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9版

第19版()
专栏:

茶叶产量上升 茶农生活改善
孙友樵委员谈安徽茶区的巨大变化主席、各位委员:
我听了李富春副总理、李先念副总理、谭震林副总理和陈叔通副主席的报告,感到万分兴奋,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表示坚决拥护。
我们祖国当前的伟大形势,真是山也在变化,水也在变化,一切都在翻天复地的变化,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的英明正确,证明了三个万岁是完全符合六亿五千万人民的强烈愿望,它已深入人心,发挥了无比的威力,从而获得了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
全国如此,我们安徽也是如此。可是,我们安徽解放前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一穷二白的地区。解放后,由于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千百年来的淮河灾祸,现在已驯服地为民造福,同时还正在实现淮北的河网化,凡是实现了河网化的地方,已是“千里淮北稻花香”,变成一片江南的景象了。再说工业本来没有基础,而现在却形成了钢铁煤铜等重工业基地;农业在1958、1959两年中,都遇到百日未雨的大旱,然而却战胜了自然灾害,取得了大丰收;还有其他各方面,都是全面的跃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惊人的奇迹,实在是令人感动至深至切,不知从何处谈起。现在只就我省茶叶生产方面的发展情况简单地来谈一谈。
过去茶园大量荒芜,产量逐年下降;现在茶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我省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全国主要茶区之一。所产的“祁红”、“屯绿”,香味浓郁,驰名世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毛峰”、“猴?”、“瓜片”、“兰花”等茶,也畅销全国各地,极受欢迎。但是,过去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下,生产是极不正常的。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的破坏与摧残,加上官僚资本、买办阶级和奸商的压榨茶农,使茶园大量荒芜,产量逐年下降,以致到解放那年——1949年,全省茶叶产量只不过十万担。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茶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采取“恢复与发展并重、采茶与管理茶园并重”的生产措施,使茶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茶区中,和其他地区一样,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特别是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更给茶叶生产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道路,使茶叶生产逐年上升,茶园面积逐年扩大。如:1949年,每亩茶园平均只产二十三斤,到1958年已提高到九十八斤,并出现了高额丰产茶园,亩产竟高达二千五百零三斤。在努力提高亩产的同时,各地还积极开辟新的茶园。1949年全省只有半荒的茶园四十五万亩,及至1958年已扩大到八十八万亩,增长将近一倍,去年以来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全省茶叶的总产量,1957年上升到三十九万三千担,比1949年增长近四倍;到大跃进的1958年,产量激增到五十五万担,等于1949年的五倍半,去年也有很大的增长。这是全省总的情况。具体到“祁红”产区——祁门来看,更属惊人。解放前夕——1948年,“祁红”产量降至三千七百八十九担。解放后逐年上升,到1958年的产量出现大跃进,达到七万二千七百一十六担,比1949年增长十九倍多。从这个数字上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个驰名世界的“祁红”,在解放前夕已是奄奄一息了,只有当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才获得了复苏,否则“祁红”的前途将是不堪设想的。
过去:茶农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茅棚草屋,东倒西歪;现在是:贫穷疾病一起丢,有吃有穿有文化
现在,我想再谈一谈茶农的生活情况:解放前,由于茶叶生产逐步下降,茶区人民生活非常贫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茅棚草屋,东倒西歪,他们描绘当时的生活,曾流传着辛酸的民谣:
“日无鸡食米,夜无老鼠粮,衣襟当米桶,手掌当盐坛。”
“草鞋年年长在脚,稻草蓑衣当被条。”
可是,他们今天的生活情况怎样呢?他们除了新建房屋、添置家具、卧被,人人穿着新的衣服,生活大大改善外,还有多余的款子,储存银行。例如:祁门全县八万多人口,每年年底,全县人民储存银行的结余数字:在1951年是二万七千元,1956年是八十七万二千元,1958年是五百四十五万九千元。这说明生产逐步上升,生活随之逐步提高,回顾解放前那种“糠菜半年粮,十年一身衣”的悲惨生活,如今已是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他们感到党是人民的救星,回忆过去痛恨反动统治的摧残,祁门茶区的人民,现在这样的歌唱着:
“想起解放前,苦处说不完;
百里炊烟断,茶园尽荒凉。
产量质量都降低,祁红荣誉落千丈;
茶区人民血泪史,越想越恨越心酸。
自从来了共产党,祁门从此见太阳,
祁红年年大丰收,产量质量翻几番,
饮水不忘打井人,翻身全靠共产党。”
解放前茶区的人民,由于生活的贫困,当然更谈不上读书识字了,所以茶农差不多都是文盲。可是现在每个地方都有成人和儿童的学校,已基本上扫除了文盲。解放前茶区人民生起病来,没有医生没有药,解放后普遍设立了诊疗所、保健站、妇产院,健康有了保障。他们又欢唱着:
“太阳照在深山沟,贫穷疾病一起丢,
有吃有穿有文化,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从以上茶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来看,谁能说,这不是一幅新旧对比极其鲜明的图画呢?
茶农们回忆过去对比现在,生产积极性更高
他们回想从前,真是恍如隔世,因此,他们心情舒畅,生产积极性更高,千方百计地培植茶园,改革工具,现在外销茶厂已全部机械化,公社和队都建立了初制厂,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土洋结合逐步创造和改革了许多制茶设备。同时,改进操作方法,在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快速采茶能手,如创造用双手采茶法,大大提高了采茶效率。歙县张青和姑娘,她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鼓足更大干劲,勤学苦练,在社队党组织的帮助下,1958年创日采鲜叶五百五十斤的纪录,1959年春茶开始,她就积极把技术传授给社员们,她自己又突破了日采千斤的大关。苏联格鲁吉亚采茶能手塔齐雅娜·特凯布恰娃写信给张青和姑娘,充满热情地表示,希望同她建立友谊。张青和姑娘给她回信中说:“我是一个普通的采茶姑娘,我在茶叶生产上,能取得一些成绩,都应归功于党”。以一个年青的农村姑娘,能有这样的高度觉悟和国际主义精神,说明了党的教育的伟大。如今她们经常愉快地在茶园里唱着山歌:
“一片茶叶一片心,一篮茶叶一篮金,
深情寄满绿叶里,送给恩人毛主席。”
她们那种感激与欢乐的心情,交织在一起,多么兴奋啊!
如上所述,我省茶叶生产和茶区人民生活的变化,是与其他方面一样,变化是极大的。总的来说,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三个万岁的光荣旗帜下,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任何角落,都在变化,都是向着繁荣幸福的道路上深刻地变化。由此,联想到我的改造问题,当前祖国的伟大形势,正是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向前发展,整个社会都在跃进,而我必须适应客观形势急起直追,加紧改造自己,紧紧地跟随着时代的车轮前进。
党教导我们,要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教导我们主观要符合客观。特别是最近在我们民建、工商联两个代表大会上,党又剀切地指示我们要“顾一头,一边倒”。我们深深感到党的循循善诱、处处体现了和平改造政策的伟大和温暖。现在全国人民正在三面红旗的伟大形势下,鼓足干劲,轰轰烈烈地建设社会主义,我就应当下定决心,顾一头——一心一意顾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这一头;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这一边。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客观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随着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前进。
以上发言,不妥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第19版()
专栏:

山区水库养鱼一本万利
伍献文、吴德简委员的联合发言
我首先表示衷心地拥护李富春副总理所作的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所作的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和陈叔通副主席所作的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现在请允许我们谈一谈关于山区的人民公社以水库为发展渔业基地的问题。
时常听人说“鱼米之乡”。这是指既有米又有鱼的富饶地区。在从前旧的社会制度下,农民只好靠天吃饭。那些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水利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有田不怕干涝,还有邻近水体,可以捕鱼或者养鱼,生活要求不高,能有米有鱼就觉得最好没有了。到底天然的水利条件好的地区并不多,至于山区或者丘陵地带,有雨成山洪,无雨成旱灾,求吃白米饭尚且困难,何况求吃鱼,就此无法找到“鱼米之乡”。
解放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加之1957年开始搞水利,1958年大跃进、伟大的人民公社出现,1959年农田水利的建设更是史无前例得到发展,使山区的情形起了根本性变化。例如麻城这几年来已经出现了十五万亩的水面;黄冈专区十二个县,每个县平均有七、八万亩新建的水面。这些新建的水面主要是水库,而且全在山区。1960年更将贯彻李富春副总理指示“……水利建设,按照‘蓄、小、群’为主和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毫无疑义,山区水库还会大大地增多。
水库养鱼增加水库的综合利用项目
数以万计的小型水库,原为防洪、灌溉、发电的综合利用,实际上也为山区的人民公社发展渔业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增加水库的综合利用项目——渔业,和原定防洪、灌溉、发电,绝无矛盾。如果以麻城十五万亩的水库加以养鱼,每亩水面照湖北省天然湖泊捕涝的鱼产量十五斤计算,每年可出鱼二百二十五万斤。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是将它分配在山区人口比较稀疏的人民公社,也就很可观了。必须指出的,每亩十五斤鱼产量只是在开始头一年养鱼,这是从最低估算,以后决可以逐年提高,这样,从前山区找不到鱼米之乡,不久就会遍地皆是新型的鱼米之乡了。
进行水库清基工作为将来捕鱼作好准备
目前利用水库养鱼,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有不少在三、四年前完成的水库都已经养了鱼,并且鱼也长得很好。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水库都因时间紧迫,急于蓄水,没有经过清基,库底遗留有树干、屋基等障碍物,使无法用较大型网具来捕鱼,眼看到有很多的鱼而无法捕起来,因此,在修建水库的时候,就须认定养鱼是水库综合利用重要项目之一,在水库灌水之前必须进行清基,为将来捕鱼作好准备。这是目前有关水库养鱼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人误会了清基是清理全部库底,于是,感觉到投资太大,有无法动手的情况。其实不是如此。所谓清基只是选择几个适当的地点作为将来固定的捕捞场而进行彻底清整工作。一个小型水库有二、三处,至多不过四、五处就够了,所以范围不是很大,还可以看水库大小、投资多少、劳动力的情况,而有所变动。地点选定之后,就将地面上的灌木、树桩、屋基等加以清除,坟墓、沟道和堤埂等加以平整,务使将来利用大型着底网具时,不致发生阻碍或者有网底漏鱼的事情。选择捕捞场的地点须与将来所采用的网型和鱼类栖息地点结合起来考虑。目前情形,一般小型水库可取大拉网(或称地曳网)为主要网具,于是就应该以沿库边地段而有较平坦的斜坡为最适合。如果那些地段原为耕地,或者草地,经水淹没之后都是鱼类食料比较丰富的地点,可以有更大的鱼群在此栖息。捕捞场面积可大可小,周一、二里或更大都可以,范围大小决定了大拉网的长度;斜坡最深度决定了网的高度,但不宜太深。
如果有出口比较狭的库湾可以整个用作捕捞场,将来捕鱼时可设法将库里的鱼赶到湾里来,然后用栏网在出口拦起来。集中在湾内捕捞,这是最有效的办法。这样的库湾同样地须彻底清基。
另外一个问题,在灌水前没有清基的已成水库应该怎样办?这些没有清过基的小型水库,在目前情形下还必须采用着地的大拉网,因此,就必须在最低枯水时期设法补行清基,清基的原则与上面所说的相同,但补行清基只限于死水位以上罢了。能清出几个捕捞场,可以使用大型网具比之不清基只能使用效率极低的小型网合算得多。
水库养鱼必须依靠放养鱼种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鱼种问题。多数的小水库没有河流灌注,即使有,也不过是小溪流,所以水库建成之后,原有鱼类区系没有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依靠放养鱼种。目前情形,多数是买草、鲤、鲢、鳙的鱼种放入水库,这是一种简便的办法,但是投资比较大。不是如此,就须自行从鱼苗培养成鱼种。自己培养鱼种,可以利用人民公社原有堰塘;否则,也可选择水库沿岸区域一些面积数十亩大小的小库湾(以高水位时水深不过五、六尺者为适),在湾的出口处筑一条土堤,使库湾成为一个分离的小水体,作为培养鱼种场所。这个办法,在四川长寿湖水库试行颇为有效。鱼种在短期内培养至二、三寸长度时即可放入水库。在目前公社中劳动力、肥源、饲料都感紧张时,水库养鱼无需投食施肥,利用水库中天然生长的食料而生长最为适宜。因此,库中所放鱼种宜疏(每亩放十五条或较多),如果生长良好,翌年可以增加。所放鱼类的比例须看天然食料的情形而定,一般情形,宜多放鲢、鳙,次之为草鱼和鲤鱼;如消落区杂草长得茂盛,也可多放草鱼。青鱼一般是极少放或不放。第二年可看各种鱼的生长情况而改变比例。
总之,由于党的英明领导,三年来飞跃的水利建设,使山区农村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新面貌,尤其是成万的小型水库的出现,就奠定了山区人民公社渔业发展的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做好水库清基工作。因山区对于养鱼尚感经验不够,所以开始水库养鱼只好粗放,随即走向建立专业队、鱼种基地和培养技术干部,大搞试验,使水库鱼产量迅速提高。大搞技术革命,使渔业生产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养鱼本来是一本万利”,他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更重要的是壮大公社的经济,使工农业的生产有更高速度的发展。


第19版()
专栏:

把新疆建成祖国煤炭基地
胡师童委员的发言主席、各位委员:
我完全同意并热烈拥护政协全国委员会陈叔通副主席的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保证在今后工作中贯彻执行并决心为实现陈副主席和国务院两位副总理的伟大号召而奋斗。
一、李富春副总理的报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这个报告以毛泽东思想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总结了1958年和1959两年来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的丰富经验。实践证明:生产、建设的大跃进,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客观的规律。国民经济总是经历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长久的。事物总是以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公式向前发展。不平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因为有了不平衡,才有新事物;有了差别,才能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我们在实践中不仅不怕发生不平衡,而且敢于制造不平衡。例如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时,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性的生产部门,使它首先跃进,于是产生了不平衡。同时紧跟着我们就把电力、煤炭、运输等部门抓起来,使它们不断赶上钢铁部门的增长迅速,因而也就出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的跃进。
但有些同志对各部门间的不平衡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处理方法。当不平衡出现时,他们就手忙脚乱,心神不安。他们要求计划和工作“四平八稳”,要先进的等待落后的,他们是消极的平衡论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绊脚石。我们既承认事物发展不平衡的必然性,又积极努力进行平衡工作,抓薄弱环节,抓落后部门,经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使落后的赶过先进的,经过暂短的平衡又出现不平衡。正像李富春副总理说的:“国民经济总是经历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发展过程,而每一次反复,也就把生产水平提高一步,国民经济就在这样的波浪式的运动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李副总理关于“不断地合理地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据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要求,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不断地改革,就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的论述,对于我们煤炭工作者特别感到亲切。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们感到许多旧的管理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着我们的手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煤矿企业是地下作业,多工序多工种,工作场所不断移动,在采煤过程工作中,各工序、工种与工作量的大小常常是不平衡的,打炮眼,割煤时需要人少,放完炮攉煤时需要人多。当上一班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也正是攉煤工作量最大、需人最多的时候。由于一班的人数固定,有的工序觉得人多,又有的工序觉得人少,无法调剂。工人常常因为完不成任务而加班加点,又因限于三班每班八小时作业,工人进入工作面到离开工作面,一般在八小时以上。加上下井和上井、走路、领灯、交灯,时间一般都在九至十一小时以上。工人是尽最大努力工作了,而采煤工作面和为它而装备的机器却得不到充分利用,潜力不能发挥,不能适应持续高产的需要。自从实行了“四八”交叉作业,每班前后都有两小时的交叉作业时间,下一班的工人可以帮助上一班的工人攉煤,调剂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面的工时利用率。掘进工作面过去三班八小时工作制时,每小班进一个循环(注)时间有富余,进两个循环时间又不够,工人形成部分窝工。实行“四八”交叉作业,每天四班工作,保证走上四个循环,巷道的进度增加了三分之一。“四八”交叉作业推行后,工人有劳有逸,产量上升,效率提高;工人数并不增加。这是改革生产制度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生动例子。
毛主席英明的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在工业企业中,这一矛盾往往表现为企业管理工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改进生产组织与劳动组织,改革那些已经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才能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地持续大跃进。
李先念副总理的报告同样是振奋人心的。我国的财政工作随着生产的跃进,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多收入,多支出,多建设;更多地收入,更多地支出,更多地建设。真正是经济兴隆,财源茂盛,物价稳定,库存增加。
这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的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二、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煤炭工业,在自治区党委,人委和煤炭工业部的正确领导下,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原煤产量提前二十三天完成了国家计划,比1958年增长了27.4%;基本建设工作量提前二十四天完成全年任务,比1958年基建投资工作量增长了137%。其他方面如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化工生产,机械维修、干部培养,都全面地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
一年来我们的工作成绩是巨大的。但是取得这些成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9年上半年当生产、建设要求我们以更高水平更快速度进行,而材料、设备、运输等条件相当困难的时候,某些同志曾更多地考虑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少考虑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产生了松劲,等待,依赖甚至抱怨情绪。由于这些同志离开了政治、离开了群众,就使他们所领导的那部分工作,冷冷清清,暗然无光。当学习了八届八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扩大会议的决议精神以后,全体职工热烈地响应了党的反右倾、鼓干劲、厉行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情势迅速好转,产量迅速上升,基本建设的工作量也成倍地增长。当时的客观物质条件,基本上并无多大变化。上述事实说明了当我们听党的话,政治挂了帅,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利,无论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当不听党的话,政治不挂帅的时候,就困难重重,一事无成。
1960年是继1958、1959两年连续大跃进的一年。一季度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开门红,月月红,满堂红的胜利。煤炭生产方面,预计超额24.5%,完成第一季度计划;基本建设完成的工作量比去年上半年完成的还多。职工群众人人精神饱满,个个干劲冲天。今年2月以来,在全局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实行生产组织上的大革命和解放笨重体力劳动为中心的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90%以上的职工都卷入到运动中去。在短短的十多天中,仅管理局直属单位即提出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八十二万多条,按各项工作、各工种配成套的经验已有一千七百多套。这一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的群众性运动,对我区超额完成第一季度生产与基建任务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新疆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根据地质。预测资料,煤炭储量很丰富。各种牌号煤都有而且硫分灰分的含量都低。许多矿区赋有特厚煤层适宜于露天开采。一般认为是全国露天煤矿最有发展前途的省、区之一。
随着兰新干线继续向西延伸,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煤炭需要量亦必随之而飞跃增长。为了保证煤炭供应,我们除了千方百计地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大搞小土群,大力进行对小煤窑的技术改造,还要加快基本建设的速度,保证今年五对矿井按时移交生产。
在这六十年代第一个春天,我们煤炭工业到处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我们满怀信心,一定能够实现1960年更大更全面的跃进。让我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加强自我改造,为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迅速地建成为祖国的重要煤炭基地,为不断地跃进而奋斗。
(注)巷道掘进过程中,完成打眼装药、放炮、出矸、支柱,铺道各工序后,叫做完成一个循环。因为下一道工序又将从打眼开始,接着装药放炮等等,每一个循环巷道进米数叫做一个循环进度。


第19版()
专栏:

渔民生活大改善
董竹君委员谈上海市青浦县渔民的情况主席、各位委员:
上海青浦县素称鱼米之乡,在渔业方面以产淡水鱼、蟹、鲈鱼等为著名。全县耕地近六十四万亩,水泽地带占三十六万亩多,人口约三十一万,渔民一千六百八十五户,计七千多人。解放后这里像祖国其他地区一样,经过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个历史阶段的组织形式,渔民们通过了具体的生活实践,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都有了普遍的提高。1958年10月在这里揭开了历史的新页,成立了人民公社,其中由二十二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解放公社了。
解放公社计八百五十六户,社员共三千五百二十八人,劳动力有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分为十个渔业生产队。
解放前:捕鱼的人儿世世穷
记得很早有一部描写我国渔民生活的影片——“渔光曲”里面有这样几句歌词: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天已明、力已尽,
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已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难捕税租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过去渔民的生活,确实是这样的贫困悲惨,朝不保夕。更令人愤慨的是渔霸横行掠夺,无所不为。他们与地方官僚势力串通一气。甚至渔民经过河道,也要丢下买路钱,缴纳租税。此外,渔霸强迫收购渔民的劳动果实。二十四两秤作为一斤买进,以十四两秤作为一斤卖出,秤而不平,简直是明火打劫了。即使按照这样不合理的低价,渔民当天还取不到现钱。当时通货膨胀,尤其是国民党后期的恶性通货膨胀是谁都知道的。币值一日数跌,过一二天取到了鱼钱,无异拿到了几张废纸。
渔民没有陆上的住所,世世代代生活在小船上。小船顶篷只是一席苇箔,下面是白虱板垫着。所谓白虱板,就是破船板,因为渔民世世代代都在上面睡觉,为积年累月的汗垢所污,成为白虱大量繁殖的地方,干脆渔民就把这些破船板称之为白虱板了。渔船多是破漏不堪的。就是夜间去船里睡觉也要轮班,因为船底漏水,必须留人不时清去积水,否则积水过多,船上睡觉的人等于葬身河底。古人说:“万人成鱼”,真是确实的话。当时渔民曾有一首歌谣:
网具破了无钱买,渔船漏了无钱修,
上面没有芦席盖,破船水要流进来,
捉鱼工具又破烂,小湖小塘出产低,
大湖大塘受灾难。
渔民的旺季不长,“农历5、6、7、8、9月是旺季”,淡季无出产,只好去讨饭。另有歌谣:
过去渔民吃的是糠菜半年粮,
吃了早顿无夜顿,
旺季搞出产,
淡季要讨饭,
冬季青菜来充饥,
过年讨饭受人气,
穿的是日当衣衫夜当被,
揩面手巾也是伊。
一家一船东漂西荡,
饿死船上无人问,
祖宗三代躺一舱。
渔民妇女分娩,不过三朝就开始劳动。父母们在船头捞鱼,孩子们在船尾上无人照顾,经常有或落水淹死,或跌入锅中烫死,或因无衣穿而冻死,种种惨状不胜缕述。
听青浦县长说:单是淹死的过去全县每年平均就有二百人左右,遇着台风时,有的渔民全家连人带船罹难而死,这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的。什么上学念书,对于渔民来说,在解放前简直是谈不上念书上学这回事。
解放后:生活幸福干劲足
一、生产方面:
解放后,青浦县渔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年产量不断增加,尤其在大跃进高潮中,和成立人民公社以后,一切更有了飞跃的发展,朝气蓬勃,志气昂扬。
就以解放公社来看:养殖水面1958年是五千五百亩,大跃进后,增至一万八千二百亩。1958年“鱼种塘”为二百亩,培育鱼种二百五十万尾。(鱼种约在三寸以上),大跃进后增长至一千四百亩,鱼种四千万尾,捕捞量也在不断地增加:
1949年 鱼的年产量 一万一千八百担
1957年 鱼的年产量 二万九千二百担人民公社成立后:
1958年 鱼的年产量 五万四千六百担
1959年 鱼的年产量 十一万六千三百二十担
1960年计划争取达到二十万担,保证上市十四万担。猪、鸭、鸡等也要比1959年翻一番。生产工具也不断在增加。现已有鱼网二十七种,大小有四千多付。过去大型鱼网只有一百米长,现在已增大到共有四千米长。已有渔船一千一百条。蟹簖有一百五十三条。(用竹子编的捉蟹工具)
二、在生活方面:
渔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在解放公社成立以前,二十二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大小人口每人平均在:
1949年分得 五十元
1956年分得 一百零五元
解放公社成立后,大小人口每人平均在:
1958年分得 一百二十三元
1959年分得 一百五十四元六角四分
根据以上的收入,可见渔民生活是不断改善。自从人民公社成立后,渔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渔民生活也随着大大的提高。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是永去不返了。现在这里不仅发展到捕养并举,而且家家户户都搞副业,据青浦县县长说:渔民搞副业,是有历史以来没有过的。单以解放公社1959年的成绩来看,他们养猪一千三百三十九头(平均每两户有三头猪强),羊九十二只,家禽达八千九百一十七只之多。
前面曾说过:渔民世世代代住在船上的;现在即以解放公社来说,已有一百三十三户渔民住上了陆地。计新建房屋一百七十八幢。老年人已全部在陆上定居了。今年还要建立居民点,成立幸福院。
大跃进后,县人民委员会设立了防台指挥部,做好一切防御工作,保证渔民的安全,例如:白天用黑球,夜间点红灯,预防台风袭击等。
我们不妨看一看现在的解放公社“三号桥”养殖场,该场社员有八十二人,去年买了一千九百二十七尺棉布,二十二米毛料,过去大家赤脚,现在买了套鞋八十双,皮鞋二十双,而且人人都有毛线衣。
解放公社社员沈长生家,从前曾经是十一个人,共一条被。现在可大不同了,讨了两房媳妇,添了十条棉被,两条绸被。两个孙子上了学。
当我们在鱼塘路旁观看时;有一位渔民叫陈四妹(女),她双手插在棉大衣袋里,满面笑容地说:她有十个儿子,现在五房讨了新娘,家里剩下她老夫妻俩,和两个幼儿。她说:毛主席想出来的办法真正妙,使我们生活越过越好,我快到六十岁了,看起来比解放前年轻了十岁。
渔民有疾病时,病轻者,由公社免费治疗。病重者,根据情况,予以照顾。产妇分娩时,有假期二十天,其他一切照常供给。
现在渔民不但穿暖、吃饱,还要讲究漂亮,青年姑娘穿裙烫发,她们常常快乐地唱:
(一)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人一条心,穷到骨头筋。
(二)生产建设大跃进,世世代代的幸福万年青。今后的渔民越干越有劲,天上星星数不清,人民公社的好处说不尽。
1959年渔民分得了自己的劳动果实后,个个情绪高涨,公社里新到毛主席的照片一千五百张,不到三天,大家都争先恐后把照片贴在自己的家中了。在去年春节初二,渔民纷纷要求开工劳动,干劲冲天。
三、在文教和技术革新方面:
在大跃进中,文教事业也大大的跃进了一步。解放前无学校,孩子们无书读,到处是文盲。现在青浦县已有中学十二所,中等师范一所,农业卫生学校一所,小学五百零九所,小学学生有四万三千八百四十三人,还有劳动结合生产的农业中学十五所。1959年通过扫盲学习后,全县已摘去文盲帽子的有一万一千一百三十八人。在解放公社方面,至今已摘去了文盲帽子的占70%以上。解放公社成立了捕捞工具改革组和养殖工具改革组,创造了许多新技术。
根据以上青浦县的渔民大跃进的发展情况,就可以证明我国只有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只有在党的总路线光辉照耀下,只有举起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中国人民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以上不过是仅以上海青浦县的渔业和渔民生活这一点来说,在全国其它各方面,更有史无前例,惊人的奇迹,是不胜枚举。尤其在1959年建国以来,未有过的灾害面积,达六亿五千万亩的情况下,得到这样伟大成就。我国人民公社是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最好的社会组织形式。它能彻底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它真正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它有力地粉碎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外反动派所谓人民公社
“办糟了”的诬蔑。也坚决地粉碎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所谓“大跃进”太快了的荒唐谬论。我国既是一穷二白的国家,则结合国内外形势必须迅速地富强起来。那么必须认识到在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若有些缺点和损失,那是不可避免的。绝不可以“点”的缺点或损失,来忽略或否定“面”的成绩和收获。这样才是正确的。
让我们高举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前进,跃进,跃进,再跃进吧!


第19版()
专栏:

发展亚麻生产
李培基委员的发言
为发展国民经济,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的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生产胡麻的地方改种亚麻,可以充足人民生产的力量。亚麻为一年生草本,高约二、三尺,叶互生,为披针状,花有蓝白二色,此两种类皆可以制做麻丝。由播种到收获期间不过百日就能成熟。故种植亚麻宜于寒温地带,所以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产亚麻最多的国家。亚麻纤维韧度极强,织成布品,富有光泽,并不亚于棉花,种子可以榨油,并能制做印刷墨与药料。世界各国种植亚麻者日见其多,吾国现有亚麻厂仅为黑龙江省哈尔滨亚麻一厂。该厂兴建1950年,在是年7月间开始动工,至1952年10月间投入生产。为苏联无私的援助,故其成就甚大,现有一万四千枚纱锭,六百台织布机,以及全套的漂白、染色、加工等设备。目前有职工五千余名,很注重工人教育,提高文化,加强技术的能力。现下生产主要的产品,为各种亚麻细布、亚麻提花布及亚麻帆布等。该厂近来技术革新由纺二十八支纱的限制,现在已能纺四十二支亚麻细纱并试织成功斜纹布、小花纹布、各种颜色布、亚麻提花台布等二十余种,为厂中精工美 丽新鲜的产品,亚麻在吾国原不知道生产、更谈不到亚麻企业,哈尔滨亚麻厂实为吾国亚麻企业的创始者,并可说是我国亚麻纺织工业发展的一个先进基础。这样的功绩实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共产党工业政策方针的正确。从此发展,使人民得享其利,岂不是民生的幸运。按吾国种植亚麻的地方,莫过于河北的北部宣化附近各县,山西的北部雁门关内外,以及大同附近各县。又内蒙古自治区所属各县,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属各县,为历年盛产胡麻的地方。每到秋获收成种子榨做胡麻油,以供人民食用,所遗胡麻茎子充作烧柴,间有浸沤剥洗成麻以便制做绳索。不过乡村人民因手工操作费事,用胡麻茎沤麻者实在甚少,大多数作了烧柴。此类胡麻是否与亚麻种类相同,抑或别为一种或原本亚麻种子变劣。因亚麻性质若在一个地方种植超过三、四年后,种子即可变劣,须要到另一地方选择新的种子种植,方能生长茂盛品质良好。若能提倡改种亚麻人民当能乐为种植,并预先由国家在宣化或大同建设一个大规模的亚麻厂,并在各生产亚麻的地方,交通利便的县城或市镇建设简易的加工厂,设置压榨机或剥脱机,使亚麻收获后由人民公社送至加工厂,由加工厂梳理制成净麻,然后运至亚麻厂存储,以备打制成麻再为加湿梳理、搓条纺纱、浆烘漂白等手续,制成各种麻丝细布。向外销售,对于国民经济,必能是一大利源,且亚麻如要收获种子榨制成油,以供人民食用。收获稍晚几天子粒即可成熟,所遗留的麻茎仍能剥麻,不过质量稍劣,不及早获的纤维品质精良,但是人民须要食油不能不预先顾及,若于收子后,将麻茎水浸、用手压机剥脱成麻。亚麻工厂也可以收购,总不使人民仍如旧日用作烧柴,无益于人民,有损于经济作物。这个办法是吾所想的一点意思,能否实行,有待于专家人员详为研究,拟定计划,方能施行。


第19版()
专栏: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孙晓村(左)和政协委员吴大琨(中)黄玠然正在交谈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