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在列宁的旗帜下把工农联盟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
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陶鲁笳
我国工农联盟的胜利是列宁主义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实行工农革命联盟的思想,是六十多年以前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一书中初次提出的。列宁在这一著作里,正确地指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道路,认定工人阶级是社会上的先进革命力量,认定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在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许多著作里反复地阐明和发挥了工农联盟的思想。在1903年,为迎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列宁在“给农村贫民”中指出:
“无论在什么情形下,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我们的主要的和一定要完成的任务总是:巩固农村无产者和半无产者同城市无产者的联盟。为了这个联盟,我们要马上使人民得到完全的政治自由,使农民得到完全的平等权利和消灭农奴制盘剥。而当这个联盟建立和巩固起来的时候,……我们就能一直往前走,走向胜利,并且会很快地争得全体劳动人民的完全解放。”
在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取得胜利的时候,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就是各先进国家的被剥削的劳动农民同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结成紧密的联盟。今后俄罗斯共和国的所有的国家机构和管理工作,自上而下,都必须以这个联盟为基础。这种联盟将扫清一切直接和间接地、公开和隐蔽地恢复已为实际生活否定的同资产阶级及其政策的奉行者妥协的企图,只有这种联盟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①
由此可见,坚持和发展工农革命联盟,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或者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都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著作,创造性地发展了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苏联、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学说是无往而不胜的普遍真理。
在我国,毛泽东同志在工农联盟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上,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他许多理论问题上一样,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列宁的学说。
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个著作中写道: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进一步地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应当怎样观察、怎样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问题。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工农联盟已经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从封建所有制解放出来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之上的。第二个阶段是建立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同时,逐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样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在六十年代开始的第一个年头,我国的工农联盟又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建立在人民公社化和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之上的新阶段。在当前全民性的大跃进运动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运动的新高潮中,我国的工农联盟更加生气勃勃地显示出无比的威力。占我国人口80%以上的五亿多农民,在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鼓舞下,正同工人阶级一道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冲天的革命干劲,从而使我国的一切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越来越大的胜利。只有瞎子才看不见工农联盟的这种伟大的力量。毫无疑问,我国工农联盟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列宁主义的胜利,是坚持和发展了列宁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当此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诞生九十周年之际,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学习,重温一下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著作,并且据此来研究一下我们的工农联盟的发展道路和主要经验,也许是有益处的。
不断变革着的生产关系是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我们的革命队伍里,有一种人常常以静止的不变的观点,去观察发展着、变化着的工农联盟,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要在事实面前碰壁。其实,当人们高呼工农联盟万岁的时候,如果从拥护工农联盟的角度说来,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真正的愿望说来,并不希望它是万岁,也决不会是万岁。如果它真的是万岁,那末,一切先进人类所心向神往的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没有盼头了。因为在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但不存在一切剥削阶级,而且也不存在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所以到那时工农联盟也就不存在了。可见工农联盟和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一样,都有着产生、发展到消灭的过程。现在我们之所以要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正是为着在将来消灭工农联盟创设条件。这样看来,从建立工农联盟到消灭工农联盟,这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它需要经过由低到高的许多发展阶段。这种阶段的划分,是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为转移的。因为,生产关系是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每一次的重大变革,就必然使工农联盟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所以把工农联盟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人,他们总是不愿意变革生产关系。按照他们的观点看来,“变革生产关系就等于破坏工农联盟”。
这种人总是在大规模的革命群众运动处在一个紧要关头的时候,伸出脖子来大发议论。例如:当我们在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历史任务之后,应当紧接着引导群众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时候,他们却散布“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谬论。当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初露苗头的时候,他们又散布“如果不赶快下马,就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的谬论。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他们又发出了人民公社“糟得很”的叫嚣。按照他们的共同语言,似乎只有他们才是“工农联盟的维护者”,而我们党要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却成为“工农联盟的破坏者”了。对于这种颠倒是非的说法,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所写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曾经尖锐而深刻地批驳过。他说:
“有些同志,从资产阶级、富农、或者具有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富裕中农的立场出发,错误地观察了工农联盟这样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目前合作化运动的情况很危险,他们劝我们从目前合作化的道路上‘赶快下马’。他们向我们提出了警告:‘如果不赶快下马,就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我们认为恰好相反,如果不赶快上马,就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这里看来只有一字之差,一个要下马,一个要上马,却是表现了两条路线的分歧。大家知道,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工农联盟,这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这个革命已经过去了,封建所有制已经消灭了。现在农村中存在的是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的所有制。大家已经看见,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债,有些人出卖土地,或者出租土地。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那些富裕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因为我们如果不想走资本主义的道路的话,就永远不能满足这些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人和农民的同盟能够继续巩固下去吗?显然是不能够的。这个问题,只有在新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决。这就是……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才能获得巩固。”
几年来我们的实践,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列宁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是一种“真诚的联盟,因为雇佣工人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利益没有根本相背的地方。社会主义完全能够满足两者的利益。而且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②列宁的这段话当然是正确的,而且已为我们的实践所证明。同时,我们的实践又证明,工农之间,除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以外,还存在着人民内部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地表现在两种不同的所有制的矛盾上。我们的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而我们的农业却还不是这样一种所有制,这就不能不发生相互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如果我们在土地改革之后,不迅速地把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很显然就不能适应大工业的需要,统购统销政策和计划经济就难以顺利地实现。如果在实现了农业合作化以后,不把小型的合作社转变成为“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也就不会像现在那样出现工农业连续大跃进的新局面,出现广大工农群众那样高涨的革命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所以,两种所有制的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的动力。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改变着工农联盟的面貌,而工农联盟不断的巩固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样看问题是不是符合于列宁的观点呢?是的。
列宁说:“在现代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这样的社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还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对于我们,主要的问题目前是而且今后若干年内一定仍然是在这两个阶级之间建立正确的关系——从消灭阶级的观点来说是正确的关系。”③列宁又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为了消灭阶级,第一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第二就要消灭工农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④
请看,列宁把工农联盟的最终目的概括为消灭工农差别。而工农之间最本质的差别是什么呢?当然是所有制之间的差别。所谓建立工农间的正确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这种差别,也就是要正确处理这种人民内部的矛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工农联盟不仅不能建立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工业和个体所有制的农业这样两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停止不前的基础上;而且也不能建立在全民所有制的工业和集体所有制的农业这样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停止不前的基础上。因为这样,既不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可能达到消灭工农差别的目的。
应当指出,人民公社是正确处理上述工农矛盾的良好的社会组织形式。因为“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不同程度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不同水平的生产关系。”⑤
现在我们的人民公社所实行的基本队有制和部分社有制这样一种生产关系,是和当前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也就是说,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正起着促进的作用。但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将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必然要由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转化为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这时,人民公社由现在的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工农联盟就将在新的经济基础上,推进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工农联盟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人民公社由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
由此可知,工农联盟一项基本的历史任务,就是要根据毛泽东同志所阐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理,以生产水平和群众觉悟水平的大大提高为前提条件,有步骤地把人民公社的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进而由基本社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到那时,工农差别不存在了,工农联盟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自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为了实现这个任务,首先必须向任何企图“巩固社会主义秩序”而不求前进的、不承认不断革命论的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思潮进行不调和的斗争。这种思潮只是迎合资产阶级的口味,而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理想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把斗争的锋芒指向这个方面。其次,在另一个方面,对于那种根本不讲条件、不讲革命发展阶段论,人为地
盲目地“抢先”过渡的想法和做法,也是必须反对的。因为这种想法和做法也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它是错误的,它必然会损伤农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和生产积极性,以致不利于工农联盟的巩固和发展。
只有使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才能使工农联盟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
如前所述,在我国旧的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新的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了,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大大发展生产力,大搞技术革命,逐步地全面地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为了把这种可能性尽快地变成现实性,首先应当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工农联盟新阶段向我们提出的首要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对农业逐步地实现技术改造,使它真正成为现代化的农业,使农业生产的水平提高到能够和工业的高速度发展相适应。否则,单有人民公社化而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工农联盟是不可能巩固的。因为落后的农业不但不能适应现代工业高速度发展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共同富裕起来的愿望。在工农联盟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大跃进;农业技术改造和工农业生产全面大跃进的实现,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新变革;从而使工农联盟推进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这就是工农联盟、农业技术改造和生产关系这三者之间的正确关系。
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广大工农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客观形势向我们提出的尖锐的问题是:能不能使工业和农业既按比例又高速度地同时实现大跃进和技术改造?对于这个问题,过去两年的连续大跃进的成功,和今年以来出现的全民性技术革命运动的大好形势,已经作了肯定的回答。
但是,在过去两年大跃进的过程中,却有两种人暴露出两种极端的错误的观点。一种人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认为要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就不能不把农业放到次要地位。另一种人强调发展农业,但是认为要高速度地发展农业,就不能不放慢工业的发展速度。这两种错误观点,虽然各偏一个极端,但是他们却不谋而合地向党发出警告说:“要工农业全面大跃进,就势必有破坏工农联盟的危险。”因此,党要对广大群众鼓气,而他们却要泄气;党要实行多快好省的建设路线,而他们却要代之以少慢差费的建设路线。这样,他们就以自己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同党的正确路线相对立,从而形成了两条路线的斗争。
尽管工农业全面大跃进的实践,已经有无数的事实驳倒了右倾机会主义者的谬论,然而他们还不心服。他们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根据的。他们总是孤立地机械地去理解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经济规律,因而使他们在理论上陷入极端片面性和形而上学的泥坑。
请看,列宁对于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是怎样观察的呢?
第一,列宁说:“……我们共和国国内外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全部经济,首先是发展农业的问题。……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⑥
第二,列宁说:“……我们要掌握大约三亿普特的储备,可能更多一些,没有这样的储备就不可能恢复国家的工业,就谈不到恢复运输业,更不可能去实现俄国电气化的伟大任务。”⑦“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适合最新技术水平并能改造农业的大工业就是全国电气化。”⑧
第三,列宁说:“……现在最刻不容缓的就是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只有经过这种办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⑨
由上可知,列宁对于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总看作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这里,一切右倾机会主义者休想找到为自己的错误观点辩护的理论根据。
再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观察这个问题的呢?
针对上述两种错误观点,毛泽东同志曾经作了如下的批判:
“我们对于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这样两件事,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互相孤立起来去看,决不可以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苏联的经验,在这个问题上也给我们指出了方向,我们的有些同志却没有注意,他们老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去看这些问题。⑩
针对上述两种错误观点,毛泽东同志又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他写道:
“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大家知道,轻工业和农业有极密切的关系。没有农业,就没有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但是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逐步发展,农业的日益现代化,为农业服务的机械、肥料、水利建设、电力建设、运输建设、民用燃料、民用建筑材料等等将日益增多,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的情况,将会易于为人们所理解。……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
由上可知,毛泽东同志充分地估计到了“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并且由此出发,阐明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的正确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这两件事是互为条件、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且在国民经济的计划工作中,必须按照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这种内部联系去正确地进行处理和安排;而发展农业又必须以粮食为纲,实行农林牧副渔全线大革命,以适应重工业和轻工业发展的需要。
应当指出,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等观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的一个创造性的新概括。这种概括,不仅明确地表达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明确地表达了农业需要和可能同工业密切地同时跃进的这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
以这个规律为武器,我们就可以立刻发现右倾机会主义者的病根在于他们没有掌握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内部联系。因而他们只能像拐子那样,一条腿或者一条半腿走路,而不能两条腿走路。因此他们强调按比例,结果是不能按比例的,当然就更谈不到工农业的全面大跃进了。只有掌握了工业和农业的内部联系,只有坚决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才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做到既按比例、又高速度地全面地发展工业和农业。难道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用得着怀疑吗?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巩固工农联盟,否则,工农联盟就有破坏的危险。难道这还不明白吗?
还应当指出,一切具有右倾机会主义思想的人,他们总是喜欢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抓住工作中一些小辫子来非难我们,来为他们自己的错误观点辩护。他们常常抓住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着的许多具体矛盾,大作文章。他们常常利用劳动力和技术力量、原材料和设备以及建设资金等等都比较紧张的状况,散播工业和农业不能同时大跃进,不能同时实现技术革命的悲观论调。其实对于他们的这一切悲观论调,工农群众已经用自己的许多创造性的实际行动,给了有力的驳斥。经验证明,工业和农业经常存在着的那些具体矛盾,只要采取下列的办法是不难解决的:一、实行土洋并举的方针,开展全民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二、实行城乡协作,厂社挂钩,各行各业一齐支援农业。发扬抢困难、让方便的共产主义风格。三、实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依靠人民公社大办“小土群”和“小洋群”的社营工业。四、按照统一规划,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为工业提供原料,为城市提供副食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城市人民公社也要尽可能经营一点农业。五、农业技术改造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依靠公社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财政支援为辅的方针。提倡勤俭办一切事业,认真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群众运动。六、依靠计划工作,经常注意综合平衡和必要的调节。这些办法现在我们还不能说已经是完善的了,但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定会促使我们创造出一整套工农经济联盟的新形式、新办法。依靠这种新形式、新办法,我们就能够正确地、卓著成效地处理不断发生着的工农业之间的具体矛盾。
只有坚持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使工农联盟具有巩固的政治思想基础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而是阶级斗争在新形式下的继续。关于这个观点,列宁在许多著作中论述到了。他明确地指出:
“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脆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一切具有右倾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对于列宁的这段话是不喜欢的。因为他们真正热心追求的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资本主义。
我们党的中央和毛泽东同志自建国以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并且在不断地同右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中,创造性地坚持了和发展了列宁的这一思想。这就是:认定在整个过渡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阶级斗争必然要反映在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这样三个方面。所谓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必须包括这三个方面的革命。所以在1956年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就及时地提出了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任务,并且认定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必将反过来促进和加强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加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和现代化的农业基础的建立。同时,认定社会上存在着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必然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反映到党内来。因此,为了保证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在党内有精神准备地正确地坚持两条路线的斗争,以便不断地粉碎右倾机会主义思潮的侵袭。
1957年在我们党领导之下进行的全民性的反右派斗争和整风运动,是一次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伟大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不仅粉碎了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向人民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不仅使我们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且在这次运动中,工农联盟受到了一次严格的考验。考验的结果,证明我们的工农联盟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我们正是依靠全体工人阶级和农村中占人口大多数的贫农、下中农的团结,依靠工人、贫农、下中农和革命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社会各阶层中的左派分子的团结,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保证了这次革命运动的胜利。同时工人、贫农、下中农和一切左派分子,在斗争中极大地提高了觉悟和受到了锻炼。在这次运动中,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即动摇于左派和右派之间)的知识分子、城市中的工商业者、农村中的富裕中农,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和思想改造。正是经过这次革命运动,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动摇性革掉了,从而变成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工商业者和社会主义的农民。中间派的存在,是资产阶级右派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的市场。为了使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就必须使中间派同右派划清界线,进行自我改造,克服自己在资本主义立场和社会主义立场中间的动摇不定的两面性。我们的实践证明,争取中间派,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工农联盟,都是一个极关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实践又证明,中间派是可以同无产阶级合作的,也是无产阶级所必须争取的,但是他们同无产阶级有矛盾,这种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当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去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每次向党发起进攻的时候,他们总是要假惺惺地代表农民利益说话。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听了他们的话,如果不正确地进行阶级分析,是一定要上当的。因为他们把少数具有自发资本主义思想的富裕中农的叫嚣,似是而非地说成是大多数农民的意见。其实,他们所谓代表农民利益说话的真正目的,不过是企图在农民群众中扩大他们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而和我们较量对农民的领导权。的确,对于富裕中农这个阶层来说,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是有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的,这就是:跟着无产阶级走向共产主义呢?还是跟着资产阶级退回到资本主义呢?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在合作化初期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即拥护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和公然反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都占少数,多数人由于或多或少具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而表现有抵触情绪或动摇不定的中间状态。当社会主义革命进入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候,一切具有自发资本主义倾向的富裕中农要发出不满的叫嚣,这是不足为奇的。但是这种叫嚣,除了为资产阶级右派和右倾机会主义者所赏识以外,对于我们党内和工人阶级内部少数立场不坚定的人,对于贫农和下中农当中一部分觉悟较低的人,对于知识分子中的中间派,也都是会有或大或小的影响的。因此,从政治上思想上把全部富裕中农逐步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农民,就成为我们党的一项严重的历史任务,也是工农联盟新阶段向我们提出的一项突出的政治任务。
从1957年开始,经过三年连续的思想革命运动,富裕中农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个阶层中,拥护和基本拥护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已经占绝对优势,动摇和反对的人还是有的,但是他们只占少数。总结我们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对于农民必须进行具体的阶级分析,采取正确的阶级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应当把农民划分为:贫农、下中农、中农、富裕中农,而下中农、中农和富裕中农又有新、老两种。这里,对于中农这个阶层作这样细致而具体的分析是必要的,因为这个阶层从土地改革进到合作化这一过程中,经济情况和政治思想情况的变化是复杂的,这样分析既合乎实际情况,又可以使我们据以确定有分别的正确的政策。从总的方面来说,党在农村中的阶级路线应当是:依靠贫农和下中农,团结改造中农和富裕中农,打击阴魂不散、兴风作浪的原来的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二、在农村的各种社会基层组织中,必须确立贫农、下中农的绝对优势。只有这样,才便利于通过他们去团结改造中农和富裕中农。三、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对于中农和富裕中农必须坚持自愿和等待觉悟的原则。对于他们的生产资料必须采取折价归社分期付款的政策。同时必须坚决保护他们的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四、必须经常以集体经济大大优胜于个体经济的实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大大优胜于小型合作社的实例,对中农和富裕中农进行说服教育。五、每年在农村中进行一次整风运动。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好方法,是提高贫农、下中农的觉悟,团结改造中农和富裕中农的好方法,是改进干部作风,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好方法。而党和群众的关系好不好,是工农联盟巩固与否的主要标志。因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经过共产党来实现的。六、用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经常地教育工农群众。现在,千百万的工农群众,在高涨的文化革命的同时,已经掀起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著作的热潮。而这个学习运动,是结合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社会实践来进行的,这就可以收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巨大效果。正如列宁1919年在“在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所说的:
“农业公社是个很响亮的名称,是与共产主义这个概念有联系的。”“我们一定会使现有的几千个公社和劳动组合每一个都成为在农民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意识的真正苗圃”。
按照上述这些基本经验,坚持地做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地提高工农群众共产主义觉悟,就一定能够对全部富裕中农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那时,工农联盟也就将进到以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最后阶段了。现在,我们的城市人民公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不就是在工农商学兵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和意识的真正苗圃吗?
让我们在列宁主义的旗帜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旗帜下,向着工农联盟的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向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不停顿地前进!
①“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
②“工人同被剥削劳动农民的联盟”
③“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
④“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⑤刘少奇:“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⑥“在莫斯科省第一次农业代表大会上的演说”
⑦“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
⑧“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⑨“论粮食税”
⑩“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