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要闻快报

要闻快报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
北京琉璃河水泥厂的领导干部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每周用一半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既抓生产,又抓生活,及时发现和解决关键问题,促使全厂生产持续不断地向前跃进。今年以来,月月超额完成计划,前五个月产量累计比去年同期提高百分之三十一,进入六月后更日日超产,前半月累计共超产水泥三千二百多吨。南京汽车运输公司“十大搬家”
南京汽车运输公司在领导干部深入运输第一线以后,又迅速实现了“十大搬家”。这就是:把调度工作,统计工作,交接班活动,车辆加油,车辆保养工作,安全检查工作,宣传工作,文化学习,开会和炊事工作等,都搬到运输现场去做。
实行“十大搬家”以后,大大缩短了非生产的辅助时间。过去交接班都要回到车场里做,现在到现场去交接班,减少了空驾的路程。
厂矿挂钩支援煤矿技术改造
南京十七个机械、仪表工厂和青龙山等煤矿挂钩协作,支援煤矿技术改造。不久以前,南京机床厂等工厂都派出了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分别深入各矿了解情况,并进一步制订了技术援助的规划。目前一批适应煤矿技术改造的新设备和工具已经运往各井口,有的已经投入了夺煤大战。
广州钢铁厂创炼钢铁耗新纪录
广州钢铁厂梁业祥炼钢小组最近创造了炼一吨钢只用一千一百公斤生铁的新纪录。此外全厂职工追赶梁业祥的竞赛高潮中,苏泽小组又创造了一点零六吨的新纪录,超过了梁业祥小组。六月八日,霍忠恒小组又以一点三五吨的成绩更刷新了纪录。
职工集体宿舍旅馆化
沈阳市大力推广沈阳松陵机械厂单身职工集体宿舍旅馆化的经验,在职工集体宿舍里建立综合服务部,配合一定数量的服务人员,将职工一切日常生活琐事全包下来。到五月底,全市已有一百一十二处职工集体宿舍实现了旅馆化,使将近四万名单身职工彻底摆脱了日常生活琐事的牵累,得到了更多的休息、学习和钻研生产技术的时间,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用土设备制出高级电子管
上海利工电器厂工人大破迷信思想,用土设备制成了稳压电子管。目前这种电子管已成批投入生产。稳压电子管是供精密仪器上用的高级产品。这次他们制成这种产品,完全是用自力更生自造的土设备生产的。产品经过试验,性能良好。


第2版()
专栏:

党委狠抓新工具 矿工二次丢铁锹
西山矿务局坚持使用攉煤器
全局使用攉煤器的出煤量占85%以上,连续五个月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本报讯 山西省西山矿务局党委以坚定不移的促进派的态度,热情扶植新生事物,使煤炭生产上一项重大技术革新——攉煤器的推广,逐步获得巩固、提高,促使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今年1月间,西山矿务局党委领导职工激战三天,高速度推广了阜新煤矿创造的攉煤器,使攉煤工序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效率提高一倍半。可是,推广以后不久,不少攉煤工把攉煤器放在一边,又拿起了小铁锹攉煤。局党委发现这种情况后,即组织力量到使用较差的杜儿坪和使用较好的七里沟坑进行调查摸底,发现了攉煤器没有全面正常使用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领导干部忽视了思想教育工作;二、缺乏具体的组织措施和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材料供应和修理部门没有把攉煤器的制造、供应、修理纳入计划之内;攉煤器供应不及时,零件又经常丢失损坏,工人们不得不重新拿起小铁锹;三、缺乏坚持推广使用的决心,有些干部看到攉煤器本身有些小缺点,不是积极地加以改进,而是在新事物面前动摇不定。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局党委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组织上与技术上的实际问题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批判对待新生事物的错误思想,大力宣传推广使用攉煤器的优越性和重大意义,反复向工人说明,任何先进经验的推广,必须有个熟练的过程,技术操作熟练以后,攉煤器就会运用自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发动群众进一步改进攉煤器,前后经过十七次改进,使攉煤器更灵巧、更完善。
为了进一步使攉煤器使用正常化,全局选拔出操作攉煤器的标兵四十四人,组织他们到各坑表演、传授技术。紧接着,又广泛地组织组与组、队与队、坑与坑之间,展开推广使用攉煤器的练武、比武竞赛运动。通过比武竞赛,使所有的攉煤工学会了攉煤器的操作。随着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攉煤工由不愿意使用攉煤器到愿意使用,最后成为生产上离不开的工具。
为了使攉煤器的使用“合法化”,局党委接着就抓紧改进生产技术管理和调整劳动组织的工作,为正常使用攉煤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目前,全局正常使用攉煤器的出煤量已达到整个回采量的85%以上,今年1至5月都逐月地超额完成了国家生产计划,5月份平均日产量比去年最高日产水平还高12.7%。


第2版()
专栏:

认真学习先进经验 用土办法实现机械化
四方台铁矿大幅度增产
本报天津16日电 张家口宣化区四方台铁矿职工,针对生产关键,认真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加速矿山技术改造,提高了矿石生产。今年1至5月份,已生产矿石九万二千四百多吨,比去年同期增长74.8%;全矿平均工效比去年提高71.12%,矿石品位达到54.5%,成本比去年降低30.27%,人员比年初减少了25%以上。
四方台铁矿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由农业社社员用洋镐、铁锨“刨”出来的小型矿山。这个矿于去年下半年由露天开采转入坑下开采后,生产条件十分困难:坑道狭窄、运输拥挤、采掘不分,生产全靠人工劳动,很难维持原有生产水平;而当地铁厂的二十多座小高炉,经过改造,产量成倍增长,要求供应更多的矿石。在这种情况下,矿党总支适时地提出了用土办法全面改造矿山的任务,号召全体职工,认真学习和推广兄弟矿山的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本矿生产关键,发展矿石生产。这一号召立即得到广大工人的热烈响应。
在推广先进经验的群众运动中,这个矿制定了推广采掘、运输等方面十七项重大先进经验的规划,从矿到工区、生产队成立了专管机构,有组织地把广大工人的干劲和智慧集中到最关键的问题上来,迅速地解决了矿山改造中手工笨重劳动和运输问题。全矿职工采取矿上推广大项目、工区推广中项目、生产队推广小项目的办法,人人动手,很快地推广了兄弟矿山创造的脚踏打眼机、高空索道、木溜子、药壶爆破法等先进经验,而且提出了六十多条改进意见。短短三个月,全矿学习仿制和创制各种机器九十七台,铺设运输铁木轨道二千七百多米,使矿山斜井安上了绞车,平峒铺上了铁轨,高山架起了索道,装车安上了半自动木溜子,运输工人全部放下了扁担、抬筐;在主要巷道、掘进掌子面、上山底槽也都用上了工人自己制造的各式打眼机,80%的采掘工人放下了沉重的铁锤、洋镐。
通过群众性的矿山技术改造运动,四方台铁矿生产面貌已焕然一新,整个生产过程,从开拓回采一直到矿石装运出矿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全矿工人由年初九百多名减少到六百多名,减下来的二百四十多名工人,建立了矿粉烧结厂、基建队、生产探矿队和支援了其它厂矿。生产上也由采掘不分,划分了采矿、掘进专业队伍。在资源条件具备的矿区已建立起永久性巷道和运输线路。由于有了掘进、生产探矿队,生产准备工作大大加强,给矿山正规开采、持续跃进创造了有利条件。(附图片)
四川省乐山专区李家山采矿场工人们建立了汽车装车台,矿石沿着索道从高山直运到装车台上,实现了装车吨不过分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2版()
专栏:

从王林鹤创造的起点出发攀登新的高峰
谢文大胆改革高压电桥
原来三人抬现在一手提材料一顶十二人工一顶八用途一顶几
本报上海16日电 上海沪光科学仪器厂工人王林鹤(现已提拔为工程师)试制成功的尖端产品一万伏高压电桥,最近由同厂青年工人谢文进行了一次设计大改革:体积从原来写字台那么大缩为抽屉那么小,原来三个人抬,现在可以用手提,因而同样一份材料可以顶十二份用,一个人工可以顶八个人工,产品的用途也可以一顶几。
近半年来,上海各厂工人展开了学王林鹤、赶王林鹤的运动。群众运动越向前发展,工人的思想也越解放,王林鹤试制成功不久的极为精密的高压电桥,也在精益求精思想的指导下,被看作改革的对象。
高压电桥投入生产几个月来,各地的订单、订货电报大量涌到,而沪光厂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需要。许多工人又高兴又焦急,共青团员谢文很想在王林鹤的成果上再作一些革新,使产量能够跃上去;但是一台高压电桥有两千多个零件,用料多,用人工也多,只作一些小改革,仍然解决不了这个矛盾。有一次,某单位的一位采购员向沪光厂提了一个意见:“这种电桥体积大,使用不方便,能造一种手提式的就好了。”这句话启发了谢文,找到了提高产品的根本办法:彻底改革高压电桥的设计。
谢文翻了好多技术资料,一点也没有头绪。这时,一个念头在他脑中闪过:“王林鹤试验了三百七十一次才搞成功一万伏高压电桥,我的知识还肤浅得很,能改吗?要能改,王林鹤不早就改了吗?”这个念头刚过去,他又想起了团支部多次举行的“王林鹤先进思想”讨论会。他想:王林鹤敢于攻尖端攀高峰,已给我们闯出路来,我为什么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呢?
党支部书记了解了谢文的这个想法,给以全力的支持,鼓励他不但要学、赶王林鹤,还要争取超过王林鹤。团小组也专门开了一个会,并且邀请老师傅陈德芳参加,共同商讨高压电桥的改革。会上大家热情地提了不少意见。这一切都使谢文大大增强了信心,突破了“思想关”。
接着来的是“技术关”。但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技术关”也迅速地被突破了。一开始,谢文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王林鹤。王林鹤十分兴奋,像自己搞革新一样全力支持他。电子管放大器是电桥的主要部分,谢文想用半导体来代替它,但是不懂半导体原理。正在焦急的时候,王林鹤为他送来了技术资料。又有一次,谢文正为买不到一种材料而着急的时候,王林鹤告诉他:“材料已经买好,你去拿吧!”技术科的组长周可正,还向谢文提出了“一种仪表多种用途”的重要建议,开拓了谢文的设计思想。厂里的许多工人和绘图员都参加了这项产品改革工作,帮助绘图和加工零件,装配组的青年工人还组织了一个突击队,进行装配。
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谢文发挥了不怕困难的顽强精神。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新的一万伏高压电桥终于诞生了,本月份便可以小批生产。(附图片)
谢文和他改制的高压电桥      新华社记者 杨溥涛摄


第2版()
专栏: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大推广还必须大巩固
对待一切新技术的推广,特别是重大革新项目的推广,必须坚定不移地一抓到底,决不能把一时推广成功,看作万事大吉,再不去抓巩固工作。否则,新技术的推广还会受到挫折,甚至走回头路,使已经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前功尽弃。
任何新生事物,从产生之日起到成长壮大,都需要有一个巩固的过程。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一定要推广一批,巩固一批,提高一批;再推广一批,再巩固一批,再提高一批。只有如此循环上升,才能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才能促进生产不断的向前发展。同时还必须认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成果的巩固过程,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适应的过程,就是上层建筑各个部分适应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过程。因此,凡是与当前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如技术操作、计划定额、劳动组织、规章制度等,都要作及时的改进和调整,从各个方面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条件。
新生事物的成长是不可抗拒的,新技术也是这样。许多新技术一开始就显示出它比旧技术要优越得多,效率要高得多。但往往由于人们还没有掌握新机器的性能,还没有摸清它的规律,操作不熟练,不习惯,甚至不会使用,用起来不如旧工具那样得心应手,效果便不能够立刻显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是以消极退缩的态度逃避困难呢,还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解决困难呢?是走回头路呢,还是继续前进呢?这对于每一个革新者和每个企业的领导干部、职工群众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西山矿务局西铭煤矿七里沟井的工人说得好,掌握攉煤器跟骑自行车一样,它和步行走路比较起来,当然轻便得多,快得多,但开始学,免不了要跌跤,如果怕跌跤而不积极地去学,那只好永远步行走路。因此,他们咬紧牙关,下定决心,苦学苦练,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自己的思想、习惯、工作方法完全适应了使用新工具的需要;由不会操作到会操作,由不熟练到熟练。熟练了,习惯了,就由不大愿意使用变为抢着使用,最后成为离不开的工具。熟能生巧,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工具的巨大威力也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来,从而保证了生产计划月月提前完成,在全矿遥遥领先。
七里沟职工能够坚定不移地推广新工具,还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井口新工人多,出勤率低,不使用攉煤器,生产效率就不能大幅度地增长,生产计划就有完不成的危险。这件事生动地表明,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劳动组织、生产定额,必须相应地加以改进和调整。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许多厂矿企业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这条真理。任务大、底子薄的企业,技术革新就劲头大,搞得快;反之,就要差些、慢些。一项新的技术出现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而劳力还是那么多,定额还是那么低,群众对待新工具,就可能产生用不用都可以的态度;因为,不使用也可以同样完成生产计划,同样达到生产定额。特别是人们对新技术还不熟练、不习惯,没有掌握了它的规律的时候,更容易如此。及时调整劳动组织,把节约的劳动力坚决调出原单位,就可以促进新工具的推广使用,防止窝工浪费;并且,可以补充新的生产单位,增加社会生产力,一举两得。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所谓巩固,并不是说对新技术不加改动,而使它永远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相反,要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应该认识到,巩固推广新技术的过程就是新技术不断提高的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以“四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各行各业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如何把这些新技术迅速地加以推广,一条不丢的统统巩固起来,广泛地运用到生产中去,对实现6月大超产,迎接7月大飞跃,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摘自“山西日报”)


第2版()
专栏:

技术革命车轮万年不停
王林鹤
我的战友谢文同志,敢想敢做,最近把我试制成功的高压电桥大“开刀”,做到了材料一顶十二,人工一顶八,产品用途一顶几,更加达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这样,就为我厂生产的继续高速度跃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为谢文同志的出色成就感到兴奋和自豪,并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从这里我又一次体会到,技术革命真是个万年不停的车轮,它天天在转,时时在转。每转动一次,就把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一步;每转动一次,就把我们国家的建设事业推进一步。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高精产品王林鹤攻下还不久,怎么又要改革了呢?”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党一再教导我们:技术革命无止境,多快好省没有底。我试制成高压电桥,不过是在攀高峰的道路上先走了一步,绝不是说我已经到达顶峰,不能再前进了。科学技术的道路又宽又长,永无尽头;任何一个成就,都只是新的起点,决不是终点。从无到有,填上祖国仪表工业的一个空白,这当然是一个胜利,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有”,有了还要“好”,还要精益求精。世界上没有凝固不变十全十美的产品,高压电桥也不能例外。这种电桥刚试制成功的时候,一下子还看不出缺点,随着生产实践,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体积大,耗料多,工时多,跟不上大跃进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革命,使电桥不断完善。因此,我试成以后,曾和同志们一起作过一次改进,体积是缩小了,但还很不够。这次谢文同志破除了对攻尖端的迷信,在集体的帮助下勇敢地挑起了产品革命的担子,出色地完成了大“开刀”任务。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不但赶上了我,而且跑到我前面去了。这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谢文同志这种不断革命精神和敢想敢做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的仪表工业还很年轻,许多高峰要我们去攀登,许多空白要我们去填补。我要和谢文同志等一起,更好地用不断革命思想武装自己,跨过一峰,再跨一峰,让祖国的工业驾在技术革命的车轮上,永不停息地向前飞奔!


第2版()
专栏:

给钢铁厂突击备料
本报讯 江西省吉安地区各燃料、采矿基地,为了保证钢铁厂日日跃进、不断高产,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备料高潮。
全区投入采矿和搞燃料的大军,日夜战斗在高山峻岭。他们说:“钢铁战士意志坚,干劲战胜风雨天,攀上高山忙采矿,不怕岩石刀样尖。”各山头工棚,里里外外到处贴满了战士们的决心书。这几天来,捷报频传。吉水县丁江公社栋坑采矿区,在5月中旬日产只有十多吨,最近上升到四十一点九吨。吉安市钢铁厂乌石山采矿场,4月份日产四百多吨,现在日产已超过千吨大关。
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都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吉安市钢铁厂乌石山采矿场总支书记刘春来、矿长欧阳善友,亲自率领全体干部下到各工区、工段,并且实行了三包(包思想发动、包任务完成、包安全生产),大大鼓舞了工人们的劳动热情。
各级领导干部下去后,不仅注意抓生产,还注意抓生活。商业部门把日用品及时送到山上。许多地方组织了巡回医疗队、电影放映队和“随军商店”,为备“粮”大军服务。
各地交通运输线上也热火朝天。汽车、拖拉机、牛拉车、大板车、手推车、小民船、小木排等,日夜川流不息,把大批矿石、燃料源源不绝地送到了各钢铁基地。


第2版()
专栏:

开辟新矿点
本报讯 福建省建阳县开展全党全民找矿报矿开矿运动。到5月底止,全县新找到铁矿六十三处,其中已有二十一处投入生产,日产矿石达一百多吨,保证了炼铁炉吃饱、吃好。5月份全县产铁数量比4月份增长50%以上。
建阳炼铁原料过去比较缺乏。中共建阳县委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了具体分析,认为建阳不可能没有铁矿。5月上旬,县委决定立即开展一个找矿报矿运动,并提出:“人人找矿报矿,踏遍千山万岗,定要‘山神’献宝”的口号。县委工业书记赵存旺率领地质人员跋山涉水三百里,终于找到矿点五处。这一事实激发了群众找矿的积极性。5月下半月,全县即有九千多人投入运动,公社耕山队、林场伐木工人、采松脂工人、牧童等结合自己的生产大找矿点。水吉公社仑尾、营头等大队,通过群众性的找矿运动,仅三天的时间,就找到铁矿三处;黄坑公社还举办标本展览,帮助群众鉴别铁矿,并由党委书记与社员一起上山找矿,五天找到矿点四处。目前全县已在新矿点附近新建起二十五座小高炉。


第2版()
专栏:

上半年大超产 下半年再加码
江苏省凤凰山铁矿全体职工,在6月4日提前完成矿石生产全年国家计划的一半以后,乘胜前进,决心把全年计划再增加六十万吨,支援冶金工业大跃进。
这个矿的党委在大抓“6月超5月,半年任务提前完”的同时,考虑到当前冶金战线上的跃进形势,经过研究以后,向全体职工提出了“一矿顶两矿,再增六十万吨”的战斗号召。全体职工热烈响应党委号召,针对关键问题大献计策,共提出合理化建议一千多条,掀起了人人搞革新、攻关键、闹高产、创奇迹的生产新高潮。
矿党委书记、矿长等领导干部轮班率领科室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和工人一道并肩战斗,解决关键问题,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干劲。如加工车间运输工段王念章、高继根、王淑惠等小组的运输台班效率,由五十趟直线上升到一百零五趟,创造了建矿以来的新纪录。矿石日产量猛增一倍多。


第2版()
专栏:

·井下夺高产·
天刚蒙蒙亮,打眼工班长李光学就来到了采矿工作面。他兴致勃勃地对大家说:“同志们,今天我们要拿下二百五十吨!用深眼爆破法,放一炮顶两炮,大家有信心吗?”大家齐声道:“拿得下这么多!”
这是四川省綦江铁矿采矿第十六队夺矿砂高产战斗的开始。日产二百五十吨,那是在大战红五月里,綦江市先进代表会矿山表演队在他们矿创造的纪录,从此他们就立下了雄心大志,一定要赶先进,超先进。要完成这个数字并不简单。他们的生产条件比不上别的队:矮矮的矿层,顶板也差,现在的生产水平距离这个指标还很远,日产不过一百多吨。可是他们决心大,要在短期之内番上加番,给高炉生产更多的矿石。
一会儿,几部风钻一齐向着坚硬的岩壁猛攻起来了。打眼手李光学、熊正帮、陈中华三人,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越赛越打得欢。李光学师傅这回亲手掌握风钻,大搞革新,开风闭气,移动风机等,都不是按原来的方法进行,做到了移动风机,风腿不停风,小班打了二十一到二十三个炮眼,炮眼的深度由一米左右增加到一米七至一米八,使爆破效率大大提高。打眼又快,又好,窍门在哪里呢?采矿工人们都围着李光学,向他请教。李师傅介绍了他的经验以后,大家马上推广,每班打炮眼的数量和深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接连创造了日产矿石三百六十六吨、四百五十七吨的高产新纪录。    (谢秀宇)(附图片)
大冶铁矿采矿车间推广多拉快装的先进经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是电动机车正在装运矿石  新华社记者 杨礼门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