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沿河建厂 充分利用水运
交通部副部长 孙大光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随着国民经济全面持续的飞跃发展,新的城市和工业基地大量增加,各种大、中、小型的厂、矿、企业像雨后春笋,商品流转额和物资交流量迅速增长,作为国民经济先行部门的交通运输业,必须相应地高速度发展,才能保证和促进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两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的增长,都高于工农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建设大跃进对交通运输的要求。但是,目前许多地区仍不断出现客货积压的现象,各种运输方式都还不能充分满足客观需要,交通运输业仍旧是当前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为了加速交通事业的发展,国家在今年的基本建设安排中,已扩大了对交通运输的投资比重,以便使交通运输同生产和建设继续跃进的需要相适应。同时,全国交通运输部门的广大职工,也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着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一条龙”运输大协作的群众运动。这对迅速提高运输能力,更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经济对交通运输的要求,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作用。但是,要想彻底改变交通运输的落后状态,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对交通运输的建设。要以铁路为纲,逐步建成水陆空相互结合的、以现代化运输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特别是要从工业布局上,对交通建设通盘加以安排。
从有些地区的运输情况来看,由于有些厂矿过去在建设规划中对厂内外运输条件的全面安排不够,已经给企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相反地,有些厂矿由于在建设规划中充分注意了运输问题,能够综合利用各种运输工具,并切实加强了对运输工作的领导,因此,运输工作便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建设的跃进。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在厂矿建设中必须充分注意运输条件;在考虑工业布局时必须同时考虑交通运输的布局”。这也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特别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各项事业的发展,既要高速度,又要按比例,这就给计划工作和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任务: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以对全国自然资源与生产力作最充分最经济的使用为出发点,来合理安排工业基本建设的地区分布。应使工业布局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应依据各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考虑到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合理分工,密切协作,以逐步建成全国范围内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
马克思早就说过:“运输工业……它表现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内的继续。”(注一)列宁也曾指出运输业是联系工农业生产的物质支柱。他在“全俄运输工人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讲道:“联系工农业的物质支柱是什么呢?这就是铁道运输和水路运输。”(注二)马克思、列宁这些英明的论断,充分说明了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的实际经验和体会,也完全证明了运输与生产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凡是有生产和消费的地方都离不开运输,运输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生产建设如果离开了运输是寸步难行的;生产带动运输,运输促进生产,两者是辩证的关系。我们在生产运输工作中,强调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大力推广产、运、销“一条龙”大协作的经验,在新的厂矿建设中更应该充分注意生产与运输的密切结合和合理安排。正确地解决工业建设布局与交通运输建设布局的结合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非常重要的方针性、战略性问题之一。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书中写道:“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有很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注三)历史悠久的我国民族,也正是在黄河、长江等水系流域和沿海地区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的。我国的水利资源异常丰富,水运条件非常优越:全国有总长达四十二万公里的天然河流五千多条,有大小湖泊九百多个,有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特别是世界四大河流之一的长江横贯我国中部,长达五千八百公里,干支流通航里程六万余公里,下游水深流缓,可通行五千吨级的海轮。此外,尚有长达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冀、鲁、江、浙四省,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历史悠久,著名于世。我国地处温带,绝大部分河湖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大陆海岸线长约一万二千公里,有许多优良海港和河港,是发展水上运输和水陆联运的重要枢纽。有无数峡谷,可以建成巨大的水库和发电站。而大的河流两侧,一般的不是盛产粮棉的平原,就是矿藏丰富的山区,因而也是国家工农业生产建设的重要地带。
建设厂矿是为了对国家的天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加工,而充分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则与对煤、铁、石油、有色金属、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同样的意义。因此,在工业布局和厂矿建设中,充分注意到开发水利、利用水运、使工业靠近动力来源和交通动脉是完全符合国民经济的总体利益的。
解放十年来,我国人民已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水利建设的辉煌成就。平原地区的河网化迅速发展,整治开发河道运输的工程,正结合农田水利的建设和短途运输的群众运动积极进行,像三门峡、新安江这样规模巨大的水利枢纽正在施工兴建。今后,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搞水利建设的有利形势下,更应考虑尽量沿河建设工厂,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水利资源和发挥水上运输的优越条件。
沿河建厂可以充分利用量大价廉的水运运力。因为一个较大的厂矿或工业基地,其每年运输量高达数百乃至数千万吨,这样巨大的运输任务,仅靠一种运输方式是不能充分满足需要的。实际上任何一种运输工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这种运输工具受到季节性限制的时候,正是另一种运输工具发挥长处的时候。如果只有一种运输方式,便容易在运输任务激增或客观条件发生某些变化的时候,形成线路堵塞或港站通过能力不相适应的饱和状态,甚至造成生产运输互相脱节的现象。如果有条件利用水运,增加一种运输方式,则可大大减轻陆上运输的压力,并可在综合利用各种运输方式当中,充分发挥水上运输的优越性。
在一条河流上,可以同时行驶数量众多的船舶,一个中型船队,可由一条一千马力的拖轮,拖带载货五、六千吨的驳船队,长江2020轮曾由上海至汉口创造了上水拖带十条驳船,载货六千九百零八吨的高产纪录。由于船舶载运量大,以及船舶的每马力工作效率比火车、汽车为高,因而轮船运输的成本费用也比较低。特别是用大型的拖驳船队装运煤炭、石油、木材、矿石等大宗物资,费用一般都比陆运低廉。在基本建设方面,利用天然河流通航不需占用土地,不需铺轨筑路,必要时开挖运河、整治航道,也都可与农田灌溉、防洪排涝、水力发电、工业用水等事业的建设结合起来,能够发挥综合利用水利资源的巨大效益。例如广东省的连江渠化,包括五个梯级的全部闸、坝及航道、机械等工程,仅用钢铁七百吨左右,水泥二万吨左右,木材五千立方米,总投资额仅一千一百四十万元。可以收到的效果是:从连县到连江口的一百八十公里航道,最小水深达到二米,滩险消除,流速平缓,河面宽阔,通航船舶可由现在的最高载重量十五吨,提高到六十到五百吨,并日夜畅通;年运煤量可由1958年的十万吨,增加到二百五十到四百五十万吨。如按1962年预计煤运量一百五十万吨计算,运输费用可比渠化前节省一千七百五十五万元。并且渠化后利用各闸坝的水头发电,可新建四个水电站,装机容量共达三千八百六十瓩,能解决阳山、连县及港湾、船闸与农村的用电问题。而建设一公里单线铁路,比开挖一公里航道约需多投资40%,多耗用钢材五倍左右,水运航道的维护费用及保修用料更比铁路少得多。在制造运输工具方面,按每一个载重吨所需的钢材计算,火车也比轮船多消耗一倍以上。而船舶载重量大、用人少、节省劳动力,更非其他运输工具可比。因此,在以铁路为纲、各种运输工具相互结合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发展能够少用钢铁、少用投资,在人力物力使用上最为经济的水上运输,是完全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的。
从我国历史上看,许多名城重镇和较大的工业商业基地都建设在水边,这决不是偶然的。全国闻名的天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南京等大城市都发展在内河边上,或者有河流出海的海口,湖南省则有90%的城市是位于江河两岸的。长江沿岸的许多城市和上海黄浦江两岸建设的许多工厂,也都是选择了最为方便经济的水上运输条件。在我国正在有计划地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水运,以节约投资,节约钢材,节约劳动力。
正因为沿河建厂有上述各种好处,所以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布局上的一种新的趋势。苏联近十年来在沿伏尔加、第聂伯等河流上的许多城市中,兴建了许多新的工业企业,如萨拉托夫、乌里扬诺夫斯克、喀山、古比雪夫等。在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为了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也多是把工厂建在河边上。如1954年美国82%的炼钢厂、93%的冶金厂和全部新建的炼焦炉,都建设在水道附近。在西德还有专门的运河通往较大的工业中心,类似铁路的专用线,与有关城市和工厂联系起来。因此,为了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最充分最经济地利用国家资源,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充分利用水运,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沿河建厂。这一措施是完全符合国民经济的根本利益的。
当然水上运输与陆运比较也还存在一定缺点和局限性,例如它的连续性较差,运输速度较慢,以及目前许多河流上的水运成本还较铁路为高等等,所以有些同志还不重视或者不习惯利用水运。以致在铁路、公路运输压力都很大的情况下,而没有千方百计地发挥水运作用,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看到,现时这些缺点并不是不能克服的。例如,可以采取沟通河网、减少中转倒载的办法以提高水运的连续性;可以用改善船舶技术性能和改进装卸作业等办法以加快运输速度;特别是通过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上述缺点必然会逐步地得到克服。而且几年来这些缺点已经或者正在克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何况对于某些时间性不太迫切的大宗物资来说,运输速度稍慢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因此,提倡充分利用水运,提倡在国家工业布局中建设厂矿尽量靠近水边,特别是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密切结合水利建设,以充分发挥水上运输的作用,这实在是一件好处特多、最为经济的大好事。

沿河建设工厂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量大价廉的水上运力,而且可以收综合利用之功。它可以使工厂就近取得廉价的水力电源,节约输电线路的建设费用,可以解决工业及城市的用水和排水问题,有利于美化工厂环境和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并且这种工业布局也为国防上所需要。
沿河建厂可以就近取得水利枢纽供给的廉价电源,并节约输电线路的建设费用。例如:每千度水电的成本比每千度火电的成本低20%至30%以上,火电的输电损失,一般约占装机容量的5%至8%。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力发电,这是我国迅速发展电力事业的重要方针之一。同时,在水利枢纽附近建厂,其输电线路可大大缩短,而每一公里输电线路的投资即达十几万元。如果全国各地在工业建设中,都能充分注意沿河建厂,尽量利用水力发电,那么,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约输电线路投资的数字,将是相当可观的。
沿河建厂可以解决工业及城市的用水问题。随着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现代工业及城市的用水,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解放前根本没有什么工业,人口只有二百万左右;解放后经过十年来的建设,现已建立了许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工厂。既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基地,改变了单纯消费城市的面貌。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建筑面积扩大一倍以上,目前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都感到紧张。又如江苏北部的徐州市,是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的交叉点,是我国南北交通和东西交通的重要枢纽,在经济上是个产煤工业基地。但是由于不靠近河流,因而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也都相当紧张。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按人口计算一般每人每天需水半吨以上(即零点五立方米),如按每人每年平均用水一百吨计算,一百万人口的城市,年用水量达一亿吨左右。一个年炼钢五百万吨的钢铁企业,其用水量约为每秒钟平均七至十个立方米,全年耗水约二至三亿吨。很显然,如果在水边建设厂矿和城市,其用水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如果不靠近水边,在这方面就会增加许多额外的负担。目前正在积极兴修的京杭大运河,不仅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将使北京、徐州等许多缺水城市的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问题获得根本解决。正在规划中的松辽运河,则可把东北三省连接起来,使沈阳、鞍钢等重要工业基地,既增辟了水上运输线路,也便于充分满足工业及城市的用水问题。
沿河建厂可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美化工厂环境。例如许多风景优美的城市和疗养区,都是有山有水靠近海边河边或湖边的。靠近水边建厂,不仅交通运输便利,用水排水方便,而且容易绿化成荫,气候比较调和。这种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自然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劳动后的休息娱乐,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特别是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对提高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将与日俱增。一个大型的工矿企业或城市,如果能依江傍水,使周围环境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工厂如花园,这对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是非常有利的。
沿河建厂的工业布局,也为国防上所需要。从战时运输和防止破坏的观点来看,不仅沿河建厂可以增加一条能够担负大量运输任务的水上运输线,而且这种运输线一般说是较陆上运输线更难破坏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了河运可以成为战时运输的重要力量。

当然,提倡沿河建厂并不是主张一切工厂企业都应建设在河旁水边,这只是在有条件的地方,特别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的分布进行新的厂矿建设时,应该充分注意到结合运输条件,尽量沿河建厂,以达到充分利用国家水利资源和充分发挥水运作用的目的。提倡充分利用水运也绝不是排斥其他各种运输方式,贬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的作用。特别是绝不贬低铁路运输的骨干作用。相反地,正是为了减轻铁路、公路运输的过重负担,而使各种运输工具都能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和充分利用。
总之,沿河建设工厂,充分利用水运,这是当前我国工业布局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把它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妥善地加以解决。在现有厂矿企业中,凡是有条件利用水运而至今尚未充分利用的地区和单位,应该迅速改变现状,尽快地把水运事业发展和利用起来。如果开挖一段不长的运河就可使某些厂、矿、城市与较大河流沟通起来,增加一种新的运输方式,看来这种投资不多、消耗不大而经济效益显著的工程,也是必要的和合理的。
工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高速度发展的百年大计,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种全局性的问题,往往不容易被人们迅速看清和深刻体会,必须认真地想一想。正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所说的:“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注四)工业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关系,正是这样一个必须引起我们认真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目前,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全国河网化的事业已经结合大兴水利和短途运输的群众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全国各条水系互相沟通,大小河流脉络交错,干线支线密如蛛网,水运体系四通八达的新局面就可逐渐形成。相信各有关部门在安排工业布局和厂矿建设时,也一定能够充分考虑到交通运输条件,综合利用各种运输工具,特别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水利资源,充分利用水运,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度的发展。
(注一)“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66页。
(注二)“列宁文选”两卷集第二卷,苏联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840页。
(注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第一版,第591页。
(注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1年第一版,第174页。


第7版()
专栏:

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
赵紫阳
编者按:广东“上游”第五—六期刊载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赵紫阳同志的一篇文章,原题是“农业生产的新阶段”,共分三部分,下面是这篇文章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摘要。
为了迅速发展农业,必须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当前农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就是农业持续跃进的需要与落后的农业工具之间的矛盾。只有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是今后实现农业持续跃进的根本保证。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取得了胜利的工人阶级,必须对农业实行两种改造:一是社会改造,即用社会主义所有制去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和个体农民所有制;一是技术改造,即用现代技术去装备落后的农业。由于我们实现了合作化,又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农业的社会改造已经取得伟大的胜利。在社会改造取得伟大胜利的同时,不仅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土地连片,创造了领导大生产的经验,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已经有可能逐步用现代技术来装备农业,从而为农业技术改造铺平了道路。
根据两年来大跃进的经验,要迅速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要积极扩大耕地面积;不仅要大量发展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而且还要大量发展畜牧业、渔业和副业;还要大规模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系统地贯彻执行“八字宪法”,以及细致地进行精耕细作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农业生产上的用工量将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虽然已经比过去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还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必须迅速发展的需要。两年来在农业生产上劳动力的紧张状况,归根到底正是反映了这个本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把落后的农业转到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来。
农业技术改造不仅是农业继续跃进的要求,同时又是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中心环节。有些人认为:农业技术改造只是农业部门的事情,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无关,或者害怕强调支援农业便要影响工业的发展。这些想法显然是十分错误的。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解决农业合作化的问题,即农业由使用畜力农具的小规模的经营跃进到使用机器的大规模的经营,……我们就不能解决年年增长的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同现时主要农作物一般产量很低之间的矛盾,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我们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事实正是这样。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建立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如果不把农业和工业一样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这就只能是跛脚的经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地高速度按比例地发展就不可能。因此,用新式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正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和工业支援农业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工业首先是重工业的一项光荣任务。
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的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改造的开始,也使我国工农联盟走上了新的阶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我们的工农联盟经历着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是民主革命阶段,工人阶级和五亿农民在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结成了巩固的联盟,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全部胜利。第二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工农联盟建立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经过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把农民从私有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彻底走上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现在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把工农联盟建立在现代技术的物质基础之上。这一新的历史任务的实现,不仅为高速度地发展工农业经济所必需,而且对于改造农民,消除小农经济的思想和私有观念的残余,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制度,以至最后消灭工农差别,都有深远的意义。
实现农业机械化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实现半机械化和部分机械化,然后再进一步实现全面机械化。这是我国重工业的基础和发展速度所决定的。当前广东省必须以大搞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把这作为农业技术改造的中心。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的作用很大,而且取材容易,制作方便,它是现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可靠最现实的途径,是农业能否继续跃进的关键,同时又为将来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准备条件。任何单纯等待拖拉机,对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估计不足,采取放任自流和消极等待态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都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大搞群众运动,是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一个根本问题。有人认为其他事情需要搞群众运动,而农业技术改造则不能搞群众运动,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去冬今春广东省农田基本建设进度快、质量好,就是由于比较好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运动的结果。兴修水利是突出的例子。去冬今春完成了十二亿土石方,按原计划超额完成了71%,比上年同期完成的四亿多方多了两倍,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水利施工中发动了群众,实现了挖土爆破化,运土车子化,装土码头化,卸土自动化,水桩压土化。要十分注意群众的创造和发明,这些创造即使是不完善的,是一种萌芽,也值得珍视,因为它是有发展前途的。要提倡领导、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到现场总结经验和实际表演的做法。这是一种很好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从来就是一切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源泉。工具改革中的群众运动,必须与专业制造、专业试验研究相结合。机械化、半机械化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没有科学专业队伍,也是难于前进的。一切把群众运动和科学的专业队伍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