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劳力安排要贯彻以农业为主的方针
报刊文摘
保证农业有足够的劳动力
农业是基础,全党全民抓农业。这是个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中心任务。
农业要真正成为基础,农村人民公社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工作。
要加强农业这个基础,就要大大发展农业生产力,而要大大发展农业生产力,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保证农业有足够的劳动力。而要保证农业有足够的劳动力,就必须做好农村人民公社内部的劳动力安排工作。那么,农村人民公社应当怎样来安排劳动力呢?
第一,兼顾基本建设和当前生产,而以当前生产为主。任何一个人民公社,既要搞好基本建设,更要搞好当前生产。基本建设和当前生产,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说它们是矛盾的,是因为这两方面都要占用劳动力,如果在劳力上分配不适当,不是影响了这个,就是影响了那个。这一矛盾实质上是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矛盾。说它们是统一的,是因为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因为搞好基本建设,便可为下年增产打下基础;而当前生产搞好了,也就更加有力量进行基本建设。但是,有一些人民公社,把过多的劳力,投入到基本建设中去,而用于当前生产的劳力,却显得不足了,甚而过分削弱了,这就势必要影响当前的生产,所以,今后的基本建设,只能是、也必须是在不影响当前生产的前提下去进行。目前,正是农事活动最繁忙、最紧张的季节,凡是因为基本建设占用劳力过多,因而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当前生产的人民公社,有必要本着两者兼顾、以当前生产为主的精神,对劳力重新进行安排,把应该抽调和可能抽调的劳动力,抽调出来,补充到当前生产这个主攻战线上来。
第二,兼顾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工业、商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而以农业为主。人民公社既是一个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综合经营单位,又是一个工农商学兵的统一组织单位,它就不能不对这各个方面都兼而顾之。所有这些方面,也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但是,任何矛盾,都有它主导的方面。在这些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农业。这个主导的地位,不是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因为从这许多方面来说,只有首先搞好农业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多种经营的方针,更好地发展社办工业、商业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当然,这些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更快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除保证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劳力之外,对这些方面也必须兼顾。一般地说,现在不是对这些方面没有兼顾,而是顾得偏多了些。对这头顾得多了,就势必对农业生产顾得少了,这不仅对农业生产不利,对实现多种经营的方针也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必须纠正。
第三,在农业生产中,要兼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而以粮食作物为主。在它们之间,同样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虽然有了急剧的增长,但是,比起国家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来,还相差很远。因为粮食问题,不仅是吃饭问题,多年来的经验证明,只有增产更多的粮食,才更有可能把包括农、林、牧、副、渔在内的整个农业生产带动起来,更好地实现农业多种经营的方针。尤其在今年这种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搞好粮食生产,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因此,所有人民公社,都应该首先保证粮食的更多增产,在这个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同时保证棉花、油料的增产,以及发展麻类、蚕丝、茶叶、糖料、蔬菜、烟叶、果品、药材、杂品等作物的生产。衡量我们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了这个方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劳动力的安排。在粮食生产中,兼顾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作物,而以粮食作物为主的方针,是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我们不仅要在种植上重视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田间管理上也要重视解决这个问题,在当前来说,只有加强粮食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今年的粮食增产。
为了保证按上述“三主”方针安排劳力,农村人民公社在劳动力的分配上必须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这个比例,是死比例,也是活比例。说它是死比例,就是比例一旦订出,必须按比例办事,首先使主攻战线上劳力足,不能打折扣。从当前来讲,就是要想一切办法,保证使65%以上的劳力(其中要有40%是男劳力)参加田间劳动。说它是活比例,就是这个比例可以随着农事季节的转化而改变,以适应各项生产的需要。
但是,这并不是说每个公社,只要按“三主”安排,就可以彻底解决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即农业大跃进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因为劳动力所以紧张,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城乡大跃进,占用了一些劳动力(如支援城市工业、发展社办工业、兴办各种集体福利事业等),使直接从事田间劳动的劳力相对减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八字宪法”的贯彻执行,精耕细作程度越来越高,因而所耗费的劳动量也越来越大,即使把全部农村劳力,投入生产第一线,也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此,农村人民公社在劳动力的安排上,既要算细账,又要算活账,客观(条件)主观(能动性)都打足,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一个人能顶两个人、三个人做活。否则,同样是按“三主”安排劳力,也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算死账、死算账,算来算去算住了自己,越算劳力越不足,越算困难越大,结果算成一笔泄气账,起了促退作用;另一种算活账、活算账,算来算去解放了思想,越算劳力潜力越大,越算有利条件越多,结果算成一笔鼓劲账,起了促进作用。
解决劳动力紧张的根本出路,在于加速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因此,各地人民公社在妥善安排劳力的同时,必须继续大搞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只有把这两方面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促进农业的持续跃进,保证农业——这个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越来越坚实,越来越稳固。
(摘自7月14日《山西日报》社论“‘三为主’保基础”)
根据农业是基础的方针 解决劳动力分配的矛盾
农业是我们工农商学兵共同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巩固,一切事业也不会巩固;基础不发展,一切事业也不可能充分发展。大家都应该把发展农业当作自己的任务,都应该积极关心和千方百计地促进农业的发展。
人民公社化以来,农村人民公社包括了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多种事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村人民公社的领导,如何正确处理和安排这些事业,处理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党一再告诉我们,在农村进行多种经营的同时,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是这样认识和执行的,也有极少数不是这样。
在处理农村的农业和社办工业的关系上,就有把工业摆在不恰当的位置,过多地占用了农业的劳动力,影响了农业发展的情况。发展社办工业,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这是一个长时期的任务。而在发展社办工业时,更必须坚持社办工业首先为发展农业服务,为农村人民生活服务和为大城市服务的方针。不要把主要力量用在发展一些与发展农业无关,甚而与直接为城市服务无关的事情。那样,会削弱了农业,离开了党的农业是基础的方针。有人认为发展工业是为了追产值,追利润,觉得这样可以提高社员的收入。但是,如果农业不发展,人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工业没有足够的原料,不能生产足够的日用工业品,社员实际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更重要的是,如果因为缺少粮食和其他工业原料,城市的轻重工业不能发展,农村还会因为得不到机器设备更加不能发展,对于农民的长远利益很不利。在安排农村的农、林、牧、副、渔的关系上也是如此。除了以林、牧、副、渔收入为主的地区外,农村人民公社如果不是以农业为主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丢了农业,也会丢掉其他,最后一定会招致不良的后果。有少数干部和群众不把农业放在重要的地位,轻视农业,不安于踏踏实实和积极地发展农业,不是在积极发展农业中去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这是有害的,也是旧社会轻视农业劳动的资产阶级思想残余,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的反映。对于这种有害的思想,必须认真展开辩论,澄清认识,彻底克服。目前,我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低,为了夺取收成,还不得不花费较多的劳动。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村的干部和群众应该奋发起来,努力改变农业落后的状况,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在什么时候也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努力发展农业,为全国人民提供日益丰富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是全体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极其光荣的任务。
发展农业,还需要正确处理农田基本建设和当前农业生产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大农业,要求有日益扩大的基本建设,兴建水利,添置大型农具,进行不断扩大的再生产,高速地发展农业。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这是发展农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长远利益必须和目前利益相结合。例如,当前北京市的抢种、锄草和种菜的任务,虽然是目前的利益,但是这些活茬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今年的收获,影响今年的大跃进,并进而影响城乡人民的生活,影响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影响明年农业的扩大再生产,结果又影响了农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有些干部没有作到既抓当前又抓长远,农忙多抓当前,农闲多抓长远,使两者结合起来。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这样做。农业的基本建设,是较长期的任务,不要急于在一个短时间内全部完成它。不然,就会因为任务大,时间长,占用资金人力多,分散了农业的力量,削弱了完成当前农业生产的力量,对于发展农业反而不利。
上述两方面的矛盾,集中反映在农村劳动力的分配上面。我们的各项事业都在大发展,到处都需要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是紧张的。为了解决农业劳动力紧张的问题,根本的方法是迅速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彻底改变用绝大多数人搞农业的局面。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任务。在实现这个任务中,要坚决贯彻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决不能重洋轻土,重大轻小,把实现机械化的任务完全放在城市送来拖拉机等上面。县区工业、社办工业应该把主要力量放在这方面,制造改良农具,担负修理任务。解决农业劳动力紧张问题的另一方法,是正确地安排和使用现有的劳动力,消灭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消灭浪费,认真体现农业是基础的方针。
  (摘自《前线》1960年第14期社论“要在行动中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的思想”)


第7版()
专栏:

合理布局是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措施
——关于爱国公社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查
中共安徽寿县县委第一书记 冯林
(一)
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党的总路线的精神,号召我们在生产建设中作出大大节省劳动力的布局。这一指示,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最近,我们在爱国公社对农业生产布局问题做了一些调查,通过调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合理布局确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动用量,普遍提高生产率,“花力少,增产大”的战略措施,是当前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从爱国公社原有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概况来看,农业生产是极需要进行合理布局的。在基本建设方面,这个社共有二十万亩耕地,原来只有两道小河,以往在兴修水利中没有注意布局,只注意低处平原,没有重视高岗丘陵,解放后,虽然做了五百多万方土的水利工程,但是灌溉面积还不到七万亩;同时因为水路低,大部分还要提水灌溉。如果在彭城、黄圩、东岳等大队的高岗地区修一条水渠,居高临下,仅自然灌溉就可以达到十三万亩,整个工程只要三百万方土。在水路的使用上,也存在着极不合理的现象,比如许圩大队本来可以利用塘河水灌溉,提水大部分只要二、三道手,有的还可以就口上田,但由于这道水系归众兴大队所有,根据“水归旧路”的陈规,许圩大队不得不从远在十华里外的沛河用二十五道手来提水灌田。另外,如全社有二万一千亩远离村庄四华里以外的远田薄地,由于村庄、谷场、猪场、劳力布局的不合理,所以所用的劳动量都高于近田的几倍,以至几十倍以上。因而这些远田薄地很少施肥管理,这就直接影响到低产田的改造。
在作物的布局上,由于小农经济旧有经营方式的影响,很多地方仍然采取“货郎担”的经营方式,不能因地制宜合理成片种植,个别的甚至旱地种水稻,水田种花生,结果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管理费工,收成减少。另外,由于旧有行政区划的影响,在队与队之间,土地插花的情况也很严重。据统计,全社有插花田二万多亩,如许圩大队二千亩土地插在青龙大队心脏地区,许圩大队管理时要往返跑十华里,如果交给青龙大队管理,一般只有一、二华里。凡此种种,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农业生产必须注意合理布局。
(二)
有没有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呢?事实证明,人民公社这个新型的组织形式,已经为合理布局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第一,人民公社突破了小乡小社的界线,能够合理解决队与队之间的矛盾,因而就有利于生产的合理布局。比如1958年塘河上游的众兴大队为保全本队五十亩土地不受涝,不准下游的观音大队拦河建坝,使下游的观音大队近二万亩水稻受旱减产。公社化后的1959年,众兴大队则自动牺牲六十亩土地,还抽出劳力帮助观音大队筑坝拦水。其它如旧有的不合理的水路也就有可能进行合理调整。第二,人民公社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作物的合理布局,做到连片种植。这就有可能彻底改变以往零敲碎打、“碟占碗也占”的现象,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第三,人民公社家大业大,因而也就有可能、有力量从全面出发,合理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布局。比如以往兴修水利,只注意平原地区的小沟小渠,公社化以后,就可以从全局出发,来消灭高岗和丘陵地区的水利死角,扩大自流灌溉面积。很多大型涵闸的配套工程,以及大规模的远田薄地的改造工作,原来小乡小社难以进行的工程项目,现在人民公社都能从人力上、物质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
生产的合理布局的范围很广,从这个社的实践经验来看,当前首先应该做好基本建设、土地、作物、季节茬口和劳力等几项关键性的布局。
在基本建设的布局上,这个社根据需要与可能、当前实用和长远性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着重抓住建设水网化、田头肥料站两大主要关键,并相应地进行了社办工业以及道路、谷场的合理布局。在水利上,他们抓住两点:一是抓高岗地区的水利死角,做到水往高处流;一是调整旧有水路,这个社的整个地势是四周较高,中部平原。根据这个特点,公社化后,这个社从黄圩、彭城等大队的高岗地带开挖了十华里的干渠,并计划从南部再开挖一道木北支渠,这两个渠道,可以环绕和贯穿全社的整个高岗地带,流经十一个大队。全部完工以后,全社二十万亩土地基本上可以全部实现自流灌溉。这样,全年就可以节省提水用工九十一万个。其次在小农经济和原来的小队、小社遗留下来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水路,受着原来行政区划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在用水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公社化以后,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没有全面地解决问题。由于水路不合理,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劳力。据阎店大队的调查,这个队原有二百二十条水路就有八十条使用和流向不合理。这个社本着局部服从整体、小利益服从大利益,以及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全面调整了旧有水路,彻底改变了以往不合理的水系。仅以许圩大队由用沛河水改用塘河水一项计算,每年节约的用工就不下七万个。
在田头星罗棋布地建设肥料站,这是节省劳动用量、改造远田薄地的一条重要措施。因为耕地施肥量增加,目前积肥、运肥的用工量也比公社化前增加了两倍,而每个劳力每年用于积肥运肥的工,一般都要占到出工总数的30%以上,特别是改造远田薄地的运肥用工更大。东岳大队有三千亩远田薄地平均在三至五华里以上,一个最强的劳力每天也只能运到十五担肥,每亩以三百担计算,仅运肥工每亩就要二十个工作日。对此,公社在布局上采取的办法是田头建肥窖、远田建猪场,就田兴建肥料厂,以畜就田,以棚(鸭鹅棚)就田,做到就地积,就地施。一年来全社建田头肥窖九千六百个,大小猪场一百七十二个,土化肥厂一百五十七个,达到一千一百六十亩一个猪场,二十亩一个肥窖,千亩一个肥厂。其次这个公社还就地建谷场五百零二处,就公路就河道建粮仓十二处,商品生产基地三处,就原料就交通建立社办工业三处,也都大大地节约了劳动用量。
在土地和作物布局上,他们着重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因地制宜,连片种植;一是调整插花地。1959年这个社采取了划方经营连片种植的办法,根据国家计划要求,以及本社土质、水利、劳力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将全社二十万亩土地分别划为水稻、山芋、棉花、油料、杂粮和其他经济作物等十三个种植区,每个作物区的面积一般都在万亩左右,最小的也有三千亩,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由于因地制宜,合理安排,1959年水稻、山芋等高产作物面积就比公社化前扩大了四万多亩。爱国、众兴等大队一万二千亩原种旱粮的水田改种水稻以后,较1958年平均增产45%。东部高岗地区由于水稻改为山芋,平均增产近一倍。(二)保证了国家生产计划的完成,1958年由于没有制订作物的种植规划,全社棉花、油料作物都没有完成国家分配的种植计划,去年划片种植,两者都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三)划片集中种植,便于管理,大大地节省了用工。如东部高岗地区种水稻每年需要十几道手提水灌溉,改种山芋以后,灌溉用工就大大减少。往年分散种植,往返费工很大,连片种植以后,往返用工就相应减少。(四)连片种植有利于组织协作,培养社员的专业技术,对促进农田的基本建设,对更具体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对实现园田化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队与队之间的插花土地,通过调整,用工也大大减少。社员反映说:“从前一天只干半天活,干活没有跑路多,现在是少跑路少耽搁,一早抵干一天活。”
季节茬口布局合理与否,对调剂闲忙,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有直接关系。根据以往情况,通常存在两个矛盾:一个是茬口错不开,农活集中,复种指数小;一个是粮和油、粮和棉争地。如春播面积小,夏种面积势必增加,早稻面积小,中稻面积大,年年是“麦连秧”,农活忙不开。同时,早稻栽插和收割推迟,双季晚稻就不能保收。为解决这些矛盾,他们在季节和茬口安排上,采取以下办法:(一)扩大春播面积,特别是扩大早稻面积,提前栽插,这样可以错开茬口,力争多收一季,扩大复种指数,同时可以减轻双抢中的农活压力。全社今年春播扩大了四倍,早稻扩大十六倍多。(二)充分利用农活空隙,把在大忙前可以提前做的农活提前做好。比如春活冬干,夏活春干,山芋提前扶垅,提前运肥等等,化集中为分散,从各方面来减少大忙中的用工量。(三)大搞套种和间种,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粮油、粮棉争地的矛盾。如春套花生,麦棉间作,山芋套芝麻等,就可以把一部分农活错开,在大忙以前不致收种忙成一片。(四)提前育苗。如推行玉米育苗移栽,棉花方块育苗以及营养钵等,也都有效地解决了季节茬口的矛盾。(五)从品种上来调剂茬口。如早稻用南特号,两季连作,推广晚稻直接播种;麦茬稻用老来青,都有助于解决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中农活集中的矛盾。
搞好劳力合理布局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实现耕作园田化,作物区域化,以及在大规模进行远田薄地改造以后,在新的居民点还没有兴建以前,恰当地摆布兵力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个社的几项比较成功的做法是:(一)成立远田专业队。建立远田耕作点。全社建立远田专业队八个,共一千一百多人(不包括临时的),来加强对远田薄地的改造;(二)调整居民点,使过于分散的村庄适当集中;(三)从集镇动员市民五百三十多人,充实到土地多、兵力弱的大队;(四)组织专业队作业区之间的大协作和采取大兵团作战与小队突击相结合的办法,支援友邻队。
随着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商业网和一些福利设施,也从为生产服务出发,同时进行了调整,改进了布局。
从这个社初步的调查来看,合理布局不仅对促进增产,节约劳动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大大地鼓舞了群众的生产情绪。他们反映:通过生产的合理布局,巧干的门路更多了,增产的把握更大了,生产劲头也更足了。现在这个社正在原有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调整,以便使布局更实际,更合理,更符合于“花力小,增产大,增产快”的要求。


第7版()
专栏:

浙江农村生产队党支部的“比学赶帮”运动
郑平
农村生产队党支部,是党在农村中的战斗堡垒。采取各种措施,大力提高党支部的领导水平,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对于保证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1959年上半年,省委提出了农村党的领导必须落实到生产队的指示。各地根据这个指示,下放了一批干部到生产队,规定总支书记以上干部要具体联系一个支部,这就使党对生产队支部的领导大大加强了。经过一段时间,在支部工作评比竞赛中,涌现了一批标兵生产队支部,各地采取现场会、广播会、登报、编小册子等等办法,推广了他们的先进经验,并且开展了“比学赶帮”的群众运动。目前,这个运动正在全面推开。全省二万九千多个生产队支部中,共评出标兵生产队支部二千三百多个;温州地区九千一百个生产队支部,已有五千多个支部组成了一千二百八十六个竞赛网;嘉兴地区二千七百个生产队支部,已有二千二百多个支部组成了五百一十七个竞赛网。不少地方,出现了“比先进虚心认真,学先进点滴不漏,赶先进分秒必争,帮后进满腔热情”的竞赛高潮。实践证明:开展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不断提高支部领导水平、增强支部战斗力的有效方法。
“比学赶帮”运动的形式
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总路线光辉照耀下的产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互学互帮,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不断跃进。运动的形式,从发展来看,经过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普遍是对口竞赛,也就是一个支部同另一个支部挂起钩来,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如临安县朱村生产队支部和研里生产队支部,土地连片,条件相同,两个队比较起来,朱村的生产好,研里的生产差,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以后,一方面你追我赶,寸步不让;一方面互学互帮,共同促进。他们提出:“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经过一年多时间,朱村的生产愈来愈好,研里的生产也从后进跃到先进。后来,运动出现了竞赛网的形式,也就是以标兵生产队支部为核心,同周围的生产队支部互相挂钩,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如临海县小海门、井头、张家渡、黄泥墩四个生产队,以小海门生产队支部为核心,组成一个竞赛网。他们提出了:“先进不过夜,经验不保守”,做到了一队有先进,四队齐开花,一队有困难,四队同解决。经过一年多时间,四个队的生产共同跃进,除了小海门本来就是标兵生产队以外,另外三个生产队也都成了公社的标兵。现在,不少地方把这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了,一方面,以标兵生产队支部为核心,同周围的支部结成竞赛网;另一方面,竞赛网的标兵生产队支部向公社的标兵生产队支部学习,而公社的标兵生产队支部又向县的标兵生产队支部学习。这样层层串连,就使得每一个生产队支部都有学习的榜样。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有力地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更快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持续跃进。
在一个竞赛网内怎样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各地创造了很多方法,集中起来,就是从政治上、组织上、物质上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如支部书记经常碰头,交流情况,介绍经验;互相派党员列席支委会或者党员大会,互通消息,取长补短;根据上级布置的任务,提指标,摆措施,搞竞赛,比高低;树立各行各业的标兵,发动群众到标兵那里去取经,或者派标兵到各处去送宝;以竞赛网为单位举办党校,集中党员上党课,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物资上、人力上相互支援,等等。例如,安吉县递铺公社双一、双二、双三等三个生产队支部,以双一队支部为核心,组成了一个竞赛网。双三队支部在工作中不注意抓思想,对于一部分富裕中农的资本主义活动,也没有开展斗争;双一队支部就给他们出点子,教他们健全组织生活,建立党课制度,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教他们在社员中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批判资本主义思想,来提高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双三队支部在生产上只抓水稻,不抓多种经营;双一队支部又帮他们出主意,教他们辟山育林,大栽果木,全面发展生产。他们之间,不但在政治上、组织上相互帮助,在物质上也同样相互支援。比如,早稻插秧和扩种杂粮时,双二队知道双一队缺种、缺秧,进度很慢,就派了十八个社员,带了五亩秧苗和七斤高粱种去支援双一队;双一队知道双二队要办工厂,就派技术员去绘图设计,介绍经验;双一队和双二队知道双三队缺少肥料,就组织劳动力把自己最好的肥料施到双三队的落后畈里去。他们说得好:“光自己完成任务不算好,要大家完成任务才算好”。
“比学赶帮”运动的特点
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支部工作评比竞赛运动的提高和发展。开展支部工作评比竞赛,对于提高支部的领导水平,激发党员的革命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大跃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支部工作“比学赶帮”运动比较起来,还有它不完善的地方。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有这样一些特点:
第一、支部工作的评比竞赛运动,有些条件比较空洞,如“比政治挂帅”,“比集体领导”,“比党性”,“比干劲”,等等。这些条件,看不见,摸不着,容易使评比竞赛流于形式。而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以标兵生产队党支部的先进事迹和经验为学习榜样,目标明确,内容具体,看得见,摸得到,真像有的同志讲的:“不看不稀奇,一看见高低”,“看得见,听得进,越看越听越有劲”。这样,运动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就能够踏踏实实地开展下去。
第二、支部工作的评比竞赛运动,虽然也要求同生产和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但是,因为评比条件着重放在政治工作方面,而且没有同生产上的评比竞赛挂起钩来,因此,党内一套,党外一套,政治与生产不容易结合得好。而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从生产和中心工作入手,那里生产和中心工作搞得好,就立那里为标兵,总结和推广他们的领导经验,开展“比学赶帮”运动。这样,就把党内的评比竞赛同党委的中心工作结合了起来;把加强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同贯彻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结合了起来。
第三、支部工作的评比竞赛运动,重点是“赶”,着重强调“夺红旗”,“争第一”,对于互学互帮,共同促进,则强调不够。因此,运动中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和锦标主义,如评比时互不服气,看到先进轻描淡写,碰到落后抓住不放,个别的甚至弄虚作假。而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不仅强调“赶”,而且强调“帮”,要求大家发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这就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了竞赛中的资本主义思想和行为,从而大大改善了党和群众之间、群众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共同跃进。
第四、支部工作的评比竞赛运动,条件比较固定,而且要求也比较高,如什么“十好支部”、“八好党员”等等,一般说来,大多数支部都不容易办到。而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评比条件完全同生产和中心工作拧在一起,生产和中心工作抓什么,“比学赶帮”运动就搞什么,而且并不要求“十全十美”,样样都好;只要在某项工作中有出色的成绩,就可以立为这项工作的标兵,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由于生产和中心工作一个接一个,群众的发明创造又无穷无尽,“比学赶帮”的内容,也就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各个支部在互相学习中,也就可以把自己的局部经验,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经验。
“比学赶帮”运动的作用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对于提高党员和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改进支部的领导方法,保证生产的持续跃进,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开展支部工作“比学赶帮”运动以后,大大地提高了党员和群众的共产主义觉悟。在运动中,先进事物一个接一个出现,就能够克服党员和群众的骄傲情绪和右倾思想,促使他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如先进单位,他们向前看,“天外有天”,“楼外有楼”,认识到自己还有不如人家的地方;向后看,后进单位在急起直追,猛赶自己。这就促使他们克服自满情绪,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鼓足干劲,争取先进更先进。如后进单位,一方面,看到了先进单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学到了后进变先进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又看到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就促使他们克服右倾畏难思想,树立雄心大志,奋发图强,争取加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先进水平。在运动中,共产主义的协作精神,也大大发扬了。一处困难大家帮,一树花开万树红。如临海县城西公社杨杜、缸窑、柴埠渡三个生产队支部,组成一个竞赛网。早稻插秧时,杨杜队缺少秧苗,缸窑队支部马上动员社员节省秧苗,支援杨杜队;柴埠渡队支部又抽出三十多个劳力,半夜一点钟下田拔秧,天亮将秧苗送到杨杜,帮助他们突击插了一天。杨杜生产队的一百四十八亩早稻,就全部按计划完成插秧任务。这个公社十九个竞赛网,在4月中旬进行了一次大评比,共评出优秀社员四千二百五十一名,占劳动力总数的27.4%。
开展支部工作“比学赶帮”运动以后,切实地加强了党对生产队支部的领导。要搞好这个运动,需要做一连串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如不断地抓先进,立标兵,组织挂钩竞赛;经常召开标兵生产队党支部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帮助后进单位赶上先进单位,等等。这样,党的支部工作就自然地提到党委的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从开展运动以来,不少党委都指定了一个书记抓支部工作,他们亲自开会,听汇报,总结经验,具体指导;有的还规定每个管理农村工作的党委委员,都要落实到一个标兵生产队党支部去,贯彻各项任务,先在自己联系的这个点里做出样子,然后再去推广。这种作法,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丰富了领导经验,而且大大地加强了党对支部的领导,推动了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安吉县晓墅公社有个党委书记说:去年搞征购任务,不去发挥支部的组织作用,光找干部上来开会,领导很吃力;今年抓支部,大搞“比学赶帮”,任务三天就完成了。同样,支部也反映,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以后,工作好做了。有个支部书记说:过去,管理区布置了任务,回去怎么办,心里没有数,现在搞了竞赛网,任务一下来,几个支部先商量商量,有经验就介绍,有困难就帮助,再来一个竞赛运动,工作就干得多快好省。
开展支部工作“比学赶帮”运动以后,促进了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持续跃进。如前面讲的朱村和研里两个生产队,1958年,朱村粮食亩产八百三十二斤,养猪八百八十头,而研里粮食亩产只有六百六十斤,养猪只有二百九十六头。开展“比学赶帮”运动以后,两个队得到了共同跃进。1959年,朱村粮食亩产一千三百九十四斤,比1958年增加68%;养猪一千四百二十头,比1958年增加61%。研里粮食亩产一千三百斤,养猪五百九十头,同1958年比较,都将近翻了一番。现在,研里生产队不但已经由后进队变为先进队,而且它已经成为另一个竞赛网的核心;经过几个月的“比学赶帮”运动,这个竞赛网内的另外三个队的生产和工作,都有了很快的发展。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认真地开展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各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够持续跃进。
开展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还有它更加深远的积极意义。随着运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人们的共产主义思想一定会不断提高,人们的相互关系一定会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力一定会大大发展;并且促使生产水平、收入水平比较低的队,加快赶上生产水平、收入水平比较高的队。这就能为农村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的良好条件。
领导“比学赶帮”运动的几点体会
从各地的初步经验来看,要搞好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应当抓好下面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只有加强政治思想领导,才能保证运动健康地进行。在运动中,应当不断地加强对党员和群众的共产主义教育,向他们讲清楚“比学赶帮”运动的目的和意义。要教育先进单位认清持续跃进的有利形势,不能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认为已经“跃进到顶”,可以“稳居上游”,促使他们树立不断革命的思想;同时,要教育他们懂得:一花独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帮助后进单位赶上先进,这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义务和职责,促使他们发扬“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别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要教育后进单位认清方向,不能因为一时工作落后就畏难不前,只看到不利条件,看不到有利条件,促使他们树立雄心大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同时,要教育他们懂得:自己不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光伸手要别人帮助,这是懦夫和懒汉的世界观,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不断胜利前进,促使他们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来加快改变自己的落后面貌。经常注意运动中的思想动向,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政治思想工作,就能够保证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二、要大搞群众运动。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是群众运动的一种良好形式,也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有效方法。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了,就能产生伟大的物质力量。事实证明:那里群众发动得好,那里运动就轰轰烈烈;那里群众发动得不好,那里运动就流于形式,“上台闹哄哄,下台冷清清”,不能持久下去。如何充分发动群众,从各地的初步经验来看,主要抓住这样几条:一是大抓先进,大立标兵。在运动中,要层层立标兵,事事立标兵,既有集体标兵,又有个人标兵;既有全面标兵,又有单项标兵,做到红旗成林,标兵成网,使得各行、各业、各队、各人,都有具体的奋斗目标。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激发党员和群众贯彻总路线的积极性,鼓舞他们的旺盛斗志,形成“人人比,人人学,人人赶,人人帮”的竞赛高潮。二是开展挂钩竞赛。竞赛中,应当自始至终放手发动群众,防止领导包办代替。如要不要“比学赶帮”,能不能“比学赶帮”,同什么队、什么人挂钩竞赛。这些问题,都应当在党内和党外大鸣大放大辩论,把运动建筑在群众自觉的基础上。在组织挂钩的时候,不但党支部与党支部要挂钩;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团支部与团支部、妇联与妇联、民兵与民兵、食堂与食堂,一直到个人与个人,都应当挂起钩来。只有把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都组织到运动中去,才能够形成一个“人人赶先进、事事争上游”的竞赛热潮。三是开展群众性的检查评比。经过一段时期的竞赛,应当结合中心工作或者生产季节,从检查中心工作和生产入手,来评比党的支部工作。检查评比的过程是进一步发动群众的过程,应当让群众自己动手动口。这就可以使检查认真,评比公道,并有利于教育群众,使运动一浪高一浪地开展下去。
第三、要以生产为中心。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应当以生产和中心工作为主要内容,生产和中心工作抓什么,“比学赶帮”就搞什么。目前,一般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根据生产和中心工作的要求,树立标兵,开现场会,推广先进经验,然后对支部提出要求和做法,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如中心抓工具改革,就立工具改革的标兵;中心抓办好集体福利事业,就立集体福利事业的标兵;中心贯彻勤俭办社,就立勤俭办社的标兵。以标兵为旗帜,组织支部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另一种作法是根据生产和中心工作的要求,提出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按期检查评比;检查评比以后,根据下一个生产和中心工作的要求,再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如早稻播种时以培育壮秧为中心,插秧时以保面积、保密植、保季节为中心,插秧结束后以搞好田间管理为中心,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号召支部开展“比学赶帮”运动,每一阶段组织一次检查评比,然后提出新的指标。这两种方法,通常都是结合进行的。由于生产任务和中心工作一个接一个,“比学赶帮”运动也就能够一环扣一环地开展下去。
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使运动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的重要保证。县委和公社党委应当采取各种措施,来不断地提高标兵的水平,并帮助后进单位赶上先进。如由领导同志落实到标兵生产队支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具体帮助他们改进工作方法,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如经常召开党员座谈会,听听他们的反映,问问他们关于运动的情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解决困难,鼓励他们不断前进;如举办训练班,训练好支部骨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领导水平;如利用报纸、刊物、广播、会议、大张旗鼓地介绍标兵生产队党支部的动态和经验;如召开标兵生产队党支部工作会议,组织标兵单位互相参观,送宝取经,帮助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坚定不断革命的思想,等等。
一年多来,我们在支部工作的“比学赶帮”运动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还非常粗浅,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而且,运动开展得也还很不平衡,有些地方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有些竞赛网还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需要逐个加以解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