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一个角落里的革命
张沛
技术革命的全民性运动是怎样的一幅图景?不久以前,人们还不能用具体的形象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今天,只要你出去跑跑,生动的图景到处出现在你的眼前。4月7日,我们来到了闽北山区的小小的崇安县城。大街上人山人海,好像这个小城的全部人口都上街来了,人们一个圈一个圈地围得水泄不通,欢乐的锣鼓,不停地敲打着。这个景象,我们在节日的天安门前看见过,可是,5月1日和10月1日都还没有来到,他们是在干什么呢?钻进去一看,才发现每一个圈里是一台新创造的机械或者工具,有一个人在表演和说明。技术革命到大街上来了,深山中的小城和北京、上海、哈尔滨一样沸腾起来了。
* * *
闽南的泉州市,是著名的华侨故乡,城市有十万左右的人口,街道很整齐,具有浓厚的南方特点。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地委的同志,有的下乡去验收大面积丰产的小麦去了,有的到工厂去视察技术革命去了。我们选择了另外一个去处,一个招待来往客人的闽南旅社。在泉州来说,这也是一个小小的角落,但革命也在这里成功地进行着。
旅社的门面和陈设是老式的,既没有旋转门和落地窗,房间内也没有沙发和软床,然而这里却有着最现代化的服务设施。
登上二楼,就看到一个年轻的妇女坐在服务台前。这是一个特别的服务台。她的正面和左边的桌子上有一排排信号灯和电钮。一个客人从外面办事回来了,他不用像通常的情况一样找服务员拿钥匙去开门,他可以一直走到自己房间的门口,按一下门上的电钮,这边服务台上标明着几号房间的信号灯就亮了,于是这个年轻的女同志,扳一下电钮,那边房门就自动打开了。如果你出门呢?同样地,你按一下电钮,通知服务台的女服务员,门就会自动锁上。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到福州、厦门、樟州和广东的要道。旅客们为了赶班车要起得很早,有的在临行前还要办些事,常常半夜就得起床。人们的习惯是在临行的前一个晚上告诉服务员,几点钟叫自己起床,免得一觉睡过去误了点赶不上车子。可是现在在闽南旅社不必劳驾服务员同志来叫醒你了。你只要告诉服务台明天几点钟起床,那个按电钮的女同志就会按照你的要求,把一个插梢插在摧醒器上。到时候,在你的床底下,电铃就当当响起来,你就可以准时起床了。
住过旅馆的同志都晓得,现在的服务员真是服务得周到,在旅馆中比在家里还方便。但是当有事情要服务员同志帮助的时候,你总得跑去找一下。在有电铃设备的旅馆里也得用电铃把服务员找来,告诉他要办什么事。你少跑了一趟,但服务员却要多跑一趟。在泉州的闽南旅社这个麻烦现在也省去了。每个房间里有一个小小的通话器,如果你需要开水或者买一份报纸,那末你不必走出房门,只要对着通话器说一声几号房间需要什么,那边服务台上的女同志就会答应你。
这些,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似乎不革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你只要到实际中去摸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创造在旅馆中和机械化、自动化在工厂中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个旅社的经理告诉我们:闽南旅社共有七十个房间,按照规定住一百四十个人。旅社的全部工作人员是十四人。可是大跃进以来,旅客不断增加,不得不把床位增加到两百多。服务员的工作量也跟着增加。经理和我们算了一笔账:七十个房间,每天住得满满的。每个房间,按每天进出六次计算(这是最低限度,每个房间平均住三个人,每人每天只计算进一次出一次),每天服务员就需要开门锁门四百二十次。根据常年的规律,服务员每天要叫四十个客人起床。至于每天客人找服务员的次数更是无法统计了。现在革了命,不但减轻了服务员的劳动,便利了旅客,而且服务人员从十四人减为十个人。旅社的服务技术也飞跃到一个全新的水平。你能说这样的革命没有意义吗?
也许有同志要问:闽南旅社的这些现代化的服务设备,是不是上海或者沈阳的大工厂制造的?恰恰不是。这些设备都是这个旅社的服务人员在一个月以前自己琢磨出来的。在创造的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党的支部书记坚决支持他们,师范学校的教员作他们的电气顾问,泉州的二级批发站从材料上支援他们。于是革命就在这个角落中成功了。当我们访问的时候,他们还在继续试制一些新的服务工具,比如简易的吸尘器、“土电视机”等。如果有人来访,房间中有没有人,不必上楼去找,在楼下一看“土电视机”上的指示灯,就知道被访问者在不在家。
在革命如潮涌的时候,一块石头投下去会激起一堆浪花。现在泉州另外的六家旅社,都在推广闽南旅社的新技术。而闽南旅社的创造者们,又成了装备这些旅社的机械制造工人。在旅社后面的一个小房子里,一个小工厂已经建立起来,我们去的时候,他们正在紧张地为别的旅社生产服务器械。它的影响也已经超出了旅社的范围,这在安溪县的医院,也想应用他们的经验了。
* * *
小小的山城崇安,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上是一个人们不容易找到的小黑点。闽南旅社,在福建省也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角落,人们也很少注意到它。可是这些地方,都翻腾着技术革命的巨浪。从这些小小的角落中反映出什么呢?反映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运动的方针,不但是取得历次社会革命胜利的百战百胜的利器,而且在技术革命的领域中已经和正在取得大胜。一些认为普通的工人、农民不能进入神秘的技术之门的陈腐观念,再一次受到革命浪潮的无情冲击。
波澜壮阔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将把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推进到一个高高的境界呢!不要很久,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


第8版()
专栏:

万户生辉
谢逸
我高声朗读白居易和韩翃的诗句:“吴苑四时风景好”,“春城无处不飞花”。
但我想,即使是这般美丽的诗句,对我们今天的满园春色来说,也很难描画其万一。
其实,用花来形容人是颇为拙笨的,因为,人比花要美丽得多,蓬勃得多。
走上街去,就能看到许多牌子,这是城市人民公社街道工厂,那是城市人民公社公共食堂,上一间是托儿所,下一栋是生活服务站;“城市人民公社”红色的大字在春天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在我们院子里,有一个老妈妈,五十多岁,人很硬朗,过去在家带着四个孙子,院子里孩子多,经常打架,老妈妈疼爱自己的孩子,有理无理总是站在孙子这一边,有时还出头和别的孩子争吵起来。但如今,却当上了街道托儿所主任,每天晚饭后回来,也是“我们托儿所”“我们托儿所”地,争着讲说所里的新事。有几次她还背起所里别家的孩子回来,别人问她,她就说:“我告诉你,我们的这些孩子哪……”
从前人们只是说:“我的”“你的”,现在却口口声声地叫:“我们的”“我们的”。由前者变为后者,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
这仅只是嘴边的句把平常话么?不是的,这是人们精神面貌、思想感情上的巨大飞跃。
从前,人给关在屋子的高墙中,仰头,看见的只是高墙上的四角天空,低头,摆在面前的只是锅头碗盏,柴米油盐。毗邻而居,但老死不相往来,而一往来,又常常你争我吵;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灰尘,还多多少少地沾附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
鲁迅那时是感到他自己“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他“隔成孤身”,使他“气闷”;他早就希望后一代“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鲁迅的希望,在他活着的那个时代里,只是“在朦胧中”的希望而已。(见“故乡”)
“新的生活”,像霞光万道,在我们面前如今是出现了过去“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人们是从那阴暗的小天地里钻了出来,清除那些自私狭隘的旧观念,人们团聚在社会主义集体的大家庭中,心连着心,肩并着肩,推动我们的社会滚滚向前。
圆脸的孩子对陌生的人叫妈妈叫奶奶,好心的奶奶将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张家大娘自动的替你缝洗衣服,李家嫂子替你打扫屋子;男女老少,姓黄姓赵,都是我们家里人。
过去的旧屋角上,大都钉着一块小木牌,写着“吉星高照”“对我生财”这几个字,但“照”了几千年,“对”了许多时候,还是在风雨飘摇中,过那酸辛惨苦的日子。如今呢,真的是“吉星高照”,“万户生辉”了,在党——这一颗光芒万丈的吉星照耀之下,在三面红旗鼓舞之下,千家万户组织到城市人民公社的大家庭中来,生气勃勃,发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大家扭成了一股绳,你帮我助,携手前进。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多报道教师的工作经验
人民日报4月3日第三版“辛勤培植共产主义的幼苗——雅韶小学教师的‘爱生日记’”,是一篇很有意义的报道。读后很受感动,像上了一堂深刻而实际的课。叶桂钧同志那种爱护学生、耐心教育学生的精神,按照儿童的年龄特征,利用一切有利机会来教育学生的方法,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实际意义的。我运用她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果然收到良好效果。希望报纸对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的工作方法,经常作些报道。
西安市第十中学 黎阿纬
一篇好文章
3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郑君里同志的“毛泽东思想照亮了电影创作的道路”,是一篇好文章。艺术家根据自己在创作“林则徐”这部电影中的切身体会,生动地阐明了他如何具体运用毛泽东思想来解决电影创作上的许多根本性问题,从而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性、个人和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等重要问题。这不仅对创作历史影片有普遍意义,而且对人们联系实际学习毛主席著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辽宁 陈宗华
欢迎“要闻快报”
人民日报新辟的“要闻快报”栏,使我们及时了解祖国建设飞跃发展的新面貌。我们看了这些文字简短、内容丰富的报道,就像看到各个战线上的捷报一样,受到莫大鼓舞。
我们欢迎“要闻快报”!
北京政法学院四年十班
二十八位同学
关于“名城赋”
人民日报副刊从去年8月起开辟了“名城赋”一栏,描述祖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的步伐。半年以来,编辑部不断收到读者的来信,支持和鼓励这一栏,希望它经常出现,并且希望把已经发表的编印出版。
我们接受读者同志的要求,决定把“名城赋”作为副刊的一个经常性的专栏,除大中城市外,它还要反映祖国许多新兴城市、历史名城的新面貌。已发表和准备陆续发表的文章,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分册编辑出版。 编 者
一个建议
人民日报4月3日第四版刊载“毛里求斯岛侨胞受风灾之害,我侨联拨款救济并致电慰问”的新闻,但没有写明毛里求斯岛属于哪个国家,在什么地方。建议报纸今后对很少报道的地名,最好能加以简单的介绍。 胡道荣等
* *
毛里求斯岛是靠近非洲东岸的印度洋上的一个岛屿,现为英国殖民地。
今后在国际版出现一般读者所不熟悉的专门名称和事物时,我们将尽可能作必要的介绍,供读者参考。 编 者


第8版()
专栏:

技术革新一片红
马达唱得欢,
炉火笑得甜,
炼钢丢掉扒和锹,
钢流滚滚红浪翻。
轧机轰隆隆,
钢龙舞长空,
只听机器一声吼,
钢材密密推九重。
高炉耸九霄,
青烟银河舞,
装料进料联动化,
平地坐观红日吐。
钢城战鼓催,
革新显神威,
英雄齐挥智慧剑,
捷报长翅满天飞。
——重庆钢铁公司工人 窍门花朵处处开
天上没有路,
我们上得去;
地下没有门,
我们打得开;
只要思想大解放,
窍门花朵处处开。
——重庆天原化工厂工人
穿过云雾上青天
层层云雾绕山巅,
轨道铺在白云间,
缆车儎货云上走,
穿过云雾上青天。
——重庆港务局工人
如今扁担废木头
高山一定要低头,
河水让路两边流,
从前扁担压人走,
如今扁担废木头。
——重庆朝天门搬运站工人
眼睛一眨一匹墙
小瓦刀呀小瓦刀,
这次你该休息了,
搁在一边不管你,
我用我的新大瓢,〔注〕
眼睛一眨一匹墙,
红色砖墙入云霄。
——重庆钢铁公司工人
〔注〕大瓢即瓦工铺灰先进工具,
比手工操作工效高四倍。
翻江倒海闹革新
航标电气不用油,
领袖指示记心头,〔注〕
万千海员齐上阵,
翻江倒海闹革新;
航舶航标自动化,
日夜通航里万程,
江上鲜花朵朵开,
恰似红莲开不败。
——川江海员
〔注〕1958年毛主席乘江峡轮由重庆至武汉,途中,毛主席对
船员说,航标也能搞电气化。
鸡毛也能飞上天
鸡毛也能飞上天,
白手兴家有何难,
虽然赤手与空拳,
同样能把大事办!
一夜春风百草生,
革新花朵开满园。
——重庆中南橡胶厂工人
几根竹竿闹革新
从前担着黄浆粉,
汗流夹背湿衣衫,
如今有了运输机,
不用机器不用电,
仅靠几根竹管管,
生产提高四倍半。
——重庆相国寺街道运
输队工人
煤 梭 槽
万吨乌金槽内梭,
犹如飞泉下陡坡,
船驳敞肚吞个够,
江水乐得翻金波。
——重庆港务局工人


第8版()
专栏:

让红旗永远飘扬
大型纪录片“红旗飘扬”拍摄记
继功
最近人们在欣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部优秀影片时,以同样激奋的心情观看了“红旗飘扬”。从4月2日到11日的统计,北京市的观众已达五十三万人次。这显示了我们的艺术如能同时代的脉搏紧密结合起来,是会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的。
在六十多分钟的放映时间中,观众如亲临其境地在机器旁、高炉前、矿井下、建筑工地上,看到了“革新花朵处处红,生产纪录日日新”的生动情景,影片也充分显示了首都工农业建设的巨大变化。
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还是第一次。他们以“红心唱红旗”的壮志,在十六个工作日里抢拍出来。今年2月份,北京技术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全市工业战线群英会在跃进战报频传中开幕。北影党委根据上级指示要把这些鼓舞人心的先进事迹及时反映出来,摄制工作者也深受鼓舞,纷纷向党保证:在不影响原有的摄制任务以外,增产一部纪录片,让先进工作者点起的技术革命火焰燃遍全市各个角落。导演、摄影师共同讨论后,立即成立了摄制组,并分作四个方面,奔赴现场进行采访和拍摄。
这部纪录电影也是在八方支援下拍摄的。群众把参加拍摄工作看成是党对他们的鼓励,是一种荣誉。怀柔水库的民工在拍电影的当天,工效提高了30%。县委书记李晓章说:“拍电影是对咱们的督促和鼓励啊!”同样,工农群众的昂扬斗志,反转来也使每一个摄制人员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当工人们提出“生产时间夺高产,休息时间搞革新”以后,摄制人员也打破常规。在工厂、农村或建筑工地,导演和摄影师往往乘午间休息、照明工人调度灯光的间隙,部署下一个战役。工人、农民的干劲,鼓舞着摄制人员翻山越岭,到古北口的长城上,拍摄延绵几十里长的鸟粪积肥队的动人场面;它也鼓舞着年近五十的老摄影师高洪涛不辞辛劳地抱着摄影机攀登上六七层楼高的云梯,拍摄石钢全景。
可是时代的车轮转得太快了,尽管他们紧拍紧赶,有时仍不免落为“马后炮”。这部影片的导演们举出了这样一件事例:他们在北京电子管厂参观了生产电子管的最后一道工序——检验工作,姑娘们端坐在工作台前,用手敲打着电子管,把不合格的管子挑出来,这样既费力又费时间。随着技术革新的浪潮,一种半自动化检验机诞生了。导演和摄影师们满意地把它摄入了镜头。过了几天,他们再去补拍时,发现原来的机器已经为完全自动化的检验机所代替了。影片的画面前后衔接不上,不得不重新拍摄。导演们也深有所感,当他们在丰台、广安门车站拍完半自动化吊具和起重机,代替肩挑手抬的场面以后,刚要离开现场,发现原先搬道叉、开关车门等比较轻微的劳动,也都改为电气化了。
在拍摄这个纪录影片中,他们注意了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观众形象地看到技术革新的巨大威力。在北京电子管厂的电度栅极车间,一位姑娘用一根小棒敲打着电子管中的一个小零件,一分钟必须打三次,不然就会成废品,多么令人瞌睡的工作啊!一个青年工人对一个小娃娃自动打鼓的玩具发生了兴趣,当他把这个玩具安装在机器上,姑娘灵巧的手就被解放了。观众禁不住哄笑起来。随着画面一个个的转动,银幕上出现了黄瓜满藤的暖房,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墨林摘完黄瓜,又在小盆内育果苗,接着他给农业大学学生眉飞色舞地讲起来了:“将来的温室又高又大,拖拉机也要开进来,在这里耕作……”在这样短短的篇幅里,影片既介绍了温室先进技术,也刻划了英雄人物的远大理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旗飘扬”及时地摄成和上映,有效地反映了当前的政治斗争和中心运动。在拍摄过程中,促进了电影工作者深入到群众的斗争中去;同时也使创作人员发现了更多富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在全国人民持续不断的大跃进声中,让电影艺术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让毛泽东红旗永远飘扬下去!


第8版()
专栏:

献给技术革新能手 乐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