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开荒造田发展农牧生产 创办工厂建设现代工业
新疆生产部队全力建设新疆
十年来开垦荒地一千一百万亩 生产粮食二十二亿斤、棉花一百二十二万担
本报讯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建设祖国边疆。十年来,在万古荒原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上,开垦出上千万亩渠系成网、阡陌相连的农田,建起一座座新兴城镇和几百个工厂,给新疆各族人民高速度改变边疆地区一穷二白的面貌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古老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气候异常干旱,自古以来,就依靠各系高山融雪灌田。十年来,生产部队在这些地区修建了大中型水库、干渠等水利工程一百一十余项,干渠总长度近一万公里,建成了庞大的灌溉网,蓄引玛纳斯、塔里木、开都、伊犁等几十条河水,流入干旱的荒原灌溉农田。玛纳斯河垦区的八条河流,经过十年的综合治理,修建了九座大中型蓄水库,十五条引水渠和总长度将近一万五千公里的灌溉网,已经完全控制了河水,使河水从原来渗漏、泛滥严重的老河床改道,全部由人工控制,有计划地通过灌溉网驯服地流入农田里。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生产部队在戈壁荒原上,开展了大规模的开荒造田运动,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建立起星罗棋布的农场群。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垦出一千一百万亩有水利设施的耕地,预计到今年年底,耕地面积将达到一千五百万亩,接近解放前1949年新疆全部播种耕地面积的总和。在开垦出来的耕地上,现在已经建成了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的大型机械化农(牧)场一百八十二个,今年已经播种各种作物九百多万亩,饲养猪、羊、马、牛等家畜一百四十一万头,栽植的农田防护、美化、绿化等各种林带十几万亩,使原来异常干旱、荒无人烟的戈壁荒原上,出现了有完整的灌溉排水系统、公路网、林带和便于拖拉机耕作的土地连片的农场群,成为新型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农场群的中心,如准噶尔盆地的石河子、奎屯和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等地,正在形成为工厂、学校、商店、医院、住宅等房屋连片的新型城市,成为垦区经济文化的中心。
部队农场,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大规模生产的优越性。从1950年到1959年,各农场共计生产粮食近二十二亿斤,棉花一百二十二万多担,以及其它大量农、牧、副业产品,除自给部分以外,还积累了大量资金。总计依靠生产积累又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等于国家投资(主要是生产建设初期)的一倍多,使部队有力量与年俱增地修建大型工程和实现农业机械化,保持了各项生产高速度的发展。1958年和1959年,开荒面积就超过以前八年的总和,一个十几万亩的农场,从修渠、开荒、建筑房舍到投入生产,只用三、四个月,比过去缩短时间八、九个月。今年预计完成的开荒面积又将超过以往十年开荒的总和,播种面积、粮食和棉花总产量也都要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部队今年春季动工修建的伊犁河南岸大渠全长一百七十公里,设计流量为每秒一百五十立方米,越过八十多座山头、土石方工程达五千三百多万立方米,是新疆目前最大的灌溉工程,建成后将使浩浩荡荡的伊犁河水有一半改道,流经新渠,增加灌溉面积三百六十多万亩,使伊犁河南岸辽阔的草原全部成为自流灌溉的农田。
部队农场大力推广机械化耕作的各种先进的科学栽培技术,为新疆农业生产向耕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发展开辟了道路。目前,农场主要作业犁、耙、播的机械化水平已达到80%以上,1959年劳动生产率平均比1953年提高了一倍多。平均每人管理农田的面积,从1953年的二十亩左右提高到五、六十亩,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单位。在玛纳斯垦区、伊犁垦区等地连年获得大的丰收中,还创造了多项棉花、玉米、小麦大面积丰产或高额丰产纪录。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生产建设部队还大力发展工业和交通建设事业。解放初期,新疆地区没有什么现代化工业,一吨钢、一匹布,都依靠外区供应。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节衣缩食积累建设资金,兴建起第一批现代化工厂,包括有钢铁厂、棉纺厂、露天煤矿、汽车修配厂等十三个厂矿,并在1952年以后,将这批厂矿全部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和骨干。生产部队在发展原材料生产和发展加工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下,还陆续兴建起钢铁、煤炭、机械和拖拉机修配、纺织、制糖和各种农、牧业产品加工工厂等三百多个。1959年,生产建设兵团工业总产值已经等于1953年的十倍,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图片)
向麦海进军的康拜因群 李园摄


第7版()
专栏:

军队、地方一盘棋 军民关系如鱼水
生产兵团大力帮助各族人民发展生产
本报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坚决执行以农业为主的各项生产建设任务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帮助各族人民发展生产,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军垦农场和人民公社的关系、汉族和各兄弟民族间的关系。
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工业、工程建筑等各方面建设任务比去年大得多。其中农业播种面积要达到一千万亩,预计开荒面积将超过已往开荒面积的总和。在这样繁重的任务面前,生产建设兵团仍然把支援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当作自己的光荣任务。早在今年年初,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会就向天山南北所属军垦农场发出号召:要求各军垦农场不遗余力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大办好事,提出了“自己生产任务越大,越是要帮助各族人民”的英雄口号。之后,兵团各垦区、各处的党的组织,都作出了帮助附近各公社发展生产的决议和规划,由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在自己人力、机具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人力、物力,帮助附近各人民公社发展生产,搞好生活。仅伊犁垦区一个地方,今年头五个月就为附近各人民公社犁地一万八千多亩,修理各种农具一千二百多件,支援春播种籽一万二千三百多斤。同时,这支部队的医疗单位,还为各族农、牧民群众治病三千四百五十八次。伊犁河春汛期间,洪水暴发,快要淹没当地粮食。伊犁垦区工程处处长王辅后、政委翟道生闻讯后,立即率领了八百多名战士,连续苦战几昼夜,冒险排洪,使仓库转危为安。
水利是干旱缺雨的新疆农业生产的命脉,生产兵团每开垦一个新的农场,在规划和兴建水利工程中,都把当地人民公社的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今年兵团开发伊犁河南岸大渠,是目前新疆最大的引水工程,修成后可灌溉三百六十多万亩良田,除灌溉部队新垦荒地外,还可以帮助以哈萨克为主体的巩留县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人民公社、灌溉一百四十五万亩农田和牧场。今年兵团修建的塔城专区额敏县北干渠,也可以保证当地人民公社几十万亩地得到灌溉。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各军垦农场附近,许多人民公社都因部队帮助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或军民合作兴修水利,扩大了耕地。去年年底以前,部队让给各族人民群众开好的有水利设施的土地共六十多万亩,为各族农牧民修建房屋一千三百多间。
当前,天山南北各军垦农场夏收进入大忙阶段。各地部队根据“军队、地方一盘棋”的思想,大力帮助各人民公社麦收。麦收前,兵团各农场曾经为人民公社培养了数百名康拜因手;麦收时,又派出康拜因手和收割机帮助各族农民抢收。焉耆垦区共青团农场在麦收时,抽出了五分之一的收割机与康拜因手。奎屯垦区二十团农场一方面派人为公社修理夏收农具;一方面抽调马拉收割机和收割机手,到他们附近的河西公社直接帮助麦收。今年,全兵团帮助各地人民公社麦收面积以几十万亩计。
生产建设兵团帮助新疆各族人民发展生产,包括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从1954年以来,部队抽调支援地方工业的干部有五千多人,部队为各地人民公社培训各种农业技术干部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多人,接纳来部队参观学习的各族农牧民有九万人次。生产建设兵团并且派大批技术干部长期驻社指导农作技术,对促进人民公社发展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准噶尔盆地建起花园农场
绿树成荫林带成网 农林牧副全面兴旺
本报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垦区二十三团农场的职工,正在准噶尔盆地上建设一个新型的花园农场。现在二十多万亩耕地被整齐划一地分为块块长方形的条田;条田四周和公路、大道两旁林木茏葱,林带成网,像一道道的绿色围墙,把各种农作物维护起来。这个农场从1953年建场至今,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四万三千亩增加到二十八万多亩,扩大了将近六倍;1959年粮食和棉花总产量都比1953年增加了四倍以上。
这个农场的林业建设是保证农业单位产量稳定提高的重要一环。从建场的第一年开始,农场就进行了大规模的林业建设,采取边开荒边植树的办法,不断开展了“大树移植,当年成荫”等快速造林运动。现在全场已营造成防风护田林、用材林、公路林、风景林等一万三千多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二十分之一。目前老垦区已是林木茏葱,横看成列,纵看成行,形成一座“花园农场”。由于造林调节气候,控制风沙,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逐年得到稳定提高。过去每年受风折损的玉米约30%左右,小麦在大风过后大量倒伏,加以热风影响产量不高。从1956年林带成网后,这些现象消灭了。据调查近三年来,老垦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一直都稳定在三百斤以上,玉米达到五百多斤。
随着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农场的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增长。羊已由原来的七千多只增加到一万七千多只,牛由原来的三百多头增加到一千多头,猪由四百口发展到一万口,以及大批家禽。由于农业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特别是因为林带成网,为牲畜夏季在平原放牧开辟了乘凉园地,因而使畜牧业生产由过去的四季游牧经营进入到在垦区定牧的新阶段。这样即保证了牲畜的稳定发展,避免了长途转移所造成的风雪等自然灾害,并且还为垦区就地积造了大量优质肥料。目前垦区的牲畜每年为农业提供的优质肥料,按施肥面积平均每亩可达两千五百斤。
农场的工、副业生产也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为了增加农牧产品的商品部分而建设起来的。截至目前,这个农场已建立起轧花、淀粉、机具修理、食品加工等项工、副业生产,农场生产的全部棉花可以完全自己加工,同时还利用了棉籽短绒、剥桃棉等编织布袋、制作棉絮网套、脱脂棉等。农场的土地本来很适宜大量种植洋芋,但过去由于不能大量的及时加工处理,一直不能大量种植,今年农场建成了日处理五百吨洋芋的淀粉厂,因而洋芋的扩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使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同时工、副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农场的资金周转,去年农场资金周转率由1958年的零点八提高到一点六,加快了一倍,根本改变了过去向银行贷款的状况,并且出现了今年第一季度就开始上交1960年利润的新局面,从而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样农、林、牧、副、工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几年来农场累计上交给国家的利润额达七百五十多万元。
为了适应以农为主,全面发展林、牧、工、副业生产,农场在经营管理的组织形式上也不断进行了改进。逐步由“集中管理,单一经营”改为“综合经营,统一管理”,使农、林、牧、副结合的更紧,例如在林带基本成林后,即将专业林管队解散发给农业队,随着畜群的发展也分到农业队经营,这样从团场到分场到基层生产队,都大搞综合经营,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得到了发挥。
今年这个农场的各项生产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十六万多亩的春播计划已经超额完成,比去年扩大了25%左右,八万亩冬麦基本上已经消灭了三类苗,生长胜过往年。林业方面,今年春季造林即达四千七百七十亩,也超额完成了计划。猪、鸡的发展也将比去年增加三倍到五倍以上。
今年3月,中央农垦部王震部长来视察时,非常称赞他们的成就,并授予“标兵农场”的称号。


第7版()
专栏:

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
农垦部副部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政委 张仲瀚
“打仗、生产、学习、做群众工作”,“既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生产队,同时又是一个工作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建军思想的重要基础和光辉的标志。
当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军队都曾经一方面进行着英勇的战斗,一方面进行着忘我的劳动,生产自给,建设社会主义,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人民群众和自己的军队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战斗,争取革命胜利。当我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全国人民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又将大批久经战斗的军队集体转业,投进了征服自然的斗争。在全力以赴地从事着和平建设的同时,却又百倍警惕地防备着帝国主义战争疯人。革命的实践和建设的实践一再表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是怎样杰出地、创造性地既正确处理了战争时期战斗与生产的关系,又正确处理了建设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的一部分。它是一支劳武结合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和高度政治觉悟的队伍,是新疆地区国民经济建设战线上,特别是农垦建设战线上一支突击队;它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全心全意为各族人民服务的、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队伍。
1949年的秋末,新疆宣告和平解放,进驻新疆的人民解放军,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以急风迅雷之势,掀起了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加工副业的生产高潮,仅1950年一年之间,新疆军区部队使用简陋的手工农具,就开出荒地六十余万亩,创造了辉煌的垦荒纪录。随之,全军指战员又以节衣缩食、节约军费的方法,建成了新疆地区第一批现代工业。所有这些奇迹式的、高速度发展着的生产建设事业,无疑是新疆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最早的一次飞跃发展。解放了的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影响与鼓舞下,也同时发起了空前的生产大进军。新疆的面貌,开始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为了既有利于加强国防部队的现代化训练,又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1952年,遵照军委指示,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除一部分编为国防部队外,其余转编为若干农业建设师和工程建设师。随后又于1954年,将这些建设师合并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支包括着工、农、兵、学、商和农、林、牧、副、渔的联合生产大军,就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诞生了。
十年来的经验证明,在人烟稀少,土地辽阔,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采用生产建设兵团这种形式(它一直保持着军队的师、团、营、连、排、班的组织形式),不但是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的一种最好方式,并且是作为中央支援地方,汉族人民支援少数兄弟民族的一种最好方式。生产建设兵团自始就符合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精神和制度。它保持军队的组织形式,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这种传统的本质是:争取时间,克服困难和创造条件,这正是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敏捷、主动、藐视困难并随时准备战胜困难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也正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品质和风格。
现在,已经是第十一年了,生产建设兵团在中央农垦部和新疆自治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沿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示的胜利道路阔步前进。到今年,全兵团的耕地面积约相当于1949年全新疆的88%左右;播种面积相当于1949年全新疆的62%;修建水利工程增加灌溉面积相当于1949年全新疆的150%;拥有牲畜相当于1949年全新疆的12.8%;全部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949年全新疆的七十七倍,其他如建筑工程、交通运输、财贸以及文教卫生事业也均有相当巨大的发展。除了直接经营的这些经济事业之外,它总是把迎接自治区最艰苦的建设任务看做光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其大者而言,比如,在自治区连年来主要的工业基本建设中;在险峻的穿越天山的乌库公路、浩大的克拉玛依矿区,以及兰新铁路等工程的建设中,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们都曾挺身而出,付出了自己的劳动。由此可以看出,这支逐渐为新式农业机械和先进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部队,正在日益成长为自治区建设战线上指东打东,指西打西,机动顽强的现代化生产建设兵团。
今后,摆在生产建设兵团面前的中心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族人民,搞好生产,搞好职工的政治文化学习和民兵训练。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置于自治区党委和各级地方党委领导之下,模范地拥护政府,真诚地热爱各族人民,和那些哪怕仅是萌芽的骄傲自满情绪,哪怕仅仅是残余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进行坚决的斗争。十年来,这支部队在完成本身所担负的繁重的生产建设任务的同时,积极忘我劳动,参加了其它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族人民异口同声称颂兵团说:“哪里最艰苦,生产建设兵团就战斗在哪里;人民群众哪里有困难,就可以在哪里看到生产建设兵团伸出来援助的双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丝毫也不以此为满足。一支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部队,应该以最大的同情和衷心的敬爱,寄予在历史上饱受摧残的兄弟民族;把增强民族团结和保卫民族团结当作第一重要任务;把迅速改变少数兄弟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现有的基础上,把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的运动,开展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深入和持久,做出更加显著的成绩,以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兄弟般的情谊和牢不可破的团结。
从十年来生产建设的经验和基础出发,完全可以设想,在今后两三年间,使我们国营农场的建设、生产与经营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和水平。到1962年,要求做到:
一、农业方面:扩大一倍耕地面积。进一步全面、彻底、认真地贯彻“八字宪法”。三年以上的老场,其牧草面积必须占总播种面积的20%,每万亩必须有大小家畜(猪、羊、牛、马)二千头,家禽(鸡、鸭)一万只,做到牧场与农场合一,畜牧队与生产队合一,把农牧二者结合到最高限度。粮食单产应达到三百五十斤(新疆地区复播很少),棉花单产应达到皮棉一百斤。每万亩配备拖拉机五个标准台,从现在66%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3%,从现在工人管理定额七十亩,提高到二百亩。
二、水利方面:水利是新疆农业的命脉。必须把现在地面水灌溉利用率50%的状况,提高为75%。必须通过工程挖掘和排灌设备的利用,把大量的未被启用的地下水取出来,使之为扩大耕地面积服务。必须在今后所有水利工程上,充分实现灌溉、发电、航行综合利用。不仅场场有电,还要队队有电;不仅干渠内行船,而且支渠内也要行船;所有农场的运输,必须水陆并举、渠渠有船。
三、园林方面:农场要园林化。开荒到哪里,种树到哪里。第一年育苗,二年移植,三年成行、成带,四年成荫,达到全场园林化。生产建设兵团将同各族人民共勉,为绿化祖国新疆而奋斗。
四、建成国家农牧产品商品基地:在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基础上,以棉花、大豆、油料、猪肉、牛羊肉、羊毛、禽肉、禽蛋等八项计算,到1962年,将从现在的45%的综合商品率提高到60%。
总之,必须贯彻以农业为基础的正确方针,以促成各种事业的共同跃进。
新疆是一张多么宽广洁净的白纸!生产建设兵团将和各族人民一同挥起巨笔,写成雄伟的诗,画出绚丽的画,把占我国土地六分之一的新疆,建成一片锦绣河山。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我们将和全国人民一起,响应党的号召,大办民兵师,把生产单位和战斗单位结合起来,利用每个生产季节的间隙,进行政治、文化、生产技术知识和民兵训练。如果帝国主义侵略者胆敢侵犯我们神圣的社会主义祖国,就会发现这里是一个勇猛战斗的、全民皆兵的汪洋大海!就会发现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沉睡在梦乡里而失去警觉和斗志。
当此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三周年的时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转业战士们,向自己亲密的战友、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致敬!向党中央致敬!向伟大的领袖和胜利的舵手毛主席致敬!


第7版()
专栏:

开拓荒原的人们
都爱江南风光好,
万紫千红绿荫绕,
过去风景天生就,
如今风景英雄造,
生产战士一挥汗,
江南搬到戈壁滩。
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普通战士写的诗,它反映出战士们征服大自然的英雄气概;反映出战士们建设祖国边疆的巨大成就。
入夏以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一带,到处是一望无际的麦海、金黄的菜花和嫩绿的棉苗。一条条长达数十公里的防风林带,保护着所有农田不受风沙侵袭。纵横的水渠,交织在如锦的田野里。水渠的上源,可以看见不少天蓝色的人造湖(水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十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戈壁,被人们称为瀚海荒原。转眼之间,已变成一个拥有七十一个机械化农场、播种着四百万亩各种作物的祖国农业基地,它吸引着国内外人士不断前来参观访问,被誉为“戈壁上的江南”“沙漠中的花园。”
带头人
1950年早春,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了毛主席发布的关于军队参加生产的命令,背着行李,扛着工具,怀着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这一泻千里、流沙起伏的准噶尔盆地。战士们凭着双手和一把砍土镘(类似镢头的工具),白手起家,开荒造田。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久经战斗考验的“老革命”,总是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奎屯垦区的老红军高有富就是一个光辉的榜样。1950年最初开荒时,一天用两只手开二、三亩红柳。夜晚一休息,十指肿的合不拢。第二天早晨,他的手握不住砍土镘,便用胳臂夹着下地,一到地里又忍痛握紧砍土镘再干。从1950年到现在,他率领着职工们共开辟出十个农牧场,而又总是将建好的农场交给别人,自己又转战在新的荒地上。有一年,他率领一支部队,深入准噶尔盆地异常缺水的柳沟地区开辟新农场,镢头挖下二十三米,还是干沙土。高有富领导大家顶住难忍的干渴,一边挖井,一边开渠引水,经过二十多天的苦战,终于引下了四棵树河的水,在这滴水不见的地方,当年就开发出两个农场。
这个长工出身的老红军,今年五十多岁了。从刘志丹领导农民暴动起,他就参加了游击队,而后在战斗中又被誉为“贺龙炮手”,在陕甘宁边区南泥湾大生产中,曾出席过“边区劳模会”。现在担任着新开辟的准噶尔盆地七个农(牧)分场的精(河)博(乐)总场的场长。今年春播时,在指挥开荒播种的战斗中,仍和场部的青年干部挑战开荒,比当年南泥湾开荒的干劲。十天内双手打满了血泡,开出七亩荆棘丛生的荒地。在他的带动下,精博各农场的干部,春耕期间共开垦出七百多亩荒地。
征服旱魔
准噶尔盆地位于亚洲大陆腹地,年降雨量只一百七十多毫米,而蒸发量却超过降雨量十倍,气候十分干旱。因为缺水,千百年来居住在玛纳斯河流域各河两岸的农民,只在盆地南缘开垦出五十多万亩农田,还有一部分庄稼年年受旱。一百多年前,清朝的统治者曾经试图把水引入准噶尔盆地中心——莫索湾,以屯垦的军队征服这个地方,可是终因制服不了干旱,被迫退了出来。英雄的人民战士在大跃进的1958年,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把水引到了这个地方。两年来,在这片荒原上,开垦出六十多万亩水浇田,兴建起六个农场。
开发莫索湾的战士们,在这里遇到了夏季沙漠中特有的酷热和干渴,火红的太阳烤得战士们个个挥汗如雨,阵阵热风卷着遮天蔽日的黄沙,找不到水源,战士们只能用一滴水润一润喉咙。但是,征服干旱,改造自然,建设伟大祖国边疆的信念,强烈地支持着他们。不论是干渴的沙哑了嗓子,还是烈日晒得脱了皮,夺水大战却一刻不停。
1958年初冬,渠修好了,玛纳斯河水第一次顺着东岸大渠,流进准噶尔盆地中心。战士们日夜浇灌着新垦的荒地抢种冬麦。正在这时,东岸大渠下游的共青团农场的一条干渠突然被冲垮了,战士们用红柳索索怎么也堵不住水头,贵如油一般的河水直往戈壁滩上流。在这紧急关头,浇水班长共产党员张印,带动全班战士一起跳到刺骨的水中,冰冷的水冻紫了战士们的身体,决口堵不住,战士们又脱下棉衣、衬衣堵。决口修复了,战士们迅速烤干了衣服,又投入浇水战斗。
十年来,战士们就以这种豪迈的英雄气概,不分冬夏,不避风雪,在一万两千多平方公里的戈壁荒原上,兴修起长达一万五千公里的固定渠道和蓄水达六亿公方的许多大、中、小型水库,制服了东起塔西河、西至古尔图河,包括四棵树河、奎屯河等八条河流组成的玛纳斯河流域,使它形成了一个听人使唤的自流灌溉网。
你追我赶
今年,生产部队在玛纳斯河流域种的庄稼,要比去年扩大近一倍。一开春,辽阔的准噶尔平原上,拖拉机日夜轰鸣,人停机不停,日夜突击开荒播种。就在这个关节眼上,一心超、赶侯正元的徐江林,他的机车上的水泵漏水了,“大修吧,得停两天车,要少种五、六百亩地”。想到这里,徐江林立刻打消了停车修水泵的念头,他和他的五个组员,用两个破水泵轮换着修理,一刻不停的坚持工作,保证了拖拉机正常运转,超额完成了春播计划。
徐江林——这个年青的共产党员,是奎屯垦区车排子农场的拖拉机手,也是这一带拖拉机手中有名的后起之秀。今年前四个月完成的工作量,超过了全生产兵团拖拉机标兵侯正元机车组同期完成的成绩。
侯正元是石河子垦区的一名拖拉机老手,他以爱车如命,完成工作量最多最好驰名。四年多来他的机车安全行驶一万九千多个小时无大修,完成了国家规定的二十三年半的工作量,是这一带所有的拖拉机手心目中学习的榜样。今年5月初,侯正元和徐江林一起出席了全兵团的机务英雄跃进誓师大会。会上侯正元听到了徐江林机车组超过自己的消息,激动的彻夜没有合眼。会议结束的那天晚上,伙伴们跳舞的跳舞,看电影的看电影,他的思想翻腾着,午夜,同志们睡熟了,他躺在床上翻来翻去睡不着,“不怕慢只怕站的思想使自己落后了,争分夺秒赶上去”。于是,他悄悄起来,借着月光,骑上自行车,连夜赶回自己的机耕队。从那天起,侯正元领导机车组抓紧每一秒钟时间,每天派人把第二天拖拉机要通过的道路检查一遍,清除障碍,每块耕作地事先都按拖拉机的行距插上高高的芦苇,免得机车转弯时为了瞅行距浪费时间。拖拉机喷雾治虫时,增加一倍喷雾器,原先拖拉机运肥时挂两辆拖车,现在增加到四辆。自从抓紧了这每一个细小环节后,工效迅速提高了四倍半。我们离开侯正元那天,他们机车组和徐江林机车组相差半天的工作量了。
向科学进军
英雄的战士,不仅在征服自然的大规模开荒建场中,创造了高速度的奇迹;在攻克农业科学堡垒方面,也创造出出色的成绩。准噶尔盆地位于北纬四十五度,无霜期一般只有一百四十天左右。从前,资产阶级学者一贯认为这里不能种棉花,可是英雄的战士们却几次在这里创造出全国棉花最高丰产纪录。且看他(她)们在生产活动中是怎样攻克科学堡垒的。1954年,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山东姑娘谭淑凤,从家乡来到炮台农场,领导上让她管理棉花,她连间苗也不懂,听说场里有个植棉能手刘学佛,从小没有上过几天学,就是肯钻研、肯学习,积累了一套植棉经验,连续两次创造了全国棉花最高丰产纪录,各地前来参观的农业教授,无不钦佩地称他为植棉专家。年青的姑娘羡慕刘学佛,立志学习他的首创精神。几年来,她凭着自己仅有的初小文化程度,利用一切生产空隙,苦钻植棉技术,反复琢磨刘学佛亲手编写的植棉经验。更重要的是,她把学来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摸索当地的气候、土壤、地下水位高低、虫害发生时间等自然规律和棉花丰产的关系。去年,她根据每天在棉田中的观察和详细记载,发现地下水位高达一点三米的棉田,浇水期距长的,每株棉苗每隔八到十公分便长一个果枝,果节紧凑,棉铃多。浇水期距短的,棉株长的很快,果枝反倒稀了,每隔十五厘米左右才有一个。由此,她找到了类似这种棉田的浇水规律,控制了棉花疯长。去年,棉花幼苗期,气候极不正常,棉苗发育迟缓,可是地里肥料多,到了中夏时分,气温稳定上升后,棉苗长的又快又旺,按往年的习惯,这时已经是快打顶的时候了。她根据这种新的情况,适当推迟了打顶的时间,这样就避免了打顶后因为棉花生长过旺、四周再生许多新的枝叶、妨碍棉花通风透光,造成下部蕾铃脱落的现象。正是由于她掌握了这一套自然规律,灵活的应用了各项技术措施,去年,她领导的植棉组种植的三百十二亩棉花,平均每亩单产籽棉三百七十斤,其中有八十亩平均单产籽棉八百三十五斤,一点二亩棉花试验田,平均每亩收籽棉一千七百九十三斤,打破了刘学佛两次创造的全国最高丰产纪录。她的老师——现在已担任了阿克苏垦区沙井子良种繁育场场长的刘学佛,还特意写信祝贺她,并表示向她学习。
在各生产部队,像谭淑凤一样勤学苦钻的工农出身的战士很多。正是由于这些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才能在这短短的十年内,将万古荒原,开拓成美丽的绿洲。
飞跃吧,建设准噶尔盆地的英雄们。
本报记者 丁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