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
专栏:

江苏省农业中学如花开满园
管文蔚代表的发言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现在,我仅就江苏省农业中学发展的情况,发表一些意见。
两年来,我省农业中学,这株社会主义教育园地里的新苗,在党的尽心培育下,已经茁壮成长起来了。1958年3月8日,我省海安县双楼乡创办了第一所农业中学,接着扬州施桥乡在3月15日办起了第二所农业中学。3月17日,中共江苏省委又召开了座谈会,在陆定一同志亲自指导下,总结了这两个乡群众迫切要求办学的经验。会后,各地根据这两个乡的经验,风起云涌地掀起了群众性的办学热潮。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农业中学就遍布我省广大农村,职业中学也随着在城市发展起来。“一夜春雨,满园花开。”成为我省农业中学发展中的佳话。
现在我省已有农(职)业中学二千一百七十四所,学生二十七万九千八百九十人,占全日制中学在校学生数的40.2%;其中农(职)业高中五十一所,学生四千九百三十人,占全日制高中在校学生数的4.3%。专职教师有七千九百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教学设备也日益完善。校校有固定校舍,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并且都有了一定的生产基地。现在,各校已经建立手工业工场(厂)一千四百四十六所,耕地十一万五千四百亩。1959年,全年生产的总产值达到四百七十四万元,已经开始走上生产自给的道路。
正常的教学秩序已经建立起来。全省农业中学都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校都设有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三类课程,其中文化课是以语文和数学为重点。根据半耕半读的原则,各校采取半日制或隔日制两种形式上课,每年各有五到六个月的学习和劳动的时间。每一周的教学时间也有二十三小时左右。
农业中学由于课程项目少,教学时间和普通中学大体相同,教学又与劳动生产、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大胆创造,灵活多样;因而,学生的知识质量不断提高。以江阴县西石桥农业中学二年级甲班为例,该班上学期第一次的作文,平均每篇一百五十六个字,错别字有二十个;经努力学习后在学期最后一次作文时,平均每篇四百二十八个字,错别字不到一个,这样的例子很多。根据我们对九百九十三所农业中学的调查,语文和数学成绩,接近或赶上当地同期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水平的有五百五十三所学校。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发展农业中学,不仅使我省高小毕业生全部得到升学的机会,可以放手普及小学教育;同时,还给我们找到了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中等教育事业的途径。据我省盐城专区调查,培养一个全日制的中学生,国家一年要支出一百八十七元,家庭负担也要一百零八元;而培养一个农业中学学生,国家只在教师工资和教学设备方面支出补助费十八元,每人每年可为国家节省经费一百六十九元。实现半自给的学校,学生家庭只要负担三十八元。发展农业中学,还为将来在农村中建立高等学校准备了条件,为实现“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文化革命,开辟了一条新的广阔的道路,也为将来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起一定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农业中学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和其他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它创办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严重的斗争的。这种斗争,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斗争;同时,也有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斗争。
在农业中学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它就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抵抗。他们说什么“不正规”、“办不长”、“办不好”。对于这些错误思想,陆定一同志当时就指出:“这种学校在‘专家’们的眼光中,是不正规的,看不上眼的,我们必须同这种思想作斗争”。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我们相信,农业中学既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是广大群众所需要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就一定能够击败这些错误思想,把农业中学办起来。因此,我们大力地宣传了农业中学的优越性,严厉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错误论调。我们正确地执行了江苏省委提出的“党委领导,群众办学,半耕半读,勤俭办学”的方针,紧紧依靠群众,就地选配教师,组织力量,拟订教学计划,拟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动员全民来支援农业中学。这样,农业中学就在全省范围内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我们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斗争,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接着,我们遇到的是教师缺乏的困难;特别是在徐州、淮阴、盐城地区的困难多一些。我们就在苏南地区动员了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一千八百人,经过短期训练,去支援这些地区。教师问题解决以后,不久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农业中学太多,布局不合理,影响学额的不足。有的地方的社队干部和年龄过大的社员也参加了学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合理地调整了布局,动员已经入学的干部和年龄过大的社员,转入业余学校学习,使农业中学初步稳定下来。当时,还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质量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组织讲师团,分片设点,巡回讲学;建立以普通中学为中心的辅导网;师范学院举办函授,组织短期速成进修学校,以单科独进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师资。经过以上一连串的努力,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得到提高,据东台县对一百六十四个教师的调查,目前教学能力较高的,已由初办时的三十一人上升到七十一人,教学能力较差的,已由四十人下降为五人。这批教师由于年纪轻,受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较少,敢于大胆创造。他们立下了“红在农中,专在农中”的雄心大志,和群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学生建立了同志式的师生关系。他们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社会主义觉悟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中间已经涌现出不少优秀教师和先进学校。仅参加我省1959年12月召开的全省农业中学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的就有先进单位二百三十个,先进工作者五百一十二人。农业中学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教学质量提高以后,我们就着手解决农业中学的经费问题,农业中学的经费,如果全部由国家解决,或者由公社全部解决,暂时尚不可能。但是,经费问题不解决,就要影响农业中学的巩固和发展。1959年5月,江苏省委就提出“通过半天生产劳动,以高产经济作物和副业(手工业)为主,农副业同时并举”的生产方针,在两年内或再稍长一些时间内,做到经费大部自给或全部自给。全省农业中学就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生产自给运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省农业中学,在教师工资、学校办公费、学生书籍簿本费和伙食费方面,达到完全自给的占19%,大部自给的占18.6%,半自给的占31.8%。这样,农业中学便在农村中真正扎下了根。今年,我们要求:凡是已经实现全部自给的,要进一步巩固成绩,稳定收入;已经大部自给或半自给的,力争实现全部自给或大部自给;生产收入较少的,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做出显著的成绩来。我们所以能够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与各级党委自始至终加强对农业中学的领导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党委的领导,这些困难,是很难克服的;因而,也不可能取得现在的胜利。
农业中学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结合,不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了学校经费的困难;而且也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学额,大大提高了出席率。农业中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了农村的技术革新运动。学校本身也创造了不少先进生产技术,开始成为提高农村文化。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据点,如皋县勇敢农业中学对春马铃薯采取芽栽、移秧栽和块栽等方法,大大节约了种薯;该校还采取播前室内催芽方法,试种秋马铃薯,效果都很好。大丰县裕华农业中学的气象站,预测正确率达到95%以上。群众赞扬说:“裕华农中,大有神通,说雨就雨,说风就风”。江阴县西石桥农业中学创造的手摇喷粉机,已经由当地农具厂大量制造推广。农业中学在农村中所起一所(科学研究所)四站(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病虫害防治站、气象站)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显著。广大基层干部也愈来愈亲切地认识到它对促进生产所起的作用。过去有些少数基层干部,一度认为:农业中学占用劳动力,妨害生产。他们想把它改成业余学校,甚至把它当作生产突击队而东拉西调。现在,也改变了这种认识。他们说:“农业中学是个宝,社社少不了,关心农中,就是关心公社好。”把农业中学当作“金子”和“宝贝”了。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农业中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冲破了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重阻碍和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农村中生根立足的。农村没有文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省农业中学越办越多、越办越好的事实,使那些资产阶级“预言家”的预言破产了,他们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服输了。目前,农业中学虽然还存在一些缺点;今后,也还会遇到某些困难;但是,这些缺点和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现在,我省农业中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更加健全发展的阶段。这是总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跃进的伟大胜利,人民公社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伟大胜利。
在今年夏天和明年春天,我省农业中学开始有十三万毕业生了。我们打算:大部分毕业生由人民公社就地分配,转入生产和工作;并通过业余学习的方式,使他们继续受教育。这将是农村中很大一批技术力量的后备军。其中小部分毕业生将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全日制或半日制中学学习;并由公社选择少数优秀学生,保送到城市高级中学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与此同时,我们将根据“积极提倡,大力发展,及时巩固,不断提高”的方针,更多更好地发展农业中学。我们计划到1967年,初中发展到一百四十五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农业中学初中学生二百八十七人。随着初中毕业生的增多,准备在积极发展农业业余高中的同时,发展半工半读的农业高中,以满足十六岁以下的学生继续升学的要求。计划30%的学生以学习基础课为主,为将来培养高级的技术干部和理论干部,以及农村中发展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师资;70%的学生以学专业课为主,实际上,是中等专业学校,为人民公社培养各种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干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还要在农村中建立农业大学。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农业中学进一步办好。


第12版()
专栏:

展开工农学哲学运动,把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更高地举起来!
杜国庠代表介绍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形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报告”和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这两个报告,都紧密地抓住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在1958年和1959年国民经济继续大跃进的基础上,具体地体现了它;既准确地估价了两年来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成就和意义,又恰当地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之下,安排了具体计划的数字。它们到处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不但应该坚决执行,而且值得学习和研究,从而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
大家知道,革命和建设的主体是人,无论总路线的贯彻执行也好,无论大跃进的推动和继续保持也好,乃至人民公社的巩固和发展也好,都是要人去干,主要的是要工农去干的。在这里,工农学理论、学哲学、学毛泽东思想,就显出是一个万分迫切需要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及措施等等,既然是依据毛泽东思想而制订下来,它们的主要的贯彻执行者既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和农民。那么,如果工农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便没法体会那些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及措施等等所由制订下来的精神实质;便没法更好地去贯彻执行;更重要的是没法因时、因地制宜地运用它们而不致违背原初的目的。就是说,不能不削弱广大工农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结合,就可能使我们社会主义的事业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会使目前蓬蓬勃勃地发展着的学习毛泽东思想运动失却应有的广大的工农阵地,这是不容许的。
现在让我来扼要地谈一谈两年来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情形,着重地介绍工农学哲学的一点经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跃进,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活动,在党的领导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也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
两年来,研究机构方面,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东南亚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开展了各所有关科学的研究,进行了对广东人民革命斗争历史、广东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人民公社、少数民族的社会调查,搜集和积累了不少资料。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于1958年初创办了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月刊“理论与实践”,为广东学术界提供了学术园地。各高等学校根据一主二辅三结合的方针,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先后举行了多次科学报告讨论会。群众性学术团体方面,先后成立了哲学学会、经济学会、历史学会、教育学会筹备委员会和逻辑学会筹备小组。各个学会在成立或建立了筹备机构之后,都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今年2月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正式成立。各专区现正在筹备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学会的组织。这些群众性的学术团体的建立,进一步团结和组织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力量,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各个方面的学术活动,进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学术研究,广泛地开展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毛泽东著作。
现在,一个声势浩大的以毛泽东著作为中心的学习运动,正在广东全省范围开展起来。知识分子、机关干部,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情很高,干劲很大。这正因为他们都深刻体会到自己的思想落后于飞跃发展的客观形势,并且,认识到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他们把毛主席的著作,当作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的法宝。用他们自己的话是:学了毛主席的著作,既装上了望远镜,又配上了显微镜,眼睛亮多了,能看得远,看得准。揭阳县梅岗公社棋盘大队的女社员陈绿霞,写了一首民歌,说出她学习了“矛盾论”之后的体会:
主席著作是法宝,学习之后办法多,
人人认真来学习,巧中生巧生产好。
广州中一烟厂的工人,两年来,不管生产如何繁忙,运动如何紧张,始终坚持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一个叫做胡珍的女工,参加该厂工人哲学小组学习之后说:“尝到哲学的甜头,现在赶我也不离开哲学小组”。
工农群众学哲学,学理论,成绩很大。首先是破除了过去诸如“文化水平低就不能学哲学”之类的种种迷信,他们现在不但自己学,还到处作报告,在报刊上发表论文和学习心得。我们组织了几次学术报告会,邀请工人和农民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报告,效果都很好。其次是改进了工作,推动了生产。这种例子,现在是到处都有,番禺县南村公社1958年以前,工作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的“矛盾论”之后,懂得了抓主要矛盾和认识了矛盾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道理,便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问题,积极创造条件,现在已经成为先进的公社。中一烟厂第一车间的工人,学习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这一原理之后,彻底批判了唯条件论,发挥群众的干劲和智慧,用土法制造了十部抽梗机,每部台时平均产量达到五十斤(烟梗),比手工操作每小时平均产量五斤,提高了九倍。许多事实已证明,工农学哲学、学理论越学越深,阶级觉悟就会越提越高。许多工农群众,在学哲学,学理论之前,虽然也积极生产,但还不算完全自觉的。学了理论,眼光看得远,就更能自觉地发挥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一烟厂过去有四个技工,阶级觉悟不高,被称为“四大天王”,参加理论学习之后,阶级觉悟大大提高,事事带头,干劲冲天,已经有三个成为共产党员。
工农群众学哲学、学理论,边学边用,立竿见影。这是因为他们彻底地抛开“理论——实践——理论”的公式,坚决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公式。他们的学习,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比如,在工作和生产中碰到什么问题,就议论什么问题。大家提问题,摆情况,然后大家议论。他们把这个方法叫做大鸣大放大辩论。在辩论中遇到疑难问题或发生分歧意见,就认真阅读毛主席的著作,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根据,用理论来分析具体情况,理论上有了认识之后,又贯彻到实际中去,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其实也就是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有的放矢”,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我学了几十年哲学,就没有现在的工农群众学得好,有时走了不少弯路,这是我们过去的学习方法不对头。参加了工农群众学哲学、学理论的活动,深深觉得工农学哲学、学理论的经验,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真正从实际出发的方法,对于脱离实际专啃书本的人来说,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对于工农群众学哲学、学理论这样的新生事物,这样的空前创举,对其意义和影响的深远,应当有正确的认识。远在1878年,恩格斯在阐述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一旦社会领有了生产资料,……人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真正的和自觉的主人翁,因为他们成了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翁。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它直到现在还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与人们相对立——将被人们十分内行地运用了,因之也将服从于人们的支配了。……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充分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在这时候,他们所推动着的那些社会原因,才得以极大的和日益增加的程度,给予他们以其所希望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的王国进于自由的王国的飞跃。”(反杜林论,第二百九十八——二百九十九页)。
这个“飞跃”,已经在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土地上出现了。从1958年夏天到现在的近两年来,我国工农群众以及其他劳动人民学哲学、学理论的事实,完全证实了恩格斯的科学预见。
同这种“飞跃”相应地出现的是人们的共产主义风格和道德品质的成长。最近在山西发生的“平陆事件”和在广东发生的“马口事件”,都是这种共产主义风格和道德品质正在成长的最集中表现。山西的平陆,广东的马口,都是比较偏僻的地区,事件的发生也都是十分偶然的。可就是在这样偏僻的地区,在这样偶然发生的中毒和失火事件中,也涌现出众多的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物,他们都是新型的共产主义道德的标兵,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我们都知道,封建主义道德,用了一千多年,资本主义道德,也用了几百年的时间,而且是用各种残酷的强制的手段,才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而共产主义的道德,就我们的国家来说,实际上不过是在短短的十年中,就遍地开花,就已经显示出它的巨大的威力。当然,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不是自然而然地在人们的头脑里成长起来的;这是党的长期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在新社会熏陶下的产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鸣锣喝道,摇旗呐喊,把“平陆事件”中那种一处有事,处处支援,一人有事,人人协作的共产主义风格;把“马口事件”中那种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国家财产的,自己负伤还要三出三进抢救战友的舍己为群的共产主义英雄形象,大力宣扬,到处歌颂,直到家喻户晓。
当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完成“从必然的王国进于自由的王国的飞跃”,当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培养了共产主义的风格和道德品质,我们就为过渡到无限美妙的共产主义创造了精神条件。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的崇高使命。我们将为这种光荣的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展开工农学哲学的运动,把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更高地举起来!


第12版()
专栏:

东梁电站照亮了洛门八万农民的心
汪德昌代表谈武山洛门公社怎样发展水电事业
我们洛门人民公社的经验就是:
人有无穷智慧,水有不尽潜力,
人民公社有天大的优越性。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现在,讲一讲我们甘肃省武山县洛门人民公社自力更生发展农村水电事业和综合利用水能的情况。
武山县把水引上东梁山,修成东梁渠之后,在国家帮助下又利用东梁渠水建成了一座水电站。东梁渠和东梁电站给东梁山带来了幸福,也照亮了洛门八万多农民的心。一年多以来,我们又把渭河、南河、聂河、西河的水引上了中梁、小中梁、南梁、北岭,在洛门修成一个横跨三岭、遍布山川的渠道网,把旱地变成水地,普遍的多打了粮食。但是,我们并没有满足于引水上山。向水要到粮食之后,雄心更强了,志气更高了,接着,又向水要电、要工具、要劳力,进一步利用水和电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进军。现在,我们已经建成水力发电站十六座,发电量有七百六十瓩,快要建成的还有十二座,可以发电八百五十瓩。同时,我们还创造和推广了一百多种水能工具。
由于有了水,有了电和大搞综合利用水能,洛门公社已经和一年多以前不同了。生产上炼钢铁、制农具、造纸、铡草、锯木、脱粒、磨面、榨油、弹花、纺织等等和生活上照明、烧水、做饭、切菜以至治病,都开始用了电。全社的一千六百多个工厂,很多工厂是用电力和水能操作。像机械厂,原来只能打铣、铸锅,现在利用我们自己发的电全部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能生产刨床、弹花机、压面机、电动机、鼓风机、碎矿机等中型机具三十多种;纺织厂一年以前还是手工生产,现在从弹花、纺织、倒线到织布等七道工序,全部是利用水能,提高工效二十倍到四十倍,一年可以节约一万八千多个劳动力。全社按十九种主要的水能机械计算,一年可以节约出一百二十七万个劳、畜力,增强农业生产力量,也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在农业上,我们制造了人工降雨器和锥形、鼓形、水枪式七种喷灌器;还搞了水能高线运输。过去我们只是说:“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如今我们已经试用电犁犁地,全社安起电灯的就有三千六百多户。大家高兴地说:“队队建起水电站,幸福银河落人间,白天碾米又磨面,晚上灯下把书念”。我们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大家的干劲也是越鼓越足。初步计算,全社现有的水力资源,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建立水力发电站六十五座,其中比较大的可以建立五座。我们要把这些电站争取在今年以内全部建成,那时候,发电量可以达到五千瓩,不但可以解决工业的全部用电,农业上的耕、耙、播、灌、锄、收,也可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在我们兴修水电站和开展综合利用水能的时候,也和引水上山一样,受到了一些人的阻挠。他们说:“电站不是一口气吹起来的”,“资金、技术、劳力和设备根本没办法解决”,说农民办电是“想摘天上的星”。但是,任何困难都没有挡住我们,事实上我们的电站已经办起来了,而且还要接着办下去。我们又是怎么办起来的呢?首先是因为我们听党的话,按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办事,以及有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同时,我们洛门人民在大跃进中,也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发扬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创造了不少的土办法和穷办法。简单的说:
资金不足,我们就采取两种两步走的办法。一种是先建水力站,后建水电站。水力站设备简单,花钱少,建设快,马上能投入生产,用水力站的收入建设水电站。东梁山在建成水力站以后,带动四个压麻机和一部弹花机,经营半年就买了一部十二瓩的发电机。另一种办法是老站带新站,一站分两站。东梁山就用第一座水电站的生产积累,建立了第二座水电站。一时筹集不出建设水力站资金的队,如果基础较好,就扩大生产,增加积累;基础差的就采取队办社助的办法。加上有社办工业的支援,所以一般的电站都能自筹自建。
缺少技术人员,我们就在自己的铁工、木工、石工、泥水工和青年中培养。采取“留学取经”,“现场练兵”,“老站带新站,师傅带徒弟”和成立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一边实验三结合的电机中学、短期训练班等办法,由一点试办到多点试办,一直到全面开花,就这样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很快地有了一支综合性的技术队伍,现在,我们已经有精通这一行的技术人员一千多人,能够负责设计和兴建水电站的农民技术员就有二百五十多人。
劳动力不够,我们就把全社劳力做了统筹安排,组成了电力专业队,实行专业队和临时突击相结合的办法,农忙小搞,农闲大搞,月月出勤,季季开展。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我们大家提出“一天上马,十天建成,半月发电”的口号,出动了一万名劳动大军兴修电站。像郭槐大队,五百人奋战三昼夜,建成一座十二瓩的水电站,龙泉队出动五百人,经过四天突击,建成一座二十瓩的水电站。每个生产队不仅兴办了小型水电站,还承办一个一百瓩以上的中型水电站。公社也抽调了四千多人,在东梁山上修成一座库容二百万方的大水库。在这个水库上再建立一座三百多瓩的水电站。
缺少器材和动力设备,我们就本着“破除迷信,大胆尝试,一次不成,二次再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大搞铁工、木工、石工、水泥工“四工协作”,电机厂、机械厂、水泥厂、农具厂、发电厂“五厂配合”,工农商学兵一齐动手,能制就制,能代就代,就地取材,自己解决。像没有铁质水轮机,农民林俊彦就用四十天的时间,创制了木质水轮机,只花了四百多元,比买铁的便宜八千多元,两年来一直用得很好。没有钢的压力水管,我们就用木板铆起来用,或者利用废钢筋和自己生产的水泥浇筑管子,有的还把大树从中间挖空来代替。现在全社自造的水能综合利用器水轮机、小型电动机等,就有好几百件。
水力小,不能大量发电,我们就采取多种多样的办法,由利用渠道、水库、坡、崖、坑、埂等一切自然落差,到人工制造落差,把小落差改为大落差,来增加水能。龙泉队利用原来的土坑就建成了一座落差九米的电站;东梁电站把原来的二十七个跌水改为一个跌水,落差从九米提高到二十二米,发电量从十八瓩增加到三十六瓩;侯堡电站的落差高、流量小,就把几条沟渠的水集中一起,成为一个一百瓩的电站;在没有落差的百泉等地就都是采取平地挖坑的办法建立水电站。
一句话,我们洛门人民的经验就是:人有无穷智慧,水有不尽潜力,人民公社有天大的优越性。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有了共产党、毛主席,有了人民公社,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今年以来,甘肃少雪缺雨,大旱局势已定,可是我们洛门已经打下了战胜干旱的基础。我们看到今天,也看到了更加美好的将来,一定再接再厉,在党的领导下,保证今年“大旱大丰收”,并且争取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12版()
专栏:

以猪为纲 六畜兴旺
江西淳湖人民公社全社养猪二万六千七百三十八头,比一九五八年增长百分之一百六十一,每户平均有猪四点一头,实现了每人一头猪。一九五九年全社全年畜牧业收入二十五万五千五百多元,其中养猪收入占百分之六十八。
陈翊科代表的发言主席、各位代表:
我坚决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和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现在我就江西省永修县淳湖人民公社的养猪情况,向大会作一汇报:
我社1959年农业生产,由于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广大群众发挥了高度的劳动热情和智慧,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两涝两旱和病虫害,终于取得了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全公社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长40.5%,皮棉增长27.8%,油料增长42.2%,养猪生产和其他各项生产一样,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全社养猪达二万六千七百三十八头,比1958年增长161%,每户平均有猪四点一头,实现了每人一头猪。到现在止,全社建立养猪场一百七十二个,其中公社办的二个,生产大队办的二十九个,食堂办的一百四十一个,集体养猪一万六千一百七十二头,占总头数的60.5%;各种家禽也发展很快,到目前止,已发展到十六万一千三百七十二只,比去年增长122%。现在到处可以看到“猪牛满圈,鸡鸭成群”的空前兴旺的局面。社员说:公社花开放光芒,猪牛满圈谷满仓,猪壮田肥出高产,猪多肥多多打粮,支援工业大跃进,建设祖国富又强。
我社养猪生产的大跃进,这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胜利。由于广大群众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鼓足了更大的革命干劲,贯彻执行了“公养为主,公私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因此,养猪生产能够多快好省地高速度发展。
由于养猪生产的大发展,给国家、公社、社员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公社根据统筹兼顾、先国后己、先外后内的原则,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肉食品,超额地完成家畜、家禽上调任务。去年12月上调肥猪四千一百六十一头,比1958年同期增长一倍;各种家禽二万零九百三十六只,其他如鲜鱼、鲜蛋、蔬菜等副食品不断的大批的出售。1959年国庆节前夕,曾组织一列二十二节的红旗列车,满载肥猪、牛、鸡、鸭、鹅等,运往祖国英雄城——南昌。与此同时,并出售给其他兄弟公社仔猪五千七百二十九头,母猪三百八十头,有力地帮助养猪事业的发展。
1959年全社全年畜牧业收入达二十五万五千五百七十二元,其中养猪收入占68%。全年
自食肥猪三千九百一十头,每人平均吃猪肉十三斤。社员们说:养猪好处多得很,卖了钱,吃了肉,大力支援国家建设,还积了肥增了产,促进农业生产大跃进。
我社养猪生产获得高速度发展,主要是由于加强了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正确贯彻执行了大量发展养猪生产的方针,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巨大优越性,实行了三级办场,四级养猪。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
一、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是高速度发展生猪生产的根本保证。从公社到生产队,层层建立了养猪生产领导小组,书记亲自挂帅,并有一名副书记专门负责领导养猪生产。公社党委在大搞养猪生产过程中,经常不断向各种右倾保守思想作斗争。起初党委提出大搞养猪,有的人说猪源少,饲料不足,不养为佳。公社党委根据上述思想问题,先后召开了几次干部大会,群众大会,对养猪问题,进行了几次专题辩论。如要不要高速度发展养猪?能不能发展集体养猪?怎样发展生猪生产。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算细账,以及先进事例的对比,找出了过去死猪、养猪亏本的原因。经过辩论,对猪源、资金、饲料等问题,大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办法,从而破除了保守思想,鼓足了干劲,掀起了养猪生产的高潮。同时,公社党委还及时总结了经验,推广全面,使先进榜样在全社开花结果。公社还规定所有干部积极带头大搞养猪“试验田”,深入重点,培养典型,树立标兵,推动全面;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研究,统一布置,统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我社养猪生产所以能够高速度发展,主要是正确贯彻执行了“公养为主,公私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公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大搞公社、生产大队和小队三级办场,公社、生产大队、食堂、社员等四级养猪。为了有利于生产,克服生产中的盲目性,对各级养猪作了具体分工:公社以繁殖仔猪为主,育肥为辅,扶助私养,解决仔猪的不足;生产大队以繁殖仔猪和育肥并重;食堂和社员主要是养肥猪。在发展的步骤上,首先大力发展母猪,队队建立养猪场。
各级党的组织在发展集体养猪的事业中,对于私人养猪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社员没有小猪,养猪场给予帮助解决,社员手里一时缺钱,便签订合同,付以预购定金,或者分期偿还。此外,公社、大队在搭配饲料和安排劳动力方面,也给予必要的照顾。
千方百计攻克养猪“五关”
三、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破除迷信,想尽一切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的攻破猪源、饲料、基建、管理、防疫五关。
首先是猪源关。我们依靠群众,自繁自产,自力更生,大力发展母猪。我们采取“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办法,现已培养母猪三千多头。为了进一步作好配种工作,采取早配、早怀,做到母猪两年生五胎,并积极推广双配、复配、人工授精等技术措施,使母猪产得多,产得快;三十至四十头母猪中,留种公猪一头。
其次是饲料关。我们除及时拨给养猪场和社员养猪饲料以外,在解决饲料不足问题上,主要是依靠群众就地取材,大搞野生饲料和青饲料来喂养,通过“挖、采、种、利”四个办法。“挖”就是挖野藕、葛藤等;“采”就是采菱角藤、浪草根、黄花菜等;“种”就是在屋前屋后、园旁地角、开荒种菜,以及在水里种革命草、水浮莲、水葫芦等;“利”就是利用农作物的副产品作饲料,如油菜秆、薯藤、芝麻叶等作为青贮饲料。以上四个办法,在全社推广以后,青粗饲料得到了解决。
第三是基建关。随着养猪生产的大发展,对于养猪场的基本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勤俭建场的原则,充分利用废料破屋建猪场。公社养猪场,就在空隙的土地挖上埚,用芦苇、干杂木建猪栏,这种猪栏是冬暖夏凉,既节省资金,又便于管理、便于积肥,也适应生猪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第四是管理关。采取划分养猪专业队的办法,根据需要与可能,挑选一批有一定养猪经验的积极分子,把他们固定下来做饲养员。在管理上,把大猪与小猪分栏,公母不合群等办法进行饲养。对饲养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套制度,采取“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任务、定饲料、定奖惩”的七定办法。并把养猪人员做到专职使用,在一般情况下不要调动。随着养猪事业的发展,大搞工具改革,土的、洋的、大的、小的都在积极试制,成功了就推广,逐步实现养猪三化:即用水自流化,饲料粉碎机械化,运输车子化。
第五是防疫关。随着养猪生产的大发展,防疫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稍有疏忽,就引起大批死亡。因此,积极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作好防疫工作。做到勤垫草、勤换草、勤打扫、精心管理、细心饲养,并经常进行预防注射,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除搞好群众性的饲养管理工作外,公社建立了兽医院,每个生产大队成立防疫小组,各养猪场配备有防疫员,从而基本上消灭了猪丹毒、猪瘟等传染病,减少了猪的死亡。
四、为了促进养猪生产的发展,在公社范围内开展场与场,队与队,食堂与食堂,社员与社员之间的比发展快、比养得多、比成活率高、比饲养管理的好的“四比”红旗竞赛。通过检查评比,养猪生产大大推进一步。实行十天一检查,一月一评比的制度,大大鼓舞了饲养员的积极性,加强了他们的责任心。
我社的养猪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还必须以更大的干劲和更快的速度发展生猪生产。我们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今年发展到七万四千一百头,比去年增长177%。其中集体养猪达到五万至五万五千头,占全社养猪头数的67.4%。实现这个计划,按全社人口计算,每人有猪达二点二头,每户达十一点七头,每亩田达一点一头猪。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并已经成为每个社员的实际行动。我们深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进一步发挥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坚决依靠广大群众,我们一定可以完成和超额完成这个计划,实现1960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