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工业战线的光荣任务
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 白栋材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示我们:必须加强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江西省广大职工对于党中央的指示,表现了最大的热情,他们把支援农业、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看成是自己责无旁贷的、光荣的政治任务。目前各地区、各有关企业正在轰轰烈烈地掀起工业支援农业的群众运动。在运动中,广大职工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地要求在春耕生产以前完成江西59型插秧机十万部、拖拉机四十台或更多一些、排灌机械二万六千二百马力、半机械化农具十五万四千件、改良农具七十五万件、小农具八十九万件,以支援今年农业生产的大跃进。
对于工业支援农业、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重大政治意义,大多数职工是清楚的,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很清楚了,没有问题了,有些同志的思想还是比较模糊的。要在所有的人特别是工业干部中树立工业支援农业的牢固思想,还需要做许多的政治思想工作。
有些同志认为,现在提出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条件不成熟,要慢慢来。是条件不成熟吗?不是,是这些同志的思想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他们看不到江西省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和1958年、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钢铁、机械等工业都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同时,还要看到几年来,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技术力量。这就为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准备了物质条件。
人民公社的建立,为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人民公社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可以最迅速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大家看到,由于人民公社能够最合理地安排人力和最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产不断跃进,因而积累迅速增多,许多公社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迫切要求购买各种农业机械。
由此可见,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都是具备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慢慢来”呢?还是鼓足干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我们的答复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大力给农民以支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把农业从落后的手工劳动转移到大机器生产,高速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当然,在飞跃前进的道路上,由于速度加快,任务加大,自然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新困难,譬如各项任务加大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生产与某些原料、材料和技术供应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困难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占主导地位的是如我们上面所说的有利条件。我们前进中的困难,完全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协作加以解决。“慢慢来”的思想显然不符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大力支援农业、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要求,也是违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
其次,有些工业干部只知道工业重要,而不懂得农业同样重要。这种思想是片面的、错误的。应当肯定,社会主义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没有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但是也一定要懂得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首先要依靠农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农业大丰收的第二年都带来了工业大跃进。农业的丰歉,决定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因为,发展工业,首先要吃饭要粮食,第二要原料,第三要市场,第四要劳动力。这几条完全或主要来自农业。农业落后必然影响工业的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它所包括的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其中就有: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采取这个方针就使我们在经济建设的跃进中避免了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只重视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的片面性。这条方针,正确反映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条件下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要求。几年来的经验证明:既放手地发展工业,又放手地发展农业;一方面搞工业建设,一方面把人民生活搞好(搞好生活主要靠农业,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生活资料来自农业,轻工业原料大部分也来自农业),生产和生活两条腿走路,就可以使我国国民经济既高速度又按比例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中的极为重大的发展,今后政治经济学要大书特书的。
第三,有些工业干部,没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不知道,没有工业化,就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而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设想,社会主义可以长久建立在一方面是先进技术的工业,一方面是落后技术的农业的基础上。要是这样,工业和农业不可能相适应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会遇到绝大的困难,也就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有逐步地把工业和农业建立在现代化的大生产的基础上,才能使工业和农业相适应的高速度的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刘少奇同志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的报告中说:“在技术革命方面,主要的任务是:把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在内的全国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到新的技术基础上,转到现代化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使一切能够使用机器的劳动都使用机器,实现全国城市和农村的电气化;……”可见,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割裂开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第四,还有些干部说,工业支援农业会影响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工业支援农业同时也发展了工业,农业机械、电站、化肥厂等本身就是工业嘛!发展工业和支援农业技术改造并不矛盾。相反,可以大大促进工业的发展。我以为这是非常明显易懂的道理,毋须多加解释。
根据江西省具体情况,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农村电气化,大体需要拖拉机七万五千台到八万台和相应的播种、插秧、收割、脱粒等农业机械,二十五万马力的排灌设备,四百五十万瓩左右的发电量等。实现这个伟大的任务,在步骤上,有些可以早些,如水利化,有些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如机械化;有些还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如电气化。但是我们不能坐待,必须积极为逐步实现这个宏伟的奋斗目标而斗争。目前,又必须大搞技术改革,推广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改造现有旧农具。1960年,我们的初步安排是:增加拖拉机五百标准台和相应的机引农具一千九百台,增加电力绳索牵引机六百套,增加机械排灌设备四万五千马力,增加农村发电装机容量一万瓩,增加化学肥料十八万至十九万吨。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推广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计划添置双轮双铧犁二千部,江西59型插秧机十五万部,薯片切丝机十万部,其它加工机械一万七千部,手推胶轮车三十六万部,畜力胶轮车四万五千套。全省所有的农业机械企业,必须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所规定的生产和修配任务,制造和修配的产品必须做到“保用、保教、保修”,坚决克服少数单位所谓三愿三不愿(愿制造不愿修配、愿固定不愿流动、愿搞利润大的不愿搞利润小的)的错误思想。江西省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总结群众的创造发明,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坚持政治挂帅,加强党对工业支援农业的领导,是完成上述任务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必须深入开展工业支援农业的教育,批判各种错误思想,使全体职工认识到工业支援农业、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是工业战线的光荣任务,为贯彻执行工业支援农业的方针奠定巩固的思想基础,当此春耕生产在即,必须发动全体职工想方设法,力争提前超额完成支援农业的各种机械和所需要的物资。要向职工宣传,多给农业提供一马力的动力机,便等于增加八个劳动力;提前一季,便等于提前一年的道理。同时在工业战线要广泛地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向机械化半机械化全面进军,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坚决做到老企业增产不增人,新企业多增产少增人,当前所有工矿企业都应围绕厂内外装卸搬运和生产过程中用手工操作占用劳动力多的部门,开展大搞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群众运动,力争节约大批的劳动力,尽量少从农村中抽调劳动力(上调劳动力的计划,必须保证按时按量完成)。这是当前工业战线支援农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其次,我们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土洋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机械、电站、化学肥料和农药的生产。特别是要把江西拖拉机厂迅速全面建成,开始成批生产,这是江西农业技术改造的骨干力量。水电、火电站要加快建设进度,这是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发展工业建设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当前主要的方面,就是要发动广大群众大搞技术改革,改造旧农具,推广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人民公社应当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多发展一些小型工业,如小电站、土化肥厂、机械厂、农具修配厂等。人民公社的农业机械厂应当采取“农业出题目,工业做文章”的办法,因地、因时制宜地为农业生产更多更好的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满足当前农业技术改造的需要;农具修配厂要有计划地做到将拖拉机和各种农具修配工作从“小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到“小修不出队,大修不出社”,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能。
再次,多快好省地培养农业技术人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大家知道,机器是要人来掌握的。实现江西的农业现代化,需要有数量庞大的技术队伍。我们要把培养农业技术人材的工作,看成与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工作同等重要。江西省委决定创办工业劳动大学,这为多快好省地培养工农业建设人材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人民公社也要根据农业技术改造和发展社办工业的需要,有计划地加强对青壮年农民的技术训练。举办技术训练班、夜校和业余文化学校也应把农业技术列为必修课程;特别在生产中要采取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把农民的技术水平普遍提高一步。
最后,江西省现在已经普遍建立了工业支援农业的各种委员会和领导小组。现在的问题是把工作认真地抓起来,使这些组织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一定要有专人负责工作,经常检查总结交流经验,及时向党委汇报情况。一年中有计划地抓几次,做到突击运动与经常工作相结合,以推动农业技术改造的迅速发展。


第7版()
专栏:

运用米丘林遗传学多快好省地选育新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副所长 祖德明
我国农作物品种资源丰富闻名于世界。这是我国地理条件多样和劳动人民积年累月选择的结果。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计二千四百四十四个,其中解放后新选育的良种,就有一千零二十七个。十年来,不仅新品种数量增加很快,在质量上也大有提高,一般具有丰产、耐肥、抗病等特性,较适于机械化收割。有不少品种已在示范推广,起了显著增产作用。
我国作物育种工作能够得到这样快的发展,除了政治挂帅,贯彻科学研究机关育种与群众育种相结合的方针外,运用和提倡米丘林遗传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米丘林遗传学是米丘林及其继承者在生产实践中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和方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它的奋斗目标是改造自然,提高生产。所以米丘林遗传学的理论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它的方法也容易为育种工作者所采用。
定向培育理论是我国育种工作的方向
米丘林遗传学关于有机体和环境条件的统一,及其定向培育的理论,为我国育种工作指出了方向。多年来,在形式遗传学理论影响之下,人们以为物种是天生的,不变的;认为环境条件虽能使生物体发生变异,但这种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不能遗传;还认为杂交育种只能使两亲原有的性状重新搭配,在从杂种后代中选取合乎需要的个体方面,不能再有其他创造性的作用。所有这些论断,实际上是说,人类只能等待和享受自然界的恩赐,育种工作只能选取现存的东西,因而是有限的。
形式遗传学的上述论断,早已被米丘林的大量研究成果所推翻。我国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那些论断的虚伪性。例如,在我国所作大量的植物阶段发育分析工作中都可以表明,植物发育特性和原产地的纬度、地势、海拔有密切关系,也就是和温度、湿度、气流、日照长度和强度有关。这些条件不同的地区产生发育特性不同的品种。这就是生物体与环境条件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确凿例证。
从我国的研究工作中,还看到了不少通过改变生活条件使植物遗传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将北方苹果和桃移向南方,将原产于亚热带的橡胶树和桉树向北推移,最初都不顺利,但经数年的培育和适应过程,即能逐渐在新地区正常生长发育。又如采用改变播种期的方法,将春播的谷子于晚秋播种,结果除生活力提高外,还能使穗形产生许多明显的变异;将春小麦于晚秋播种,所获种子再于冬小麦正常播期播种,即可变春小麦为冬小麦。
我国还有用低温培育的方法,育成了耐寒力较高、果枝短而株形紧凑的新棉花品种;用移植、去分蘖、增施肥料、喷射生物刺激素以及控制生长和发育的相互关系等方法,育出了角质的冬性的分枝小麦;以逐渐增加土壤含盐量的方法,提高了小麦的耐盐性,并有使其转变为旱生植物的倾向。所有这些不仅指明,遗传性能随生活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且可以通过人为控制,使其定向地朝着人类需要的方面改变,最后成为新的优良品种。
米丘林遗传学为用选择的方法进行育种找到了有效途径。过去在物种不变的理论支配下,有些人认为人类只有在庞杂不纯的品种的群体中,选取早已存在的优良系统或遗传性不同的个体,品种一旦纯化之后,再行选择是无效的。他们认为纯化了的品种,纵有变异个体发生,但这是体细胞的变异,不能遗传;与此相反,根据米丘林遗传学的原理和生产实践者多年的经验,品种的变化是永无休止的,一个品种所产生的变异个体,纵然不是都能遗传,但从优良品种选育更优良的品种,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我国育种工作的实践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例如,从水稻良种南特号选出的陆财号、南特早、南特十六号、矮脚南特号,从岱字棉选出的鸭棚棉,从斯字棉二比选出的徐州二○九,都具有超出其原品种的优点,现已作为新品种在示范推广中。
不仅如此,按照形式遗传学的理论,在运用个体选拔的方法进行育种时,单穗或单株的采取,成为繁重的工作,常常需要八、九年以上的时间,米丘林遗传学的理论认为单穗或单株的采选,应该给以多方面细心的观察和评价,如此可以用较少的代价较快地选育出新的良种。
杂交亲本的选择是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在进行杂交(不同科、不同属、不同种、不同变种、或不同品种间的植株交配结合)育种时,过去都是以可见的特征和特性为依据来选用亲本,希望通过有性杂交,在杂种后代中选到兼有两亲某些有利性状的个体进行育种。这种作法只有进行大量杂交,拥有繁多杂种后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往往徒劳无获。
米丘林遗传学对杂交育种作了非常重要的改进,把杂交亲本的选择作为工作成败的关键。杂交亲本的性状虽然被作为选择条件之一,但认为更重要的是,对于两亲的历史,两亲的原产地环境条件及其差异,两亲的阶段发育特性、年龄、健康程度及其差异等等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米丘林遗传学之所以如此重视亲本的选择,是以其所揭发的显性规律为依据的。这个规律指明,性状的显现和隐匿是能随着杂交亲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变化、随着两亲间遗传传递力的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我国近年来对豌豆所进行的杂交试验中,即曾看到,随着花粉贮藏期间的延长,在杂种后代中,父本性状原认为应表现为显性的性状变成了隐性,这在把显性和隐性理解为固定不变的形式遗传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事实说明,只有掌握了显性规律,才能较为得心应手地进行杂交育种。大家知道,李森科院士根据阶段发育特性分析的结果,用两年半的时间便育出了一个新的早熟的小麦品种。近几年来,我国杂交育种工作在米丘林遗传学启示之下,也提高了效率和速度。
用无性杂交方法创造植物新类型
应用无性杂交(植株交配结合借营养体——茎、芽、根嫁接完成的叫做无性杂交)方法创造植物新类型是由米丘林及其继承者们倡始和发展起来的,这一方法在育种上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无性杂种。
无性杂交的研究在我国得到了丰富的成果,育出了一些优良品种。例如,用陆地棉岱字十四号为砧木教养海岛棉的方法,育出了一个具有四十毫米以上的长绒而成熟期不晚于陆地棉的新品系(名为长绒三号);又以苹果品种“国光”为砧木教养“元帅”品种的方法,育出了既有香味、美观又耐贮藏的杂种(名为“国帅”)。此外,在生产实践上应用嫁接方法创育生活力强盛的杂种第一代,在我国也有一些例子,并有了增产效果。
大量试验表明,无性杂种在遗传现象上是和有性杂种大同小异的,但在育种工作上,无性杂交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许多远缘植物间进行嫁接比授粉容易获得杂种,杂种后代的多样性也较广泛,这就为新品种的育成,开辟了宽广的道路。
用远缘杂交的方法培育新品种
用远缘杂交(包括有性的和无性的)的方法育种也是由米丘林提出的,米丘林在这一方面创造了许多奇迹。但是,当米丘林进行远缘杂交成功时守旧的科学家曾经讥笑他为无知,甚至今天仍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这些人都是戴着形式遗传学的眼镜来观察问题的,他们既不晓得也不研究如何克服远缘类型间的不可杂交性。
近几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特别是农民育种家,在党的领导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远缘杂交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例如,我国农民育种家以稗草与水稻杂交,育出了一穗结一千数百粒的杂种水稻。研究机关以黑麦与小麦杂交,并以秋水仙精处理其第一代幼苗,获得了一穗九十多粒、千粒重五十多克,且秆硬、能抗三种锈病的杂种小麦。以朱槿与棉花杂交,在后代中出现了一部分纤维长四十八毫米、衣分达50%的棉株。所有以上这些远缘杂种在后代中的优异表现,都是品种间杂交所不能得到的。
为什么形式遗传学认为远缘杂交不可能用来进行育种工作呢?因为远缘杂交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所得杂种不一定能结实,但这些难关早被米丘林遗传学攻破了。米丘林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看出,要想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必须设法使两性因素的生物学特性相互接近,使亲本的遗传性发生动摇,使杂种生理过程和生殖机能不致破坏到不能进行的程度,于是创造了种种巧妙的措施,克服了远缘类型间的不可杂交性和远缘杂种的不孕性。这些措施在我国几年来的育种工作中也已运用得很有成效。
例如,上述棉花与朱槿的杂交,母本是中棉同岱字棉间的杂种,其遗传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稗草与水稻的杂交,母本水稻是一杂种,父本稗草是从远处引进的,其原产地风土条件与杂交地点有很大不同,就是说,前者遗传性还未保守,后者遗传性业已动摇,这都符合米丘林遗传学创造远缘杂种的原则。此外,我国还有关于丝瓜与黄瓜杂交,柳树和杨树杂交的研究,都得到了成功。前者的成功是由于先以丝瓜为砧木,对黄瓜进行无性教养,使其接近于丝瓜的生物学特性,然后再授以两者的混合花粉;后者的成功是由于在给柳树授以杨树花粉之前,在柳树柱头上加上杨树柱头的小块及其浆汁,以助杨树花粉的发芽。这些研究工作的成功,也都是米丘林遗传学的胜利。
由上可见,米丘林遗传学不仅对以往通用的系统选择和品种间有性杂交等育种方法作了根本性的改革,而且还创造了无性杂交、远缘杂交和定向培育等等有广大前途的新方法。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就是在育种工作上多年来被形式遗传学所局限和堵塞的道路,一一被米丘林遗传学拓宽和打通。过去认为碰运气的、有限量的、过筛子似的工作,变成了可以定向控制的、无限量的、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变化无疑是为多快好省地选育新品种提供了巨大可能性。
当然,育种方法除上述几种外,还有其他的方法。任何一个方法如不与其他方法综合应用,都不易得到良好结果,或者要费较多的年限。例如,用定向培育法育种时,最好利用遗传性动摇了的杂种材料或从远处引进的材料;利用远缘杂交方法育种时,除也最好利用上述材料外,在获得杂种之后,还宜给以相应的环境条件,进行定向培育,这样容易又好又快地得到预期成果。在以人工引变的方法育种时,更应如此,因为这个方法近十年来虽也有一些发展,但直到今日,基本上还属于摸索阶段,如作为主要手段单独使用,成功的机会是极其稀少的。人工引变作为一项育种的方法,应该很好地吸取多年来的成败经验。
为了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育种工作必须切实遵循科学研究机关育种与群众育种相结合的方针,广泛运用米丘林遗传学的理论和方法,多快好省地选育出大量的优良品种。


第7版()
专栏:学术动态

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参考书
苏联发表列宁的“‘马恩通信集’摘要”
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整理的没有发表过的列宁著作“‘1844—1883年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摘要”,已经由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
“1844—1883年弗里德利赫·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通信集”一书,是1913年倍倍尔和伯恩斯坦在德国斯图加特出版的。列宁曾经指出,伯恩斯坦所做的编辑工作(即为通信集写序和注解)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常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通信集”不全(一千五百封信中只收了一千三百八十六封),而且对原文作了很大的删改。但是,列宁非常重视这部通信集,给它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全书贯彻了辩证法的精神,“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和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这就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的地方,这就是他们在革命思想史上英明地迈进的一步”。1913年10月到12月,列宁深入地研究了这部通信集,并作了笔记。这本笔记共七十六页,现在保存在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档案馆里。列宁在这本笔记本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三百封信件作了摘要,并且对十五封理论上很重要的信件作了摘录。笔记本的最后是简要的主题索引。此外,列宁还在通信集上加上行注和旁注。所有这些材料,都收集进新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摘要”中。
列宁的“摘要”的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他对于信件就三个基本问题作了注解和摘要: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第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政策和策略;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行录。“摘要”中明白易懂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它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制定过程和三个组成部分的卓越的参考书。“摘要”还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反对科学共产主义的敌人和各种各样修正主义者曾经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