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防字当先两套安排
事事都要从坏处着想,从好处着手,把盘子打的宽些,留有余地,就会一步主动,步步主动。领导农业生产更是如此。因为,在目前科学技术条件下,我们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自然,农业生产时刻在受着风、霜、旱、涝灾害的威胁。灵丘县落水河公社的抗灾经验,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搞农业生产是和“老天爷”打交道的,就是说自然的影响还很大,所以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是农业生产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落水河公社是个灾害特多特大的地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种灾害即遭过四十二次之多。可是,恰恰是这个灾害特多特大的落水河公社,创造了遭灾不减产,连年大丰收的奇迹,并且找到了一条向自然灾害作战的“十六字诀”的方针,这是值得大贺特贺的。到目前为止,落水河公社已经整整八个半月没有下过大雪、落过透雨了。若在过去,“赤地千里”在所难免的了。可是,在有了人民公社的今天,由于他们按照“十六字诀”的方针办了事,不但保证了全部耕地的按时下种,而且90%的地里不缺苗断垅。
落水河公社向自然灾害作战的“十六字诀”是什么呢?“摸清规律、研究对策、防字当先、两套安排”。在这十六个字中,哪几个字是核心呢?我们认为是“防字当先”。对于向自然灾害作战,有一个普通的叫法,是“防治灾害”。所谓“防治灾害”实际上包括着两个方面,一个是“防”,一个是“治”。在这两个方面中,是“防”字应该当先呢?还是“治”字应该当先?我们认为“防”字应该当先。为什么“防”字应该当先?因为“再好的刀箭药也不如不割破”,任何灾害一旦发生之后,总不免或多或少造成一些损失,所以我们希望它最好不要发生,或者少发生、小发生,不要多发生、大发生。怎样达到这个希望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防字当先”,这叫作“防患于未然”。我们所以要提倡大兴水利、植树造林,改造自然面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在今后不发生或少发生自然灾害。当然,这一点在目前还暂时不能完全作到。那么,万一灾害发生了,又怎么办呢?那就非“治”不可了。但是为了“治”得及时、有效,也必须事先有所防备。“临时仓卒应战,胜利的把握是没有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所以毛主席从来就教导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打仗是如此,向自然灾害作战同样必须如此。
“防字当先”的思想对战胜灾害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但是怎样才能把“防字当先”的思想见之于实际行动呢?“两套安排”就是很好的作法,它是实现“防字当先”的保证,没有“两套安排”也就无所谓“防字当先”。什么是“两套安排”呢?就是:一套安排当前生产,一套安排防灾抗灾。在制订计划、安排工作的时候(特别在灾害频繁的季节中),要把一切可能遇到的灾害都计算进去,要从最坏的地方着想,进行最充分的准备。列入计划之后,还要有人负责,有人去作,有时间作,不因当前生产繁忙而被挤掉。同时,计划、安排也不能打得过死,要留有余地,以便能够应付随时都可能突然发生的各种变化。果真这样作了,就可以把“猛不防”变为“有所防”,使人同自然灾害的战斗中,掌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不致于因缺乏准备而手忙脚乱,仓卒应战。灾害不发生便罢,一发生,就能立即有组织、有计划地实行全民大动员、大突击,来它个“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工作安排是反映客观的,客观情况既然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无灾的可能,一个是有灾的可能),我们就必须按“两套安排”办事。决不可单凭主观愿望,毫无根据地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只是建筑在风调雨顺的可能上,只是按一套安排办事。
“防字当先”的思想和“两套安排”的作法已如上述。可是,如何根据“防字当先”的思想进行“两套安排”呢?比如说,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在哪几种作物上,应防备哪些灾害?怎样防备?作些什么?作到什么程度?这就必须“摸清规律”、“研究对策”了。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所以,如果说,在落水河公社战胜灾害的“十六字诀”中,“防字当先”是核心,“两套安排”是保证,那么,“摸清规律”和“研究对策”又是它的基础或前提。否则“防字当先”和“两套安排”,就成了盲目的了。在各种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中,有一般的规律,有特殊的规律。落水河公社摸出的六个方面的规律和采取的六个方面的对策,条条规律都要求“防字当先”,条条对策都要求“两套安排”。所以,他们认为“防字当先”是“规律中的规律”,而“两套安排”则是“对策中的对策”。
(山西日报社论,本报转载时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上海郊区大抓秋菜生产
上海郊区许多领导干部冒着烈日,深入田间畦头,领导群众大抓秋菜生产,保证8、9月份有充分的蔬菜供应市场。
8、9月份天气酷热,台风暴雨集中,病虫害猖獗,过去每年到了这个时期,上海郊区蔬菜播种量就减少,产量不高,品种单调,形成市场供应淡季。今年为了改变这个情况,实现蔬菜全年均衡供应,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专门开会研究了大秋蔬菜的播种和田间管理问题。各县有关领导干部也深入生产第一线,踏踏实实地带领群众抢种。
青海建立大批机关农牧场
青海省广大干部,发扬延安时代精神,大办机关农场、牧场,争取粮食、蔬菜、肉食逐步达到三自给。现在,全省已办起机关农、牧场六百零四个,播种各类作物三十一万多亩,其中省级机关单位播种的有十五万八千亩,饲养猪、牛、羊、兔、鸡等家畜家禽十二万七千多头(只)。
藏北草原牛羊肥壮
辽阔的藏北草原上,今年雨水充沛,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新生的羊羔和牛犊的成活率比往年大大提高。现在,广大翻身牧民正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育羔育犊,为牲畜增膘,争取畜牧业大丰收。往年藏北牧区幼畜成活率最高的只有60%左右。今年,藏北草原那曲专区的巴青、索县等地的十几个部落的新生羊羔的成活率已达85%,牛犊的成活率达90%以上。
内江专区加强甘蔗田管理
四川省内江专区掀起了以追肥除草为中心的蔗田管理高潮。全区蔗田已普遍匀苗补缺,追肥提苗。重点产区资中县各级党委都确定一个书记或委员专门领导甘蔗生产,全县建立了甘蔗生产专业队一百七十六个。为了保证蔗田追肥需要,全专区已拨出专用化肥二千五百多吨,同时广泛开展积肥运动。


第3版()
专栏:

落水河公社掌握自然规律主动防治灾害
连续战胜各种灾害,做到轻灾丰收重灾保产
本报太原7日电 地处晋北黄土丘陵区的灵丘县落水河公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旱、涝、雹、洪、风、霜、病、虫等各种自然灾害,共发生过四十二次。但由于全体社员摸清了灾害发生的规律,采取了“防字当先,两套安排”的做法,战胜了自然灾害,实现了遭灾不减产并连年获丰收。例如1958年和1959年连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但是1958年全公社总产量比1957年增产52.5%。灾多灾重的1959年,粮食总产量虽比1958年少了一些,但仍比1957年增产16%,总产值比1958年还多11%。从去冬到现在,整整八个半月,没有下过大雪,落过透雨,是五十年来未有的大旱。在这严重的干旱威胁下,这个公社不但按时完成了下种任务,而且90%的地里不缺苗。
通过群众性的研究分析摸清灾害发生规律,是落水河公社战胜自然灾害的前提。大跃进以来,落水河公社的干部和群众,对本地发生的各种主要灾害的规律已初步摸清:(一)灾害有时间性,不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是发生了危害也不严重。旱灾最怕是抽穗时发生,其次是怕春墒不好下不了种。晚疫病一般发生在7、8月,发生的越早越厉害。雹灾有早、中、晚之分,处暑前后的雹灾危害最大。霜灾有春霜、秋霜之分,白露前后的秋霜最为严重。(二)灾害有地区性,那些土地容易受什么灾害可以预见。霜灾是“春霜圪梁(山梁)秋霜洼”,洼地是霜灾最为严重的地区。雹灾因山势地形的关系,形成了“龙行旧道”的规律;晚疫病是下湿低洼地最容易发生。(三)作物不同,灾害的危害程度也不同。玉米、山药比较不怕雹、霜、风,群众称之为“保险庄稼”。但它们各有所怕。玉米怕旱、怕涝,钻心虫是它的大敌人。山药怕涝、怕虫、更怕晚疫病。(四)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作物,因耕、种、锄、耧、施肥、使水等耕作方法不同,危害程度也大有差异。(五)各种灾害的发生和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比如冷热变化很大,一下雨就常带雹子。(六)上述发生灾害的条件,虽然都是重要的,但都不是根本的。如晚疫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有病菌存在,没有病菌,即使其他条件都适合也不会发生晚疫病。
在摸清规律的基础上,落水河公社通过总结老农经验和采用科学成果相结合的办法,对自然灾害采用了如下对策:
(一)针对灾害是有时间性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内,集中精力防治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灾害。如抗旱,他们主要是突击抓两环;春抓下种,夏防“卡脖旱”。另外,还通过早种早收和控制或加速作物生长的办法,和灾害在时间上大打“迷藏战”。近几年来,各种作物的下种时间普遍比过去提前了十天到半月。去年又在一千多亩的面积上冬种小麦、玉米、谷子、向日葵试验成功。这对抗御雹,霜、风灾大有帮助。
(二)针对灾害是有地区性的这一规律,实行了种植区域化。洼地不种耐旱的,旱地不种耐水的,下湿地不种或少种山药,冰雹打的线路上多种抗雹力强的山药、玉米;落霜早的地多种成熟较早的作物等。
(三)针对作物不同,受害程度也不同这一规律,在实行种植区域化的同时,还实行了作物改革和品种改选。尽量多种抗灾力强的作物和品种。扩大玉米、山药蛋等播种面积。
(四)针对耕作方法不同,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大有差异的这一规律,大跃进以来,和防灾抗灾相适应的耕作方法正在形成。
(五)针对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都和天气条件有直接的关系,并且事先都可能出现一些症候的这一规律,他们加强了天气的预测、预报工作,公社有气象哨、管理区有气象预报小组、生产队有联络员。
(六)由于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根本原因,他们在治标的同时,还抓紧治本的工作。是通过大地园林化和耕地水利化改变自然面貌;对晚疫病首先剔除带病种薯,其次是及时发现、封锁和消灭散布带病菌的中心病株。
六个方面的规律、六个方面的对策,都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各种灾害能不能战胜,不仅要看灾害发生后如何治,更重要的还要看灾害发生前如何防。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土地、不同作物可能发生的灾害,事先按时按项从这三个方面预防:
(一)思想上的准备。这是最重要的。通过不断的教育,使广大社员认识到不管有无灾象,一切生产活动——耕、锄、收、施肥、使水等,都应当站在防灾的立场上去办事。(二)组织上的准备。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分别以书记、主任、队长为首组成防灾抗灾委员会。以民兵、青年为骨干,组成十五个突击连,八十八个突击排。无灾时,结合日常生产、按照“责任地”制度,逐垅逐块进行“侦察”。灾害一露头,就全力突击。(三)物质技术上的准备。包括工程的检查、修补;种籽、肥料的准备;普及防灾抗灾的知识;训练防灾抗灾的队伍等等。
落水河公社在大跃进以来所以能够按时按项做好战胜各种灾害的一切准备,还在于有“两套安排”。所谓“两套安排”,就是入夏以后,进行小段安排的时候,同时考虑两个可能,一个是不遭灾怎么办,一个是遭了灾怎么办。一方面,对于应该事前作好的防备工作,都列入计划之内,和当前生产同等看待,作到项项有人管,事事不落空。另一方面,安排生产和工作的时候,留有余地,不打得过死,以便在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的各种灾害面前,争取主动。真正做到“风调雨顺要丰收,有灾也要保丰收”。(附图片)
山西省太谷县沙河人民公社在大搞滴水归田运动中,公社党委第一书记穆子文(左)深入候城管理区帮助安装输水管。      
     新华社记者 花皑摄


第3版()
专栏:

集中人力物力战胜阴雨杂草
黑龙江省铲趟及时春苗茁壮
吉林东丰县安排劳力边铲趟边追肥提高田间管理水平
据新华社哈尔滨电 黑龙江省农村采取晴天大突击,雨天不停工,活计巧安排的方法,集中人力和大批机械化半机械化工具,抢铲抢趟抢种。今年虽然雨多草多,草苗齐长,夏锄工作量增加一倍多,但全省第一遍铲趟已经基本完成,第二遍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有许多地方开始了第三遍铲趟。目前,绝大部分地区庄稼长得很好,密茂的小麦已经有半人高,正在拔节孕穗;其他各种作物也都长得棵高茎壮、叶色新鲜。
黑龙江省今年春耕一开始就阴雨连绵,气温比往年低三度左右,降雨量比解放后任何一年都大。在和阴雨作斗争中,各地农村共集中了三百多万劳动力,并在人力物力上得到了城市的支援。各地一面积极防洪排涝,全面检查江河堤坝和水库,加强防护,并且组织力量在低洼地区挖沟排水;一面以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为中心,抢种抢铲抢趟,与天争时,寸土不让。
由于多雨,今年黑龙江省入春以来播种工作一直未停,雨水把种子或小苗夺走了,又立即组织力量补种或重新播种;种粮食作物晚了,就种饲料、蔬菜等晚田作物;种旱田不行,就改种水田;冲走一次,就再种一次,实在种不上了,就用新开荒的地补上。西部和中部的齐齐哈尔、松花江、哈尔滨地区在完成今年播种计划之后,又采用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和“小春耕”的方法,多种了二百多万亩作物。目前各地播种工作还在继续。
今年在阴雨中铲趟,普遍采取了苦干加巧干的办法。例如双城县就是东边有雨西边干活,洼地有水铲趟岗地,晴天突击雨天间苗,大大加快了铲趟进度。水田较多的五常县提出了“雨天插秧防汛,晴天突击铲趟”的口号,作到了雨天不停工。
在与阴雨作斗争中,全省有十二万多名干部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共克东县委第一书记陈金荣在玉岗公社,同老农一起研究怎样战胜阴雨的问题,提出了晴天突击,小雨不停,阵雨不散,大雨过后接着干的办法。中共富锦县委第一书记郭献璧到向阳川公社大兴管理区,同社员一起冒雨铲地,移苗补苗。五常县兴胜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刘佐斌带头使用插秧机,使全社基本上实现了水稻插秧半机械化,节省了三千六百多个劳动日。
黑龙江省今年推广和使用了几十万台(件)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全省有70%以上的耕地是用这些工具耕作的,因此大大加速了播种和夏锄进度。
本报讯 吉林东丰县在突击铲趟的同时,狠抓追肥,努力使田间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到6月29日统计,全县三遍铲趟已经完成将近一半,新积攒追肥用的肥料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吨,占需要量的75.3%,每天有一万多人追肥,已经追肥的地有两万一千公顷,占计划追肥面积的22.3%,其中有两万多公顷二、三类苗经过追肥以后升级。
中共东丰县委早在种的时候就注意了追肥的准备工作。全县一千二百零二个生产队都建立了积肥专业队,除大攒人畜粪和杂粪以外,主要是制造细肥。全县办起一千一百三十五个细肥厂,造出细肥十一万吨。除了专业队积肥造肥以外,各公社还广泛地发动群众,大力开辟肥源,家家积肥。现在全县每天积肥一万多吨。
根据当前旱田三遍铲趟、水田除草、追肥、防虫齐头并进的情况,全县进一步挖掘了劳动力潜力,又有一万二千多人走上了第一线。现在经常参加生产的有六万九千人。各人民公社普遍是男劳动力和部分强壮的女劳动力投入三遍铲趟和水田除草,其余女劳动力和辅助劳动力投入追肥,做到了人尽其力。为了把肥料及时运到地里,每个队都有一辆专车,并且实行了犁杖下地用车捎粪(拉犁杖用车,不用爬犁),社员下地挑粪。(附图片)
黑龙江省拜泉县普遍把机引播种机改为中耕铲趟机,一部拖拉机四人操作,一天趟地二百五十——三百亩,比过去拖拉机牵引旧木犁作业提高工效三——四倍。这是正用铲趟机趟地
新华社记者 刘文成、
谭佩全摄


第3版()
专栏:

扎赉特旗夏锄基本实现半机械化
劳动效率迅速提高中耕速度加快
本报讯 内蒙古扎赉特旗各族人民大改大造夏锄开荒等工具,苦干巧干一个月,使铲趟农具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全旗夏锄比往年提前将近一个月,到6月20日大田作物已铲完二遍,到28日70%以上已铲完三遍。开荒三十万亩,超过盟下达任务八万亩,并作到随开随种。
全旗今年的夏锄动手早、行动快、质量好,主要是由于放手发动了群众,提前一步全面改革了夏锄等工具。全旗的夏锄工具改革运动,是在夏锄普遍开始前搞起来的。旗委第一书记包文忠,首先于4月中旬深入二龙山公社,作了夏锄工具改革试点,并和群众共同研究制成三垅锄草机。旗委、公社党委书记挂帅,委员分片包干,干部、能工巧匠和老农三结合的办法,先作出样子,就地表演,就地会诊,就地修理。改成一件,马上召开现场会,就地大量推广。在改制推广改良工具当中,各级党委狠抓了政治思想工作,大大激发了群众改革夏锄工具的积极性。群众把破农具、旧木料甚至破菜板自动献出来改革农具。有些新工具上装弹簧,需要很多钢丝,群众就把打野鸡夹子上的弹簧拿下来用,没有向国家要一寸钢丝。
由于群众的积极性高,很快从单项锄草工具的改革发展到田间管理工具的全面改革。各公社不仅创制出多垅锄草机,而且创制出间苗机、追肥车、扇车喷粉机和三垅、五垅铲趟追肥三用工具,使整个田间管理工具配套成龙。这些工具都具有制造简单、操作方便、效率高的优点,平均工效提高二倍以上,有的提高几十倍。如在全旗普遍使用的五垅锄草机,一天铲地一百二十多亩,提高工效近四十倍。


第3版()
专栏:小常识

铲和趟
东北地区栽培农作物,一般沿用垅作,因此夏锄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铲”和“趟”。“铲”就是用工具松动作物行间的土层,并除掉杂草。“趟”是铲了以后对作物植株的培土。东北地区的铲趟实际上就是华北等地区夏季田间管理中的中耕培土。
杂草也是农作物的一个大敌,它的为害不下于水、旱、风、虫等自然灾害。对大田铲趟正是消灭杂草的有效措施。


第3版()
专栏:

进一步掌握小麦生长规律
——记农民小麦专家刘应祥控制小麦分蘖的成果
本报记者 张励中
我们一到河南省的小麦红旗县——偃师县,就听说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著名的小麦专家刘应祥培养了一块与众不同的小麦。刘应祥过去在培育小麦优良品种、防止小麦倒伏等方面很有成绩。今年,他又大胆的试验成功了控制小麦无效分蘖增强有效分蘖。据农业科学家们谈,控制小麦无效分蘖是个新的创举,这件事引起每个人的兴趣,我们也想看个究竟。
窥探小麦高产的秘密
刘应祥今年培育的百亩小麦,麦秆高大、粗壮,每个麦穗平均有三、四十个籽粒,很少有二、三棚小穗,我们在别的地方看过很多好麦,二、三棚穗,总是占30%至40%。主要原因是,刘应祥的麦田每颗麦子有两三个分蘖,刘应祥介绍说:“过去,有的一颗麦子分五、六个蘖,但这些分蘖半路上要死去大部分,或者长出小穗,现在我们从根本上就控制少分蘖,叫它每个分蘖尽可能长出大穗。”刘应祥培育的小麦,今年收打的结果,有一亩打了一千零九斤,有一亩打了八百多斤。
几年来,刘应祥精选和培育了二百多个小麦品种,在深耕、密植、防倒伏等方面,都有新的贡献,从1952年的亩产一百六十斤到1958年亩产提高到五百一十八斤。1958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高额丰产片,冲击着刘应祥的思想,他想搞个更高额的丰产。于是,他的丰产田,亩播种子四十斤,底肥一万斤,硫酸铵二十斤,封冻前,又施了二十斤化肥硫酸铵。果然,小麦出土后,分蘖特别多,到封冻前,就每亩达到二百六十多万株,过了年,小麦返青,又经过一次分蘖,每亩小麦达到三百多万株。他当时计算了一下,如果这些株都长出穗来,每亩可产七、八千斤小麦。不料,到拔节后,能抽出穗的分蘖,只剩了四十来万株,其余的二百多万株死掉了。
增加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
这件事,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启示。他想:能不能控制无效分蘖到最低限度,增强有效分蘖?他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日夜苦思,找根据,查历史。猛然他想起村后的二亩半菜地,这块地前茬收了七千斤萝卜,虽然上了一万斤底肥,可是底子薄了,当时,亩播二十五斤种子,因为地力薄种子少,到封冻前,每亩只分蘖八十万株,开始是三类苗,他们在管理期中,加肥加水,剩下五十多万株苗,最后,每亩收了六百八十多斤。而丰产方的底肥一万斤,上了八十斤硫酸铵,四十斤过磷酸钙,播种四十斤种子,最后剩了四十多万株苗,由于中期倒伏和苗子密小穗多,无效分蘖浪费了地力,每穗平均十九粒籽,每亩只收了六百三十斤。经过实际材料反复证明,无效分蘖少了,节约肥料,产量增高。
怎样控制无效分蘖,增强有效分蘖?开始,刘应祥并没有成套的办法。他首先求教于小麦栽培学,他从小麦栽培学中看到,小麦分蘖冬前是最旺盛时期,而且是有效率比较高,春季返青前,小麦也要分蘖,多半是无效。他找出分蘖的规律后,集中力量又研究控制冬前分蘖。他回忆,为什么1959年的小麦分蘖特别多?这一年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每亩播种四十斤种子。籽多当然分蘖多。他查试验场的播种量记载:每亩播种二十斤的,亩产六百五十一斤;亩播三十斤的,亩产七百七十三斤;亩播四十斤的,亩产七百六十一斤。查看结果还是播量三十斤为适当。他就改亩播四十斤为二十五至三十斤。播种量解决了以后,他又考虑施肥问题。去年,一亩地除了施底肥一万斤外,还随种子施二十斤硫酸铵,返青前又施了二十斤硫酸铵。这些氮肥,都是直接促幼苗发旺的速效肥料,促使分蘖过多,对增粮增籽没有什么好处,今年可以在前期不施化肥。从播种期上,播的过早,秋季生长时间长,分蘖必然过多,苗子冬前旺,什么时候播种才正合适?他又深入到群众找老农研究,老农们说:“要种霜打麦”,也就是说:霜降前五、六天下种,等到小麦出土,正好下霜。刘应祥想:下霜对小麦生长是个控制,霜降到封冻有四十天,这期间因为天气冷,小麦生长慢,到封冻小麦正好分二、三个蘖,封冻后小麦就不分蘖了。他就这样播种和施肥,果然,每颗小麦到封冻后只分了二、三个蘖,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叫有效分蘖个个壮实
怎样叫这些分蘖都壮实,都能生长整齐结出大穗?他去年考察了旧社会正月赶庙会,庙会周围的麦子经过人们脚踏,长的特别壮实,能抗倒伏。这说明人踏能起镇压作用,今年他还用镇压这一办法,解决主茎壮、分蘖弱的问题。他用大石磙轧了几遍,主茎受了挫折,分蘖也赶上主茎。
经过刘应祥的研究并采取措施控制,今年大面积小麦分蘖最高每亩达一百一十八万株,有效分蘖五十万株左右,最高达六十二万株。
小麦返青后,快要拔节了,刘应祥每天研究怎样才能使每个有效分蘖长出大穗。他走到四队菜地,碰到刘宝老汉。菜地的麦子因为前茬收了一季菜,地薄,小麦叶子直直竖着,刘宝对刘应祥说:这小麦已竖起耳朵呈葱绿色,再不上肥就要有一些麦长不出穗。这是瘦麦的特征。刘应祥又走到试验场,这里麦子上肥多,麦叶宽,叶子厚,麦叶是黑绿色,因为麦叶又宽又厚,不但竖不起来,而且从叶茎间就往下搭落,好像个猪耳朵;这种猪耳朵麦子,虽然没拔节,就有了倒伏的象征。刘应祥又到丰产方,看到小麦是青绿色,麦叶既不肥又不瘦,麦叶尖部稍往下搭落。刘应祥把他看到的三种情况,提出来和正在岳滩进行农业研究的北京农业大学教师梅南同志研究。梅南说:“你真不简单,全国水稻土专家陈永康提出水稻三种颜色,你提出小麦三种类型,这值得研究。”他把刘应祥说的三种麦子,弄了标本化验,叶绿素完全合乎科学道理。梅南肯定了刘应祥的看法后,更促进了刘应祥的研究决心。他把麦叶搭落、黑绿色的肥麦叫猪耳朵;麦叶直竖、葱绿色的瘦麦叫马耳朵;麦子不肥不瘦,叶尖稍搭落、青绿色的叫驴耳朵。
分类施肥促使小麦生长一致
刘应祥发现三种麦子的不同表现后,继续研究原因。他到猪耳朵麦(肥麦)地蹲下来检查小麦根部,发现第一个叶发黑,第二个叶发白,麦秆也是白色的,皮很薄发软,像白豆芽,这有倒伏的危险。又到驴耳朵麦地查看,叶色正常,麦秆粗壮。马耳朵麦第一个叶子干尖,第二个叶发葱,表现了严重的缺氮肥现象。刘应祥对这三种麦子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不同对待的方法。猪耳朵麦(肥麦)已有倒伏象征,不能再上氮肥,只上了二百斤草木灰和二、三十斤磷化肥壮秆。上完肥后并没及时浇水。对马耳朵(瘦麦),上了十五斤硫酸铵和三十担人粪尿,这些都是速效氮肥,上完浇了一水,七天变成了驴耳朵麦(正常麦)。对驴耳朵的措施,既控制倒伏又促进生长,每亩施了五百斤草木灰和五十斤过磷酸钙,十斤硫酸铵,使它正常生长。这就是,对过旺而有倒伏可能的进行控制,对瘦弱的促进生长。
经过一年的试验,基本上找到了密植、施肥、浇水的规律,也基本摸到了每亩地小麦株数适当的数字。刘应祥现在正考虑有了一定的株数以后,怎样使穗大籽饱,这里潜力比较大。他现在正着手培育一些好品种像“南大二四一九”就比“碧蚂一号”在同样条件下可增产20%以上。如何加强后期管理,对增加籽粒的重量有很大关系,像喷磷、浇攻籽水都对小麦籽饱有很大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