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4版

第14版()
专栏:

英雄人民改造河山
李澄之代表谈山东水利建设成就主席、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副总理关于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的报告、李先念副总理关于1959年国家决算和1960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谭震林副总理关于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而奋斗的报告,以及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并坚决贯彻执行报告中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我谨就山东省的水利建设工作向大会作一汇报,请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我省1959年的水利建设工作,同全国各兄弟省一样,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英明领导下,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特别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决议的鼓舞下,依靠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坚持政治挂帅和大搞群众运动,获得了比1958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去冬以来,全省人民响应了省委提出的苦战三年基本改变山东自然面貌的伟大号召,曾有千万劳动大军上阵,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水利建设高潮。省专县各地先后开工的黄河枢纽、闸坝工程、主要山水河流上的水库群以及河道治理、万亩以上的灌区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就有二百五十五项,各种小型工程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到目前为止,已胜利地完成了原定四十亿立方米的土石方任务。扩大灌溉面积二千万亩,改善灌溉面积一千一百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新增六千八百平方公里,治理改造涝洼地新增八百五十万亩,另外还建成了若干水电站、水利站。随着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技术力量迅速增长,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去年12月省委召开昌潍现场会议以来,一个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超定额高工效运动,在全省水利战线上蓬勃展开。定额一再突破,工效不断提高,革新能手、高工效标兵层出不穷,使整个水利建设,不但进度快,而且工效高,质量好。由于水利建设的迅猛发展,去年我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战胜了三十年来未有的严重旱灾,夺得了比1958年更大的丰收,改变了大旱必歉的历史规律。抗旱保收运动,不仅考验了水利工程,而且深深地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人们进一步体会到毛主席所指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重要意义。现在,全省整个水利建设已经走向一个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逐步建立比较全面的、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统的新阶段。
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
在黄河治理方面,在防洪除害胜利的基础上,根据中央提出的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最近几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引黄涵闸十一座,虹吸引黄灌溉工程三十八处,总计设计引水能力一千九百三十秒立方米,增加控制灌溉面积达六千万亩,相当于我省解放前累计灌溉面积近二十倍。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我省百万大军向黄河进军,气势磅礴,所向无敌,同时各方密切配合,部队大力支援,在黄河水利建设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二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引黄闸十座,控制灌溉面积五千一百零六万亩,比1958年前增长四点六倍。尤其是作为我省水利心脏的位山枢纽工程,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修建了引黄闸、分水闸、大东平湖水库围堤、出湖闸、拦河闸等规模大、布局广、技术性相当复杂的各项工程。腰斩黄河的截流大坝,在施工中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无穷智慧,采用我国劳动人民与江河斗争所创造出来的立堵法——秸埽进占截流法,没用一斤洋灰,没用一根钢筋,在河南兄弟省的支援下,仅仅十四天时间就于去年12月9日胜利合龙了。它开创了在黄河下游平原用土法拦河筑坝的先例,为今后下游几个梯级的修建开辟了道路。随着几个进湖闸的建成,位山枢纽今年即可开始利用大东平湖水库来调节黄河的水量,从此根除了下游的凌汛威胁和基本上解决了位山以下的防洪问题,并使我省聊城、济宁、济南、淄博、昌潍等地区四千多万亩的灌溉用水得到供应。几千年来黄河为害的历史将从此结束。造福人民的新时期将从此开始。这是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历史奇迹之一。此外,其他两个枢纽工程亦于去冬今春先后开工,这几个工程完成后将对全省水利河网化创造良好条件。胶济、德济等运河即可随之兴建,全省农业生产面貌将有更大的改变。在小型引黄工程方面,以寿张县为例,他们充分发挥了积极性,自行规划设计,采取土法上马,依靠群众克服了种种困难,仅用两个月时间建成了刘楼引黄涵闸,在去年抗旱中引水灌溉良田一百一十万亩赢得了大旱之年庆丰收,全县平均亩产七百斤以上,并出现了五个千斤社。社员们歌唱“大旱之年不见旱,黄河驯服灌良田,若非公社回天力,不能旱灾变丰年”。该县农田水利,乘抗旱之风,急剧跃进,又在王集新建引黄闸一处,灌溉面积由1958年的六十万亩扩大到一百三十万亩,并按照高级园田化的标准,整修了畦田,挖好了五级渠道,实现了排灌渠系统化和道路规格化。
治山治水,千库万塘
在治山治水方面,全省各地都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临沂地区,去冬以来,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以灌溉兴利为目的,以千库万塘为中心的大中小相结合的水利建设新高潮。并结合灌溉渠系的修整,大力开展了耕地园田化运动,采取了一统(统一规划)四化
(水利化、耕地园田化、大地园林化、道路规格化)八结合(蓄、灌、排、林、圈、池、场、路相结合)的高标准治理方法。去冬今春已完成了七百二十六万亩麦田和春田的园田化,使全区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目前已是水库遍布,渠道纵横,土地平整,开始展示出大地园林化的美丽前景。
在水利建设中,临沂地区,同“伸手”派和“困难”论者恰恰相反,他们不是什么都向国家要,什么困难都靠国家帮助解决,而是高举总路线红旗,依靠人民公社的强大力量,把水利建设推向一个持续跃进的新阶段。去年一年举办的六大水库的蓄水量就超过了以往五年举办水库蓄水总和的五倍。去冬今春以来,临沂地区人民又下定斩断沂、沭、汶河的决心,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现在战斗在沂水跋山、蒙阴岸堤、莒县青峰岭和沂源田庄四大水库的公社英雄们,正以他们轩昂的志气和英勇行动征服着千百年来吞噬人民生命财产的“蛟龙”。人们将征服自然,变成自然的主人。
在进行大中型工程的同时,临沂地区的千百万人民以水为纲,大搞小型的千库万塘运动,并结合整修灌溉系统,突出地抓住深翻整平土地,大搞耕地园田化和大地园林化。具有愚公移山精神,曾受毛主席表扬的莒南大山人民公社,在改造丘岭与穷山恶水作斗争中,又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去年三秋工作基本结束后,全社出动了一万一千多名劳动大军,继续发扬了愚公移山的坚强毅力,以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向水、肥、土发起了总进攻。在原有战胜穷山恶水的基础上,进一步削高填洼,截宽补窄,去弯取直,向着“一统四化八结合”的综合治理山丘地的高标准园田化和园林化而奋勇前进。经过“北战大山水库、南征滑石岗、东取长沙岭、西战棋盘山、摩天岭上插红旗、英雄会师英雄山”六大战场上的万人以上的紧张的战斗,使全社的山、水、田、林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荒山秃岭现在已经改造成:“近看是园田,远看是园林,库塘相连,渠道贯串,公路畅通,树海无边”的初具规模的丘岭园林化了。过去的山丘薄地,达到了保水保土保肥,能蓄能排能灌,机耕方便,旱涝保产。因此社员们兴奋的说:“薄沙岭变成米粮川,石磊子变成大果园,穷山沟变成了养鱼池,羊肠小道变平宽,粮食年年创高产,生活越来越美满,这些幸福哪里来?感谢党和毛主席”。
突破天险,引水上山
在引水上山,实现山区水利化方面,淄博市发扬了峨庄公社赛龙工程的成功经验,于1958年开始,对年年为害的淄河进行了根本治理。沿河人民以敢想敢做的风格和移山填海的英雄气魄,创办了这项雄伟而艰巨的驯淄工程。凿千山、填百河,绕重峦擒水上山的驯淄大干渠,流经四十二个村庄,全长一百二十二华里,不仅能灌溉十余万亩农田,还能够解决六万人民的极为难得的生活用水,并可修建八处水电站和百余座水力站。这是一条途经千艰万险的大干渠,它环绕四十二个山头,跨越百余条河涧,开山四十华里,砌石墙近十万米,劈崖凿岭二十余处,架六至一十七米高的大渡水桥七座。干渠所通过的龙王崖、虎头山、豹眼山等二十余处悬崖绝壁,都是些鸟兽罕到的地方。英雄的淄河上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公社的无比优越性与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突破了重重困难和层层天险,就在这丛山峻岭中,筑起了这条英雄渠道,正如人们所歌唱道:“淄河弯弯水流长,雷声一震变了样,引水渠道满山岗,满山遍野树成行,岭地梯田水利化,穷山变成鱼米乡”。
在开发利用地下水方面,平度县创造了千方百计挖掘地下水源和综合利用地下水的丰富经验。他们以“钻透地球开天河”的英雄气魄,硬使地下水变成地上自流水,不仅用来灌溉农田,而且还让地下水发电、磨面和大量发展水产。针对山丘、平原和涝洼地区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方法。在去冬又组织了四万大军,奋战十天,腰斩十河,建成了伟大的“东水西调”,三水并用,蓄、灌、排、航、路、林、鱼、电全面发展的“十河一体”工程,全长一百三十华里,横贯全县,形成了河河相通,沟沟相连,渠渠相接的自流灌溉河网系统,把山区丘岭的蓄灌、平原涝洼的防洪除涝和大兴灌溉之利全面的结合起来,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力无穷,一举锁住百条龙的伟大创举。
改造洼涝,除害兴利
对平原涝洼盐碱地的改造,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也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渤海海滨的无棣县在大改盐碱地后,摘掉了苦海沿边碱场涝洼的低产帽子,提前八年实现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指标,昔日盐碱地,今日米粮川。饱受风沙海浪荒碱之苦的日照县涛?人民公社,结合封滩造林,对盐碱滩洼采取了筑坝建闸,挖方筑?的办法,既防止了海浪的侵袭,保护了盐田、农田,又利用了原来碱荒不毛之地进行栽蒲种稻和大量的海产养殖,成为林带望不断,蒲汪片连片,水稻大丰收,渔盐齐发展的鱼米之乡。在滨湖涝洼地区,则有金乡县的以蓄水与调水,河网与机械排灌相结合的河网化经验。在平原洼地,采取河网化的办法确是治水的根本方向。曹县八化一体的河网工程是平原洼涝盐碱地区彻底解决旱、涝、盐碱三害的根本措施,是改变自然面貌最彻底最革命的方法。这一工程的基本特点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并举,农林牧副渔五业结合,大型工程与小型工程结合,出现了三水(渠、河、井)并用,三害(旱、涝、碱)并除,五业齐兴的崭新面貌。
水利建设的成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我省水利建设所以取得上述成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大法宝的绝对正确性和无比的威力。事实充分证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既充分地表达了我国人民要求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状况,把我国尽快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的强烈愿望,又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这条总路线一经为群众所掌握,就产生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就能够多快好省的发展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省在水利建设工作上,正由于贯彻了党的总路线,因而取得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全面大跃进。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人民公社,也是水利建设全面大跃进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要进行上述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水利建设,是不可能的。事实还充分证明,党中央所提出的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水利建设方针,是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水利事业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大跃进以来,除成千上万的小型水利灌溉工程和治山治涝工程是依靠群众自力兴办的以外,就是一些大中型骨干工程,也是本着社办公助的原则来兴建的。1958年以来,国家投资所举办的工程,所需水泥、钢材、木料等物料,除国家调拨支援的以外,半数以上都是依靠地方和人民公社自筹解决的。
总之,过去农业社办不到的,而今人民公社办到了。在充分动员和合理使用劳动力方面,人民公社较之高级农业社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人民公社不仅为水利建设提供了雄厚的人力和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精神,他们不仅本社本县互相协作支援,而且县与县之间,专区与专区之间也掀起了友谊大协作大支援。因此,按常规需要二、三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现在七八个月至多一年就可以完成了。人民公社的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从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更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各位代表,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离着实现我省的全部水利规划还有不小的距离,特别是对于争取能够掌握到足够的水源来充分发挥灌溉效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决心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所指引的胜利道路,并虚心学习兄弟省的先进经验,继续作不懈的努力。特别当前正遇到严重的春旱,山东全省人民,正以抗旱抗到天低头,滴雨不下保丰收的坚强意志和战斗行动,贯彻执行着省委提出的抗旱保麦,抗旱保种的战斗号召,决心夺取小麦大丰收,打好农业生产战线的第一仗,以圆满实现1960年生产、思想、技术全面大丰收,一定为争取提前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各项指标而奋斗。


第14版()
专栏:

节约灌溉用水,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
须恺代表的发言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三位副总理的报告。现在我就节约灌溉用水,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问题,陈述一些肤浅意见,请批评指正。

196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按照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根本方针,并进一步地确定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迅速发展农业互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并创造以后年份更好的全面跃进。总的说,1960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正展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跃前进中的一个崭新局面,全国人民都为此而欢欣鼓舞。
解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逐年不断增长,特别是1958年和1959年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奇迹,水利建设的空前成就,是重要条件之一。水利建设方面,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总路线的精神,贯彻了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和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治水方针,经过了几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治水运动,已使全国各河流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大大提高;灌溉面积扩大到十亿亩以上(到1959年底止);同时积极进行了水土流失的防治和农村水电站的修建,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保证,并为农业水利化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去冬今春,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全国又掀起了一个比以前更大的水利建设运动。投入的劳动力最多时达七千七百万人以上,计划修建蓄水量在一亿立米以上的大型水库共三百余座,蓄水量在一千万立米至一亿立米的中型水库有一千四百余座,其他小型水库、塘堰、渠道、打井和平原区的河网等,也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展开,到现在已经完成的工程估计,即可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两亿六千万亩以上,再度取得了飞跃的成就。目前各省区都在积极规划继续大搞水利,要在1962年消除一般水旱灾害,达到初步水利化并提前实现农业发展纲要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再干七年左右,大部地区将达到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的基本水利化目标;我们相信在伟大的党的领导下,在十年以内一定能够达到这个征服水旱自然灾害的宏伟目标。

在实现农业水利化的过程中,有着无数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逐步加以解决。其中有一个比较最为重要(在目前和以后同样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多快好省地解决灌溉水源问题,特别是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缺水问题。
我国拥有相当丰富的水利资源,但这项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显著的是南方水多地少,北方水少地多。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以北的黄淮海大平原,是我国重要农业基地之一;经过初步研究,在这个地区即使当地水源全部获得调节利用,也不能满足灌溉发展的要求,解决水源问题是保证今后农业不断增产的决定因素。至于西北地区,除现有耕地外,拥有大量荒地(约三亿亩)、草原地(约五亿八千万亩)和沙漠地(约十六亿亩),是我国工农业远景开发的重要地区,开发关键也在于解决水源问题。所有华北、西北地区,目前已深感水源不足的困难,今后势将日形严重,这是实现水利化所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水源问题,事实上不仅在北方是水利化的关键,在南方也是一样,南方全年水量虽较富裕,但地区之间水利土地资源的局部不平衡情况依然存在。而由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灌溉季节水源不足的情况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全国范围内,解决灌溉地区的水源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解放以来,党和全国人民始终抓住了这个重要环节,已经兴修和还要继续兴修的千万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都是为了在综合利用的条件下多蓄、多引、多调水量,以满足灌溉水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正在积极勘测研究的南水北调,更是将来根本解决我国干旱地区水源不足的宏伟方案。毫无疑义,在全国人民的冲天干劲下,彻底解决全国灌溉水源问题,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为了胜利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面所谈必须努力开辟水源,尤其是充分开辟当地水源,乃是根本的主要的一方面以外,同时还应重视节约用水一方面。就是说,所有取得的水源,必须设法充分有效地用到田间;而用到田间的水量又必须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水量为限,亦不令有所浪费。这样开源与节流相结合,正是解决水源、加速实现水利化过程中贯彻两条腿走路方针的具体体现。

节流方面,近几年来,各地区都在大力提倡经济合理地用水和提高水量的有效利用率,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现就几个主要措施简单底介绍如下:
(一)防止渠道渗漏: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在我国广大旱作区的灌溉渠道系统,除个别已有防渗措施者外,渠道渗漏水量占渠首引水量的40%至60%,有些严重的,还不止此数。换句话说,从渠首引入的水量,一般只有一半或少于一半到达田间。这显然是一项严重浪费,亟须大力加以防止。
在防止渠道渗漏方面,几年来各地创造了不少就地取材简易可行的有效办法,很值得介绍。例如甘肃益民渠在一条支渠上实施了干砌卵石护面后,渗漏损失量减少83%;山东冶源灌区,在一段渠道内采用了夯实渠床的措施后,渗漏损失量减少约80%;山东引黄灌区部分渠道利用浑水挂淤后,渗漏损失量减少85%;此外如湖南有些渠道采用了三合土护面,河北采用三成石灰七成黄土铺面夯实等措施,都取得了显著的防渗效果;其它类似经验还很多。由此可见,渠道防渗在措施上并无困难,在功效上是十分显著的。
(二)改进灌溉技术:水流到达田边,通过一般灌水方法灌入田间的水量,仍有不小部分从地面流失或形成深层渗漏损失而未能实际为农作物所利用。例如过去一般旱作灌溉,每亩每次灌水(称为灌水定额)大都在五十立米以上,个别采用大水漫灌的、用水更多可达八十到一百立米,大大超过了一般旱作物,如麦、棉等根系活动土壤层的保水能力,而造成水量的浪费。近年来经过试验研究和丰产能手大面积的实践证明,对于麦、棉一类作物,适当平整土地,采用小畦或短沟灌水措施,每亩每次灌水三十到四十立米已经足够;并从河南引黄灌区试验证明,保持这样的灌水定额可以防止地下水位的上升和土壤盐碱化。因此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不仅可以节约水量,还可保持土壤肥力,正是一举而两得。
麦、棉灌水定额如上面所提,每亩三十至四十立米,从目前一般耕作和灌水技术看,可算是比较合理的;但近年来随着耕作园田化和新型灌水技术的出现,这个定额还有可能再行降低。例如在河北省水井灌区每亩每次灌水约需二十五立米左右;在甘肃东梁渠及河南引黄灌区的喷灌试验中,每亩每次灌水仅需十五立米左右,(苏联的喷灌实验也说明了灌水量可比一般的灌水方法省水约50%);此外如采用地下管道或鼠道方式实施地下浸润灌溉,同样可以比一般灌水方法大大省水。
在南方水稻地区,根据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广东等省的研究和实验,水稻采用湿润灌溉方法(即在水稻一定生长期间改变田面保持水层的淹灌方法),可以节约水量约20%,并可增产5%至10%。除盐碱化地区尚待进一步研究外,这是解决深翻、多肥、密植条件下水稻灌溉的新途径。
如上所述,改进灌溉技术可以大量节约用水,也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再就渠道防渗和改进灌溉技术算个粗账,进一步看看节约用水的具体功效。假定从一个水源引水一百立米到灌区,在过去一般情况下,渠道会渗掉50%,即五十立米,仅剩下五十立米勉可灌溉一亩旱作地。如渠道做了防渗措施,损耗水量减少到20%即二十立米,则到达田间的水量还有八十立米。这个水量用一般的灌水技术,每亩用水以四十立米为准,就可灌上两亩地或一亩地灌上两次水;如再采用新型灌水技术,每亩用水以二十立米计,就可灌上四亩地,或一亩地灌上四次水,这是多么大的变化。这样算账,当然是十分粗糙的,但作为对照比较,应该说并未过分夸大,而是有此可能的。
(三)采用合理灌溉制度:除灌水定额以外,各种作物在一定的产量要求下,整个生长期应灌水多少次和如何分布,是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另一方面。在这个方面,有关的因素甚为复杂,由于各项因素各地不同,灌水次数和总的用水量也应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仍可有其一定的经济合理的制度而不应漫无标准。关于灌溉制度,近年来有些灌区已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即按照当地具体条件和作物发育阶段的需要,通过人工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最适宜的程度,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这样做法,是比较合理而值得提倡的。河南省孟县根据1959年小麦丰产田的经验,得到初步结论,即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16%至20%,基本上可保丰产。该区即以此作为安排灌溉的依据,是一个良好的例子。又据该区的资料分析,1959年小麦生长期总降雨量为二百七十五米厘,折合每亩一百八十四立米,雨量分布比较均匀适时,土壤含水量保持在15%到22.5%之间,丰产田基本上未施人工灌溉;这足以说明像这些地区的冬麦生长,每亩有一百八十到二百立米的灌溉水量就可无雨保丰收,再多是没有必要的。至于灌溉次数的多少,可以勤浇浅灌并保证农作物生长关键时期所必需的水量为原则,因时因地制宜而不必硬性规定。但应防止灌水次数既多、灌水定额又大的偏向,那样做法,对农业增产有害无利,还会造成水量的大量浪费和土壤盐碱化,是不能容许的。
(四)加强管理,计划用水:灌溉工程系统,必须实行科学的管理运用,即按照作物的需水要求和水源供水情况,有计划的引水、配水、灌水,从而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的需要并发挥水利资源的最大功效,这就是近年来在全国各灌区所开展的“计划用水”。实施计划用水的灌区面积到1959年已有一亿八千万亩。实践证明在农业技术相同的情况下,在实施计划用水的地区,一般能节约用水20%至40%,并能增产20%至30%。
兹举几个具体例子:陕西铜川市温泉河灌区在今春抗旱运动中,采用了计划用水方法后,每个流量(每秒一立米)每昼夜浇地由原来的六百七十亩增加到二千三百四十二亩;广东湛江专区1958年实施计划用水面积有三百二十五万亩,抗旱能力一般由三十天提高到六十天;又如甘肃兴隆峡灌区引用年平均流量零点二四秒立米的天然水源,在1953年以前,仅能灌溉一万三千亩,另有约一万亩灌到一次水,1958年经过渠道整修防渗、改进灌溉技术、实行园田耕作及合理调配水量以后,灌了五万三千二百四十五亩,其中绝大部分灌水在三次以上;全国各地类似例子还多,不再列举。在此要指明一点,上面各个具体例子所反映的节约水量功效,有的也包括了其它措施的功效(例如渠道防渗,降低灌水定额等),因而显得大一些,但无论如何,专就计划用水所起的直接功效讲,实际也确是不小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防止渠道渗漏、改进灌溉技术、采用合理灌溉制度、实施计划用水,是充分发挥水利资源潜力的几项重要措施。这些措施,是否现实可行呢?答复是肯定的。因为在渠道防渗方面,可以就地取材,施工亦较简单,只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各地都能安排解决;在合理灌水和计划用水方面,只要健全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完善的配水、量水设备和实施经常的土壤含水量观测(这项观测技术,目前已为人民公社所掌握),此外大都属于动脑筋找窍门和实施科学管理等技术革新工作,要办就能办到;在改进灌溉技术方面,除喷灌需要特殊设备外,主要是对田间工程和耕地整理工作要求有所改进提高,这也是广大农民所易办到的;就拿喷灌讲,在设备方面也可采用土洋结合以土为主的方法,以克服制造上成本上要求高的困难,目前正在试制推广的中射程喷灌设备,除电源部分不计外,每亩投资约需十元左右,结合实现灌溉机械化加以考虑,值得提倡;而在山区丘陵区结合引水上山利用自然水头实施喷灌,可以根本不要动力抽水设备,投资更少,在甘肃东梁渠已经实验成功,更可提前推广。总的说,上面所提出的各项节约用水措施,都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也就是如此,全国各省区随着灌溉事业的发展,节约用水措施也已陆续发展起来并在实践中充分显示了这些措施的巨大功效,从这个基础进行推广,是没有多大困难的。
目前的问题是节约用水措施,就地区上讲,发展得不够平衡,有些灌区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个别的还停留在老一套的大量浪费水量局面。就速度上讲,节流措施也赶不上开源措施。为此不少省区已经一再大力号召,一方面要三水齐抓(天上水、地面水、地下水),以充分开发水源,一方面要滴水归田,以充分利用水源,开源与节流并驾齐驱,正是解决灌溉水源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全国灌区理应同样加以重视。
我们应该看到,这样,在目前阶段可使各地区原有水源的灌溉能力成倍地扩大,从而在一定时期一定限度内突破水源不足的束缚,加速水利化的进展,保证农业迅速发展的实现;在以后阶段,为了全面地彻底地征服北方干旱,必须从长江引水时,也可相应地大大压缩引水量,从而节省巨大的工程量和财力物力并使南水北调的宏伟计划得以提前逐步实现。总的说,节约灌溉用水,不仅对水利建设本身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整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事业的进度,也将起着显著的加速作用。为此,我们热烈的希望在全国范围内及时掀起一个节约灌溉用水的群众运动,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破除迷信,革新技术,鼓足干劲,战胜自然,为了争取我们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底早日来临而奋勇前进!


第14版()
专栏:

划方打机井,丰收不靠天
刘晏春代表谈河南人民大协作打机井的经验各位代表:
我完全拥护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和人大常委所作的各项报告,并坚决贯彻执行。现在我仅就河南省大搞机井方的问题作如下发言。
河南人民,在毛主席、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建设已进入到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大中小相结合的新阶段。在开发地下水方面,也由打井下泉、人畜力提水,发展到划片集中技术领导,大搞机井方。在1959年7月以来伟大的抗旱斗争中,许多地区由于地上水源的不足,大量地利用了地下水,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灌溉,就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共河南省委根据这一情况,在去冬今春水利建设的计划中,除了积极修建其它工程之外,明确提出了1960年上半年打机井十万眼的任务。这一任务提出后,得到了广大社员的热烈欢迎,各地迅速地开展了打机井运动。南阳地区以南阳、唐河、新野、邓县四个县的十个人民公社,打破社界、县界,划为百万亩“机井方”,统一指挥,集中劳力一万八千人,规划机井二千二百多眼。采取了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大兵团作战的方法,两个月完成二千九百三十四眼,并且随即投入浇地五十五万余亩,加上渠道的自流灌溉,已经完成了浇麦任务。达到了井渠灌溉“双保险”的水利化标准。群众总结划方打机井的好处是:一、不受行政区划限制,可以合理布局;二、便于加强领导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三、便于采取流水作业的施工方法,充分发挥工具效能;四、便于发挥群众智慧,大搞技术革命;五、便于集中生产、制造物料,就地使用。因此,河南省委、省人委及时召开了战地会议,推广这一先进经验。各地结合当地经验进行了重点试验之后,接着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划方打机井运动。全省到目前为止,共规划万亩、十万亩、几十万亩、几百万亩的大小“机井方”七百多处,面积达五千多万亩。组织打机井专业队三万多个,一百四十多万人,就地编席、就地烧砖、随打成井、随安装机器、随投入使用。在平原地区大搞机井方的同时,丘陵地区,也普遍展开了打机井运动。邙山岭上英雄的人民提出:“钻透邙山岭,引出地下泉,旱田有水浇,靠人不靠天”的口号,一个月以来,打成机井四百一十眼,每眼井每小时出水量在四十到一百二十立方米,以往连喝水都有困难的丘陵岗地实现了水利化。社员高兴地说:“岗地自流化(灌溉),旱涝都不怕,人掌风云簿,丰收咱当家。”由于打井工具的改革,打井深度日益发展,因而“自流井”相继出现,现在全省已打成“自流井”五百五十六眼。南阳县赊镇公社青台大队,打成了四眼二百四十米深的自流井,水头喷出地面四米高,现已浇地二千多亩,并蓄水十五万立方米。群众说:“不用机器不用牛,一年四季清水流”,大大节约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浇地成本。在大搞机井运动的同时,机械工业战线大搞排灌机械的生产运动,现已制造各种排灌机械六万多马力,各公社机械厂,大量制造了低压蒸气抽水机,木制水泵,改解放式水车为动力水车,为机井配套机械化、半机械化而创制了大量的提水工具。
去冬以来到今年3月中旬,全省已打成机井五万三千二百多眼,正施工的还有四万多眼,十万眼机井完成后,连同以前的井泉工程,井渠灌溉“双保险”的面积,可以发展到五千万亩,为争取农业大丰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大打机井运动中,我们的体会是:
一,坚持政治挂帅,克服右倾思想,大搞群众运动,这是打机井运动的首要关键。大搞机井方是广大群众的要求,但是运动开始的时候,有少数干部和群众,对打机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自流灌区有“兴渠废井”思想,说“遍地是渠道,再打机井是浪费”,条件较差的丘陵区和部分山区,强调水层深,技术差等困难。各地针对这些思想情况,首先广泛宣传贯彻了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通过大鸣大放大辩论的方式,总结了去年大搞抗旱运动利用地下水的经验。通过回忆对比实地参观,扫清了思想障碍,充分发动了群众,使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如长葛县董村人民公社,在1958年修起佛耳岗水库,实现了自流灌溉,但在1959年抗旱中库水不足,利用井水灌溉获得了亩产八百四十六斤的秋季大丰收。在公社党委领导下,群众性的总结了这一经验,大大鼓起了打机井的干劲。全省大搞机井运动中,各级党委书记挂帅,大抓机井方,大抓工具改革,大搞指挥井,以打井领导打井。各级党委、政府都组织了打井指挥部,抽调大批干部,深入工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研究,加强了领导,鼓舞了群众。如叶县提出了“大方套小方,方方要有将,三井一书记,井井有骨干”,如各书记和群众在一起共打成机井六百一十八眼。在充分发动群众,加强领导的基础上,掀起了大搞机井的群众运动,各地召开了现场会、比武会、献宝会,出现了处处争上游,人人争先进,学、赶、超、帮的大好局面。
二、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了解决任务大、时间短与劳力不足的矛盾,各地突出地抓住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这一中心环节。各级指挥部组织了技术革新委员会,各大队、各工地建立了技术革新小组,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大搞创造发明,及时总结,及时推广,形成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先进工具,先进施工方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长葛县董村人民公社,在海城县“跃进锥”的基础上,试制成功“火箭锥”,并迅速推广到全省,各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加以发展和改进,出现了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火箭锥”“原子锥”“闪电锥”“六○红”“自动出泥锥”。在有流沙和?礓石层的地区,创造了“吞沙虎”“冲石器”“抓石器”“爆破打井法”和“万能动力打井机”等各种先进打井工具共八十余种,已制成工具达万余套,在种类上有人力的、畜力的、机械的等。这些工具都具有成本低,构造简单,工效高的特点。过去打成一眼机井需要二十天到一个月,现在三、五天就可以了。提高工效五到十倍。打机井日进度由百眼,迅速上升到一千多眼,大大加快了打机井的进度。各地不仅在工具上有了许多新的改进和创造,在圈井、烧砖方面也有很大改进。许昌任店、坟台公社创造了筒子砖,临颍创造了小窑快速烧砖法,一天一夜即可烧一窑砖;南阳瓦店人民公社试验成功群窑烧砖法,随打坯、随烧砖,突破了大冻期不能烧砖的难关,保证了砖料的源源供应。
三、机井建设是农业基本建设工程。必须本着因地制宜,结合其他工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做好机井规划,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水利网。根据各地经验,在规划机井时一般做到了配套六结合,即:(1)在渠灌区与原来渠道相结合,尽量把机井打在斗农渠首以减少输水工程,形成井渠灌溉统一的体系;(2)与旧井改造相结合,尽量利用旧井加深,节省料物;(3)机井方与丰产方结合;(4)机井定位与地下水流向相结合,在一般情况下,尽量排列成行,行列方向要与地下水流向成垂直线,防止截断地下水;(5)机井位置要与机耕相结合,以便利将来耕作;(6)灌溉与综合利用水源、机械相结合,以发挥水源、机械的效能,达到一水多用、一机多用的目的。至于机井的密度,主要是根据机井控制面积、出水量,结合农渠和自然地形确定。一般井距为五百米,浇地四百亩,安装五马力抽水机,这样规划既能大力开发地下水源,又能充分利用地面水,实现井渠灌溉“双保险”。
四、按照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大协作。在打机井运动中,各县、社、队之间广泛的开展了工具、劳力和技术力量的大协作,采取专业分工,流水作业,解决了很多困难。叶县龚店人民公社台刘管理区共有七个大队,台刘大队有木匠,支刘大队有铁匠,苏科大队会编席,龚店大队有机器,其它大队有打井技工,他们共组织了八个专业队,把人力、物力、工具、技术统一使用,发挥各自的专长,全管理区半个月就完成机井八十四眼,实现了机井化。
五、城市支援乡村,工人支援农民,大大的加速了水利建设。全省各部门都进行了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教育,掀起了支援农业,战胜干旱的运动,各个工业、机械部门,除了把制造火箭锥、排灌机械列为头等任务外,并派出了十七万工人大军,深入田间进行巡回修理,修好了动力机械七万多马力,保证了打井“火箭锥”和排灌机械的正常运转,得到广大社员热烈欢迎。商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优先供应抗旱水利物资,保证工程需要。文化卫生部门深入工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鼓舞斗志,卫生医疗人员巡回治疗,保证职工健康。因此社员兴奋地说“咱们城乡力量合一起,老天胆敢不把头来低”。
六、认真贯彻执行边建设、边使用的方针,是加速机井建设、鼓舞群众斗志的有效措施。我们在开展打机井运动中,贯彻执行了打成一眼、使用一眼,及时发挥了效益。因此,群众对打机井劲头越来越大,运动越来越广,使打机井运动与抗旱浇麦运动互相推动。
河南水利建设运动,正在向着从根本上消灭水旱灾害的目标奋勇前进,我们相信,勤劳勇敢的河南人民,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省市的密切协作和有力支援下,一定能够战胜水旱灾害,一定能够完成和超额完成1960年农业生产计划。让我们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红旗乘胜前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