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0-03-04

1960-03-04新闻联播 文字版

自己的“窑厂”

第8版()<br/>专栏:<br/><br/> 自己的“窑厂”<br/> 王重<br/> 王保京上大学这件事,使许多人为之高兴,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自然是格外兴奋了。<br/> “大学”,这个响亮而又“神秘”的字眼,曾经引起多少人的向往啊!但是,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受着三大敌人的压迫,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不要说是大学,就是连小学也是无法问津的。那时,就在西北地区有一个高小毕业生回乡后在大门口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百年以来无此事”;下联是:“五十里内第一人”。横匾上写道:“高小毕业”。一个高小毕业生竟然如此目空一切,打起“老子天下第一”的招牌,正是说明旧中国教育的可怜和可笑!旧社会劳动人民是与书本、笔墨绝缘的。<br/> 今天,新的中国却有亿万劳动人民的子弟入学,工人农民自己也在业余的学校或半日制学校学习。“人人都入学,户户读书声”。“八十老公学文化,睁开双眼过晚年。”这就不是“百年以来无此事”一句话所能表达的了。所以,王保京上大学,他家乡老一辈的人感慨万千:“今古奇观里也没这号事情啊!”“保京上大学是毛主席提拔咱们农民啊!”是的,王保京上大学,并不是王保京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他们一个村的事情。这件事反映了我国党的教育方针的伟大胜利,是意味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正走上了知识化的康庄大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正在逐步消灭。<br/> 资产阶级教育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他们培养少爷、小姐、公子哥儿。把大学当成文化界的“禁宫”,把劳动人民拒之于高高的“宫墙”之外。不仅如此,还制造各种“理论”,丑化和污蔑劳动人民的子弟。说他们是“没有天才”,“只能闻牛屁股。”事实恰恰相反,正是那些说劳动人民子女没有天才的资产阶级“专家”才是真正的笨伯。对于那些孜孜“研究”“王熙凤是大脚还是小脚?”“蝎子尾巴含蛋白质多少?”和醉心于编写“中国赌博史”的“专家”,不是把“天字第一号的糊涂虫”的称呼送给他们也当之无愧吗!这些人如果不彻底改造,怎么能够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呢?<br/> 王保京的上大学,和千千万万劳动人民进入各种类型的学校学习的喜事,正说明一批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正在成长壮大起来。他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主力军。列宁曾经说过,在革命的初期,我们只能“用资本家挑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因为“我们没有别的砖头!”(“列宁论国民教育”,第31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很显然,我们长期都只用这样的“砖头”来建设高楼大厦是不行的。<br/> 今天,我们不是专用“资本家挑来打我们的砖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了,我们已经建起了自己的文化科学技术的“窑厂”,用崭新的砖瓦——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来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了。就是原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他们的真正的光明前途,愿意接受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彻底脱胎换骨,使自己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王保京进大学了,更多的像王保京这样的人也正在跨进大学之门,鹏程万里,这才是第一步。我们怎能不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的扩大而欢呼呢?!

观众对电影事业的关心

第8版()<br/>专栏:<br/><br/> 观众对电影事业的关心<br/> 希望电影题材更广泛些<br/> 黑龙江哈尔滨 李子栋<br/> 我们的电影所反映的方面逐渐宽广,从影片里我们能看到工农业和其他劳动岗位上的英雄形象和他们的事迹,受到很多教育。但是我觉得电影的题材还需要更广泛些。<br/> 举一例来说,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之后,成绩是巨大的。千百万教师们在又红又专的道路上,不辞辛苦地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忘我地劳动着;千百万学生和工人农民一起参加劳动、生产,改造自己思想,学习实际知识。在这平凡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创造了许多不平凡的事迹,在他们的学习劳动中,也涌现出许多先进的人物。可是,在电影里反映青年学生生活和教学改革、思想改造的还不多。我希望电影工作者不但对这一岗位上的生动事迹,能作些反映,鼓舞全国青年学生向红透专深的道路奋勇前进。而且希望广泛地反映各方面的成就和英雄事迹。<br/> 重视电影文学剧本<br/> 北京 赵其钧<br/> 随着电影艺术事业的迅速发展,电影文学剧本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版了“电影文学”、“电影创作”等刊物和不少优秀的电影文学剧本。这是令人兴奋的事。但是,我觉得对于电影文学剧本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br/> 例如一些“文学概论”、“文艺学概论”等文学理论著作,以及文学期刊上的“文学知识讲座”之类的文章,在论述文学样式时,对电影文学剧本却很少提及。至于高等院校的语文系,虽有文学理论和类似“现代作品选读”的课程,电影文学也没有被谈到。在文艺评论中,除专业刊物外,也很少对电影文学剧本作评价。我希望文艺界特别是评论工作者能给以重视,让这朵文艺上的新花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更好的培育。<br/> 欢迎“新闻简报”<br/> 辽宁沈阳 祖一学<br/> 几乎每次在电影放映以前,总有人问:“加演‘新闻简报’吗?”这句问话,表达了观众对“新闻简报”的欢迎。这种片子虽短,却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及时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面貌,生动地传出了各个工作岗位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捷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今天这个如诗如画的跃进时代。<br/> 我希望影院多加演“新闻简报”,也希望这种片子拍得更多更好,充分发挥新闻纪录片的“形象化的政论”的作用,来表现我们的新事物,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教育和鼓舞广大观众。<br/> 要多宣传<br/> 宁夏同心县 宋家仁<br/> 不久前,我和一位平时不爱看新闻纪录片的朋友去看了大型彩色纪录片“欢庆十年”“第十个春天”等。看过以后,我的朋友改变了他对新闻纪录片的看法。我们认为新闻纪录片,是我们电影片种里的尖兵。它能够及时而深刻地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大跃进的形势和瞬息万变的祖国的面貌;鼓舞人们的政治热情,革命的雄心,建设社会主义的壮志,还能较直接地介绍一些知识或常识给观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br/> 可是目前,对于这一片种,还不是大家都很重视和熟悉的,有些同志就很少看新闻纪录片。我觉得这是对它的宣传评介做得不够。因此,希望报纸刊物广播电台和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单位,加强对新闻纪录片的宣传、推荐工作。比如最近,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高潮,我觉得就可以把有关的影片,如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和其他有关的故事片,配合学习来复映,发挥影片的形象化的生动的教科书的作用。<br/> 同时,也希望新闻纪录电影工作者大力提高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加强它的战斗性和艺术感染力量。

七年如一日

第8版()<br/>专栏:“三八”红旗手<br/><br/> 七年如一日<br/> 傅萱<br/> 上海国棉二十一厂有位细纱挡车女工,名叫沈如珍。她是全厂的一面先进旗帜,哪年都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她已经连续七年被评为市的先进生产者,连续三届被选为市人民代表。记得前年9月里,她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之一,还到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去过哩。<br/> 有人想像这大概是个年青妇女吧!哪知她快近四十岁,已是六个孩子的妈妈了,而且文化也低,身体也不健康。可是她的朝气,她的干劲,实在不比青年人差。我们且不说她怎样钻研技术、勤学苦练,成为生产上的多面手;也不说她怎样帮助别的女工,“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送与别人”;单说她怎样坚持不懈学文化,就足够成为广大中年女工的表率了。<br/> 她本是个文盲。1953年,纺织女工纷纷学习当时闻名的郝建秀工作法的时候,她很痛苦。人家都从报上、书上很快看懂、学会,她得到处打听、询问,还跟不上。她一狠心,说我非学成个有文化的人不可,否则没法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从那时起,到现在七年如一日,她努力学文化,终于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如今已准备考业余大学了。<br/> 这可不简单!她哪来的时间呀?可是她说:“时间嘛,都是挤出来的,人要支配时间,不要给时间支配。”<br/> 她先把繁忙的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原先,她一回家,孩子要吃奶,一家大小的衣裳等着她去洗、去补、去做,还要抽功夫纳鞋底、结绒线。她又住在乡下,离厂十里远不说,回家还得吊井水、倒马桶、打洋油点灯。后来她跟丈夫商量好,由他包做家里的粗重劳动。她丈夫是人民公社社员,做这没问题。她又培养大些的孩子们做些轻便的家务劳动和看管弟弟妹妹。这样,她只做一些别人不能代替她的家务,如补衣服、做衣服、结绒线等,时间就挤出来了。她还能未雨绸缪,利用生育时期,做好许多家事,把一家大小的鞋底纳好,衣服裤子补的补、做的做,一切安排妥当。产假后上工,她就集中精力搞生产和学习文化。<br/> 她是先进生产者,又是市人民代表,要开的会议,差不多每天都有。开会交流经验,讨论国家大事,她都很高兴参加,每次都更加促进她学文化的劲头。她说:“文化不高怎么担当大事啊!”她积极参加会议,却又没有耽误上课。她怎样安排的呢?举个例子:有一次她上中班,下午二点半要上工,上午十一点四十五分到下午一点半要上文化课,但是厂里要在十二点半到两点钟开生产会,这就明摆着学文化和会议时间有矛盾。照一般处理,两者不能兼顾,得要请假,放弃一样。可是她却兼顾了。她十一点就到厂校,找老师把今天要上的课程先补好,随后再早一点退出去参加生产会议。这样的例子,在她身上是很多的。<br/> 她文化基础差,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也就多一些。老师讲的课,年轻的同学们很快懂了,她却还不懂。但她有艰苦学习精神,千方百计去克服困难,不到懂透不放手。她的方法是多看、多写、多问。这就更需要时间。她从来没有放松过一分一秒的空余时间,一面给孩子喂奶还一面看书。就是在怀孕、生育、有小病的时候,也抓紧时间看书。她会变成书呆子吗?当然不会。她学文化是为更好的生产,所以她一直能站在生产前列。如今,她又被选为“三八”红旗手,是1960年我国一万个先进妇女当中的一员了。

吹鹿哨 唱新调

第8版()<br/>专栏:<br/><br/> 吹鹿哨 唱新调<br/> 袁袖<br/> 北风吹,雪花飘,<br/> 茫茫大雪没山腰。<br/> 雪山下,桦林旁,<br/> 鄂伦春猎队奔山道。<br/> 老队长把红旗摇,<br/> 站在山头吹鹿哨。<br/> 吹着,吹着换了调,<br/> 队长的心思谁知道?<br/> 嘟,嘟,音调躁,<br/> 青年人听着心里跳。<br/> 鄂家三代吹鹿哨,<br/> 一代更比一代好。<br/> 旧社会,苦难熬,<br/> 鬼子要把鄂家种根拔掉。<br/> 兴安岭上多样宝,<br/> 不许鄂家满山找。<br/> 纵有鹿肉狐皮貂……<br/> 仍然穿不暖来吃不饱。<br/> 一碗肉,一碗酒,<br/> 仇恨肚里咽,热泪滔滔。<br/> 那年冬天大雪飘,<br/> 一天夜晚生二宝。<br/> 身上背,树上吊,<br/> 鬼子知道可不得了。<br/> 日子过得真快呵,<br/> 转眼二宝长大了。<br/> 拉着他爹的手,抿嘴笑:<br/> 让我打猎好不好?……<br/> 老汉把胡子翘的高,<br/> 从肩上摘下鹿哨。<br/> 拿去吧!这只传家宝,<br/> 总有一天你会好好吹鹿哨。<br/> 老汉的鹿哨吹的俏,<br/> 吹得青年人捧腹笑。<br/> 有人回头叫二宝,<br/> 你要接着吹鹿哨。<br/> 二宝脸红害了臊,<br/> 你们竟拿我开玩笑。<br/> 老汉看着青年人多骄傲,<br/> 不吹悲调吹新调。<br/> 水也唱呵山也笑,<br/> 哨音在兴安岭上呼啸。<br/> 传家宝传开了,<br/> 一人一只新鹿哨。<br/> 哨音就是命令号,<br/> 獐狍野鹿都报到。<br/> 兴安岭上好猎场,<br/> 公社的猎场有多好。<br/> 林里出,山里跑,<br/> 各样猎物是社里宝。<br/> 吹着,吹着又换了调,<br/> 鄂伦春人的生活好。<br/> 拆压罗(注),换新房,<br/> 戴皮帽,穿皮袄。<br/> 鹿肉美,狍肉香,<br/> 甜酒一碗人欢笑。<br/> 鄂家三代吹鹿哨,<br/> 如今鹿哨调子妙。<br/> 鄂伦春人枪法好,<br/> 枪响猎物应声倒。<br/> 好呵!好呵!猎物真不少,<br/> 止不住老汉我心里笑。<br/> 兴安岭上红旗飘,<br/> 再吹一曲党和毛主席的好领导。<br/> 注:压罗 鄂伦春的帐篷<br/> (附图片)<br/> 〔赵志方插图〕

抗旱二首

第8版()<br/>专栏:<br/><br/> 抗旱二首<br/> 江河<br/> 水抓在社员的手<br/> 大河晒干海晒枯,<br/> 地里的水渠不断流!<br/> 石头晒化地晒熟,<br/> 青青的禾苗不低头!<br/> 不是水渠通龙口,<br/> 是水抓在社员的手!<br/> 不是禾苗有神护,<br/> 是禾苗生在公社的土!<br/> 百里齐唱丰收调<br/> 千个人,一股劲,<br/> 千轮明月掉水盆;<br/> 泼上月光泼上银,<br/> 十里麦地亮晶晶!<br/> 一盆水,十窝苗,<br/> 千个红日盆中照;<br/> 泼上太阳泼上心,<br/> 百里齐唱丰收调!

强盗罪行铁证如山 昭陵六骏

第8版()<br/>专栏:<br/><br/> 强盗罪行铁证如山<br/> 昭陵六骏<br/> 寿晋<br/> 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我国六亿人民的珍贵文物,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然而,美帝国主义者竟然将它们凿坏,并将其中最好的两座,飒露紫和拳毛騧盗运到美国。现在这两件赃物正窝藏在费城大学博物馆。<br/>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座落在陕西乾县(原醴泉县)的九嵕山。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陵中的石雕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雄伟和强盛的特色。六骏是昭陵玄武门内的石浮雕,分东西两列,每列三座。根据“册府元龟”,这六骏就是李世民在建立唐帝国的战争中所乘的六匹骏马。李世民追念这些战马的功绩,所<br/> 以刻像来作纪念。<br/> “金石录”说,石马上还有李世民作的赞语,字是初唐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写的。现在马头上的一块空白处,就是刻赞语的地方。不过,经过一千多年风雨的侵蚀,字迹已难以辨认了。“长安志”和“全唐文”中都录有六骏的赞语。从这些记载,知道东面第一匹叫特勒骠,是和宋金刚作战时乘的;第二匹叫青骓,是和窦建德作战时乘的;第三匹叫什伐赤,是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乘的;西面第一匹叫飒露紫,是攻洛阳时乘的;第二匹叫拳毛騧,是和刘黑闼作战时乘的;第三匹叫白蹄乌,是和薛仁杲作战时乘的。<br/> 图片上的飒露紫是六骏中雕刻得最好,也是唯一有人像的一座。“唐书”“丘行恭传”记有这匹马的故事:李世民和王世充在洛阳邙山作战,他想试探对方的虚实,率领数十骑出阵。在格斗中,随从的骑兵失散了,只有丘行恭随行。王世充的部队追来,射中李世民的马,丘行恭奋勇四射,追兵都不敢近。丘行恭便将马身上的箭拔出,并将自己的马让给李世民,独自拿着长刀,徒步突围回阵,后来李世民为着表彰功劳,特地将拔箭的情形刻在石上。<br/> 石刻中,马的垂头和人的动作,表达了一种亲切的感情。人和马的装饰也描写得很真实。人着的甲胄和战袍,佩的刀和胡錄(箭袋),是唐代一般武士的装束。将马鬃剪成三辫,也是当时的一种风尚,叫做三花。<br/> 其他五座雕像,拳毛騧和特勒骠表现了马缓步行进的神态,另外三座表现了马的奔驰神态,都十分强劲有力。马奔驰时,四足腾起,筋肉紧张,鼻孔喘息,极富于表现力。<br/> 昭陵六骏是汉唐两代描写马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我国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br/> (附图片)<br/> 〔图为六骏之一的飒露紫〕

椰林的早晨(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椰林的早晨  吕相友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