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有的放矢”
——就沙市、罗田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说几句话,
并以此纪念《七一》杂志创刊二周年
龚同文
这一期的《七一》杂志上的许多文章,介绍了沙市、罗田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我看,可以用这四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经验,这就是,“有的放矢”。
什么叫做“有的放矢”?
毛泽东同志说: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
(《毛泽东选集》,八二一页)
没有比毛泽东思想这枝箭更好的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发展。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对于中国革命,东方革命以及世界革命都有着现实的意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照毛泽东思想办事,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沙市、罗田的党组织在广大工人农民当中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他们的做法是,做什么,学什么,边做边学,学用一致,把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实践扭成一股绳子。把毛泽东思想当做“箭”,把思想、生产、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当做“靶”,对准“靶”放“箭”,“一箭三雕”,获得了思想、生产、生活的全面丰收。这种做法,就是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的做法。这种做法,和那些“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教条主义者的做法,毫无相同之处;和那些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外衣,贩卖资产阶级货色的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做法,更是毫无相同之处。
毛泽东同志早就警告过“无的放矢”的人,也警告过“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的人,他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这个问题不讲明白,我们党的理论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中国革命也永远不会胜利。”(《毛泽东选集》,八二二页)
毛泽东同志是在1942年2月1日说过这番话的。从1942年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以后,党的作风有了极大的进步。党内的许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有的放矢”的方法,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之下,中国革命的发展迅猛异常,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箭”和“靶”的问题越来越明白了,党的理论水平越来越提高了。到1958年,中国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大法宝,大放异彩,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了“中国革命之的”的结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沙市、罗田的经验证明,毛泽东思想这支“箭”之所以有着无穷无尽的威力,就是因为全党全民特别是工人农民都能够拿起这支“箭”来!正像工人农民自己所说的,毛主席说的话,都说到我们心坎上来了。毛主席说的话,就像钥匙一样,一下子打开了我们的心窍。不学毛泽东思想,理不直,气不壮,胆不大,劲不足;学了毛泽东思想,就有理,有志,有胆,有劲。工人农民只要是拿起了毛泽东思想这枝“箭”,既不至于“乱放一通”,也不至于“拿在手上搓来搓去”,而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并且是对准靶子发箭,“百发百中”。从这一期《七一》杂志所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到,沙市的工人,对准技术革命的七次战役的“靶”放“箭”,罗田的农民,对准1958年以来的各项工作的“靶”放“箭”。沙市和罗田的这种情景,简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这句话的插图:理论一经掌握了群众,就会变成无穷无尽的物质力量啊!
就湖北省来说,不只是沙市和罗田有这样的经验,全省各地都有这样的经验,这就是说,各地都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照毛泽东思想办事。值得提倡的是,沙市和罗田的党组织在这方面做的更自觉一些,更有组织,有计划一些,“箭”和“靶”的关系更明确一些,因而,这两个地方都造成了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的高潮,并且使革命的群众运动,一浪接一浪地向前推进。
“矢”和“的”的关系,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斯大林说得对:“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把理论和实践扭成一股绳子;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应当成为我们全省党的工作的宗旨,应当成为全省党员和干部的作风。也应当成为省委举办的理论刊物——《七一》杂志的宗旨。
在党的生日的前夕,在《七一》杂志创刊二周年的前夕,认真地总结和推广沙市、罗田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经验是完全必要的。


第7版()
专栏:

我们是怎样把技术革命和学习毛泽东著作结合起来的
中共沙市市委员会
技术革命是伟大的革命斗争。是尖锐的思想斗争,又是人和自然界的斗争。领导技术革命如同打仗。在革命战争中,我们按照毛泽东思想打仗,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打败了敌人,获得了伟大的胜利;如今在技术革命运动中,我们也必须按照毛泽东思想办事,针对各个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提出明确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就沙市来说,从1959年11月起,我们开始用攻关战役的方法来组织全市的技术革命运动,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纲,将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革命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现在全市已经打了七个战役,正在打第八个战役。
技术革命首先是一场思想上的大革命。广大群众迫切要求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在第一次战役之前,全市有70%以上的工人从事笨重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劳动生产率很低,如果不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就不能实现持续跃进。可是有些人怕“变”,怕“乱”,甚至有人说“小变小乱、大变大乱、越变越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习了毛主席“穷则思变”的思想,组织了各级负责干部和工人三次到变得很快而又变得很好的枣阳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到处作报告,讲形势,同时讨论龚同文的“变”和“参观记”等文章,并且以“枣阳在变、全国在变,沙市变不变?能不能变?是大变还是小变?依靠谁来变?”为题,开展了全民论“变”的运动。这样一来,工厂机关、街头巷尾,一片谈“变”之声,人们的思想变了,全市的空气也跟着变了。在这个思想基础上,以消灭笨重体力劳动为主的第一战役的计划,迅速地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经过五天的准备,原订七天的战役任务,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全市二百八十一道工序的笨重体力劳动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揭开了大规模的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的序幕。说变,果然就开始变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还是抱着旧习惯、旧技术死不放手,对于新事物采取怀疑、冷淡的态度;少数人甚至公开向新事物大泼冷水。有这么一个故事:针织厂革新者方烈英是缝尖组的一个青年女值车工,一年多来,她不断地革新技术,受尽了讽刺打击。什么“偷懒”、“贪玩”、“出风头”、“发妖风”等等“冷水”都往方烈英头上泼。有严重右倾思想的副厂长和团支部书记也说方烈英闹革新“影响生产、脱离群众”。方烈英五次申请入团,都没有被批准。方烈英还是坚持革新,终于在党支部的支持下,实现了缝尖机的“四自动”。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当即在全市开展了“学习方烈英”的运动,同时,把毛主席著作中有关对待新生事物态度的论述编印成册,发给干部和工人学习讨论。几天之内,全市成立了一千八百多个学习小组,有两万多人参加了学习,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革新者更加坚定了,动摇者不再动摇了,不支持革新的人也开始转变了。工人们说:“学了毛主席的著作,心里像点了一盏灯,亮堂堂的,干起活来,浑身是劲!”沙厂油漆工人杨裕富,一向对技术革新不积极,青工搞喷漆机,他看都不看,嫌它质量不好。学习后,他自己检查说:“这一下开窍了,新事物总是有缺点的,喷漆机质量不好可以改进,改好了不是要比手工高多少倍吗?”于是他到处找材料,主动和青工一同研究,终于制成了喷漆机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献礼。学习了毛主席如何对待新生事物的思想,全市出现了人人参加革新、人人支持革新的局面,形成了强大的技术革命队伍,使我们有可能在第二战役和第三战役基本上取消了手工操作。
第三战役结束,全市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由28.2%上升到了60%。一部分干部和工人认为“差不多了”、“甩掉了手工工具就是翻天复地,再革,没有可革的了”、“要再革就只有买洋机器了”。针对这些思想情况,我们又在全市组织学习毛主席的不断革命的思想,用染整厂内衣车间刘千望小组作为不断革命的榜样。这个小组两年来接连进行了七次技术革新,生产操作由用棍子撬染改为手摇、脚踩,直到电动,似乎已经到了顶。但是他们在这次学习中,批判了“差不多”思想,继续革新。他们利用染整车间的现有设备,把煮、洗、漂、染等工序连成了全市的第一条自动作业线,完全代替了原来内衣车间的全部工作;工人们在第三个战役中刚刚制成、准备安装在内衣车间的一部平板机,还没有用就送进了“向旧技术告别”的“展览会”。全市工人学习毛主席的不断革命论,学习刘千望小组的精神,扫除了自满情绪,使运动向着联动线、自动线的方向发展。在第四个战役中,全市共出现自动线和联动线五十二条、流水线八十条,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程度。
在第四个战役中的大踏步前进,对第五、六个战役提出了成龙配套和巩固提高的要求。这时,新的矛盾和困难产生了。主要是:一部分设备没有过技术关,原材料供应不足,工人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技术革命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单位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是知难而退、消极等待,还是迎难奋进、自力更生?这时全党全民学习了毛主席表扬过的“穷棒子社”的精神,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本市的穷棒子社——沙市轮胎厂。这个厂是由烈军属鞋厂的三个鞋匠丘玉龙、沈炳才和刘树生白手起家办起来的。他们办这个厂的目的就是想利用厂里的废料为国家多创造一些财富。为了办这个工厂,他们放弃了本行手艺,自动要求降低工资,忍受落后分子对他们的讽刺,经历了无数困难。他们凭着两把刀子、一把鎯头、一堆废胶起家,自己造设备、自己找原材料、自己钻研技术,两年时间,办起了这座能够成批生产传动带、高压水管、轮胎等十多种产品的橡胶制品厂,并且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还培养了成批的技术工人。丘玉龙等办厂的故事给了全市干部和工人以极大的教育,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领会了毛主席对“穷棒子社”批语的精神,原来叫困难的人,现在不叫了,原来以为办不到的事,现在办到了。塑料化工厂一个女工田道秀过去曾经提出过一项革新筛扣机的建议,但同时提出要原材料、要人、要时间,由于她自己没动手,这三个条件一直没有具备,她的建议一年多也没实现。这次学习之后,她说:“我们就缺乏这种穷棒子精神!”于是她马上自己找材料,用废帆布代替了铁皮,并且和本车间二十一个女工一齐动手干,几天工夫,就把隔了一年多没做成的筛扣机做成了。她说:“思想问题一解决,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正是这样,我们胜利地完成了第五、六次战役所提出的任务,并且为第七个战役大搞综合利用和原材料生产、向高精尖新产品进军作了准备。
“穷则思变”、“正确对待新生事物”、“不断革命论”、“穷棒子精神”的学习,对于技术革命各个战役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使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进一步认识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学了就用,学了就灵,越学越有味,越学越有用,越学越想学。经过学习的人,思想开朗了,方法也对头了,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要求更加迫切。为此,我们又在干部和群众中开展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学习。许多工人学会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学会了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并且马上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来。纱厂细纱车间陈全英小组用低级棉花纺高级纱,开大花,活路很不好做,值车工一上班就接头,没有时间做清洁,落纱工帮助做清洁,出不了弄堂,但断头却越接越多。学习《矛盾论》后,她们懂得了要抓主要矛盾的道理,大家认为,过去抢接头放松了皮辊清洁,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结果清洁不好反而影响断头加多。她们改变了主意,集中力量主攻皮辊清洁这个主要矛盾,宁可牺牲几根断头不接,也要先把清洁做好,结果清洁工作做好了,断头也减少了,劳动大大减轻,产量产值都提高了。她们说:“学了毛泽东思想,不但胆子大了,脑子也灵活了!”
技术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向文化革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更加紧密的结合。早在第四战役中,全市就出现了一千多个科学技术研究小组,这种小组又逐步地发展成为现在的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攻关三结合的小组。农药厂的黄磷小组和肉食蛋禽商店的向秀丽小组就是这种小组的代表。黄磷小组的成员是七个平均年龄不满二十岁的青年,文化程度最高的也只有初中,他们在提炼黄磷的攻关战中的活动公式是:攻关——遇到困难——学习毛泽东思想,鼓舞斗志,明确方向——进行科学技术学习,研究办法——再攻关。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技术,把洋原理和土办法结合起来,用自造的土电炉和大水缸提炼出了许多单位没有提炼成功的黄磷,打响了沙市工人向新工艺、新技术、新经验进军的第一炮。向秀丽小组的三个女青年运用了同样的方法,完全用土办法试制成功了胰岛素、胱胺酸等多种高级药品。黄磷小组和向秀丽小组把思想、技术、文化三个革命紧密结合的形式,是我们在技术革命运动中的攻关战役的基层战斗组织,也将是工人阶级知识化的一条具体道路。
还有一种很好的形式就是政治、技术和文化学习三结合的红专学校。铁木农具厂有个红专学校,过去是关门教学,照本宣科,结果只好要求厂里用旷课扣工资的办法来叫人不旷课。而在他们采取了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后,情况就变了,厂里做什么,学校里就学什么,边做边学,学了就用,教的人兴趣高了,学的人兴趣更高了。这种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之下,密切结合中心工作,学习政治、技术、文化的红专学校,对于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对于工人阶级知识化,对于思想革命、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密切结合,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第7版()
专栏:工农论文选

学习毛泽东思想,智多、劲大、有胆量
武汉重型机床厂 马学礼
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常常想,解放这些年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许多社会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推动我们的国家向前发展一大步,这不都是因为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吗?在每一个时期里,毛泽东同志都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我们只要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办事,就一定能够胜利。这好像是一只大船,有了一个好舵手,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永远乘风破浪地向前进!
中共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发出了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的号召,正说到了我的心里。我想,要是我们都学会掌握了毛泽东思想,搞生产闹革新不就劲头更足、办法更多了吗?我和省、市的一些先进生产者商量一下,决定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倡议在职工中开展一个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
我最先读的是《实践论》,接着又学习《矛盾论》。前不久,在厂里又听了一个关于《矛盾论》的学习辅导报告。在学习《实践论》与《矛盾论》中间,我回想起自己过去搞生产闹革新的情形。
1958年,我们厂的生产翻了几番。这样一来,我们工部里加工的一种零件“蜗杆”,就愈来愈供不应求,成了全厂的关键。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我就和工人群众一起,经过多次的试验,创造成功了一种叫作“外旋风铣”的新工具,一下子提高效率十二倍,满足了装配对蜗杆的需要。可是,到了1959年3月间工厂的生产又向前跃进了,“外旋风铣”也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了。这时,我又提出了往返吃刀的革新建议,把生产效率又提高了一倍。党组织和同志们鼓励我,说这是不断革命精神的体现。这次学习了《矛盾论》,我对这件事才有了较深刻、较彻底的认识。毛泽东同志说:“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又说:“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1958年夏天的时候,由于全厂生产大跃进而我们加工蜗杆仍然用的老办法,这就产生了矛盾。在党组织的具体指引下,我们发现这个矛盾,用技术革新的方法,解决了这个矛盾,满足了当时生产的要求。可是,到了1959年,生产又向前发展,蜗杆的供应又成了问题,这就产生了新的矛盾。只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矛盾,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才能实现持续跃进。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帮助我们总结了自己实践的经验,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再去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在这时,真像我们车间的工人说的:“心红眼亮手巧”。心里亮了,办法也更多了。还是说这个“外旋风铣”吧!到了今年,我们全厂的生产又翻了一番。我就想到蜗杆的加工,如果不进一步提高效率,又要成问题了。就主动地和大家一起研究,又试验成功了一次卡两个活的办法,再一次地提高了加工效率。现在,我的想法是加工蜗杆的效率,将来还一定会进一步提高,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而我们只要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就可以正确地认识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事物,使我们思想符合于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就能够不断地改造客观事物。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毛泽东同志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他又说:“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这些话给了我们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这次在向机械化、自动化进军中,我和刨工、电工一起制成了龙门刨床的自动停刀装置,可以提高机床的机械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以实行多机床管理,节约劳动力。自动停刀装置试验成功的那天,有一个刨工问我:“马师傅,要是中途刀坏了,人不在,怎么办呢?”这一下把我问住了,我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我怔了一会,抬起头来回答道:“只要我们大家动脑子,这个问题可以解决。”那个刨工紧接着说:“我看这个问题不可能解决。”这时,我想起了毛泽东同志说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道理,就坚定地回答他说:“你说不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动脑筋,还没有动手做。”后来,我就向所有的刨工、电工请教,请大家都来想办法,几天里,时刻有人来找我,说出他们的新方案。经过一再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刀头附近安一个电器装置,中途刀坏了,机床便自动停刀,并发出信号。就是在毛主席说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取得了一个接一个胜利。仅一车间中小件工部的职工,一个月里就提出了二百多项革新建议,实现了九十多项。最近我们又攻破了一项尖端技术,试验成功了车床“程序控制仪”。
我们工厂的生产很忙,又要挤出时间来闹革新。有的同志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时间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不可能学好毛泽东同志的著作。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我从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体会到,生产和革新越忙,就越要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生产与革新越忙,就越有条件学好毛主席著作。因为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一步步地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与领会。我认为没有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人,倒是很难真正学好毛泽东思想。我自己感觉到,越忙越想读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除了千方百计地利用业余时间外,我在车船上也抓紧时间读书。《实践论》就是在轮渡上陆续读完的。还有开会前后的时间,我也尽量利用起来,哪怕只能读一、二段,也要不间断地读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