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第一线上
  中共河北交河县委第一书记 阎国钧
  6月28日
淅淅沥沥的雨声,把我惊醒。我一骨碌爬了起来,看看表正是早晨三点半钟。夏季的黎明来得好早,天空呈现着乳白色,滴滴如线的雨点,爽爽而下。啊!人们二百天的战斗终于逼得“老天”交了权,大概它也以为再不下雨实在不行了。一阵凉风夹着细雨,迎面吹来,顿觉心清神怡。我决定马上问一下各公社的雨情。
和全县二十三个公社通了一次电话,天已大亮,大部地区已降了透雨。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兴奋,喜悦,再添干劲,再加措施,决心抓住当前这个夺取全年大丰收的关键时刻,大干一场。
雨,下透了,并不意味着抗旱斗争的结束,因为抗旱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全年大丰收。庄稼一日不收,抗旱一日不止,所以要继续乘胜前进,必须特别注意防止可能产生的新的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于是县委决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抢时完成夏季农作物的播种工作。为了作好这项工作,书记和县委们带领全体干部连同县委办公室一并搬到生产第一线上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和社员们一道生产劳动,在生产中领导生产。我和县委办公室的五个同志来到东光公社。夏季生产战斗指挥部就安在这里。
6月29日
我往东光公社的第七管理区去。这里比较穷,土地盐碱脊薄,每年耩种几次都拿不上苗子。近几年渐渐改变,尤其是今年全面展开穷队赶富队和富队帮穷队的运动以来,对这个地区特别加强了领导,从各方面给了大力的援助。在路上走着,我注意了田间的苗子,成垅成片枯死的现象很重。在地里干活的人也不如别处多,许多麦茬地还没有耕耙,一堆堆肥料堆在地头还未撒开。怎么下种呢?如今地里要没有绿葱葱的苗子,全年的丰收就无法争取。经和社员们交谈,说法也不一样。他们多数为今年小麦获得空前的丰收而鼓舞,也有的社员对拿不住苗子急的说:“碰见这种倒霉地,真是有法没处施展去。”
到了管理区驻地,各生产队的干部们正在开会,他们中间的情绪和社员们是一个样子。我用今年小麦的事实,着重讲了丰收在人不在天的道理,穷要有志气,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断革命。他们听了,信心又高了,劲头也大了。看来思想工作要随时随地作,经常的作,每项工作动手之前一定要作。
落后地区是工作的重点地区。下午,把县工作组的十几个同志全搬到了这里来,干部包小队,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有几个特别落后的生产队,就完全交给了驻东光的几个县工厂,由他们长期的包下来,一直到它完全改变面貌。厂队挂钩,双方都很满意。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播好种,又从他本社和外社给他们调来了三台拖拉机,帮助他们抢种。
6月30日
下午,我到三里庄生产队去劳动。这个队是一个刚刚由穷变富的生产队。一进村,处处一片新生气象,喜气洋洋。支部书记张清义见我们来了,赶紧跑来打招呼。我说:“我给你们干活来啦,请分配吧!”
我们一块儿去锄地。
穿过跃进渠,遍野碧绿的庄稼,都长了半人多高,就像一片绿海,
“今年的庄稼比往年的成色怎么样啊,天气这么旱!”我问,清义看了看我,指了指这一眼看不见边的绿海,一挥手,说:“我们没管那个,你看,大河的水全抽的像个鸡肠子似的了,又打了土井、大井……。无论怎样,也没叫庄稼吃了亏。眼下,社员们见到这样的好苗子,干活积极性可高啦,我们全村的出勤率达到了115%……”“那十五是怎么回事?”我插问了一句。他说:“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全参加了生产,轧麦子、种菜园子……积极得很!”
实行方田种植以后,小亩化大方,地头很长,锄了两遭地,日已西沉,我决计早一点回村,看一看他们的食堂。
这里是一个较好的食堂,不过,也有问题,一个是炊具改革不行,占得劳力多一些,四百多人的食堂占了九个炊事员,如要搞好炊具改革,有五个人就能把这些事情办得很好。二是食堂地方太窄,社员在这儿活动有困难,还没有饭厅,社员们全是打回家去吃饭,很不方便。三,蔬菜还少了一些,两个食堂,才二十多亩菜园,我们意见是每个食堂最低不少于三十亩菜园子。此外,再在闲散地上种些蔬菜,以使社员们每天都能吃到足够的鲜菜,又调剂生活,又节约粮食。生产队的同志们也感到确乎具有这样几个主要问题。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绝不可偏废。
7月2日
全面的夏季生产运动这就开始了,必须抓紧时间,写出一个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夏季生产任务艰巨繁重,刻不容缓。在这里,我忽然想到毛主席谈过的关于工作方法的一段话:“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的问题,任务也只能瞎说一顿。”转了这几天,对这段话体会更加深刻了。到第一线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都是解决“过河”的问题。去年,在领导农业生产的工作上摸索出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经验。例如在秦村公社试行的请老农当顾问的办法,在车志公社试行的干部包小队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都逐渐推广到了全县。今年在推行“二五制”的工作经验以后,我日夜考虑着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推行“二五制”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干部的问题,二是如何改进公社以下各级的领导方法问题。前天,在秦村公社的时候,听公社书记们汇报,他们谈到了书记挂帅,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突击三天,消灭了一万多亩草荒地,我当时指出,这个方法适应目前大生产的形势,也是毛主席经常教导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第8版()
专栏:

  欢迎你,锡兰朋友们!
  孙光言
锡兰,是一个美丽的岛国,一个彩色的大花园。
看了锡兰舞蹈团在我国首都的演出,使我回忆起曾在那儿生活过的难忘情景。正像舞蹈团的表演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一样,生长在那儿的是一个乐观勇敢的民族。锡兰人民喜歌善舞,他们更以《康堤舞》而自豪。记得每逢节日晚上,人们围坐在用椰树叶装饰起来的彩棚下,点上用椰皮制作的椰油灯,边歌边舞;舞蹈者们尽情地唱尽情地跳,各人都将自己独特的演技表演出来,以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拿在手中的椰油灯熄灭了,看的人们也越看越兴高彩烈,时时随声同唱。
这次舞蹈团演出的《康堤舞》,是锡兰典型的民族舞,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色彩。《康堤舞》分为宗教性的仪礼舞和非宗教性专供欣赏娱乐的表演舞二种。锡兰人民喜爱《康堤舞》,是因为住在康堤地区的人民勇敢、强悍,他们曾多次击败了殖民者的侵入。
从舞蹈团的表演中,我们看到有表现战斗的《潘蒂鲁·纳都玛》和农民欢乐劳动的《收割舞》、《取水舞》,以及描写古代国王、王子出行和各种动物生活的《凡纳玛》。《凡纳玛》在锡兰是一种流行广泛并受到热烈欢迎的舞蹈,它是边舞边唱的,其中共有十八首颂歌,如述说淳朴强健的大象洗澡、饮水;雄壮的雄鹰在高空飞翔;被人们喜爱的美丽的天鹅和蝴蝶等可爱的形象。这些全被舞蹈家们用生动的舞姿表现出来了,充分地表现了这一民族勇敢、乐观的性格。特别应当提出的是舞蹈团中最老的舞蹈家古纳亚先生,他那准确纯熟的演技,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所表演的《乌达拉·凡纳玛》即国王的步伐,从动作到表情都非常深刻地刻划出一个尊贵、威严的国王的形象,他像许多优秀的舞蹈家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充实的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因此锡兰人民给他以极高的称赞与热爱。他的表演也给我们中国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喜悦。
与舞蹈不可分割的锡兰舞蹈音乐,也有它独特之处。伴奏的乐器只是一个挂在脖子上垂至腰间的长形皮鼓,鼓手拍击鼓的二端,发出不同的节拍,击鼓的技术很高,节奏时缓时紧,有时简单有时又极其复杂,它能跟随舞者的情绪、动作变化,击出多种不同的节奏并协助舞者表现舞的情节。鼓手要熟悉舞蹈和舞者的特点,因此大多数优秀的舞蹈家,全有自己密切的合作者——鼓手。这次,从舞蹈团的表演中,我们看到了阿丁先生的击鼓技巧是非常惊人的。
中国舞蹈在锡兰演出时曾受到锡兰人民极大的欢迎和赞扬,不少锡兰朋友对我说:“希望有一天锡兰舞蹈能在中国观众面前出现”。这一愿望今天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国观众一定会像锡兰人民热爱我国的艺术一样热爱锡兰的舞蹈,让我们预祝舞蹈团的访问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


第8版()
专栏:

  过江
  李烈初
我站在新安江水电站大坝之顶,看群山起伏万层,觉得天地格外广阔。坝前,是一望无际的烟波粼粼的人工湖;坝后,是一片崭新的城市,工厂如林。烟囱里冒出的烟柱,随着春风飘拂,紧映苍天……
这一切,在地图上,还没来得及印上任何新的标志。三、四年前,这里,稀无人烟。只有一年一度喷火蒸霞的映山红花,在为原始的山谷,盖上红色的被服。
这儿的变化多大呀!当我愉快地从右岸通过坝顶走向左岸的时候,不禁想起,以前,自己是怎样渡过新安江的?!
1956年底,我们的施工队伍,还驻扎在右岸西铜官村——现在,西铜官已成了鱼的家乡,巨大的人工湖底。
当时,西铜官点的是煤油灯;而东铜官,住着勘测总队,备有发电机,夜晚,灯火辉煌,还能看到电影。我们羡慕东铜官。但,从西铜官到东铜官得过渡。江面是极阔的。有一只大篷船,专门“伊哑,伊哑”地渡人。一船只能渡四、五十人,而渡一次得刻把钟。东、西铜官的码头上,都是一字长蛇阵,电影快开映了,心都急煞了!
开始发洪水,渡船就得斜迎水势冲上去——那撑篙的,点住篙,用力撑,全身向前俯,渐渐地直扑在船板上,多么吃力呀!洪水大时,白浪滔天,势如万马奔腾,船只根本过不去,那就只好望江兴叹。
洪水封住了渡船,却封不住我们建设水电站的决心。我们点起煤汽灯,扒开积雪,夜以继日地劈开山头,筑起公路,运来了发电机、压风机,工地成了不夜天,“哒哒哒哒”的风钻声,震破了古老的山谷。工程局的重心,也从西铜官移到右岸下游的朱家埠,又从朱家埠移到左岸的紫金滩。
紫金滩,原先只有一间草房和几棵白杨树。工人们却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幢幢大楼。当大楼落成时,浇捣工们已开始浇下了大坝的第一方混凝土。
我在紫金滩办公,在朱家埠住宿,天天得过江。枯水季节,横江搭了一条浮桥。拿浮桥比起以后的许多大工程来,真是九牛一毛。可是,在当时,看到人群、汽车,在浮桥上拥来拥去,可真够味儿。农村里,有人特地跑来看浮桥,说道:“嗨!想不到新安江上也能走人、开汽车!”
洪水来了,攫走了浮桥,护桥的船工,黑夜里跳起来,一把扯住穿着浮桥的竹索,死也不放。浮桥被洪水冲得飞跑,船工也跟着飞跑。他赤着膊,没来得及穿衣服,身体被沙滩上的芦苇、乱柴划破了,仍旧不放手;一直跑了几里路,把竹索迅速拴在铁轨上,终于保住了浮桥。
江水,上涨,上涨。浮桥搭不住,船只摇不过。我们怎么过呢?就用登陆艇!登陆艇,可真是个好东西,劈破惊涛骇浪,安然渡江。
随着工程的进展,往返过江的人越来越多。遇上雨季,经常发洪水,登陆艇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工人们就在大坝附近,造了一条缆索桥。又高又长的缆索桥,像几把极大的竖琴,拉紧了弦。它很快就成了画家和诗人们猎取的目标,很快就成了成千上万工地参观者的最好看台。一天夜里,我正在缆索桥上走,忽然有一群参观者熙熙攘攘地向缆索桥奔来,其中有个女的嚷道:“以前听人家讲,新安江有条铁索桥,我以为很难走,谁知竟是这么宽敞。”
有人说:“你怕吗?桥在晃呢!”
“不!一点也不怕。快瞧瞧!这夜景……”
的确,在缆索桥上看拦河大坝的施工夜景,可真是饱享眼福。一排排,一层层,全是灯。人在灯光中出没,若隐若现,仿佛蓬莱仙境。红绿指示灯,忽暗忽亮;银白电弧光,划破晨空。千灯万灯,俱映入水里,灯光水色,格外眩目……。我在缆索桥上走了几百遍,却永远看不厌这迷人的夜景。
在缆索桥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更为动人的镜头,那是英雄们卡住了蛟龙的镜头。英雄们筑起大坝,只准洪水在拦河大坝的三个导流底孔里流泻。洪水,挣扎着,咆哮着,从导流底孔里直喷出来,水珠倒溅,飞沫腾空,击碎万盘玉,卷起千堆雪,大浪滚滚,直撞在缆索桥柱上,千浪万浪,浪浪撞得粉碎……。
能看到这一镜头的机会是难得的。不久,英雄们就放下了每扇重达三百多吨的截流闸门,拦腰斩断了奔腾千万年的新安江。
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捉完江面枯水潭里的鱼,第一辆载重汽车已不用任何桥梁,从紫金滩直开到朱家埠。你要过江,尽管撒开腿来跑吧!
走到江中心,我偶然看到了一块雪白光滑的卵石,当我俯身拾起的时候,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梁朝沈约咏新安江的诗句:“洞彻随清浅,皎镜无冬春,……岂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还有唐朝刘长卿的诗句:“想见新安江,扁舟一行客,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想不到这磷磷白石,在深沉的江底躺了千万年;如今,竟可俯手拾取。可是,水电站发电后,江水便要通过水轮机,顺流而下,磷磷白石,又只能临江映见。啊!信步过江,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
4月里的一个早晨,时间已到七点半钟,我匆匆从朱家埠赶向紫金滩。突然,江底公路中断了,前面一片汪洋,两三艘原先闲置在沙滩上的瓜皮小艇,又在水面荡漾,原来是第一台发电机组,已在昨晚上试运转了。我只好回头爬上右岸,重新过缆索桥。这天,我意外地迟到了六、七分钟。
新安江水电站发电的喜讯,像春雷般传遍全国,亿万人在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勘测、自己施工、自制设备的大型电站的胜利发电而欢呼!
短短几年,新安江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光拿过江来说,就有乘大渡船、过浮桥、坐登陆艇、走缆索桥、江底步行,以至过大坝顶。十一年前,谁能想像,我们能够徒步走过奔腾暴跳的新安江底?谁能想像,会在一百多米的高空,出现横贯新安江的广阔的混凝土大道?这是奇迹,这是美梦;但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奇迹迭出,美梦也变成了现实!
我站在大坝之顶,觉得天地格外广阔,瞧!高耸入云的铁塔,架着高压线,把电流和新安江人的一片心意,直送到上海,直送到杭州,直送到农村,无数部机械在运转,无数盏电灯放出光明!……
我们,新安江人,为了在祖国古老的山谷里,出现更多的高空大道,为了给祖国的工农业,输送更多的动力,我们愿意再去点燃那昏暗的煤油灯,再去乘那激流中的大篷船,再去制服恶蛟凶龙!


第8版()
专栏:

  一张演员表
  秦犁
我们在武昌湖北剧场看了一场话剧《亲人》。这是一出商业职工们用自己的创作来反映自己实际生活的戏。
在开演前看到了一份说明书,我们翻到演职员表这一页,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演员表标明了演员同志们现在工作的岗位,包括的范围很广。这戏的主角,是剧作者江洪其等同志以武汉市先进商业工作者龙蓉芳同志的先进思想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郑玉岚这个家庭妇女的形象,她参加商业工作后,在党的培养教导下,逐步锻炼成一个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千方百计为人民服务、把顾客当亲人的先进营业员。这个主角郑玉岚是由武汉市医药公司供应员和畜产公司会计员来轮流扮演的。自从这个戏演出之后,武汉市商业工作者已掀起了一个“学郑玉岚、赶郑玉岚、超郑玉岚”的群众运动。此外,饰进货员、药剂士、工业课副课长等演员的有会计员、营业员、修理工、审计员、仓库管理员等等。全体演员、职员都是业余的。
业余艺术活动写自己、表演自己,是鼓舞生产、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亲人》这出话剧已成为近两年来湖北人民热爱的戏剧上的三朵红花之一,与歌剧《洪湖赤卫队》和京剧《茶山七仙女》齐名。《亲人》的剧作者和演员熟悉自己的生活,在政治上热情高,干劲大,再加上他们刻苦钻研,虚心学习所以才有这样的成就。看过了《亲人》这出戏,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群众的创造才能是最巨大和最丰富的。


第8版()
专栏:

  一台水泵一颗心
  刘文正一台水泵一颗心,装上汽车送农村。抗旱排灌人降雨,公社社员是亲人。一台水泵一颗心,流水欢歌颂跃进。染绿平原染山岗,水上梯田稻穿云。一台水泵一颗心,心心支援新农村。工农携手夺丰收,满囤大米满囤银。


第8版()
专栏:

  牧业城(套色木刻) 蒙族 布和朝鲁


第8版()
专栏:

  珠江架长虹(速写) 黄笃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