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暴风雨中的雄鹰
本报驻广东记者和通讯员集体采写
在风、雨、洪、潮袭击汕头专区的日子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东地区的陆、海、空军战士,纷纷奔赴抗灾抢险的最前线,英勇地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同灾害作斗争的动人事迹,被人们亲切地传诵着。
“毛主席的神鹰来啦!”
6月11日,由中队长黄绪春带领的飞机,穿云驾雾,进入澄海上空。飞行员发现了韩江畔的空投目标后,一个盘旋,机舱左右的两扇门便同时敞开,六个空投人员使劲地投下大捆大捆麻袋,不过十五分钟,便投下了麻袋一千多公斤。接着第二架,第三架……。
“来啦,毛主席的神鹰来啦!”
澄海韩江两岸的民工们雀跃欢呼,拔腿向空投点奔去。先前,大家多么心焦啊,韩江的洪峰水位,从昨晚起,便突破了记载史的最高纪录,达到十六点八八米了。假使是在往年,韩江两岸早已是汪洋泽国。而今天,虽然东西两堤仍巍然屹立,但是已经险情四起。麻袋,急需要的是麻袋!在这十万火急的当儿,祖国的神鹰飞来了,不到半天时间,空投了三万个麻袋,这怎能不使大家欣喜若狂哩!大家把大捆大捆麻袋解开一看,嗳,多么好啊!“规格——一等。包装日期——1960年6月10日。”统统都是昨天出厂的哩。更令民工们兴奋的是,在麻袋当中还发现一大捆当天的南方日报,掀开报纸一看,头条新闻刊载省委书记亲临抗洪前线的消息,大大鼓舞了民工们的斗志。贫农陈启声,一揽子托起二、三百斤重的麻袋,拔脚飞奔,送到险段上。
这几天来,飞机不断地飞往东方,飞往东方。一架飞机满载着广州职工、居民、机关干部通宵赶制出来的炒米、饼干,往兴宁县的水口公社进发。空军飞行员们为了迅速、准确地把粮食送到灾民手里,事前便绞尽脑汁,反复研究了航线图和空投位置,最后确定了不按原来航线飞行,而新辟了最近的航线。飞机飞临水口,飞行员找到了目标之后,发现目标的左边和前面都是水洼地和水田,不利于空投。他们便选择了目标右边的一个大山头作为空投点。铃声一响,一包包干粮从机舱投下去,正好落在预定的山头上。
在水口公社的群众,看到空中盘旋着的绿色军用飞机,都高兴地举着双手,有的拿着手巾向飞机挥舞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和鼓掌声交织在一起。飞机飞得那么低,投得那么准确,大家都称赞飞行员的本领。当社员们打开了投下的粮食袋时,看到是炒熟了的米,都高兴地说:“有了共产党,什么都不怕了。”
水中人桥
在普宁县,洪阳公社贡山大队的村庄大都被淹掉了,许多群众都爬上屋顶、树梢躲避。某部队的一个模范连的战士,接受了抢救任务之后,便乘着小船或泅水冲进村里。他们看到村里的房子被水淹了一半高,不能从门口进去,便爬上屋顶,凿穿瓦盖,入屋抢救。有些地方水深齐胸,被救出来的群众不能走过,连指导员谢英祥指挥着战士分成两行,面对着面,手扣着手,搭成人桥,让老百姓在上面走过去,全部脱离了洪灾困境。
“水中人桥”的感人事例,也出现在韩江下游的滚滚浊流中。潮安县的江东公社在韩江的江心,当洪峰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时,许多村庄都受淹了,战士们顶风逆流地驾驶着橡皮艇抢救灾民。为了把群众从屋子里安全地接出来,战士们身穿救生衣,漂浮在水中,肩扛木板,搭成人桥,让群众从身上走过。狂风洪流越来越猛,战士们长时间一动不动地浸在水中,冷得发抖,但是他们说:“为挽救乡亲脱离灾难,人民战士绝不向困难低头!”他们艰苦地坚持着。这时,某连连长张宝山听说有个刚分娩的妇女不能走动,便立即带一些战士赶到,找了个打谷桶来,又加垫了被褥,把母子舒适地安置到桶里,小心翼翼地抬上船,使母子俩和全体灾民一样,都安全地脱离险境。
潜江探险
韩江洪流在急剧上涨,下埔桥堤段不断出现险患——隐藏的鼠洞,会突然像喷泉一样激射出水柱来。正在这时,海军某部的十七个水兵及时赶到,他们看到这些险情,便临时组成了潜水队,担当探险抢险工作。但是防汛指挥所没有潜水器材设备,水兵拿到用以保安和抢险的只有两件土法宝——竹竿和稻草。他们便将长竹竿插进江里,紧紧撑住,潜水员带着稻草,沿着竹竿潜到洪涛深处堵塞漏洞。
在洪流中,十七个水兵此起彼落地浮上沉下,换吸空气。许多人在露出水面时,稍不留神,就被迎面扑来的浪头呛了几口洪水。潜水员杜子寿经过一番探索,才找到了大漏洞,但用手堵了几次,都没有塞紧。后来他抱一大捆稻草潜下去,用脚把稻草往洞里蹬,谁料一蹬进去,这条腿就被吸住了,拔不出来。他从水面吸的那口气已支持不下去了,憋得十分难受。正陷入被窒息危险的时候,岸上的战士见他久久冒不上来,赶忙下水抢救,才把他带上岸来。
险恶的洪水,并没有吓倒英雄的水兵。他们三番四次地往洪水最深的江底潜下去。可是洪流的浮力太大,人体好像一片浮叶似的,总是沉不下去,身不由己地一个劲地被顶上来。水兵们决定用人压人的办法,把人压到深处去。队长林深俊第一个担负这个试验,他让大个子陈贤坤站在自己的肩上,使劲地往下沉。当他坠到两人多深的水底时,便觉得水的压力很大,耳朵疼痛,鼻子发酸,心脏像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似的。林深俊耐着这种难受,每隔一分钟便冒上、沉下,前后竟用了一个半钟头才把一个鼠洞堵住。
水兵们这样轮班苦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清除了隐患,保住了堤围。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中共四川武胜中心区区委书记 杨天志
“往日收工回家转,先挑水来后拿柴,别人做活一大坡,我还在家出不来;如今收工不要忙,欢欢喜喜进食堂,只要出工锣鼓响,无忧无挂把工上。”这首武胜民歌生动地反映了群众和公共食堂不可或离的感情。
生产和生活是不能分的,生产搞得好,生活安排得不好,群众总是有意见的。安排好群众的生活,就可以进一步鼓舞群众的干劲,促使生产持续跃进。旧县公社卫星管区原来生产抓得好,生活安排得不尽如人意。区委向他们指出了这一点,发动群众讨论如何办好公共食堂,他们就抓好“粮、菜、钱、柴、病、照(照顾老幼病弱和孕产妇)、猪”等七个字,精打细算,安排生活,群众都很满意,干劲更大。现在,这个管区的生产搞得非常出色。
办好食堂,这是生产发展的要求。也是同持续跃进的形势相适应的。人民公社化以后,生产的集体化程度更高了,生活的集体化程度也随之日益增长,群众不再像过去那样单家独户过日子,而是以社为家,靠集体过日子。食堂还组织一部分弱劳力搞副业生产,如打草鞋、编草帽,甚至制芳香油等,既增加食堂收入,又抽出了专业队的劳动力投入生产第一线。这样,公共食堂的内容大大丰富了。  群众在办食堂中,表现了主人翁的态度,人人关心食堂,支持食堂,龙门公社多种经营管区的五四食堂,今年小春收获后,社员经过讨论,算了粮食的细账,决定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农忙多吃,农闲少吃,晴天多吃,雨天少吃,劳力强的多吃,劳力弱的少吃。此外,还精打细算,粮菜混吃,粗细搭配,算了再吃。由于这样周密地安排,他们的日子就过得又好又省。
生产搞得好,生活安排得好,群众的干劲大,精神面貌不断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炊事员无微不至地关怀社员的生活,送茶烧水,非常殷勤。社员也是一样,尽自己所能来帮助炊事员搞好食堂,或则替食堂担一挑水,或者收工回来时给食堂捡把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已经成为社员生活中的新风尚了。


第8版()
专栏:

霍丘银鱼满东湖
卞维宗
霍丘的银鱼,向来以味美鲜嫩著名。相传在霍丘临水寺当过和尚的朱洪武,做了皇帝以后,还念念不忘霍丘银鱼,曾列为贡品,要老百姓年年“进贡”。但是,过去霍丘虽有丰富的银鱼,但产量极低,连霍丘市场上也只有一些零星的出售。解放后,情况完全改观了:破木筏换成了大帆船,“鱼花子”一跃为湖上主人。特别是人民公社化以后,渔民们都欢欣鼓舞地入了公社,成立了捕捞大队,银鱼的产量获得了更快的发展。
银鱼的捕捞季节到了。安徽霍丘县东湖鱼场的渔民们,把早已整修一新的风网船推下水,整日往来于城东湖上……
“太阳出来照四方,
喜看丰收人倍忙;
同心合力下湖去呀,
早出晚归鱼满筐……”
大清早,我刚把东西收拾好,准备从这里赶回县城,忽然一阵嘹亮的歌声把我吸引住了。我想:久雨初晴,这正是捕捞银鱼的好时光,说不定还能搭上船呢。于是,我便径往唱歌的地方走去。一瞧,嘿!湖面上二十三只大船一字儿排着,捕捞大队的小伙子们一边张帆下网,一边唱着歌儿,紧张而愉快。过了一会,一个短头发、椭圆脸蛋儿的青年妇女敏捷地跳下木筏子,拣一块高地,对着广播筒喊道:“喂,同志们注意啦,据气象台预报:今天晴天,风向偏东,风力湖面上五到六级。同志们,机不可失,马上开船!”喊罢,又摇着木筏子进行出发前的逐船检查工作去了。
她,昨天我才认识,是捕捞大队副队长卢文英同志。听人说,两年前还是个啥也不懂的“黄毛丫头”,但在党的领导下,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水上女英雄啦。
“卞同志,你不是要回县吗,来吧,送你到龙泉下船,离县只有八里!”说着,小卢把筏子靠了岸。
我当然喜出望外,跳上小筏子就问:“小卢,今年银鱼可好么?”
“你看——”小卢用力一划,只见出水的橹面上满是白花花的小鱼儿,真喜爱人。
“不少呗,可惜小了一点儿!”我说。
“哈,说你是拿笔杆儿的人嘛,‘花针’太小‘黄花头’太老,‘二指条’正捉哩!”小卢那两只乌亮亮的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接着道:“看见么,是个大丰收呵!”
小卢稳了稳小筏子,一纵身上了大船,又伸手把我也拉了上去。
紧张的工作开始了。只听一阵“铿铿锵锵”的起锚声,几十只大船像离弦的箭儿,扬帆而去。老艄公沉着地把着舵柄,小伙子们有的拉篷,有的点篙。但小卢比大家更忙,她手里拿着一面小红旗,立在船首,左右摆动,聚精会神地指挥着。我没有再打扰她,趁空和船上的老赵谈起来:
“嗨,俺们东湖很早很早以前就出银鱼哪,可就是捕不多。”老赵说,“唉,也难怪呀,几十里宽的湖面,常言道:‘无风三尺浪’,解放前哪一年不翻几只船。你认识俺们的严队长吗?解放前一年,因为下湖捕银鱼遇到大风,一家五口就剩他一个人死里逃生呵!”
老赵迅速地站起身,把水面上的“网撑子”一提,从“倒袋”(系在鱼网末端的一种口袋,网内银鱼通过它拉上来,免得每次起网)里倒出一大堆银鱼,洒上矾水,边腌边晒。接着,其他船上的人们也都忙碌起来。但是,这时候,独有王义龙的“倒袋”里的鱼比别人少得多,我正想问个究竟,只见一个头戴白布帽,身穿浅蓝褂裤的中年人荡着小筏子去了。
“嗨,网下得太深啦,老王!”那中年人说着就热情地帮助拾掇鱼网。
他是谁?小卢告诉我:他叫魏家章,是个捕鱼的好把式。解放前帮大工,一年到头,少吃无穿,一件破裤头,一条烂麻袋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解放后,翻了身,小日子过得挺舒适;可是除掉自家的事外,别人的事他是从来不过问的,别人批评他自私,他不服气,但这都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自从1958年入了公社,成立了捕捞大队,在集体的生活里,他渐渐地变了,变得越来越爱管别人的事啦。
“老魏,按劳取酬哩!”我故意开玩笑说。
“嘿嘿!”老魏笑了笑,“不瞒你说,同志,如今俺这脑袋里也装有一些共产主义思想哩!”说着,他拍了一下圆脑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了一阵……
风呼啸着,放眼望不到尽头的城东湖,波涛滚滚,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猛烈地撞击着船舷。然而,船并排前进,如履平地;大伙儿,各就各位,泰然自若……
老赵把银鱼均匀地摊开以后,笑嘻嘻地说:“你看,走上人民公社,就像上梯梯,一步高一步,去年俺们捕捞银鱼五万斤,今年——瞧,十五万斤保证不含糊!”
“老赵,‘飞机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呀,十五万斤可不是玩的呵!”小卢故意朝我望了一眼,其实,我已经知道他们大队早就订好了这么个指标。从她说话的神气里,可以看出,她并不是在畏难,倒是对这一艰巨的任务感到自豪哩!
太阳刚正东,船就到了龙泉,一个小青年划着筏子把我送上岸。这时候,我才注意到:所有船的顶篷上都满是白花花的,像铺了层白银子,迎着阳光,更加耀眼。


第8版()
专栏:影评

崇高理想 英雄气概
——喜看《风流人物数今朝》
李岳南
看了以技术革命先进事迹为题材的《风流人物数今朝》影片后,无异是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影片放映过程中,我好像是离开了观众的座位,全身心地投入到以主人公高海林为中心的一场接一场的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战斗中。在三面红旗的鼓舞下,在当前的热火朝天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浪潮中,青年技术工人高海林正如我国千百万工人同志和劳动群众一样,怀着昂扬的斗志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树雄心,立大志,誓要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攀登世界科学文化的顶峰。“世界上有的,我们也要有;世界上没有的,我们要创造!”厂党委书记对他勉励的话,变成了他和虹光科学仪器厂全厂职工的鲜明的奋斗目标;于是,故事情节的形成,人物性格的刻划,就围绕着如何攻破高压电桥这一尖端科学技术堡垒而迅速地开展下去。高压电桥,对我国现代工业有着极为重要的用途,可是在过去,得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我们花了钱还买不到好的新的成品,这是我国工人兄弟们所不服气的。高海林和他的战友们仅仅得到厂总工程师的一张高压电桥的旧照片,就如获至宝,跃跃欲试,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除了要克服物质设备上的困难,还要战胜落后思想的阻力。当高海林的愿望得到党和群众的支持的时候,他便不顾那位抱着狭隘经济观点的钱科长和有着一定程度保守思想的宋师傅的反对,日日夜夜地琢磨起来,试制起来了。他们失败了又再来,一次两次……,直到三百七十一次。在党委书记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鼓励关怀下,失败和困难,并不能把高海林吓倒,反而把他锻炼得更英勇、更坚强了,他顽强地战斗着。坚决听党的话,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就是他开启每一个困难关的钥匙。不断革命,不断斗争,是工人阶级的本色,是我们时代的本色。这一些都集中地表现在敢想敢说敢创的高海林的身上。
在编剧、导演和演员的通力协作中,不但创造了以高海林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技术工人的英雄形象,也创造了像老工人张师傅和老工人、海林的岳父宋师傅的形象。宋师傅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尊敬党的领导,爱厂如家,珍惜国家的点滴财物,也关怀徒弟的成长……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老工人的优点。可是,他不像张师傅那样思想开展、性格爽直,特别在对待新生事物上,是比张落后了一步。在剧情中,宋师傅常常以他的搞好生产的主观心愿和他的保守思想所带来的不良效果,构成了使他自己难以理解的矛盾。有时,这种矛盾的出现,甚至引人发笑。但是,这种笑的本身,就是对保守思想的尖锐批判。革命群众从革命利益着眼,是不会同情任何一种阻挠先进生命力发展的“主观愿望”的。因此,当宋师傅在同女儿女婿吃年饭,受了高海林的批评,愤然离席时,剧情发展到这里,出现了新旧两种矛盾的激化状态。观众同时为他们师徒(也是翁婿)捏一把汗,既耽心高海林情绪再一次受到挫伤,也耽心宋师傅是否能够转变过来。
“是的,我没听党的话”,到后来,宋师傅经过思想斗争,终于说出了这一句自我检讨式的话。应该说,在他这一类型的老工人是不容易的;这是在支书的帮助下他的思想初步有了转变的显明标志,显示了党对于像宋师傅这样的老工人们在政治上的极大的关怀和思想上的培养;也显示了党和毛主席所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这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政策方针的伟大胜利。事实是这样:由于宋师傅思想的转变,才使他的技术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发挥了他的巨大潜力,能帮助突破最后一次难关,使中国造的高压电桥终于成功地投入生产了。
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是党支部书记的每一次出场,都是困难当头之际,他的简短有力的警句式的讲话,句句说到职工们的心坎上,他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影响着周围的群众;整部影片,通过这位书记的一言一动,贯穿了一条红线——即党的坚强领导。这条红线,就是群众的政治觉悟迅速提高和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风流人物数今朝》是一部较好的影片,它不仅反映了当前的重大题材,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创造上,也有许多成功之处。但个别情节上的处理,还不够自然。也许是由于演员体验工厂生活时间较短,对工人生活斗争感受得还不够深。
希望今后多拍制像这样反映工人阶级英雄形象和英雄事迹的好影片,广大观众在期待着呢!


第8版()
专栏:

公社民兵
刘章
风雨冷风凉雨浸布衣,爬山涉水来演习,刺刀挑去满天雾,打靶场上夺红旗!
女牧工肩背猎枪手扬鞭,赶团白云披身霞,公社牧羊女模范,民兵连里一支花。


第8版()
专栏:

榆钱
郭煌梨花飘飘白云蓝天,全村榆树挂满金钱,铃形的嫩叶好像铜串,风摇铃响燕飞林间。孩儿们爬树嘻笑采摘,有的攀枝荡着秋千,一捧捧嫩叶塞进嘴里,书包滑下落进了麦田。我的童年是在饥饿中过的:榆树剥尽皮,草籽拌泪咽,地主、蒋匪军挨家搜刮,多少人在榆树上刻下血字,逃
到洪湖边……往昔的榆树根根凄楚,如今的榆树长在欢笑里面,歌声里一把榆钱劈头撒下,树上在吆喝:你尝尝这榆叶甜
呀不甜!


第8版()
专栏:

运河上 (中国画)
王绪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