月中旬以前,就要把荒地开出来,早开早炕土,这是新开荒地增产的最重要的经验。今年许多新开荒地所以能获得高产,都是由于去年抓得早,7、8月间就开荒,经过长时间的炕土,从而增强了土地的肥力。现在,抓开荒正是大好时机,可以利用牛闲,把开荒和放牧结合起来,半天开荒、半天休息,每天每头牛开半亩地,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如果一个专区能抽出十万、二十万头牛来,一天就可以开荒五万亩、十万亩。所以,现在不要让耕牛整天闲着。每个公社、生产队把强壮的耕牛抽出一部分,专牛专人,连着干它一个月、两个月,就可以开出大量的荒地来。
要早抓肥料。面积扩大了,多种能不能多收,肥料是个关键问题。所以,特别需要提前积肥。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打青沤肥。现在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劳动力也可以抽一部分出来,每个生产队、生产小队组织专门班子,山区靠山、湖区靠湖、平原找平原的门路,大战两个月、三个月,就一定能积到大量的肥料。错过这个时机,到了冬天,草枯叶落,再来抓肥料,已经迟了。
此外,扩大耕地面积所需要的种子、深耕条播工具等,也都要及早准备。一切都要抓早,争取主动。


第3版()
专栏:

扩大耕地面积 大幅度增产粮食
新疆半年开荒造田八百八十多万亩
和田专区人民公社垦荒百万亩,兴办农场四十多个
本报乌鲁木齐20日电 新疆各级党委在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中,半年多来征服了八百八十多万亩干旱荒原,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开荒计划,创造了解放十年来新疆开荒的最高速度。目前各地继续在开渠引水,开荒造田,积极准备扩大冬麦播种面积,以确保明年农业生产持续跃进。
兴修水利和开荒造田同时并举,常年开荒和突击开荒相结合,边开荒、边播种,用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的办法,大幅度地增产粮食和棉花,是新疆自治区党委确定的一项高速度发展农业的方针。半年来,各级党委坚决贯彻了这一方针,使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了一千万亩(一部分是去冬开垦的荒地),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猛增30%以上。棉、油、瓜、菜、甜菜等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也都较去年增加了许多,其中棉花增加13%,油料增加20%以上,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进一步得到了解决。
今年,新疆开荒一开始就具有全党全民的规模。各人民公社,生产建设兵团各军垦农场,地方国营农场,各级机关、学校、工矿企业、军队等各行各业都参加了这一运动。
在开荒运动中,各人民公社和国营农场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大搞群众运动。在人口较多的南疆和吐鲁番盆地一带,各人民公社在生产大忙的空隙(例如春播前后),普遍以生产大队或管理区为单位,由公社统一领导,组织大批远征队,深入原始荒原上,安营扎寨,一边开渠引水,挖坎儿井,一边开荒造田,修筑公路。
北疆地区各人民公社,普遍采取社与社、队与队、农业区和牧业区、高寒山区和平原地区大协作办法,争取了时间,加速了开荒和播种的速度。仅有二十二万人口的塔城专区,今年采取上述办法,使全专区播种面积扩大了七十万亩。
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还充分发挥了机械化的威力,组织了成百上千台拖拉机,自制了大批木制或钢丝绳制的打荒器以及拖拉机带的平土器、打埂器等,深入荒原,开辟新农场或分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和奎屯垦区各农场,今年开垦的荒地,等于去年同期开荒面积的三倍半到四倍。
本报和田20日电 新疆和田专区七万各族农民,今年高举人民公社的大旗,没有要国家一文投资,也没有用拖拉机,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垦出一百万亩良田,兴办起四十三个社办农场。现在,二十多万亩小麦已经收完,社员们开始吃到荒地上第一次长出的新粮。四十多万亩秋季作物生长良好,丰收有望。几十万亩冬麦播种的准备工作,也在加紧进行。千百年来一直沉沉入睡的万古荒原,今天充满了兴旺景象。
和田专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南面,气候温和,无霜期长,水量充足,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发展园艺事业。只是由于耕地不多,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一直不得解决。但是,这里有十多条发源于昆仑山向北直奔入盆地的河流,沿岸都有大片的绿洲可供开垦。今年春天,各族社员在和田地区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纷纷开进大沙漠,在各条河流两岸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增产运动。由于今年开出一百万亩荒地,全区粮食作物比去年扩大35.2%,棉花扩大39%,油料扩大24%。去年全区种冬麦八十多万亩。今年的冬种、明年春播的粮食作物也都有大量增加。
和田专区各人民公社不要国家一文投资,也没有一辆拖拉机,全凭公社内部现有的劳力,在那样艰苦的地方,白手兴家,半年时间就开出一百万亩良田,建设起四十三个农场,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它充分反映出人民公社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各地在公社统一领导和统一规划下,由生产大队抽调劳力、耕畜、农具和种籽,开出的荒地归公社所有,生产收益归生产大队,公社适当提成。采用这个办法,既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又调动了生产大队远征开荒的积极性。今春以来,各生产大队在公社统一领导下,根据农业季节的需要,春耕以前集中七万多劳力大干;春耕开始,又从荒地上抽回大部分劳力,转入社内抢种,留下少数人整地、修渠。5月初,社内播种结束,各大队又派出大批劳力,支援农场播种。以后转入田间管理,荒地上只留下专业队经营,其余劳力又返回社内生产。这样,劳动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目前,数以百计的开荒先遣队,正纷纷深入到更远的荒地上,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又一次轰轰烈烈的开荒造田运动,眼看就要开始了。(附图片)
新疆准噶尔盆地各国营农场今年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近一倍。这是生产建设兵团在开荒 谭 忻摄


第3版()
专栏:

西充推广田间运输工具六万件
目前正在山区安装滑车、架设索道,争取在秋收秋种中减轻繁重体力劳动
本报讯 四川西充县大搞田间运输工具革新,以节约田间管理的劳力。目前,全县已创造、仿制和推广了各种田间运输工具十多种,共六万多件。其中包括车子五万多部,架空索道二千六百多处,土火车道二千多处,铁木轨道五点七公里。
今年,西充县各项作物播种面积都比去年扩大,精耕细作程度提高,用肥增多,田间运输量大大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群众积极要求改革田间运输工具,许多社办工业的工人还主动地改制田间运输工具。例如义兴农具厂工人,创造成功了自动卸肥车,一人一次可运肥五百多斤;东风机械厂木工车间的工人,创造了手推胶轮车,用起来既轻便又省力,载运量大大增加。县委对群众的这种积极性十分重视,决定本着“土法上马”闹革新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县委首先发动群众根据需要提出课题和改制的方法,然后集中鉴定、试制,成功后再交工厂大量制造推广。这样,全县普遍出现了厂厂造车、队队修车、人人争用车辆的崭新的局面。目前,全县改革重点已转入在不通车道的山区安滑车、架空索道、梭槽等以便秋收、秋种中彻底消灭田间人力运输。
为了保证工具切实使用起来,全县对原有的四千多公里田间运输道进行了整修,降低了坡度,平整了路面,并新修了一些车道,基本做到了块块田地通车。


第3版()
专栏:

以修为主 以造为辅
江苏提前一季准备“三秋”农具
新华社南京讯 江苏各地县社农具厂广大职工,采取一修、二改、三添、四管的原则和以修为主的方针,提前一季准备秋收秋种农具。
到7月底止,全省除已整修了农船、车子、打稻机和钉耙、锹、铲、铣等中小农具三百八十多万件外,并赶制了镰刀和快速收割器等各种秋收秋种农具一千零六十多万件,大部分已送到社员手里。溧阳县所属农具厂7月中旬就赶制出镰刀十一万把,基本做到每个社员人手一把,其他农具也已大部分修齐添足。
各地在农具制造和修配的同时,还组织一定力量对旧式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进行改进和提高。射阳县普遍把原有石磙加装轴承或轴套后,一条牛可同时拉动二、三条石磙,比过去提高工效一至二倍。吴江县把现有打稻机改成了水陆二用打稻机,既能在旱田或打场上脱粒,又能在水田中随收割、随脱粒。
各地手工业领导部门和农具厂职工,还积极协助社队做好农具保管工作,建立农具保管制度。如东县手工业领导部门帮助公社和大队建立了一套农具保管制度。现在全县八千多台插秧机在晚稻栽插后,大部分已洗好、油好、放好,并以大队为单位,腾出专门仓库,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第3版()
专栏:

河北宁津县小麦生产工具配套成龙
贵州信文县“三秋”农具备足十分之八
据新华社天津讯 河北省宁津县及早安排秋收秋种的各种农具、机械生产,使今年冬小麦生产需用的整地、播种一直到收割的机具全面配套成龙。
宁津县在6月上旬就召开了各机械厂、铁木厂和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等负责干部会议,研究部署了第三季度的工具改革和制造任务。要求今年要大量的生产秋耕、秋种用的密植耧、深耕犁、畦田器和秋收方面的刨薯犁、玉米脱粒机、淀粉机、谷物脱粒机;并制造土汽车、四轮马车等运输工具。
在大搞秋收秋种工具改革运动中,各级党委通过边总结经验、边制造、边推广、边提高的办法,根据工人的技术特点,把制造、改革修配传授技术,作了合理安排,加快了生产速度。城关公社铁木厂通过合理安排人力,不光制造三秋工具一千一百多件,还将一万七千多件旧有的工具修配好。
为了保证质量,各工厂都建立了检查验收制度。保店公社铁木厂还开展了优质竞赛,使全厂制造出来的一千四百多台秋收秋种工具,台台合格,台台好使。目前,全县已制出深耕犁六百一十台,刨薯犁六十部,齿耙四百部,畦田器四百二十多部,还有其他秋收秋种小农具二百多件。
据新华社讯 贵州信文县到7月底制造推广了十二万件新式“三秋”农具,现有的“三秋”改良农具,已达到秋季生产需要数的80%以上。
中共信文县委早在6月初,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7月初就开始大规模生产。
为了按质按量按时完成农具制造任务,全县还按照农具的大、小、难、易划分了四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是县属农具厂,主要负责结构复杂的、技术性较强的大型工具的制造和改良工作;第二条战线是各公社农具厂,负责一般农具的试制和生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生产一些比较大型的农具;第三条战线是管理区、生产队的农具修配厂,负责小型农具的修理和制造;第四条战线是广大社员,负责石磙、场坝的修整,竹器农具的生产和其它简单工具的修补。


第3版()
专栏:

甘肃林业职工力争粮食自给
河西走廊林粮间种面积比去年扩大五倍
新华社兰州讯 甘肃省林业系统职工在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大搞林、粮间作,力争林区粮食自给。
从去年开始,全省林业职工就根据“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着手进行林粮间作发展农牧业生产。今年2月,省林业局根据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作出了在两年内分别实现粮、油、肉、菜自给的具体规划。全省国营造林场、森林林场和省局直属企业等单位职工,立即掀起以林为主,农牧结合,大搞多种经营的生产新高潮。据一百四十九个国营造林场、一百二十八个森林林场和省局、省直属企业共二百八十二个单位的统计,目前已种粮食作物四万二千五百多亩,油料六千二百多亩,蔬菜五千多亩,养猪四千七百多头,养羊八千五百多只,还养了蜂、鱼和各种家禽。
各地林业职工在大搞林粮间作,争取粮食自给中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省直属白龙江、洮河林业局十六个森林林场的一万四千多名职工,充分利用林区空隙地,边垦边种,播种了一万九千多亩。全省各国营造林场结合绿化和水土保持,在幼林地间种粮、油、菜一万一千一百多亩,解决了耕地不足问题。省林业局、林业学校和林野调查队的职工、师生,利用荒山、荒坡和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见缝插针,建立粮、油、菜和饲料基地七千一百多亩,全部按时下种。各林场还采取“派出去,请进来”、“拜老农为师”等办法,学习生产管理技术。在畜牧方面,贯彻“自繁自养”方针,采取见母必留的办法,解决了种源问题。
本报讯 甘肃河西走廊各人民公社林场和国营林场,大搞林粮间种作物的田间管理。全区从4月21日以来在林间间作粮食、油料、饲料和蔬菜作物二万多亩,比去年间作面积扩大五倍以上。
林粮齐管是增产粮食,加速林木丰产的好办法。多少年来,河西人民公社和风沙干旱的长期斗争中,曾取得防治风沙,保持水土,间种林粮的丰富经验,对促进林木生产和增产粮食都获得了显著效果。过去全区有十九个林区社、队,通过林粮间作,林粮齐管和其他耕作制度的改革,现在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如高台罗城人民公社永远大队沿沙漠边缘营造防风固沙林二万四千多亩,耕地由1949年一千九百亩扩大到三千三百二十二亩,一直坚持林粮齐管,使幼林成活率达90%以上,粮食亩产成倍增长,从缺粮队变为余粮队。全专区去年以前建立的四十多个国营林场,有十九个达到粮、油、肉、菜自足,有二十八个半自给。这些林场由于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从而促进了林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民勤县大面积造林,大面积林粮间作,林地打井三千五百眼,修渠五十条,保证十万亩林地实现灌溉水利化,还建立了一百九十三个社队办林场,固定三千五百五十个劳动力在林粮间作区管理林地,他们在1958年秋季营造的十多万亩沙枣林,一般已经高达三四尺,比没有间种粮食的林木高出一倍。


第3版()
专栏:

林粮间作 大有可为
王礼 张秀群
林粮间作,是山区充分利用土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山区增产粮食的一项重要措施。陕西汉中专区的群众,历来就有林粮间作的习惯。解放后,这里的林粮间作面积在逐年扩大,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生产方针后,把山区的林粮间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据汉中专署农林局统计,截至目前,全专区林粮间作的面积已达一百三十六万余亩,大约占到经济林总面积的30%。
林粮间作的几种类型
汉中专区林粮间作,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在深山老林区,有计划地垦植其中的平坦地或缓坡地。其形状根据地形而定,有的是带状,或叫“穿靴带帽”,即山顶、山跟的林木不动,只垦种腰部的平坦地或缓坡地;有的是“梅花点”式的,即四周皆林,只垦种中间的若干平坦地或缓坡地。这些带状或零块的平坦地,许多是很久以前由当地群众种植,后因兵荒、疫病等灾害,人们被迫迁走而荒芜的。人们在垦种这些土地时,对其中小片的成材林仍然保留了下来,形成大林中种粮,粮地中又栽培小林的局面。这种林粮间作的土地一般可以逐渐形成梯地;有水源的就逐渐变成了水田;有一部分质量较差的坡地,也可能在种植一个时期,当土质变得瘠薄以后,又弃农还林(经济林)。
二、利用木耳更新的机会,见缝插针,抓一、两年庄稼。在宁强的阳平、城关、广坪公社,凤县的留坝公社等,都有这种做法。因为生产木耳的青杠树,一般要经过七、八年的生长,才能砍伐后收木耳子,人们就在主干砍伐以后,复生的幼苗尚小的时机,开垦树林的间隙(不伤树根),利用林地丰富腐植质种庄稼。树苗长大以后,又完全封耕。全专区现有的六十多万亩木耳林,目前利用来间种庄稼的有十三万多亩。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在开垦种党参、大黄等药材的山地中,利用药苗尚小的时机(党参一般要长五年才能采用),种一、两年荞麦、油菜,来增加收入。
三、在准备弃耕的陡坡地,一面植树(或直播)造林(一般多为经济林),一面利用树苗的间隙种两三年庄稼,等树苗长大后,完全弃耕。这样树苗通过作务庄稼中的松土、锄草、施肥,也可得“借水浇花”之益。当树木长大再不能在林地种庄稼时,林木则已有较大收益,这就把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了起来。
四、浅山丘陵地区开垦荒山荒地,一开始就在陡坡和山顶造林植树,在缓坡和平坦地方种粮种药,并且逐渐在有水源的地方修水田,没水源的地方修梯地。这样使农林互相促进,也使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得到兼顾。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区二百三十六万亩荒山丘陵中,除目前已利用部分外,尚有二十三万亩可以利用。
五、在一些经济林中,利用树与树的间隙种庄稼。例如城固桔园公社,在幼林内夏季种小麦,秋季种红薯;在成林内夏秋两季都种豆类作物。其他许多地方,在核桃林、桐子林、柿子林内,也都根据有利园林的成长、并可使庄稼能得到显著收获的原则进行套种。汉中市光武乡一个公社,就利用园林套种了三千亩庄稼。全区一百三十九万亩经济林中,已种和可种庄稼的约有二十二万余亩。
六、在河岸、河滩靠水、迎风地区,营造防护林带,防洪防风,保护庄田。此外,各地还普遍利用田坎、地堎、渠岸、塘库周围空地,营造各种林带;也有在地区种植莫萸等药材的。总之使其逐步在农田中组成一个绿色网,牢牢把农田网结起来。
林粮间作好处多
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在山区实行林粮间作的好处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林争土地争劳力的矛盾,为山区农林基本建设开辟了广阔前途。第二,林农相辅相成。首先,树木为农作物提供了充分的肥料:青嫩枝叶沤肥,老叶余枝烧肥、熏肥,此外还有鸟粪及林间腐植质等。其次,森林含蓄雨水,直接提供了水源,并能调节雨量、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宁强城关公社苏家坝美满生产队,1959年利用一百七十亩木耳更新机会,在林地种植玉米套黄豆,由于林地土肥——腐植质多,平均亩产达到一百一十多斤,高出一般山地二十一斤,共收到二万多斤粮食。西乡?口公社,几年来营造经济林五万五千三百多亩,采取林粮间作,1959年在三十年来特有的大旱情况下,粮食比1958年多收了八十万五千多斤,增产15%;核桃、桐子等油料收获二十六万九千九百多斤,比上年增产也很多。第三,林粮间作,林中种粮、农田周围有林,水土不易流失;由于种粮都是选择的平坦地或缓坡地,更有利用修筑梯田梯地,保持水土,形成所谓“金斗”(平旱地)“银簸箕”(水田)。又由于森林节节拦水,含蓄水源,调节气候雨量,增加了长流水,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森林中间有大片平坦地或缓坡地,如果开垦因劳力限制,不能种庄稼,还可以培植牧草,为发展畜牧业创造条件。
高瞻远瞩 具体规划
从汉中专区的经验看,搞林粮间作,必须在县、社党委统一领导下,本着高瞻远瞩和积极逐步实现的原则,进行具体的规划。这种规划,可以先把方针原则和大体设想交给基层组织和群众讨论,自下而上地提出具体规划,逐级上报,审查修改。然后再把修改后的规划,交由群众讨论,使它在群众中扎根,最后由上级领导机关定案,贯彻执行。这样可以防止一些人只顾眼前,借口搞间作,产生滥伐乱垦的现象。要妥善地安排劳力,合理地解决劳动报酬。汉中专区的作法是:按耕作区和庄稼季节调整农、林专业队(组)的劳力,农忙时农多于林,甚至全力搞农业;农闲时适当增加林用劳力。劳动报酬由基本核算单位按农林统一分配。可以设想,在推行山区林粮间作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优越性,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