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要闻快报

千方百计多种 争分夺秒抢种
河北抗旱播种2500多万亩
河北省一千多万抗旱大军,开展抗旱春播大突击运动。到4月17日,全省已完成大田作物播种二千五百八十八万多亩,其中棉田已完成一千零四十四万多亩,占播种任务的70%以上。
青海突击晚田播种
4月上中旬,青海省普降春雨春雪。这次雨雪大部地区接上了底墒,对抢种晚田作物,早田作物的发芽生长和开荒造田都很有利。各州、县正抓紧时机突击晚田播种。
辽宁各地抢墒播种
近日以来,辽宁全省连降几次春雨,全省各地农民正趁雨后墒情良好的有利时机,全力进行春耕播种。
新疆大力扩种早玉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最近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大力扩种早玉米。和田专区在十多天抗旱中,已抢播早玉米二十二万多亩,最近即可抢播早玉米一百万亩。
云南专、县半数干部参加抗旱
云南省以抗旱为中心的春耕生产运动正深入发展。各专、县机关已抽调50%以上的干部参加抗旱,全省人民正千方百计为农田增加十一亿立方水而奋斗。开封地区检查春播面积和质量
河南省开封地区开展以全面完成种植计划和保证播种质量为中心内容的春播大检查大评比运动。到4月17日止,全区已播粮食和经济作物七百六十八万亩,占春播任务的85%。
海伦县计划再开荒37万亩
黑龙江省海伦县在播种大田作物同时,抽调劳力大举开荒。海伦县今年计划在去秋开荒二十三万多亩的基础上,再开荒三十七万多亩。
扩大复种面积一年五作四收
山东曲阜县陵城公社郭家村生产队积极推行农田一年“三作二收、四作三收、五作四收”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解决了种植油料、饲料、蔬菜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矛盾。


第4版()
专栏:

抓紧时机,向空隙地进军
广东进行“第二次春耕” 江苏利用“十边”小春播
四川大搞“满山青”运动 吉林积极开垦生熟荒地
据新华社广州21日电 今年广东播种的早稻面积和春种杂粮面积,都比去年扩大六、七百万亩;但由于春耕生产比去年提早半个多月,在4月上旬便基本完成了早稻和杂粮的种植计划。因此,广东各地在提早完成了早稻栽插之后,在抓紧早稻田间管理的同时,大力开垦荒地,间种套种,扩大春种杂粮面积,热烈地进行“第二次春耕”。
湛江专区于4月5日完成了春种杂粮任务后,现在,各县都组织劳动力突击开荒,见缝插针,开展一人多种一分、二分、五分杂粮的群众运动。汕头专区最近组织了近百万开荒大军,半个月来新开垦荒地四十四万多亩。地处韩江三角洲、荒地较少的澄海县,开展综合利用土地运动,千方百计进行间种、套种、复种和利用五边地,把杂粮等作物扩种到七万亩。
据新华社南京21日电 江苏省在种好大面积春播作物的同时,开展了一个规模壮阔的以利用村边、路边等“十边”隙地为主的“小春播”运动。到18日止,全省已在“十边”隙地上种植了小杂粮、瓜菜和芝麻、蓖麻、向日葵等作物一百六十多万亩。现在各地“小春播”运动正在继续发展。
据新华社成都21日电 四川各地运用去冬小春增种经验,在春耕生产中,大搞“满山青”增种运动。
武胜、南充等县在3月份即利用非耕地增种玉米、高粱种子二十七万多斤,并种瓜豆作物一亿七千多万窝,这些增种作物都做到深耕、肥足。许多地方还发动群众,大量增种蓖麻、向日葵等小油料作物。仅江北、大足、璧山、合川等县即已种植蓖麻五千多万株。重庆市在“人人动手,见缝插针”的口号下,突击五个小时,种植了向日葵二亿多株,蓖麻四十万株。
目前各地仍在继续开展“满山青”增种运动。
据新华社长春21日电 一个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扩大耕地面积运动,正结合春耕播种在吉林各地展开。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民公社社员在开垦大片肥沃的处女地和熟荒地。仅据榆树、敦化、梨树、德惠、永吉等县的不完全统计,已开垦荒地十三万八千多亩。


第4版()
专栏:

山东德州市曹村公社社员驾驶拖拉机牵引镇压器和播种机,在万亩棉花丰产方里,边镇压保墒、边播种,保证一次播种,一次全苗
原一萍摄(新华社稿)


第4版()
专栏:

节约非生产用地多种庄稼
山西省规定节约用地八项措施
本报太原22日电 一个群众性的查地找措施,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运动,在山西全省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山区人民公社通过兴修水利,淤滩漫地,结合水土保持实行农林混作;有轮荒习惯的地区开始革新轮休养地为轮作养地,积极扩大播种面积。平川地区结合建立丰产方,从多方面缩小道路和其它建设占地面积。许多公社在根治碱化地的同时,普遍因地制宜进行当年种植利用。除各地公社充分利用地塄、地堰、村边、宅旁和道路、渠道两旁一切可利用的零星小块小条土地外,各地厂矿、学校、机关和基本建设单位,也都设法把空闲和暂时空闲的土地,加以利用,种植蔬菜、油料和粮食作物等。据晋北、晋中、晋南三个专区最近统计,采取以上办法,合计可扩大种植面积五百多万亩。不仅地广人稀的晋北地区潜力很大,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增加种植面积近一亩,地处平川的晋南棉麦产区在节约用地运动中也使播种面积扩大了二百万亩。
各地查地、找地利用空闲土地,千方百计扩大土地利用率,已在生产上显示了巨大作用。晋北专区在4月份开展了“种葵花月”活动,由于广泛利用空地、碱地,向日葵等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二百四十万亩,比往年有了显著增加。太行山区沁源、陵川、平顺等县广泛利用荒山荒坡种植油料,出现了许多“葵花山”、“油料坡”。棉麦产区晋南专区过去由于油料、饲料和蔬菜等作物与粮棉争地,这些作物很难保证实现种植计划,今年这个矛盾开始得到了解决。长治市郊荫城公社最近通过从山到沟、从近到远全面规划、开展“十利用”:利用小块地、恢复停耕地、利用鱼鳞坑、利用幼树林、利用果树园、利用渠旁路边、断绝小路、取直河床、利用花畦,利用垅背畦堰,种粮食作物、种菜、种油料,初步计算,仅种植的粮食作物就可增产七十五万斤粮食,够两千社员一年的口粮。另外,许多地区注意利用闲散地进行畜圈、厕所、肥坑等田间设备,节省了许多好耕地。


第4版()
专栏:

节约用地八项措施
本报太原22日电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了关于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八项具体措施。
一、所有城市和工矿区,对机关、学校、工厂的用地情况进行一次普遍检查,根据各单位的空闲地,分配种菜任务;对这些单位供应时,应扣去其所担负的自给部分。今年工厂企业、学校等部门及水利的基本建设,从设计到施工都要树立节约用地观点,并要经当地城市建设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批准。征购土地后暂缓使用的,应当继续交给当地人民公社耕种。
二、建筑铁路、公路要尽量节约用地。乡村的简易公路目前不宜过宽,铁道征而不用和改线后废弃了的旧线,应当交给当地人民公社耕种。
三、农村土地的利用,各人民公社要进行全面规划。凡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一般不改作林区、牧场。公社工业、居民点、猪圈等,尽可能不占、少占耕地,尤其不要占水地或肥沃土地。田间道路以适应当前生产需要为原则。
四、各个管理区对农村所有的小块地,要全面规划,交给生产队种植饲料、油料。各个生产队的饲料,力争作到自足有余。
五、农村要发动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植饲料;城市要发动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油料或蔬菜。
六、已经弃耕而没有还林还草的耕地,要根据当地条件有计划的耕种利用。
七、山地和丘陵区,要组织专门队伍修地边垒田堰,整修农田。碱地区要固定常年治碱队伍,有计划地改造碱地。
八、各个城市和农村人民公社要统一规划取土地点,禁止在耕地内取土。


第4版()
专栏:

寸土必争
杨义
北方农村有句农谚:“刨个窝窝,吃个馍馍”,这意思是说,不管种上多么小的一块地,总会有一定的收成。
土地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无论工业还是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没有一项能离得开它。随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工业、交通、水利、林业、畜牧以及其他各项建筑用地,需要量日益增加,这种需要量的增长,正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发展,是可喜的也是合理的。另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高速度的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实现农业生产连续跃进的途径,必须进一步贯彻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同时并举的方针,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农业增产“八字宪法”,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更要尽可能的扩大耕地面积,尽量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达到多种多收的目的。
“快些、更快些”,这是全国人民对于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一致愿望。为了要更加快些,我们就不是从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安排生产,挖掘潜力,而是要千方百计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对于土地的利用也是这样。我们既要多开荒地,从总的方面来增加耕地面积;又要注意节约用地,多方面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来积极扩大播种面积。据山西省最近统计,利用各种办法节约用地,晋北、晋中、晋南三个专区就扩大种植面积五百多万亩,即等于去冬今春全国开荒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且不仅地广人稀的地区潜力很大,就是地处平川的晋南棉麦产区,在节约用地运动中也增加播种面积二百万亩。可见得这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而且几乎不需要多少投资,就可以立竿见影。
打仗的时候常常是寸土必争,大量歼灭敌人;如今,在对自然开战的时候,我们更要寸土必争,使天无弃物,地无废土,把每一寸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让每一寸土地献出更多的作物,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4版()
专栏:

郑州黄河新大桥通车
建桥职工和各界代表举行隆重通车典礼
新华社郑州22日电 新建郑州黄河大桥已经正式通车。21日上午,数千建桥职工和河南省、郑州市各界代表,汇集在桥头,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这一天,晴空万里,彩旗飘扬,横跨黄河激流的长虹显得分外巍峨壮观。中共河南省委委员、河南省副省长、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王维群,河南省副省长邢肇棠、李庆伟,中共郑州市委书记牛万里、郑州市副市长张北辰、李平,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铁道部基本建设总局总工程师林诗伯和郑州铁路局代理局长胡逸平等,都参加了大会。
上午十时,典礼开始,王维群在大会上讲了话。他代表国家验收委员会、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向参加大桥建设的全体职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和热烈的祝贺。他说,郑州黄河大桥的迅速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工业技术已经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总路线的巨大威力。这座大桥的建成和通车,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交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全国人民多年来重建新桥的愿望。这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这种理想才能变成现实。
牛万里、彭敏、林诗伯、胡逸平和建桥职工代表秦洪发等,都先后在大会上讲了话。讲话后,王维群在鞭炮轰鸣声中剪彩通车。
郑州黄河大桥是我国桥梁队伍在党的领导下,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在黄河上建成的最大一座永久性的铁路复线桥。这座大桥长近三公里,全部是由我国自己设计和修建的。大桥在1958年5月动工兴建后,建设者们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充分发挥了敢想敢干的风格,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武汉长江大桥管柱基础的施工方法,并且通过大闹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创造了在黄河中下沉巨型管柱等一套建桥先进经验。因此保证了比国家计划提前半年建成这座大桥。在建桥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壮大了建桥技术队伍,特别是在黄河这种特殊的地质、水文条件下,获得了建桥的实际经验,为今后在黄河上建设新的大桥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这座大桥通车后,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京广铁路的运输能力,而且,对于提高陇海干线运输能力也有很大作用。过去,这里虽有一座黄河老桥,但是由于它是一座单线桥,通过能力远远不能适应今天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需要。过去经常有满载钢铁、煤炭、机械等物资的列车,拥挤在桥头两岸等待让车。随着这座大桥的通车,就会迅速改变这种状况。(附图片)
全国人民多年来重建郑州黄河新桥的愿望实现了。这是横跨黄河的新长虹——郑州黄河大桥夜景
           新华社记者 杨震河摄


第4版()
专栏:河南通讯

智斗激流架长虹
本报记者 刘健生
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了。建设者们正在向这座雄伟壮丽的大桥挥手告别。他们有的将去济南,有的将去南京,也有的将去芜湖,那里有新的桥梁工程在等待着他们。
从长江到黄河,从黄河再到长江,同江河搏斗,用自己的辛勤、智慧和勇敢,为广大人民造福,对于这支桥梁队伍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在这里,经历和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洪水、严寒、风沙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建成了这座永久性的双线铁路桥梁,比国家计划提前半年完成了建桥任务,为我国的桥梁史上增加了光辉的一页。
与洪水搏斗
这支桥梁队伍,是完成武汉长江大桥建桥任务以后来到这里的。建设这座大桥,从施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来看,并不亚于修建长江大桥。
工程开工不久,就碰上了黄河几十年来未有的特大洪水。人们都知道,黄河的性格是和长江不同的。黄河,像一只不易驯服的骏马,洪水来了,汹涌澎湃,势不可当。但是,大桥的建设者们,深刻地认识到建设这座大桥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为了争取时间,提前建成大桥,便和洪水开展了英勇的斗争。
刚刚把施工的线路铺好,一切都准备妥当,正要在河中下沉管柱了,突然来了洪水。那时,连河滩上的野兔都无处逃避,被洪水逼上线路和工棚里来了。但是,英雄们还是坚持下沉管柱。直到洪水快要淹没线路才开始撤退。他们都清楚地知道,如果叫洪水把这一套机具、材料冲走,就等于向黄河交械,这不仅会使国家资材遭受损失,而且另去搞一套就会延迟建桥的时间。于是,干部、工人就奋不顾身跳进水中抢救机具和材料,连职工的家属也参加了。经过一场搏斗,终于把机具、材料撤回河岸。
那是在1958年7月16日,黄河出现了特大的洪峰。还没来得及把全部龙门吊机撤回河岸,线路就被洪水淹没了。霎时间,冲得摇摇晃晃,连人都不敢在上面行走。工人就用木伐运进大量的片石,投在龙门吊机的旁边,使其不被冲走。共产党员萧川仁、徐金矩和工人胡家清三人,为了保护机具,没有上岸,他们从早上一直到傍晚守在龙门吊机上。可是洪水越来越大了,已经无法回到河岸。工程科长许达明,曾带着一个救生圈想游过去救他们,但是,几次下水都没有成功。大桥工程处党委书记刘金兰和工程处副处长张虹村等领导干部,都站在岸边,望着这些可爱的同志,心里十分焦虑。如果,等到夜间,水势再大,他们三人就有生命的危险。在这紧要的关头,大桥工程处党委会决定,发动职工群众想办法,采取紧急措施,一定把他们抢救上岸。这时候,会水的工人都自动报名下水,后来,从几十个会水的人当中,挑选了能横渡长江、黄河的李明忠、邓祖田、刘恒山等几名游泳的能手,下去抢救。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啊!他们一起跳进滚滚的急流中,抱着一个木伐,向龙门吊机游去,岸上的同志们都在期望着他们,鼓舞着他们,他们有的被大浪卷下去了,正在使人担心的时候,又挣扎上来。他们用迂回的办法,慢慢游到了龙门吊机跟前,把萧川仁、许金矩、胡家清一齐接上了岸。
就这样,他们在黄河的洪水期间,和洪水干了个“七进七出”。终于,摸到黄河的脾气,找到可靠的施工方法,为加快建成黄河大桥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智破河底“秘密”
洪水季节过去了,黄河中间露出来一个沙岛,为了减少往返走路的时间,有一部分工人干脆住在河下,吃在河下,睡在河下,在这个沙岛上建立了一个施工基地。工程处党委,也在沙岛上建立了施工前线指挥部。一切工程都在飞快地进行着。可是,这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困难,就是管柱下到深层,发生了“顶牛”现象,有的僵持十几天,还是原封不动。那时下沉一个桥墩基础管柱,需要四十七天。这是多么慢呀,如果照这样下去,全桥七十二个桥墩,得什么时候才能下沉完呢?工人们都很着急,有些人连饭也吃不下去,整天守在工地上,究竟是什么东西阻碍着管柱下不进去呢?这是一个秘密。
桥址南岸紧靠邙山头,上游是历史上的“禹王故道”,下游是有名的花园口险工地段。洪水经过秦川、三门峡,紧贴着邙山岭,由狭窄的河道,从这里倾泻平原。这里河流特别急,河道变迁莫测,河床地质非常复杂。1919年,想在这儿发一笔横财的十九家中外桥梁公司,都由于无法下桥墩终于使他们的计划成为泡影。以后,国民党反动派也曾两次请来美国专家在这里建设新桥。结果,骗走了十万美元,桥还是无影无踪。但是,这些困难没有阻挡住今天有勇有智的英雄们。
下沉管柱发生僵持局面以后,大桥工程处党委会认为这是快速施工的关键,就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施工以前,河床是经过勘探的,在什么地方有硬土层也都知道,现在打不下去是什么原因?他们清楚地知道,自然界只有人们尚未认识的东西,是没有不可知道的“秘密”的,只要通过实践是可以知道的。因此,决定“以下沉管柱为纲”启发职工群众破除迷信,鼓励敢想、敢干,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并开展红旗竞赛。这时,党委书记、党委委员、总工程师等领导干部,都分工负责,包一个队或一个工班,亲自深入现场和工人一块研究;有一点经验就立即总结、提高和推广。经过一段实践,北岸三队创造出“吸吸打打”的方法,南岸二队创造出“提提打打”的方法。这时党委又召集两岸的工程队在一块研究分析,互相交流经验,终于认识到河床下层土壤的特殊性。这里河下层的土质,恢复性很强,如果管柱下沉到深层中途停顿时间越久就越打不下去;管柱就好像插在一块厚厚的胶皮上一样,拔不出来,也插不进去。就这样揭开了河底的“秘密”。后来,根据这种特殊的土壤和两岸已经取得的施工经验,又集体总结出一套有效的施工方法,并且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设备。用这种下沉管柱的方法,大大加快了下沉管柱的速度,由过去四十七天下沉一个墩子,缩短到五、六天下沉一个墩子。
严冬夜战
冬季来到了,黄河中的严寒和大风沙代替了可怕的洪水。有时风沙刮起来,对面都不见人,不一会,人和机具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沙土,河下的温度要比岸上低七、八度。有一次刮起六、七级的大风,在沙岛上工作的人们,别说在高空作业,连人离开工棚都会迷失方向。工程被迫停下来了。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大风还是不停地刮着。工人们以焦急的心情在谈论着:“我们是等待自然的恩赐?还是和风沙战斗?”
一天夜里,北岸冯森工班忍不住了,来到了工地。七级大风在怒吼,沙土弥漫,光线强大的照明灯,变得暗淡无光,人在栈桥上,像喝醉了酒,摇摇晃晃。他们挣扎着来到了打桩机前,抓住大风的间隙开动机器继续施工。这时,已是摄氏零下十五度,钢结构平台上到处是冰凌,喷射出来的水,被风吹得到处飞溅,人们的眉毛上、衣服上都结了冰。工长冯森走起路来,刷拉刷拉地响,简直成了“冰人”。看着他脸上那种坚毅沉着的表情和身上明亮的冰溜,工人们风趣地说他穿上了“宝石盔甲”。管柱又开始徐徐下沉了,人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高声地喊着“下沉了,我们胜利了”。由于战胜大风沙的喜悦心情,他们忘记了去吃夜餐,一直干到天亮。战胜大风沙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工地。从此,大风沙,再也不能阻拦建设黄河大桥的英雄们了。
黄继光式的英雄
1958年12月23日,南岸三班二组下沉第六十八号桥墩基础管柱。入夜,下着蒙蒙的细雨,雨越下越大,最后终于变成了白茫茫的雪片。工地上披上银花。人们的身上也都结了一层薄冰。正在下沉管柱紧张的时刻,忽听拍的一声爆炸,内射水管破裂了。在十三公斤的水压下,水像连珠炮一样,向上猛射,正好对着打桩机的马达冲去。在这个时候,每个工人都清楚地了解到,如果马达受潮,至少要停工修理十几天,这样将要使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当时一个离软梯最近的人,一步抢先,迅速爬上高空,这是共青团支部书记、共产党员杜成祥同志。紧跟着他上去的还有段清福、张远林和郭忠文等四人。杜成祥同志毫不犹豫地用自己身体和大衣掩护了马达,水打在他身上四处飞溅;等到其他人把管子修理好,五个人衣服很快结成了冰凌。打桩机又轰轰地响起来了,虽然冷得刺骨,但他们心里都是热的。他们因此被工地的人们称为“黄继光式的英雄”。
大桥已经建设起来了,工人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有个工人面对着黄河唱道:
黄河,黄河,你别凶,你的身旁有英雄;不怕风雪和风浪,在你背上架长虹。这支桥梁队伍,在这里创造的英雄业迹,将永留人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