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3版

第13版()
专栏:

社办工业改变了农村面貌
金肇野代表的发言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和拥护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谭震林副总理的报告,并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我仅就辽宁省农村人民公社社办工业问题汇报以下情况。
在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我省自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以来,就根据中央的指示,在各公社里因地制宜的先后发展了工业生产。中央这个指示正是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公社化以后的迫切愿望。我省工业比重较大,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都很紧张,也由于工业比重较大,工业对农业的粮食、副食品以及轻工业原料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需要农村不断的向工业输送劳动力,粮食、副食和原料,而农业则需要工业的援助,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但是,大跃进以来,农业战线上各个方面也和其他战线一样在高速度的发展,劳力畜力就更显得十分紧张,为了提高工效,为了使劳动力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和繁琐的生活事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便要求一系列的技术改造,要求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来代替人的手工操作,要求从耗费劳力最多的饮食业、饲畜业等后勤方面抽出大批劳动力到生产战线上来,这就要求人民公社举办农具厂、农业机械厂,以及为后勤服务的各种加工厂。为了提高产量要求办化肥厂和农药厂等等工业。我们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创造、各公社都先后办起了各种各样的厂、矿,并有许多社办工厂装配了车床、刨床、钻床、铣床、化铁炉、电焊机等等设备,许多地区已形成了完整的农具制造和修配网,能够自己制造犁铧、新式农具,也有些社自己能够制造动力。最近,我省各国营厂矿又与各人民公社分别挂钩,每个厂矿都分别与农村人民公社建立了固定的支援关系,这不仅对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实现农业四化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和加快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也有着极其重大深远的意义。
我想在这里占用大家一点时间,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省一个人民公社的社办工业情况,从这个社的工业发展情况可以体现到党的“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指示的完全正确,也可以看出来社办工业乃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辽宁省南部地区盖平县的蘆屯人民公社,他们在1958年秋建立公社的当时,三个乡合并起来,共有六个小型手工业作坊:铁炉两个(挂马掌,打镐头)、焊铁壶的一个、木器厂一个(做棺材)、编柳条筐的一个和一个缝纫铺。这就是他们的工业基础。在工具方面,有一台破旧车床和一台气泵,都是年久失修,生了锈的废铁,不能使用了。能够使用的是几把锤子、钳子、锯、刨子等等零星的小工具,只有缝纫铺里几台缝纫机算作近代的半机械化工具了。在技术工人方面,铁炉有一名车工一名钳工,当时也未能发挥作用(现在已成为社办工业的骨干了)。因为当时社办工业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它就不能满足农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虽然公社有六台拖拉机,而发生一点小毛病都得到县城去修理,一般生产上的用具是依靠供销社从外地进货,往往不能及时地供应生产上的需要。而大跃进的形势已经在各个战线上开展起来,农业上大规模地进行深耕,秋收又十分紧张,水利建设蓬勃的发展,短途运输异常繁忙,到处要人、要车、要工具。这时国营大工业也在跃进,要求农村支援劳动力。大势所趋,形势逼人,为了解决劳力畜力的紧张,省委指示社办工业的当前任务是要解决各个生产部门的重要环节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问题,公社党委根据上级指示,分析了当前形势,便决定首先把铁炉改为农业机械厂,进行工具改革。这时该社有一百八十多万斤苹果,一千多万斤棉花,二千多万斤粮食和其他一些农产品急于运输,眼看天寒地冻,如不加紧耕翻就要大雪封地,苹果运不出就要冻烂。为此,便决定赶制深耕犁、山地犁、双轮双铧犁,并把四百台大车全部滚珠轴承化;扩大木器厂,制造苹果包装用具;扩大缝纫铺为被服厂,建立制鞋厂和粮米加工厂,以便把大批的妇女劳动力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建立建筑材料厂,烧砖烧瓦为建立和扩大厂房准备材料;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厂,把烂果糠麸充分利用起来。这个决定,虽然受到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农村公社只能搞农业生产,办工业是国家的事情,而且没有设备,没有技术工人,怎么能搞得了!要办,就得国家给设备给投资;也有人当面不说背后议论,说什么“瞎胡闹,从来没听说过农民办工厂。干部异想天开,想啥干啥。他们能办工厂,国家就不要办了。”等等,冷言冷语,对社办工业抱怀疑态度,没有信心。在工人中也有人觉得困难重重,认为滚珠是精密的东西,没设备没技术搞不出来。公社党委根据这种思想情况,进行了分析、动员、辩论、批判。首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鼓励工人大胆想,大胆创造。结果在一昼夜间三个工人搞出了两盘滚珠,消息传出去,有保守思想、抱怀疑态度的人还不相信,可是一看到明亮亮的滚珠和买来的一样,不能不认输了。滚珠试制的成功,给干部和群众极大鼓舞,工业也不是神秘不可攀的了。群众情绪高涨,各队都陆续建立起烘炉来,全社遍地开花,不到一个月时间,四百辆大车便全部滚珠轴承化了,而且以后陆续改进,进一步研究轴承,又制成内外带套的洋滚珠式的了。去年一百四十辆新车都装备了这种洋滚珠,满足了运输的需要,群众对办工业的情绪更高了。同志们,我为什么要讲这个过程?这是一个开端,什么事都是开头难,突破这个关,就大大解放了思想,使人们认识到什么事都是人做的,别人能做,我们也能做,只要听党的话,发动群众,大家开动脑筋,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从滚珠轴承试制的成功,人们就敢于设想其它的工业,也不是办不了的。大家认为公社党委的决定,不是“瞎胡闹”,而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还能办许多其它的工业。这时党的威信在群众中更高了,人们说:相信党,跟着党走,没有错。公社党的组织也从这里进一步的体验到毛主席的指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地与右倾保守思想作斗争,经常的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干劲,没有完不成的革命事业。
在群众发动起来以后,大办工业的热潮,风起云涌的卷遍了全社六十二个村屯炼钢、炼铁、炼焦、开矿,从制造农具,到生活用具等小五金生产,从土化肥到农药,以及做衣、制鞋、做酱菜、酿酒、熟皮革、烧砖、烧瓦、修理钟表等等,共达三十多种行业,由公社直接办的中小型厂、矿达五十四个,从业人员达一千一百零一人,各生产队(共三十个队)也都办起一至三个厂子,共一百多个。没有技术人员,就在各队里调查和动员退休的老工人,请他们出来做师傅,没有机器就收买废品修理、配件、改装。没有床子就用水槽子当底座,没有厂房,社员们就自动的搬出来,借给社里办工厂。大家越干劲越大。当时,走到那个村子,都会看到许多小学生收拣废铁,挖废铁。各个村屯沸腾起来了,有钱的出钱,有木材的献木材,有钢铁的献钢铁,有砖瓦的献砖瓦,大家一心为公社建工厂。当时搜集起的破铜乱铁一百二十多吨,现金和物资十万多元,解决了资金和原材料的困难。那时,走到山上去,便看到满山遍野的人群寻矿、开矿、挖莹石、挖云母;有一个退休的老工人张树成主动的找社党委,他说他知道那个山上有莹石矿源,如社里决定开采,他愿意领去开采,社里当时即拨给他二十人,由他领导,现在发展到一百多人的采矿队,去年全社采矿达八千多吨,支援了国家工业建设。各种各样的工厂建立起来了,公社所在地的蘆屯小镇从此改变了冷冷清清的面貌,过去从来不参加生产的男男女女,也都卷到大办工业的浪潮里来,当时几乎每天看到街上锣鼓喧天的工人报捷队伍,他们欢天喜地的把新产品献给党。
在社办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又在某些厂矿干部中出现了贪大贪洋和片面追求盈利的倾向,如蘆屯镇的农业机械厂,有了四、五台机床,就想扩大为大工厂,要求大建厂房,安装新机器,不愿给农业生产农具,想给大工业加工;又看到洋井头利润大,便盲目的制造井头,造成大量的积压;双台子生产队看到开矿利润高,就偷偷的把农业机械厂的工人抽出来上山开矿,只留下两个挂马掌的工人,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公社党委根据这种情况,进行了思想教育,明确公社工业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在人力资源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为国家的大工业和社会主义的市场服务,公社党委坚决贯彻了这个方针,在1959年2月到4月,对各厂矿进行了整顿工作,把多余的非直接参加生产的人员精简下来,转到农业战线上,做到开业的工业直接为农业服务,一般工业在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工,亦农亦工,互相结合,使社办工业走上一个正确地发展道路。经过整顿之后,方向明确了,职工干劲更足了,根据需要,用自己的力量建厂扩厂,各厂的设备配套能够自己生产的,就尽量自己制造,没有技术人员,就自己培养训练,他们除了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以外,并送徒工到国营大工厂去学习,自己还办了一个技术夜校,由老工人讲授,每天都有四五十名青年参加学习,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逐步掌握了机器的性能,用蚂蚁啃骨头的先进经验,试制出许多新产品,现在他们已经能够制造而且制造出来的有:简易车床、电动机、水泵、柴油机油咀、搅米机、粉碎机、各种犁、铧、锹、镐、播种机、插秧机、锄草机、拖拉机、割草机、锄草机、捆箱机、打井机、大小车辆等等。1959年他们制造出十四台车床,装备了各队的工厂和制造小农具十二万件,改良农具五万件,新式农具八千七百件,大车一百二十五台,水利工具两千四百八十件,土化肥土农药四千多吨,供应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在生活日用品方面,他们生产了缸、盆、锅、刀、勺、布鞋、皮鞋、衣服(机制衣九万八千件,平均每人一点七件)箱、柜、水桶、筐篮等等;在建筑器材方面,生产了砖、瓦、合页、插销、扣手、螺丝钉等等,在副食品方面,生产了粉条、酱菜、果酒等等。1959年总产值四百六十万元,加上各队工业产值共达八百五十四万元。由于社办工业以为农业服务为主,在农具方面,节省劳动力二十二万五千个工日、畜力三万个工日、并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加了公社积累,1959年仅工业积累就达五十一万九千元,给农业买了三台拖拉机、三台汽车,并在双台子村建立一处发电站,除了工业用电外,三百户社员得到照明。广大社员极为满意,公社工业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
1960年芦屯人民公社在全国继续大跃进和大闹技术革命的鼓舞下,社办工业也有了飞跃的发展,他们和全国各地工业一样,用开门红迎接伟大的六十年代的第一年。盖平县人民委员会给芦屯公社工业指标,今年任务一千万元(不包括队营工业)但他们第一季度即完成九百二十七万元(不包括队营工业)。职工们的干劲,越干越高,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在跨进1960年的时候,他们就提出来:“增产不增人”的响亮口号,在全社范围内迅速地掀起了人人动脑动手,人人出谋献策的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生产竞赛高潮。真是你追我赶,个个要当发明家,各个车间都组织了革新小组,搞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自动连接线等等。他们在两个多月中提出五百多条建议,实现了六十三项革新,职工们越研究越有兴趣,每个人都像着了迷一样的钻到发明创造里,有些工人以厂为家,昼夜埋头在车间里,不知疲倦,忘了吃饭。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困难,就出去求师访友。各车间之间也掀起了共产主义友谊协作,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工具而共同努力。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木器厂已经完全机械化了,锯木、打眼、刨板、倒铆都不用人工了;机械厂的打锤、鼓风、搅铁等也机械化了,皮带车床取消了皮带,车床上安上了小电滚,实现了半自动化;粮米加工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自己连续作业,再不用人在中间一遍遍的倒米了。由于技术的不断革新,提高了工效,节约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第一季度为水利和春耕播种,他们除了检修全部农机具外,并且制造出农用工具(包括新式农具)一万二千四百六十多件,全公社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已达50%以上。该社李屯生产队的食堂和养猪等后勤部门已经全部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一般机械农具修配作到了小修不出队,大中型机具修配不出社,这就为促进农业四化,解放笨重的体力劳动开辟了道路。他们计划全年再制造粉碎机、搅米机等一千一百四十台,电动机、柴油机、车床、水泵等二百二十二台,4月份要制成十五台土拖拉机(柴油机接腿)以及各种改良农具,全年约计可为农业节省劳动力四十四万个工日,畜力六万个工日,并使全体社员都吃机制米。其它化肥农药也在大量生产。在服装方面,计划今年做十一万多件(不包括队营被服厂),采用天津市节约用布的经验,既节省农村妇女的时间,又可集中节约用布;其它生产皮鞋布鞋一万双,豆油八百吨,缸盆四千套,以及酱菜、淀粉、罐头等,供应生活必需;红砖二千多万块,供应建筑需要;莹石十三万三千吨,支援国家工业;再有五金杂货等等,为公社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工业总产值社计划四千万元(县给社的指标一千万元)第一季度已经完成了九百二十七万元(不包括队营),全体职工都满怀信心的认为:在党的总路线的照耀下,大鼓干劲是能够实现这个任务的。为了实现计划,职工们正在满怀热情地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目前正在研究缝纫机的自动化(不用脚蹬),砖窑的鼓风和制坯机械化,做鞋机械化等等,预计4月上旬报捷。
农村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半机械化的进程,从而使人们感到农业生产也并不是那末苦的事情了,过去不安于农村生活的人现在感到农村生活有兴趣了,有些青年姑娘过去往城里跑,现在也安心下来,觉得农村生活越过越美,做衣、做鞋、做饭也能由机器代替,从此脱离了中台、锅台、磨台、炕台等四台的苦恼,而登上了英雄台、比武台、跃进台、文化台等四台的光荣。农民不仅能种地,也学会开机器,不仅学到农业技术,还学到了工业技术。农村人民公社各个生产部门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电气化后,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就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造了条件,为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向国营大工业输送劳动力创造了条件,这个社的粮食单位产量,1959年比1958年提高了30%,其它作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劳动力方面,公社化后向大工业输送了三千多人。各个村屯由于工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生活繁荣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文化生活也繁荣起来了;工厂、商店、学校、电话、广播、邮电、储蓄所、医务所等等普遍建立起来了。社员们歌颂着:
人民公社放光芒,祖国大地变了样;田野跑起拖拉机,村里机器在歌唱;磨米做衣不用手,种地锄草省力量;日落黄昏回家转,食堂菜饭甜又香;躺在炕上听广播,读书看报乐洋洋;人人敬爱毛主席,感恩不尽共产党。
真是,过去偏僻的乡村,贫雇农世世代代愁眉苦脸,心头笼罩着一片阴云;而如今,则是心情愉快,他们说:毛主席像太阳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窝。蓝旗村有一个六十多岁的郭姓老人说:我做梦也想不到会过这样幸福生活,不用说吃的穿的好,想跟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们说话,也不要走出村子就能说话了(村里有电话),亲人们寄钱来邮递员直接送到手里,买东西也不用出村,又有了自己的工厂,不是共产党,谁能给劳动人民做这些好事呢?没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农民那能办工厂呢!社办工业才一年多,就已放出光芒来。当去年他们在广播上听到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污蔑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消息,有人就跳起来嚷道:“姓右的,你别闭着眼睛胡说八道,到我们社来看看,不是大跃进农民能办工厂,不是人民公社我们有这样大好光景?”
我在这里只讲这一个社办工业的例子,他们是在党的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发动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办起来的,像这样的公社当然不止这一个,由于党的省、市委对社办工业的重视,尤其最近两个月,省市委动员各国营企业支援农业,社办工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农村面貌在起着急剧的变化。
但是,社办工业还仅仅是个开始,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缺点,譬如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还缺乏经验,还要继续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继续加强党的领导,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个法宝,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认真贯彻执行党对社办工业的方针政策,把社办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为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而奋斗。


第13版()
专栏:

“农业八字宪法”的胜利
邓国章代表谈勃利提前八年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粮食指标主席团、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所做的报告;我完全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并在今后工作中积极贯彻执行。
现在,我仅就我们勃利县在1959年农业生产中两种思想、两种方法、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作如下发言。
1959年,我们黑龙江省勃利县的农业生产,在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旗帜的光辉照耀下,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大跃进、大丰收。1959年我们县在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十八万多吨,比特大丰收的1958年还多8.4%,超过1949年二倍多,粮食平均每亩产量达到四百一十五斤,提前八年实现了农业发展纲要的粮食指标。并出现不少大面的高额丰产纪录。我们抢垦管理区,1959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增产了30%多;谷子、高粱、苞米都出现了不少高产纪录,全管理区售给国家一百四十多万斤粮食,平均每个人卖给国家一千五百多斤。
1959年,所以能够获得这样大丰收,主要是:我们县认真贯彻了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指示,在中共黑龙江省委和合江地委的直接领导下,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反右倾,鼓干劲,不断进行两种思想、两种方法、两条道路斗争的结果,也是充分发挥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和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
提高增产指标,扩大施肥面积
勃利县在1959年农业生产中,两种思想两种方法两条道路的斗争,是很激烈的。在春耕开始就出现了:“1958年跃进跃到分了,潜力不大,劳畜力少,再跃进干不了。”1959年不能继续大跃进的右倾思想。在制定1959年农业生产计划时,“缩小面积,降低指标,减少措施”。发现这种右倾思想后,通过总结1958年大跃进成就,摆出1959年实现农业生产继续大跃进的有利条件。这就是:经过1958年大跃进和实现人民公社化,社员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进一步提高了,干劲更足了;贯彻三级管理和经过整顿之后,人民公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由于1958年的农业大丰收和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结果,今年的物资条件和技术条件比过去任何一年都好;干部和群众也都积累了经验。并总结了1958年干部试验田和大面积丰产经验,证明了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用这些事实批驳了右倾思想,鼓起了群众的干劲,出现了新的跃进。全县播种面积由原来九十万亩增播到一百零三万七千二百六十五亩,从而掀起了备耕生产高潮,施肥完成了占总耕地面积91%。
苗全、苗壮,合理密植
在春耕开始又出现了“地怎么种”的争论,一部分人主张在整地、施肥的基础上全面的推行合理密植;另一部分人主张大面积稀植,小面积密植进行试验。特别是少数富裕中农在群众中散布密植不能多打粮,说:“苞米密了不结棒,高粱、谷子密了不出穗,大豆密了捂花子不结角”;并说:“小块密植行,大面积费工不行,缩垅增行会伤根”等思想。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农业生产上先进的科学思想与落后的保守思想的斗争。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我们首先总结1958年水稻、高粱、谷子、苞米等作物的密植增产经验。县委搞了两个密植试验室(暖窖),对各种作物进行了不同密度的试验。在试验室作物长起来后,组织干部和社员进行了循环参观,并根据试验田和试验室的经验,组织农民、干部、技术员开展了以密植能不能多打粮为中心的大鸣大放大辩论。批判了认为合理密植不能多打粮的右倾思想,统一了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保证了合理密植的贯彻和执行,春耕播种达到了密植的要求。但是多少年来宽垅稀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不是通过一次思想斗争或辩论就可以解决的。在禾苗出土后,反对密植的人看到禾苗比任何一年都密,说什么“从小爱苗,长大抱瓢”,“种这么多地,密度这样大,非撂不可”,主张通过定苗把密植的苗砍掉一部分。发现这种思想,立即采取了措施,全县分三片组织了检查团,按密植要求对全苗工作进行了检查。采取边检查,边参观、边辩论,全县有将近一万人到各级干部的试验田参观对比。通过就地辩论,提高对密植的认识,彻底贯彻了密植技术方案,培训了间苗技术手,全县补种了十四万一千九百亩地,保证了合理密植,接着全县开展了以“苗全、苗好、苗匀、苗壮”为中心的爱苗运动。1959年全县各项作物实际株数,苞米平均每亩二千一百多株,高粱平均每亩五千株,大豆平均每亩一万六千六百多株,水稻平均每亩四十万株,小麦平均每亩四十万株以上,谷子平均每亩五万三千三百株左右。各项作物一般都比1958年增加株数20%到30%,贯彻了合理密植,获得了各项作物的全面大丰收。
开展丰产运动,加强田间管理
夏锄期间由于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了夏锄竞赛,到7月下旬即结束铲趟,转入后期田间管理。这时在部分干部和社员中出现了盲目乐观情绪,认为庄稼苗全,长的粗壮、丰收有把握,用不着再加工了。部分受害地区干部和社员认为一切都完了,减产已定,加工也不顶事。富裕中农和受富裕中农思想影响的少数干部,放松了后期田间管理,说:“放秋垅拿大草不如把副业搞”,主张把劳畜力抽出去搞“来钱快、收入多”的副业生产,不积极地放秋垅拿大草。这时杏树公社原野和勃利镇公社镇安管理区干部领导社员开展了丰产运动。全县推广了他们的作法,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因势利导,在全县农村中开展了区、队丰产运动。
由于加强了党的政治思想领导,保证农业生产的大丰收。县委又提出十天割完地,11月15日送完粮,11月末打完场的要求,少数有右倾思想的人,说这一要求“不切合实际”,说“1959年庄稼好,棵高穗大,株数多,费工大,劳力少,要求的快,完不了”。针对这些思想,加强教育,批判了这种右倾思想。同时组织工作组深入小五站和吉兴两个重点公社,帮助公社研究改革工具,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召开现场会议交流和推广各地经验,加速秋收和脱谷送粮进度。各公社本着“土洋结合”和两条腿走路方针,组织了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大搞工具改革,创造了木制大小型动力苞米脱粒机一百零七台,手摇苞米脱粒机三十台,动力大型拦草机六十台,万能动力脱谷机二十一台,动力扬场机四十一台,水稻动力脱谷机七十三台。全县70%的庄稼用机器脱谷,加快了秋收送粮的进度,十六天完成了九万六千五百吨的征购粮任务。11月末打完了场,比过去提前一个半月结束了秋收。
在1959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为1960年实现持续的全面的大跃进大丰收,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现在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已经掀起了热火朝天的春耕生产竞赛高潮。正在为实现今年持续大跃进而努力!


第13版()
专栏:

从蜀山看红日东升
陈荫南代表就合肥市蜀山公社的发展谈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和拥护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谭震林副总理的报告,并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最近我随着部分全国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安徽省一些地区进行了视察,气象好得很,使我感受很深,特别是合肥市蜀山人民公社生产的飞跃发展和社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人民公社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现在我就在这个公社视察所见,向大会作一简要的发言。
蜀山人民公社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由于社内有一座大蜀山故取名为蜀山公社,全社总面积为二百二十四平方公里,耕地二万八千四百亩,共有四千零二十九户,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六人。这个社地形丘陵,一冲两塝,八十五冲,九十四岗。解放前由于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和摧残,农田水利多年失修,庄稼十年九旱,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农民生活十分悲惨,终年劳动不得温饱,长期的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的状态。当时流传着:“滚子响,锅盖热,热热闹闹一个月,租子一下就归歇。”“庄稼刈断老奶奶腰,不够老头一担挑”。“圹生漏,田约扮,屋子住的光竹杆,大锹在家淌红汗。”等等歌谣。并有所谓“五多”“四少”:“五多”即荒地多、要饭多、帮工多、破产多、饥寒多;“四少”即有粮吃的少、有衣穿的少、有劳动的少、认识字的少。据农民回忆的统计,解放前一年这个社逃荒要饭的就有一千二百五十户,帮工的七百五十户,借债的三千三百六十户,卖儿卖女的二百四十三户。少数农民虽然能收得一点粮食,但是除去交租纳税剩下每人不足百斤,仅能维持两个月的生活,也是吃尽了糠菜树皮,不能获得温饱。
粮、棉大丰收,平均每户养猪七头半
解放后大蜀山的农民和全国农民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沿着党所指引的道路,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特别是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后,广大社员在党的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充分利用组织起来的巨大力量,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使农林牧副渔和社办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项生产指标直线上升。在粮食生产方面,这个社解放前亩产只有九十斤,1955年低级社时亩产达三百七十斤,高级社时亩产五百一十三斤,比解放前提高了四倍多。公社化后尽管两年连续遭到了九十余天不雨的严重干旱,但粮食仍获全面的丰收,1959年平均亩产一千零五十五斤,比1957年增长105.4%,并出现了八百零一亩平均亩产小麦六百一十九斤,五百三十八亩平均亩产早稻一千零八十七斤的大面积丰产。1959年棉花亩产三百五十六斤,比1958年亩产增长270%。同时大力发展了蔬菜生产,如1957年这个社只有蔬菜十八亩,到1959年就发展到五千五百三十七亩,平均亩产达一万七千五百斤,比1957年亩产增长四点八倍,供应了城市人民生活的需要。此外还大抓家禽和养猪事业,1959年这个社共建养猪场一百三十九个,扩建万头猪场一个,全年共饲养生猪三万零五百头,比1957年增加三倍多,平均每户达七头半,每人一头半,实现了一亩地一点零七头。全年共出售给国家达五千三百三十五头猪,比1957年增长三点二倍,另外还饲养各种家禽三十二万只,平均每人一十六只,养鱼一亿二千万尾。
社办工业产值一年翻一番
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实现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个社在公社化后掀起了大办工业的热潮,仅在1958年的几个月的时间,就建立了农业机械、碾米、化肥、砖瓦等五十七个社办工厂,1959年总产值达三百六十二万元,比1958年增长131%。社办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而且还改良了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如1958、1959两年就仿制和试制各种新式农具二十二种,改良了各种工具一万二千余件,这对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节省劳动力和进一步的精耕细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水利建设和基本建设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的,仅1959年就新建电力灌溉站六处(一千二百马力),兴修和整修水库三座,水渠七条,完成土方一百八十五万方,为解放八年来土方总和的80%,因此基本消除水旱灾的威胁,保证了大部分土地的灌溉。此外,公社还用公积金购买汽车两辆,拖拉机六台,大型抽水机六台,扬风机、播种机一十四台,车床二部,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文教卫生事业也在迅速的发展,现在全社共有小学九所,入学儿童三千六百六十名,中学三所,学生七百八十名,业余学校队队都有,广大的青壮年已扫除了文盲,摘掉了文盲帽子,大多数人都能读报了。同时,公社还建立了文化站、业余文工团、电影队,社员们可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活动。疾病过去对农民是个很大的威胁,现已基本消灭了各种地方病和传染病,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全社有医院一个,妇产院九个,社员看病和产妇生孩子都很方便。在社会福利方面现在这个社共有公共食堂一百一十八个,托儿所幼儿园一百六十四个,实现了吃饭不要钱,把广大妇女从琐碎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那种“生在台前,死在台后”的状况,使她们和男子一样参加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不仅如此,由于解放了妇女劳动力,实现了家务劳动社会化,还大大的改造了旧的家庭关系,提高了广大社员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集体主义精神,如社员胡克荣,过去家庭经常吵闹,公社化后全家三代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
社员收入一年提高百分之三十以上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社员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1957年高级社时,每人平均收入九十二元,1958年公社化后,平均每人收入一百零六元,比1957年提高15.3%,1959年达一百二十一元,比1958年提高34.7%,广大社员分得的报酬,可以到市场上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和日用品。社员们把公社化后的生活编成一首歌谣,他们说:“公社化蜜样甜,荒山野地变良田,鸡鸭遍地,猪满圈”。过去是:“土洋布当活宝,鞋面布搞不到,冬天无被盖,夏天蚊虫咬”。如今是“毛兰布,当粗布,人人都穿西装裤。力士鞋当草鞋,矮腰球鞋吃不开,印花被单回力鞋,二五大衣毛朝外,卫生衣来胶皮鞋,洋纱帐子挂起来。”
从合肥市蜀山人民公社的发展使我进一步的体会到:第一,人民公社这个社会组织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文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巨大作用。蜀山人民公社在过去可以说是道道地地的“一穷二白”的社,但是在公社化后短短的两年中不仅改变了落后的面貌使农林牧副渔工六业俱兴,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使广大社员走向富裕幸福的道路。第二,蜀山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发展,充分说明了党的领导是人民公社的巩固与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个社在它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共安徽省委、合肥市委的关怀和重视。合肥市委除指派专人,经常对这个社进行检查领导,帮助他们建立生产和管理制度,并经常给予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支援。公社党委不仅加强对公社的集体领导,大搞群众运动,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而且领导干部还积极的参加生产,领导生产,虚实并举,因而保证了这个社各项事业的飞跃发展。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视察过这个公社,他像太阳一样照耀着这个公社,给广大社员莫大的鼓舞。第三,蜀山人民公社的飞跃发展有力的回击了一切帝国主义反动派和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人民公社的种种污蔑,那些说人民公社“办早了,办糟了”“是强迫命令的产物”等谬论已在许多铁的事实面前被彻底的粉碎,广大的社员有力的回答说:人民公社好得很,他们歌颂:“公社是幸福梯,顶天柱,红太阳。”


第13版()
专栏:

稻区人民的愿望实现了
丘清华代表谈浙江插秧机大显威风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各项报告。
自从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争取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伟大号召后,浙江省广大人民像全国各地一样,立即以实际行动热烈响应,一个波澜壮阔的农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高潮迅速形成。在这个高潮中,水稻插秧机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大大跃进了一步。
农业“八字宪法”要求水稻早插、密植和实行早、晚稻连作。但早稻晚稻插秧的季节性都十分强烈,同时插秧时其他农活也都很繁忙,因此劳力极为紧张。根据以往经验,插秧时间的早迟,对产量影响很大,特别是连作晚稻,相差一天产量也见高低。因此就必须分秒必争,抢住插秧季节。可是手工插秧花劳力大,顾了插秧顾不了其他农活。农民对这个问题很感为难,他们说:“采得茶来秧太长,插得秧来茶又老”。因此,以机器代替手工插秧,实现插秧机械化、半机械化是广大农民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农业持续大跃进的客观要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省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从1956年起开始了插秧机的试验研究。几年来先后创造了“余姚跃进号”、“宁波革新号”、“奉化式”、“嘉兴南湖公社59—4型”、“平阳44型”等五十余种插秧机。去年开始推广了一批,效果良好。今年我们在去年的基础上试制成功了“浙江一号”、“浙江二号”和“浙江三号”三种插秧机。“浙江一号”是1月间我省插秧机试验研究小组在海南岛试制成功的。在那里经过大面积试插,证明性能良好,其优点是构造简单、操作轻便、不易变型、均匀度(指每穴五至八株)稳定在85%以上,最高达96%,每天可插三至四亩,比手工插秧提高工效五至六倍。由于机架高低可以随时调整,还备有三副大小不同的秧爪,因此能适应短至三寸、长达一尺二寸的秧苗。“浙江二号”(即浙农四号)是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创制的,用电动绳索牵引机牵引(也可用牲口牵引),日插二十至三十亩,质量良好,早中晚稻都可适应。在全国插秧机评比会议上,被评为全国推广的插秧机之一。“浙江三号”是嵊县创造的,竹木结构,用钢材很少,机身仅重十八公斤,操作轻便、价格便宜,最适宜于山区梯田使用,很受群众欢迎。这三种插秧机各有特点,根据土洋并举方针,我们正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现在,一个大搞插秧机的群众性的运动已经迅速开展,工人同志们大闹技术革新,为赶制插秧机支援春耕而日夜奋战。到3月底止,全省已制成四万余台。农村中到处举办训练班,积极训练插秧机手。季节早的地区,插秧机已开始大显威风。
插秧机的研究成功和大批制造推广,手工弯腰插秧的时代即将结束,这是水田农具的大革命,也是水稻栽培上的大革命。今年制造推广二十万台插秧机的目标达到后,全省约有八百万亩左右水田实现插秧半机械化,可以显著缓和插秧季节劳力紧张的情况。明年再努一把力,就可基本上实现水稻插秧半机械化。这对于抢住季节和保证密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农民对于插秧机的成功,十分欢欣鼓舞,他们歌唱:
世世代代手插秧,面朝泥土背朝天,
五更出门干到晚,一天难插半亩田。
如今插秧用机器,手扶“摇杆”赛神仙,
千年愿望变现实,生产跃进乐无边。
和任何新事物一样,插秧机的试验研究过程,是一个斗争过程,它是在和右倾保守思想斗争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1956年开始研究时,就有人摇头说:“这玩艺儿不简单,外国至今还没有,谈何容易!”由于进行研究的多数是工农积极分子,如余姚的陆友康,平阳的张传斗,都是所谓“土包子”,有人就讥笑:“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还搞什么插秧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自量”。但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试验研究的人们仍然是干劲十足、刻苦钻研,丝毫没有泄气。因此,插秧机的试验研究工作进展很快,短短时间,各式各样的插秧机,有似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去年制造、推广的插秧机,效果是良好的。但由于插秧机诞生的时间不久,难免存在一些缺点。新事物开头不够完善,原是不足为奇的。可是有人就抓住不放,大叫“劳民伤财”,说插秧机是“生气机”。在反右整风运动中,摆事实讲道理,给这些错误言论以有力的批判。事实很明显,据宁波、余姚、龙游、丽水、平湖等十个县(市)十九个典型调查,在同样条件下,去年用插秧机插的水稻产量都比手插的高。宁波市古林公社金星生产队,去年机插三百四十七亩,产量比手插的高9.9%。在事实面前,反对的人只好服输,怀疑的人也清醒起来了。今年定型的三种插秧机,比以前的插秧机有很大改进和提高,去年存在的一些缺点,都改进过来了。我们可以说,在斗争中诞生和成长的插秧机,是全省广大工农群众和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是大集体创作的“作品”。这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胜利,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插秧机的研究成功,还只是整个水稻插秧过程机械化的开端,我们应该以不断革命的精神,马不停蹄地继续前进。现在已定型的三种插秧机,还必须进一步加以改进提高,特别要学习和吸收兄弟地区插秧机的优点,使之日益完善。在制造和推广中,要抓住质量一关,使台台合于规格,经久耐用。同时要迅速创造出一整套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的拔秧、洗秧、整秧、运秧机具,使革新成套成龙。现在拔秧机的试验研究已初获战果,全省各地已出现好几种拔秧机,其中乐清创造的拔秧机已初步成功。最近拟在该县召开现场会议,交流经验,研究改进和部署制造推广。
水稻插秧机成功的事实,证明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我国广大人民是无往而不胜的。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必将沿着胜利的道路高速度地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