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高速度发展山区经济建设
中共南平地委第一书记 刘健夫
我们南平专区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坚持总路线,坚持大跃进,坚持人民公社,取得1958年和1959年两年连续大跃进的光辉胜利,大大地改变了山区“一穷二白”的面貌。
南平专区位于福建北部,也称闽北,境内山岗重叠,河溪纵横,森林茂密,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过去长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摧残,资源横遭破坏,生产落后,文化很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解放后,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肩负起开发山区,改造山区,建设山区的光荣任务。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们认真地贯彻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使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解放后的前八年。195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42.9%,粮食产量增长31.2%。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的开展,结束了闽北山区“手无寸铁”的历史;其他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1959年又赢得了连续的大跃进。这一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8年又增长57.4%,粮食增长21%,林牧副业多种经营也都全面跃进;工业上以钢为纲,生铁、燃料、机械、电力、造纸、森工和林产化工等也都有了很大发展,总产值比1958年增长88.6%。两年来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度发展,摘掉了山区低产的“帽子”,改变了工业上“一张白纸”的现状,改变了长期以来山区贫困、山区落后的局面。1959年全区农业人口每人平均纯收入达到百元以上,赶上和超过了平原地区的收入水平。
闽北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速度的发展,雄辩地证明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一系列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几年来,我们根据闽北山区的特点,坚决地贯彻了“以农为主、工农并举、农林并举,全面发展山区经济”和“以粮为纲,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的方针。实践证明:工农并举,农林并举,是高速度发展山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关键。工业和农业,农业和林业,是互相依存而又相互促进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也是高速度按比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农业,就能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料和开辟广大的市场,促进工业的飞跃发展;同时,工业的发展能够以更多的工业品支持农业生产,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农业的大发展。而林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供充分的森林资源,促进森林工业的发展,以大批木材支援各项社会主义建设,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防止水旱灾害、保证农田的高产丰收。这三者是相辅相成,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又是农业。因此,我们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大抓粮食生产,因地制宜认真执行农业“八字宪法”,进行大规模的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增施肥料等工作。闽北地区雨量充沛、森林稠密,地下水多,因而造成大量的山垅田终年水流不畅,烂泥田、冷水田数量多产量低。于是改串灌为轮灌,改造烂泥田,改造冷水田,就成为山区增产的重要关键。我们从1957年冬以来,就着手组织力量进行“三改”工作,现在全区需要进行“三改”的田地已基本改造过来,彻底改变了以往“山田串流千万丘,只见插秧不见收”的景况,粮食亩产量由解放初期的一百六十九斤增加到1959年的五百零八斤,特别是1958和1959两年中,平均粮食增长59.2%,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增长2.38倍。1959年全专区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有粮食一千四百余斤,成为有大批粮食外调的山区。
由于农业的高速度发展,为大力发展林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首先,粮食生产发展了,才有可能腾出手来经营林业等多种经济生产,得以从农业战线抽十万个劳力从事林业生产,促进了林业生产的高速度的发展。现在林区已社社队队办林场,普遍建立了成万亩的用材林、油草林、毛竹林、茶叶林、水果林等生产基地。仅在1958年和1959年的两年中,造林六百六十三万亩,将近解放后前八年总和的一倍。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常年林业生产专业队。木材采伐任务连年提前超额完成。在一个二百二十万人口的山区,1959年木材采伐数量就达到二百六十万立方米。林业的发展,保证了储积大量的森林资源,又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大批原材料。几年来,全区外运木材达一千万立方米,给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资金。全区林业及其副产品的产值,去年每人平均达到百元左右,保证了农业生产资金和人们生活费用的需要。尤其是林业生产飞跃发展,使“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细水长流”的理想更快地变为现实,有效地控制了山洪爆发和水土流失,大大减少了水旱灾害的威胁,为农业高产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业的发展为工业提供了大批粮食和农副产品。这直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有力量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实行“工农并举”。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已能用铁自给。各县都建立了机器厂和农具修配厂等,县县有初具规模的机器厂,农具厂,社社队队有农具修配厂(站),绝大部分的改良农(工)具作到了自制自修自用。解决了煤的问题,打破“闽北无煤”论,现在用煤不但自给,而且有余。由于农业、林业提供了大批原料,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轻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不仅支援全国各地的日产百吨新闻纸的南平造纸厂有了足够的木材为原料,而一个规模更大的沙县青州造纸厂又即将建成。木材采伐所剩大量的树枝、树叶、树根、树皮、锯屑,为大搞木材综合利用准备了大量的原料,全区在最近的三个月中就建起了许多工厂。同时农产品加工,水力水电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跟随农、林业跃进而跃进。事实证明,农业要摆脱落后状态,要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工业。同时正是由于工业大跃进,才加速了农业的技术改造,促进农业大发展。人民公社化后,县县社社都建立了炼铁基地,办起了机器厂,建成了农具修配厂等,从原料生产以至到成品制造,不少地区作到了自力更生,这就为大搞工具改革,大搞技术革新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专区所以能够在最近两年内推广新式和改良工具二百多万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全区由于工具改革提高的工效,相等于增加二十多万个劳动力投入生产。社办工业交通,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交通建设的大跃进,改变了山区交通阻塞面貌。公路和简易公路从1957年的一千三百六十四公里,增加到四千三百七十六公里,县县通汽车,一百零八个公社中有八十一个公社有了公路,大部分大队通大车,新建了六万公里大车路和田间大道,基本上形成了山区交通网,并且实现了运输车子化。一年多来,农村水电站由四十四处,发展到三百一十七处,并且新建水力动力站一千八百七十四处,基本实现社社有水电站,绝大部分生产队有水力动力站。粮食、饲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由手工操作改变为半机械或机械操作。人们这样歌唱:“村前水电站,村后办工厂,家家电灯亮,处处机器响。工农业并举,互相来支援,互相促进好,一齐大发展。”
我们在进行山区经济建设中坚持了政治挂帅,贯彻执行了党的总路线,充分发挥了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过程,也是开展两条道路、两种作风的斗争过程。山区经济能不能高速度按比例发展,曾有少数“条件论”者,他们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看待山区经济建设条件,强调所谓“地广人稀、耕作粗放、产量低下、不能大跃进。”有些人虽然承认可以大跃进,但是又认为“田多、林多、劳力少”,只能是“抓一头,丢一头”,而不能全面地高速度按比例地跃进。这些思想,实际是“见物不见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他们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不懂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能高速度又能按比例全面跃进的规律。不承认条件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事物,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改变自然条件的决定作用。事实证明,山区经济建设不仅可以大跃进,而且可以连续地大跃进,不仅可以高速度地发展,而且可以按比例发展。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里,使山区“一穷二白”的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1959年我区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两倍多;木材生产也比1953年增长近四倍,其他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教卫生等事业,都是成倍或者几十倍地增长。所有这些,说明了山区不仅能够大跃进,而且可以连续地跃进。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是既看到有利条件,又看到困难条件,并且把条件看成是相对的、发展的,可以改变的事物。利用和改变这些条件的决定因素是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无穷无尽的力量的源泉。只要人们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光辉旗帜,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和不断革命的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树雄心大志,破“条件困难”论,鼓足革命干劲,大干实干巧干,即使山区条件比较困难,同样可以高速度的大跃进,甚至有的基础比较差的地方,都可以超过基础比较好的地方,使山区赶上平原。
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大搞群众运动,是实现工农并举、农林并举、全面跃进的组织保证。一年多来,南平专区人民公社普遍走上了更加健全巩固发展的道路,在组织生产和组织生活方面,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优越性。人民公社组织规模大,活动范围广,统一使用自然资源,统一运用人力物力,采取大兵团作战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群众运动方针,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开发山区经济,实行多种经营,保证了生产的高速度全面跃进。人民公社的建立,更有利于大搞群众运动,能够更广泛地发挥各人所长,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大兵团作战,能够更深入细致地分工分业组织专业生产。有三十多万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了田间劳动,为生产增加了一批生力军。由于采取了大兵团作战和专业队生产相结合的作法,今年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全区造林四百一十万亩,比1959年全年造林总和还多一点三倍。就在同一地区,还是那些劳力,工作量就能比去年增加几倍,证明了群众运动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也证明了连续跃进是完全可能的。两年来,我们在大搞群众运动中,抓住中心,突击重点,带动全面,充分运用大运动套小运动,全民突击性运动和专业性运动相结合,组织工农商互相支援,相互协作,大力开展“学、比、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搞工具改革,大搞技术革新,工效成倍地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这就使山区出现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全面跃进的生动局面。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委的领导下,猛攻落后,横扫困难,用大无畏的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在六十年代的第一年,我们将继续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更高地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红旗,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坚决贯彻以粮食为纲、工农并举、农林并举、农牧并举,全面发展山区生产,为实现1960年的持续跃进而奋斗!


第4版()
专栏: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
诏安县太平公社开发“万宝山”创光辉范例
本报讯 福建省诏安县太平公社的社员们,采取大生产的方式,大举向荒山进军,创造了福建山区开发“万宝山”的光辉范例。全省各地先后前往太平公社观摩学习的代表达二千五百多人。他们一致称赞太平公社是开发“万宝山”的一面红旗。
太平人民公社去年高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旗帜,掀起了大规模地开发山区经济,大搞万亩林、万亩竹、万亩果、万亩油菜的群众运动。全年种果一万五千八百亩,种竹六千一百亩,造林一万六千一百亩,种油菜两万二千七百亩,还开垦荒山两万五千亩。公社化后造林种果的成就,超过了解放后九年造林种果的总和。通过开发“万宝山”运动,扩大了社有经济。这个公社兴办的一个社办万亩林果场和两个社队合办的万亩林场,去年一年收入就达二十万元。随着山林、果树的成长,山林的收入明年将增加到一百八十万元。
目前山区多种经济生产的大发展,已经有力地促进了粮食高速度的增产,并推动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跃进。去年全社实行开垦荒地、林粮间作和果树上山以后,扩种粮食作物一千四百多亩,增产粮食十八万多斤。特别是造林种果、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防御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所起的作用很大,为今后高速度地增产粮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去年全社开始实行林场养猪、山塘养鱼、林园养蜂、山坡养鹅和牧羊等,也为今后山区开展多种经营找到了新的方向。由于大搞“万宝山”,实现林果生产基地化、林场化、丰产化,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各队目前正在筹备新建九个水力站,大搞山区公路,推行车子化,也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发展。在大规模开荒中,全社新办了十三处打铁炉和一个竹制农具厂。今后随着竹木林树的发展,将为举办青果、油茶、香料和竹木加工厂、林产化工厂等一系列社办工业创造有利条件。开发“万宝山”,使公社更好地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保证社员收入稳定地增长。去年全社粮食总产量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加30%,变缺粮社为余粮社。
在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改造了荒山,也锻炼了人。去年全社在开发“万宝山”中出现了二十八个先进单位和三百五十多个标兵,其中有七十二人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一百多个优秀青年被吸收入团。还有一批优秀社员被提拔到社、队的领导岗位。
太平公社位于诏安中北部,方圆十几里,群山环抱,山岭重叠,是个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地区。全社九个大队,五千二百一十三户,二万二千零二十六人,共有耕地二万多亩,平均每人不到一亩。山地三十多万亩,每人平均十三亩多。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就有向山区发展的强烈愿望。但这个愿望,只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后,才彻底实现了。仅去年一年,全社垦荒种果造林的面积,比互助组时快了一百倍,比初级社时快了近四十倍,比高级社时快了近十倍。其中扩种的果树一万五千八百亩,超过了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扩种果树的总数,更比解放前一百多年遗留下来的三千一百多亩果树还多了四倍以上。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太平公社根据各个大队山地宜林宜果的特点,加上已有的经营林果的经验,在贯彻以粮食为纲的方针下,分别确定了多种经营的重点。例如走马塘、白叶等大队以果为主,新营大队以竹林为主,景坑大队以油茶和林木为主,并全盘调整了插花山地九千多亩,彻底解决了过去“有山无人垦”和“有人无山种”的不合理的现象。这样不仅合理利用山区丰富资源,也保证了农林双跃进。
发扬革命的首创精神,抓住方向性的新事物,大干特干,是太平公社党委领导社员高速度建设山区的革命风格。中共诏安县委研究了太平公社的生产,指出这个社应当大力向山区发展,贯彻“以粮为主全面发展林果生产”的方针。太平公社党委研究了上级党委的指示以后,立即成立了由第一书记挂帅的指挥部。大队建立了指挥所,提出了大搞“四个万”(即万亩林、万亩竹、万亩果、万亩油茶)的战斗口号,鼓舞了广大社员建设山区的热情。实现了“四个万”后,又提出大建社办万亩林果场和“哪里有林果场,那里就有养猪场”的口号。现在全社已有八个林果场办了养猪场。为了组织今年持续跃进,公社党委又提出“八个万”的奋斗目标(即万亩柑桔、万亩柿子、万亩凤梨、万亩杂果、万亩油茶、万亩油桐和双万亩竹果),把公社全部可以利用的荒山建设成花果之乡,猪牛遍山野,五谷大丰登的“万宝山”。


第4版()
专栏:

歌唱山区
轻车直上白云间
独轮车,不简单,
能走平路能爬山,
不管山路弯又曲,
轻车直上白云间。
(马长华)
梯田歌
梯田层层迭上边,
离天只有三尺三,
谷子撒在山顶上,
禾苗长在白云端,
打开通天河,
河水飞上山,
绿色山野起金浪,
好像天上彩云翻。
(李红)


第4版()
专栏:

为开发山区经济铺平道路
福建山区交通四通八达
本报讯 被人誉为“万宝山”的福建山区,交通闭塞的面貌正在迅速改变。目前,一个以鹰厦等铁路和各公路干线、闽江、九龙江等水陆交通大动脉为骨干,以无数条简易公路、轨道、索道等为支线的山区水陆交通运输线已逐步形成。交通事业的发展,为高速度开发富饶的山区经济铺平了道路。去年一年,仅闽北、闽东、闽西和闽南等各主要山区运输的木材、毛竹、粮食、农副土特产、矿石、煤炭等几种主要物资即达二千五百多万吨,超过1958年50%以上,等于1950年全省货运量的二十多倍。今年第一个月里,单是各地短途运输量比去年12月份增长近20%。
过去,全省没有一条铁路,勉强通车的公路只有九百四十多公里,江河能通行轮船的里程也很短,严重地影响了山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山岭高,山岭长,爬行超岭喊爹娘,件件东西用背背,半世工夫跑路上。”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关怀和领导下,广大山区人民在发展山区生产同时,还大力发展山区交通建设。尤其是公社化以来,各地人民公社更有计划、有组织地掀起群众性交通建设热潮。除由国家投资负责修建主要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干线外,还以公社为主,同林业、交通等部门大协作,大建简易公路、简易铁路和架空索道、滑道、轨道、山间大道等各种短途运输线,从而使山区交通建设获得高速度发展。现在全省除了鹰厦铁路等干线以外,在林区修建了二十多条和干线相接连的支线和专用线,还有一百二十多公里轻便铁路;各地通车的公路已达一万多公里,比解放初期增加十倍多,有80%以上的公社都通了汽车。各江河通航(轮船、木帆船)里程由解放初期三千多公里发展到四千六百多公里。同时还修建了五、六万公里的山间大道、木轨道、滑道和架空索道等,使广大山区出现了“火车穿山跨水,汽车直上云端,船只往来如梭,大道遍布山间”的新面貌。
随着山区交通网的形成和不断发展,许多偏僻山区的大批木材和各种林副土特产得到大量开发。木材比解放初期的二十五万立方米猛增三十一倍。1959年的木材产量为三百五十万立方米,毛竹和其他各种农、林、土特产的产量也都一跃再跃,有力地支援了省内以及外地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繁荣了山区经济,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
(附图片)
福建山区各主要林场铺设了轻便铁路运送木材
  高长福摄


第4版()
专栏:

“绿色金库”赞歌
王磊
找到一把“神斧”
富屯溪下游两岸,尽是漫无边际的森林,像绿色的海洋,看不见头,摸不着底,它到底有多少森林,谁也无法算得出来。人们称赞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为“绿色金库”。
据说,“绿色金库”在许多年来一直是人间的秘密,人们知道它藏着无穷无尽的财宝,就是无法打开入库的门路。在过去,人们曾想借“神斧”之力把它劈开。当然,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年多以前,这一带的林农真的找到一把“神斧”,这把“神斧”就是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把富屯溪下游两岸的莱州、王台、溪后等地四千多户、三万多人结成一个整体、一股绳、一条心,就像一把“神斧”。人们靠了这把“神斧”,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封闭了千百年的“绿色金库”劈开了,使穷山变成富山、死宝变成活宝。
冤家变成亲家
过去,从王台镇到溪后村,有一条溪流,溪的两岸流传着一件动人的故事:过去,这条溪是人们的共同命脉,可是千家万户的心连不在一起,每逢流放木材的时候,总要争先恐后,吵嘴打架。结果,溪床被梗塞了,活水变成了死河,睦邻变成了冤家。溪后村和井窠村原是毗邻相处,因为一场争吵,酿成“曹(井窠村)魏(溪后村)两姓百年互不通婚”。合作化以后,人们的关系有了很多变化,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公社化后进一步打破了私有经济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使沿溪千户人家结成一条心,溪流真正变成人们幸福的源泉。原来沿溪两岸千户贫苦的林农,普遍变成康乐人家。立誓互不通婚的曹魏两姓,还结成十五对新的夫妇,人们相见互以“亲家”相称。
溪后村的变迁
溪后村的变迁就是新的历史的见证。办起公社以来,这个小村连续两年获得农林业大丰收,去年的成绩是历史上最突出的一年,粮食平均亩产量达到八百零八斤,等于解放前亩产量的五倍多,比1958年也增加一倍多,全村每口人粮食平均产量已经超过两千斤。溪后村是闻名福建的高产林区,国家和公社为了开发这些财富,在这里建立了林场、伐木厂,兴办了现代化交通——森林小铁路和公路,彻底改变了过去“山上是草、山下是宝”的落后状态。
农林业生产的高速度发展,使三百户林农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社干部给三百多户人家算了一笔收入账,十年共增长了四倍半。社员魏乃华全家四口人,1957年高级社时共收入三百六十元,1959年收入增加到五百二十五元。现在,全村大小户人家,差不多都在银行存了钱。
以前,溪后村给人的印象是:街道狭窄,也不够干净。现在,走进一看,已经面貌全非了,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找不到一点牛粪、垃圾。村庄周围的山壤劈得整整齐齐,栽下柑桔、梨、桃等大批果苗,几年之后将逐渐形成一个美丽的环村果园。路旁、溪旁、街旁也栽了新树。人们都有一种愿望:一定要把溪后变成一座果化、香化、绿化、林荫化的林区公园。
拜访“森林之王”
我们在溪后村,还见了闻名全国的“森林之王”。“森林之王”的宝座距溪后约三公里的安曹下,面积共五十亩,平均每亩有成材林一百一十株左右,现在平均亩产七十八立方米,株株长得粗壮笔挺,高达三十米左右。据说,它是三十八年前由溪后村的三户林农营造成功的密植试验林,是埋没了多年的一颗明珠。前年,林业部曾在这里召开过一次全国林业现场会议,向全国推广这里的经验。
中共南平市委和公社党委为了推广溪后的丰产林经验,从前年开始进行了普遍试验,从市委书记到公社、大队领导干部都亲自种了速成、丰产试验林。近两年来,在党委直接领导下,栽培速成丰产林已经成为全社性的群众运动。今年春季全社已造速成、丰产林面积达一万五千亩,许多“馒头”山上或者山垠都搭起彩色拱门,拱门上写着:“老年百岁林”、“‘三八’妇女林”、“书记指挥林”等字样。人们一眼即可看出,这里正在开展一个林业科学研究运动。
大垅山区的“飞鹰”
为了把“绿色金库”的宝藏开发出来,林业部门特地在这里建立了一个较大的采伐场,从外地调来许多林业工人和现代化采伐工具。工人们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深山密林和悬崖峭壁上,为国家增加建设用材。
我们访问过的大垅山就是采伐场的工区之一。这个工区采伐木材已经开始使用油锯,集材主要靠滑道、架空索道和木轨平车。木轨道长约五华里,山下与小铁路相接,山上直通森林地带,远远望去,像一条无头的巨蟒、穿山越岭,直贯而上。运材的工人们推着平车,顺着轨道,徐徐下行,车轮吃力地向前转动,发出刺耳的吱吱声。据说,掌握平车的技术较高,装车、操车都要内行,稍有疏忽,就有翻车的危险。木轨道通向山巅,共经过十四道大小山沟,最深处达三十米,浅处也有十米左右,每一道山沟都有工人自制的轻便木桥。陪我们到工地的采伐场副场长对我们说:人们叫林业工人是“飞鹰”,没有翻山越岭的本领,不能当林业工人。他说:这种木桥是我国架桥史上的独特创造,简便易造,不打桥基,不用一支铁钉,就可造起三层五层的木桥来。同时,这种桥摇摆就不会倒,不动才容易倒。他还领我们参观了一座高达三十米的三层木桥,的确像他说的,最低一层的木支柱都在平地上和山脚下支着,二层和三层的支柱用斧头削尖,嵌在桥的横梁的碗形小孔中。桥墩像“人”字形,两柱相接处,用竹篾捆绑。桥身底层大、上层小,最高一层只容一辆平车行走。
这使我们深深感到:林业工人的确是“飞鹰”。为了开发山区财富,满足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他们走遍了深山密林之间,这是多么光荣的岗位啊!
(附图片)
赵志方 插图


第4版()
专栏:

遍地皆是“宝”
——福建山区资源介绍
“绿色金库”——树海
乘坐鹰潭—厦门铁路的火车,穿过武夷山麓的铁牛关以后,就进入了山岭连亘、遍地茂林修竹的福建山区。福建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富饶,盛产木材、毛竹、茶叶、稻谷、药材、兽皮和各种野生植物。
福建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山区森林面积即达三千八百多万亩,木材蓄积量达二亿三千多万立方米。解放以来,木材产量迅速增加,1959年全省生产木材三百五十万立方米,比1950年的二十五万立方米增加了十三倍。
福建不仅有采伐不尽的森林,而且树的种类繁多,其中樟树、檫树和杜仲等都是贵重和稀有树种。
樟树是我国南部特产树种之一。福建的樟树占全国第一,最大的高达十四丈、干围达四、五丈。它的木质坚实,纹理美丽,有香气,能避免虫害又能耐水湿,是制造船只、箱柜、衣橱和美术工艺品的良好材料。由于它的枝干根叶都含有挥发性油,可以制樟脑和樟脑油,是医药和工业重要原料。
檫树是世界上稀有树种之一。檫树纹理细密通直,有香气,能避蛀、又不易着火,并且富有弹性和紧缩性,铁钉钉入,裂缝即自动闭合,是造船工业上的理想用材。檫的果实,还可榨油点灯。
这里还生长着经济价值很高的落叶乔木——杜仲。它的树皮和树叶都含有银白色的弹性细丝,可以提炼橡胶。树皮还是一种治高血压病的良药。
天然钢材——竹林
福建是我国产竹最多的地区之一。竹林面积有四百七十万亩,生长各种竹材五亿六千多万根。竹子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除了常见的毛竹、麻竹、绿竹、篓竹、刚竹、苦竹、黄竹等外,还有棉竹、石竹、水竹、花竹、紫竹、红竹、四方竹等几十种。竹子从笋到成材,随时都可供人们利用。竹笋是美味食品,又可制成笋干,便于远销和久藏。幼竹可以制纸,用各种竹子还可以制成家具、农具、渔具等工具和日用品。竹子的抗拉力、抗压力和耐弯曲力都很强,有人称它为“天然钢材”,可以代替钢筋建筑一般混凝土钢筋建筑物。此外,竹子还可用来制造人造丝、纤维板和塑料。现在福建竹子年产量已由1950年的七百多万根,增加到去年的二千五百八十多万根。
幽谷生香——闽茶
从鹰潭—厦门铁路邵武车站改乘汽车北行,不久即进入了武夷山茶区。在溪涧盘旋、层峦叠翠之间。传来阵阵茶香。现在春茗已开始露芽,不久就可大量采摘了。
福建茶叶主要产地,遍布在福安、政和、崇安、安溪等三十多个县份,是我国六大茶区之一。1959年茶叶产量达二十多万担,比解放初期增加近两倍。所产茶叶中有经过发酵和不发酵制成的红茶和绿茶,有经过半发酵制成的乌龙茶(又称青茶),还有不经过揉捻、发酵和烘焙而将茶树的芽、叶,在烈日下曝晒而成的白茶,还有用绿茶为原料,用福建盛产的香花窨制而成的花茶。这里是全国茶叶品种最多的茶区,其中武夷正岩水仙、武夷正岩奇种、安溪铁观音、白琳工夫、政和工夫和石亭绿、白牡丹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极品名茶。武夷正岩水仙、正岩奇种,由于树种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区的悬崖绝壁之间,长年饱受雾露润养,经过加工巧制后,颜色青翠、幽香扑鼻,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誉为茶中“奇茗”。
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
在福建省深山密林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植物。据初步调查,全省已经发现和利用的野生植物有一千五百多种,有野生药材近千种。去年全省收购的野生植物(不包括药材)即达一百三十五万担,比1958年增加一点三五倍,既增加了公社和社员二千七百多万元的收入,又为轻工业、化学工业增辟了大量原料来源。
在大量的野生植物中,而近年新发现和利用的橡子,现在也已经成为食品、轻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橡子仁含有丰富的淀粉、糖分、蛋白质、脂肪等,可以代替粮食和豆类用来酿酒和作粉条、糕点、豆腐等。橡子酒糟又是良好的饲料。橡子壳可以提炼工业的重要原料。最后剩下的渣滓还可制成纸浆,制造高级纸。因此被称为是“混身是宝”的野生植物。
广大社员都编歌唱道:“山区大门一打开,遍地财宝显出来。有茶有竹有木材,水果油料满山栽;野生植物无其数,煤铁铜锌地下埋,水力资源遍地有,工厂电站办起来;有了公社开山斧,幸福花儿满山开。”(蔡清河、陈启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