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为歌唱列宁诞辰纪念作
——歌词二首 田间 一
伏尔加波涛滚滚,
列宁在风暴中诞生,
像海燕冲进怒涛,
像雄鹰展翅飞腾——
列宁和阶级弟兄,
打开世界第一个黎明。
马克思的继承者,
就是伟大的列宁,
他用革命的火种,
唤起被压迫的人们,
要粉碎旧世界的锁链,
把新世界早日建成。 二
宇宙像一叶扁舟,
列宁是一位舵手,
红旗就是船上帆,
穿过四洋五大洲,
旧世界已经崩溃,
新世界担在我们肩头。
地球、月球、星球,
跟着工人阶级走,
列宁和我们一起,
登上第一座港口,
他和我们永别时说:
要继续前进别停留!
新世界的主人,
是我们劳动人民。
一切暴君的王座,
正在纷纷崩溃,
帝国主义的末日,
不久也就要来临。
毛泽东思想的光辉,
照耀着我们人民公社,
高举马列主义的战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附图片)
列宁(木刻)黄永玉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平调落子枯木逢春
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书记处书记 周基
河北省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这次来京演出,受到首都广大观众的欢迎,我们感到很兴奋。
平调、落子,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地区,现在是邯郸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据传说:平调产生于明代初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有五十多个曲牌,二十多个板头,曲调丰富,结构完整,旋律优美。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在表演上,行当齐全,分工较细,具有活泼、健康、激昂、豪放等独特的艺术风格。落子是由“花唱”演变而来,有百余个传统节目,如“端花”、“借髢髢”、“跑沙滩”等,都是这个剧种的优秀传统节目。这个剧种有鲜明的特点:在剧目上,绝大多数是反映农民的生活,唱词口语化,与群众语言紧密结合;唱腔优美动听,剧词通俗易懂,朴实健康,地方色彩非常浓厚。在表演上,富有矫健、轻松、活泼、愉快的风格,并饱含浓厚乡土风味。
这两个剧种在解放以前,曾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歧视。在国民党和日寇的反动统治下,也曾受到很大的摧残。至使很多老艺人流离失所生活无着,有的靠艺乞讨流浪至死。使这个剧种几乎趋于灭绝。抗日战争期间,武安成了抗日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两个剧种又枯木逢春。抗日民主政府将一些有崇高爱国热情的老艺人组织了起来,经常在太行山根据地演出。在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各次政治运动中,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
“唇亡齿寒”等百余出现代剧节目。在宣传抗日救国和组织群众对敌斗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十年来,这个古老的剧种,就更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提高。这个剧种的艺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彻底翻了身。如老艺人任耀华,不仅担任剧团的副团长,还曾任过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老艺人魏洪昌,现任市艺术剧院副院长、省文联委员,并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现在这个剧种,不仅已有五个大型职业剧团,而且还有广大的业余剧团。从演员来看,过去很少有青年演员,女演员就根本没有,而现在,已拥有大批优秀的青年男女演员。从演出范围上看,也由过去仅在武安、涉县、磁县、邯郸等地的农村活动,扩大到河南、山西等省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
平调落子所以如此迅速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是与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分不开的。几年来,中共邯郸市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关于积极培植,发展地方剧种的指示,在挖掘与扶植其他剧种的同时,将平调落子作为重点进行培植,在1955年将武安县的平调落子剧团,调归邯郸专员公署直接领导。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在1956年,又对这个剧团进行了重点培养。河北省文化局,先后派了剧本作家、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和有艺术造诣发展前途的陈素珍等,十余名文艺工作者到这个剧团工作,这就更加充实了演员阵容。从此,这个剧团的演员、职员、干部,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整风、肃反、反右倾等各个政治运动,思想觉悟空前提高,干劲十足。因而,艺术水平也随着思想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党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指导下,一面挖掘、整理、演出了思想水平与艺术水平较高的“端花”、“借髢髢”、“两狼山”等优秀传统节目;一面则创编与排演了一百多个为政治、为生产、为工农兵服务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高山流水”、“朝阳沟”、“三里湾”等现代剧。配合了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1954年和1959年,两次参加了河北省戏曲会演,受到党政领导和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在演出、剧目、导演、音乐、龙套等方面,都荣获奖励。
过去绝大部分人员是文盲,现在绝大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已提高到初中程度,由于文化的提高,给学习政治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文化与政治思想提高的基础上,在技术上也积极大胆地进行了改革,过去一贯认为平调不能表现现代生活,而现在由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不断革命的精神大胆创造,成功地用平调排演了大型现代剧“红色的种子”,得到群众的好评。这个剧团,两年来进行了十七个月的上山和下乡演出,为四个专区、十六个县、六十个农村演出了一千六百多场;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群众的冲天干劲和跃进的成绩,也大大开阔了演员的思想领域,丰富了生活,促进了他们的勤学苦练,提高了戏剧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
在毛主席文艺思想指导下,我们虽然在扶植地方剧种工作上作出了一点成绩,但与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跟不上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我们要继续坚持政治挂帅,走好群众路线,鼓足更大的革命干劲,在继续跃进的基础上,勇往直前,把戏剧工作推向更新的高潮。


第8版()
专栏:

赵淑英大战“神秧手”
徐叔华
我们红星人民公社火箭大队泉湾作业组,有一老农,名唤曹振宇。这人约莫四、五十岁光景,倒也生得红光满面,格外健朗。论起作田,在泉湾来讲,要算个把子角色,扶犁掌耙、喂猪种菜件件在行;提起插秧,那更是他的拿手好戏,插得又快、又直、又不浮蔸,又不伤秧。在旧社会的时候,每逢谷雨时节,家家都要接他去坐上席,请他开墒(注一);解放后,推广密植,也数他插得最快最好。人们送了他个绰号叫“神秧手”。
可是今年2月,“神秧手”却被他的邻居、作业组长赵汉皋的女儿、十六的赵淑英打败了。
1月15日,公社通知每个作业组派一个人去学用插秧机。组长赵汉皋连忙去找曹振宇,一进门就亲热地说:“振宇满爹,有件好事,要派你老人家去学习插秧。”
“甚么?甚么?”满爹好像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带着几分责备的语气说道:“赵组长,你未免太看人不起了吧!”
赵汉皋连忙解释着说:“不是这个意思,满爹,这次是去学用插秧机,我心里想:你老人家用手插都比别人要快,学用机器,那更是不用说了,一定要考个头名状元回来,也为我们泉湾作业组争争光?!”
“我怕你真是喝淡汤咧,讲得好轻松!机器怎么插秧?有好多抱伙子(注二)初学作田,还插烟袋脑壳(注三),机器是呆的,人手是活的,那不尽插烟袋脑壳才怪哩!”
“满爹,是真的,你要不信,就去公社看看。”
“我才不去哩!插了一世的田,四、五十岁了,还要去学新鲜名堂。”
“满爹,你老人家将来莫又后悔喃!”
“后悔?哼!笑话!”满爹抽出裤腰带上的旱烟管,装上烟,擦根火柴,叭叭地抽起烟来。
赵汉皋讨了个没趣,见满爹把话说死了,只好退了出来,回家对女儿说道:“淑英,那你就去吧!一定要好好地学,将来回来赛过曹振宇。”
赵淑英,长得聪明俊俏,一副鸭蛋形的脸上,嵌着一对水汪汪的眼睛,就像两颗黑宝石一样,清澈明亮。
听父亲说要她去公社插秧机训练班学习,欢喜得直跳,带了应用物件,当天就到公社去了。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是半月。
赵淑英得了张插秧能手的奖状,背了一部“醴陵二号简易插秧机”回泉湾来。刚进村,就碰见振宇满爹衔着那根旱烟管,坐在田塍边歇气。一条大水牯,口里吐着白吐沫,站在田里直喘,看样子刚才猛犁了一阵田。
“淑英,这么快就回来了,你那背上背的是什么东西喃?”
“插秧机。”
“就凭这夹夹,这箱箱,能插秧喃?”满爹自言自语地说。
“怎么?你不信么?插得可快哩,一天至少五、六亩。”赵淑英说。
“哼!你莫吹牛皮,敢跟你满爹比比么?”
“比就比,还怕你不成?”赵淑英毫不示弱。停了一会,她又“哎呀”了一声说:“不行哇!”
“怎么啦?还没比就害怕了?”
“不是的。我是讲,一没有田,二没有秧,怎么好比?”
“那还不容易,”满爹拍拍自己结实的胸膛说:“田归我负责,保证把它整得泥烂如粥,田平如镜。这秧嘛,就用松毛代替(注四),由你去办。明天吃了早饭就架势。”
“好,一言为定。”
第二天,吃罢早饭,太阳暖洋洋地照着。住在泉湾的人们,听说赵淑英带回了一部插秧机,要和有名的“神秧手”比赛,都跑来看。有的替赵淑英耽心;有的替她打气。年纪比较大的就指责她不知道天高地厚,才去公社学了半个月,居然敢到太岁头上动起土来!赵汉皋和一些姑姑、大姐、青年小伙子站在她一边,叮嘱着她不要慌、沉住气。
不多时,只见曹振宇分开众人,捋起裤脚,扎好衣袖,拿起一把松毛,站在田塍上大声地喝道:“今天这比赛插秧,有三不插:一不插浮蔸,二不插空蔸,三不插烟袋脑壳,你们同意不?”
赵淑英答道:“同意。还要加一条,株距行距要均匀。”
“好!开始!”曹振宇也不管赵淑英装好了秧箱了没有,独自跳下田就插起来。只见他左手捏着的松毛,飞快地往右边分;右手接了过去,一蔸蔸地往田里插,快得就像鸡啄米一样。插完第一把时,赵淑英才开始装好箱,急得田塍上的姑娘们直跺脚:“赵淑英,快!快!”听见岸上的喊声,不由得曹振宇暗暗地一阵高兴,心想:“今天非把这黄毛丫头打败不可!”于是便施展出他几十年的看家本领,直插得头上的汗珠直冒。可是,还只两袋烟的工夫,赵淑英就赶过了曹振宇,人们的视线一下子都集中到赵淑英的身上去了。
赵淑英熟练地操纵着插秧机,推一下秧箱,夹一次秧,蜻蜓点水似的往田里一插,一次就是七蔸,自然比曹振宇要快。
曹振宇看见赵淑英插到前面去了,拼命往前赶。周围看热闹的人,也在一旁呐喊助阵。越喊曹振宇心里越慌,赵淑英却越沉着。
哨音一响,时间已到。比赛的结果:赵淑英十分钟插了三千一百多蔸,曹振宇只插六百多蔸。
在“快”的这一点上,曹振宇是服输了,可是质量呢?未必就没有浮蔸、空蔸和烟袋脑壳?曹振宇走到赵淑英插过的地方,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又把代替秧苗的松毛拔了出来,仔细地看了个够,完全合格!这才点了点头,一边赞叹地说道:“想不到这家伙会有这么样好!”一边心里又在埋怨自己:“为甚么组长派自己去学,自己不去咧?唉!这都只怪自己太自满太保守了呵!”想到这里,他又走到插秧机面前,摸了又摸,看了又看,然后腼腆地央求赵淑英道:“淑英,你来教教我!”刚说了一句,满脸涨得通红。
(注一)开墒:捕第一手禾,叫开墒。如何开法,要看田的形状而定。开得好,其他的人才好插。
(注二)抱伙子:初学作田的人。
(注三)烟袋脑壳:不会插秧的人,把秧插弯了,像个烟袋脑壳,在泥里好久还不会活蔸
(注四)松毛:松针。初春时节,种谷还没落泥,训练插秧机手时,只好用松毛代替秧苗。(附图片)〔陈志插图〕


第8版()
专栏:

有人就行
鲁力
去年冬天,湖北省公安县玉湖人民公社,做了一个跃进规划,提出水利、积肥、养猪要比往年翻一番,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多种经营等,也要同时做好。当时有人担心这个规划不能实现,理由是“玉湖五无”——无钱无机器等,想各样工作都能办的多快好省不可能。到底可能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八”字未见一撇,“九”字未见一勾,谁也说服不了谁。而现在,规划全部实现了,这个公社,成了全县和全专区的红旗社之一。事实胜于雄辩,怀疑的人只好认输。
既是“五无”,为什么还能跃进呢?他们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有一条,就是:相信人。他们懂得,无钱无机器不要紧,只要有人就行,社会主义是人办的,不是钱办的;人一动脑筋,一鼓干劲,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样样工作都能办得多快好省。搞水利无钱无机器,他们就发动群众大搞土办法,以土代洋,羊角磙代替压土机,拖子代替推土机,日工效由四、五方土,迅速提高到二十多方,劳力减少了,还提前完成了水利任务。……各项工作就创造了无钱无机器跃进的奇迹。
无钱无机器,这是“一穷二白”的特点,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真正本钱。办任何事情无人不行。而我们却有的是人,我们有六亿多人,而且这六亿多人不是平平常常的六亿多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着高度社会主义觉悟的六亿多人。“人多力量大,热气高”,一人呵一口气,到处都是热气腾腾,可以气吞山河。人多智慧多,办法多,众智成“神”,一人一条计,汇合起来就成了智慧的海洋。力量加智慧,干劲加办法,跃进定实现,这是真理。所以人比什么都宝贵,人能改造一切,人能创造一切,有人就有一切。问题就看你是否相信人,见物又见人,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玉湖公社的同志们,正是因为正确地认识了人的作用,相信人,并能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所以一切都跃上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