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条龙联合技术表演赛掀起生产新高潮
武钢生铁日产量增加九百多吨
新华社武汉3日电 武钢炼铁系统职工2月下旬又一次举行了一条龙联合技术大表演赛。他们在九天的时间里,以生铁高产优质为共同目标,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大搞共产主义协作,使生铁的平均日产量比1月份提高了九百二十二点六吨。
这次表演赛从2月21日起到29日止,有炼铁厂、各矿山、机械、动力总厂及有关处室共二十一个单位的职工参加。公司成立了炼铁指挥部,领导全盘工作;各个单位以生铁高产优质为目标,从各个方面为实现这个目标创造条件。由于广大职工信心高,干劲大,进一步大力地抓关键、攻关键,使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进一步深入。炼铁厂职工在表演赛开始后,两天之内就查出大小关键三百四十六项,其中属于高炉的有一百六十四项,马上解决了四十八项,对日产水平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高炉冶炼强度的提高,对原料生产、动力系统、热工系统、设备维修部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部门都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支援高炉。各个矿山保证了矿石和石灰石的供应,焦化厂及时供应了质量良好的冶金焦,运输部对原料取送迅速,动力厂主动联系处理问题,机械总厂对高炉备品备件及时进行了安排。这样就使高炉生产不断上升。
现在,武钢炼铁系统的职工正在乘胜前进。他们决心进一步提高生铁产量,保证提前超额完成第一季度生产计划,在全国巨型高炉中争第一。


第2版()
专栏:

兰州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显示巨大威力
水往高处流 无雨保丰产
十多个工厂企业帮助公社在七大坪台修建提水灌溉工程
黄河水开始灌溉高坪田野 四万多亩旱地即将变成水田
本报讯 兰州市展开波澜壮阔的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兰州市给排水公司、兰州西固热电厂、第三工程局一、二公司、机电安装公司、地质部甘肃探矿机械厂、省电力工业局基建公司三处等十多个工厂企业,在不影响本单位生产的情况下,分片包干,同农民兄弟并肩作战,在七大坪台兴建大规模的动力机械提水工程,把黄河水引上了干旱的高坪田野,可以增加水地四万七千亩(包括永登区受益的一万二千亩),确保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到2月25日止,已有六个坪台开始上水,可灌地两万九千亩。剩下的青石台坪的提水工程正在加紧施工,3月底以前也可以开始上水。
兰州市南北两山的七个坪台,是兰州郊区农民在1958年新开辟的瓜果蔬菜基地。三万五千多亩土地全是旱地,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共兰州市委根据高速度发展农业的精神,大张旗鼓地向工厂职工进行了工业支援农业,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宣传教育,并且采取工厂分片包干的具体措施,大抓水利建设。市委决定在范家坪、张达家台、扎马台、青石台、柳沟坪、三元帽、马耳山七个大坪上建立七座电力扬水站,利用西固热电厂的电源,分层把黄河水抽上一百二十多米到一百七十多米高的干旱大坪,形成完整的灌溉系统,以促进坪上农、林、牧、副、渔业的迅速发展。
七大坪台提水上山工程,是从去年12月开始施工的。主要工程是建立七座电力扬水站,包括修建二十一座泵房,安装三十八台水泵,总长四十公里的输电线路,还有大量的土石方工程和管道工程。七大坪上水所需的动力,总计一万一千二百四十四马力,修成后,总流量是三点四二八秒立方。在中共兰州市委和工业支援农业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从勘测设计、土建、施工、安装,到培训技术工人,都是由兰州炼油厂、西固热电厂等单位分片包干。同时,将工厂企业和人民公社的各大队,划定协作区,组成协作网。各工厂企业党委书记挂帅,抽调厂长、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专业小组,派出土建、安装、电焊等各工种的工人六百余名,在干旱的大坪上展开大规模冬季施工。
七大坪台海拔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米,而且地势不平,施工的特点是泵大、管道和输电线路长,有宽二百米、深四百米的过沟工程。为了争取时间,集中优势力量完成春播、夏播前能够收到效益的工程,他们采取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各工厂职工大干巧干,克服了材料设备不足和设计、施工上的重重困难。当工地缺少五十马力的扬程水泵时,工人们就采取多级上水和水泵串连的办法解决。张达家台的提水工程,要渡过两条二百零三米宽、四十八米深的沟道,为了缩短工期保证春灌,各有关施工单位互相协作,修改了三次方案,把原来设计的土坝工程,改用铁索木架汽油桶引水,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施工中,工人们千方百计节约钢材、水泥。土石方工地的民工队,也大搞工具改革,用打夯机打夯、木制卷扬机运土等,大大提高了工效。
工人们的热情支援,更加鼓舞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保证工程早见效益,农民成立了水利专业队,抢修毛渠、支渠,架渡槽,改良运输条件,抓紧平整土地,保证水一上坪,就马上春灌。
在工业支援农业的浪潮里,当地医院派人下工地看病,财贸系统为冬季施工收集保温材料,当地驻军参加义务劳动,棉纺厂支援电缆,各建筑公司凑集电焊条。各行各业的职工,人人都为支援农业出力,形成了全民动员的动人局面。群众的革命干劲加速了工程进度。到2月底,有十五座泵房已经完工,六个大坪开始提前上水,保证了春灌。如今,远望七大坪台,蓝天下横过了高压输电线,坪上泵房、蓄水池、上山堤坝历历在目。工业支援农业高速度发展的群众运动,发挥了无比的力量,终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把黄河水引上了千古干旱的高坪田野,为实现水利化奠定了基础,为来日七大坪画出一幅园田化美景。公社社员赞美这个工农友谊的新成就说:工农协作力量大,实现农业现代化,消灭干旱大丰产;蔬菜瓜果甜又多,送给工人老大哥。
(附图片)
——大哥,有你,我们什么都不怕啦! 方成


第2版()
专栏:

鞍钢第一炼钢厂针对生产关键大闹技术革新
喝令平炉多装快炼高温长寿
全厂平均小时产钢量猛增四吨多
本报鞍山3日电 鞍钢炼钢战线上的急先锋——鞍钢第一炼钢厂广大职工,大胆地改革炼钢操作技术,喝令平炉“多装,快炼,高温,长寿”,全面跃进,把炼钢生产技术水平推上开工以来的新高峰。最近十天来,全厂平均每小时的产钢量,比1月份猛增四点八吨,比2月头十九天增加四吨多,创造开工以来的最高新纪录,不仅超额完成了2月份的生产计划,而且为3月份的继续跃进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平均每小时产钢多少,是炼钢生产技术水平高低的集中表现。平均小时产钢量的多少,决定于每炉钢新入量多少,冶炼时间长短和有效作业率高低。过去,这个工厂由于炉体维护得不够好,炉腔的形状不能保持正常,影响装入量不能进一步增加;由于加料方法还有缺陷,每逢扩大装入量时,就会延长熔化时间,成为炼钢生产继续跃进的两大关键。这个工厂的党委,在全厂超额六千多吨完成1月份生产计划以后,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装入量不能进一步增加和熔化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是炼钢操作技术上有问题,便及时把全厂职工的干劲和智慧引导到革新炼钢操作技术上来。2月的头二十多天,全厂职工围绕着生产关键,提出六千七百多件革新建议,等于1月份的两倍左右,推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和促进生产跃进紧紧地结合起来。
战斗在平炉上的夺钢战士,组成十几个“三结合”表演团,一面试验改进炼钢操作技术,一面表演推广成功的经验,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多装、快炼两大关键展开全面进攻。四号平炉的工人们从1月间就开始试验,研究成功一套“三勤、一准和三狠”的维护炉体经验,把炉体一直维护得很好,创造出炼一百炉钢“炉头不挡火,水套不长高”的先进事迹。这次,他们又组成维护炉体表演团,通过表演传授和推广他们的经验,为维护好平炉炉体,扩大平炉装入量创造了条件。一号平炉炉长韩维玉,在学习上钢三厂先进经验的同时,创造出补好炉子后墙的经验,使每炉钢装入量扩大了16.6%,在全平炉和平炉之间,掀起了一场维护好炉体,扩大装入量的竞赛。在2月份最后十天里,原设计为一百五十吨的平炉,平均每炉钢的产量达到二百八十吨;原设计为一百八十吨的平炉,每炉钢的产量已经稳定在三百五十吨左右,分别比1月份提高3%和2%以上。由乙班工长、一号平炉炉长、六号平炉炉长等人组成的加料方法表演团,在表演他们研究成功的一种新加料方法时,使熔化时间缩短一小时左右。这一成功的表演,吸引着炼钢工人们纷纷参加到改进加料方法的试验研究里来,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出现了十三种新的加料方法。这十三种加料方法各有所长。这个工厂的党委便进一步组织炉长、有关干部和技术人员,经过分析研究取长补短,最后归纳成三种完整的加料方法,很快就在所有平炉上推广开来。2月下旬以来,虽然平炉的装入量扩大了许多,可是熔化时间不但没有延长,反而由1月份的五点二十二分钟,缩短到2月下旬的五点零十四分钟,使平炉实现了高温、长寿、多装、快炼的全面大跃进。在炼钢工人们改进操作技术的同时,其他各个工段和工种,也实现了许多重大技术革新,保证了炼钢生产稳步上升。


第2版()
专栏:

云南各族人民多年理想变现实
内昆铁路向北铺轨
据新华社昆明3日电 云南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第一条重轨铁路——内昆铁路南段,1日开始从昆明枢纽站向北铺轨。
昆明市三千多名各族各界人民,在当天一早就来到枢纽站上,以欢欣鼓舞的心情参加了铺轨典礼。许多彝族、哈尼族等青年妇女穿上民族服装,在平坦的路基上面载歌载舞。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周赤萍,书记处书记、云南省副省长郭超,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昆明部队的代表和其他有关机关的代表,都参加了铺轨典礼。郭超代表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和云南全省人民,在典礼大会上讲了话。
内昆铁路北起四川内江,南迄云南昆明,全长八百三十公里。中途要经过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的乌蒙山脉,是我国有数的高原铁路之一。全线的桥梁、隧道、涵洞的长度,约占铁路总长度的五分之二,每公里的土方工程达二十万方,工程的艰险超过了举世著名的宝成铁路。目前,北段已从内江通车到四川同云南两省交界的安边。南段从昆明至宣威二百三十九公里,是1958年动工修建的,开工十六个月就完成了全部隧道和桥梁和土方工程。
云南偏处祖国的西南边疆,交通历来不便。人们过去只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殊不知,滇道比蜀道更难。因此,云南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就希望有一条铁路和全国相接联系起来。内昆铁路修通以后,云南就可以同成渝、宝成铁路相联,通往西北和华北;正在加紧施工的滇黔铁路通车以后又可以东经贵阳和黔桂、湘桂、京广、湘赣等铁路相联,直达北京、上海和广州。云南各族人民多少年来的理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变成了现实。


第2版()
专栏:

工农商同心协力战春旱
河南省工业部门积极赶制和修配排灌机械
天津各县商业职工雷厉风行赶调抗旱物资
据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工业战线的职工,正在大造排灌机械和动力设备,支援农业抗旱春耕。
到2月20日为止,全省农业机械工业部门已经生产锅驼机、柴油机、煤气机五百八十二台共一万二千多马力,水泵五百一十八台,水车五千六百五十六部,打井火箭锥五百二十九部,这批打井、排灌设备已陆续运往农村。最近,省工业部门又决定提供五千吨水泥,一千吨钢材和五千立方米木材等水利建筑材料,适应农村抗旱需要。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开封联合收割机制造厂、郑州重型机械厂等工厂,在完成生产计划以外,都组织力量赶制排灌机械。长葛县组织了三百多个田间流动服务队,做到三厂(铁、木、修配厂)到方(万亩丰产方),三匠(铁、木、修理匠)到田,就地制造各种浇灌和打井工具,现在已经制造打井火箭锥三百三十一部,支援农民打好机井一千零六十六眼,还作到了排灌机具随坏随修,小修不离井,大修不出方,使全县每天的春浇进度由四万二千亩提高到六万一千亩。永城县机械厂职工制造出一种汽轮水车,两个人操作,一天能浇麦四十亩。农民们赞扬说:“春雨贵似油,不下也不愁,有了新水车,清水遍地流”。
本报讯 天津市各县商业部门职工全力支援抗旱斗争。
为了组织抗旱物资货源,商业部门主动地同工业部门联系,已经签订了抗旱工具生产加工合同八百三十一份,达三百多万件。各级商业部门还协助各公社、生产队自产自用抗旱工具。仅据十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很快就备齐了水车十二万五千零一十八辆,水龙二万多架,水斗十六万个。
各县商业部门组织到抗旱物资以后,马上向抗旱前线调运。各县除了组织专业供应大军以外,还建立了流动送货组和田间售货点,利用大车、自行车、小推车两千九百辆,掀起了送货到队、到方田、到工地的高潮。


第2版()
专栏:

做布鞋有了成套机器
邢台制鞋厂工人大部放下锥子、刀子,劳动效率提高七倍
商水县周口公社制鞋厂制成十四种半机械化、机械化设备
据新华社讯 做布鞋也有成套的机器了。河北邢台制鞋厂在短时期内,先后创造和仿制出平底机、拉皮条机、分眼机、纳底机、纳鞋机、打毛机等二十种做布鞋的机器,使二十一道工序中有十七道主要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全厂有82%的工人从小凳子上站起来,放下锥子、锤子和刀子,改用机器生产,劳动效率一般提高七倍左右。由于有了裁底机,两个人就可以担负全部裁底任务,因而取消了一个五十人的裁底车间。他们的革新事例,破除了从来认为“鞋匠手中三件宝,针锥夹板离不了”、“手工操作是正道,想用机器是瞎胡闹”的迷信保守思想。
这个工厂在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坚决贯彻了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的方针,没有铣床用手锉,没有冲床用手钻。这个厂90%以上的设备用料都是利用废料,全部自制的设备仅用了三千四百元,做到花钱少,时间短,收效大。
机器做鞋的质量和结实程度,可以赶上手工制鞋最优等的水平。邢台制鞋厂曾把鞋子送到峰峰煤矿请工人们试穿,试穿过的煤矿工人再买鞋的时候,都指定要邢台制鞋厂的机制鞋。现在,邢台制鞋厂用机器制出的七十多万双布鞋,已经销售到北京、太原、河南、陕西等十几个省市。
轻工业部和商业部最近在邢台制鞋厂召开全国布鞋生产机械化现场会议,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会议号召全国布鞋业,力争在两三年内,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
本报讯 河南商水县周口公社制鞋厂的职工,自力更生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使做鞋由全部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目前,全厂已制造成功了揙口机、切帮机和刷鞋、压条、自动卷边三用机、啃线头机、平帮平底混合机、电动缝纫机等十四种二十多部半机械化、机械化工具设备,并全部投入了生产。制帮、制底、上帮、钉底、合线等二十个车间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成本。如用揙口机揙口,就由原手工操作时一人一天揙口十五双,提高到三百双;平底机代替手工以后,提高工效五十倍,仅这一项就腾出四十个劳动力。
(附图片)
河北省沧县制鞋厂职工制出切割机、纳底机等四十五种机器和工具,代替了五十七道手工操作工序,开始摆脱手缝、脚踏、膀子扛等笨重劳动,生产效率比过去平均提高了五倍,成本降低了30%。左图:老工人李文会过去用笨重的挫刀切底,一人每天只能切六十双。右图:现在用木制切底机切底,每天能切五百双
      新华社记者 盛果摄
邢台制鞋厂机械化前后
(按全厂每天生产八小时,日产布鞋三千双计算,所用人力大不相同)


第2版()
专栏:

机器纳鞋底又快又好
据新华社讯 北京第二童鞋生产合作社自制简易纳底机,比手工纳底提高效率四、五十倍到一百倍左右。用这种机器纳的底做成鞋子,给正在成长中的女孩子穿四个月,鞋面破了,鞋底还很好。用手工纳同类型的鞋底,每双须工费三角九分五,用机器每双只合五分五厘。


第2版()
专栏:

制鞋工人颂革新
自古做鞋手工操,
锥子鎯头和大刀;
工具笨重产量少,
上鞋工人累弯腰。
如今使用土机器,
干起活来轻又巧,
布鞋增产好几倍,
感谢党的好领导。


第2版()
专栏:

这才是“宝”
王朴
针、锥、夹板,历来都被认为是鞋匠手中的“三件宝”,离开了这“三件宝”是做不出鞋来的。现在,邢台制鞋厂82%的工人都离开了这“三件宝”,改用了机器,他们不但做出鞋来,而且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现在,在邢台制鞋厂的工人看来,真正离不开的“宝”是机器,而不是针、锥和夹板了。
人类赖以进行生产的一切工具,都在不断地更新着,所谓“宝”,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讲的。我们的革命队伍在很长的时期中,既没有大炮也没有飞机,小米加步枪就是“宝”。革命者依靠这些“宝”,壮大了自己力量,歼灭了敌人。可是等到有了大炮、飞机以及各种现代武器,谁也不会认为步枪是最好的武器。在工业里,风镐是解放初期我国采煤工人手里的宝贝,那时采煤工人用它创造了许多新纪录。但是到出现了联合采煤机,风镐就不再是采煤工人手中最好的武器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工具不断出现,新宝贝不断代替旧宝贝。当新的工具、新的宝贝还没有出现,或者还没有条件使用的时候,就扔掉旧的工具、旧的宝贝,坐等新工具、新宝贝,那是脱离实际的。但是当我们已经可能使用新工具、新武器的时候就必须积极使用;不积极使用,抱住旧工具、旧武器不放,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了。
现在,我国布鞋业不但普遍具有丢掉针、锥、夹板“三件宝”,改用机器生产的可能,而且十分必要。据估计,现在全国人民每年大约需要二十多亿双鞋,其中布鞋约占75%,即十五亿双左右。生产这么多布鞋,如果都用手工操作,那就得八百一十万个劳动力常年生产。这是极其不合理的现象。农村公社化和城市街道工业迅速发展以后,城市和乡村的广大妇女纷纷参加了社会生产劳动,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了,因而自己做鞋的逐渐减少,买鞋穿的逐渐增加。革新技术,增加商品鞋,特别是商品布鞋的生产,以便满足六亿五千万人民的需要,这便是制鞋业职工现在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是全国布鞋厂职工都像邢台制鞋厂的职工一样,瞧准这一形势,掀起技术革新高潮,逐步抛弃三件旧宝贝,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每年就可以节约七百零四万个劳动力。这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大军,用于建设厂矿企业和农田水利,会创造出多么巨大的财富来啊!


第2版()
专栏:

调整宿舍三丰收
职工生活得更好 政治文化学习 加强生产劲头更足
北京琉璃河水泥厂
本报讯 北京市琉璃河水泥厂学习山西省阳泉市调整职工宿舍的经验,结合本厂具体情况,依靠群众调整了职工宿舍,使居住情况更加合理,大大有利于生产。
在调整宿舍之前,厂党委在职工中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并且成立了调整宿舍委员会经过“三查”(查人口、查住房面积、查家具),提出合理的分配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实行。
这个厂调整宿舍的具体做法是:按车间划分宿舍区(单身职工也在家属宿舍另辟房间集中居住),根据工段、班次分配房屋。各较大车间的宿舍区都办了食堂和俱乐部。宿舍的管理工作,除房屋修缮、分配等由工厂行政科负责管理外,其余都交给车间管理。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工会负责组织生活,共青团负责俱乐部和文娱活动,家属委员会负责卫生和组织互助、调解纠纷等工作。
职工宿舍调整以后,领导干部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便于全面关心人,做到了对生产、生活、教育一起抓;由于按车间划分宿舍区,左邻右舍彼此了解,来往亲密,互助友爱的风气大大发扬;职工居住集中,便于组织会议和开展社会、文化活动。这样就使宿舍区成了推动生产、组织生活和加强政治、文化教育等工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另外,由于合理调整了宿舍,挖掘了房屋的潜力,使这个厂在不增加房屋的情况下,又多容纳了原来住在厂外的二百零五户职工,同时腾出一千平方米面积的房屋办了车间食堂和俱乐部。
开滦赵各庄矿
本报讯 开滦煤矿赵各庄矿按车间、班次调整新工人集体宿舍,作到了生产、生活、教育三丰收。
大跃进以来,这个矿陆续增加了不少新工人。由于宿舍少,矿上采取的办法是来一批安置一批,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同一车间的新工人分散住在七个宿舍区,几十个甚至几百房间里。车间干部不容易对新工人很好地进行教育。不同班次的新工人居住在一个房间,你来我走,你睡觉他谈天,互相妨碍休息。由于休息不好,也影响生产。
新工人宿舍按车间、班次调整以后,作到了五好:一、政治思想教育好。调整宿舍后,车间加强了对宿舍的领导,及时掌握了新工人的思想情况,能及时进行教育,对提高职工政治思想觉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起了很大作用。二、职工休息好。按班次居住以后,新工人起居上班,行动一致,保证了每个人都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三、出勤率高,安全生产好。由于加强了共产主义教育,职工休息得好,缺勤现象大大减少。如七三区宿舍调整以前,新工人出勤率只达到70%,调整后达到百分之百。职工们在生产中精神也更饱满。四、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宿舍里到处是歌声、读书声、欢笑声。工人们高兴地说:“上班有好师傅,下班有好宿舍,是两件最称心的事。”五、卫生好。调整宿舍后,开展了群众性的卫生竞赛,新工人们自觉地保持了经常性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迅速消灭了“四害”,实现了环境美化,室内整洁化。


第2版()
专栏:

赶制排灌设备
朱廷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