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名城赋

锦绣边疆春城好
中共昆明市委第一书记 赵增益
历史上的“万里云南”,在传闻中是一个充满着蛮烟瘴雨、荒凉可怕的不毛之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这样的诗句:“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实际上云南是祖国的一块美丽富饶、拥有无尽宝藏的大地,它的省会昆明,是绵绣边疆的一颗耀眼明珠。
提起昆明,人们就联想到一个美丽的称号——春城。过去曾经有人用“春风先到彩云南”的词句来形容它,其实春风又何止是“先到”呢。更确切地说,应当是“常在”,是四季皆春。万紫千红,鲜花四时不雕,是春城的又一特色,尤以山茶花最为驰名,自古即有“滇南茶花之盛,甲于天下”的称誉。
站在西山顶上,极目远眺,“奔来眼底”的首先是“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滇池,烟波浩翰,渔帆点点。屏藩着这个一明如镜的内湖的,有所谓“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等一排绵延不断、气势雄伟的名山。在湖山环抱里,现在又出现了星罗棋布的工厂,鳞次栉比的建筑群,高耸林立的烟囱,纵横交错的道路,把这个城市妆点得十分壮丽。附近还有不少的著名游览胜地,其中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汤”的安宁温泉;有气象万千的西山景色;,有“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大观楼;有古柏参天、潭波映月的黑龙潭。
昆明不仅有着天赋的宜人景色,而且土地肥沃、资源富饶,宜工宜农,在发展经济上同样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昆明,也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从战国时“庄蹻开滇”起,历经汉、蜀、隋、唐都是滇东重镇,元、明、清以来即为云南府治。至今仍屹立市内的东、西寺塔,是唐代的建筑;全部铜结构的金殿,是十七世纪的产物。如果你看到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筇竹寺五百罗汉,削壁千仞、鬼斧神工的西山龙门石刻,你更会惊叹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才能。
昆明是1908年中法条约后被辟为商埠的,随着帝国主义的侵入,揭开了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新的一页。民初窃国大盗袁世凯称帝,云南首举反对帝制的义旗。早在1926年,这个边疆城市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在云南人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人民音乐家聂耳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初步接受了革命的熏陶。在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昆明曾经是蒋管区民主运动的一个中心,著名的“一二·一”运动就是发生在这里,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烈士的鲜血,也是洒在这块土地上。
解放前的昆明市,一方面生产基础薄弱,经济上十分落后;另一方面,消费性和为寄生阶级服务的特殊行业异常发达。有这样一个统计数字:解放前夕全市从事生产的职工总人数不过七千多人,而从事消费性经营和在特殊行业服务的人员却有四万人之多。
十年建设,特别是经过最近两年来连续大跃进,昆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昆明的工人阶级,为了改变这个城市的落后面貌,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劳动。他们的英雄口号是:“没有厂房自己盖,没有设备自己造,没有原料自己找,没有技术自己学”。被誉为
“工业战线上的穷棒子社”的昆明风动工具厂,从一把老虎钳起家,就凭着“锉刀加干劲”,造出了精密的风动工具。只有一百七十多人的小厂大利化工厂,用自制的土机器、土锅、土鸡窝炉,在田边、堤沿上、露天下,生产出了几十种化工新产品。在荒山辟野中,新的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平地升起。入夜,铁水奔流,钢花飞舞,映红了半边天。在一片山峦上、田野里,机器轰鸣震耳,真是:“远看灯火照遍天,近看英雄万万千,炉火冲天高万丈,群英奋战钢铁城”。现在全市几天内钢的产量,就大大超过了解放前十年钢的总产量。
在郊区也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大变化。人民公社的建立,给生产的高速度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几年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仅1957年冬以来两年内兴修的水利工程,就比解放前全部蓄水量工程还多二十七倍。去年9月完工的盘龙江上游水库,蓄水量相当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修建的号称“全省第一”的谷昌水库的二十六倍,原来的谷昌水库已经自惭形秽地躲藏在浩大的新水库中了。现在,郊区正在掀起一个以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技术改造高潮,市委发出的三年内基本实现郊区农业机械化的号召,在全郊区农民中发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年初在城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短短的二十多天内就建起了五个拖拉机站,在占郊区耕地面积约四分之一的土地上已经实现了“耕田不用牛”。
“万里云南”,在人们的记忆中就是路程迢迢,云山隔绝。1910年通车的滇越铁路,包含着云南人民多少辛酸的血泪,成为法帝国主义吸吮云南人民血汗的一条大动脉。时人有吊滇越铁路的诗句云:
“双行铁轨千家命,怎奈经营付别人?”路基质量低劣,每逢雨季,塌方断路和翻车事件迭有发生,昆明至宜良必经的七凸坡被称为鬼门关。抗战期间,南段铁轨又被反动政府拆去,以后也没有修复。滇越铁路经过彻底整修,已全线修复通车,现在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起点联系省内外的公路、铁路、民航网。民航线由一条增至八条,直达飞机几小时内就可以到达祖国的心脏北京,真是天涯近在咫尺,“万里云南”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几年后的昆明将要成为滇越、滇黔、滇桂、成昆、内昆等铁路干线及省内几条支线的连接点,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现在,一个规模巨大的铁路枢纽站正在加紧建设。
日新月异的城市外貌的变化,足可以和天赋的自然景色交相辉映。解放前的昆明,尽管和现在一样也是气候温和,风光绮丽,可是反动统治者却不肯让人们有这种感受,一个美好的城市被糟踏得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全市破旧房屋占80%以上,市区街道狭窄,坎坷不平,遍处是污水坛、臭阴沟。这些旧城市遗留下来的污渍,现在都像灰尘一样被拭去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不仅恢复了“春城”的本色,而且把它打扮得更加美丽。大量的破旧房屋和棚户区被拆除了,新建房屋接近百年来建筑面积的总和,许多长年居住在阴暗的棚户中的工人及其他劳动人民搬入了空气流通、光线充足的新居。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是万紫千红,春色满园。解放前这个号称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文化也是相当落后的,工人中70%左右都是文盲,农村除少数地主富农外,识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名义上虽然有三所设备简陋的所谓“高等学府”,全部学生不过一千多人。解放后陆续新建了许多学校,原有学校经过扩建改建,面目焕然一新。现在全市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学生,高等学校现有七所,今年还准备再建八所,仅云南大学一校的学生就大大超过了解放前夕全市大学生人数。有几十万工农群众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今年二季度即可基本上全部完成城乡扫盲任务。解放前这个城市的卫生状况十分糟糕,天花、霍乱、伤寒、回归热、疟疾不分季节,终年流行。根据记载,1921年猩红热在全市传染曾延续一年之久,有一半人发病,死亡二万余人,占当时城市人口的五分之一,真是“万户萧疎鬼唱歌”,一些“老昆明”提起这件事来至今还有余悸。现在,卫生状况已经根本改观,全市拥有的病床数比解放前增加了十多倍,平均每一百五十人中就有一张病床,城乡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医疗预防网,与四害有关的传染病鼠疫、霍乱等已绝迹,几种地方性多发病也大大下降。
昆明市的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不断地在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8年建立起来的七个城市人民公社,在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邪恶、污毒的东西和一切落后现象上,更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现在,大批家庭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参加了街道生产和生活服务工作,出现了一个“人人忙生产,户户无闲人”的新气象,热爱劳动、团结和睦的新风尚已经形成。
昆明,祖国锦绣边疆的春城,十年来的巨变,使人大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现在一幅令人心花怒放的建设蓝图,又在它的面前展开了。几年后的昆明,不仅将要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城市,而且还要建设成为一个无山不绿、有水皆清、万紫千红的花园城市,成为一个著名的游览区,让国内有更多的人来分享昆明的春天。


第8版()
专栏:党委书记手记

毛主席著作是明灯
中共郑州国棉三厂委员会书记 李世文
这两年,我们厂工人宿舍里大变样。清洁整齐当然是一个标志,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宿舍的气氛,各个房间里书声琅琅,诗画满墙,桌上摆满着一叠叠“毛泽东选集”。洁白的墙上,除红绿鲜艳的格言、语录外,在“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永做政治上的促进派”等一幅幅对联镶着的学习园地里,贴满了一篇篇学习心得和论文,到处都可以听到人们谈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工人为啥这样贪婪的学习着毛主席著作?他们说,毛主席著作像仙丹妙药,促使生产蒸蒸日上。他们歌颂说:
毛主席著作是个宝,一切工作离不了,
学后思想插红旗,生产干劲日日高。
工人学习理论、学习毛主席著作,是我们时代的风格,工人当牛当马的时代过去了。随着政治、思想战线上阶级斗争的深入和人们在与自然斗争中的要求,工人越来越感到必须认真学习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斗争。事实也这样证明,工人不但能学理论,而且理论一旦为工人群众所掌握,就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通过学习理论,大家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树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雄心大志。
认识来源于实践。工人明白了这条历史唯物辩证的颠仆不破的真理,得到了极大启发和鼓舞,提出了许多豪迈的口号。“前所已有的我们要做到,前所未有的我们要创造。”冲破了迷信书本、迷信洋人、迷信工程技术人员的思想枷锁。1958年10月进厂的新工乔文山,打破了徒工不能革新的迷信,在1959年以来共提出革新建议一百五十五条,实现重大革新四十一项,工效分别提高一至七十倍,以1959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三年零五个月的任务。理论就这样的在工人实践中产生了无穷的力量。
客观事物的发展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技术革命也是永无止境的。认为技术革命搞的差不多、没有什么革头了,这都是把事物看成是静止的、不变的,是不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在技术革命获得辉煌成就之后,工人又高举不断革命的红旗,使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出现了持续跃进的洪峰。今年1月全厂共提合理化建议两万一千七百零九条,占去年全年合理化建议总数的86%;2月份共提三万七千五百七十条,比1月份又增长73%。采纳率提高到70%,提革新建议人数占全厂职工总人数90%以上。
工人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共产主义风格大大发扬。工人们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是千百万人的集体事业。一个人好不算好,万紫千红才是春。因此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已经相习成风。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不脱产的基层干部学习后纷纷说:“多了些辩证法,少了些片面性。心里亮堂了。有了为人民服务的热心,再加上好方法,事情准能办好。”准备车间生产组长沙威德经过学习改变了原来态度生硬、主观片面的工作作风,事事深入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关键、抓关键,有事和群众商量,了解后进组员思想,具体帮助解决,使小组生产迅速跨上先进水平。他兴高采烈地歌颂道:
毛主席著作是明灯,照的思想亮晶晶,
依靠群众破关键,超产优质争头名。


第8版()
专栏:

插秧社员笑布谷
公社河边垂杨柳,
杨柳不及秧苗绿,
飞来一只布谷鸟,
口口声声催布谷。
插秧社员哈哈笑,
笑说布谷老糊涂:
“布谷布谷,
不识时务,
去年你刚张嘴叫,
秧苗已长寸把高。
今年我们播谷种,
你在林中睡大觉,
醒来张嘴催布谷,
我们已经插秧苗。
我们天天大跃进,
你却年年唱老调!”
李寿兴


第8版()
专栏:

下决心学理论
郑州机务南段指导司机 张霖
从前,我只知道好好干活,对学理论从来也没有想过。1957年我包六台车,一开头劲头都很大,等到有了些成绩,一松劲,煤也费了,事故也发生了。虽然一连垮了六次,自己并没有分析原因。经过党支部的教育,才认识到这是由于我的单纯技术观点和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而产生的。这时,党委也号召我们学习,我便参加了西线客队的学习组。第一次哲学课讲的是不同阶级立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讲课的是乘务员杜庭芝同志,他举例说:大办钢铁我们认为是大好事,而帝国主义却大肆诬蔑,帝国主义和我们立场不同,观点看法也不同。接着他又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的道理,举了很多例子。我一听,感到很亲切,原来理论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这就打开了我学习理论的大门。两年多来,我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文件”、“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书籍。我担任指导司机,工作流动,除了尽可能参加集体学习和讨论外,总是挤一切时间自学,书报不离身,出差时背包里装着书,床头上放着书,夏天天热,夜里就在月台上路灯下学习。由于我文化水平低,很多书都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实在钻不通,就虚心向别的同志请教,光参考书就买了四十多本。
1958年我担任司机长,这台车一直保持全队节煤第一的荣誉。要在以前,我又会因为这些成就而产生自满情绪。可是,学习两点论以后,认识到好事中也有坏事的因素,好事也可以转化为坏事。我就认真的分析了情况,发现工作中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上半月节煤少、下半月节煤多;二是只注意安全、节约,不注意机车保养和工具保管。这些问题不解决,又会垮下去。我先找司机个别交谈,又连续召开了几次小组会,以反右倾、打骄气、树立全面观点为中心,组织大家辩论,大伙都明确了优点和缺点,注意了机车质量的提高和全面完成任务。1958年1—10月没出任何事故,在跃进指标的基础上节约一百一十吨煤。
从前遇到工作一多我就发愁,不知抓哪样才好,学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后,办法也多了。“矛盾论”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矛盾一解决,许多次要矛盾也就会随着解决了。去年年底,郑州铁委号召开展大卸大排安全正点竞赛运动。我们着重抓住了思想教育,班班发动,人人发动,大会讲小会谈,大伙都表示要在春节战役中打个漂亮仗,不请假、不缺勤。由于抓住了思想领导这一环节,春节战役中取得了胜利,恢复列车正点,消灭了一切事故,并防止恶性及伤亡事故五件。
通过前一段的学习,我体会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咱们工人阶级的责任是光荣而艰巨的。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日益增长的运输任务。一想到这些,我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学习信心、顽强的学习毅力。由于我深深体会到学习理论的重要,我还帮助大家学习。去年我就担任了西线客车队工人学哲学、学毛主席著作的辅导员,每星期辅导两课,共讲课一百五十次。去年10月,我调到东线,在党支部领导下,制订了规划,召开了青年座谈会,讲清形势,说明不学习就不能适应持续跃进的形势的发展。大伙一听,劲都来了,我把自己的书拿到公寓来,让大伙读,并发动大伙买书,我们并自己动手做了个书架。这样,很快掀起了学习热潮。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银幕上的一朵迎春花
看了戏曲艺术片——由河北邯郸专区东风剧团演出的“穆桂英挂帅”,那些小演员的精彩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演员胡小凤同志仅有十三岁,要饰五十三岁的穆桂英,确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但是由于党的关怀培养,老艺人热心传授和她自己的勤学苦练,对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刻划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当文广、金花取得帅印回来那一场,她表演得非常成功。她把穆桂英一面为儿女们的英勇惊喜,一面又为刀劈王伦闯下祸事生气的种种矛盾心理和复杂的思想情感,很好地表现出来了。同时,胡小凤的唱腔清晰、动听,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因此她的表演深深吸引住观众。
其他像饰演佘太君、杨文广、杨金花的小演员,也都表现了不同人物的风貌。
这部精彩的戏曲艺术片,充分显示了在党的领导下,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的一代戏曲艺人正在蓬勃成长,这是银幕上的一朵受人喜爱的迎春花。
河北邢台 韩静


第8版()
专栏:观众的话

我喜爱“大理行”
昆明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山水纪录片“大理行”,是我很喜爱的一部纪录片。影片拍摄了大理地方的名山秀水和白族兄弟的劳动生活;同时,结合着当地的优美的民间传说和神话,用诗来作解说词,用带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伴奏,十分优美地反映了大理的风光。
看了这部片子之后,不但对祖国的锦绣山河有了更强烈的热爱,对大理产生了向往;同时,对白族兄弟过去的辛酸痛苦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河山壮丽、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希望各地的电影制片厂,也摄制类似这样的纪录片。 杭州大学 王加邦


第8版()
专栏:

七天毕业
单久山
天津惠符制药厂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根据工人学习文化技术的迫切要求,创办了一种“一周技术学校”。多么新鲜的名称!谁听说过,办学校,竟然有星期一招生,星期日就毕业的呢?
可是,谁也不能小看它。这确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请看!这个厂磺胺车间的“一周技术学校”,按生产工艺性质分成五个系,老工人当教师、车间当课堂、生产设备当教学仪器,工艺规程当教学大纲。老师们的教学进程是:一日来传授,二日就放手,三日看成绩,四日来回走,五日批作业,六日作总结。学员们的学习日程是:一日学,二日干,三日全面练,四日小测验,五日作表演,六日把礼献。为时不过一周,工人们普遍提高了技术理论水平,推动了技术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2月份全车间产量比1月份提高了一倍,3月份又比2月份提高近一倍。
这样的学校,真是好得很。好在哪里?一是快。老师教得快,学生学得快,实际收效得快,技术理论水平提高得快。这种快证明,随着当前技术革命运动的高速度发展,文化革命也能高速度发展;“穷”的面貌能够迅速改变,“白”的面貌也能够迅速改变。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还是那些工人,还是那个车间,经过你教我学,取长补短,在干中学,在学中做,于是迅速提高了技术理论水平,丰富了科学知识。三是直接推动了生产。“一周技术学校”的教学目的很明确,从生产出发,为生产服务提高生产。一周的学校,具有如此多的好处,可见值得大大提倡,普遍推广。
这个创举,使我们得到不少启发。工人群众那种如饥如渴地要求提高文化技术水平的愿望,鼓舞着人们发奋学习;而工人群众那种善于联系实际、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使人们找到了一把学习的钥匙。


第8版()
专栏:

积肥  袁谷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