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 欧阳钦
党的作风问题从来是党的建设中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党在过去三十九年的长期革命斗争历史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优良作风,这就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所总结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同志的作风就是这种作风,是全党学习的典范。党的优良作风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胜利起了伟大的作用。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也就是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毛泽东同志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调查研究,找出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据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规划,力求我们的工作符合客观实际,而不能凭想像、感想、死的书本知识和主观愿望办事。这是我们党的纲领中所规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们的一切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规划都必须付诸实践,使它产生实际结果,而不能流于空谈,变成具文。这是因为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要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
不论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性,改造主观世界,使主观符合客观,或者把理论变为现实,把路线、政策付诸实现,改造客观世界,都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而不是像形而上学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一次完成。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是不断加深与完善自己的认识由必然的王国进入自由的王国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常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疾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作风和勇于检查改正缺点错误的自我批评的作风。只要有了这种作风,我们就一定可以一步一步接近和掌握真理,使工作愈作愈细,愈作愈合乎实际,对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毛泽东思想的长期教育下,经过多年来斗争的锻炼,我们黑龙江省的广大党员和干部发扬了党的传统的优良作风,使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还不是所有的干部都已经树立了这种作风,有些同志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只注意眼前的微末小事,而缺乏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因而工作茫无方向,有的理想很大,热情很高,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深入具体的组织工作,因而工作缺乏实效。有的单凭主观愿望办事,而缺乏冷静的头脑,不注意实事求是地研究客观的规律性,工作还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有的只注意运动的声势,不注意实际的效果。有的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较差。因此,我们要在全省党组织中进一步普遍树立这样的优良作风:既要有共产主义的雄心大志,高瞻远瞩,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敢想敢干,又要科学分析;既要轰轰烈烈,又要踏踏实实,既要务虚,又要求实;力求实效,不务虚名;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生活,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克服缺点,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更好更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地取得更大的胜利。


第7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组织工人学习理论的?
中共汉口电池厂委员会
1958年7月,在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上,我厂开始组织工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当时全厂职工认识到要管理好生产,实现大跃进,不仅要学习文化、技术,还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他们说:“我们不学习理论怎么能提高?不学习,参加管理的本领也不大。”因此,参加理论学习的人很快就达全厂职工总数的95%以上。两年来,学习一直坚持了下来,参加学习的人数经常保持在95%左右。为什么能这样持久深入地发展呢?根据两年来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958年我们开始组织工人学习理论时,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学什么?如何学?经过反复研究后,决定采用做啥学啥、边学边用的办法先试一试。当时全厂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有些工人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有些先进工人不愿接近后进工人,认为他们是“死落后”。先进小组也不想要后进工人。后进工人对一些积极分子也有意见,认为他们瞧不起自己。针对这些情况,党委决定组织大家先学习先进与落后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几课。在讨论时,糊化小组的同志提出:为什么有先进有后进?为什么先进与落后可以相互转化?违犯劳动纪律的人与我们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辩论。通过学习,大家认识到先进与落后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用说服教育和帮助的方法来解决。经过这一场辩论,原来不愿接近后进的工人改变了态度,主动帮助后进的同志;后进工人也下决心丢掉“包袱”,赶上先进。全厂迅速形成了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竞赛高潮。这样一来,工人的学习兴趣更高了,他们说:“学习后眼界宽广了,看问题深刻了。”干部也认识到组织工人学习理论,使政治思想工作更加深入扎实了。
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坚持了为政治、为生产、为中心工作服务,从国内外形势、工厂生产状况、职工群众思想动向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工人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办法。例如1958年10月大炼钢铁时,我厂小高炉曾夺得市指挥部给予的红旗炉的光荣称号,但在电池生产上有几种产品完成任务不够好,有人就说:“电池厂炼钢铁不太合适”,抽人出去炼钢铁对生产就是有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职工学习和讨论了“全国一盘棋”、“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矛盾的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问题,使群众认识了大炼钢铁的伟大意义,树立了力争钢铁、生产双丰收的雄心,促进了全厂生产任务的超额完成,获得了市指挥部给予的红旗单位的光荣称号。1959年第一季度,党号召我们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当时有一部分职工认为:
“电池厂生产化学性的产品,化学配方不好搞革新”,“机器操作不能搞革新”,“要优质就不能高产”等等。针对这些思想,我们组织职工学习了不断革命论,并反复学习了总路线的精神实质,使群众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大大推动了运动的开展。1959年8月到年底,结合总路线教育运动,我们组织职工学习了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三大法宝”、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使群众从理论上划清了大是大非的界线,提高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三大法宝”的认识,因而更加坚定了无产阶级立场,树立了要听党的话的牢固观念。今年以来,我们又在职工中大讲当前形势,组织大家学习“树雄心、立大志”、“不断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按比例”、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工业支援农业”等问题,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愚公移山”和“谁说鸡毛不能上天”一文的按语等文件,从而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风暴中,横扫了一切新的保守思想,鼓舞了群众的革命干劲。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组织广大工人群众学理论,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大促进了工人群众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大跃进。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必须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广大工人群众的学习,我们一般采用先讲课后讨论的方法。有时为了使工人更易于理解一个理论观点,也采用先就实际问题开展辩论,然后针对辩论中的分歧观点进行讲解。在讲课时,始终注意充分利用具体材料,使课讲的生动,有说服力。在学习中我们还采用“五边”(边学、边用、边讲、边写、边演)、“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三多”(多想、多问、多看)的方法。我们不但强调要学会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实践,解决自己在思想、工作、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提倡职工群众大写文章。一年多来,全厂职工共写了文章、诗歌四千八百六十篇,其中在党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八十五篇。
互教互学 能者为师
工人学理论发展成为全厂性的群众运动后,我们迫切感到如果不从工人中培养一支理论骨干队伍,既不能解决向工人讲课、辅导学习的师资问题,也不能使学习运动深入持久地发展。1958年10月我们就举办了业余工人讲师训练班,大力培养工人教员。现在全厂有工人理论教员一百零一人(其中具有讲课能力的七十三人)平均每十五名工人中就有一个教员。这批工人理论教员,从1958年12月起开始讲课,到1959年3月就担负了厂内的全部讲课任务。他们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成立教研小组,搜集和分析研究工人的思想动向,进行备课、讲课和学习辅导等活动,在全厂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教师网。培养工人教员首先碰到的问题,仍然是要破除迷信。工人当教员,开始时一般有“三怕”:一怕文化低,讲不好;二怕理论低,讲错了;三怕嘴巴笨,在群众面前讲不出话。有的工人也说:
“工人教员比我多学不了几天,现在就讲起课来了,那还不是瞎扯!”我们一方面动员、鼓励工人教员大胆去讲,同时重点培养了工人教员程义富、陈忠旭等同志首先登台讲课。由于他们最熟悉本车间的生产、工人思想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上准备充分,不仅讲得有条有理,而且联系实际好,又是用工人最熟悉的语言,讲的生动活泼,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充分显示了工人教员的优越性。第一炮打响了,“一人上了台,百人跟上来”,工人教员信心百倍,纷纷开始登上讲坛讲课。工人们感到当教员也不神秘了,他们说:“哲学不神秘,工人能学习,要上讲师班,只要肯努力”。对于工人教员的培养,除举办业余训练班外,重要的办法是边学边教,通过讲课来锻炼提高。我们采用教研室、教研组的形式由党委委员、专职教员或大专学校的学生、工人理论教员三结合,帮助工人教员备课,共同研究每次讲课的主要内容。刚开始讲课的工人教员一般是传授,即先听课,然后回车间结合具体情况传授讲课。经过几次讲课锻炼后,则采用半传授的办法,由工人教员根据教研室拟定的讲课提纲,自己独立组织材料,写出讲稿。有一定备课能力的工人教员,基本上是独立备课,即根据教研室提出的主要内容,自己拟提纲,写讲稿。这种边学边教的办法,是高速度地培养工人教员的好办法。工人教员说:“备课对我们的帮助最大,提高最快”,“自己讲过的课学得透,印象深,记得牢”。
工人教员除了结合中心工作,结合备课、讲课进行学习外,还必须比较系统地学习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我厂第一期工人讲师训练班,就以《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基本教材,系统地讲授了“学习辩证法、运用辩证法”、“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条腿走路”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十九个课题。1959年1月以来,工人教员除写讲课稿外,还写了八百八十五篇文章,他们说:“写文章的确好,问题经过一写,想得深刻的多了。”我们还采取适当减少工人教员一般会议活动的办法,使他们比工人群众学习的时间每周多二至四小时,实际上多数工人教员都是书本随身带,有空就阅读。会前会后,饭后休息,都是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工人教员丁础桥同志不管工作怎么忙,每晚睡觉前至少要看几十分钟书。一年来他读完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和第二卷,并把《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了七、八遍。
加强党的领导 大搞群众运动
工人学理论能不能大搞群众运动?我厂一年多来的实践作了肯定的回答。我们的体会是:书记挂帅,放手发动群众,不断扫除思想障碍,支持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是推动这一学习运动的重要条件。学习运动一开始,我们就根据自愿原则,把凡是愿意学习的工人都组织起来。学习运动开展过程中碰到各种思想障碍及困难问题,党委书记就亲自来抓,使这些问题迅速解决。同时,党委还采用培养典型,树立榜样的方法,来带动群众。对于一些领导干部忽视工人理论学习的倾向,党委除在运动初期组织辩论过工人能不能学理论的问题外,平时还采用交谈、讨论的办法来解决,或由党委宣传部长向这些同志介绍工人学习情况,使他们了解工人学理论学得很好,从而重视起来。
加强党的具体领导,是使学习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实深入的首要保证。学习运动开展不久,党委就成立了全厂的学习领导小组,以党、政、工、团领导同志为主要成员,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经常检查研究关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的贯彻情况,对学习内容、培养工人学习骨干等重大问题,经常作出指示,加强了对学习运动的具体领导。在学习领导小组下设全厂的教研室,由各车间派一名优秀工人教员组成,由党委宣传部具体领导,负责研究各个时期学习、讲课的具体内容及培训工人教师的工作。各车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设教研组,由工人教员组成,党支部派一名支部委员亲自领导。为了破除工人对理论的神秘感,党委书记和工会主席等领导同志还经常向工人讲课,并和工人一起学习讨论。两年来全厂参加工人教研室和教研组活动的党、团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工会主席共二十八人,占全厂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总数的52%。领导干部与工人一起学习,不仅加强了对学习的指导,并且促进了干部深入群众,深入生产,进一步密切了干部与工人群众的关系。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工人的头脑,是一项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两年来,我厂工人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所取得的成绩,显示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力量。“毛泽东思想是力量的源泉”,这是我厂人人传诵的学习心得。我们决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这一学习运动的领导,使运动向更加深入和更高的阶段发展。


第7版()
专栏:

使用细菌肥料的几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张宪武、许光辉、吴尧夫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六年来在东北地区对大豆根瘤菌、固氮菌和磷细菌肥料进行了一百五十五次增产效果的田间试验,结果有85%以上得到了增产。根瘤菌的平均增产量是12%;固氮菌的平均增产量是:高粱8%,谷子10%,马铃薯13%,甜菜20%,亚麻25%,棉花13%;磷细菌对小麦、玉米的平均增产量是14%。
1959年调查东北地区一部分农业科学研究所、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使用菌肥的情况,在八十个田间增产对比试验中,有70%以上的试验增加了产量。黑龙江国营九三农场,使用磷细菌肥料的小麦增产33%;吉林农业科学研究所使用固氮菌肥料玉米增产16%;辽宁新金皮口人民公社在甘薯地上使用固氮菌肥料增产74%;开原县老城人民公社二道沟大队在谷子地上使用固氮菌肥料增产48%。
这些材料表明,使用菌肥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但是在菌肥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缺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菌肥的扩大使用和增产作用。特别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菌肥增产作用不稳定的原因
有些地方表现出菌肥增产作用不稳定。如上所述,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菌肥提高了产量。可是在一些地区使用菌肥没有得到预期的增产效果。这一点固氮菌肥料表现得更为明显。根据1957年全国肥料会议的统计,固氮菌肥料的增产作用波动于1—5%之间。
菌肥增产效果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忽视菌肥的特点,使用方法不当,甚至违反使用原则。
菌肥是由土壤中一些有益生物制成的生物性肥料。菌肥的主要特点是:它本身并不是肥料。产生肥效的是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生命活动的结果。例如,固氮菌把空气中植物所不能利用的分子态氮固定到土壤中,成为植物能利用的氮素化合物;磷细菌把土壤中植物所不能利用的有机态磷,转化为植物能利用的速效磷,从而改善了植物的氮素和磷素营养。菌肥内含有的是有生命的微生物,因此它与外界环境条件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微生物的活动影响着外界条件,同时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菌肥不同于有机肥料,更不同于化学肥料,它的作用不仅决定于施入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生物活性,而且也决定于土壤气候条件和各种农业技术条件,如土壤水分,土壤通气性,土壤酸碱度,施肥、耕作等等。由于环境条件的复杂性,所以菌肥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不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菌肥的这些特点说明了,我们不能像对待化学肥料那样对待它。一方面,在使用之前和使用时,必须设法保持它的有效性。例如高温、直射阳光、某些化学毒物,对微生物都有杀伤作用。把菌肥放在热的地方任其干燥,施到地里时没有立即复土,在日光下曝晒过久,和农药放在一起或同时拌种等,都可能使菌肥降低以致失去肥效。另一方面,在菌肥施入土壤中的同时,必须为这些有益微生物创造旺盛发育和积极活动的条件,如供给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酸性土壤还要施用石灰等等。许多经验证明,凡是正确使用菌肥,特别是在增施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条件下,均能得到显著的增产效果。林业土壤研究所1959年在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增施硫铵和固氮菌肥料,比单独使用固氮菌肥料增产50%。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不但是微生物本身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而且也是微生物工作的对象。比如,有机肥料中所含有的有机磷化物,就是磷细菌分解的对象。不能设想,在土壤中缺乏有机物质的条件下,使用磷细菌肥料可以得到很高的增产效果。因此,不能认为使用菌肥以后就可以少施,或者不施其它肥料。只有在配合使用有机肥料及其他各种肥料的情况下,菌肥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综合使用菌肥,适当提高菌肥用量
在同时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的条件下,综合使用菌肥和适当提高菌肥的用量标准,也是保证菌肥增产的有效方法,这一点已经为国内外学者的试验材料所证实。在这里我们只举林业土壤研究所1959年对固氮菌肥料和磷细菌肥料所作的应用条件试验的一些结果。调查的结果证明,磷细菌肥料与固氮菌肥料综合使用,比单独使用好。如旅大蔬菜试验站在番茄试验田中,综合使用固氮菌和磷细菌肥料,增产27%;而单独使用磷细菌肥料只增产11%,单独使用固氮菌肥料的增产14%。综合使用菌肥的有效性,显然是由于一种菌肥只能改善植物对某一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如果把几种菌肥一起使用,就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植物多种养分的供应。
菌肥用量的提高在一些试验中也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国营九三农场在小麦地上使用磷细菌肥料,低量(每亩地施入一百亿个菌)几乎看不出增产作用,中量(二千亿个菌)增产26%,高量(一万亿个菌)增产33%。海城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在高粱地上使用固氮菌肥料,也有类似结果。
上述材料说明,菌肥的增产效果是肯定的,但必须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只有在考虑了菌肥的特点,合理地使用菌肥的条件下,菌肥的增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我们对这些条件揭发得越清楚,使用得越得法,菌肥的增产效果也就会越大。
菌肥的生产方法与体制问题
菌肥的生产方法与体制,这是在菌肥生产大跃进中提出的一个新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过去菌肥生产大部集中在城市,把数量巨大的原材料
(泥炭、肥土等)运进城,把产品运下乡,往返运输,不仅造成了运输的困难,而且也使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培制菌肥的化学药品来源不足,以致不少工厂生产效率大为降低,有的几乎趋于停顿状态。
不久前,辽宁省农业厅推行了根据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提出的
“三级制”菌肥生产方法和体制,对解决上述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所谓菌肥生产“三级制”,就是由研究机关供应各种菌肥的原始菌种,各县根据条件设立一处或几处母剂制造工厂,农村公社菌肥厂把母剂利用农副产物扩大繁殖1——2次,然后在公社菌肥厂或生产队加工搅拌(将菌液与泥炭、肥土或土粪等吸附物质拌合)制成菌肥,直接供给各生产队使用。
循着“土洋结合”的方针,采用液体深层通气(通气、振荡或搅拌)培制菌肥,并以廉价的农副产品代替化学药品作培养基,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优越性。
试验研究结果证明,液体培制菌肥方法的优越性在于,不但解决了固体培养方法中原料缺乏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菌肥生产效率。液体培养法比固体培养法设备简单,周转率高。例如,固体培养所占保温室面积很大,培养固氮菌至少得四天才能长成。而液体培养法,只要几口大缸,两天就可长成。当然,液体培养方法也应当注意严格防止污染杂菌。
利用各种廉价的农副产品,如各种藁秆、米壳、甜菜渣、粉浆、米汤、苞米蕊、豆芽浸液以及过磷酸钙、草木灰、熟石灰、炉渣浸液、土壤浸液等等,代替各种培制菌肥所必需的糖类和化学药品,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有效途径。各种农副产物含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养分。微生物在生长发育中,需要水、盐类、氮素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及氧气等。培养基中添加糖类(蔗糖,葡萄糖等),主要是作为能的来源和供给合成菌体细胞原料。氮、磷、钾、钠、钙、镁、铁及各种微量元素如锰等,都是构成菌体细胞的成份。在大多数农副产品中都含有这些物质,只是含量不同,如果加以适当调节,就能收到与化学合成培养基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营养物质的改变可以影响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因此,在利用各种代用品培制菌肥时,最好能检查一下它的活动性。但是,遗传性和变异性是对立的统一。微生物的遗传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保守性,如果不是把已经培养多代的菌液,再拿来作种菌继续繁殖,那么,在若干代的发育中,一般说来,不致引起微生物生理机能的重大变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