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为新生事物开辟道路
——论今年推广插秧机的主要经验
创造新工具新技术要作很辛勤的努力,推广新工具新技术更要作十分艰巨的努力。要用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不断解决在推广使用中的思想问题、组织问题和技术问题,不断为新工具新技术开辟道路、扫清道路,保证它在生产中发挥更为巨大的威力,保证它在广泛使用中改进得更加完善。在工业中推广新工具新技术是这样,在农业中推广新工具新技术也是这样。今年,在推广插秧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和吸取这些经验教训,不只是对进一步推广和改进插秧机有很大好处,对于在农业战线和一切生产战线上推广和改进新工具新技术,都有很可贵的教益。
在今年早稻、中稻插秧期间,全国各个种植水稻的地区普遍推广了各式各样的插秧机。各地制造的插秧机,已经达到二百四十多万部。插秧机刚一诞生,就表现出来了巨大的威力,为公社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插秧的速度和质量。据贵州省统计,全省稻田机插面积已经达到60%以上;到6月上旬为止,已经比手工插秧节约了大约二百万个工作日,插秧进度比手插秧快几倍到十几倍,绝大部分插得又密又匀又直又稳。在其他许多省、区,推广使用插秧机也形成了广泛的群众运动。插秧机吸引了广大群众,提高了千百万农村公社社员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凡是坚决地积极地推广了插秧机的地区,人们的思想都在不断提高,插秧机也在不断改进。几个月间,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更好型式的插秧机,又出现了很多,一个赛过一个。也有个别地区,已经创造出来的插秧机还有不少没有使用,刚试用了一下,看到一些问题和缺点,不加分析研究就不再推广,这就不只冷淡了插秧机这个新生的事物,而且冷淡了群众推广使用新工具新技术的积极性。
在这两种地区的鲜明对比中,有几条推广插秧机的经验,也是推广其他新工具新技术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一、各级领导干部要走到使用插秧机的最前线去,拜使用插秧机的能手为师,到田间去手持插秧机同群众一起干;二、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具体地了解现有的插秧机的优点和缺点,认真地吸取群众的经验和意见,把它们集中起来,对现有的插秧机加以改进,然后再继续推广,以后又再吸取,再研究,再改进,再推广,不断革命;三、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要同时解决,解决了思想问题才能解决技术问题,解决了技术问题又能更彻底地解决思想问题;对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都要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领导干部走在最前面,不只是可以起带头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运动的关键。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告诉我们的:“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江西共青团省委、省妇联、农业厅、农业机械厅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兴致勃勃地冒雨到田间学习使用插秧机,学了再学,精益求精。他们认真地向使用插秧机的能手们学习操作技术,精心地研究插秧机的构造,亲身体验到了插秧机的好处,具体了解了插秧机的特性。这样做,不但能够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群众使用插秧机,并且能够从实践中掌握活的知识,以便进一步提高插秧机。江西进贤县各级党委书记和许多干部同群众一起使用插秧机,同群众一起研究插秧机,把原有的插秧机稍加改进,就提高工效一倍;开初用插秧机插得不直,在干部同群众一起操作、一起讨论之后也找到了改进的办法。他们就这样一边干、一边学,掌握了推广插秧机的关键,打开了插秧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局面。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反复改进,不断推广,这正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也是完全合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方法。广西武鸣县委在推广插秧机的时候,到群众中作了广泛的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们发现两个公社对插秧机作了改进,使插秧机更加好用了,就把这两个公社的经验在全县普遍推广。以后发现另一个公社对插秧机有了新的改进,就又紧紧抓住向全县推广。这样,很快就普遍地引起了全县群众使用和改进插秧机的兴趣;于是,越来越多的新创造、新建议、新经验从各个公社集中到县委来。县委十分重视来自群众的意见,及时召集各级各部门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会,集中火力全面地系统地研究更进一步提高插秧机,七天时间就把原有的插秧机大大改进了一番。这正是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的正确的领导方法: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坚持下去,在群众行动中去考验。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普遍地推广使用插秧机,是水田耕作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整个农业技术改造的一个重大步骤,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必然会引起一些新问题,必然要经过反复的斗争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对于思想问题和技术问题,都要具体分析。有人不愿推广使用插秧机,是不了解插秧机的好处,还受着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或者是不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不了解大搞技术革命的重大意义。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就要通过典型示范,把插秧机的优越性表现出来,同时大讲全面跃进和技术革命的有利形势,用事实对保守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说服教育工作。许多地方推广插秧机的过程都是这样的。起初,有人高兴,有人怀疑,有人反对。党委首先在干部中组织讨论,解决思想问题;在推广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对保守思想进行斗争。有些地方还组织了使用插秧机插秧和手工插秧的比赛,用生动的事实说服了有保守思想的人。有些人对于推广使用插秧机不很积极,是因为对待新生事物的缺点有不正确的看法。现有的某些插秧机的确还有若干缺点,如容易漏秧、伤秧等等。这些缺点同优点比较起来是很小的;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同群众一起研究,缺点都是可以消除的。许多地方的事实证明,插秧机正是要在普遍推广中才能更明显地暴露出各种具体的缺点,才能发现改正这些缺点的各种有效办法,才能使插秧机更快地健全起来。武鸣县改进插秧机的过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有些插秧机不好使,并不是插秧机设计的样式不好,而是制造的质量不好,或者使用技术不好。因此,要特别注意抓紧制造和使用的每个重要环节。抓紧每个环节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每个环节上领导干部都深入群众,同群众一起干、一起想。贵州省各地很多领导干部同制造插秧机的能工巧匠和使用插秧机的插秧能手密切结合:一方面同使用插秧机的能手一起驻车间,同工人一起协助工厂改进插秧机;另方面同制造插秧机的工人一起下田间,同农民一起在使用插秧机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许多农具厂已经做到制造的插秧机每一部都管用,质量完全合格;许多地区用插秧机插的秧苗已经基本上消灭了伤秧、勾秧等现象。同时,他们还普遍地培训插秧机手,组织巡回表演,及时推广新的插秧技术。这样,就做到了点和面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思想工作和技术工作相结合,就很好地促进技术革命运动高速度高质量地在农业生产中也发展起来。
新工具新技术的诞生,需要坚决的促进派,新工具新技术的推广,更需要坚决的促进派。现在还有谁不愿意做促进派呢?可是,口头上的“促进派”和真正的促进派还有很大的距离。最坚决的促进派,一定是最有群众观点、最善于走群众路线的,一定是最深入实际、最实事求是的;他们总是到新旧事物斗争的最前线去,为新生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新生事物开辟宽阔的道路。事物在不断发展,不断有更新的事物在前头出现;只有永远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才能永远走在前面。


第3版()
专栏:

坚决做新生事物的促进派
广西武鸣县集中群众智慧改进插秧机
本报讯 广西武鸣县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把原来56—3型插秧机,改进成功性能更加良好的59—3型武鸣式插秧机,并在全县普遍推广,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到6月1日,已出厂验收合格的二千八百五十六架插秧机,由六千多名插秧机手所组成的三百多个插秧机专业队操纵着,在中稻田间大显威风。
武鸣县在早稻推广使用插秧机的时候,插秧机出现一些缺点,便有人议论纷纷。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甚至个别人还攻击这是劳民伤财。但是,武鸣县委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热情地对待新生事物,使这个初生婴孩——插秧机很快就成长壮大起来。中共武鸣县委在不断发动群众批判右倾思想,寻找缺点产生原因的同时并以双桥公社为重点,深入研究,派出“医疗队”到各地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各种活动,互相启发,集体研究,做到上下相结合,铁木工、插秧机手和技术人员三结合,集中一切优点,逐步改进,插秧机性能一次比一次提高。3月初,全县在进行插秧机大评比中,发现两江公社和甘墟公社的两架插秧机的往复轮都放在中间,其它联系机件也作了相应的改进,比没有改进的机子优越得多。县农械局就加以总结提高,并先在双桥公社平稳大队制造一架使用,连续七天不用修理,证明改得合理,3月中旬就向全县推广,让它再回到群众中去考验。3月底,又发现马头公社奇泉大队一架机子的固定秧夹档片开了三角洞,结果秧夹没有带泥,分秧也比较均匀,县委马上指示加以研究改进提高,并布置县农具厂照样生产分配各地使用。经过这两次的局部改进,全面提高插秧机的思想就更加成熟了,来自下面的经验也更加多了。这时候早稻插秧已经结束,但县委决定在中、晚稻插秧中要更大量地推广插秧机,便于4月初旬在双桥公社召开农械局、科委、铁木工、技术人员等一百二十多人的会议,号召人人献计,具体研究各种不同构造的插秧机的性能和使用效果,特别注意了从插秧机手那里收集大量意见,边研究边制造边试验。经过七天的时间,这些集中起来的群众性的经验和智慧就结出了现在59—3型武鸣式插秧机的硕果。
现在,武鸣县全县一千多铁木工人正在日夜赶制,保证在插中晚稻以前制造出更多的“59—3型武鸣式插秧机”。


第3版()
专栏:

站在推广插秧机的最前线
江西浙江许多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使用插秧机
本报讯 江西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田间冒雨带头学习使用插秧机。
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周振远,省妇联副主任邵鸣,省农业厅厅长盛朴,省农业机械厅厅长李德友,省农业厅副厅长董雨田,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秘书长黄木兰等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在6月9日个个兴致勃勃地赤脚冒雨下田插秧。周振远同志虚心地向他的辅导员——赣县湖边公社生产队长、机插能手甘继莲学习机插技术,并认真研究插秧机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他使用插秧机插的秧又快又直,甘继莲连连称好。江西省妇联副主任邵鸣和黄木兰同志,和其他同志一道,脱掉鞋袜,卷起裤腿,冒雨下田插秧。农业厅长盛朴一步不离地跟着他的
“师傅”——泰和县高陇公社插秧能手罗菊妹,边学边插。
下午,参加学习用插秧机插秧的省负责同志,兴趣越来越浓,继续冒雨插秧。几位负责同志还展开比赛。
在学习使用插秧机期间,领导同志跟他们的辅导员亲切的交换意见。他们希望广大干部都站在使用插秧机的最前线,使插秧机更大规模地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
本报讯 浙江各地在早稻插秧中大力推广插秧机。早稻插秧结束以后,各地普遍进行了群众性的总结评比,总结交流了使用插秧机的经验。在总结评比的基础上,各地进一步大抓技术训练、插秧机的制造和检修工作。宁波地区已训练了插秧机手骨干一万多名。温州地区和金华地区许多县纷纷增加制造插秧机的力量。
大量推广、使用插秧机,是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革新。在推广中,各地都由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大抓思想发动,批判了各种右倾保守思想和习惯势力,提高了广大群众使用插秧机的积极性。不少地委、县委书记和公社党委书记首先学会操作技术,带头使用,做出样子。建德县从县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直到生产队支部书记都学会了使用插秧机。许多干部不但学会操作技术,而且学会了修理技术,担任了传授技术的教师。各级领导还狠抓先进,树立标兵,取经访贤,总结推广先进的操作经验,不断解决使用中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插秧机的作用。
在春耕插秧中,浙江各地都开办了短期训练班,训练了二十九万多名插秧机操作手,其中大部分达到“会讲、会用、会修理”的要求。通过春插的实际操作,大部分新手都成为熟练的老手,各地都涌现了大批高工效机插能手。仅宁波地区就培养出了日插五亩至七亩以上的高工效能手二千九百九十九人,有七十人达到日插十亩以上。(附图片)
广东番顺县正在大力推广广西59—3型插秧机,县委书记蔡黄斗(前右二)、何仲云(前左二)和工人一起研究改进插秧机的机件。
新华社记者 罗涛摄


第3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陕西干部群众抗旱抢种保苗
陕西正在抗旱抢种,抗旱管理棉田秋田。在夏收基本结束时,各地就掀起了抗旱播种保苗运动。单是汉中专区目前每天出动抗旱抢种的人力就将近一百万,他们用蓄、引、抽、挖、堵、节、截等办法,挖掘水源。全省投入夏收第一线的十万多干部,在夏收基本结束后已转到抗旱第一线,和群众同吃同住,参加抗旱,解决抗旱中的问题。
延边自治州稻田插秧基本结束
吉林省水稻产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民经过二十天的奋战,到6月20日已经基本上完成插秧任务,全州插秧三万一千五百公顷,占插秧计划总面积95%左右。全州一万二千四百三十四公顷直播任务也按期完成。插秧质量普遍良好,早插秧苗已经全部返青。
福安城郊公社干部大种灾后试验田
福建省福安县城郊公社在战胜特大洪灾后,公社、大队和小队干部一千三百一十多人个个雄心勃勃,斗志昂扬,和社员一道,大搞灾后试验田、指挥田,全社三级干部在洪水冲刷严重的土地里又建立了一千一百七十五亩灾后试验田、指挥田,带动全社掀起了气势磅礴的灾后超产运动。
内蒙古开始第二次飞机种草治沙
内蒙古开始第二次飞机治沙工作。6月以来,飞机已在巴彦淖尔盟乌兰布和沙漠上播下各种草木种子二十五万多亩。
去年7、8月间第一次在巴彦淖尔盟乌兰布和沙漠和伊克昭盟库布齐沙漠空播的七十四万多亩沙蒿、棉蓬、梭梭树等固沙植物,现在都已成长。沙漠上已经呈现出绿色斑点。
贵州大批青年妇女成为插秧机手
贵州省成千上万的各族农村妇女,已经成为推广使用插秧机的先锋和骨干力量。全省一百多万名插秧机手中,有60%以上是朝气蓬勃的青年妇女。一百四十一名省级插秧机标兵中,妇女就占了一百名。全省用插秧机插的三百五十多万亩水稻,绝大部分是由妇女栽插的。


第3版()
专栏:

河南坚持抗旱斗争 决心种好夏播作物
到六月二十日全省已抢种四千多万亩。抢种运动正以每天四百多万亩进度前进。现在还未种上的地区,多是水源条件较差或很差的地区,因此河南抗旱抢种斗争,已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
据新华社讯 河南省广大农村人民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城市人民和机关、部队的支援下,正在全力突击抗旱抢种。旱情严重,但河南党和人民抗旱抢种的决心也很大。他们的口号是:“寸土不让,分秒必争,无雨不等,小雨不停”,任何情况也要保证把全部麦茬地种上、种好。
6月上旬,河南全省的夏收基本结束,紧张的夏种开始了。河南夏收面积大,夏种任务也重。当此紧要关头,却遇到了长期持续的干旱,全省割麦待种的耕地大部土壤含水率仅10%左右,有的在10%以下,无法播种。这种情况严重地威胁着今年的秋季丰收。中共河南省委立即发出了抗旱抢种的号召,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省人民公社动员起来,同干旱作顽强的斗争,想尽一切办法抗旱抢种。各级干部立即下乡,带领公社社员投入了抗旱抢种的战斗。各地学校师生、工厂职工、驻军官兵也大力支援这个战斗。截至20日止,全省已经趁墒或浇水抢种了四千零五十万亩。抢种运动正以每天四百多万亩的进度继续前进。18日到20日,河南南部信阳、南阳两专区和许昌部分地区下雨,但全省大部地区仍然无雨。现在还未种上的地区,多是水源条件较差或水源条件很差的地区,其中有些是丘陵山区。这些地区浇水下种比较艰苦。因此全省抗旱抢种的斗争,已进入了艰苦的阶段。
河南省今年夏旱面积大,而且来得早。全省绝大部分地区从5月下旬以来就雨水稀少,旱象严重。去年夏旱是在晚秋作物播种时发生的,今年在夏种前就发生,比去年提前了一个多月。其次,今年夏旱是在过去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出现的。从去年7月份以来,河南大部地区总降雨量仅及往年同期的一半左右,有十四个县还不到往年的一半。由于旱情连续将近一年,现在水源也比过去减少了,水库坑塘的蓄水量都比去年减少一半以上,黄河流量也比往年同期减少三分之二。水源缺乏增加了抗旱播种的艰苦性,但同时也正表现了河南全党全民的顽强性。这次抗旱抢种,全省共组织动员了四十多万名各级干部和一千八百多万群众的抗旱大军。抗旱抢种保苗是全省当前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城市居民、商业部门、工厂、学校也都大力支援农村抗旱。现在全省已有七十多万名学生和教师,十万多名企业职工和解放军官兵下乡支援抗旱。大批下乡工人,边抗旱边修理工具。大批抗旱物资,源源运向农村。
在这次抗旱斗争中,过去兴修的各项水利工程又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干旱持续发展,水源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千方百计地开源节流,扩大灌溉面积,多浇一亩是一亩,多种一分保一分。许昌专区除了充分发挥原有水利工程效益外,6月以来还打临时抗旱井一万三千多眼,加深浅井一万七千多眼,加深坑塘一千五百六十多个,整修和新开渠道两千九百四十多条。南阳专区的机井在这次抗旱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现在全区还有五千多个打井专业队在日夜赶打机井,边打边浇地。
目前,河南省山区和丘陵地区还有一千多万亩耕地下种所需的水源极感缺乏,而且,一面要抗旱抢种,一面又要浇灌春耕作物;提水工具又感不足,全省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水井和机井,由于缺乏提水工具或工具未能配套,还没有充分利用;计划夏栽的甘薯,由于干旱,薯秧也感不足。全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依靠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再接再厉地同困难展开顽强斗争。除了千方百计地开辟水源以外,有些计划种植水稻的田地,因水源不足,准备改种旱作物;薯秧不足,准备在一部分薯地上先种上玉米、芝麻、豆子等作物,以后再补栽薯秧,实行间种。


第3版()
专栏:

集中力量战胜阴雨加快夏锄进度
吉林六级干部深入田间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夏锄
黑龙江省组织大量人力农业机械冒雨抢铲抢趟
据新华社讯 吉林省由省到公社生产队的六级干部十八万人,会师田间,领导社员抢铲抢趟,千方百计地战胜阴雨多、日照少、气温低等不利条件,促使农作物正常生育。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四千二百六十多万亩大秋作物进行了头遍铲趟,部分地区头遍铲趟工作已经基本结束。
吉林省土地多,劳力少,夏锄向来是最紧张的农活,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撂荒。特别是今年入夏以来,全省各地阴雨连绵,气温很低,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农作物出苗晚,发育慢;而且给中耕锄草带来困难。根据这种情况,中共吉林省委号召全省人民发扬斗志,抓紧时间,突击铲趟。18日,省委书记处书记赵林、李砥平、富振声、栗又文、于毅夫等,又分别率领二千多名省直属机关干部分赴夏锄生产第一线,同广大社员一道向田间杂草进军。省委的号召和省委领导干部的亲临第一线,进一步促进了全省六级干部田间大会战的发展。各级党组织都由第一书记挂帅,委员分片包干,领导社员突击夏锄。同时,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和城市街道居民,也以1958年支援抗旱的劲头,大力支援夏锄生产。现在全省机关企业职工、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参加夏锄的人数已达五十四万以上。
六级干部会师田间和广大职工、学生、战士的大力支援夏锄,大大鼓舞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全省参加夏锄人数已比5月末增加一点七倍,铲趟进度加快了一倍多。各地普遍推行了“铲萌生”
(禾苗出土前铲一遍)和铲前趟一犁的办法,解决了因幼苗出土晚、禾苗生长慢而不能提早铲趟的矛盾。
据新华社讯 黑龙江省各地农村集中优势力量,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组织三个夏锄战役,决心打好对今年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一仗。现在第一个战役已经结束,第二个战役开始,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肇州、双城、龙江、巴彦等县已完成头遍铲趟,开始第二遍铲趟。
今年春季以来,黑龙江省雨水连绵,气温比往年低三度左右,田里草苗齐长,有些地区甚至草比苗高。特别是今年各地实行小垅密植,夏锄工作量比往年增加一倍左右。为了战胜连阴雨,夺取丰收,全省已有十万干部,带领二百多万男女社员,集中大量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冒雨在田间抢铲抢趟。凡是铲趟过的地,禾苗长得特别快,早下种的春小麦已经罩垅,苞米、高粱、大豆等也都长得茁壮整齐。
在降雨最多的东部牡丹江各地,铲趟前都采取挖顺水壕、挖蓄水坑等方法为农田排涝。现在受内涝的四百三十多万亩耕地,已有二百五十万亩排出积水,正在组织人力抢铲抢趟。
在夏锄战役中,各级党委第一书记都带头深入生产第一线,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既抓生产,又抓生活,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干劲。拜泉县以县委第一书记徐悦林为首,组织了四千多名干部下乡领导夏锄,全县铲趟日进度由原来的七万亩增加到了四十五万多亩。望奎县为了加强具体领导,抽调了二百九十三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到薄弱生产队担任副队长。肇州县由于公共食堂等集体生活福利抓得好,保证了社员们在紧张的夏锄中吃得饱,吃得好,有劳有逸,一心无挂,并且使一万多名妇女和半劳动力也参加了夏锄生产。
黑龙江省今年夏锄中使用的二十七万多台(件)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农具,发挥了巨大威力。这些新工具都能随铲随趟,使夏锄工效大大提高。肇州县由于推广了各种新式中耕工具,在头遍铲趟中就节省了五十万个劳动力。


第3版()
专栏:

登上世界最高峰的英雄王富洲
新华社记者 景家栋
5月17日,绒布河谷阳光灿烂,在中国登山队大本营的广场上,升起了五星红旗,第四次行军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战斗就要开始了。在这庄严的时刻,王富洲和中国登山队所有突击顶峰的队员都举起右手,向党宣誓:只要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坚决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攻克珠穆朗玛峰而奋斗到底。
这是王富洲第二次向党宣誓。第一次是在1956年,那是他在入党的时候,他为无产阶级事业,为人类解放事业举起右手向党宣誓过。
这个二十五岁的青年,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的农村里。那里是有名的黄泛区。1948年,毛主席的队伍解放了豫东,才给他带来温暖和幸福。在党的抚养教育下,使他受到了高等教育,并且把他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
从小就热爱劳动的王富洲,还在中学时代,就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祖国的山河,立志要做个工业尖兵,遍访全国的高山大川,为祖国的工业建设寻找资源。后来,他终于进入了北京地质学院。1957年,他和同学到柴达木去实习。在旅途上,一连要坐十来天的汽车,许多没出过远门的同学,开始时不能适应这种生活,吃不好,睡不好,增加了旅途疲劳,思想情绪就不正常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王富洲总是不声不响地为大家接洽膳食,安排住处,帮助同学解决思想问题。
在野外勘察,时常要背着行李走几十里路,碰得不巧,还会错过住处,挨饿夜宿荒山。这时候,王富洲总是走在队伍的最前头,肩上的背包经常是两个,甚至三个。
王富洲从野外工作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没有坚强的身体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党所交给的任务的。因此,虽然自己的工作比较多,他还是坚持经常的锻炼。这就使他有了较好的体质。
两年前,当王富洲结束了大学生活时,党组织又让他和一批登山学员一同到苏联去,和苏联登山运动员一起,共同攀登拔海七千一百三十四米的列宁峰。苏联老大哥从登山技术和生活等各方面,都给了王富洲极大的关怀和帮助,使他进步得很快。
去年,王富洲作为中国男女混合登山队的一员,参加了征服新疆境内慕士塔格峰的战斗,并登上了它拔海七千五百四十六米的顶峰,获得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在征服珠穆朗玛峰的第三次行军中,按照中国登山队的总体计划,要在拔海八千米以上建立营地和把突击顶峰时所需要的物资运到那里。王富洲和其他队员担任了这个艰难的任务。4月29日,当他们从拔海七千零七米的北坳顶部出发,沿着冰雪坡前进时,遇到了狂风,气温降到摄氏零下三十七度,人们呼出的气立刻在嘴边结成一圈白霜,鼻孔被冰冻封盖住,走动几步就不得匍伏在地上躲避风寒。王富洲看到谁走累了,就过去拿下他背包里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背包里。最后,他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
随着拔海高度的上升,空气中的氧气更加稀薄,王富洲每走动一步都很困难,心脏在剧烈地跳动,呼吸上气不接下气,但他没有吭声,继续坚持前进。到达拔海七千四百米的地方,由于负重过多,忽然晕倒了,当他醒过来时,第一句话就说:“不要紧,我的体力还很好,能继续上。”于是,他又背起背包和队伍一同前进了。
5月24日——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这一天,担任突击小组组长的王富洲,和他的战友刘连满、屈银华、贡布结好主绳,绑上冰爪,同留下来支援的副队长许竞等人紧紧拥抱告别以后,王富洲就挥了一下冰镐说:“出发,向珠穆朗玛峰最后一段突击!”当天下午七点钟左右,他们到达了拔海八千七百米地方,在一块大岩石下休息。这时,他们检查氧气筒,发现气压表的指针大大下降。王富洲召集了临时党小组会议,要大家减少氧气流量,并决定让体力过度消耗的刘连满留下。人造氧气很少了,而登山技术熟练的战友又要留下来一个,在这种十分不利的情况下,王富洲对同志们说:“登上顶峰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没有氧气也要前进。”这时,刘连满说:“我不能走,我还能爬!”但王富洲又以坚定的声音向战友刘连满保证说:“你安心休息,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三个人又继续前进了。王富洲不时地喊着:“小心!”“保护住!”这不只是警告,而是在提醒战友和自己,你现在并不是孤独一个人,而是有着同志在身边,有着坚强的集体。
困难又来了,前进的方向“骤然”凸起一道光溜溜的冰坡,斜坡虽然只有两米长,可是对于极度疲劳的人,它是多么长的里程啊!走在前面的贡布,“拍”的一声滑跌下来。王富洲和屈银华接着向上攀登也连续滑跌到原来的地方。大家累得连一句话也不想说。王富洲想,难道能让这个小坡挡住吗?不,想尽一切办法也要上去!他站起来,用脚下的冰爪在冰面上试了再试,最后狠狠把冰镐扎在前面的冰里,拉着冰镐的柄,让屈银华和贡布在后面推,这样才攀上冰坡。随后,他再把两个人拉上来。
现在,已是深夜十二点,三个人的氧气已全部用光了。他们摔掉了空氧气筒,又艰难地前进了。
断了氧,他们的腿变得有千斤重,挪动一步比先前要多付出几倍的精力,只能一步一休息。当时,他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寒冷,只知道前进。最后,他们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尖端。这时,王富洲才记起看表,已是5月25日清晨四时二十分了。他们终于走完了“世界上最长的里程”,把珠穆朗玛峰顶峰踩在脚下。他们安放好纪念品以后,三个人肩并肩地站在一起,谁也没有说话,心中在默默地想着:亲爱的党啊,我们完成了你所交给的艰巨任务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