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水稻插秧机的革命意义
农业部副部长 刘瑞龙
1956年,我国出现第一台水稻插秧机模型。四年来,各地不断试验研究,现在已经获得初步成功。在全国第七次插秧机评比会上,各地选送了八十四种插秧机,评选出“湖南醴陵二号”、“江西——五九型”、“广西五九——三型”、“上海南汇一号”、“湖北汉川——五九型”、“浙农四号”、“南一零五——B型”等七种插秧机,确定定型制造推广。此外,还有十四种向全国推荐试用。
插秧机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土的,如“湖南醴陵二号”。半土半洋的,如“江西——五九型”、“广西五九——三型”、“上海南汇一号”、“湖北汉川——五九型”。也有洋的,如“南一零五——B型”(上述土洋,只是在相对意义上说的,意即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插秧的方式,有直插式、滚插式、夹插式。从动力讲,有人力的,有畜力的,还有机械动力的。正是因为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各地可以按照当地条件和需要加以选择。
现在定型推广的插秧机,已经达到新的技术水平。
第一、插秧质量好,符合农业技术要求。机插穴距均匀,能保证合理密植。机插秧苗深浅一致,入泥深度都在四到五厘米左右。过去插秧机作业有漏插、勾秧、伤秧和不均匀等缺点,现在已经基本解决。漏秧率少的1%,多的5%。勾秧率低的2%,高的30%以上。伤秧率少的不到1%,多的8%。均匀度达90%,差的60%或70%。机插水稻的插秧穴眼小,田间脚印少,秧苗拔出后曝晒时间短,栽插时没有包心秧。这些,都是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的。
第二、插秧效率高。按每亩三万穴的密度,用人工每天只插半亩。如用醴陵简易插秧机,每天可插三至四亩;用“江西——五九型”或“广西五九——三型”,每天可插五亩到七亩;用“南一零五——B型”,最多每天可插三十亩左右,机插比手插效率提高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第三、机身坚固,部件牢稳。这是几年来不断改进的结果,自然也包括工艺制造的质量在内。过去插秧机下水后,水浸日晒,极易变形,不能经久使用。现在不少地方用各种方法处理木材,已经做到机器不变形,下水后可以比较持久地作业。
第四、操作轻便,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妇女、半劳力都能操作。湖南攸县妇女插秧能手陈彬秀,原先不相信用插秧机能插得好,插得快;后来,她和插秧机比赛了一番,结果插秧机比她快四倍,而且操作轻便。从此以后,她就积极地使用插秧机,由手插能手变成了机插能手。
使用插秧机插秧,既能抢住季节,又能保证合理密植。1959年全国试用各种型号插秧机栽插水稻的面积,达到六十八万多亩。各地大面积试验的田间鉴定证明,使用插秧机插秧是增产的。据贵州、湖南、四川、安徽、湖北、江西、河北等十四个点统计,机插比手插增产的情况是:增产2%到10%的有六个点,增产11%到20%的有四个点,增产31%到35%的有四个点。使用插秧机不仅提高工效,而且增产,农民十分喜爱插秧机。贵州农民唱的妙:“自古插秧手称能,如今机器飞田中,保质保量效率高,腰不酸来腿不疼。初看好似龙戏水,转眼青纱已织成。”
水稻插秧机研究成功和推广普及,是我国水田农具的大革命,也是水稻栽培上的一个大革命。这是党的总路线的胜利,是农业生产大跃进的产物,是农村人民公社化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群众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产物。
水稻插秧机的试验成功和普及推广,对于根本改变我国水田的耕作技术的落后面貌,促进农业生产的全面跃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时,毛主席在1955年7月就指出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毛主席说:“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在这里毛主席所说“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通通使用机器操作”这个伟大理想,在水田地区,将会由于水稻插秧机的推广普及和不断改进提高而逐步地实现。我国有近四分之一的耕地是种植水稻的。水稻栽培有插秧移植和大田直播的两种方式。所占面积,前者是绝大多数,后者只在少数地区采用。现有经验证明,在深耕足肥、整地良好、管理精细的条件下,直播可以获得高产,但它的缺点是难于克服与前作生长的矛盾,前作未收,无法播种,在大部分地区一年只能种一季,加上条播株距密集,草苗齐长,清除杂草困难,在我国大多数地区耕地能种两季的情况下,一时难以推广。插秧(育苗移栽)的好处是:在小块秧田育苗期间,大田仍可种植其他作物,可以经济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在秧田育苗、本田灌水以及整秧栽插时,都能有效地清除杂草;按一定穴距栽插,也便于中耕和通风透光。插秧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精耕细作传统中一项优良技术,也是今天绝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比较可靠的增产办法。但是,水稻插秧对农时要求很严格,一般要求十天以内完成,时间拖延,就要减产。插秧费工多,劳动强度大。农业大跃进以来,水稻栽插密度加大,用工量随之加大。特别是收麦插秧和收早稻插晚稻的季节,劳动力是十分紧张的。所以,水稻插秧作业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便成了我国水田地区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曾经梦想有一种能够减轻繁重劳动的插秧工具。宋朝湖北武昌农民发明一种秧马,诗人苏东坡曾作秧马歌来歌颂它。全国解放后,广大农民提出了创造插秧机的要求,并且在不少地方进行创制插秧机的尝试,党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新事物的苗头,积极地领导了这个技术革命运动。
插秧机从提出任务经多次试验创制到定型推广,中间经过无数次的斗争。既要和由于缺乏现成经验所产生的困难作斗争,又要和右倾保守思想的阻挠作斗争。党的各级组织坚决支持插秧机创制者的创造活动,党从各方面培育这个新生事物,人民公社的成就和威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展,都给插秧机创制活动以无限鼓舞。插秧机的成功,给人们的思想启发极大。
第一、插秧机的初步成功,证明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可以和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结合起来,打破了过去有人认为“插秧不能机械化”的谬论。我国南方水田地区耕作能否机械化,首先取决于水稻田作业能否机械化,而水稻田作业中技术要求较高的就是插秧。这个环节一突破,便替水田地区机械化作业开辟了顺畅的道路。现在定型推广的插秧机多数还是靠人力操作的,因为诞生不久,难免有一些缺点,今后必将不断改进,逐渐完善。将来有了大量的动力牵引机械,插秧作业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半机械化过渡到机械化。最初怀疑的人们曾经认为用机器插秧是不可思议的。当插秧机初步成功的时候,他们又怀疑能否增产。他们强调插秧技术的复杂性,插秧条件的特殊性,并强调说,田小路窄,难以运行,地形崎岖难以改变等。诚然,插秧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分秧和送秧,曾经是所有插秧机创制者首先遇到的难题。但是,广大工人农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坚毅不拔地刻苦钻研,互相学习,努力创造。在怀疑的人们中,有一批思想上的懒汉和懦夫,既不愿向群众学习,又不肯刻苦钻研,他们在碰壁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贫乏,于是就散布“插秧不能机械化”的谬论。插秧机创制者林体强同志从打字机等距移动的原理,找到了秧箱移动的办法来分秧。贺继生同志从梳头的梳子找到了夹式分秧的原理。他们的结论和懦夫懒汉的谬论相反:“插秧机械化虽说是困难的,但是,困难是可以攻破的。”现在无数事例证明:插秧不仅可以机械化,而且可以增产。插秧机不仅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工具,而且是增产的工具。
第二、插秧机的初步成功,证明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创造出来或者还没有创造成功的东西,我国人民是能够创造出来和创造成功的,别人还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再一次沉重地打击了洋奴思想。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虽然比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许多年,我们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他们的。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多年前就有人研究插秧机,至今还没有成功。我们只花了几年的时间就初步成功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政治挂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了敢想敢说敢做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了加速建设社会主义,都在大胆创造,忘我劳动,每一个人都以克服困难、帮助别人为光荣,集中领导,分地创造,互相学习,彼此促进,因此,成功就快。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为了利润,为了个人发财,彼此互相保密,互相破坏,所以进度就很慢。第二、正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能够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不仅有专业研究队伍,而主要是依靠群众运动,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案和方法,进行多点试验研究。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在试验中的插秧机就有二千多种。千百万人民群众开动脑筋,想问题,出主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所有插秧机的创制,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这样,创制中的困难问题,就一个个地一批批地得到解决,插秧机就创制成功了。为了交流技术研究成果,全国和各地每年定期召开多次经验交流会,1956年以来,就召开了七次全国插秧机会议,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办不到的。过去一些资产阶级技术人员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比我们强,他们都没有能解决插秧机的问题,中国技术落后,更是不能解决的。”1956年,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农具系的一个右派分子,就是根据这种荒谬论点,拚命主张把插秧机研究课题取消,十足地表现了这些人的洋奴思想。
第三、插秧机初步成功的事实,证明广大工人农民是能够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而且有许多尖端,正是工人农民首先攀登上去的。我们在解决许多尖端技术的问题上,必须坚决走群众路线,必须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必须土洋并举,过去不少人认为插秧机是尖端技术,工人农民是大老粗,文化低,对科学是无法问津的。1956年,在全国第二次插秧机会议上,有一位“专家”,曾经要求把研究插秧机的任务由他一个人包揽下来。如果要讲条件的话,这位“专家”,有国家给他使用的机器,并且拨了专款,还有国外技术资料,又有“理论”等等,照理是应该能够把插秧机设计出来的。但是,由于他的思想方法不对头,关着门研究,不和工农群众结合,不和生产实际结合,结果他设计试制出来的插秧机,用钢很多,体形笨大,不能下水。这次创制插秧机成功的人,多数是过去资产阶级专家看不起的工农出身的“土专家”。他们在党的领导下,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觉悟,有冲天的干劲,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不怕丢面子,不怕失败,失败了再干,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再接再厉,坚持到底,因此,成功就快。“湖北汉川——五九型”改进了二十三次才成功。“湖南耒阳插秧机”改了一百七十五次才成功。贺继生同志是当时农业合作社干部,白天忙于行政工作,夜里研究插秧机,他们受到了保守主义者各种讽刺,说“土包子能造机器,机器就不值钱了。”其实,世界上许多机器,最初都是“土包子”设想出来和研究出来的,有的经过技术人员帮助,就很快研究成功。事实证明,一切科学技术人员,也只有放下架子,坚决投身于火热的群众运动,和工人农民一道,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工人、农民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作出真正有用的贡献。“南农二号”插秧机,就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三合一搞出来的。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坚决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干部、技术人员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这应该是我们科学研究工作的根本方向。
插秧机成功的事实,又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所指示的“放手发动群众,一切通过试验”这一条真理的准确性。
放手发动群众,推广插秧机,在农事活动最紧张的作业环节,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是保证今后农业继续跃进的一项重大措施。目前水稻插秧机已经走过了试验研究阶段,经过了大面积分区生产实验,跃进到定型推广的新阶段。1960年各省准备推广的插秧机将有几百万台。这批插秧机的推广,在提高劳动工效和大面积增产等方面,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件大事,我们必须认真办好。
插秧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土有洋,也有半土半洋的。各地应该根据技术条件和制造能力,选择适合本地使用的插秧机,加速制造,放手推广。有条件能够制造洋的,就制造推广洋的;条件不足不能制造洋的,就制造推广土的或土洋结合的。除了前边所说七种以外,各省各地认为适宜推广的其他型号,也要积极制造推广。一般地区在目前条件下,应该以推广土的为主。土的制造容易,推广快,便于普及。醴陵插秧机主要是竹木结构,一台只要二两洋钉,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土洋结合的也应积极推广。洋的如“南一零五——B型”插秧机,效率高,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积极制造推广,这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各地制造插秧机都要保证产品质量。推广出去的插秧机也要不断组织检查,解决使用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发挥省工增产的实效,并研求改进和日臻完善的途径。
各地制造插秧机所需原材料,应该坚持自力更生原则就地解决。
要做好技术训练工作。在插秧季节前,必须根据推广计划,采取实际操作现场教学办法,每台插秧机培训两班操作手。提前培训修理人员,在插秧季节,组织田间流动修理组,做好插秧机的修理维护和使用保管工作。
正如同志们所说那样:大量推广插秧机之后,无疑地会在大面积上发挥它的优越性,但是,必须估计到,现有各种型号的插秧机都还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加上在赶制中技术不熟练,自然会出现一些不合规格要求的。插秧机手操作不熟练,插不好的现象也必然会发生,甚至有些比手插的还差。所有这些毛病都必须估计到,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出了毛病不后悔,不退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胜利。
水稻插秧机的初步成功,只能说是突破了水田机械化作业最重要的一关。我们要继续前进,逐步地解决南方水田地区农业机械化的问题。
当前的任务是,插秧机本身要继续改进,消灭漏秧、勾秧、伤秧现象;早稻、中稻、晚稻、嫩秧、壮秧都能插;密度和深度可以灵活调节。集中现有各种机子的优点,创制一种动力的,最好是人力、畜力、机械动力、电力通用的插秧机。动力自走式、拖拉机牵引式、悬挂式、绳索牵引式以及遥远控制式都要研究。进一步研究有关插秧机的要求原理、农艺,以及制造上的结构、材料和工艺要求等。总之,要继续提高工效,尽量减轻劳动强度。
我们要解决整个插秧过程半机械化、机械化的问题,创造出一整套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的拔秧、洗秧、整秧、运秧、装秧、插秧合乎农业要求的、高工效的工具,减少使用插秧机插秧所消耗的辅助工时。现在使用一台“南一零五——B型”机子插秧,需要二十个人拔秧,三个人整秧,这种情况是必须迅速改变的。
在现有基础上,完成水田作业机械系列化的研究。我们需要一整套的适合水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农业机械,例如水田深耕犁、耙,适合密植要求的中耕器和防治病虫的农械,高效率的人力、畜力或机引的收获机、脱谷机以及干燥机等,以便加速水稻地区农业的技术改造。
水田农具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已经做出不少成绩,有的已经初步成功,有的已经露出苗头,找到线索。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鼓足干劲,反透右倾,贯彻总路线的精神,依靠群众,坚持下去,水田耕作的技术改造问题是能够解决的,水稻地区农业的现代化是能够一步一步实现的。


第7版()
专栏:

支援农业是工人阶级的光荣任务
中共洛阳市委第一书记 吕英
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两个物质生产部门。这两个部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推动的。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全面的阐明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他说:“农民——这是中国工业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能够供给最丰富的粮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业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又进一步指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适应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并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强调指出在农业实现合作化以后,应该逐步的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只有使技术落后的农业迅速地转移到先进技术的大生产的基础上,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和按比例的持续跃进,才能使我国的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明确任务 分工包干 调查研究 层层规划
洛阳市和河南全省各地一样,遵循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在省委、地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建设方面,曾经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几年来的发展情况看,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洛阳市正处在工业基本建设时期,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除了原有的几个地方国营企业曾制造了一些新式农具,部分的适应了当时农业合作化时期对工业提出的一些需要外,一般的多是季节性人力、物力支援。从1957年起,特别是从1958年大跃进以来,一方面由于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对工业支援农业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另方面,国家在洛阳兴建的工业企业已经相继投入或部分投入生产,地方的中、小型企业也普遍兴办起来。因而,各类企业和各部门不仅在大办钢铁、兴修水利、抗旱、防汛和农忙季节给广大农民以大力的支援,而且和周围县、社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协作关系,给县、社工业以设备和技术上的援助,进一步密切了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支援农业的协作网。最近各单位普遍建立或加强了支援农业的专门机构,层层规划,分工包干,加强对协作区的固定联系和协作,有的还建立了一月一次的两方领导人员碰头联系制度,进一步以成套的装备支援县社工业,从而使工业支援农业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运动的新阶段。据不完全的统计,1959年共支援农村耕作机械七千九百九十一台(件),排灌机械一千八百七十九台(件),碎铜废料四百一十四吨,化肥、农药一千九百九十八吨;为农村人民公社培训了各种技术人员二百五十多名。同时,已经为郊区和豫西农村建立和扩建了三十五个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型工厂。拖拉机厂除了保证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增产大批拖拉机支援农业建设外,还给全国各地加工了拖拉机零件九万多件,加工修理了各种设备十三万多台(件)。地方国营洛阳机床厂生产了成批的适用于小型工厂的车、铣、刨等成套简易机床,供应了农村社办工业。所有这些,对支援农业技术改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支援农业 促进工业 既有市场 又有资金
工业支援农业,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造,不仅是农业本身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发展工业和广大工人的共同愿望。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原理,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高速度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方针,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不断的用先进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但是重工业的发展决不能脱离农业和轻工业而孤立地进行,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所说的,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因此,农业发展的快慢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对工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真理,已为几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所证明。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还可以不断地给工业部门输送大量的劳动力。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比较深刻的体会。洛阳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几年来洛阳市大规模工业企业的兴建和发展,一直是在全国各地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大力支援下进行的。几年来豫西地区以及各地农民供应了基本建设所需要的一切物资和人力。从现在洛阳市已经形成的庞大建设队伍来看,在十三万四千多名工人中,有十万人左右是来自豫西地区和全省农村的青壮年农民。
为了使农业的发展能够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并促进工业的发展,必须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商品率,以便腾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支援工业建设和满足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造。现在,不仅由于人民公社的巩固发展,为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开辟了广阔的前途,而且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有了初步基础,城市支援农业的潜力也越来越大。以洛阳市为例,在进入1960年的头一个月内,各单位拿出支援农业的各种机械设备就有二百六十五部(台),运输机械一千零五十五辆,各种农具、工具四万四千七百二十八件,并为农业加工修理工具、器械三千件以上。这些数字都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几倍以至十几倍。单是农具、工具一项,就等于去年全年的80%以上。这也说明在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的技术改造,不仅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组织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网
洛阳地区的经验证明,要很好地开展工业支援农业技术改造运动,首先,要坚持政治挂帅。要在广大职工和干部中大张旗鼓地、反复细致地进行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思想教育。只有当广大群众和干部正确理解了发展工业同发展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支援农业看做是全党和工人阶级责无旁贷的光荣历史任务,才能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其次,在保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挖掘现有企业的生产潜力,在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带动下,积极发展为农业服务的中、小型企业,组成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支援农业技术改造网。洛阳市的做法是这样的:根据农业需要和各个企业的可能条件,更有计划、有系统地帮助郊区和帮助附近的县和人民公社进一步发展和扩建县、社工厂,给以设备和技术上的援助,帮助他们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尽快的建立起自己的工业基地,成为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力量,同时,采用了领导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深入农村巡回服务,帮助农民检修机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训练班、专题讲课、生产实习、现场指导等活动,为农村培养了很多的拖拉机手、司机、司泵、车工、电工等技术人才,以适应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全面改造的需要。此外,洛阳市在和农村广泛建立协作关系的同时,还固定了协作区,包干负责。洛阳市的大型厂一般都包一县或数县,中型厂包一社或几社,小型厂包一社,这样作的好处很多。它可以使各个企业有经常联系的农村基点,及时了解农村需要,便于企业制定支援农业的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并督促、检查执行;便于密切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当然,强调实行固定支援重点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和其它广大农村建立广泛的协作,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洛阳市在取得以上成绩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专门机构,不断的检查执行情况是搞好工业支援农业的根本保证。
市委根据省、地委的指示,在去年冬季就研究制定了支援农村的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今年初又专门讨论制订了1960年支援农业的规划。现在各个支援与被支援单位都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工业支援农业的专门机构,设立有专门负责的办公室。这样做可以统一领导,便于双方商讨问题,加强督促检查,从而避免了过去某些被支援的大小单位都到厂求援,头绪繁多,分散精力,影响有计划的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的忙乱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