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极可喜的收获
关锋
在工农群众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高潮,正在蓬蓬勃勃的发展。我们仅从近来报纸上发表的工人写的哲学论文,就可以看到这个学习运动已经有了极为可喜的收获,看到这个学习运动是多么深入,它对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4月9日的文汇报,出了一个《工人论文选》(都是哲学论文)特辑,发表了上海工人写的九篇文章。正如编者所说,这些文章具有“蓬勃的朝气,鲜明的观点,……联系实际而又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文章,质量怎样?都很好。它们用哲学原理说明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又用活生生的事实阐明哲学原理。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活了,讲得很有生气,很有战斗性。
例如,上海求新造船厂轮机车间工人周志美同志的“平衡与不平衡”。这篇千把字的短文,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平衡和不平衡是对立的统一这个大道理,特别是还把这个道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起来,争取跃进再跃进。他说:“我们车间的生产,每一个月都根据现有的设备、材料、人力等等具体情况安排制定计划。从计划看起来,是平衡的,可是付诸实行时,由于主客观情况的变化,往往就会出现这个工段与那个工段产生了不平衡的情况”,“像在当前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做钳工的同志干劲冲天,把落后工具丢进了博物馆,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操作,而其他工段不可能和钳工的技术革新的速度和效果完全一样”,于是“各工段相互配合的旧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车间里产生了最突出的金加工跟不上钳工装配需要的矛盾”。怎么办呢?周志美同志答复说:从不平衡到平衡,“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组织”,接着他批判了要求“添置设备,增加人员,调整金加工和钳工的比例”那种消极观点;他说:“最根本的办法是金加工立即赶上去,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使自己工段的生产与钳工相平衡,然后再来个后来居上……造一个新的不平衡,促使别人来赶自己。”他还概括的说:“生产不断的发展,总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平衡与不平衡循环不已,使我们生产不断跃进再跃进”。
我们这些搞哲学工作的同志看看:周志美同志讲得怎么样?我们哲学工作者写的长达几万字的、关于平衡和不平衡的小册子或论文,不是有的还不如周志美同志写这篇千把字的短文讲的清楚吗?不是有的联系实际弄得牵强附会、庸俗化吗?周志美同志的文章有这个毛病吗?没有。我们哲学工作者的作品,不是有的多多少少有点限于说明世界的倾向吗?而周志美这篇短文,却说明了利用“平衡和不平衡”这一运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跃进再跃进的道理。尽管可以说,他的论述还没有充分展开,但是却不能不承认它切实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战斗性、革命性这个根本特色吧!
光明日报第236期哲学专刊,也发表了两篇工人的文章。一篇是武汉市青年工人彭吉林的“事在人为”;一篇是肇州印刷厂青年工人李景山的“关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问题”。彭吉林同志的文章,用实际事例说明主观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我们承认客观条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条件。”他批判了从“巧妇难做无米炊”引出的消极结论。“巧妇难做无米炊”这句话,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但是不同的人却会从这句话引出不同的结论:懒汉和懦夫说,既然没有米,就不要做饭吧;革命者却说,饭一定要做,没有米就去种田。彭吉林同志批判了在“巧妇难做无米炊”这句话掩盖下的懒汉和懦夫思想。他说:“没材料就自己找,没设备就自己搞”,这才是“英雄时代真巧妇”。李景山同志的谈主观能动作用的文章,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说起,但是他并没有停顿在这里,他用生动事例说明我们“认识了客观实际,掌握了客观规律,就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但不是说,主观必须做客观的奴隶”,客观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发挥了主观能动作用,肯钻肯干,就可以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限制不利条件的作用”,以至“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
同志们,你看,彭吉林和李景山同志的文章怎样?他们不是把道理讲得很清楚、很实际吗?不是没有像某些哲学工作者写的小册子只讲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的那种片面性吗?
读了工人同志的哲学论文,实在令人高兴。这是一件大喜事。为什么说它是大喜事?因为工人发表哲学论文,是我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事。这是大长工人阶级的志气的事。但不仅是这样,更重要的是因为:(一)从这些论文中,使我们看到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著作这个群众性学习运动的深入。工人发表哲学论文,在我们国家里将要变成寻常的、经常的事情。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大普及是在相当高的水平上的普及。而且,我们可以预计:从群众中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的“秀才”。(二)工人的哲学论文,给我们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它将对在部分哲学工作者中间存在着的脱离实际的作风、书生气,给以很大的冲激,迫使人们不得不转变学风。(三)从工人的哲学论文可以看出:广大群众的理论学习会大大地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跃进。理论学习之“风”助大跃进之“浪”,将使我们的工作更大跃进,一浪高过一浪。而经济建设的大跃进,又将直接经过工农群众的“秀才”们的手加以总结,推动理论研究大发展。
一个比1958年群众学哲学更高的高潮,已经到来了。它是理论工作全面大跃进的先声!它将在我国经济生活、思想生活中发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获得的一个新的胜利!这个胜利,将得到迅速的扩大和发展!
难道,哲学工作者对这件事可以漠不关心吗?可以关死门搞自己的所谓“提高”吗?不,应该虚心地向群众学习,并热情地帮助群众学习。
当然,我不是说工人的哲学论文已经好到顶了,已经没有任何缺点了。如果那样说,工人会批评道:你太形而上学了。他们需要不断提高。哲学工作者,至少哲学知识是比较多的。工农群众需要他们的帮助。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要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做群众的学生。在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我们应该首先向群众虚心学习,才能指导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哲学工作者在虚心向群众学习和热情帮助群众学习中,会进一步端正学风,学会更熟练地联系实际,把那种牵强附会的毛病彻底清除,更进一步地体会辩证唯物主义的战斗性和革命性。这样,当然会大大地加强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


第7版()
专栏:

理论学习提高了我的业务能力
天津市和平路百货商店售货员 孙荫蓉
我是一个零售商店的售货员,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理论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情,我
自己的文化浅、水平低,学习不了理论;再说,一天忙到晚,那有功夫学理论。
1958年年底,我接受了青年同志们的委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在会议期间,听到了哈尔滨市第七百货商店售货员乔淑华同志介绍了关于学习毛主席著作,做好工作的经验;给自己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扭转了我以前对学习理论的不正确看法。回到天津以后,在党、团组织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我订出了以“矛盾论”、“实践论”为基本内容的学习规划。在短短一年多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毛主席著作,使我开阔了眼界,在思想上理论上和业务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习了“矛盾论”,懂得了要正确处理矛盾,必须既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又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道理,使我在体贴顾客心理、预测顾客心理变化上,比以前更加深入确切了。在售货时,我就把顾客都是来买东西的特点,看成是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把顾客们因为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而决定的爱好不同,看成是个性(矛盾的特殊性)。在党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就摸索出,一般工人喜欢穿颜色漂亮的,农民需要结实色艳的,学生爱用经济朴素的等爱好特点。另外还分析出,胸有成竹、正常需要的,打算要买、犹豫不定等几种不同的心理。在售货时,根据体型、爱好和心理的不同,分别推荐商品,使顾客称心满意。例如有一天中午来了两男两女农村顾客,从模样和说话表情来看,一对青年男女是未婚夫妇,还有一个是女方的姐姐,一个是男方的父亲。当时,女方一连挑了两件线呢上衣,还想买一件绸料的,这时男方一看,就说不好看,而女方的姐姐说:“色不难看,买这件吧!”这时,在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我想,在这个当口,售货员就应当帮助他们解决这个矛盾。我便进一步分析了他们的对话,考虑到,农村来买嫁妆时,都是女方挑选,男方花钱。看今天这个情况,可能是男方带的钱不大富裕,自己又不好意思不叫女方买,所以才说颜色不好看。但是确定买与不买还在女方,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解决女方的问题,这时我就对她们说:“往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绸料的衣服买了也穿不着,您不如先挑两件布的倒换着穿,等以后天气暖和了,再挑件新花样的也不算晚;现在您又是结婚办大事,那儿不用钱,省下这笔钱买一些当用的东西不是更好吗?”女方的姐姐听了后,笑着说:“对了,买了确实也穿不着,也就落个压箱底,就要这两件布的吧!”当他们买走了以后,那位青年男顾客又回来对我说:“同志,你太会办事了,你的话真说到人心坎上了,你真是一个好售货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这是我在“矛盾论”中学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把它运用在帮助顾客解决困难上,取得了一些收获。在去年腊月初八中午,一位农民老大爷走到柜台前说:“腊月十六要娶儿媳妇……。”随着就递给我一个小条,上面写着:绒衣、绒裤、衬衣、衬裤各一身,棉鞋、单鞋各一双,背心一件共十多种商品。当时我就要照单拿,可是一伸手却没法拿,条子上除了36号鞋85号的背心外,其它再也找不出尺寸和规格来。我就向老大爷打听说:“您看见过您的儿媳妇吗?多高、多胖?……”没等我说完,老大爷便抢着说:“谁知道她是嘛样的,俺一次也没见过,俺儿子给我这个条我就来了,你就看着条拿吧!”这可把我给难住了,当时我就想:他没见人,又没有尺寸,叫我怎么拿?又想:做一个人民的勤务员、群众生活的组织者,当人们有了困难的时候,哪能甩手不管呢?我就想起来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想尽一切办法给老大爷解决这个困难。我考虑到:一般夫妇的高矮,大多是男的比女的略高一些,于是,向老大爷打听他儿子有多高,然后,通过他儿子的高度来预测他儿媳妇的高矮。同时,我又根据条子上写着的36号鞋的线索,判断出他的儿媳妇大约有一米四的高矮,但胖、瘦,还肯定不了。这时,我又想起85号的背心,可能是老大爷把八十公分错记成八十五号了,因此,我就根据农村妇女穿衣服一般的需要肥大一点的特点,确定这件衣服的腰肥。为了让衣服穿着合体,我又找到了组内的“第三套活样板”小钟同志,代替老大爷儿媳妇穿试,结果选成了一件衬衫。又从楼上到楼下把条上的一切东西,大部分都给老大爷拿齐了。最后,为了买一双紫色棉鞋,征得了组长的同意,我又领着老大爷到劝业场一带去挑选。把一切买妥,当我把他送上电车时,老大爷感动地说:“回家后先给毛主席鞠个躬,不是这年头,那有这样好的售货员!”上车时他还把地址告诉我,一定要我在腊月十六那天,去黄骅县到他家中吃喜面。
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市场情况和消费需要也在变化着。顾客们对服装式样的要求,今年喜欢穿小的、瘦的,明年又喜欢穿肥的、大的;今年喜欢鲜艳的,明年可能又喜欢素色的。随着消费者这种需要变化,就需要不断地增添新品种,来满足顾客们新的要求,如果商品供应跟不上,就产生了供需之间和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矛盾。学习了“矛盾论”以后,我才经常注意了解消费者需要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成立人民公社以后农民需要的变化,把供应工作做在群众需要的前头。我和组内的同志们,学习了光复道商店和张士珍同志组织好人民经济生活,当好“管家人”的先进经验。在党的支持下,本着内征求、外访问、走千家、访万人、边活动、边改进的精神,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访问和调查。通过柜台售货时的随卖货随访问,和下农村的入户了解,仅在春节前二十多天的时间内,就访问了六百九十八人,征求了三百五十七条意见,使我们对郊区农民需要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例如:过去我认为,农民们穿制服,一般的需要质量次一些的;穿棉服大多数喜欢棉夹克。可是经过访问,才知道农民的需要大有变化,他们不仅需要穿质量高一些的制服,而且还需要最时兴的绒边棉夹克和大圆领棉夹克。根据郊区农民需要的变化,和各阶层顾客对服装式样的要求,我们设计出一百多种服装式样,修改了一千多件服装规格,同时还配合加工员,建议兄弟组,安排生产了大圆领和绒边棉夹克两千多件。从而克服了小组在组织进货方法上存在的单凭自己主观爱好,代替顾客客观需要的片面性,使进货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
我们小组在1958年和1959年大跃进当中,在经营管理上,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对各界顾客的要求摸得还不够透彻,在商品经营上还有些品种不大对路,因此使库存不够合理,资金周转较慢,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我们改善经营管理,和更好地组织人民经济生活。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们了解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对小组经营管理进行了研究,对资金周转较慢的原因,进行了客观上的分析和主观上的检查。结果找出了毛病是:因为在进销算账时,只是组长一人“独揽”,在品种安排上,只是由业务员一个人“专管”,所以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限制了每个同志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库存较大,品种不全。为了迅速解决这个问题,我把从全国群英会带回来的“天桥七项经营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研究,和同志们一起,制定了五项经营管理制度,在小组内执行后,充分发挥了大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做到了人人关心小组经营,因此压缩了不合理的库存,使资金周转加速。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党组织和同志们一直是非常的关怀、重视和支持,我学习的收获虽然只有这么一点,可是却给了我坚持学下去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我决心继续努力,刻苦钻研,要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在自己光荣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第7版()
专栏:科学知识

氨水是增产水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在施用农村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加施化学肥料,可以显著提高产量。化学肥料种类很多,主要分氮素、磷素、钾素和微量元素等四大类。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化学肥料以氮素化肥增产效果最大。它对各种作物在不同土壤上施用,都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效果。每斤氮约可增产稻谷二十斤、小麦十五斤、籽棉十斤、玉米三十斤。因此,氮肥需要量也最多。目前我国生产氮肥以硫酸铵为主。生产硫酸铵的方法是先制成合成氨,再与硫酸中和而成。每一百斤硫酸铵中约含有七十八斤硫酸,所以生产硫酸铵要消耗大量硫酸。硫酸施在地里没有什么作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速度很快,硫酸需要量很大,所以要大量生产硫酸铵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也是不经济的。而生产氨水免去用硫酸中和,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氮肥的供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开始注意氨水等液体肥料的生产和施用。早在1932—1933年,苏联就开始进行了氨水肥效的试验工作。目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大量生产和施用氨水等液体氮肥。
1958年,我国人民公社化后,农村工业——土化肥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土法制造钙镁磷肥,明矾石和苦卤制造钾肥,都获得了成功。对补充磷肥和钾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氮肥方面,由于土法制造火硝多在工业和矿业上使用,产硝土的地区又多限于华北和西北。目前还需要研究创造适合于全国范围内,土法生产的氮肥的品种。
化学工业部1958年设计了年产八百吨、适合县级兴办的合成氨厂。合成氨是利用空气中的和氮水中的氢在高温高压下制成的。空气和水是取之不尽的原料,只需要煤和电力,即可制成氮肥。一座年产八百吨氨(等于六百五十九吨氮)的小型氨厂,年产氨水四千吨(含氨0.20%)。如果每亩施用量为四十斤,就足够二十万亩地施用,每年可增产粮食二千六百至三千二百万斤,或籽棉一千三百万斤。在大力提倡养猪积肥和大量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推广使用氨水,将迅速提高我国农业产量。
氨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具有刺激性嗅味的气体。它的化学成份是氮和氢;一份氮和三份氢在高温高压下化合成氨。气体氨在十五个大气压下,可以成为液体,叫做液体氨,含氮82%,含氢18%,是含氮量最浓的肥料。但是由于贮存和运输需要耐高压的容器,在目前使用还不很方便。现在我国大量推广使用的是氨水,是将氨溶解在水中制成的。它是无色的液体,含氮15%—18%。氨水不需要耐压的容器,但是要防止挥发。炼焦厂生产的氨水因含有硫等杂质,所以带黄绿色。
氨溶在水里产生氢氧化铵,是一种弱碱性溶液。氨水中除了有氢氧化铵分子外,氨多以原状态(分子)存在水中,所以不稳定,很容易挥发。氨水有特殊的刺激性嗅味,就是由于氨挥发所造成的。氨水比水稍轻,含氨18.6%的氨水比重是0.930,含氨25.65%,比重是0.908。
氨水浓度越大,比重越轻,气温越高,氨的挥发就越多。根据试验,含氨15%的氨水(每公升含有140克氨),在9度的气温下,敞口放置1小时,丢失氨49.5克,若温度升高到30度,丢失氨量是55.7克。旅大地区复县兰谷人民公社试验在摄氏22—24度气温下,氨水露天存放两天,氨损失达90%以上。所以氨水在运输、贮存和使用时,防止氨的挥发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为了降低氨水的挥发性,在制造氨水时通入二氧化碳使成碳酸铵,碳酸铵溶液的挥发性比氢氧化铵小得多。所以农业上使用的氨水,最好是通入二氧化碳的碳酸铵溶液。
根据国内外氨水大面积使用和试验资料证明,氨水使用方法适当,在等氮量的情况下,氨水肥效与硫酸铵大致相等。
1958年和1959年辽宁省旅顺、大连地区的市郊和新金县、金县和复县各人民公社,曾在大面积中施用氨水三千三百多吨,是我国大面积施用氨水最早的地区,在氨水运输、贮存和施用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为今后推广氨水树立了榜样。经过二年来的使用,增产效果很大,群众普遍认为“氨水是增产水”。
1959年金县三十里堡人民公社山后生产大队玉米地,每亩施氨水二十五斤,亩产五百六十五点九斤,而不施氨水的亩产四百零九点六斤,增产38%。沙河口区红旗公社马栏河生产大队1958年进行苹果追施氨水肥效试验,每棵果树施氨水六斤,产量二百八十六点二斤,每棵苹果施硫酸铵六斤,产量二百八十四点三斤,不施化肥的产量一百八十七点八斤。1959年旅大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氨水番茄肥效试验,结果施氨水的亩产一万零七百零八斤,不施氨水的亩产八千七百四十三斤,施氨水增产了22.4%。
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河北省国营芦台农场合作进行了大面积氨水肥效和示范对比。芦台农场位于渤海区,是大型机械化农场,土壤碱性(酸碱度在八点五左右),实行水旱轮作。1958年共施用氨水三百五十吨,施肥面积约一万五千亩,在水稻、玉米、白薯、甜菜和向日葵作物上做基肥和追肥施用,肥效都很好。
芦台农场氨水肥效对比试验结果列如下表:
每亩产量(斤数)作 物 施肥方法 不施肥 施硫酸铵 施氨水 每亩施氮斤数水 稻 追 肥 593.3   943.0  917.1  14.7水 稻 基 肥 956.6  1185.2  1121.7  6.4夏玉米 基 肥 254   548  583  16.0甜 菜 追 肥 1531   ——  1807  4.8向日葵 追 肥  102   ——  188  4.8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旱田或水稻田,氨水用作基肥和追肥增产效果都和等氮量硫酸铵相仿。
氨水是一种液体肥料,具有挥发的特性,氨的挥发,不但肥效损失,由于氨气接触作物,还会熏伤作物叶子。所以氨水施用方法与固体肥料不同,防止氨挥发是关键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更应注意这一点。
在旱田应把氨水施在土层下面,以免挥发,丢失肥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进行氨水施肥深度与土壤温度对氨挥发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旱田施氨水应在深度三寸或三寸以下,砂质土粘粒少吸附氨的能力较差,施肥深度应比粘质土壤稍深些。土壤水分和土壤耕耙细度对施用氨水深度也有关系,土壤越湿吸附氨的能力越大。土壤水分不足或耕耙较粗的情况下,施肥深度应在三—四寸或更深些。
氨水可用做旱田基肥和追肥,每亩用量约为三十至五十斤,施肥后要求立即严密复土以防止氨的丢失。若采用人工开沟条施,可兑水二十至四十倍后施用,若是采用机具,可以直接施用原液。氨水不能与种子和茎叶接触,在播种或中耕施用氨水时,氨水与种子或植株,要有2—3寸的距离。
旱田施用氨水最好是采用施肥机具,既可以提高工效,又可保证肥效。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曾试用草炭混拌氨水后施用,肥效很好,质量好的草炭每千斤约可吸收氨十斤或20%的氨水五十斤。
水田可用氨水做基肥。冬季落水田在灌水前用施肥机把氨水施在三寸深的土层中,每亩用量约为三十至五十斤。施肥后最好当天灌水,最迟不超过五天。这样可以防止氨态氮硝化,保存肥效。氨水中氨态氮可以被土壤胶体吸附,有肥效持久、增产效果大的优点。施肥后立即灌水,氨态氮流失数量很少,可以不必考虑。但在砂性土或漏水严重的水稻田不要用氨水做基肥。氨水也可以用做面肥——插秧前把氨水均匀施入稻田中(随灌水流入或把氨水加水稀释后泼施均可),并进行充分耙地使土粒把氨吸附,以避免挥发或局部地方氨水过浓。
水田用氨水做追肥时,可在灌水口地方,放一个氨水桶(桶要密闭,不跑气),用胶皮管或竹管把氨水引入灌水中随水流入,每亩用量约为三十至五十斤,肥效很好,施肥工效也高。最好在灌水开始就加氨水,水灌完毕氨水也恰好用完,这样可以达到施肥均匀。芦台农场在大面积水稻田上施用氨水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合中耕除草施氨水,氨可以被土粒吸附,减少氨的丢失。
南方水源方便并有施用粪水习惯的地区,可以考虑加水稀释氨水办法施用。要加多少倍的水才适合,现在还没有经验。总的要求是把氨水稀释到闻不到氨的臭味后泼施,即可以避免熏伤稻叶。
夏天稻田水温较高,天气闷热,应随时注意加深水层和增加蓄水量来防止氨挥发。南方水稻田,施石灰与施氨水的时间应错开,因为在碱性情况下,氨挥发得更厉害。稻田中施用氨水有杀死鱼蟹的作用。在养鱼的稻田中,不可施用氨水。
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使用氨水。在党的领导下,有了人民公社的优越制度,一定能把推广氨水的使用工作胜利完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