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毛主席著作吸取伟大的力量
刘异云
这几天我们召开了辽宁省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现场会议,这是一个工人、农民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优秀分子大讲毛泽东思想,大讲辩证法,大讲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会议。发表讲演的有三十余人,讲得都很简明、深刻、生动活泼。这是一次毛泽东思想在广大工人、农民中播种、萌芽、开花、结果的展览会。
为了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向毛主席著作中去找武器,去找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了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这是工人、农民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的是在1957年资产阶级右派进攻时期,眼看着右派分子向党、向社会主义制度的猖狂进攻,明知不对,胸中怒火燃烧,但是要从理论上彻底驳倒有些右派言论,就是道理说不出来。在阶级斗争的火线上,他们痛恨自己缺乏理论知识,深责自己没有尽到工人阶级的责任,从此发奋钻研毛主席的著作,几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有的是新提拔的基层干部,为了坚持生产持续大跃进,遇到了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设备上的,原材料上的,技术上的,劳动力的,先进和落后思想的,……问题成串,困难成堆,有时忙得要命,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是没有解决。正如他们自己所说:“分析研究差,苦恼也白搭,只有一条路,理论来武装”。于是学习“矛盾论”。当他们懂得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复杂的矛盾面前,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些道理后,他们就获得了伟大的力量,使思想大大解放。他们立刻由否认矛盾,躲避矛盾,害怕矛盾变为不怕矛盾,欢喜矛盾,并动员大家一起来提矛盾,分析主要矛盾,并且组织大家一起去创造条件,解决矛盾。果然困难一个个被克服,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发明创造不断地出现。他们学到了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这一思想以后,就敢于向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革命进军。他们藐视困难,才不怕失败;他们重视困难,所以准备有无数次的失败,但不达目的决不终止。全国劳模王凤恩就是在这个伟大的思想指导之下,几年来创造了二百五十余项技术革新,最近又经过四个月的试验、一百余次的失败,最后使冲床自动化创造成功。鞍钢青年工人温玉成也是在同一思想指导下,经过百余次的失败在炼钢技术上获得重要的新创造。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一番话,已经使得不知多少工人、农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营业员李素文和程芙润,接受了这个思想以后,无微不至地关心群众生活,调查了解居民的生活需要,创造了各种各样便利于人民生活的服务方法,把商店变成为供应和改进居民生活的基地,使营业员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和社会活动家。
这些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工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他们学了毛主席著作的一个根本观点,就立刻边学边用,言行一致,迅速抓住了毛主席思想中的革命创造精神。运用到思想上,就迅速改变了思想面貌,获得思想上的大跃进;运用到生产上,就出现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革新创造,使生产上出现了飞跃的局面。
他们那种排除万难,勤学苦钻,发奋读书的刻苦学习精神,深深地激动人心。青年工人李忠保,住独身集体宿舍,深夜看毛泽东选集,怕影响同志们睡眠,他就移到水池子边去学。农村生产大队女队长梁静枝,抓紧下地干活休息和在家里烧饭、哄小孩睡觉时间,坚持看毛泽东选集。他们有各种困难:文化低,识字不多,看理论书要过生字、词句和理论概念的三关;兼职多,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活动多,会议多;紧张的体力劳动,干活一天,已很疲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面,他们利用早来晚走,饭前饭后,会前会后,乘车站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读书,有空就读,没空就挤,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他们创造了“闲时多学忙时少学,决心坚持,不能不学;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坚持经常,养成习惯”的学习原则。他们把学习时间很少变为不少,把一般人看作非常的学习方法,当作学习的常规。有大批的人,就是发扬了这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用几年的工夫,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其中重要的文章,都读了十遍到二十遍以上。
他们对学习毛主席著作所以能够有这样大的革命干劲,有这样高度的热情,有这样顽强的坚持性,就因为他们是工人和农民中的先进分子,他们说:“革命,就得懂革命的道理”,“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学理论就不能完成”,“要创造发明光是技术高不行,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共产党员的党性,在他们身上放射着光芒。所以他们最容易接受和领会充满着党性的战无不胜的科学著作——毛主席的著作。


第8版()
专栏:

归心
袁浩画
杜承恩诗
久客怀归
心似箭,
蓦抬头,
兴万千:
祖国慈航
乘风破浪来蝉联,
红旗招展一声笛,
泊停丹绒不碌。
这是历史新篇,
这是毛泽东时代的旌旃!
归吧,
万顷烟波风和雨,
中流自在过七洲,
朝向祖国的明天。
久客怀归
心似箭,
蓦抬头,
兴万千:
异乡不若家乡好,
跃进年年,
丰收年年!
归吧,
归吧,
不犹豫,
不流连。
寄语诸亲友,
明日相思处,
在天安门前。
——于印度尼西亚
(附图片)
“祖国啊,我们回来了!”
热情的关怀


第8版()
专栏:公社千秋

“赖半仙”
肖玲
福建福鼎县白琳公社开发万宝山后,负责设计这万亩新式茶园的“总工程师”赖金石同志,被社员们称为“赖半仙”。这个山里人心中的传奇人物,原来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种田人。
赖金石同志是一个贫农的儿子,共产党员。父亲在民国十八年时饿死,母亲是当年的红色交通员。因为家口多,只得把他送给赖家当养子。这个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浸大的孩子,1958年参加鹰厦线铁路的建设,以后回到家里。这时他日日在想:现在我能为公社办点什么事呢?春头天,公社开始开发万宝山了,党委会林书记派人叫他上山。他呼地从床上跳起来,拿起一把山锄往山上跑。碰到林书记,他抖了一下手中的山锄说:“你看,我和我的伙伴来报到了。”林书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错了,伙计。你不是从鹰厦线上回来的吗?咱山里现在找不到一个技术员,党决定由你当开山‘总工程师’,负责全盘。”
他楞了一下:“我能行吗?”
林书记握着他的手严肃地说:
“党说你行你就能行。”
他咬了咬牙说:“党要我干,我刀山火海也要上。困难,我不治服它,就不算咱山里擒龙伏虎的好汉。”他用惯常的手势在空中一挥,仿佛那顽山恶石全在他手中捏得粉碎……。
第二天,他上山了。大家干劲冲天,他心里也乐得开花,但是他又想:这开的插花地,东一块,西一块,高一坪,低一坪,不但花工,将来机耕时怎么办?他耳边响起了党的声音:“我们现在开荒,就要想到明天……”。
这一夜,他睡不着,瞪着老大的眼睛望着天花板。哦!翠效大队过去开的是新式茶园,他们咋个开法呢?他摸黑跑了五里路,半夜敲门找翠效大队长商量起来。可是不行!人家开的大部是平地的新式茶园,大山开茶园,这个经验怎么行得通?下半夜他带上一条竹竿又到国营翁江茶场去比样子,人家五尺栽一行茶的,他就在竹竿上划一道黑线,九尺栽两行茶的,就在竹竿上画一道红线。他是偷偷地在比着量的,因为他想:这茶园是专家们设计的,我一没文化,二没勘察仪器,如果明着去请教,我什么也办不成。
第二天,他兴冲冲地上山了。两千多个社员按着他竹竿上的黑道红道,比了比山坡开下去了。奇怪!明明量了五尺宽的园坪,最后只剩下三尺,九尺宽的园坪,也只剩下七尺,老是不能落实。
春寒夜长,他折腾了半夜才睡下。
大清早,他心事重重地来到党委会。
简书记问了一些情况后,笑着说:“你计算过山地的坡度没有?坡面的斜边是要比直边长呀!”
他被问住了。他顾不得吃完早饭就上了山。这一次他串连了五十多个老农,和筑过铁路的青年,开了大半天的“山地技术研究会”。最后大家共同的结论是:“斜边是虚,直边是实,斜边量的尺量,一定要按各个山头的坡度,长于直边。”
社员们按照这个方法开下去,落实了,五尺就是五尺,九尺就是九尺。这下他笑了。
摆在他面前的问题,还不是这样简单。按正规测量时间就要一个月。可是春播就要开始,党委会的日程上,测量加上开山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他想:时间我可以抢,可是测山的水平仪呢?测量杆呢?……
从这天起,他的五十人“技术研究委员会”,一天连开了二、三次会,有时甚至开到大半夜。没有水平仪,用手测、目测代替,没有测量杆,用毛竹竿,没有皮带尺,就用草绳打结来代替。当测量完了一座山头后,他就用细竹竿插标,开山的专业队就沿着竹竿指引的方向开垦。测量后,先用锄头刮去线路的草皮,划出初模,再发动大家讨论定线。这样做虽然累得很,但到底也成啊——他们争得了时间,也为公社节省了一批买仪器的开支。
能想到的事,他都一件件地做了,可是这万亩高标准的茶园,还有很多他想不到的事。连下了三天大雪,又下了一场大雨,满山满岗泥糊糊的,开山的社员一个个摔得像烂泥人。啊,水!这怎么治它呢?他想着想着,没提防“扑通”一声掉下了一个坑谷。哦!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他爬起来马上发动社员干开了:每一坪园旁边开一条沟渠,每一坎挖一个深水坑,水归沟渠就不会满山窜,它一坎一坎地跌下深水坎,减缓了流速,就可以大大控制水土流失,既可养山又可蓄水抗旱。这时,县委组织全县各地公社第一书记来参观了,给他指点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比方说,园坪怎么才能坪坪通车子呀,车道怎么才能适应将来拖拉机耕作需要呀,等等,这样,使他一天比一天更聪明起来了……。
那些天,他什么也顾不上,心里只是装着一座又一座的山。他昂头望去,荒山一天天越变越美了:那数十里内的大小山头,坪平如镜,一层层叠上天;坎直如线,劈条坎能当尺量;渠密如网,像条长龙绕山转;车道宽坦,“铁牛”上山能打转。望着这万亩高标准的茶园,他呼了一口长气笑了。为了这幅美丽的蓝图,一个月来他和“技术研究组”的伙伴们虽然走过了多少弯路,熬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但是到底没有辜负党和群众的信任呵!
现在,赖金石同志已经当上了公社的副社长,他还负责管理这万亩茶园。党和群众给了他更大的信任和荣誉。他回答道:“我一定和大家一起管得更好。”
(附图片)
〔赵志方插图〕


第8版()
专栏:

抓牛要牵住牛鼻子
沈阳第三机床厂工人 陈文亮
不管做什么工作,不可能都是顺顺当当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矛盾,如果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小组是1958年新成立的,组里大部分是新徒工,当时政治空气不浓,互相间不团结,事故多,出勤率一天一天降低,废品率却往上长。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干啥是好,只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弄得我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稳,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两个月没完成小组计划。学习了毛主席著作“矛盾论”,懂得了一切事物里都有矛盾,只有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暴露矛盾,是一件好事,因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你不讲它,它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小组的问题,并不因为我们不讲就不存在;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过去不讲,问题就发展得愈加严重起来。为什么小组生产搞不好?因为过去没有认识到矛盾,也就谈不上抓主要矛盾了。学习“矛盾论”以后,知道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常有很多矛盾,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就像抓牛一样,要牵牛鼻子,这是关键所在,抓牛头、牛尾都不行。我们小组的问题也得这样,不能头发胡子一把抓。我们开了三天会,提出了很多问题,有的说:组长计划性差,心中没数;有的说:师傅态度不好;有的说:砂箱工具不足,不能完成任务;有个青工说:小组评奖不合理,要求调动工作……总之,问题暴露出来不少,而究竟哪个问题是主要矛盾呢?我们把问题排了排队。当然,砂箱工具跟不上生产需要,这是应该解决的;师傅态度不好,组长计划性差等问题,通过小组生活会,这些问题都好解决,并且已经解决了。但是,那个青工的问题怎么办呢?他干活怕累,工作不出色,不愿在厂子干,还想得奖金,而且他的这种思想在少数人中起了作用,发生了共鸣。大家认为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扭转小组的工作,这是落后思想和先进思想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小组会上,展开了两种思想的斗争。大家对那个青工的思想进行了分析、帮助,列举了他的错误言行,一致认为这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必须把它抛弃,才能搞好工作。经过细致的说理斗争,这个青工的思想搞通了,他感到大家的帮助亲切,受到了教育,表示要克服缺点,好好干工作。通过小组会,不仅教育了他自己,也教育了大家,特别是受他影响的那几个人,也主动检查,表示决心。这一来,主要矛盾解决了,小组工作立刻出现了新局面。过去六十个人有一百二十条心,如今只有一条心。大家抢活干,当月有80%的人做到高产,有的一天完成二千多小时的工作量。那个青工也早来晚走,树立了关心计划的思想,过去任务下不去,现在主动跟组长要工作。全组的人你追我赶,互相比武较劲,亲密团结,生产任务由过去两个月完成计划70%,一变而为一月完成125%,出现了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干劲倍增的崭新局面。
我们小组所以能够由过去完不成任务转变为超额完成任务,这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并且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结果。学习了“矛盾论”,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了矛盾,从而推动了生产。通过这件事,充分地证明毛主席著作的光辉伟大,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指南针。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冷”中取“热”
路明
冬天为了取暖,可以生一炉火,这时,取暖的热量来自燃烧着的煤或者木材。可是,如果是在室内安上半导体微气候调节器,那末它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室外冷空气中夺取到热量,来供给室内的取暖。这就是“冷”中取“热”。
如何从“冷”中取到“热”呢?
让我们先看看在金属——导体中出现过的奇妙现象吧。
还在十九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塞别克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焊接起来,组成一个闭合的环。如果在焊接处两块金属有着温度的差别,那末,在这个环路中就将有微弱的电流产生,科学上就把这个现
象叫做“温差电现象”。
后来,法国科学家帕尔帖又发现了和“温差电现象”相反的有趣现象。帕尔帖把金属铋和金属锑焊接起来,当他由铋到锑通过电流时,焊接点的温度升高了三十七度,也就是说,由焊接点放出了热量,可是当他由锑到铋通入电流时,焊接点的温度却下降了四十五度,也就是说,由焊接点吸收了热量。这两个发现本来和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一样的有趣而又重要,但是一百年来,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像“温差电现象”吧,由于温度差产生的电流太微小了,所以只被人们用于温度的测量而已。
近二三十年来,科学家对于半导体——一种导电的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才重新对上面的那两个现象发生了兴趣,而且已经把它们和动力事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了。
在半导体里也有像上面所说的那两个现象存在,而且比起金属导体来要强烈得多,因此,就有实用的意义了。
如果我们把有着铋和锑那样性质的半导体一个间一个地按照往复的方向联接起来,那末,当通入一定方向的电流时,一边的联接点就要吸热,一边的联接点就要放热。当吸热的联接点是放在隔热箱内时,这个箱子里的热量就要被吸走,而放到箱外来,这箱子就变成冰箱了。如果吸热点和室外冷空气发生关系,而放热点和室内空气发生关系,则在同样方向的电流通过时,室外冷空气的热量就被吸走,而从放热点放到室内来了。这样,从“冷”中吸取“热”来取暖的目的不就实现了吗!
到了夏天,又可以反方向的办法通入电流,那末原来室内的放热点就变成了吸热点,原来室外的吸热点就变成了放热点。也就是说,室内的热量被吸走送到室外去了,室内达到了制冷降温的目的。
这种半导体装置,就叫做半导体微气候调节器。只要操纵通入电流的大小,就可以调节放出或吸入的热量。一般的金属导体,通入多少电能就放出多少热量,如果这种半导体微气候调节器的吸热与放热的能力也是和通入的电流成一比一的关系,那末使用起来就未免不合算了。但是,在很早以前,理论上就证明,在一般情况下,通入这种装置一瓩的电能,就可以放出十瓩的热能!不过由于热损失等原因,输入的电能约为放出的热能的50%—60%。
苏联最近在卫生设备工厂里已制造了这种半导体微气候调节器,在试验这种半导体微气候调节器时,已证明输入的电能只占放出热能的50%。
据苏联科学家的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自然界的能量集中的结果。自然界的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被驱散或者被集中。
用半导体装置来产生电能或者产生热能,都是对于太阳能的直接有效的利用。以前,我们利用别的形式的能量,虽然也就是利用太阳能,但都是既麻烦又不经济的。例如木材、煤或者石油,它们只储存了吸收过的太阳能的百分之一,而要使这一点太阳能被我们利用,要经过长期的培育。
无可怀疑,当人们掌握了自然界能量集中规律并逐步改善利用能量的工具以后,人类将会获得比原子能还要优越得多的新能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