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论农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处书记 李砥平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随着人民公社的巩固与发展,吉林省农业战线已进入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应认真总结这一新阶段的经验,以便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促使农林牧副渔更好地全面跃进。
两年来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和全国各地一样,获得了连续的大跃进。1959年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战胜了严重的春旱和各种自然灾害,又获得了更全面的跃进。比起大跃进的1958年,1959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17.2%,粮食、大豆总产量增长7.6%,其中大豆(绝大部分是商品粮)总产量增长21.2%。
在以粮为纲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五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9年造林面积相当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造林面积总和的一点四倍,猪比1958年增长了24.7%,其它大小家畜也比1958年有很大的增长,副业生产总值比1958年增加了一点七倍。渔业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了17%。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三年基本实现了。
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市场供应,增加了社员收入,支援了国家建设。全省商品粮1959年比1958年增长7.9%,粮食商品率达到40.8%。1959年农副土特产品收购总额(不包括粮食、大豆、油料)比1958年增长了69.7%。农产品商品量的增长,首先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1959年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30%以上。其次,保证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城市和工矿区的副食品供应量,如蔬菜供应量1959年比1958年增加一至二倍。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的,发展国民经济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完全正确。
两年来连续跃进的实践表明,吉林省农业生产战线已经出现了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新阶段。首先是全省农村,经过两条道路的斗争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教育运动以后,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更加信赖,对农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新形势,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克服了小农经济单一经营和重农轻牧或重牧轻农等错误思想,为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两年来农业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巩固,更为农业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充分的物质基础。人民公社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的组织,它既便于加强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的统一领导,又便于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资源,大兴山水草木之利。特别是人民公社有了部分的公社所有制,和公共积累的不断增加,各项基本建设的逐步扩大,又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公社不仅是集体生产的组织者,又是集体生活的组织者,实行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大办公共食堂等集体福利事业,解放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提高了全体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和社会主义觉悟,便于统一安排劳动力,分工分业,既能发展农业生产,又能大搞多种经济,从而做到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
两年来,我们在农业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如下几点经验。
思想先行
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制定的一条正确解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根本方针,也是一条经过实践考验证明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全正确的道路。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迅速发展工业以逐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才能扩大工业原料的供应,扩大工业产品(包括重工业产品在内)的市场和资金积累的来源;才能使工业更好地支援农业,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腾出更多的劳动力支援工业的发展。因此,那种认为迅速发展农业是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不相容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迅速发展农业,不但不会妨碍,相反地会大大促进重工业的发展。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吉林省依照中央方针,根据本省特点确定农业以粮豆为纲,以林牧为特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跃进。
为了贯彻执行上述方针,我们曾不断地批判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的各种错误思想,展开两条路线、两种方法的斗争,从根本上保证了一系列的胜利。
关于以粮豆为纲和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实行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保证粮豆生产计划的完成,提高农村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粮食量和商品大豆的产量。在这个前提下,认真贯彻执行种植业和饲养业并重,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并举的方针;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以养猪为首,全面地大量地发展畜牧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增加社员收入,增加公社的公共积累,保证市场需要,支援国家建设。以上两者,既不能轻重倒置也不能偏废。
曾经有人认为:“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不必以粮豆为纲,什么来钱快搞什么,农民愿意搞啥就搞啥。”这是一种富裕中农的经营思想的反映,也是残留的个体经济思想的反映,是违反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粮食是各业的基础,是关系到全体人民吃饭的大问题。事实证明,不发展粮食生产,是不可能搞好多种经营的。例如:敦化县大山嘴子人民公社,本来是个富饶美丽的山区,不但有肥沃的良田,而且山产丰富,境内有盛产鱼类和菱角的塔拉湖和牡丹湖。尽管这里自然条件如此优越,但是,在小农经济时期,人们只顾捕鱼,忽视粮食生产,所以粮食产量很低,有些人从湖里捞出菱角来充饥,吃的牙床发青,嘴唇发黑,所以外地人管他们叫“黑嘴巴”。合作化以来,这种情况已逐渐改变了;但头几年多种经营仍未得到充分发展。公社化前,这里的五百八十户人家,平均每年要由国家供应粮食三十多万斤。公社成立以后,他们根据山区“保证粮食自给有余,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安排,使粮食产量迅速增加,其他各业生产也相应地发展起来。1959年农业生产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他们不仅口粮达到了自给自足,而且还卖给国家余粮近七十万斤之多。社员们高兴地说:“黑嘴巴”变成了“白嘴巴”。同时,他们还修成了长达二千一百米的两道大箔,完全控制了鱼群,一年四季随心如意地打鱼,使穷山沟变成了鱼米乡。
也曾经有人认为:“在一个地区内只能单一经营,多种经营会造成相互矛盾。”这种思想是由于对农业生产的新形势认识不足,实质上是小农经济的单一经营的思想反映。这些人既没看见人民公社给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所提供的优越条件,也不懂得这种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习惯于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所以不能理解农村各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不澄清这种思想,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势必产生重农轻牧甚至弃农就牧、就副的偏向。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所写的《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谈到农业生产时就说过:“它不但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而且需要解决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常用品的原料即棉、麻、蔗、竹等的供给问题。森林的培养,畜产的增殖,也是农业的重要部分。”我们必须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全面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使农业生产的各项事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应当指出,农业的以粮为纲和全面发展,是由城乡人民对粮食和对副食品的需要,以及轻工业对原料的需要决定的。从吉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重工业、森林工业、地方工业生产的大发展,交通和基本建设队伍的不断扩大,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工矿区,城市就业人员的迅速增加,这些都要求农业供应更多的粮食和多种农产品;而且农村人民群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吉林省轻工业原料有60%以上是来自农产品的。以粮豆为纲,发展多种经营,为轻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轻工业就会生产出物美价廉、丰富多采的产品来,以保证城市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吉林省的农业生产,不仅要满足本省城乡人民的需要,而且还担负着支援全国和出口的光荣任务。因此,农业的以粮为纲和全面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许多事实证明:以粮豆为纲,综合经营、全面发展,不但不会互相抵触,而且可以互相促进。例如:海龙县曙光人民公社有二十二个管理区,在公社化前由于组织规模小,人力、物力、资金等都比较薄弱,无法全面发展各项生产。公社化后,根据各管理区的特点,统一安排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前提下,成立了养猪、养牛、养羊、养蜂、养鱼、栽培人参、果树、药材和运输等专业生产队,使农林牧副渔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全面的发展。1959年,在严重春旱的情况下,全公社的六千三百五十九公顷粮食作物,仍然获得了高额产量;多种经营的总收入,则由1958年的十九万元,猛增到一百五十一万元,提高了七倍。
合理布局
为了充分利用人民公社的优越条件,迅速地全面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我们在全省范围内,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采取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即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地对农林牧副渔生产进行了全面规划,使各业的布局日益合理。
我们懂得,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只要布局合理,它们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从农
业和牧业的关系来看,农业和牧业是同等重要的。牲畜的粪便,
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牲畜的粮食,牲畜是人类的食物。人
们利用农作物也不过是一部分,另一部分(秸秆或副产物)主
要是牲畜的饲料,牲畜粪便还给土地长庄稼。这就是农业内部
各业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道理,这也是客观规律。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很久以来,就已经发现了这些事物的内部联
系,所以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联在一起。
我们认识到这种各业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以我们确
定除了山林区、草原区、城市郊区的粮食生产要做到丰年有
余、欠年自给,并分别以林、牧、蔬菜、副食品为主,大力发展多
种经营外,至于其他地区则以粮食、大豆生产为主,全面发展农
林牧副渔。同时根据各地的特点,建立商品和多种经营基地:
山区和半山区为林业和特产品(人参、鹿茸、药材、珍贵皮
张、野生果实、蘑菇、木耳等)生产基地;草原区为畜牧产品基
地;平原区为商品粮、大豆、生猪、家禽生产基地;靠江河流域
的人民公社为水产基地。既抓大宗的成批的生产,又抓小宗的
零星的生产;既抓家生的,又抓野生的。在自然资源较差的地方,也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培养资源,开辟生产门路。本着因
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既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出
什么搞什么,又要积极培育和养护山、水资源。山区人民公社贯彻执行了采捕与养殖相结合的方针;半山区、草原区、平原
区的人民公社贯彻执行了以养殖为主、采捕为辅的方针。全省各地都把饲养野生动物作为一项生产,并且列为发展畜牧业以
养猪为首的养马、养牛、养羊、养骡、养驴、养鸡、养鸭、养
兔、养鹅、养野生动物(鹿、麝、貂等)的十一养运动的一项
内容。此外,还积极发展了养蚕、养蜂,对人参、贝母、五味
子、天麻等珍贵药材也实行了人工栽培。全省人参栽培面积,
1959年比1949年增加了二百四十九倍。
合理安排劳动力,也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一个重要方
面。吉林省多种经营项目繁多,既有常年性生产,又有季节性
生产。而且季节性生产和农业生产又有着争劳动力的矛盾,特别是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较为紧张;如果安排不当,一方面可能影响农业生产,一方面则可能使季节性的多种经营项目错过时机,货弃于地,造成损失。因而,各地人民公社在大搞多种经营的有利季节里,本着农忙小搞、农闲大搞、季节突击的原则,适时地组织大批劳动力进行短期间的突击采集;从事多种经营的专业队(组),在农忙季节必须抽出力量大力支援农业生产。
各地在劳动力安排使用上,根据保证重点,对农村各项用工统筹兼顾原则,做了合理安排,保证了农忙季节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80%以上。例如,在当前夏锄的运动中,使用于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达到了83.2%。不少地区不少县份投入夏锄第一线的劳动力,已达到占总人口的40%左右。为解决劳动力的不足,同时开展工具改革运动。这样,便能够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广泛地发展多种经营。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和集体、大集体和小集体、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关键。首先,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适当划分经营范围,实行分级管理。公社主要经营技术性复杂、投资多的大型多种经营项目,如人参、药材园、林场、牧场、鹿场、渔场和示范性、繁殖性的养殖场等;管理区(基本核算单位)主要经营不便于生产队经营的中、小型的生产项目,如林场、苗圃、果园、水产业和畜牧业等;生产队除了大力养猪、养家禽外,主要经营季节性的大宗副业生产,如采集山货、狩猎、编织、打草、打柴等;社员家庭,在保证完成对集体生产应该担负的出工数的原则下,可以饲养一定数量的猪、鸡、兔,搞些野生植物采集、编织等小型副业。
其次,搞好分配和积累也是解决集体和个人、大集体和小集体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本着按劳分配的原则,工资采取了集体承包、个人计件、超额奖励的办法,对那些难以采取定额的生产项目,采取定质、定量、定产值、固定工分、死分活评的办法,鼓励广大社员从事多种经营的积极性。
公社、管理区、生产队的多种经营(不包括粮食和个别产品),根据三级所有制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分配。为了扩大再生产,增加公共积累,生产队集体经营的除属于管理区所有的部分外,凡是大宗副业的收入,要按规定向管理区缴纳公共积累。凡是由公社和管理区投资的多种经营项目按比例提成,公社提成部分做为公共积累,管理区提成部分列入当年总收入中进行统一分配和积累。生产队所有多种经营收入部分,其中10%左右留做积累,用于扩大生产和基本建设;90%左右做为分配部分,其中除一部分用于生产队食堂的油、盐、柴、菜之类的集体福利而外,其余按劳动日在社员个人中间进行分配。公社还抽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大力扶助穷管理区发展多种经营。
公社在农业的综合经营、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通过部分社有经济及其他办法,帮助管理区特别是较穷的管理区全面发展生产,体现了大集体和小集体之间的密切关系。目前,部分社有经济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它在公社帮助管理区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却是不小的。例如:通化地区曙光、四道江、二密等三个人民公社,1959年通过社办企业为各管理区制造了二百二十七辆大车,生产了六十多万斤土化肥,还制造了大量的农具,使各管理区增加了生产资料,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帮助了那些较为贫困的管理区,使它们能够在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基础上迅速地改变贫困面貌。现在全省已有17.5%的穷管理区在公社经济的帮助下,赶上和超过了富裕管理区;有36.2%的穷管理区上升为一般管理区,使管理区与管理区之间的经济渐趋平衡,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共同走上富裕繁荣的道路。
再次,通过产销合同制度,推动多种经营的发展,保证国家收购计划的完成。这也是一条重要的经验。公社、管理区、生产队同商业部门的产销合同,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是一次签订分期实现,也有分期签订的,做到产销见面,计划落实。产销合同要根据实事求是、留有余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精神来签订,防止收购计划偏高或偏低。为了解决公社、管理区、生产队生产资金的不足,商业部门按收购合同付给一定数量的预购金。
大搞群众运动
两年来,我们采取了大搞群众运动的方法,推动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全面发展。
在农村,开展以“三超、两赶、一提高”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三超”是:粮豆超包产,多种经营超计划产值,畜牧业生产超指标。“两赶”是:穷赶富,后进赶先进。“一提高”是:千方百计改善劳动管理,大搞工具改革,提高劳动效率,广泛开展竞赛运动。在干部和社员中开展了“五好干部”和“五好社员”运动。在竞赛中坚持大检查、大评比,广树标兵,总结经验,推动运动深入开展。
全省各地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目前,全省已经有六百八十个工厂、矿山同县和人民公社挂上了钩。很多工厂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农业需要什么,我们支援什么,农村什么时候需要,我们什么时候支援”的口号。农民兴奋地说:“鱼帮水,水帮鱼,鱼水不分。”城市和工业的支援,贯彻执行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大大壮大了人民公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推动了农村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农业技术改造运动的深入开展,相应地增加了机械设备。这将进一步地解决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全面发展与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在大搞群众运动中,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到生产第一线去参加生产、领导生产,使生产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踏踏实实,推动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春耕期间,我们组织了十二万干部,进行田间大会战,有力地推动了春耕生产。在夏锄期间,又组织了二十多万干部参加的田间大会战,对霪雨连绵中的苗荒、虫害、水害等进行了有效的斗争。现在,田间大会战已经形成制度,并在改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春耕、夏锄两次田间大会战中,各级干部深入前线,同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有不少的地方实行了田间办公、开会、学习和评比,干部带头劳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越干越踏实,越干劲头越大,越干办法越多。由于切实做到了大搞试验田,抓后进地区、抓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新事物、扶植新事物,走上步看下步,改变了干部作风。例如:干部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普遍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经常了,干部的群众观点加强了,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了。因而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越来越高,生产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景象。为了保持与发扬这种思想作风,全省在县以下的党组织中,还推行了“三七制”领导方法。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公布以后,全省农村中掀起了一个争取提前实现纲要的群众运动。随着这一运动的开展,农林牧副渔各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与繁荣。让我们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更加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搞工具改革,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认真总结本地经验,虚心学习外地经验,迅速地把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