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报刊文摘

在工业建设中坚持“兴无灭资”的斗争
  让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发扬光大
鞍钢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彻底摧毁了资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树立了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这个路线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坚持政治挂帅,把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大搞群众运动,依靠群众办企业;坚持不断革命;坚持总路线、大跃进。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这一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在鞍钢牢固地树立起来,有着极为重大的政治意义。这个事实意味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原则,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发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形成和确立,对促进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和正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的改变也会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是起决定作用的,但在一定时期上层建筑的改变又会成为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因素。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是我国生产建设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需要不断地加以调整和解决。就以上层建筑来说,由于旧的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残余的存在,它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有矛盾的,因此必须经过不断的斗争,才能使新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不断地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就是在这样情况下,经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确立起来的。在鞍钢,过去有些人反对党的领导,主张少数人决定一切;反对政治挂帅,强调物质刺激;反对大搞群众运动,主张依靠少数专家和技术人员办企业;反对不断革命和高速度,主张“四平八稳”按老规矩办事,等等。这是一套资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在这种错误的思想和路线的影响下,曾使鞍钢某些厂矿极大的削弱了党的领导,生产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高速度的发展。鞍钢的党组织、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在党中央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对资产阶级办企业的错误路线进行了不断的斗争,终于树立了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从而使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不断革命和高速度成为指导生产和建设的准则。实践证明,这条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是最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要求的,是最能充分地广泛地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的。它一经确立和巩固,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地提高,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了生产大跃进和技术革命运动的大发展。
无产阶级办企业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充分地说明了人们的政治思想状况(即意识形态)在生产建设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对推动生产建设的发展有极为重大的意义。过去在鞍钢,有一些人很迷信、很保守,拜倒“经济规律”脚下,认为大洋企业既大且洋,有一套固定不变的秩序,这套秩序是碰不得的,一碰它就会造成生产上的混乱。且不说他们所崇拜的“经济规律”是不是真正的经济规律,大洋企业的秩序是否碰不得,现在我们不妨认真地研究一下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经济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但认为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是可以认识、掌握和运用它来为人类造福的。正确认识经济规律要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样,掌握与运用经济规律也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要党的领导,不要政治挂帅,不要群众运动等,能否正确认识、掌握与运用经济规律?当然不能。因为只有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才能提高我们的政治思想水平,才能提高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也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其本质、找到它固有的规律(包括经济建设的规律),从而正确地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在认识与掌握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又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充分地利用经济规律。这就更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智慧和力量,实现不断革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度发展。我们共产党人从来就主张:在尊重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总是把人们的革命精神和主观能动作用放到头等的重要的地位。其实,搞生产建设,光讲生产是不行的,要想搞好生产首先必须讲思想,讲方针政策,讲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讲革命干劲和奋发图强的上进精神。这些基本上都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鞍钢之所以面貌焕然一新,欣欣向荣,生产大提高,技术革命运动大发展,正是破除了迷信、破除了陈规旧律、树立了无产阶级办企业的思想和路线的结果,正是充分发挥人们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这里充分表现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就全国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能够高速度地发展,人民群众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根本的原因。
鞍钢所树立的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不仅适合大企业,而且也适合中小企业;不仅适合生产部门,而且也适合非生产部门;不仅适合经济工作,而且也适合一切工作。我们都知道,任何企业、任何部门和任何工作,都无一例外的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不断革命和坚持总路线、大跃进。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是胜利地实现不断革命和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因此,任何部门或任何工作,都应该积极地认真地贯彻执行无产阶级办企业路线的精神。实际上,这就是坚定地巩固与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无产阶级办企业的路线的树立是经过斗争的,在贯彻执行这个路线的时候,也必然会碰到某些障碍,要经过一些斗争。这个斗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只有把迷信书本、迷信教条、迷信物质刺激、迷信少数人“能力”,拜倒客观规律脚下的那一套非无产阶级思想彻底搞垮,才能把党的领导、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不断革命和高速度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牢固地树立起来,才能够把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做好工作。
(摘自辽宁《理论学习》1960年第七期社论)
  在技术工作中两条路线的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日千里地发展着,新的不平衡、新的矛盾不断地出现着。比如经常遇到的矛盾就是劳动力不足,原材料不足,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不足,运输力量不足,管理经验不足。历史不断地提出新问题,要求我们答复,要求我们表明态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展开了两条路线的斗争。
第一个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还是技术人员“专政”?技术工作既然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每个从事技术工作的干部都要自觉地服从党的领导,并且相信党能够领导。可是,“技术就是技术”、“技术不是政治”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我们的企业里,并不是没有影响的。这种思想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在:不相信我们能够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地掌握并且发展技术工作,把技术工作神秘化起来,神秘到连党也不能领导它的程度,神秘到它不受辩证规律支配的程度。有这种思想的人,便盲目崇拜技术人员,便把技术工作当成束缚自己手脚的绳索,使自己离开党的领导,使自己不敢自由走路。事实如何呢?在大跃进中,我们已经高速度地锻炼出了大批的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工人,使我们能够掌握无数的新型企业。
第二个斗争,是有限革命与不断革命之争。有些人一般地承认技术工作能够不断发展,可是在具体问题上不承认。他们迷信“权威”,认为外国还没有办到的事情,咱们也就办不到,不相信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认为书上没有写出来的东西,咱们也就不能办到,他们不知道书是人写的,我们也可以写出新书来;他们认为跃进有限度,跃进幅度必然递减,最后就要停滞,他们不知道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乃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这种思想的人常常向回看,认为比过去提高了几倍,便满足了。其实比过去提高几倍又有什么了不起?一个长期被侵略被压迫弄得非常落后的国家,要从各个方面赶上世界现代水平,就不是提高几倍的问题,而是提高不知多少倍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少数人做技术工作与依靠群众做技术工作之争。有神秘观点的人,认为技术工作非常人可做,认为只有少数的高明人物才能掌握。其实这些人不懂得:最高级的设备,也是普通劳动人民制造的,也是劳动人民使用的,所以,最熟悉其中技术的还是劳动人民自己。他们把职工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绝对分割开来,他们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绝对分割,认为凡是高级技术,普通工人不必参与。其实,最熟悉一个工厂情况的,还是全体职工,不会是几个工程技术人员。
第四个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还是理论与实践相分割呢?有的人认为管提高的不必搞普及,搞普及的不必关心提高;制造一般产品的不必想制造高级产品,制造高级产品的不必关心一般产品的生产。所以,他们主张试验室、研究所、设计机关,不必和一般生产工人接触,更不需要吸取他们的经验。他们认为:理论是一次形成的,是少数聪明人发现的,不认为理论是依靠实践不断发展形成的。正确的理论,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事物发展,条件变化,客观规律也不断变化;世界上没有停止发展的规律,世界上也没有完善到无以复加的理论。广大劳动人民的实践,是最广泛、最深入、最丰富的实验。谁能够
最大限度地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总结群众经验,他就能够在技术工作上做出最突出的创造。谁最能够鼓舞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也就最能够领导好一个单位的技术工作。
第五个问题是:土洋并举与重洋轻土之争。
“土”与“洋”是相对的,中国之“土”,到外国则为“洋”,我们的茶叶、丝绸、瓷器到了外国不就是“洋”的了么?外国的东西到了中国就成了中国的洋东西。不过,由于我们受了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土”字在中国增加了一个坏的含义,许多人把“土”字与“坏”字当成了同义语了。其实,土洋并举方针中的土字并不是这个含义。这个土字是指的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创造的好经验,必须继承下来,发扬起来。我们在一切技术方面都有自己的创造。这些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学习了外国技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中国人民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因而这是中国型的东西。这种技术有着最广泛的群众性,有着最便于运用的条件,它对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有着最现实的作用。
这五个方面的斗争,正是技术工作中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之争。这个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是减弱,而是日益深刻、广泛起来。哪个地方进行技术改造,哪个地方兴建工业,哪个地方有技术工作,哪个地方就会有这种斗争。
(摘自武汉《长江》1960年第七期社论)


第7版()
专栏:书刊评介

  戳穿“人民资本主义”的西洋镜
  ——介绍“人民资本主义批判”
  〔美〕布迪希著 马清槐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高崧
美国进步政治家J·M·布迪希在1958年发表了《人民资本主义,股份占有和生产》一书。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改名为《人民资本主义批判》。“人民资本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在美国、西德、英国和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被大吹大擂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的宣传者们硬说:现代资本主义已经摆脱了或正在摆脱“旧资本主义”的弊端,走向“新的、经过改造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理论”有两条基本论据:一条论据是,资本家将股票卖给广大职工,职工和资本家都成为公司财产的“共有人”,这就实现了“人人都是资本家”的“资本民主化”;再一条论据是,生产的迅速扩大,经济的飞快发展,这就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普遍繁荣”。作者布迪希根据美国现实情况的许多事实,对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谬论作了深刻的批判。
作者首先指出:不管“人民资本主义”的宣传家们把现代资本主义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但是,他们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旧”的资本主义“主要代表着危机、不稳定、失业、战争和帝国主义”,不得不承认“财富大量集中,工人工作过度而待遇菲薄”。他们的文章只能这样做,硬说:“美国的资本主义曾经经历了改造的过程,因此它现在几乎完全不同于古典的资本主义……当欧洲人谈到资本主义的时候,他们所谈的东西在美国已经不再存在了。”作者在引述了某些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议论之后指出:“不妨请问一下,这个掠夺成性的资本主义是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变成今天所谓有益的资本主义的呢?曾经发生什么样的结构上的改变,居然把公认为忽视公共福利的旧制度变成所谓新的‘人民资本主义’的呢?”是的,现代资本主义同“旧”资本主义相比确有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概括地来说就是:“旧”资本主义特有的自由竞争已为资本家联盟的垄断所代替,握有巨大经济和财政实力的垄断组织更加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这种变化绝不像资本主义辩护士所说的资本主义变成了“人民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的宣传机器当然不敢正视这一真实的转变。为了掩盖这一真实的转变情况,美国资产阶级曾经组织过一个专门的展览会。通过对这个展览会的揭露,作者告诉我们:原来所谓转变到“人民资本主义”所发生的结构上的改变,一个是公司企业的资本分成了许多股,再一个是担当着各种证券买卖的证券交易所。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民究竟有多少拥有公司企业的股票?他们作为公司企业的“共有人”究竟享有了什么?为了有力地揭露垄断组织及其辩护士的谎言,作者大量地引用了这些辩护士自己招供的情况和数字。作者指出,尽管这些情况和数字不会是完全真实的,但是它们“也不会有助于证明他们的论点”。资本主义辩护士心劳日拙的可悲就在这里。纽约证券交易所在1956年春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个人占有股票的共计有八百六十三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5%。而联邦储备局的调查说,股份占有者的人数是五百五十万。姑不论两者调查的数字有多大出入,由此已可看出,在美国占有股票的人数是极有限的。另有一份统计资料,更能说明股份占有的实际情况。洛克菲勒仅在新泽西美孚油公司一个公司的股票的市场价值,就比美国所有工资收入者手中全部股票的市场价值多一倍。洛克菲勒集团是如此,杜邦、梅隆和其他垄断集团无不如此。由此还可看出,工资收入者即使持有一些股票,其占有权也是微不足道的。这些少数股票的持有者,在对经济的控制方面当然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所谓通过销售股票已使广大职工成为企业财产的“共有人”,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为了进一步揭露垄断集团关于“人民资本主义”的骗局,作者还引述了一段“故事”。纽约证券交易所在1956年7月里,宣布找到了一个“典型的”股票持有人。据说,这个人每年有七千五百美元的收入,最初只有美国煤气和电力公司的一张股票,后来依靠这张股票变成了二十三股的拥有者。这个消息刚刚宣布,就被人戳穿了。原来这个“典型的”股票持有人,在美国社会的现实里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作者指出,这段“故事”不仅表明了“人民资本主义”的宣传已经到了怎样的穷途末路,而且还透露了很多别的情况。即使根据官方的统计材料,在美国也至少有五分之四居民的收入,都比这个股票持有人少得多。按照1957年4月12日的收盘市价计算,这个人占有的股票共值八百三十九元五角;而根据1956年年底这个公司的资产和普通股票的数量,即使要控制这个公司的1%普通股票,也要有九千个这样的股票持有人。至于股息的利益,根据1956年的情况,这个股票持有人总共只能获得三十一元九角七分,即不到他的股票市场价格的4%。此外,从股票的涨价得到好处这一点来说,往往发生的情况是涨落无常。1957年4月12日这个公司的股票,每股即比1956年12月31日跌落了七角五分。
垄断集团也自知仅仅依靠骗局是没有多少人上钩的,因此,他们还采取了强制手段。艾索美孚油公司把“推行工人参加股份资本的办法,作为保证他们忠诚的手段”;有些公司则采取强迫职工接受储蓄的办法,在指定的时期内按时扣除工资,储蓄期满时发给股票;还有些企业把储蓄期拼命延长,规定要到职工完全丧失劳动力或退职以后才发给股票,甚至规定要到职工死后才让他的继承人领取股票。
垄断集团如此热中于向职工兜售股票,用心是很明显的。即:通过所谓“人人都是资本家”的骗局来掩盖垄断资本控制经济的真情实况,取得“小股东”们对提高利润率和提高物价的“善意”支持,以及借此麻痹工人阶级的斗争意识,削弱劳动人民的团结力量。此外,特别是垄断集团还通过兜售股票,每年可以从这些“小股东”手中掠夺去巨额的补充资金。诚然,“小股东”也可以从中取到一点股息,而且在股票上涨时还可以尝到一点“甜头”。其实,这一点“收益”根本就比不上一般储蓄的利息高,何况这种微不足道的利益,远“抵不过由于工会谈判力量的削弱以及对物价和电讯费用上涨的抵抗力的减低而产生的收入方面的损失和增加了的生活费用,更不必说股票市价的波动以及在工商业萧条时期股票市场价值锐落所带来的危险了。”
作者布迪希通过对美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彻底地揭穿了资本主义辩护士的谎言,指出:“贴出‘人民资本主义’商标的这件商品,实际上不过是垄断资本主义”。不管他们的辩护士如何善说会道,也改变不了“整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占有和控制,集中在人数不多但势力显赫的资本家手中”这一事实。
布迪希对于“人民资本主义”的另一论据“普遍繁荣”的批判,是同样地有力的。
资本主义辩护士在鼓吹“普遍繁荣”这一点上,也是采取的先抑后扬的手法。他们承认资本主义有过危机、萧条,有过停滞、下降,但是据说这些“不体面”的过程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走上“繁荣”,而且是
“普遍繁荣”了。作者为了驳斥这一谬论,把“标榜着‘人民资本主义’的美国资本主义的现今高级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同“公认其为普通种类的资本主义的较早时期的速度”作了对比。以美国1928—1955年工业生产的每年平均增长率同较早时期1867—1907年相比,几乎下降了三分之一。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对比,告诉人们:“美国经济的这种缓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也不是任何特殊的逆境造成的。这是资本主义在不断集中和垄断化的过程中由其固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作者在论证上述论点时,从“资本主义的特征”、“生产发展中的不平衡和失调现象”和“美国经济的垄断化”等方面剖析了: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必然要产生一时扩展和一时收缩的波动、高涨和低落,并造成生产能力与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之间的越来越脱节的现象。结果,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必然缓慢。”
作者不仅从历史上对比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且在最后一章还把美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同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对比。作者首先戳穿了美国政府和经济机关所散布的一个谎言,他们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私人企业,就根本违反了“人性”,因而不可能大大地增加生产。其实,稍为严肃一点的研究者都会看到,苏联的经济是在突飞猛进,其发展速度是美国根本不能比拟的。连早几年最放肆的一个诽谤者现在也不得不承认:“沉痛的真实情况是,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使我们不能安之若素”。附带谈谈,这批制造“社会主义经济生产无能”的神话的诽谤家,今天对我们中国的大跃进,还在散布这一套自欺欺人之谈。但是可以肯定,不要多久,他们就会承认又一个“沉痛的真实情况”。
作者在作了事实的对比后,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经济发展会发生这样显著的缓慢和落后情况,而苏联的经济却会有如此飞速的发展?这确是美国以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正在深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十分明确的,他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体现社会关系的社会制度。在“两种制度的对照”一节中作者关于这一问题的几百字的说明,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结。
《人民资本主义批判》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有严密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战斗性。同时,文字的生动和通俗,也增强了这本书对读者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