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狠抓优质高产低耗 促进转炉钢全面跃进
云南开展“百炉无废钢”运动
昆明第一炼钢厂两个转炉工段达到连续两百炉无废钢
本报昆明26日电 云南省六个转炉炼钢车间的职工在6月份开展了以高产、优质、低耗为中心的“百炉无废钢”竞赛,促进了全省炼钢生产的全面跃进。竞赛从6月5日开始,上旬后五天的钢产量立即比前五天猛增20%;6月上旬钢的合格率比5月份提高了10%;每吨转炉钢的生铁消耗量比5月份降低了一百八十五公斤,转炉的炉龄也延长了。
这个竞赛是由昆明第一钢铁厂首先发起的。今年第一季度以来,这个厂炼钢车间钢的质量曾经一度下降,影响了产量的提高,生铁消耗量也显著增加。当时有人认为生铁质量不好,因此炼不出好钢来。5月初,厂党委抓住炼钢车间这个关键,组织全车间职工围绕“白口铁能不能炼好钢”的问题,开展了一场大辩论。在辩论中,大家认为,过去没有炼出好钢来,主要是思想问题。认为反正坏铁炼不出好钢来,因而没有千方百计想办法提高钢的质量。在批判了这种思想以后,职工中进一步树立了优质高产的思想。大家明确认识到只有炼出好钢,才能提高钢的产量,降低原料燃料的消耗,多快好省地全面跃进。接着全车间迅速开展了“百炉无废钢”的竞赛活动。竞赛的结果,到5月底,这个车间的六个工段就有两个工段达到了连续两百炉以上无废钢,另有两个工段连续一百炉以上无废钢,全车间5月份的钢锭合格率平均达到96%。由于合格钢的大量增加,5月份的钢产量比4月份提高了36%,铁耗比4月份降低16%,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全面跃进的目标。
云南省冶金工业厅发现了昆明第一钢铁厂以解决质量问题为中心,带动炼钢生产全面跃进的经验后,6月初在这个厂召开了现场会议,在全省六个转炉炼钢车间推广他们的经验,把“百炉无废钢”的竞赛发展成全省六个转炉炼钢车间的厂际竞赛。这样,一个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夺钢大竞赛,便迅速在全省展开了。竞赛中,昆明第二钢铁厂组织“转炉、化铁炉、钢包、造块、筑炉、原料、动力”七道工序共同协作,严格保证质量,消灭了“化学废品、短锭、冷钢、胀钢”等四害,保证了钢锭合格率由5月下旬的82%提高到6月上旬的95% 。(附图片)
上钢一厂第二转炉车间工人正在加紧炼钢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4版()
专栏:

转炉职工立壮志 质量产量齐高升
上海 推广新技术新经验质量品种赶平炉
本报上海26日电 在正在进行的夺钢大战中,上海转炉炼钢工人进一步抓紧了化铁炉的技术改造,广泛推广了转炉炼钢的先进经验和新的技术,在保证转炉高产、优质、低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年年初,上海市转炉炼钢工人就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在继续用高硫生铁炼好钢时,品种、质量要赶上并超过平炉。
6月夺钢大战开始后,上海转炉炼钢工人在继续推广先进经验的时候,首先集中力量猛攻化铁炉的熔化关,千方百计提高化铁炉的出铁量,保证转炉吃到量多、质好的铁水。
为提高出铁量,目前各厂深入发动群众,大搞高风压、大风量的操作,狠抓热风炉上马,又相应地在化铁炉的修砌质量,料场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上钢一厂第三转炉车间化铁炉上推广满风足压的操作以后,每小时出铁水量达二十一点八吨,比没有用大风之前增长了90%以上。
在推广新经验、新技术过程中,各厂领导干部纷纷和工人、技术人员一道大搞试验炉,将一些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坚持全部推广到生产中去。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目前,全市有些转炉车间的化铁炉已经达到了使用寿命长、铁水温度高、熔化速度快、去硫效果好的要求,不少化铁炉每小时出铁量已达到或超过了设备的设计能力,保证了转炉钢产量不断增长。
天津 成立炉龄委员会制订转炉长寿方案
本报天津26日电 天津市第三钢厂领导干部深入炉前,以“三结合”形式成立专门机构,由党委书记挂帅,制订出保证转炉长寿方案,狠抓转炉炉龄。中旬头六天,转炉平均炉龄由上旬二十三点九炉提高到三十四炉。新五吨转炉还创造了不烘炉连续炼钢六十三炉的新纪录,钢锭日产水平比上旬猛增36.5%。
6月初,这个厂经过大检修以后,由厂党委书记挂帅,成立了“三结合”炉龄委员会,制订了提高炉龄的方案。厂领导干部深入炉前,参加生产、指挥生产,狠抓影响炉龄的化铁炉、修炉、炼钢三大关键,使转炉炉龄迅速上升。13日当炉龄达到四十七炉时,下接口漏了。当时有人认为“完了,不能再多炼了。”这时党委书记就号召大家想办法夺取更高的炉龄,争取更高的产量。老工人出身的车间主任宋玉章,马上从技术上作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和修炉组长、炼钢工人一起动手,很快解决了下接口漏钢的问题。接着,就连续创造了五十三炉、六十三炉的新纪录。
长春 攻关队猛攻化铁炉“寿命”关
本报长春26日电 长春市钢铁战线从5月中旬以来,连续组织了十四个以延长化铁炉寿命为主攻对象的“三结合”攻关队,使化铁炉寿命大大延长。目前,全市已有80%的化铁炉平均炉龄达到一百四十小时,比5月上旬提高一倍。
长春市钢铁工业建立时间较短,过去化铁炉寿命一般在七十小时左右。由于修炉时间多,常发生低温结底事故。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长春市冶金局在5月中旬组织了化铁炉“长寿”先进经验推广队,广泛传播先进经验。接着各钢厂也先后组织了十四个由干部、技术员、工人组成的攻关队。经过各攻关队“查关键”、“找病源”,终于找到影响化铁炉“长寿”的四个关键问题。这就是:炉膛小、炉冷却水嘴过长、砌炉隙大、过铁桥寿命短。针对这四个关键问题,各钢厂对现有化铁炉进行了缝全面的技术改造,结果炉龄大大提高。
目前长春市全体钢铁工业职工,劲上加劲,决心在短时间内坚决突破化铁二百小时大关,实现炉龄“长寿”。
江西 化铁炉增寿转炉炉龄提高
本报南昌26日电 江西省炼钢战线职工,大鼓干劲,大战6月,猛攻炉衬寿命关,出现了化铁炉大增寿,小转炉炉龄大提高,钢产量节节上升,铁、焦比普遍降低。
据6月上旬的统计,全省化铁炉熔炼时间一般都比过去增加二十多个小时,小转炉炉龄平均由过去吹炼十七炉次提高到吹炼二十五炉次,钢产量比5月上旬同期增长14.9%。生铁消耗比过去降低了12%左右,煤焦消耗也获得了很大降低。
目前,全省炼钢战线职工,正在乘胜前进,继续提高炉衬寿命,力夺6月钢产更大跃进。
兰州 抓热风破低温向炉龄要钢
本报兰州26日电 兰州东岗钢厂积极提高化铁炉寿命和转炉炉龄,降低生铁焦炭消耗,使生产迅速上升,转炉钢质量大大提高。
东岗钢厂为了狠抓转炉炉龄,5月下旬,开展了一场以“顶冷风、移气候、抓热风、破低温、争炉龄、保高产、抓材料、吃铁山”为中心内容的大辩论,提出了向炉龄要钢的口号。接着全面开展了技术大表演和生产大会战。技术大表演开展之后,转炉炉龄提高一倍以上,钢材产量也提高了二倍。化铁炉通过技术表演,创造了快速升温的操作方法,升温时间由三小时缩短到半小时,炉子寿命比过去延长一倍还多。
唐山 连创化铁炉使用十昼夜新纪录
本报讯 唐山钢厂职工连创化铁炉使用十昼夜,炉龄二百五十炉、三百炉、三百七十七炉的新纪录。全厂化铁炉龄平均达到了二百炉。由于炉龄的提高,全厂钢产量获得了大幅度的上升。6月上旬平均日产量比5月下旬提高20%。中旬日产量又比上旬提高13%。
为了夺得钢锭超产,唐山钢厂党委分析了当前生产形势,认为当前影响钢的产量提高的主要问题是化铁炉寿命短,炉温低、熔化率低,铁水含硫量高。为了攻克这些关键,党委提出了用“打虎”的精神解决化铁炉寿命短的问题。
职工们积极响应了党委的号召,各化铁炉迅速掀起了“三高”(炉温高、熔化率高、寿命高)、“一低”(铁水含硫量低)的竞赛运动。在围攻化铁炉寿命短的竞赛中,这个厂的职工创造了“七字法”,这七字是: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破,破三班界线以及交接班停风的旧习惯;联,上下班、各工种、左右之间,作到勤联系,密切配合;查,勤加检查;捅,勤捅,使风眼畅通;净,渣子放净;堵,堵早堵好,出铁不见渣。执行的结果使全厂连续出现了优异成绩。


第4版()
专栏:

狠抓质量
孔桑
云南炼钢战线开展“百炉无废钢”运动,全体职工动员起来狠抓质量。这一着抓得好,抓得及时。
两个月来争夺大幅度增产的战斗,给工业战线带来一片丰收景象。成百成千的工厂矿山上半年生产比去年同期有了很大增长。通过细致的对技术革新成果的巩固、推广、提高的工作,各行各业都找到了自己的增产门路,生产不断上升的趋势方兴未艾。在这个时候,强调地提出抓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它一方面提醒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准我们的前进目标,防止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而松懈斗志;另一方面将促进生产更好更全面地跃进,使我们的生产水平的增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基础上。
在抓数量的同时必须抓质量,这是党的一贯要求。数量和质量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数量的发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质量提高了,也就有利于数量的增加。如果质量不稳定,数量虽然增加了,但这个数量的实际价值却减少了。既保证了数量,又保证了质量,我们也就实现了多快好省的全面跃进。云南的转炉工人在生产不断跃进中抓住质量这个重要环节,就立即得到了显著的成效:五天中使钢产量比前五天增长20%,每吨钢的生铁消耗量比5月份减少了一百八十五公斤。云南的事实,只是证明党的正确方针的千百个例子中的一个例子。
是不是重视质量,不仅仅是生产问题,也是思想作风问题。只求数量,不问质量,这是一种不好的作风。我们要抓质量,就要反对个别人身上残留着的这种不好的作风,提倡一步一个脚印的求实精神。抓好了这件事,收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效果,而且将使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在工业战线上更加广泛深入地扎下根来。
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到家,在保证产品的数量同时,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是一件难事。过去无数的经验证明,只要重视它,抓紧它,质量就一定可以提高。如果把群众发动起来,这种上升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云南炼钢战线五天之内出现了一个大幅度上升,就是领导干部重视质量,把全体职工发动起来抓质量的结果。
在这庆祝上半年丰收的时刻,在这大抓准备工作,迎接第三季度持续跃进的时刻,愿每一个企业都不要忘记紧抓质量这个重要环节。


第4版()
专栏:

满腔热情吸取革新成果 认真严肃坚持调查试验
北京煤矿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内外结合革新工程设计
本报讯 北京煤矿设计院把广大群众创造的技术革新成果,经过提高、配套,迅速运用到设计中去。四个月来,他们仅在三个初步设计和部分矿井施工图纸中,就采用了二百项先进经验。新设计同原来的设计相比,节省建设投资六百多万元,钢材四千多吨,木材一万六千多立米,而生产效率却提高一倍到三倍。
开始时,院党委先组织设计人员把各地煤矿职工创造的四十八项先进经验,加以综合归纳,设计了一座全部采用新技术的矿井,生产效率比原设计提高一倍半,每吨煤投资降低一半,钢材、水泥节约一千多吨。这一典型设计,使设计人员进一步认识了迅速把群众创造的革新成果反映到设计上去的重要性。院党委接着把全院60%的设计人员组成五个下现场工作队,分赴峰峰、大同等煤矿,和煤矿的领导干部、工人结合在一起,并同地质、生产、施工、电力、铁路部门协作,共同研究设计采用新工艺、新结构、新定额、新材料、新理论、新风格的新型矿井设计。他们还组成一个“取经”巡回工作队,分赴各地搜集职工群众创造的革新成果。四个月来,他们已在一百多个工厂、矿山和设计院中,收集到两千多项先进经验,经过整理提高,绝大部分都已运用到设计上去。
根据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运用每项革新成果时,都经过调查研究和生产试验。例如,他们听到煤矿工人创造了一条龙快速装车法,就立即分赴阜新、阳泉等煤矿调查研究,回院以后,把所有的矿井装煤系统的设计图纸,都改用这种新装车法,使每列车的装煤时间,平均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三十分钟以内。有的设计人员还在群众创造的启发下,进行了新的创造:如在淮南煤矿工作的设计人员,发现无人、无坑木、无链板运输机的“掩护支架”新采煤法很好,但是它只能在急倾斜的煤层里使用。经过他们集体研究改进,现在这种采煤法在缓倾斜的煤层里也能应用了。
本报西安26日电 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在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中,使院内运动与院外运动相结合,组织设计人员参加有关工厂的革新运动,及时地总结汲取新的技术成果,纳入新厂设计。
去年冬季,西北设计院就展开了以六新(新理论、新风格、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中心的技术革新运动,取得了很大成就。新厂设计的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全国技术革命运动发展迅速,各个工业部门的技术定额、设备和工艺,都是时新日异。往往昨天先进的,今天就落后了。为了不使新厂在刚刚建成就成为革命对象,中共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党委确定要充分吸取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成果,及时纳入设计。接着,设计人员便纷纷下厂下工地。院党委并把下厂人员介绍到所在厂的党组织,在当地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就参加那里的技术革命运动。不是像过去那样,伸手去向人家要东西,“参观”、“作客”;而是踏踏实实参加革新,努力向工人学习,帮助总结经验和在技术理论上提高。
西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担负了全国的陶瓷工厂设计。陶瓷工业在我国是一个基础较差的工业部门。过去有一些工厂是手工操作,因此在新厂设计中,大都是选用国外工艺,设备和数据。在全国技术革命运动中,这种情况根本改变了。在为广东某陶瓷厂作设计时,设计院本来打算选用进口设备来使洗选工作机械化的;设计人员到景德镇建筑陶瓷厂参加技术革新以后,在工人建议的基础上,共同研究试制成功了一种陶瓷的水力回旋洗选机,使洗选高岭土这一影响工人健康的湿法作业机械化了。以前人工洗选,一天平均只有一吨多泥浆,现在一个人一天可洗一百到二百吨,效率和进口设备相等,而价值仅及进口的铜制设备的十分之一。现在,设计院已经把它选用到设计中来了。
有些设计人员以前认为手工操作的工厂对设计机械化的新陶瓷厂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借鉴,现在根本改变了这种看法。去年初曾经有人建议用空气压缩机代替泥浆泵输送泥浆。一台空气压缩机就可以代替几台泥浆泵,但经过一年的探讨试验,也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后来他们发现北京陶瓷厂早已正式采用这种设备了,于是,才决定正式采用。现在他们每当遇有难题,就积极地从各厂的技术革命运动中找办法。
西北设计院院内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也与各工厂的运动密切结合。以当前陶瓷工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作为本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课题,专门派出工作组到陶瓷工业集中地区如唐山、沈阳等地进行研究。在唐山的工作组协助当地各厂研究以陶瓷代钢铁制造机械的研究项目,获得了显著成绩。在宜兴、江西等几个新建陶瓷厂设计中已经选用了各种陶瓷搬运和机械设备。
以院外的实际经验促进院内的科学研究,以院内革新补充提高院外的创造;这样内外配套,对迅速提高机械化程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附图片)
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人员在峰峰煤矿一矿与工人一起进行提高小枪落煤效率的试验
(北京煤矿设计院供稿)


第4版()
专栏:

党——征服世界最高峰胜利的保证
新华社记者 景家栋
在珠穆朗玛峰北路的斜坡上“横亘着世界上最长的里程”,要从北坡攀登到它的顶峰,
“是不可能的”。这是西方的探险者从多次失败的教训中,得出来的结论。
但是,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们,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这个结论。
是什么力量使得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就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呢?
记者在同中国登山队队员们的接触中,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取得这次登山的胜利,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党的领导。是的,党不仅为这次登山创造了一切条件,同时也在思想上武装了这支登山队。党教育登山队员们:资本主义国家做到的事情,我们固然能做到,资本主义国家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登山队员们刚刚来到西藏,中共西藏工委和西藏军区的领导同志,就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和勉励了他们,并为他们介绍了珠穆朗玛峰的情况;在人力物力、交通运输等各方面,都给了大力支援。党的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给了登山队员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在整个登山的艰苦历程中,保证了登山任务的完成。登山队遵照党的指示,充分发动群众讨论,制定了周密的登山计划。
登山队的党委会,是这支登山队伍的领导核心,是流动在这座山中的坚强堡垒。登山队的党委会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指出方向,插红旗,树标兵,人人比先进,使全队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从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党的生活,从山下到山上从未间断。甚至在高达拔海八千七百米的地方,登山队突击顶峰小组中的三个共产党员王富洲、屈银华和刘连满,在最困难的时刻,还举行了党小组会,作出正确决定,保证了登山队能胜利地完成任务。
深夜里,当队员们度过一天紧张愉快的生活进入梦乡时,登山队党委会的帐篷里,却仍然灯火通明。在这里,党委会的委员们正聚精会神地研究着如何加强对队员的政治思想教育,怎样增强队员的体力,制定登山队的战略和战术行动计划;或是在总结行军的经验……。
登山队的第三次适应性行军,是征服珠穆朗玛峰顶峰前有决定意义的一次行军。这次行军,登山队在到达拔海七千米以上的高度时,遇到了暴风和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队员们的手脚被冻得麻木了,鼻孔内外都结了冰,风势大得使人站立不住,人们只好伏在冰坡上,前进一步都很困难。在这种艰苦而又紧要的时刻,登山队党委会的几个领导同志伏在一起进行研究,判断这是天气突变,后退将会导致整个登山计划的失败。他们号召队员:困难就是考验!前进就是胜利。
登山队党委书记史占春、副书记王凤桐和党委委员许竞带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奋勇和狂风搏斗。傍晚,风势更大了,横在前面的是一道狭窄的冰雪陡坡,万一失足,就会掉到两边的冰川下面;一放松紧插在雪里的冰镐,人就会被狂风卷走。史占春命令同一结组的三个队员牢牢地保护住自己,第一个人先向前冲进几米,然后伏下让下一个人轮流向前冲进。他们就这样在大风中奋战了八、九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夜里,狂风呼啸着,天气更冷了,但是,集在帐篷里的人心是沸腾的。党委会召开了临时会议,讨论一个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党委书记史占春说:“真金是在烈火中炼成的。预备党员张俊岩同志在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战斗中,担任了运输工作,多次冒着风雪完满地把物资送到各号营地。在这次行军中,他再次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决心把物资运送到拔海八千米以上的地方……”“党认为他够得上做为正式党员的条件!赞成他转正的举手。”经过讨论,全体党员一致举手,同意张俊岩同志由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
党在思想上武装了登山队员,教导队员们把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实事求是、踏实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珠穆朗玛峰靠近顶峰的两处高达几十米的峭壁——“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一向被看做是难以通过的障碍;横在珠穆朗玛峰和北峰之间的“北坳”,是由冰雪堆积起来的一道高达几百米的银堤,在它陡峭的冰雪坡上,密布纵横的冰雪裂缝,并随时有爆发冰雪崩的可能。吃过它苦头的英国探险家,把北坳看作是“极大的难关”。为了战胜这些难关,中国登山队党委会领导和帮助队员们进行了艰苦的攀登岩石等技术训练,发动队员开展技术革新运动。队员们在短时间内就提出了几百条合理化建议,解决了攀登中的技术困难。
早在第一次行军前,党委会就派出侦察组,详细地观察了北坳的地形,选择出一条安全的捷径路线,并派出技术组修筑通向北坳顶上的
“道路”,他们在冰裂缝和最险要的地方,架设了金属软梯和安置了防护设备,使这个“极大难关”变为畅通的大道。
在登山队党委会领导下,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向自然暴力作斗争中,已把登山队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使队员们变得勇敢和高尚。在一次高山物资运输中,遇到了暴风雪,队员们不得不在高山上多滞留一天。一支由藏族新队员组成的运输队,带的食品吃光了,高山营地上虽然储存着大量食品,可是他们并没有动用一只罐头。他们说,那是给突击顶峰的队员准备的,动用了会妨碍突击顶峰任务的完成。在中国登山队中,像这样表现了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事迹,是不胜枚举的。
在登山队设立在拔海五千一百二十米的大本营,原是人迹罕到的地方,除了满谷碎石和光秃的高山外,看不到生机。党给队员们安排了怎样的生活呢?这里俨然是一座新的“村镇”,高大的毡子帐篷抵御了高山风雪和严寒,欢乐的笑声震荡着山谷。气象工作者们建立了观测站,为登山活动提供了准确的天气预报;报务员架起了天线,使这座“村镇”同全国各地有关部门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医务人员开展了保健工作,为登山队员们看病治伤使他们身体健康。这里不但有着很规律的工作和学习制度,而且生活也是丰富多采的。
中国登山队胜利地走完了“横亘在珠穆朗玛峰山坡上最长的里程”,把党的战无不胜的红旗插上了世界最高峰,这个永不褪色的红旗闪耀着党的光芒,它永远引导着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附图片)
我国登山队队员越过冰裂缝的雄姿 陈雷生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