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大写的“人”
柳笛
四十多年以前,高尔基曾经用当时许多人所不熟悉的声音,坚强而自信地说过:“人,这个字听起来多么骄傲!”“人,从混浊的小市民的泥淖中抬起头来,认清自己的永生不灭的创造意志吧!”高尔基要人们去做大写的“人”。
什么是大写的“人”?开始读高尔基的话,只知道,在俄文中用大写的字母写出人的名字,是尊重和敬爱的意思,就像我们用头号字来写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后来进一步了解,高尔基所说的大写的“人”,正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大的英雄形象,是亿万劳动人民的不朽的英雄形象。今天,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共产主义的思想风格风靡全国,于是,这种值得大写的人在我们面前昂然屹立,到处可见,简直不可以数计。最近,许多城市的人民公社以生产为中心,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彻底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大大地改变了城市居民,特别是家庭妇女的精神面貌。于是,我们看到,几千年来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跳出了狭小天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行列中来了。她们也正是高尔基所说的大写的“人”。
家庭妇女成为大写的人,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变化。过去,人们常常把“家庭妇女”这个名词同愚昧无知、保守自私、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等等落后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可是今天的时代不同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度发展的新形势,家庭妇女也以全新的战斗姿态和精神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人们不能不对她们重新认识、刮目相看。她们并不是愚昧无知,而是聪明能干;并不是保守自私,而是大公无私;并不是心胸狭隘、目光短浅,而是心胸开阔、目光远大,具有革命的雄心大志和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她们不仅已经“从混浊的小市民的泥淖中抬起头来,认清自己的永生不灭的创造意志”,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她们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一样,不是小写的人,是大写的人,是我们新时代里全新的人。
看看下面这些大写的人吧:
上海蒙自路第三里弄委员会的居民黄丽华,当她还被困郁在家庭的小圈子里的时候,她总感到自己迟钝和自卑;但是一经组织起来参加了生产活动,她的心情舒畅了,眼光开阔了,对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关心了,过去被束缚着的智慧才能充分解放出来。最近,黄丽华在里弄五金生产工场中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大搞技术革新,创造了代替人工分拣钮扣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八倍,还试验成功了一部电动冲床。邻居们都称赞她说:“黄丽华变得聪明了。”“谁想到,这两年来她变得这么能干了。”
沈阳市大东区大什字街第六居民委员会,以孙景兰为首的十几名家庭妇女在一起讨论说:“全国都在大跃进,咱们能坐在家里等别人建成社会主义吗?”她们的结论是:不能等,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盖瓦。于是她们千方百计,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不到半年的光景办起了耐火器材厂、小五金厂和铸造厂,参加生产的家庭妇女有三百四十多人。她们没有工具就自己做,没有技术就下苦功夫学,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创造精神。一年时间,那个耐火器材厂从两间厂房扩大到四十八间,从一台机器发展到二十台,从过去仅能生产耐火砖发展到能生产七十多种产品,从月产值二百元发展到五万元。这是多么巨大的力量,多么惊人的创造!
这些动人的事例,在各地层出不穷。至于在大办城市集体福利事业中,充当服务员的家庭妇女那种关心群众、关心集体、舍己为人、热心为大家办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风格,更是光耀夺目。
城市家庭妇女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这和全国各城市大办街道工业、大办公共福利事业、大办公共食堂,全面组织人民经济生活等这些新鲜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新鲜事物一出现,城市家庭妇女的面貌随着焕然一新。七十六年以前,恩格斯曾经指出过:“只要妇女被摒弃在社会的生产劳动以外而只限于家中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跟男子的平等,便是不可能的。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而家庭工作仅占有她们很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正因为全面组织城市人民经济生活,城市居民的生活集体化、家务劳动社会化,使得成千成万的家庭妇女从繁琐的使人愚昧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直接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因而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她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变了,在社会上的地位变了,同集体、同国家的关系也变了。更重要的,是思想面貌变了。她们把自己的命运和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她们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清除了迷信保守的旧观念,心胸开阔起来,目光远大起来,共产主义的精神发扬起来,她们真正成了大写的人,成了像毛主席所说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物质和精神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存在决定意识,反过来,人们的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又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千千万万大写的人,这些大写的人也一定会用大写的字为我们这个时代写出巨大的诗篇!


第8版()
专栏:大家谈

都做“一类苗”
 金玉
当前,在农业战线上,到处看到横扫千军的消灭三类苗大战。三类苗躲到哪里,围剿的红旗马上插到那里。锄草、松土、追肥、抗旱……从来没有看到过像这样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场面!公社书记都把帐篷扎在田头,亲临第一线。“坚决消灭三类苗!”三类苗成了众矢之的,为了争取1960年农业大丰收、保证更好更全面地持续跃进,我们不能容许“三类苗”存在。
一位公社党委书记说得好:“有了一类人,才有一类苗”。这句话说得一针见血。的确,苗是人培植出来的,苗是受人管理的,有哪一级人,便有哪一级苗。有了那种干劲冲天的人,三类苗便永远不得露头。我们能移山填海,能修理地球,能改造天地,难道三类苗就不能一举消灭吗?能和不能,首先在于有没有树立“一类苗”的思想,有没有消灭“三类苗”的干劲。党一再号召我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对于每一个革命者说来,也就是要像禾苗一样做“一类苗”,做促进派、做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有了共产主义的雄心大志,有了革命的冲天干劲,便能做到:“任务大,没有我们的干劲大;困难多,没有我们的办法多”。困难都要向我们低头,理想都可以成为现实,三类苗都可以跃为一类苗。
“三类苗”,是下游,是落后,这和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完全不相称。人们都要急起直追,跟上形势,坚决做“一类苗”。苗是靠人改造,人是靠思想改造,思想决定行动。“三类苗”要自己发奋图强,茁长壮大;所有的人都应该去帮助“三类苗”成长为“一类苗”,要追肥,浇水,做田间管理。我们的国家有充足的阳光,肥沃的土壤,温暖的气候,可以培养一类苗生长壮大。正是“一类苗好上加好,二类苗一跃再跃,三类苗大跳特跳!”让“三类苗”都成为“一类苗”吧。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一万和一千
中共辽宁黑山县委第一书记 王树森
我们黑山县的历史并不长,在几十年以前,北部还是重重叠叠的漫长起伏的青山,南部是一片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烟稀少,良田无几。自日本鬼子统治了十四年,把所有的树几乎砍光,把青山变成了秃山,使山水肆无忌惮地倾泻平原,汇成了五条大河,日积月累,河身扩大,那真是无山不秃,无河不害。
现在变了,天翻地复了,和过去截然不同了!仅仅两年的时间,就修成中型水库五座,以及很多河网、渠道、深井。两年来的水利建设工程量,相当于前八年所修建工程量的六倍,灌溉面积增加五十三倍,随着水库、河网的建成,也基本实现了荒山四旁都绿化。
现在的黑山真是秃山全披上绿纱,荒地尽变良田,大水库像海一样,波浪滔天,一碧万顷,水上白鸭群集,山下锦鳞游泳。深井星罗棋布,衬托在水库四周,有如群星伴明月,显得格外美丽。和水库相接的就是河网和渠道,库库相接,渠渠相连,河河相通,纵横交织,大地飘银带,绿网罩良田,既能灌溉又能通船。真是一幅山青水秀美丽的图画。
这些水库工程刚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人挑人担,干劲虽然很足,可是效率不高,进度迟缓。有的水库最远的取土场,离大坝五华里。来回十里地,空手每天走十趟,也是够累的了,何况还要担着一百斤土呢?当时计算,每人每日平均只完成零点一方土。更加春耕播种和夏锄铲趟,也已相继来临,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发生了矛盾。大家于是就动脑动手实行巧干。
大搞工具改革,口号一发出之后,群众立即响应。他们昼夜苦思,甚至有时为提前制成,忘掉了吃饭。经过一段刻苦钻研,克服了重重困难,成批的、无数的新工具创造出来了。如友邻水库民工和干部一起创造的“地滑车”、“轱辘马子”、“高山飞车”、“空中飞篮”等工具。河网工地木匠张玉金,一个人就创造出十三种先进工具。
新的工具出现了,人们喜笑颜开,不但减少了大批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实现了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双跃进,而且也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解放了一双手两个肩,大大地提高了工效。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说:
党的领导决心大,
千难万难都不怕,
工具改革多又全,
千日工程百日完。
工具改革,实现半机械化,土机械化施工之后,工地变成了工厂,到处都可以听到歌声,机械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霄。“地滑车”满载一车土,车上还坐着人,从远处望去,不知是什么车,像火车,不冒烟,像汽车不用油,真似海洋里军舰一样,在波滔汹涌的大海里航行着。抬头一看,空中飞篮,高空邮车,像穿梭一样地上下翻腾,循环不已的忙碌着。河网工地工具也大显威风,实现了劈土不用镐,挖土不用锹,运土不用挑,机械人操纵,工效大提高。无论水库和河网工地上,人们在劳动中到处唱着这样一支歌:
筑堤挑土辈辈传,
一双手来两个肩,
不管土多石头大,
不是挑来就是搬。
技术改革大开展,
从此筑堤不用担,
双手双肩全解放,
工具改革好处说不完。
工具改革所走的道路,是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土到洋的过程。开始时大都是土的、小的、半机械化的,逐渐走向洋的、机械化的。现在黑山县龙湾水库加固升级工程,大部实现了洋的、较高的机械化。广泛地使用平运传动机、履带式卷扬机、地下循环列车、索道牵引机、高坝卷扬机。工效由原来土机械化提高几倍,十几倍的基础上,又提高到几十倍,最高的达一百多倍。龙湾水库原来计划一万人施工,实现机械化后,以同等的时间,用一千人就可以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
水利建设中笨重的体力劳动减少了;工效大大地提高了。人们无时无地不在复诵着一万和一千的比例。这是多么使人心情振奋啊!让我们来为继续大搞工具改革高歌猛进吧!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葱郁林荫道
朱米
行道树是嵌在马路上的翡翠线,许多线又交错成一个怡人的绿网,这个网,又把城市分割成许多宁静的小区,连那些车水马龙的繁杂景象也沉没在这绿线下。各式各样的建筑,受到迷人的绿线衬托,又添上几分绮丽。何况在这绿线上还串连着许多珠宝——街头公园、花圃。这和谐的一切,构成了一幅生意盎然的街景。
几千年前,就有秦始皇“治道立木”和蔡襄公“夹道树松”之说。几千年后的今天,林荫大道已在人民城市的绿化、美化、香化和彩化中普遍出现了。老的城市由于兴建了林荫大道而显得年青,新的城市本来就有林荫大道伴着她诞生。
这个与市民广泛打交道的绿网,她装饰着整个城市,还为城市默默地做着许多工作。
她与许多植物一样,吸下人们排泄出的二氧化碳以及燃烧所排出的劣质气体,呼出每个生命所不可少的氧。此外她还像一个清洁工人那样,把许多灰尘收集到自己的身边。有人试验过,每一平方米榆树叶叶面上,一昼夜可以滞留三点三九克的灰尘。
她还把土壤深处的水吸上来,并散发到空中去,滋润着每个行人,调和着全城的空气。有人估算过:每一百公斤的阔叶树的树叶,一年可蒸腾出七万八千九百至八万二千五百二十公斤的水。就是针叶树同样重量的树叶,一年还蒸腾一万三千四百八十八至一万一千三百零七公斤的水哪。
噪音是影响人们休息与健康的坏东西,可是一个活跃的城市,又怎能一点噪音也没有呢。不过行道树却是消除噪音的能手。有人测定过说:在建筑物高大而没有树的大街上,比林荫大道的噪音要多五倍。
炎夏的骄阳,把大量的热能倾泻到大地上,柏油马路有时热得比空气还能高出五度,路面就变软甚至有些熔化了。就是在初夜的时候,路面、墙壁还散发着炙人的热气。但是在林荫大道上却又是一个模样。就拿白杨树来说吧,经过它的太阳光,有13%被反射出去了,77%被吸收掉,只有10%侥幸地透过,但也无关紧要了。所以在大道上,一株树就是一柄遮阳伞,一行树就是一道绿色长廊。行道树就这么默默无声地工作着。
不过要想在行道树中做一名慓悍的列兵,却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应该是:美丽、健壮、长的快、定期落叶、少有病虫害等等。常见的有:法国梧桐、白杨、洋槐、黄金树等。不过我国幅员广大,适用树种一定不少。将来一定会有许多美丽壮观而具有独特风格的各式林荫大道,使社会主义的城市更加绮丽多彩。


第8版()
专栏:

广播员
张之维
自从开展技术表演赛以来,可把广播员小孙忙坏了,一堆堆的广播稿件,堆在桌子上。像一座座小山。可她每天都连班加点的把这些稿件处理完。这几天,时常有几个楞头楞脑的小伙子,一闯进广播室的门,就指手划脚地说:“喂,小孙同志,你看看这些报捷书……”小孙听见这话气极了,对这些顽皮的小伙子真有点束手无策。她想:你们呀,甭拐弯抹角了,早知道后边的话是:“创造奇迹满火车,你还在家恋被窝”。可是我没来晚呀,还提前一个小时呢!她委屈地鼓了鼓嘴,又想:这些楞头小伙子,就不知体贴人。
真的,近月来,把广播员可真累的够呛,每天守着那台播音器,九点,十点,十一点,广播起来就没个完。她实在熬不住了,就躺在床上睡一会。一听见锣鼓声,一骨碌就爬起来,扭开播音器就广播,一口气到十二点。二班的也下班了,她还恋恋不舍地守着播音器,直到赵书记来催她几遍,才慢吞吞的离开广播室。可每天一清早老受这些小伙子们的抢白。她真感到有点委屈。
每天工作一开始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然后就开始忙着翻看这些字迹尚未全干的报捷书。这间屋子很宽敞。广播器只占这间屋子东部的一个墙角,其余的大块地方,都叫那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报捷书给占满了。
小孙正巡视着这些报捷书,突然“分秒”这两个大字一下跃到眼前,下面的内容是:
“机械车间王振发同志,发挥了敢想敢干的高尚共产主义风格,肖轴钻眼胎具,从昨天下午三时十分试验成功,三时十三分正式投入生产,由过去十分三十秒钻一根肖轴,跃到二分二十五秒一根。”
啊呀!真的成功了。她羞涩地低下了头,后悔昨天不该说王振发:“你甭吹了,二分钟一根,哼!不怕把牛皮吹豁了边!”虽然是开玩笑,但是……
她赶快拿起了报捷书,跑到播音器前,对好了音量,用高昂宏亮的音调开始播送:“机械车间,王振发同志,发挥了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肖轴钻眼胎具从昨天下午三时十分试验成功,三时十三分正式投入生产,由过去十分三十秒钻一根肖轴,跃到……”
咚咚铿,咚铿,咚,一阵锣鼓声,鞭炮声淹没了她的声音。“小孙,小孙……”一个楞头楞脑的小伙子跑进来,“别,别,别广播了……”由于激动和急躁,他变得有点口吃了。“咔”小孙机灵地闭上了广播器。“怎么的了?”小孙惊疑地问。“这张报捷书,又,又,又落后了……”“又落后了!”小孙追问了一句,“看看这!”只见报捷书上写着:“由过去十分三十秒跃到二分二十五秒,现在又跃到一分五十六秒了。”这时,王振发来了。小孙瞅了他一眼,感到脸上热辣辣的,不好意思。“来来,振发同志,到播音器前介绍介绍先进经验吧。”党支部赵书记把小王请到播音器前。小孙也忙着调整音量,给他让地方。她望着还未讲话的王振发,望着他那一对发光的滴溜溜转动的黑眼睛,脸上虽然有些热辣辣的,可心里却感到甜蜜蜜的……。
(原载抚顺“文学新兵”)


第8版()
专栏:

小巷初春 赵志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