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领导干部到最热的地方去
鞍山钢铁公司领导干部在中共鞍山市委“变高温季节为高产季节”的号召下,深入到最热的地方、最苦的地方、最困难的地方去切实领导生产。现在,无论在烈日曝晒的铁矿山或热气熏蒸的高炉上,无论在炉火四射的平炉前,火柱林立的铸锭厂或火龙翻舞的轧钢机旁,到处可以看到领导干部和工人一起向高温要高产的感人情景。
鞍山市委和鞍钢党委的领导人带头下到基层,跟工人同劳动、同商量。中共鞍山市委第一书记杨士杰,亲自到第一炼钢厂九号平炉跟工人一起迎着灼热的火舌把镁火泥一锹锹送进炉去补前墙。领导干部这种跟群众同劳动共甘苦的行动,给九号平炉工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他们奋力战胜高温,首创日出四炉快速炼钢的新纪录,而且一直保持高产。兄弟平炉也急起直追,没出三天,一号平炉就刷新了九号平炉的纪录。鞍钢党委书记颜志敏在劳动中把六号平炉的先进操作经验推广到十号平炉以后,使这座炉子出现了持续高产的新局面,从6月末到7月上旬的十三天里,就为国家多生产了一千多吨钢。第二炼钢厂各级领导干部在党委领导下,成立三个指挥部,日夜三班,轮流深入生产前线,使生产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东鞍山铁矿领导干部,率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轮流在夜里跟班劳动,组织生产,作到一旦设备发生故障立即有人指导检修,一旦上下道工序不衔接,马上有人进行安排,使夜班的精矿粉产量,比过去猛增30%左右。
(据新华社讯)


第5版()
专栏:

老工人闯关
进入7月,鞍山突然燥热起来。站在高炉平台上,宛如置身于一个大蒸笼里。
这天,甲班炉前组长、老炼铁工人刘鸿阳接班,他看到炉子出铁时乱喷焦炭。这样,就不得不减少风量;一减少风量,铁就要出得少了。刘鸿阳一想到这里,心像油煎一样。他二话没说,操起大铁锹,就率领全组工人,同火红的渣子和焦炭展开战斗。许多人的帆布工作服,都被渣子烤得直冒烟,赶快用水龙头浇一浇再干;汗珠子像豆粒一样从每个人的脸上流下来……。要出铁了,刘鸿阳手提一段铁棍,眼睛盯住出铁口,寻找喷焦炭的原因。他发现乱喷焦炭是由于出铁时带的渣子太多,把出铁口浸蚀浅了;由于铁产的多,渣子也跟着多起来,而又只用一个渣口放渣,才憋得渣子不得不从出铁口往外跑。他急忙放下铁锹,拣起一根撬棍,直奔放渣口,帮助管出渣口的詹宝贤,一下子两下子就把另一个渣口通开了。出铁口一次比一次加深了,终于消灭了出铁时好跑渣,不得不减风的现象,使7月上旬的生铁日产水平,比6月份增加了17.87%。(华)


第5版()
专栏:

厂长驱走“拦路虎”
鞍钢职工在学九号平炉、赶九号平炉、超九号平炉的群众运动中,青年友谊炉一马当先。在四班齐心努力之下,熔炼时间缩短了很多,可就是有一只“拦路虎”,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那就是炉底东二门假门坎下面出了一个坑。由于位置蹩脚,在每次炼炉时,很难吹到那个地方。坑里剩残钢,所以炼了一炉钢之后,装上料再一炼,那些补炉材料就漂上来。青年友谊炉的小伙子们看到这种情况,又急又没办法。
著名的护厂英雄、第一炼钢厂副厂长陈效法同志听说这件事以后,跟总炉长郝金芳、于德举共同商量了一下,决定亲自帮助友谊炉驱走这只“拦路虎”。
陈效法登上了万能机车平台,把炉子向后倾到最大角度,然后下了万能机车,提起九米长的风管,就向炉子走去。炉里散出的灼热,使人不敢接近,可是陈效法同志坚持把坑里的钢水吹净,随后向大家发出铺耐火材料的命令。工人们按着他的命令,一会儿就把坑底铺平了。这时陈效法同志的作业服已被汗水湿透、烘干、又湿透好几次了。
补炉材料上浮的现象解决了,这一天青年友谊炉创造了炉钢新纪录。
(施俊儒)
(附图片)
鞍钢职工在胜利完成全年钢产量一半以后,决心乘胜前进,战高温,大干七月,定叫三季超二季
新华社记者 苗明摄(传真照片)


第5版()
专栏:

第二次考验
“渣口突击队员们!渣口突击队员们……”正在平炉上夺取高产的丁班炼钢工人们,听到广播器里传出来的急促召唤,人人全神贯注地待命冲锋。“……五号炉出渣口跑钢……”,还没等这句话落音,各炉的二助手像猛虎一般,冲向五号炉的出渣口。二号炉的二助手田家茂,瞧了一眼正在一股一股涌出的钢水,没由分说脱下作业服,放在水里浸了一下,就水淋淋地穿在身上,抢过水浸过的草把子,一个箭步,跨上渣口旁边的小平台,冒着几百度高温,一手一个泥草把子,扑向出渣口。其他同志也一锹紧跟着一锹地干起来。过去需要半个多小时才能处理好的事,这次他们只用五分钟就处理完了。田家茂从平台上一跳下来,就像是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被炼钢工人们团团围住。这时人们才注意到,田家茂的眉毛都被烤焦了,脸上的汗豆像下雨一样,滴滴嗒嗒地滚落下来。田家茂是一九五八年秋天才来到鞍钢第三炼钢厂学习炼钢的,经过不到两年的锻炼已经胜任地担负二助手的工作了。他在平炉前,虽只经过一个夏天的考验,但却深深体会到,不能经受着高温的考验战胜高温,就不能夺得高产,所以他早就作好接受第二次考验的思想准备。并且在这次抢救跑钢事故的斗争中,创造了草把子蘸耐火泥堵出渣口,大大缩短处理抢救时间、减少损失的先进经验。现在第三炼钢厂里,田家茂不惧困难、战胜高温的精神,已经成为全厂新工人学习的榜样,许多还没有经过夏季考验的新工人,在这炎热的季节里,都用田家茂战胜高温的事迹作尺度来衡量和要求自己。(纪)


第5版()
专栏:

温高产更高
孔兴甫


第5版()
专栏:

“加油”


第5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回收废品成绩巨大
全国各地商业部门,为了开辟工业原料来源,以城市为重点,大力回收、加工、调剂、供应废旧物资。上半年收购废旧物资达四百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北京、天津、广州、沈阳等市,组织各部门互相调剂的废品废料,约为收购量的两倍。各种废品废料经过整理加工,大部分作了工业原料。
万人上山夺煤铁
成都市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等系统的职工响应市委号召,开展万人上山,突击生产,运输煤铁。省建筑三公司为了多抽人上山,还掀起了推广先进机具的热潮,力争本月内使50%到70%的工人,工效达到“一顶三”。
炉前扎营抓质量
唐山铁厂党、政领导干部到炉前扎营,大抓生铁质量。党委副书记刘玉春到第一炼铁车间六号炉当供料工、清渣工,原料批批过筛,渣子炉炉清理,并建立了民主炼铁、三班“会审”炉况等管理制度,保证了生铁质量的不断提高。7月中旬以来,这个厂生铁合格率比上旬提高22%以上。
群众性的指标赛
大连机车车辆厂,在全厂开展了比指标竞赛。他们和二十三个工厂建立了指标交换关系。他们把兄弟厂的指标和本厂的作对比,找出薄弱环节,制订学、比、赶、超规划。经过一番追赶,在落后于兄弟厂的一百四十九项单项指标中,已有一百一十七项赶上和超过了兄弟工厂。
节约材料的新设计
沈阳市七个设计院职工,联合向北京、上海各设计院提出了“大搞设计内容革命”的倡议。半年多来,各单位做出许多新设计,这些新设计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上马快,投资少,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辽宁省设计院以充分利用废料的原则设计的新型大楼,基本实现了盖楼不用钢筋、木材、红砖和锅炉。
突击运输矿石煤炭
四川省威远沓水铁厂,大抓厂内外运输,使矿石、焦煤从产区到高炉、通过轨道、索道、车子、绞车、梭槽组成了“一条龙”连续运输线,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运输,每人平均日运量比年初提高近两倍,运输成本比去年同期下降43%。
参加土铁路建设
北京铁道学院六百多名师生组成的地方铁路组,从去年11月以来,先后分赴北京、安徽、河北、河南等八个省市,在参加现代化铁路建设的同时,热情参加土铁路的建设。几个月内,他们共设计了三十五条共长四百八十公里的土铁路,三百多座桥梁涵洞,设计了十种土铁路的内燃机车和二十多种车辆,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关键问题。他们还收集一整套资料,写出科学研究论文一千多篇,目前正在编写“土铁路学”的教科书。


第5版()
专栏: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踏踏实实地做工作
重庆标准件厂新技术根子深果实大
90%以上的革新成果用于生产,7月上旬已完成月计划的44.8%
据重庆日报消息:重庆标准件厂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踏踏实实地做工作,用开展“查、学、比、辩”的办法,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解决具体问题,革新成果得到巩固提高,使90%以上新技术、新经验使用在生产上,不仅提前全面完成了上半年计划,7月份的日产量又比上月增长40%,实现了7月上旬开门红。
大搞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以来,这个厂已有50%以上的革新项目使用到生产上,发挥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有些新技术、新经验却没有运用到生产上去。如牛头刨床在安装了新技术装置以后,不仅可以使60%机床全部自动化,而且可以减轻刀具的磨损。但是,由于相应的工作没有跟上,有些工人对这项新技术不愿使用,安上以后,又把它撤掉了。厂里为这件事曾开了几次动员大会,要求工人革新一件使用一件,但有的项目还是未使用起来。
为什么工人们不愿使用新技术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厂领导干部的深思。他们感觉到光是一般号召不行了,必须深入下去了解问题的症结到底在那里。于是在市委号召开展“四同”运动时,党支部书记和厂长就到小组去安家落户,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的问题。他们经过一周的调查研究,发现工人们都愿意使用新技术。问题在于最初使用新技术时还不习惯,有些革新项目本身还不够完善,需要加以改进提高。如党支部书记看到工人高正祥使用的刨床上,安着一个新切削法的设备不用,经过详细了解,原来是因为刨一次平面只磨一次刀就够了,要用上它,反而要多磨一次,所以工人不愿用。
为了使技术革新成果迅速用到生产上去,党支部专门召开了支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一个“查、学、比、辩”的群众性运动,来巩固、推广和提高革新成果。他们发动群众对全厂的主要革新项目进行了大检查。通过大检查,全厂先后查出不完善的项目就有四十四项,也发现部分项目是少数职工因嫌麻烦而不愿意使用的。于是他们立即组织群众以“使用新工具会不会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使用新工具不习惯应该怎样办?”为题组织了辩论。经过辩论,统一了认识,大家自觉自愿地使用起来。
在采用“查、学、比、辩”的同时,全厂还开展了新技术大练兵的活动。他们利用班前班后会针对一个项目,每天由技术高的老师傅在小组会上大讲技术知识及操作要点。这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使新技术、新工艺很快获得推广。比如模具车间在刨床上使用多夹活,原来一些人不懂它的道理,经过技术大练兵和操作大表演,普遍都了解了它的原理,都乐于搞多夹活,使模具由原来一次刨一个,增加到一次刨二十个。这样,同一的产品,同样的时间,机台不变,产量提高了十九倍。
在解决思想问题和技术练兵以后,群众掌握了新技术。于是,技术革新成果的巩固、推广和提高就成为大家更加自觉的行动。如原来搓丝机因为“出口”不正常,时打时停,车间职工就组织机修医疗组即时对“出口”进行了整修,使用便正常了。这样,原来不完善的新工具、新工艺进一步得到了改进。
由于这个厂的领导干部踏踏实实地解决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中的实际问题,使革新项目利用率提高到90.2%,7月以来天天高产,仅上旬就完成了月计划的44.8%,标准件产量完成五十八万件,为6月下旬的126%。


第5版()
专栏:

供用电合作化经验在全国开花结果
六十多个大中城市已完成配电系统的初步改造,提高了供用电质量,节约了大量设备器材
据新华社23日讯 我国大跃进中的共产主义思想产物——黑龙江哈尔滨市创造的供用电合作化(即升压、简化、四合一环行供电)的经验,已经在绝大部分地区开花结果。目前,全国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沈阳、广州等六十多个大中城市,已经完成配电系统的初步改造,联结成了合作用电的各种环行网络。另有一百多个城市还在积极推广。这样,既提高了这些地区供用电的质量,也节省了大量设备器材。据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就已经从配电网上撤回变压器一百五十多万千伏安,各种电线电缆六千四百多公里,以及大量的电杆、开关、配电盘、继电器等电气设备和器材。
通过这一配电系统的全面改革,城市的供用电面貌已经焕然一新。过去由于供电有“公用”、“专用”,“工业用”“民用”之分,而形成各个工厂企业各有一套配电和变电设备的不经济不合理现象,现在已经消灭,代之而实行的是工厂内部用电合一、工厂与工厂用电合一,工业和民用电合一、厂用电网和地区电网合一的统一而集中的供、用电。因而,不但密切了各单位的协作关系,提高了电压,使供用电更加安全可靠,还减少了电力损耗,节约了大批变电设备和器材,有力地促进了生产。例如哈尔滨在全市七十个地区全面实行四合一环行供电后,解决了一百七十多个工厂缺电少电问题,还用拆下的设备为郊区农村架设了六十公里的线路。这个市由于改变了供电方式,今年计划新建和扩建的大量变电设备,现在也决定全部削减。
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许多已经完成供用电合作化的城市,还在向更高一级的大面积闭式网络供电方向发展。这种闭式网络主要内容是把面积达几百万平方米甚至整个城市的供电系统,从原来辐射形(一个变压器管几个用户)的供电并连成为环形网状的供电方式。这样,连在一个网上的变压设备就可以互通有无,自行调剂,即使发生急剧负荷变化,也可以由各变压器共同负担,不致立刻影响用电户生产。
各地推行升压、简化、四合一环行供电的工作,是在省市委统一领导下,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分批分期进行的,因而进展极快,一般都在一、两个月内就全部完成。最近,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还由于四合一环行供电的启发,在城市供水、供煤气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也正在推广环行供电的经验。有些地区在四合一供用电的基础上,把原来分散在各企业的电气工人、备用设备也组织了起来。


第5版()
专栏:

推广先进经验要大搞群众运动
北京丰台综合社放手发动群众技术革新遍地开花结果
北京缝纫机台板厂领导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够走了弯路
据北京日报消息 北京丰台区综合生产合作社和缝纫机台板厂在推广先进经验过程中,两种作风,两种效果。
综合社今年以来共实现一百三十一个革新项目。在四十一项比较重大的革新项目中,正常使用的有三十五项,时用时停的有三项,没有使用的有三项。缝纫机台板厂自年初以来也实现了一百三十一件革新项目,在四十一件重大的革新项目中,正常使用的仅有八件,时用时停的有一件,其余三十二件都没有使用。
这两个单位技术革命运动的效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原来是综合社的领导干部注意发动群众,又有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精神。这个厂制盒车间的烫圈工序试制成功了一台烫圈机,代替原来的手工操作。最初投入生产以后,由于操作不习惯,工人不愿意用;领导干部了解这一情况以后,立即到烫圈工序去进行具体分析,连续和工人一起座谈,使大家明确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提高又有一定的限度,必须进行革命,并且进一步帮助大家摸索出了新的操作方法,结果机器开动起来了,烫圈的日产量很快由七千个上升到两万六千个,这一项革新巩固下来了。这个社的领导干部很重视在推广和巩固的过程中,不断发动群众改进和解决技术问题。图钉车间制成的作图钉帽的切片机,虽然效率很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但是废品增多了,部分工人有了顾虑。支部书记和车间主任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即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找出了出废品的原因,改进以后,废品率很快就由70%下降到了0.6%。日产量由十斤提高到九十斤,生产图钉的工人也由十个人减少到四个人。在深入实际抓推广先进经验的过程中,这个社的领导干部还经常注意引导和帮助工人不断革命,使已经成功了的项目继续提高。机电车间的职工过去用手工锯石棉板,锯完以后还要用手工磨平锯口,又费工又累人。工人制造了一台半机械化锯石棉板机,需用四个人来操作,体力劳动减轻了,效率却提高得不显著。在推广中领导上就鼓励和具体帮助大家继续改进,进一步实现机械化,效率提高了四倍。
缝纫机台板厂的领导干部在推广先进经验工作中,虽然也下去了解一些生产情况,但是没有注意放手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因此,许多问题解决得比较缓慢。例如,工人在“五一”制成了磨刀机,因为机器零件坏了,领导上没有抓紧解决,刚做好的机器也就被搁置在一边了,曾经解放了的手工操作又恢复了老样。最近缝纫机台板厂领导工作作风有了转变。这个厂的党支部认真地检查了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并且组成五个工作组深入车间,同工人一起研究推广和巩固技术革新项目的办法,召开职工大会重新作了部署,鼓舞了大家的技术革新热情,致使过去长时间没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全厂三十九项技术革新项目,已经有二十四项正式投入生产,有五项因为没有电动机尚未恢复使用,有五项正在修复中。生产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第5版()
专栏:

推广的难易
吴滤
有人说:“革新容易推广难”。这种对比的方法,当然是并不科学的。革新和推广虽有联系,毕竟不是可以等同的事情,很难说究竟那一个容易,那一个难。即便可以把革新和推广等同对比,但革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和新设备的诞生,都是革新者付出了艰苦劳动的结果,甚至是经过几百次失败,百折不挠的结果,岂是“容易”二字能够说明的?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革新容易推广难”也有一定的道理。由革新到推广,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体的普及过程。在推广过程中,新的技术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冲突要广泛得多;同时,任何新技术都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产生的,要把它推广开去,还需要使它适应各种不同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广确实并不比革新容易。
注意到这一点,很有好处。它提醒我们:推广也是一件细致的、艰苦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做一番号召,印发几份技术资料就能解决问题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有些同志往往容易忽视的。
那么,是不是说推广就必然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了呢?却又不然。一件事情的难和易、一件工作的复杂和简单,固然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是这种客观现象又是同一定的主观力量对比而言的。新民歌有谓:“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事情的难易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懦夫的眼中是难极了的事情,在胸怀大志的人看来,却又不难办到。回到推广这个题目上来,是难是易,是缓慢的过程、还是可以迅速运用于生产,也决定于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如何,工作做得如何。
重庆标准件厂的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厂始而只有50%以上的革新项目运用于生产,尽管开了几次动员大会,要求工人革新一件使用一件,但是有的项目还是没有使用起来。看来,推广确实很难。然而,当领导上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光是一般号召不行了,必须深入下去”,改进了领导作风,深入基层,踏踏实实地去做工作,解决了推广使用中的许多思想问题、技术问题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革新项目的利用率提高到90.2%,7月以来天天高产,上旬十天就完成了月计划的44.8%。可见,只要工作做得深入、踏实、细致,推广却又并不难。
把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成果广泛运用于生产,促进生产继续跃进,是当前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发扬深入、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一定可以把这件工作做得更快、更好。


第5版()
专栏:
当代英雄
由王林鹤试验成功,又由青工谢文动过一次手术的高压电桥,最近又被上海电表厂工人张惠发(左起第三人)、高为勋(左起第二人)、姚林兴(左起第四人)、陈文祥(左起第一人)等进行了一次改革。改革后的高压电桥,体积又缩小三分之一,用料更省,性能更好,使用更方便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