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按照作物生长规律管理秋田
坡胡公社系统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
熊河管理区建立田间责任制对症下药管中稻
本报讯 河南长葛县坡胡人民公社,根据各种作物的生长规律,制订了秋田管理规则。
在秋田管理运动中,坡胡公社开展了一个人人谈经验,个个找作物生长规律的群众性运动。通过这个运动,把广大群众大跃进以来执行农业“八字宪法”的实践,进一步作出总结,找出各种作物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生长规律。根据群众的实践经验,秋田管理必须抓好全苗、壮苗、轰秆、攻穗、攻粒五个关键,掌握早、巧、快、好四个准则。据公社党委副书记马同义的经验,秋作物幼苗肥壮是增产的重要基础。他培育玉米壮苗的经验,是在玉米一尺深时,扒去根部表土,晒三至五天,根部即生许多萌根,然后封土浇水,就能促进幼苗健壮。依照这一经验,全社三万三千亩晚玉米最近普遍进行了晒根蹲苗。当前早玉米正在长粒,过去许多人认为这时只能浇水,无法施肥;但据孟排、后河、坡胡等大队的试验,这时正需要大量水肥。今年根据这一经验,普施了一次攻粒肥,一部分队还进行了根外喷磷,上下夹攻。
按照早、巧、快、好的要求,今年各种作物的每项管理工作动手都早,作的也特别快,特别细致。玉米施人粪尿中,普遍改表面施为开沟施、穴施和围根施,充分发挥肥效。还针对各种作物的特性,分别制订了专门管理措施。如玉米的整个田间管理,要抓好定(苗)、浇(水)、追(肥)、锄(草)、治(虫)、培(土)、打(杈)、授(粉)八个字,群众称之为“八字真经”。在同一项管理工作中,也都因作物特性和生长规律不同有所区别。针对各种作物的不同特点,各生产队都订出了具体管理规程,并相应地改进了操作方法。烟叶、玉米、红薯第一遍均适宜深锄,今年普遍改人锄为先串后锄,人畜力结合,深度达六寸左右,工效比人工锄提高85%以上。上述措施的实施,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系统更全面地贯彻执行了农业“八字宪法”,使田间管理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目前各队都以“八无”(无旱象、无缺苗、无瘦苗、无杂草、无板结、无虫害、无粗管、无三类田)为目标,向田间管理高质量进军。
在加强田间管理,夺取秋季大丰收的运动中,坡胡公社社员始终保持着同干旱作长期斗争的旺盛士气,狠狠抓水。他们抓紧当前降雨的有利时机,大搞提水工具配套,大挖水源,整修渠道,随时准备继续战胜旱魔。在大抓水的同时,还开展了以养猪积肥为中心的积肥运动,把7月份作为积肥突击月。
目前,全社每天参加秋田管理的劳力达三万七千多人,对三万三千四百亩早秋作物和十万零五千亩晚秋作物普遍中耕一至四次,浇了一至三次透墒水,施了一至二次追肥,并及时扑灭了虫害。现在早玉米株高七尺,正在授粉结子;晚玉米也高达尺许,田野里呈现了一片浓绿喜人的景象。
本报讯 湖北红安县永河公社熊河管理区,层层建立了田间管理责任制,上自队、组,下到田丘,形成了田间管理网。由于管理细致,全区中稻一类苗占全部稻田面积93.5%。
熊河管理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是:领导干部定点包片,培育任务定组,分工专管,田间管理责任分别定到社员个人。管理区干部包队,生产队和小队干部包冲畈,作业组和社员包田丘,全区一百八十二个冲、塝、畈,由九十名干部,五十四个管理作业小组和二百七十四个社员负责包干到底。管理区干部,除了各人分工亲手培育一到二亩试验田,管理一个丰产畈以外,还按条条分工,有的负责蓄水保水防治病虫,有人专管后勤工作,有人领导劳动管理工作等。
自中稻插秧以后,这个管理区连续组织了三次稻田培育管理高潮。每次高潮,都是根据每个时期作物生长特性,以及自然气候、群众思想情况等因素,提出对症下药的有效措施。如插秧过后,曾有部分干部认为今年水稻底肥下得足,秧插得早,忽视早管早追肥。帮助这个管理区工作的公社党委副书记耿良玉,深入安乐生产队刘仁四小队搞重点,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带领一批干部、社员在石丘木冲,一边参加田间劳动,一边对这个冲的八十一丘一百多亩田秧苗进行了逐丘检查,查出四十一丘五十四亩秧苗黄瘦,当即分析原因,并就地开展辩论。当时有人说,追肥没有肥料,劳力搞不过来等具体困难。他们又回到村里,对屋内屋外所有的肥源盘存摸底,把四十七口粪窖、十七个牛栏和二十一个粪垱进行逐个检查,查出大批肥料;又把全塆五十二户的劳动力排队,发现有二十二个半劳力没有经常劳动,分析原因主要是劳力组织和定额付酬不合理,于是调整了劳力组织,修订了劳动定额,召开群众会作了动员,因而这个队生产出勤由八十二人增至一百零四人。这个小队一百八十四亩中稻,在三天中抢薅了头道草,60%田追了肥料。全管理区在这个队召开了一百四十人的现场会,中稻管理第一个战役,立即全面开展起来。6月中旬,全区对禾苗又一次进行了逐丘鉴定,发现有30%的三类苗,于是包队干部分别领导群众消灭落后田。6月下旬,全管理区第三次进行禾苗排队,发现原来的一类苗出现“坐浆”现象,部分田的禾苗有倒伏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区书记及时召开了老农座谈会,决定对“坐浆”苗追施速效肥料;对有倒伏危险的田采取早晒脚,施火灰,促进禾秆坚硬,防止倒伏。这些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熊河管理区在连续组织三次田间管理高潮中,还开展了三个突击运动:抗旱保苗,蓄水保苗和防止病虫害。这也是由这个管理区的干部扎实带头干和深入具体组织领导起来的。
(附图片)
河南宜阳县韩城公社集中主要劳力,加水、加肥、加措施,精管秋田。这是社员们正在晚玉米丰产方里追肥、锄草。      
        新华社记者 唐茂林摄


第2版()
专栏:

一定要战胜干旱保禾苗
湖南: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加强抗旱斗争
浙江:发动群众引水蓄水扩大灌溉面积
江西:开展蓄水保水运动增强抗旱能力
新华社长沙讯 湖南发生旱象的地区展开了抗旱斗争。目前,许多受旱的中稻和一季晚稻已经灌上了水,并为抢插双季晚稻准备了用水。受旱比较严重的衡阳专区一手抓抢收早稻和抢插晚稻,一手抓抗旱,到20日止,95%以上受旱的稻田已经灌上了水,保证了禾苗正常生长。邵阳专区各公社社员突击引水、提水灌田,全区受旱的早、中稻已有80%以上灌上了水。
从6月份以来,湖南省部分地区没有下雨,或者下雨量很小,加上气温高,水分蒸发量大,旱情迅速发展。在旱情发生以后,各级党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全党全民,开展抗旱保苗斗争。各级党委负责干部都带头深入到受旱最严重的地方,加强领导。中共邵阳县委和各公社党委都把前线指挥部搬到后进大队办公,并且抽调公社党委书记、委员等近三百人,组成十四个工作组深入工作后进、受旱又比较严重的地区,领导抗旱。
在抗旱保苗斗争中,各地充分发挥人民公社无比的优越性,统一规划,合理调剂用水。耒阳县仁义公社队与队之间大搞协作,以余补缺,全社七千多亩田的缺水问题就基本解决了。仁义大队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用水,在长塘水库安上一台土抽水机,灌溉虾塘冲五十二亩高岸田,使这些田的抗旱能力由二十五天提高到六十天。
各地工业、商业、医药卫生部门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大力支援农村抗旱斗争。
新华社杭州27日电 浙江各地展开防旱抗旱斗争,力争秋收作物丰收。
6月下旬以来,浙江各地晴热少雨,水分蒸发量大,部分水利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生了旱象。针对这种情况,各地都在党的领导下,及时地展开了防旱抗旱斗争。各地除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外,还发动群众,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引、挖、拦、堵等许多有效措施,引水蓄水,开源节流,扩大灌溉面积。淳安县根据山区泉水、溪流多,山茅坑、鱼鳞坑多等特点,勤引巧灌,千方百计把水留在山上和坞里、沟里。现在有二千四百二十个山茅坑和一千四百个鱼鳞坑全部蓄满了水,提高了抗旱能力。嵊县在山区采用毛竹管引水的办法,把山上的水引到田里灌溉;并在山溪节节筑坝拦蓄,提高山溪水位,解决了五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
在防旱抗旱斗争中,各地人民公社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以大集体的力量同干旱搏斗,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长兴县鸿桥、虹溪两个公社抽出七十四马力的抽水机支援抗旱重点地区的公社。由于开展了大协作,把方便让给人家,困难留给自己,使许多原来干旱较重的地区已减轻干旱的威胁。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指导下,各地工业部门大力支援抗旱斗争。各地商业部门也千方百计为抗旱服务,组织货源送货下乡,保证抗旱物资需要。
新华社南昌27日电 江西省发现旱象的上饶、宜春、九江等专区展开了群众性的抗旱斗争。上饶专区组织干部和社员车水、引水,经过十天奋战,受旱稻田已得到一两次水灌溉。九江专区在“全面查旱,处处堵水,不让一滴水流走,不旱死一蔸禾”的口号下,掀起了蓄水抗旱高潮。这个专区的星子县集中一千多名有抗旱经验的农民,分赴各受旱地区千方百计开辟水源,采取堵溪水、拦河水、挖泉水、大小水并用的办法,五天就堵成各种陂坝一千多处,使全县受旱早、中稻都有水灌溉。
本着“有旱抗旱,无旱防旱”的精神,江西各地还大力开展了蓄水保水运动。宜春专区采取“六引”(即引过路水入库、引河水渠水上山、引远水灌近田、引回水入库、引地下水入田、引高田水到低田)蓄水的办法,在不增加水利工程的情况下多蓄了一亿八千多万立方米的水。九江专区永修、修水等县经过算库容账、工程质量账、用水账后,掀起了群众性的引河水、补塘库、封田缺、扎河坝的蓄水运动,基本上实现了库满、塘满和田满。
(附图片)
山西省地质水文队工人和贾得公社社员们一起钻井    杨柏林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摸底
峨媚
“种”,是丰收的开始;“管”,是丰收的保证。
夺取丰收,需要一股很大的干劲,但是这股劲只有用到“节骨眼”上,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怎样把劲头使在最需要的地方,这里面大有学问。以田间管理来说,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有没有正确的认识。认识正确了,掌握准了,就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物制宜地把人力物力用在“节骨眼”上。认识规律和掌握规律并不那么神秘,河南长葛县坡胡公社在秋田管理中,开展了一个人人谈经验、个个找作物生长规律的群众运动,规律就开始被认识了。在公社党委的领导下,根据各种作物不同的生长规律,加强了田间管理,结果全社各种作物欣欣向荣,田间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都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些生产知识。坡胡公社党委难能可贵的是,领导群众把不自觉的分散的点点滴滴的经验很好地总结起来,经过分析、综合、研究、提高,制订出科学的田间管理规程。他们把整个秋田作物的管理总结为抓五关(即全苗、壮苗、轰秆、攻穗、攻粒),而且在进行田间管理工作的时候,还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和它的生长规律,采取不同的措施。各个生产队则更进一步,又各自订出了更具体的管理措施,并且相应地改进操作方法。由于掌握了作物生长规律,就便于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田间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人们的干劲也就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坡胡公社在田间管理工作上,还提出了“早、巧、快、好”的四字诀,这也正是他们掌握了作物生长规律以后,提出来的“真经”。雨后“早锄一天草、赛追一次肥”,这说明田间管理抓得“早”,行动“快”的重要性。今年,他们在施人粪尿上,普遍改表面施肥为开沟施肥、挖穴施肥和围根施肥,以充分发挥肥效,这说明了管得“巧”、管得“好”。正是早和快、巧和好,才能事半功倍。他们的这种工作上争取主动和科学细致的作风,值得各地学习。
“管”是丰收的保证。在“管”的阶段里,要间苗、定苗,不断地松土锄草,浇水追肥,还要和各种自然灾害作反复的斗争。要“管”得好,就需要像坡胡公社那样,发动群众去摸作物生长的底。有了底,才能对症下药,使田间管理环环扣紧,一环不松,从而保证秋季作物获得更好的收成。


第2版()
专栏:

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
敦化向草荒宣战告捷
新金县泡子生产大队以80%劳力消灭草荒
新华社长春27日电 吉林省敦化县各人民公社在消灭草荒为害中,显示了巨大威力。全县六万三千多公顷农田,普遍做到了三铲三趟,有一半以上铲趟了四遍;经过铲趟的农田,块块苗全苗壮,各种作物秆粗叶茂。现在,各公社在基本消灭草荒的基础上,正乘胜掀起一个以新垦地赶熟耕地、山地赶平地、一般田赶高产田、低产作物赶高产作物、二三类苗赶一类苗为内容的“五赶”田间管理运动。
敦化县荒山草地辽阔,占土地面积6%左右的耕地,几乎片片都与荒原毗连,各种杂草草籽不断向农田传播。因此长久以来田间杂草像水、旱、虫等灾害一样为害作物。1957年这里草荒较为严重,虽经全县人民竭力抢救,但仍有一千二百多公顷农田因草害颗粒无收。今年,由于雨水频多,草荒更猖獗到几年来罕见的程度。在禾苗萌芽时期,一般农田都是草比苗多,草比苗高。占耕地面积20%左右的新垦地和山坡地,草荒更为严重,群众形容说:“扔上饽饽都不沾土”。当时,各公社在研究消灭草荒时,按农业上现有劳力计算,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铲趟,都感劳力不足,全县共缺六十四万个工,如果不能解决劳力不足问题,就要拖长铲趟时间,影响禾苗生长。但是,这个困难,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终于战胜了。
人民公社根据轻重缓急,统一调动各方面的人力,加强主攻战线,这是敦化县能够战胜草荒的重要因素。锄草灭荒战斗一开始,各人民公社就统一安排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劳力,从四面八方调兵遣将,投入锄草战斗。各公社还普遍精简后勤部门,以弱代强,以女代男,增强农业第一线的力量。通过这些措施,全县参加铲趟的劳力,增加了一万四千多个,这些人在夏锄中共做了五十多万个工,有效的加快了铲趟的进度。
社办工业在供应改良的中耕工具,保证及时消灭草荒上起了重要作用。夏锄开始前,各公社即选拔四百多名能工巧将,组成百余个工具改革小组,创制和改制半机械化的中耕除草工具;全县十六个社办农具厂和七十一个管理区办的农具修配厂(组)负责制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制造出一万八千多件,加上原有的半机械化工具,全县中耕除草作业半机械化程度达50%以上。使用这些新工具,全县共节省了二十多万个工,在夏锄期间等于增加五千多个劳动力。
各人民公社根据互助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共产主义大协作,以先进帮后进,保证了锄草灭荒进度平衡发展。全县80%多的管理区和生产队都搞了大协作,广大社员见困难就上,见后进就帮。沙河沿人民公社组织了三百多人的突击队,分别到三个后进队,通力协作,奋战五天,把这三个队一百三十多公顷荒芜的农田全部抢救出来。官地公社杨木林和西崴子等先进生产队,听说岗子生产队夏锄进度迟缓,他们就联合出动二百多人,同岗子生产队社员一起突击三天,铲完了一百多公顷草荒地,使这个生产队提前六天完成第三遍铲趟任务。
在整个夏锄期间,全县90%县、社干部都奋战在最前线。他们和广大社员同劳动同商量,巧妙安排农活。全县有一万公顷农田实行了铲“萌生”(禾苗未出土就锄草),有80%的农田实行铲前趟一犁。为了同雨天争时间,社员实行雨天铲新垦地和岗地,晴天铲低洼地;雨天锄水田,晴天铲旱田等办法,风雨不误地抢救草荒地。全县有30%左右的农田是冒雨铲出的。这样,为及时铲趟和多铲多趟赢得了时间,及时地抢救了草荒地。
本报讯 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人民公社泡子生产大队,集中80%以上的劳动力向草荒宣战,从虫口夺粮,连战连捷。目前,全队一万四千亩大田已经普遍铲趟两遍,严重的草荒、虫害已经基本消灭。
今年夏锄开始时,这个大队劳动力使用比较分散,到6月上旬只有30%土地铲完头遍,有二千六百亩草荒严重,八百多亩发生虫害。大队党总支根据这种情况组织群众讨论,很快就使全大队投入田间生产的劳动力由八百四十人增加到一千二百多人,达到总劳动力80%以上。
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加速生产进度,泡子大队还推动各小队普遍建立了四项制度:第一,计划派活,每五天民主制订一次小段计划,使社员干活早知道;第二,实行小组集体责任制,划分区域,固定作业组,一包到底;第三,合理计算报酬,成套活计实行小组包工,定额落实,不成套的实行个人包工,定额计件;第四,执行质量验收制度。


第2版()
专栏:山西通讯

踏遍孤山找水记
山西万荣县委第一书记李明、书记王太顺为了战胜干旱,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方圆四十里的一座孤山,访问了二千多名群众,终于找到了二十多股泉水和一个流量的地下水层……。“万泉(万荣前名)无泉”的论断被推翻。
董应南 李彦平 薛迈华 谢华 王顺林
山西万荣县委第一书记李明同志、书记处书记王太顺同志,踏遍孤山一峰一凹,揭开了“万泉(万荣前名)无泉”的秘密,领导农民劈开山石,在沿山周围挖出五股泉水,流量可达零点零三秒公方,能浇田两千余亩;目前涌出泉水的流量有零点零一五秒公方,浇灌了一千多亩土地。他们还在山脚下找到了一个流量的水,将使十万亩旱地变成水田。人们歌颂道:“仰看高山无滴水,旱魔遭害几千年,党为人民造幸福,劈山擒泉浇庄田。”
无水之苦
一个多流量的水,对水源充足的地方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在万荣县却是一个破天荒的奇迹。万荣县是个拔海一千八百米的黄土高原,地厚水深,过去每逢旱年,人畜大闹水荒,农民们日夜排队从深井汲水,常常因水闹架起讼;大旱的年景甚至停止生产,把耕牛赶到数十里以至百里以外的黄河滩去饮水。农民们眼看着亲身血汗作务起来的禾苗,在炎日烤烧下活活枯死,心如刀割。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打井、挖池、筑水库,拦蓄住天上雨水,基本解决了人畜吃水问题,保证了生产大跃进。但是,境内苦无一点活水浇田,遇到大旱年头,仍然无力抗拒。
水是发展生产的关键
1959年8月,李明书记调到万荣县工作后,就开始考虑依靠群众解决水的问题。水,对万荣县来说,是发展生产的最基本的关键。经过县委研究决定,秋后组织了一万二千个劳力,依沟筑起十三个水库。但如何在这里挖出一股活水来,让人们走到那里想喝就喝,想洗就洗,想浇田就浇田呢?为了这个问题,李明书记和王太顺书记,有一次不停地跑遍了小半个万荣县,访问了基层干部和许多农民。在访问中,人们一提起找水,都认为只能想办法拦蓄住天上雨水,对于挖出活水浇田的问题,都摇摇头说没有希望。但李明和王太顺两位书记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找水的打算。他们想:万荣县有孤山又有稷王山,有山必有水,问题是水藏到妙处了!它藏的妙,我们就到妙处找。今年2月间,当旱象的威胁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找水的事,简直成了火烧眉目的大事,不以回天之力出奇制胜,全县五十六万亩粮田和二十一万亩棉花的丰产计划就会落空。在一次县委紧急会议上,通过了立即把工作重心扭向防旱抗旱,发动全党全民全力抓水。李、王两位书记就深入农村,白天到群众中访“水”,晚上坐在一起谈“水”,通过访问发现了不少线索。一处是荣河公社傍近黄河,地下水深三百多尺;而汉薛公社的埝底管理区住在孤山脚下,地势比荣河公社高,地下水却只有一百尺深,这为什么?又一处是孤山怀里涧沟村的水井,只有一丈多深,可以用来浇园种菜。孤山很高,为什么能有一丈深的水井?据说:孤山顶上有个大石洞,人称发云寺,每从石洞内喷出气来,就要下雨。孤山下面既然没水,为什么能够产生水蒸气?在书记的脑子里,这些问题都不是谜,而是地下有水的根据。有一天,夜深人静了,在微弱的煤油灯下,李明书记打开线装的“万泉县志”考虑这些问题。据县志记载:“孤山地多泉涌,故名万泉”,然“各泉类多湮淤,无所谓水利者,惟仰天泽滋夫禾稼”。李书记把这句话细嚼了一番,他想:只要地多泉涌,我们有力量不让它湮淤(堵塞的意思)。古代的禹王都能治理洪水,共产党人逼也要逼出水来。从此,两位书记都下了决心,要踏破铁鞋找活水。次日拂晓,就背起干粮上孤山找水了。
一股泉水涌入农田
巍峨的孤山耸立在高空,大大小小的山头像锯齿一般。书记的热血驱散了2月的春寒,两个人都把棉衣夹在腋下,沿着崎岖的山路直往上爬,一边走一边看。李明拍了一下王太顺的肩膀说:“你看,从水利学上讲,这些石头都是有水的象征。”他们从黎明到中午才到达孤山东凹的袁家庄。这里有上下两个泉,上泉从地下往出渗水,下泉从石缝里挤出了一股细流,但又都从沙层中流入地底。两位书记一看到碧绿清湛的泉水,连口干舌燥都忘了,两人蹲在泉边足足地观察了一个多小时。他们抓住了这条线,跑遍了附近的庙宇,从石碑上查出了该泉岁流不干的记载。又据当地老农说:“几百年来,这股泉水只供本庄数十户人家饮用,不足浇半亩田。”两位书记经过观察分析,一致认为泉水顶破地皮硬往出渗,四季又不干涸,说明水源很大,挖掘一下,一定能挖出大量的水来。但他们为了用更多的事实说服干部和群众,又跑到二里外的柏林庙,把零散在山坡上的一百多块石碑,耐心地拣起来,擦洗干净,一字一句地并在一起察看。据石碑记载:袁家庄在明朝时就有一大泉,泉水远浇二十里以外的农田,后因山塌压住了泉口,从此不再浇田。同时他们在考察中还发现了喜水的动植物——蛟子和马尾草,又进一步证明了当地的地下水并不深。水源找到了,但山高石头大,该如何引水下山呢?李明给大家介绍了在高原一带的大山中,人们沿山弯曲数十里把水引下山的经验,又建议用红胶土铸上渠道防止水的渗漏。经李明这么一指点,把群众的心点亮了。次日黎明前,汉薛公社的三百五十多名水利大军一齐出动,在轰隆隆的爆炸声中开山劈岭,果然把一股泉水引入了农田。
拦住“过路”水
两位书记沿着山谷,继续向前搜索。一天中午,来到了一个座落在东南山咀子上的新寺庄。访问农民后,又翻过十多架山墚,在水草丛生处找见了九龙泉,这股泉水也是从石缝中挤出来的。据说:这股水从埝底村地下流走了。因此他们踏着乱石下了山,来到了东埝底。听这里的干部们讲,社员薛丙南家曾在一百三十多年以前,花了一百两银子掘成一眼十一丈深的水井,经常从石板下冒出一人多高的水来。这个重要的发现,驱散了书记们奔走一天的劳累,立即来到了薛丙南家,对水井作了测量。在测量中,李明看到麦秆在水面上由北向南游动的象征,肯定了这里是一片很大的“过路”水。他们当即派人勘测,证明这里储藏有一个多流量的水。经过社员们挖掘,目前挖掘出的井水,在抗旱斗争中已经浇灌了二百亩地。
和群众一起战斗
进入夏季以后,火盆似的太阳放射出强烈的光芒,干旱日趋严重,麦苗儿被烤得弯腰了。这次李、王两位书记为了又多又快地抓到活水,两人分路出发。上了年岁的李明书记,浑身闪耀着青春的活力,一连几天在山上山下,往返了多少次,和民工们一起在五龙泉引水下山工地上并肩战斗着。同志们看出他身体疲倦得有点支架不住了,多次劝他休息,但被他拒绝了。五龙泉引水工程很险要,要从一千六百五十米高的孤山半腰,把水引下山去,必须穿过十一个大小山腰,路过九条山沟,全长五里。施工进入了紧张阶段以后,李明书记一刻不离工地和群众一起研究解决了往山洞输送空气、反射光线等问题。他伏着身子钻过了长达九百七十米的十一个山洞检查施工中的问题。虽然洞内寒气逼人,呼吸窒息,他那肥胖的躯体只能匍匐前进,但他一直坚持着战斗。身弱患病的王太顺书记,同一天,从县委机关动身,从孤山腰间直插过去,在乱石山上行程一百九十里,经过了龙风庵、乱石岭等四十多个山头,访问了七十多个群众。他在这漫长的行程中,肚子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他就搭火烧水或饮几口清泉。
两位书记从2月22日上山到4月25日下山,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跑遍了方圆四十里的一座孤山,翻越了一百多个大小山头,访问了两千多名群众,找到了二十多股泉水,和一个流量的地下水层。和两位书记谈起这些找水的成绩时,他们都很不满足地说:微不足道的成绩,仅仅是工作的开始,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今后要把每滴活水都引下山来,同时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引黄灌溉工程,把历史上“万泉没泉”的说法,从人们的心目中彻底扭转过来,变成名副其实的“万泉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