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剧评

汉藏民族团结万岁
——话剧“文成公主”观后
汪锋
田汉同志的新作“文成公主”已经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公演了。这是一出表现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好戏,是一个描写唐、蕃(即汉、藏)友好的历史戏。这个故事说明,早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汉藏两族人民就已经有了血肉相联的关系和极其密切的文化往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不止一次地读过剧本,看过排演,内心感到有说不出的高兴。我认为,剧本写得好,演出很成功。
话剧“文成公主”可算得是描绘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情况的一部好作品。我国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的领土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出来的,我国的文化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各民族之间,虽然在历史上互相间也发生过战争,但是,这不是历史的主流;大量的和主导的方面还是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和友好合作的关系。
文成公主去吐蕃是在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兴盛时期。根据史书的记载,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即位以后,很快地恢复了封建秩序,使他的帝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长期以来的军事冲突局面的结束,东方和西方的商道畅通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了,这时候,唐朝的首都长安,越发繁荣昌盛,成为当时各族人民共同向往,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中心。
与此同时,吐蕃也已经强大起来,松赞干布就是这时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也是一位有勇略的赞普,他先后统一了各部,扩大了疆土,并有胜兵数十万。松赞干布对于唐朝的先进文化是羡慕的。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他第一次派使臣到长安通好,要求结为亲戚。接着,唐太宗也派使臣回访,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从此建立。到贞观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根据唐太宗“和亲”的既定政策,文成公主就在唐朝专使的护送和吐蕃专使的迎接下到了拉萨。
只要谁给人民作了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掉的。正因如此,文成公主进入吐蕃,虽然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但是,直到今天,广大的藏族群众,对于文成公主的歌颂,仍是到处流传。文成公主在藏族地区真是一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人物。藏族群众歌颂文成公主的那种献身于民族友好团结事业的精神;歌颂她给吐蕃人民带来过和平和当时中原地区的文化;歌颂她为吐蕃人民开辟过走向文明的道路。正如剧中所描写的,文成公主是抱着发扬中原文化、利乐吐蕃人民、巩固唐蕃亲好、屏藩大唐西陲、永敦睦谊的宏愿进入吐蕃的。文成公主在听了吐蕃专使大论禄东赞向她转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要迎她入蕃的原因是“迎得了公主就是迎得了中原文化”之后,说道:“一个女子能够把文化作为妆奁带给她出嫁的地方,那是多么美的事啊!”文成公主的这种献身于民族友好团结事业的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也是应当歌颂的。
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文化交流,对于各民族的发展都有极重要的意义,这是各民族劳动人民所终日向往和热烈欢迎的好事。在当时,这种有利于汉藏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好事,也不是没有人反对的。历史的发展如此,田汉同志在“文成公主”中所表现的某些情节也是如此。在唐朝,有侯君集等主张战争、反对和亲的一派;他们主张拒绝婚事,如果吐蕃不服,就“率领劲旅,前往征剿”。但是唐太宗和魏征等却认为中原文化吸取了天下的智慧,譬如汪洋大海汇百川而成,不是中原人民所得而私。公主下降吐蕃,中原文化必定与吐蕃文化结成一体,开出灿烂花朵,利乐边地人民。这种以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帮助不太发达的西藏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在吐蕃,同样有主张唐蕃亲好、学习中原文化的松赞干布和禄东赞等一派;也有反对通婚、极力破坏的俄梅勒赞和恭顿等一派。团结和敌对、进步与落后的斗争,贯穿了整个的剧本,而最终以唐蕃团结的胜利场面结束。群众高唱:
“赞普啊,公主啊!
愿你们连枝比翼,天长地久,
守护着祖国西陲,年丰人寿,
泱泱甥舅大家庭,光辉照彻宇宙”。
这是劳动人民的赞歌,也表达了他们的伟大理想。
由于唐蕃的和好,中原的经济、文化对西藏的影响是深远的。西藏人民直到今天还流传着那些农作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日用品等是由文成公主传入西藏的说法,在借用汉语词汇上,更加证明了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像青稞麦藏语仍叫“青稞”,萝卜称“唐萝卜”,柳树称“唐柳”,爱护叫“襁褓”,船叫“舟”,帽叫“沙帽”,衣服叫“兰衫”……等等;至于日用品菜蔬等名称则有很多是同汉族的完全一样。这种情况充分说明,中原文化在藏族人民中,开了花,结了果。
汉藏民族团结在新的基础上空前巩固和发展的今天,来演出这个动人的历史戏,是很有益的。1959年3月10日,西藏的反动上层集团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他们完全无视劳动人民的意愿,背信弃义,勾结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发动了全面的武装叛乱,妄想分裂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但是,曾几何时,反动上层集团所发动的可耻的叛乱被迅速地粉碎了,千百年来压在劳动人民头上的旧制度被彻底地推翻了,世世代代毫无自由的百万农奴也站起来了。目前,西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同全国各民族人民一样,正以无比的干劲,为更加加强汉藏民族团结,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而努力地工作着。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使人们通过艺术的形象,重温一下汉藏友谊的历史,就不仅是一次好的艺术享受,也确实有助于民族间的团结和统一。因此,我愿意再一次地向话剧“文成公主”的剧作者、导演、演员和舞台工作者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祝贺“文成公主”演出成功。(附图片)
话剧“文成公主”速写
叶浅予
郑振瑶饰文成公主
吴雪饰松赞干布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移风易俗 送尽瘟神
中共江西余江县委书记 孙永久
英雄的余江人民,在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诗篇——“送瘟神二首”的鼓舞下,在取得根除血吸虫病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乘风扬帆,破浪疾进,采取大挖大铲,大建大改,大搞搬家、集中的方法,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声势空前的除害灭病斗争,壮志凌云,干劲冲天,要叫四害绝迹,六病除尽。
广大干部、群众,从几年来和各种病害作斗争的实践中,深深感到,要彻底实现除害灭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世界的伟大任务,必须大搞而不是小搞,必须治本而不仅仅是治标。县委总结了根除血吸虫病的经验,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口号:“全党全民动员,歼灭四害六病,实现卫生县,保证生产大跃进”。战斗的号角,像春雷般地响遍了辽阔的平原,响遍了峰峦重叠的山区,响遍了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大地沸腾起来,十七万英雄人民,汇成了一股无坚不摧,猛不可挡的洪流,奔腾咆哮,滚滚前进。在短短百天时间里,消灭了大量老鼠、蚊蝇蛹,结合春季积肥,清除垃圾一百多万堆,疏通沟渠四十九万多平方米,长达一千五百华里,光这两项积攒的肥料就有一千多万担。所有原先设置在屋里的厕所、粪窖和猪栏、牛栏,全部搬到村子的僻角,合并起来,建起了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和集体猪栏、牛栏。改变了那种人畜共居的不卫生的现象。
现在,余江全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一种清新、整洁的感觉使人油然而生。谁能想到:被血吸虫瘟神和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得奄奄一息的地方,这个曾经到处是垃圾成堆,蚊蝇成群,痢疾、疟疾等各种传染病长年流行的地方,今天居然变得如此美丽。村子四周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平平坦坦,没有一个小污水坑,也没有一个小土丘;没有垃圾,也没有杂草。环绕村庄的林木,每根枝干都刷上了石灰,喷洒了六六六药水,树洞也全部用黄泥堵塞起来。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住房,一栋栋洗刷得一尘不染,虽然是饱经风霜雨雪的古老的木房子,也变得光彩焕发,年青起来。群众把这叫做:“房屋洗澡,树干搽粉”。进到屋里,气象更有一番不同。砖或红石砌成的墙壁,用石灰粉刷得雪白,小窗户改成了大窗户,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多少年固定不动的大件家具,如橱子、柜子、箱子等,也都搬开打扫并且洗刷得像新的一样,色泽分明,摆设得整整齐齐,井然有序。比较潮湿的地面,铺上了细砂、干土,打得结结实实、平坦干爽。全县村落,房屋,真是做到了室内“六面光”,室外“三不留”。所谓“三不留”是指填平了洼地,疏通了沟渠,不留污泥、积水;屋前屋后杂草全部铲净,一根不留;环境卫生彻底打扫干净,不留一点垃圾。所谓“六面光”,是指室内上下左右前后,清洁卫生,一尘不染。家家户户设有痰盂,人人都用自己的毛巾洗脸,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便溺已成为全民的新风尚。到处张贴有卫生公约,“爱护卫生,人人有责,身体健康,生产跃进”,这是全县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你看,身体健壮的炊事员,一个个身穿洁白的工作服,戴着白色的帽子和口罩。食具消毒箱,防蝇防尘纱罩等卫生设备,几乎应有尽有。食堂里也实行了分菜吃饭,碗筷专用。社员们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吃着既清洁卫生而又味美营养的饭菜,无怪他们个个精力充沛,干劲十足。托儿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专用的毛巾、手帕和食具,保育员都是经过培训,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青年姑娘,她们一般都学会了做八件事:晨间检查、广播操、儿童保健、疫情报告、制玩具、教歌唱、跳舞、做游戏。在敬老院里欢度晚年的老人,每天总忘不了到幼儿园去看看自己的小外孙。他们手扶拐杖,依在幼儿园的大门口,兴致勃勃地看着孩子们在阿姨的耐心教导下跳舞、唱歌,不禁若有所感地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点点年纪,又会跳舞,又会唱歌,这都是享毛主席的福啊!”。村村都有勤勤恳恳、忠忠实实的老人们专管卫生工作,天不亮他们就背着粪箕,捡拾野粪,打扫街道、厕所。所有的厕所都有棚有盖,定期贮存,密封杀卵,闻不到臭味,更看不到蚊蝇。
我们大搞改造环境卫生运动的时候,正是农村备耕较忙的季节。为了在搞好生产的前提下搞好卫生工作,许多地方都是三更造饭,四更出勤;白天搞生产,晚上搞卫生;晴天搞生产,雨天搞卫生。两者有机地结合,交错地进行。杨溪公社杨溪大队一百多栋房屋,全队人马出动,一个晚上全部洗擦一新。3月11日晚上,月明星稀,双凤公社凤山大队,村村灯火闪闪,人声沸腾,三千名男女老少正在热烈地进行改造环境卫生的决战。双凤街小圩镇的路面,原来是个深陷的黄泥地,下雨以后,黄水漫流,泥深没脚,现在铺上了厚厚的沙子,把路面铺得既光洁又干爽。这样旷古的运动,不可能设想没有困难,但是在英雄人民的心目中,它根本就不算一回事。没有木料、石块,人们就拆残墙断壁,东拼西凑,旧料新用;没有石匠、木匠,人们就自己动手干起来,结果该修的修好了,该建的建起来了,没有要国家和公社的一文钱。各种疾病,随着全民性除害灭病运动的深入,随着人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普遍形成,正迅速缩小以至消失它的“市场”。“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将要送尽一切瘟神。人人都过健康、文明生活的美好愿望,即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了。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英雄岛上英雄多
胡玲 闻达
六亿人民六亿雄兵
万里海疆万里钢城
这是福建前线人民最喜爱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道出了前线军民力量的源泉。这也是影片“英雄岛”鲜明的主题思想。
影片把我们带到福建前线,带到距离敌人只有两千米的荷花岛上。荷花岛是个小小的岛屿,可是,它却是使敌人心惊胆寒的英雄的岛屿。敌人多少次妄想把它“从地图上消灭掉”,可是,它永远像一把尖刀插在敌人的胸前。他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他们在炮声里庆祝人民公社的成立,在战火里安排自己的生活。敌人想用燃烧弹把荷花岛化为灰烬,但是英雄的荷花岛人民却在烈火里开展大生产运动;敌人想用蛙人队偷袭,企图血染荷花岛,等待他们的却是全军复灭。
影片以公社的女社长洪秀海一家为代表,表现了荷花岛上全民皆兵劳武结合的气概和军民一致保卫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家园的钢铁意志。洪秀海不仅是领导生产的能手,同时也是勇敢的民兵队长和熟练的指挥员。公社里最棒的小伙子,最健壮的姑娘,也都是最机智顽强的战士,平时,他们背着枪生产;战时,放下锄头就参加战斗。在射向敌方的炮弹中,很难分辨出,哪是从军队的炮筒中发出的,哪是来自民兵之手。试问,有什么力量,能比全民皆兵的力量更强大。
从影片“英雄岛”里,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荷花岛上的人民,那样精神奋发,顽强地打击敌人,是因为他们与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已经建立起了美好的生活,并且还要向更加灿烂的目标前进。那个年青的秀江说得好:“将来的荷花岛,什么都应该有,我们要在这儿盖一座综合性的文化宫……,要让荷花岛变成海上花园。”这可说也是全岛人民的愿望。从秀江的这段话里,从人们红润的脸庞上和愉快的生活里,都使你感觉到,解放了的人民,多么热爱自己的生活。而为了这一切,就得狠狠地打击敌人,打击破坏者,打击战争贩子。和平的敌人不消灭,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这是影片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
影片充分表现英雄岛上军民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你看,炮火纷飞,海军大尉休假回家,就投入紧张的战斗;小学教员洪秀江仍然精心地布置水产馆,洪九婶仍然在张罗给自己的小外甥过周岁,甚至那位老将军也没有忘记到时候来贺喜。地下街道,人来人往,热闹红火。影片用强烈的节奏,鲜艳的色彩,尽情地烘托出紧张热烈而又有条不紊的战斗气氛。它不像有些影片那样细针密线,有十分严谨的情节,但它用特写的手法,贯串着一根红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人物的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一般都能恰如其分。饰演洪秀海的杨静同志,表现了那位女英雄赤胆忠心勇敢机智的品质,给人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只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同她爱人在一起的时候),劳动人民的豪迈气概少些,知识分子的纤细的感情多了一些。老将军的形象是很感人的,他深谋远虑,而又平易近人,这是久经风雨的革命老战士的本色。有一些人物(例如那被蒋军抓去当兵的洪亚鲨),虽然是寥寥几笔,却也给人难忘的印象。影片对美蒋军官的勾划,看得出也用了工夫,不落俗套。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以卫生为光荣
焦合文
在旧社会,谁脏谁净,是无关大体的。劳动人民的生活饥寒交迫,活命难保,顾不得讲究卫生。农民,由于个体经济各顾各的习惯,和受了宿命论的封建迷信毒害,不可能用关心“环境卫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看待卫生习惯,不可能把个人身体的康强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个人卫生”,也不可能用科学的眼光来理解卫生知识。只有到了今天,才有可能把这个旧观点扭过来,移风易俗,树立起“以卫生为光荣”的社会风尚。
前天,我到了荣获河北省多次嘉奖的卫生模范村——交河县双庙公社刘屯生产队,这村有位王春权老大娘,是一位平平常常的老太太,由于在“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中成绩突出,得到“卫生标兵”的光荣称号,登台接受群众的鼓掌,支书给挂大红花,当上了卫生工作干部,在村里出头露面,她家成了“光荣门第”,人人敬仰。社员们说讲卫生是件光荣事。因为,一,一家不卫生,给全村“卫生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抹灰,影响集体荣誉;二,一家脏了是细菌窝,到处飞扬散播,影响环境卫生,有害大家身体健康;三,自己不卫生,得了病不能出勤,影响生产,不利社会主义建设。
想想吧,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里,只有热爱集体、关心别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们,才能展开这样大规模的人人动手、齐心合力的除四害运动。“无蝇城”、“四无城”、“四无县”的奇迹,表明了我国人民的雄心、毅力和大跃进的风格,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明了我们祖国的社会风貌正在移风易俗。人人关心“环境卫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心“个人卫生”,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无论自己或别人,全国六亿人民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都是有益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因此,在“除四害,讲卫生”的运动中,谁还不为别人和自己的健康,谁还不为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积极出力呢?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保卫粮食的人们刘辑瑞
“粮食”是一部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民兵武装护麦斗争的故事片,它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毛主席全民武装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影片是反映了1943年在某抗日根据地一个边缘区里,眼看着金黄的麦子就要成熟了,谁也担心吃到嘴边的麦子将会被鬼子抢去的,果不出料,迫不及待的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逼着农民赶快收割。这时村党的支部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了对策,采取了办法,决议不让鬼子和伪军抢去一粒粮食,一面派人与我军取得联系,一面拖延送粮时间,并巧妙地利用鬼子和伪军互相争先抢夺麦子的关系,就引起了一场鬼子打伪军,伪军打汉奸的一场狗吠狗殴打。争取了时间,在我军积极部署指挥下,各村民兵组织了联合行动,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巧施妙计,终于将全部粮食顺利安全地运往根据地了,没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
影片告诉了我们:边区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是如何英勇顽强地向敌人作着斗争,我们的民兵队伍是多么整齐雄壮,他们机智勇敢地对敌展开各种各样的斗争,瞒过了敌人的眼睛,使敌人没有识破。我们的民兵真正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武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护麦斗争的胜利,保证了交公粮和支援前线的任务。尽管民兵武器低劣有缺少弹药等等困难,但人民有着强烈的打垮日本鬼子的爱国主义的要求,群众普遍的发动起来就能战胜敌人,通过护麦斗争非常明显地说明了我们军民关系的融洽,显示了民兵独立迎战战胜敌人的力量。
“粮食”是一部富有革命传统教育的影片,建议广大民兵都应该去看,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兵的光荣传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