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5版

第15版()
专栏:

“点、线、面”相结合 大办职工业余教育
李宗林代表谈成都市大办职工业余教育的情况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和李先念两位副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的案报告”和“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
现在,我仅就成都市大办职工业余教育的情况,作如下发言:
在党的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在工农业生产持续跃进的推动下,成都市职工业余教育工作继续向前跃进,在今年的头三个月内,又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的高潮。大厂小厂、各行各业全线活跃,全面前进,职工业余学校由五百二十所发展到一千一百二十五所,入学人数由去年底的十六万多人达到二十五万八千余人,占应入学职工总数的89%。在短短的三个月中,不仅扫除了大量的文盲,办了大量的业余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而且也大办了业余高等学校。在全市范围内迅速形成了从业余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体系。以业余大学为例,已由年初的二十三所(五十八班)发展到九十三所(二百一十八班),入学人数由三千人增加到一万零三百余人,占应入学职工总数的92.2%。教师队伍迅速扩大,专职教师增加到千余人,兼职教师增加到近万人。业余学校学员到课率平均达到82%以上,他们学习坚持不断,逐步提高。业余教育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扫除文盲和普及教育的工作,加快了工人群众知识化的进度,并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干部。1959年以前入厂的工人中的文盲已经基本扫除,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已占全体职工的四分之一左右,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职工已上升到68%左右。1958年和1959年,培训了七万新工人,同时培养了一千余名中等以上技术干部,在生产大跃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工人群众具备了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做出显著的成绩。例如成都屠宰场老工人张德元同志,原是一个半文盲,几年来一直坚持业余学习,学完了初中数学,高、初中的物理、化学和内燃机、电动机等书籍。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他把所学的知识和他的丰富经验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动剥皮机,先后实现了十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最近创造了自动刮毛机。使一个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屠宰场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他谈到他的体会时说:“越学越有劲,越学脑子越开窍”。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宋瑞同志,原是警卫员,半文盲,十余年来,他刻苦努力,坚持业余学习,现已学完大学的十二门专业课程,研究试制成功钩端螺旋体菌苗,写出了题为“钩端螺旋体菌苗”的学术论文。他还学会了俄文,翻译在波兰召开的钩端螺旋体病的国际专题讨论会的文献。
几年来,职工业余教育已取得巨大的成绩。到去年年底止,入学职工已占应入学职工总数的60%。部分大型工矿企业和少数中型企业办成了业余教育体系。但是,在中、小型工厂企业里,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由于每个单位应入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职工为数很少,因此还不能发展业余大学和中专,不能迅速培养出迫切需要的高、中级技术干部。为了更广泛深入地推进文化革命,满足职工的入学要求,加速培养干部,在今年年初市委召开的第二次五级干部会议上和2月份召开的市委宣传工作会议上,以及各级党委相继召开的各级干部会议上,都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宣传了党的教育方针和职工教育的重大意义,宣传了教育促进生产发展的道理,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关系,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大办职工业余教育,不断地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自力更生培养大批技术干部,才能适应生产高速度发展的急迫需要,并为逐步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大办职工业余教育的措施,要求:大型工矿企业单独办成体系;中、小工矿企业按产业系统办成体系;区属小型工矿企业以区为单位办成体系。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形成职工业余教育网,加速工人群众知识化的进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持续跃进服务。这一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各级组织、各个方面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了最广泛的群众办教育的运动,在短短的四十天内,大型工矿企业(包括部分中型企业)、各产业系统和各区都分别办成了业余教育体系,职工入学率由60%上升到89%。市粮食局所属四十二个单位,共有职工一千一百余人,其中应入大学的仅有四十二人,分散在七个单位;应入高中的七十五人,分散在十个单位。过去,除进行扫盲和办业余小学外,全局只有四个较大的单位办了四个业余初中班,职工入学率只达50.9%。基于这种情况,许多领导干部也就认为:职工教育只能搞搞扫盲和小学,至于办大学连想都不敢想。但是,采取“点、线、面”结合的办法以后,办大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就有了可能。全局统一举办了业余大学一所,高中一所,所属单位联合举办了初中七所。此外,他们还根据生产的需要,把所属单位具有大学毕业程度的职工组成研究组,针对生产关键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职工感觉到业余学习大有奔头了,不但现在可以读小学、初中,而且几年以后还可以读中专和大学,学习情绪大为高涨。青壮年职工全部进入各级业余学校学习。许多四十六岁以上的职工也入了学,连六十五岁的干部王玉章也参加和坚持了学习,并被评为优秀学员。他说:“要革命就要学习,革命工作做到老就学到老”。办成体系后,这个局的领导干部也更加认识到职工业余教育的重大意义,更加重视职工业余教育,进一步加强了领导。东城区饮食业职工一千四百余人,分散在全区八十多个门市部。他们的营业时间较长,又很分散,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全行业职工都组织起来,进行学习,并且一年多来从未中断,原占职工总数80%左右的文盲现已基本扫除。经过学习以后,老工人总结了他们的烹调经验,写出了七本书,三十四万余字,其中部分已由中央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时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二十二种教材。一年多来,全行业培养了厨师九百四十二人,一般学工也能做三百种菜肴。事实证明: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针,大办职工业余教育,就可以全部彻底地解决职工的入学问题,大大地加速培养干部和扫除文盲普及教育,使职工业余教育工作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职工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按“点、线、面”办成体系,人人都可以入学,在职工中就迅速掀起了一个最充分、最广泛的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从市、区到工矿企业,从厂到车间、工段、小组,层层制定了职工教育的规划,许多职工也纷纷拟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为了使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生根落实,继续发展,我们在职工教育中,大抓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和大抓生产小组管业余教育。这不仅使干部本身得到了提高,而且大大鼓舞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四川人民印刷厂党委书记是高中班学员,同时又担任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教研组长;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是初中班学员,又是政治课的教师;厂长、工会主席、各科科长、各车间支部书记、车间主任以及其他干部全部参加了业余学习。党委副书记王立田同志,两年来,上课从未迟到早退,坚持做作业,学习成绩优良,被职工评为“学习的模范”,大大鼓舞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并坚持学习,能更好地安排生产和教育,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同时,也为职工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增强了职工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这对坚持办好职工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全市工矿企业绝大部分生产小组已将生产、学习和生活统一管理起来,成为坚持学习的有力支柱。四川省石油管理局成都勘探设备修理厂七车间电工一组,全组十四人,都分别参加了各级业余学校学习。他们集中住宿,早上同吃饭、同上学,从无迟到缺课现象;晚上互相督促,集体作业、集体复习,准时交作业,从无拖延不交的现象。组内原有一个文盲,全组同志就把他的生产任务包下来,让他短时期脱产学习,使他迅速达到了脱盲标准。全组生产任务完成得很好(是全厂先进小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组管教育主要是抓思想、抓到课、抓学习互助、抓作业复习巩固以及抓评比竞赛。经验证明:小组管教育,不仅能更好的发挥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大家关心的事情,而且做到了从上到下,一竿子插到底,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教育,使文化革命的群众运动和生产的群众运动统一起来,坚持常年学习。
在小组管理教育的基础上,全市按“点、线、面”结合的方针,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结合生产,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大型工矿企业,一般是厂办大学、中专和各种短期专业训练班;车间办初中、小学和短期专业工种训练班。市属工厂企业,除少数大型的以外,一般由各产业局办大学和专业干部训练班;厂办中、专以下的各级学校。区属小型工矿企业,则由区产业局举办大学、中专和各种专业训练班;厂办初中和小学。这样,就使教育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既办成了从业余小学到大学的业余教育体系,以系统地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适应生产发展的长远需要;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生产,分级举办了各种短期专业训练班,加快培养了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适应了当前生产的需要。为了直接从工人中迅速培养出一批急需的技术干部,成都量具刃具厂于1959年12月,由厂部举办了全日制的速成中专班,抽调了具有小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四级以上技术水平的老工人和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程度的,经过一、二年生产锻炼的新工人,共四十七人入学。计划在半年内,授课和自学一千六百小时。学完同类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十四门课程,在主要课程方面,达到相当于中专毕业的水平,担任技术员的工作;今年2月,又将业余大学机械系(二十四人,已学一年半)改为全日制,拟在半年内学完原订各门课程,使他们能在几门主要学科上达到相当于大学毕业水平,以担任技术员或工程师工作。两项合计,共抽出七十一人脱产学习,占职工总数的1%左右,对生产无大影响。而在今年内,即可培养出七十一名中级以上技术干部,这是一个很动人的数字。与此同时,各车间、工段、小组也紧密结合生产,大办各种专业工种训练班,实行“点、线、面”结合,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不但达到大办职工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使教育更紧密地结合了生产,适应生产的长远需要和当前需要。
我们按“点、线、面”三方面分别组织大型厂矿与大型厂矿之间,产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区与区之间实行划片评比,划片协作,按月进行评比检查。在企业内部的车间之间,生产小组之间,也组织了竞赛评比。从上到下,从片到点,形成了职工教育的竞赛评比网。根据职工教育的发展情况,每月评比内容有不同的重点。见先进就学,见后进就帮,使全厂职工教育步调一致,持续发展,全市职工在生产上要夺红旗,在教育上也要夺红旗,既要搞好生产又要办好教育。做到以生产为中心,全面跃进,使职工教育不断发展和巩固提高。
今后,我们将要继续加强对职工教育工作的指导,进一步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坚持“点、线、面”结合的方针,使我市职工教育事业继续全面跃进,同时,并使之更紧密地结合工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为政治、为生产服务。
以上发言,如有不当,请各位代表指正。


第15版()
专栏:

临汝的猪八个月增长十一倍
刘名榜代表介绍河南临汝高速度地发展养猪事业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和人大常委所作的各项报告。现在,我就高速度地发展养猪事业的问题,发表一点意见。
几年来,河南省的养猪事业,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事业一样,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特别从毛主席和党中央在1959年冬季提出种植业与饲养业并重、猪为六畜之首、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以后,一个全党全民大搞养猪事业的群众运动的新高潮,在全省范围内迅速形成。万头、千头、百头猪场,如雨后春荀般地兴建起来,生猪头数猛烈增长。到1960年2月底止,全省生猪存栏数已经达到一千八百万头。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集体喂养的猪占80%以上。临汝县和另外的四十三个人民公社达到了一亩地一头猪;有十二个县、一百多个公社达到了每人平均一头猪。目前,全省以养猪为首,全面发展畜牧业的群众运动,正在以万马奔腾、波涛滚滚之势,迅猛地向前发展。
临汝县是我省养猪事业方面的一面红旗,我现在着重谈一谈这个县的养猪情况。临汝县在1959年6月底的时候,还只有生猪九万多头,经过短短八个月的时间,到1960年2月底生猪存栏数达到了一百一十四万多头,增长了十一倍。
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必须首先过好思想关
临汝县为什么能够以这样高的速度发展了养猪事业呢?
首先是由于坚持政治挂帅,进行不断革命的结果。临汝县生猪大发展的过程是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是不断革命、不断前进的过程。当去年7月间中共临汝县委提出生猪发展到三十万头的计划以后,一场全民性的思想斗争立即展开了。斗争的焦点是:要不要种植业与饲养业并重?以公养为主,还是以私养为主?能不能高速度发展?过好“思想关”是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第一关。临汝县的各级党政领导,一方面运用许多农牧并举,相互促进,取得大丰收和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实例,发动群众,展开鸣放辩论,提高认识,启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依靠群众,批判了在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存在的“养猪缺猪源”、“饲料问题无法解决”、怕猪死等等懦夫思想和怀疑集体能否养好猪、不相信群众等右倾保守思想。通过鸣放辩论,错误的思想被批判了,正确的思想树立了,养猪光荣、人人热爱养猪事业,成了新的社会风尚,父子争作饲养员、全家下猪场的新人新事,到处都可看到。由于思想问题解决的好,养猪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经过从去年7月初到10月底一百多天的努力,生猪头数达到二十一万多头,比6月底九万多头翻了一番。第一个战役的胜利,鼓舞了群众的干劲。为了乘胜前进,临汝县党政领导,以不断革命的精神,紧接着提出了向一人一头猪的目标进军的口号。到去年12月底,生猪发展到四十多万头,第二个战役又胜利了,全县达到了每人平均一头猪。两次胜利使群众的干劲更大,不断革命,不断前进,到今年2月底,生猪发展到一百一十四万多头,达到了一亩地一头猪(全县耕地一百一十多万亩)。
临汝县在八个月内达到一亩地一头猪的实践证明:大搞群众运动,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是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决定关键。缺乏猪源,他们就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坚持集体自繁自养的方针,开展“一猪十仔百孙”运动,社社队队建立生猪繁殖场,采取“见母就留”、先留后选的办法,大力发展了母猪群。现在,全县的母猪,已经由1959年7月中旬的四万六千多头猛增到二十六万三千多头,其中适龄母猪十三万三千多头。在繁殖方面,普遍推广了复配、热配、药物催情、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繁殖成活率。全县母猪每窝平均繁殖成活十点五头以上,基本上达到了全配、全准、全生、全活、全壮的要求,实现了“五全”县。并且出现了七千多头母猪每窝产仔十五头以上、四百多头母猪每窝产仔二十头以上的高产纪录。袁庄生产大队养猪场饲养员李水娃喂养的四十八头母猪,采取三配办法,平均每窝产仔三十头,其中有一头母猪一窝产仔四十二头。生猪大量繁殖后,确保饲料供应,是保证养猪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他们坚决贯彻执行了以粗饲料为主的原则,采取采集、加工、贮备、种植同时并举的办法,大搞群众性的采集贮备饲料运动,大量 收集了粗饲料;以养猪场为中心,举办公社工业,实行一场带多场(粉厂、酒厂、醋厂)的办法,进行农副产品加工;并且利用小片荒地种植饲料,突破了饲料关。保证养猪事业高速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过好防疫关。在防疫方面,采取以土法为主,土洋结合,防、管、检、治并举的方法,全县共建立了三百三十七个土法制药厂,制造土猪药一百五十多种,培训兽医和防疫人员三千七百多名,社队建立兽医院,场场建立防疫室,形成了星罗棋布的防疫网,基本上控制和消灭了猪疫病的发生。
依靠群众,大搞养猪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依靠群众,采取以土法为主、土洋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是提高工效、高速度发展养猪事业的重要措施。临汝县大力地改良了饲养工具,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制造的办法,普遍推行的土制饲料粉碎机、快速磨、大搞了自来水塔、土制运输车、木轨道等半机械化饲养工具,使饲养员平均养猪定额达到一百二十头以上,提高了工效三倍以上。饲养员刘书芳创制的畜力快速磨,一天加工粗饲料七千多斤,提高工效十多倍。群众的发明创造丰富多彩,做到了人少喂猪多。
加强党对养猪事业的具体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公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和有关各项政策,是养猪事业持续跃进的根本保证。临汝县组织了五百多名县、社、队党委书记,下猪场搞“试验田”。组织一千五百多名干部深入基层,边养猪、边工作,以生产领导生产。同时,还组织了大检查大评比,总结先进经验,召开现场会议,开展“学、比、赶、帮”竞赛运动,促进了养猪事业的飞跃发展。
养猪事业的大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和改善人民的生活已经开始显示了重要的作用。从1959年冬季以来,全县积了大量的猪肥,麦田追肥比任何一年都多。1960年1、2月份出售肥猪二万五千多头,不仅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增加收入十万多元。袁庄大队,在1959年就实现了一亩地一头猪,猪多肥就多,加上其他措施,取得了粮食大丰收,由缺粮队一跃而为余粮队。郭庄大队1959年平均一亩地合二点四头猪,每亩地施优质猪粪五千五百多斤,同时,用养猪的收入一万八千五百多元投入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每亩地达到一千多斤,比1958年增长30%,棉花增产28%。群众总结养猪的好处是一多变四多:养猪多、积肥多、增产多、收入多。
临汝县实现一亩地一头猪的经验,给全省各地树立了榜样,学临汝、赶临汝的群众性的养猪运动,已经在全省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我们相信,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只要坚持不断革命,乘胜前进,一定能够把我省的养猪事业推向新的更大的高潮。


第15版()
专栏:

农业中学越办越好越办越多
张秀熟代表谈四川农业中学的发展情况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
李富春副总理的报告,在提出关于今年教育事业的任务后,指出:“应当在加强领导、全面规划的条件下,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充分调动社会上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必须继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李先念副总理并提出:“应当动员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各个系统的力量,无例外地大力支援农业生产。”根据两年来教育事业大跃进的实际经验,我认为这些指示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现在我想单就四川农业中学两年来蓬勃发展和巩固、提高的过程作一简单发言。
我省农业中学和全国各地的农业中学一样,是总路线、大跃进的产物,是党的领导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产物,早在1956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我省农村就出现了一批半日制的民办中学。在1958年大跃进的形势下,群众办学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一经党的号召,农业中学就如“一夜春雨,满园花开”,迅速大量地发展了起来。人民公社成立,更给农业中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年多来,经过整顿巩固,特别是经过反右倾斗争的胜利,农业中学更加巩固了,现在已由1958年的三千五百八十二所发展到四千六百四十所,学生由二十五万发展到三十八万五千一百一十三人(包括少数民办中学和其他职业中学,不包括今春新发展的数字);90%以上的学校,已在群众中生根立足,开花结果,有了很高的威信,其中约有25%的学校已成为思想工作强,学业成绩好,生产也出众的先进学校。农业中学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普及初中教育的速度。两年来全省的高小毕业生已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每年平均升学率的37.17%上升到90%以上。农业中学在校学生已经相当于全日制初中在校学生的72.82%了。农业中学在仅仅不过两年多的时间就能取得这样的跃进,正是由于贯彻了党的总路线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学生既学习了科学文化,又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同时并为农村所需要的初级技术人材和管理干部,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因此学生欢迎,写诗赞扬:“农中是我家,党是我妈妈,勤学勤劳动,永听党的话”;群众也夸奖农中学生是“文武双全有本领,农中教育出新人”;又赞美农中说“农业中学是支花,全靠党来培养它;娃娃本是放牛郎,今天能上中学堂,感谢领袖毛主席,感谢伟大共产党。”
两年来,我们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了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对农业中学大力进行了发展和巩固工作。
一、坚持政治挂帅,在农业中学发展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农业中学是一种新事物,它一露头就遭到具有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打击,不少人由于对农中的性质和发展前途不够了解,对农中能够办好也表示怀疑。农中师生在开始时,思想问题也多,普遍不够安心。针对这些情况,各级党委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工作,广泛宣传了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公社干部和农中师生学习中央有关农业中学的指示,就农业中学的前途、性质等问题,展开了鸣放辩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右倾保守思想,教育了落后群众,加强了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在教师中反复批判了个人主义思想,强调“又红又专”的政治方向,提倡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不断鼓舞他们的革命干劲,稳定了教师队伍。在学生中坚持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上好政治课(多数由公社党委书记兼上),密切结合当前中心工作,向学生进行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觉悟。这一系列的工作,为农中的巩固提高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农中校长一般都由公社党委书记兼任。两年来,我省还采取了派遣和提拔两种办法,为农业中学配备了专职干部九百三十三人。这批干部,大部分是经过锻炼,政治上坚强的公社党委委员和管区支部书记一级的主要干部。派到学校之前,不少地方进行了短期训练,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到先进学校参观,使他们了解学校工作。到学校之后,县委和公社党委又注意了对他们的不断培养、提高。因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把学校领导得很好,有力地回击了“工农干部不能办学”的谬论。
二、坚持半工半读,把农业中学建设成为“科学文化、生产劳动、先进生产技术实践”三结合的基地,成为提高农村文化、技术的据点。由于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劳动中进行教育、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进行先进生产技术的实践,因而学生生产劳动的成绩不断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样的“三结合”是农业中学的共通特点。为了实现“三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抓了下面几点:
(一)妥善安排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时间。生产与学习是对立的统一,通过安排把它统一起来,坚持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以眉山县伏龙农中为例,他们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根据农事季节按月安排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时间(他们叫做“学月计划”),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平时坚持半工半读,大忙则由教师下生产队,挤出一定的时间,分点定时集中复习或上课。这样,从半日制的特点出发,考虑农事季节的规律,把坚持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妥善安排教学与生产劳动的时间,做到公社满意,教师主动,学生心中有底,保证了全年有九百小时的上课时间。
(二)加强了教学工作,制定了教学计划。我省农中普遍开设了政治、语文、算术、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农业知识等课程。根据需要又自编了语文、算术、物理、化学、农业知识等科的教材和几何、代数及语文教学参考书。农业知识系以农业“八字宪法”为纲,结合初中植物学和动物学进行编写,各地还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及先进技术增编补充教材。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些学科的设置,就培养一个具有初中程度的文化水平的人来说,就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劲头也是很大的。从去年寒假部分地方举行农中与普通中学统一考试的成绩来看,有一部分农中的主要学科成绩,已经接近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水平,个别的在某些主要学科上还超过了某些全日制普中。合江县马街农中,1959年的三十四个毕业生,有二十二个考上了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升学率达64%,大大驳斥了“半日制学校生产劳动多不能学好科学”的谬论。
(三)积极开辟、建设生产劳动基地从开办起,各级党委就注意开辟和建设农业中学的生产劳动基地。全省82%的农业中学有了生产基地,生产劳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实行工农业并举的;有以农业为主,实行多种经营的;有以工业(如造化肥)为主的;有农副业并举的。一般是根据公社规划,因地制宜,结合教学,以农业为主,实行多种经营,或者农业工业并举。在农业生产方面,一般都实行少种高产多收的方针,不少学校作到了高产优质。南充县青居农业中学十六亩油菜平均亩产四百七十斤(当地一般亩产一百二十斤)。彭县大宝山农中,在拔海二千多米的高山上,大搞先进生产技术试验,试验田洋芋亩产六千八百三十六斤(当地一般亩产二千斤),玉米亩产一千五百斤(当地一般亩产七百斤),树立了高山高产旗帜。重庆市郊区新兴农中生产了四十一种化工原料和化学肥料,其中硫酸亚铁和硫酸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时,农业中学在大搞科学技术试验和技术革新方面,也获得了很大成绩。如丰都县白沙农中进行了五十八项先进生产技术试验(已成功八种),在学校开了现场会,表扬他们是:“百宝园,百花齐放;万宝圃,万紫千红;科学试验,样样成功;农中学生,又专又红”。由于生产劳动取得成绩,已有40%的农中作到完全自给或部分自给。
三、全省已经建立了一支经过初步锻炼和初步整顿的农中教师队伍。目前全省共有农中教师一万零八百六十六人,主要是刚出学校不久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复员、转业军人以及社会知识青年。据十三个县市的统计,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6.3%,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4.5%。绝大部分是三十岁以下的青年,党团员占40%。他们的特点是年岁青、干劲大。但政治锻炼差,没有教学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党委,首先抓教师的红专方向,主要是定期集中训练,同时通过经常的政治学习,通过生产劳动锻炼,通过参加公社的政治活动,帮助农中教师改造思想,提高觉悟;在知识和业务方面,强调在职提高,边教边学,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依靠教师的集体力量,划片协作互相帮助。并采用公立学校辅导、函授和假期集训相结合等办法,加以提高。各地还办了一批师资训练班和速成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农中师资。1958年,温江专区在新津县办了一所专门培养农中教师的速成师范学校,两年来招了七百多名初、高中毕业生,每期学习两年,实行“一年基础,两年分科”的教学计划,毕业后作农中教师。这种学校每个专区都正在举办。两年来,农中教师的精神面貌起了深刻的变化,不少教师不计报酬,不辞劳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不仅政治思想进步快,而且教学业务提高也快,有80%以上的教师已经基本上能够担任教学工作。
我省农业中学,越办越巩固,越办越多,越办越好,越办越受群众欢迎,取得这样巨大的成绩,是毛主席教育思想的胜利,是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胜利,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胜利,是党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胜利。现在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省委“一条心、一股劲、一个样”的号召下,正鼓足更大干劲,为实现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全面的持续跃进而奋斗,农业中学在形势更为有利的条件下,无疑的将和其他事业一样,取得更大的、新的胜利,并对支援农业生产起到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15版()
专栏:

农业中学已在农村扎根
刘永生、郑依牳、周菊珍代表谈福建教育事业的跃进主席、各位代表:
我们完全同意和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两个报告,报告中所提出的今年继续跃进的伟大任务,使我们受到很大鼓舞,我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
现在我们把福建省教育事业的跃进情况特别是新兴的农业中学的发展情况,向大会作个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望代表们批评指正。
教育事业取得了高速度的发展
我省教育事业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取得了高速度发展的巨大成就,提前三年完成了我省教育事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提高了教育质量,普通教育已跃入全国先进行列。现在,全省高等学校有二十一所,大学生一万七千余人,为解放前最高年度的七倍。中等专业学校一百三十六所,学生三万五千人,为解放前最高年度的两倍多。全日制中学四百一十六所,学生二十四万人,为解放前最高年度的四倍多。农业中学五百六十所,学生四万余人,小学生约二百余万人,为解放前最高年度的三倍;90%以上学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学习,有九十余万幼儿在幼儿园受到学前教育。扫除文盲近三百万人,全省青壮年非文盲已达78%。现在全省已开始形成规模巨大的教育网。各专、市都有高等学校和工、农、医、师中等专业学校;各县有全日制完全中学和师范,有的县还有中等专业学校;社社都有中等学校,队队都有小学和幼儿园。我省教育事业出现了全面跃进的新形势,这是党的总路线在教育战线上的伟大胜利。
农业中学日益巩固和提高
随着我省工农业生产的持续跃进和教育事业的高速度发展,我省农业中学从成长、壮大并日益得到巩固和提高。我省农业中学是在1958年发展起来的,它是大跃进的产物,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结果,是多快好省发展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又给农业中学的发展、巩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两年来,由于各级党委加强了领导,广大群众大力支持,学校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了半工半读制度,绝大多数农业中学已经日趋发展、巩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省现有农业中学五百六十所,学生四万一千二百余人,今年内将有一千三百多名第一届毕业生走上农业建设岗位或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培养。农业中学已在农村扎下根,成为农村中实现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基地。
农业中学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生产劳动
我省农业中学,坚决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学校领导做到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生产劳动,在解决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注意妥善安排教学和生产劳动,根据农时季节、生产特点安排计划,根据农忙少学、农闲多学、大忙机动学、雨天整天学的原则以及学校教师学生工作生活不同的特点灵活握掌,使教学计划完满实现,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已有一百二十所农业中学的语文、数学教学质量赶上或接近全日制普通中学的水平。农业中学因为是半工半读,所以能够较快地把学到的知识用在生产上,直接服务生产、推动生产;又因为有了生产实践,所以对所学课程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比较牢固。为了实行半工半读,学校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大办农场、畜牧场和手工工场(或工厂),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校经费,而且也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条件,推动了在学校中实现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不少学校在搞好教学和生产劳动的同时,发扬了敢想敢做的精神,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龙溪、云霄等县农业中学把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积极改良土壤,革新农具,坚决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因此产量高于当地一般产量,对农业生产起了技术指导作用,永春锦斗农业中学,创造了脚踏切草机、手摇条播机,工效提高三倍。连江蓼沿农业中学试种了八十五种经济作物,芋头、蔬菜平均亩产量达到全县第一。这一类学校实际上已成为农村文化、技术革命的据点。农业中学使学生在生产劳动中得到锻炼,提高了思想觉悟,加强了劳动观点,许多学生成为生产能手。龙溪县农业中学师生在去年三次抗风抢险和修筑海堤的斗争中,个个勇敢顽强,不畏艰险。农业中学学生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宣传党的总路线、除四害讲卫生运动、扫盲运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成为农村中一支重要力量。去年全省共有一百零九所农业中学得到地、县委和公社党委的表扬和奖励。有不少学生经过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已经光荣的被吸收入党入团,许多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各地党委领导下,农业中学在自力更生、勤工俭学、劳动建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据去年不完全统计,全省农业中学共办工厂、农场、畜牧场三百三十多个,农、林、果园面积达一万六千五百多亩,一般学校都有了固定和一定规模的工厂、农场或畜牧场,为妥善安排教学与劳动、贯彻半工半读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不完全了解全省农业中学有五十五所实现教师工资自给,五十三所做到部分自给,六十一所做到学生伙食自给,九十五所可以部分自给。闽侯琅岐农业中学已做到学校办公费、教师工资、学生伙食三自给。建瓯吉阳农业中学去年全校平均每人有一千斤粮食,做到学生吃饭、读书不要钱,还有一点零用费;房道农业中学除做到学生伙食、学费自给外,还发给学生每人一套制服、一件棉毛衣、一件背心和十元零用钱。这不仅节省了国家教育经费,也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群众热烈称赞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办法好,文化生产两提高,学生成了多面手,农林牧副都会搞”。
农业中学是新兴的教育事业之一,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公社的强大威力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的健康成长。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今年我省农业中学将和其他各项教育工作一样,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向前跃进,并在农村文化革命、技术革命中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第15版()
专栏:

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二次会议的妇女代表在一起交谈。左起:邓颖超、朱早弟、李冬青、李友秀、危秀英。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