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辽宁六级干部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
春耕播种要全力以赴
本报讯 中共辽宁省委员会在3月24日到4月4日召开的农村工作六级干部会议上,号召辽宁全党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树立“雷厉风行,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力争上游”的工作作风,加倍努力,勇往直前,为进一步巩固提高人民公社和实现今年农业生产的持续大跃进而奋斗。当前任务是动员全党全民,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的第一仗,保证又早又多又全又好地完成春耕播种任务。
辽宁省的这次农村工作六级干部会议,着重讨论了全省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巩固提高人民公社、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在会上作了总结。会议认为:当前辽宁农村形势很好。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整风整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大为提高;贫农和下中农的阶级优势已得到进一步的树立和巩固;“三面”红旗更加深入人心,人民公社更加巩固;干部的工作作风已有显著的改进;干部和群众的干劲很足,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今年的备耕工作,比以往任何一年都抓得早,抓得好。特别是中央明确提出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后,全党对于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了。近几个月以来,全省已经掀起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采取“厂社挂钩,技术下乡,固定支援,一包到底”的形式,使全省所有的农村人民公社都有了固定的工厂支援,推动全省的农业技术改造正在蓬勃向前发展。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下,只要我们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旗帜,坚持执行党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完全可以把今年的农村工作搞得更出色,实现农业的持续跃进。
会议认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使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的方针,对辽宁省来说更有着特殊重大的意义。辽宁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矿多,城市人口比重大,需要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而目前全省的农业生产水平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辽宁全党本着“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树雄心,立大志,拿出愚公移山的干劲,苦干实干加巧干,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做到粮食自给有余,并生产出更多的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会议指出:为了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动员组织全党力量,从工业、运输、商业、金融、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各部门都要把支援农业,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从各方面促进农业的技术改造。加速农业现代化,必须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土洋并举,大中小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业潜力,支援农业;另一方面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大搞工具改革,从半机械化到机械化,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
会议认为:农村人民公社由目前的基本队有制过渡到基本社有制,将来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是人民公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坚定不移的方向。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要埋头苦干,从多方面积极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同时也必须明确认识:目前人民公社实行的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是适合于当前的生产水平和群众觉悟程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因此,目前必须坚持实行以队为基础的三级所有制,条件不成熟,不能急于过渡。目前公社一级的经济所占的比重虽然还不大,但它是带动整个公社经济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它代表着人民公社的伟大的前途和希望。我们必须在发展整个公社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公社一级的经济,使公社一级的经济迅速的成长和壮大起来。发展和壮大公社一级经济的主要办法,是依靠公社本身的力量,一方面办好现有的企业,一方面增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有计划地逐步发展。在积极发展公社一级经济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生产队生产的领导,积极地发展生产队的经济,要特别注意帮助与扶持穷队大力发展生产,使之迅速赶上或超过富队。
会议认为:农村干部经过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学习和整风运动,思想觉悟和领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改进。为了胜利地完成今年农业持续跃进的任务,会议号召全体干部都要树立“雷厉风行,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力争上游”的工作作风,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雷厉风行”,就是要求我们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执行中央和上级决定、指示,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对待群众和工作,工作中要善于分清大是大非,当机立断,说办就办,一丝不苟。“深入群众”,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走出办公室,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遇事与群众商量,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相结合,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按照客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力争上游”,就是要树雄心,立大志,敢想敢干,朝气勃勃,干劲十足,艰苦奋斗,战胜困难,不断革命。
目前,辽宁省正处在春耕生产的紧要关头,会议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全力以赴,保证春耕生产做到“早、多、全、好”。“早”,就是要早动手,早准备,适时早种,做到不误农时;“多”,就是要水足,粪多,高产作物多,播种面积多,做到寸土必耕;“全”,就是以粮为纲,全面安排,全面搞好春耕生产;“好”,就是保证春播质量,达到苗齐、苗全、苗匀、苗壮。春耕生产是当前农村突出的中心任务,农村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春耕生产。各级领导和全体干部都必须到春耕生产第一线去具体指挥战斗。


第4版()
专栏:

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准备充足师资
新疆师范学院大力培养民族教师
本报讯 新疆师范学院采用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等办法,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这个学院的一百五十多名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教师,经过汉族教师的帮助,目前已有八十八名登台讲课,其中大部分是最近两三年刚从这个学院毕业的学生。
新疆师范学院,是一所建校不久的多民族高等学校。这个学院的学生70%左右是少数民族,需要大量少数民族教师。从去年起,全院民族教师已增加到一百五十多名,占全部教师50%以上。这些民族教师大部分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也不足,很多人不能开课或只能开初级课。但是汉族教师给民族学生讲课必须通过翻译,除了因讲课需要翻译把学习期限延长一倍(四年课要讲八年)外,更重要的是许多专业课因缺乏专业翻译人材,内容不能完整地译出来,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为了帮助民族教师尽快掌握教学业务,提高各科专业知识水平,院党委特别把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列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全院十八个教研组都制订了培养计划,抽出五十五名有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汉族教师,专门负责帮助少数民族教师。
这个学院培养民族教师是以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全院六个系成立了生物、数学、物理等几十个民族教师专业进修组,绝大部分民族教师都参加了专业组学习。进修办法是由老教师课堂作专题讲授,课余作具体辅导。学习内容大部是根据民族教师所担任的即将开讲的课程。这样,每个民族教师在登台讲课之前,都经过了相当时期的进修,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在上学期就有二十一名民族新教师开了课,数理系有六个原来教中等专业课的民族教师开了大学课。由于班次不断增加,需开许多新的专业课,而过去民族教师都没开过这些课。各系教研组根据这种情况,指定专人进行具体帮助。各专业汉族教师和民族教师都订了联合备课、互相随堂听课的互助合同,帮助民族教师准备教材,编写讲义。过去一些高年级的理化、数学等课程没有维吾尔文讲义和教学大纲,开不成课。通过互助组的汉族教师从旁协助也顺利解决了。植物学教师阿龙甫和依明江(维吾尔族)都是第一次讲植物学,编写讲义和教学大纲有困难。汉族教师林维慈逐章逐节帮助他们备课,阿龙甫和依明江边学边教,不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还编成一套完整的植物讲义和教学大纲,可以独立开课了。哈萨克族年轻教师克孜尔汗,过去从未讲过课,汉族教师周季霞就热心帮助他编写讲义、准备教材。两个人还互相随堂听课,遇有疑问,周季霞就在课后反复给他讲解。就这样,克孜尔汗在本学期第一次开讲了大学一年级物理课。克孜尔汗感动地说:“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在汉族教师帮助下作到了!”
民族教师过去由于不认识汉文、很多汉文参考书不能阅读,而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的高等学校课程参考书又很少,不仅影响教学质量,对民族教师进一步提高也有很多困难。各系在专业进修和汉语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下,采用各种方式帮助民族教师学通汉文。全院所有民族教师都参加了汉语学习班,每天利用一个小时学汉文,现在每个民族教师都已学一千个左右汉语词,能听能说普通话,有的还能阅读汉文物理、数学等参考书,加强了自修能力,提高了教学水平。第一次讲分析化学的维吾尔族教师阿不都·热合满,由于汉文学得好,在没有维吾尔文教材的情况下,搜集了大量汉文参考书,遇有不懂地方就随时和汉族老教师交换意见,克服了困难,自己编写了质量很好的讲义,课也讲的深透,受到学生欢迎。为了使民族教师得到深造,在汉语系里还专设了民族教师汉文进修班,二十七名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教师学好汉文后,将到北京、西安等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附图片)
年轻的维吾尔族姑娘阿衣夏(左二),在党的培养下,已经担当起新疆师范学院生物化学系副主任的工作。这是她在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有关维生素的萤光分析问题 新华社记者 哈斯娅堤摄


第4版()
专栏:

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
契尔沃年科举行电影晚会
新华社15日讯 苏联驻中国大使契尔沃年科今晚举行纪念列宁诞辰九十周年的电影晚会,放映苏联纪录片“永生的列宁”和“列宁住过的地方”。
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杨尚昆出席了电影晚会。
出席晚会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林枫,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外交部副部长罗贵波、曾涌泉,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吴玉章、李德全、沈雁冰、李烛尘,以及各国驻华使节。出席晚会的还有我国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石景山钢铁公司先进生产者,中苏友好人民公社社员和首都各界人士等。


第4版()
专栏:

郭沫若接见日本考察中国文字改革学术代表团
新华社15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今天上午接见了日本考察中国文字改革学术代表团团长土岐善麿和全体团员,并且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武新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秘书长周而复等。


第4版()
专栏: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祖年
新疆师范学院采取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的办法,使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教师,在汉族教师的帮助和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已有八十八名能够在高等学校独立开课,这是可喜的消息。
随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几年来,举办民族师范学校和短期训练班,培养了大批中、小学的民族教师,但在少数民族高等学校里,民族教师仍然是非常缺乏的。今后,除了继续办好民族师范学校外,特别是在少数民族的高等学校里,要进一步组织汉族教师帮助少数民族教师。这是因为在这些学校里,学生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因语言不通,汉族教师讲课要通过翻译,结果授课时间增加一倍,而目前许多专业课,因翻译人才缺乏,内容又不能完整地翻译出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同时,少数民族教师,最了解自己民族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如果他们能独立进行教学,效果定会更大。新疆师范学院党委,从这些情况出发,把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列为党委的中心工作,并积极地组织汉族教师帮助少数民族教师。结果,在很短时间内,少数民族教师不仅掌握教学业务,提高各科专业知识水平,并且能独立地教学。这样,既解决了汉族教师教学中语言困难和民族特点的理解等困难,更重要的是又培养了少数民族教师。这个事实表明,只有积极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教师,少数民族教师的队伍才能日益壮大,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持续跃进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汉族教师帮助少数民族教师使他们尽快地担负起教学工作,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少数民族教师也要发挥革命的干劲,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本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优秀教师。在党的领导下,在汉族教师和少数民族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在“一穷二白”的白纸上画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最美好的图画来。


第4版()
专栏:

中德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常任委员会公报
新华社15日讯 中德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常任委员会第五届会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常任委员会第五届会议自1960年4月2日到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是在真诚友好和互相谅解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议期间,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两国科学技术合作的问题作出了决议。
议定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供给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关冶金、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方面的技术资料,接待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专家来华在钨钼丝生产、精密光学仪器、鱼粉、棉绒生产等方面进行考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供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化学、农业、冶金、机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资料,派遣专家来华提供技术援助,接待中国专家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冶金、煤炭、水利电力、机械制造等方面进行考察。此外,双方就两国相应科学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并作出了决议。
4月13日签订了议定书,在议定书上签字的是:委员会中国组主席、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汪道涵,委员会德国组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对外贸易局局长盖奥格·亨凯。
中国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衡,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陈伯清等。德国方面参加签字仪式的还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汪戴尔等。


第4版()
专栏:

德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离京去平壤
新华社15日讯 来我国参加中德技术与技术科学合作常任委员会第五届会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在委员会德国组主席、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对外贸易局局长盖奥格·亨凯率领下,今天上午乘飞机离开北京去平壤。
前往机场欢送的有:委员会中国组主席、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汪道涵,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局长王东年等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莫斯特茨也到机场欢送。


第4版()
专栏:

农业人材的苗圃
——访吉林省开安农业中学
本报记者 柏生
鲜花开在跃进中
长春城北郊约五十多里的开安,原是“东北事变”的导火线万宝山旧址。如今却是吉林全省农业中学的一面红旗乡。
当我们和农安县委于荣久书记,开安人民公社李宝山书记一起到达开安农业中学时,学生们正在上早课。开阔的校园里,空气十分清新,几间茅草土房的教室里,都坐满了安静听讲的学生,教师正认真地在讲台上讲解着课文。几位校长和教师亲切地告诉我们,除了教室里听讲的学生,还有许多学生正在学校的农场和工厂里劳动。
这座新型的学校,是在大跃进的1958年的4月建立起来的,她和全国许多农业中学一样,是大跃进中农村开放的一朵鲜花。
谈起了开安农中的创办,公社李宝山书记给我们讲述了一段经过:
那还是1958年的春天,开安乡大兴水利工程,在挖沟和开水田时,因为大家不懂技术,不会量土方、算水量,结果走了一大段弯路,造成窝工浪费现象。原来可以利用的旧沟也没利用,白白浪费了七千多个劳动日。面对着这个事实,再加上开安乡计划要在两、三年内实现机械化、电气化的跃进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技术人材怎么能成呢!于是,开安乡党委便下了决心,一定要在跃进中办起自己的学校。
在决定办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都积极支持和赞成,许多没入学的高小毕业生更是热烈欢迎。社员郭连科赶忙就给两个女儿报了名。但是在决定开办前,在少数干部和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思想顾虑,如有的干部怕影响生产,怕减少社员收入;部分家长和学生担心农业中学教师质量差,学校设备不好,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甚至认为农业中学土里土气,入农业中学没出息,说农业中学寿命不长。面对着这些思想问题,党委一面研究了思想情况,一面召开了群众会议,通过宣传教育和辩论,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解除了少数人的顾虑,增强了办学的信心。
公社首先帮助农业中学解决了校舍问题。群众经过宣传,满怀热情地盼望着农业中学成为培养自己子弟的好学校,于是大家有工出工,有料出料。各机关和群众还敲锣打鼓给学校送东西。在开安农中对面的农安三中送来了课桌,开安小学送来了板凳,供销社送来了纸笔和墨水,铁业社送来了水壶,有个家长还送来了一架座钟。就这样,一所白手起家的农业中学,在乡党委领导和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办了起来,乡党委第一书记李宝山兼任了农中校长。
教学赶上普通中学
迎着新建校的困难,师生们不是泄气,而是对办好农中的信心和干劲越来越大,教学热情越来越高。教室不够,他们就在劳动场地上课,没食堂,他们就在露天里吃饭。经过短期的生产劳动,他们不仅修建了教室、宿舍和食堂,还增加了一批收入,学校用这些钱买了教学用品。现在,这所学校已从初办时的七十二名学生增加到三百多名学生。教师朝起晚睡,勤恳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勤勉读书。为了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赶上普通中学,学校提出了“教学赶普中,生产要高产”的口号。在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学校妥善地安排了教学和生产劳动时间,坚持了半工半读,做到了教学、生产两不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才只两年,现在这所农业中学的教学质量已赶上普通中学。
去年10月,农安县委对开安农中和农安三中二年级的每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对比考试,结果,两个学校语文科成绩相似,都在七十分以上,而数学成绩开安农中比农安三中高二十多分,平均成绩达八十六点五分。今年1月农安县教育局对开安农中和农安全县十所全日制普通中学又一同进行了一次语文、数学、理化三大基础课的对比考试,结果,开安农中一、二年级的数学、语文、理化三科成绩分别赶上全县九所普通中学,二年级物理课成绩与全县十所普通中学二年级物理课平均分数相同。
开安农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和开安公社党委的经常深入学校具体指导,和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分不开的。为了把农中办好,公社党委无时不在关怀着农中的成长,从教学到生产,党委随时都进行方向性的检查。为了在教学上赶普中,学校和农安三中挂了钩,经常组织教师到三中去听课。教师们更是不断地改进着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例如在语文教学上,为了结合劳动进行语文课的基本训练,教师讲完“在长白山上”一课以后,和学生一起在绿遍山野的丰产田劳动时,教师就结合这课书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既抒发了每个学生的思想感情,也深刻地复习了这一课书。当劳动休息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大自然的风光,这时,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畅谈自己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于是学生集体写诗一首:
伊通河岸好风光,青山绿水相辉映。
河水笑着上山坡,漫山遍野谷米香。
白云底下人影动,歌声笑语满山岗。
这里,如果没有劳动的场景,和真实的感受,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一下写出这样生动的诗句来。有一次语文教师领着学生在田野里劳动,休息时观察了学校的丰产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赏就要收获的庄稼,观赏丰收前田野的景象。学生在观赏后,深深感到劳动的伟大和丰收的喜悦,从田野上一片劳动和丰收的景象,直到远处炊烟缭绕的村庄和远天飘动的白云,都使他们从内心感到异常可爱。回校后学生作文内容十分丰富,感情异常真挚,写出了很多好文章。
农中的生产劳动,更是处处走在前面。当我们访问开安农中时,有的学生正在木工厂紧张劳动,有的学生正在编织凉席,有的学生正在捆扫帚和缝衣服。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忙着春播前的备耕劳动。学校的几辆大车也正出动拉运东西。学校的生产基地面积很大,有二十五公顷土地的农场和小型木工厂、土化肥厂、编织厂和缝纫厂。还饲养了家畜、家禽和蜜蜂。两年中,农场接连获得高产丰收,成为公社的丰产田。学校经济完全做到自给自足。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不但掌握了由春耕到秋收的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而且丰富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
为了结合教学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学校还成立了十几个科学研究小组。我们特别去参观了气象小组的气象台,这里经常向公社报告每天气候变化的情况,对农业生产的帮助很大。农药研究小组,为了杀死农作物的“青菜虫”和“腻虫”,研究和试制了“混合杀虫剂”,杀虫效率达98%以上,园艺小组试验了在苞米上插竹签的方法使苞米多结棒,并用人工授粉,使苞米亩产达一千二百三十七斤,超出了当地产量。他们还研究了南瓜授粉,压蔓追肥,使每棵结了八、九个大南瓜,结瓜最多的一棵结了十二个。公社的干部和社员都说开安农中成了公社的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繁殖站和技术推广站了。就连最不信服农中娃儿们也能搞丰产、种小麦的老丘头,亲眼看到农中小麦丰收的情景,也连连赞扬地说:“还是你们农中娃儿们有办法,我这活了七十多岁从不见开安地方小麦丰收的老头子,也总算服输了。”现在开安农中已成为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巩固的基地。
热爱农中的教师
王淑琴是开安农业中学的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她前年从长春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从城市分配到这所乡村的农业中学来任教。这个梳着两条小辫的姑娘,如果和她的学生站在一起,你真是很难分辨出她是教师还是学生。当我们去访开安农中时,她正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打球。
王淑琴初来农中,便担任了全校的物理课。有一个时期学校因生产忙,上课经常要到离校园五里路远的丘家屯劳动现场去上,每天都得走上漫长的一大段庄稼地。去年9月里,有一天天阴得厉害,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就要降临,可是丘家屯有两班学生都正在那里等待她上课。去呢,还是不去呢?这时在她的面前立时浮现了一百多个期待老师讲课的面孔,一百多双盼望的眼睛在盯着她。她拿起了两本教科书连头也不回就往外走,领导上要她停一下走,她也没听到。果然,走到半路上,大雨倾盆而下,一时她的雨伞也被大风刮坏了,雨水湿淋淋地落到身上,淌在她的衣服里,全身都湿透了,水顺着她的身上往下流,冷得她浑身发抖,路又滑,摔了好几跤,跌得她满身是泥。可是当她在大雨中赶到丘家屯时,一眼看到学生正冒雨赶来迎接她,她当时真感动极了。有的学生抢着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拿给她,有的忙着给她拿鞋拿袜,学生对她的亲切热情淳朴的感情,使她那天把课教得特别生动出色。她对党委保证决心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农中。为了教好学生,她经常不辞辛苦地在深夜或清晨给学生准备着功课,还常常向农安三中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晚上,她挤出休息时间到学生宿舍帮助学生补习功课。学生劳动,她也一同下地劳动。
像王淑琴一样,开安农中的教师都对农中种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决心红在农中,专在农中。
开安公社办起的这所农业中学,才只两年,已经在农村里扎下根来。这株新苗,在党的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再有一年,第一批农业人材就要输送到公社的各个岗位上。这所农业中学的举办,正像陆定一同志所说,多少年来,中等教育进不了农村,农村里也留不住中学生,可是……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社会里,农业中学办了两年,初中教育就在乡村里扎下根,……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附图片) 陈志  插图


第4版()
专栏:

4月15日,刘少奇主席接见三位巴西新闻界人士。图为接见时合影。左起第四人是巴西“最后一点钟报”社长保罗·达西尔维拉;左起第六人是“报刊联营”记者拉多依科·吉马赖恩斯;左起第三人是“最后一点钟报”总编辑奥克塔维奥·马尔塔  新华社记者 孟庆彪摄
刘少奇主席4月15日接见了苏联对外贸易部部长、苏联政府贸易代表团团长帕托利切夫。图为接见时情形。左起:刘少奇主席、帕托利切夫团长、契尔沃年科大使
新华社记者 吴化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