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三八”红旗手

我们七姐妹
浙江黄岩海门人民公社葭芷大队 许梅香
我们七个,贺凤英、许梅香、王美云、何金凤、杨领凤、王仙凤和泮仙招,都是农村中普通的劳动妇女,在党的亲切关怀与培养下和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们才成长起来的。1958年春耕插秧时,我们姊妹创造了日插2×5密植一点五亩的高工效纪录。群众给予我们无尚的荣誉,称我们为“七仙女”。大姊和我在1958年都上了北京,1959年还光荣地到北京参加我国伟大的十周年国庆观礼,见到了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以前,我们七姊妹中,除了大姊常年参加劳动外,其他六个都只参加辅助性的劳动。1958年春天,党委号召要提早插秧,又加上密植程度和操作技术要求高,劳动力显得十分紧张。当时乡党总支号召妇女学习插秧。党总支书记徐仁瑶同志在我们生产队召开全乡妇女插秧现场会议以后,当天夜里供销社里的插秧牵田绳全部卖光,第二天有一千六百名妇女投入了插秧。我们七姊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插秧的。我们开始学习时,插得又慢又不齐,真像几条青龙在田里滚,还累得全身酸痛。可是这并没有动摇我们学习插秧的决心。小仙招当时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但她人小志高,用野草当秧苗,操场当田垟,一个人偷偷地学习插秧,经过三、四天的学习,也赶上了一般社员的插秧水平。六妹王仙凤学习插秧时,曾遭到母亲的反对。她母亲认为一个快要出嫁的姑娘,不应该学种田,把脸孔晒得黑黑的,多难看。仙凤在党支部支持下,积极说服了母亲,终于参加了插秧,因此群众称她是“关不住的姑娘”。王美云、何金凤、杨领凤等过去都没有插过秧,现在也学会了,而且插得很好。有一次,总支书记徐仁瑶在田头检查生产时,说王美云插得很好,就下田和王美云较量。徐书记本来是插秧老手,可是不到半点钟就被王美云比下了,因此王美云被大家称为插秧飞天手。
1958年夏收夏种时期,在全乡举办了插秧比巧大会,我们受到了群众的赞扬,从此“七仙女”的光荣称号就传开了。
去年我们葭芷大队大部分土地改种了棉花,我们也响应党的号召,种了二十四点五亩棉花丰产畈。可是我们姊妹中除我以外,谁也没有种过棉花,而我过去种的是本地棉,现在种岱字棉,也没有经验。3月初,棉花开始育苗了,大队向慈溪要来了二只营养钵样子,我们就依样画葫芦地干起来了。干了四天四夜,第一批做出一万多只营养钵,但由于没有做好温汤浸种和防冻保暖工作,结果播下的棉籽全部烂掉。我们很着急,连忙派王仙凤到慈溪何巧娥那里去取经,同时继续赶制营养钵。制钵时,大家鞋底都踏穿了,脚底也起了泡,但没有人叫苦,制钵效率不断提高,开始每人每天只能做一千多只,三四天后能做八千余只了。后来我们在党和技术员的帮助下,采取了温床育苗法,在地上挖了半尺深的穴,铺上猪栏肥,盖上泥土再排上营养钵,铺上碎稻秆保暖,四周还筑起矮泥墙,竖上稻草帘。结果,在冰霜满地的日子里棉苗还是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移苗不久,就碰上连晴二十天,幼嫩的棉苗有的干缩了,有的落了叶,我们立刻向干旱开火。在烈日下不能浇苗,我们就从下午五时开始挑水浇到天黑,早上三时起床浇水一直到太阳上山,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枯黄的棉苗终于又吐出了嫩绿的枝叶。
8月,正值棉花盛开、含铃旺期,又逢上了四十多天干旱和虫灾。我们提出“分秒必争,誓夺高产”的口号,坚持向自然灾害战斗。大姐和小仙招车水时,不慎一失脚落进水里,衣服也顾不得换,她们又继续车起来,红铃虫藏在花蕊里不好弄,我们就用绣花针一颗一颗把它挑出来。枝叶长高了,用长柄锄锄草会伤害棉铃。我们开了个诸葛亮会,研究出改用短柄锄头,爬进棉园去松土培土;还用碗代替粪杓一碗一碗地给棉苗追肥,像抚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培育棉苗。
刚战胜旱灾虫灾,又连续遭到猛烈的台风的袭击。当第一次台风警报传来时,是将近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立刻投入了防台战斗,将准备好的竹竿和绳子都背到田头,在技术员和社员的帮助下,将棉花一株一株绑上绳,打下牢固的桩子,直到伸手不见五指才休工。晚上,暴风急雨吹打不息,我们急得睡不着觉,都起床跑到棉田里去张望,看到棉苗被打得东倒西歪,等不得天明,我就带着姊妹们到试验田里去绑绳打桩。第二次台风袭来时,我们立刻将自己床上的草席卷到田头围住棉花,当作防风帐。台风到底奈何我们不得!
棉花丰收在望了,可是却突然发了三十年未曾有过的特大洪水。9月4日下午,狂风怒号,倾盆大雨下个不息,往日平静的椒江,这时忽然翻起一丈多高的浪头,汹涌的洪水冲击着堤岸。这时大姐和生产队的干部、社员正在抢救江堤。水位急剧上升,堤岸和江水的距离越缩越短,突然堤岸被洪水冲开一个缺口,江水哗哗的直冲进来。紧靠椒江的正是我们生产队的棉苗,如不急救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失。正在危急的时候,大姐闭住气一下跳到江里,用自己的身子堵住了缺口,接着社员们也一个个跳下水来,用草包和自己的身体抵挡了洪水,很快修好了缺口。洪水被人们坚强的意志征服了,棉花终于获得了空前的丰收。
今年,我们的“七姊妹组”已经扩大到三十八个人,建立了一个拥有一百五十二亩的棉花良种试验场和一个饲养场,要培养新品种,在大面积的田里实现籽棉千斤。1月份内,我们已经做出了三批营养钵,现在棉籽已正常地发芽生长。
过去,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绩,但决不自满。我们要坚持不断革命的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第8版()
专栏:

比·赶·创
顾明
南京市轻纺工业职工,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一个比名牌、赶名牌、创名牌的革命运动,他们的口号是“虚心学习比名牌、鼓足干劲赶名牌,敢想敢为创名牌”,又提出“比名牌虚心学习,赶名牌信心百倍,创名牌干劲冲天”。从这些口号里不仅可以看出他们的雄心大志,也可看出我们工人阶级的不断革命和绝不满足的豪迈精神。
这种比、赶、创的精神,西安人民搪瓷厂早就做得很好。这个厂是1952年建立的,初办时没有什么机器设备,生产全是手工操作,领导人全是从部队转业的外行,只能产面盆、口杯几种产品。可是在1956年后半年,建厂仅仅几年时间,产品质量就达到全国第二,仅次于已经有四十多年生产历史的上海搪瓷厂,1957年9月,产品质量被评为全国第一,赶上了最好的名牌货。又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在产品质量的内质和外观上的许多技术指标,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种比名牌、赶名牌、创名牌的精神,实际就是毛泽东同志不断革命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理论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的具体运用。比、赶、创,这正是三个阶段:比较是开始,追赶是过程,创造才是目的。三个阶段一步紧接着一步,一步比一步更高,走起来也会一步比一步更有劲。有这种不断革命的思想,就会创造新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物质技术力量,反过来又巩固和丰富了不断革命的思想。
比了可以知高低,分先进后进,要赶名牌货,首先就要敢于较量,敢于和名牌比,不为名牌货的牌子吓住。工人们说得好,“看谁比名牌最有勇气!”“看谁最敢和最好的名牌比高低!”名牌是什么?它就是好商品的商标,和名牌比这就是说要和最好的东西较量一番,是不甘居人下的表现。厂和厂比,公社和公社比,还有穷队和富队比,你比我,我比你。人人比,事事比,大比特比的风气盛行全国。
比了不如人怎么办?赶!既敢比就一定敢赶。落后了就要急起直追,赶就要认真研究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弱点,找出问题的所在。既然是“名牌货”,它总有比一般产品高明的地方,因此就要战略上蔑视困难,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既要虚心学习,又要刻苦钻研,踏踏实实地干。虽然赶毕竟是沿着别人走过的道路前进,是有师可学有法可效的,矛盾比较容易解决。不过这也是重要的一步,走了这步,就会鼓舞广大工人革新技术的旺盛斗志,促使工人更加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比了,赶了,还不满足。赶上之后又如何?仍然马不停蹄,人不下鞍开始自己创造!名牌有什么了不起呢?无非也是由新牌子创起来的,一出来也并不是就有名的,只是由于质量好才有了名成为名牌货。“事在人为”,“有为者,亦若是”。只要“有为”,新牌可以胜过老的名牌,老的名牌也可再赶上新的名牌。名牌是创出来的,谁好谁就是名牌,就有信用,为人喜买乐用。在技术上不革新、不革命,新的名牌是创不出的,老的名牌停步不前或稍一走慢,也会被后来的新牌子压下去,取而代之,过去一些名牌货不是已经被人忘了吗?创名牌要解决更隐蔽更复杂的问题,走别人所没走过的道路,不下一番探求的工夫是很难发现和解决的。这就要有不断革命的精神,要把已经取得的胜利做为争取新的胜利的起点。
你追我赶、并肩前进、不断地比、不断地赶、不断地创造的结果是什么呢?生产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了。一部生产发展的历史,就是生产者自己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历史。比名牌、赶名牌、创名牌的比、赶、创的精神,就是推动生产率提高,不断革命的一种动力。


第8版()
专栏:知识小品

想一想未来的建筑
路明
建筑,就像一只鸟,依靠它那不断丰满着羽毛的两个翅膀——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越飞越高。在未来的年代里,它将要飞到什么样的高程?
几千年以前,人们只能拿着自然所赐予的一切:粘土、芦苇、藤、竹、木材、天然石料和天然油漆,来打扮建筑的容颜。
在公元前七到六世纪的时候,人们把粘土坯经过焙烧,而发明了砖,于是在建筑的发展史上,开始了第一个新的里程。到了十九世纪,发明了混凝土,后来又发明了钢筋混凝土,于是建筑就进入了现代建筑的阶段。
砖也好,混凝土也好,它们虽然比较坚固,却很笨重,也不能很好地隔热保温。
能不能生产又轻巧、又能承重又能保温的砖来作墙呢?
建筑的历史上开始了一个“泡沫建筑”的新时代。
“泡沫建筑”是用泡沫材料盖起来的。泡沫材料就是一块凝固了的泡沫。在水泥里加入“泡沫剂”,在水泥的搅拌、凝固过程中泡沫剂不断产生大量气泡,这时,模子里的水泥浆体积不断膨胀,当膨胀到需要的程度而凝固以后,里面的泡沫就再也出不去了,这就变成泡沫水泥。
用泡沫材料盖房子,节省了大量的原料,减轻了房屋的重量。泡沫里的无数空气泡,是不传热的,它能使房屋“冬暖夏凉”。
泡沫材料专管保温隔音,而由别的材料担负承重的任务。例如,为了承重,二十四厘米厚砖墙就够了,但在我国东北,为了保温,就非要三十七厘米厚砖墙才行。将来,我们只要把泡沫材料放在两层很薄的混凝压榨板中间,保温承重就同时得到了满足。
但是,人们并不满足“泡沫材料”,人们又设想能不能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出钢一样坚硬的玻璃,玻璃一样透明的钢。
这时,化学知识将出来帮助人们,帮助人们重新排列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和分子,使它们重新组合,重新连结,于是建筑就将跨入“塑料建筑”的时代。
塑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材料。它非常轻,但却能承受很大力量的拉、压,不怕酸碱的侵蚀,不怕温度的变化,不导电不传热,性格非常稳定。它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有各种鲜艳的颜色。
拿泡沫塑料(聚苯乙烯)盖房子,比泡沫水泥制品还要优越。塑料做成的墙壁只要一两厘米厚,绝对保暖;做成地板,即使在上面蹦跳,也不会有多大的声音。
塑料可以像胶水一样来胶合物件,又可以像钢一样任意焊接,所以“塑料建筑”将是“天衣无缝”。
透明的塑料允许日光任意进入,整个一幢这样的建筑,将像“水晶宫”似的玲珑剔透。
将来盖起一幢房子就像小孩堆积木似的快和容易。整个一面墙,一间房子的楼板,一层层的楼梯……所有这一切,都是先在“房屋预制工厂”按设计图纸加工出来,然后在现场吊装。
请不必担心,这种工业化施工的预制的房屋,绝不会“千篇一律”“没有美感”,相反,它正需要建筑师们发挥最大的想像力和艺术天才,用最少的构件,去结合千变万化的漂亮的建筑形体和建筑群。
在未来的建筑里,自动的空气调节设备,保证了空气常新。小巧的半导体的取暖降温装置,被镶嵌在墙壁里,当按通电钮,使电流正方向通过它时,它就发热,而当电流反方向通过它时,它就吸热,使室内“四季如春”。
嵌在天花板上的不大的磷光半导体,白天吸收了太阳的辐射能,夜晚它就把吸收的能量变成光亮,经过调节,这种光亮能持续十几个小时。所以尽管太阳已经落山了,室内却是通夜放光明。
(附图片)
在农业生产上,塑料也有广泛的用途。这是一个暖房模型,它的原料不是玻璃而是塑料。
 李基禄摄


第8版()
专栏:

为你准备好心爱的新鞋
赵汶
长春市第六百货商店“三八”门市部鞋帽组的营业员王雪亭,一天突然接到一封信。她拆开一看,原来是个工人写的。信上写道:“……我想买一双46号的皮鞋,可是买了很久都买不着。我脚上的一双球鞋已经补了又补,缝了又缝,实在不能穿了。我没有家,没人给做。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你的模范事迹,所以写了这信请你帮助解决……”看过信后,王雪亭又喜又惊。喜的是这位工人同志如此信任自己,惊的是这样大码子的鞋从来没有见过,是否能买得着。于是她一有空就往鞋厂跑,终于找到一家答应给订做一双。当她把鞋送给那位工人的时候,他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几年来,在党的教育培养下,王雪亭就是这样热情地为广大群众服务着。她多次被选为长春市的劳动模范、省人民代表,省、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王雪亭最初作售货员时,对商业工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次趁休班的时候,她到另一个百货商店去给小孩买鞋。柜台前人并不多,可是她叫了几声,那位营业员才慢慢地走了过来。当王雪亭看完一双,要求再拿一双看看时,那营业员不耐烦地说:“你打不打算买?”王雪亭听见很憋气,没说二话就走了。这件不愉快的事情使她久久不能平静。她想:营业员的态度不好对顾客精神上的影响多大啊!商业工作也是党的工作的一部分,应该重视。于是她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改进工作。
一天,一位男顾客带着四个小孩子来买鞋。孩子们衣服并不破旧,但是却很脏。四双小脚,不是露了脚趾头,就是露了脚后跟。王雪亭想:孩子的脚又脏又湿,就是换了新鞋也不暖和。她就和蔼地对顾客说:“请你等一下,我马上就来。”那知那位顾客刚要发火,王雪亭出来了,端了一盆温水,拿了一块毛巾。她说:“小朋友,我给你们洗洗,再换上新鞋。”脚洗完了,换上新鞋,孩子们都高兴得不得了。那位男顾客窘迫地说:“同志,我刚才态度不好,请你原谅。”接着他又说,“孩子妈瘫痪一年多了,没人照顾他们。昨天发了工资,想着孩子们该换鞋了,今天抽空领他们出来买;可是刚才到一个商店去,那个营业员嫌孩子脚脏,硬说没有那样大的号,我一赌气领着孩子走了……”王雪亭忙安慰他:“你别难过了,这是我们营业员应该做的事情。”她要顾客把地址告诉她,准备以后抽空去帮助他照管孩子;但是那位顾客无论如何也不肯说,千谢万谢地走了。
暮色苍茫中,王雪亭下班了;然而她并没有回家,却朝永春街赵大娘家走去。原来王雪亭事先了解到,赵大娘家三个人,儿子在工厂当学徒,赵大爷有事经常不在家,家里只有赵大娘,她两眼昏花,又患着瘫痪症,因此王雪亭想去问问她需要买什么东西不。当她知道赵大娘缺电灯泡时,第二天就买好给送去了。赵大娘感动地说:“真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姑娘,比我儿子对我还亲哩。”又有一位住在二马路的老大娘来商店买了几次尖头雨鞋都没买着。这种雨鞋吉林省的橡胶厂不生产,靠天津、上海进货,因此常常缺货。王雪亭看见老大娘跑来跑去怪累的,就对老大娘说,“你把地址告诉我,等来了货我给您送去。”那位老大娘半信半疑地把地址告诉她,心里想:“那会有这号事呢?我活了半辈子都没有见过。”事也凑巧,当天晚上这批货就到了,王雪亭下班后立刻就给老大娘送去。老大娘乐得合不上嘴:“我还寻思你只是说说呢,哪想真的送来了。”这位老大娘以后经常去看王雪亭,真好像她妈妈一样。


第8版()
专栏:

罗蒙诺索夫城和中国柑
列宁格勒市附近的罗蒙诺索夫城在俄国沙皇时代原叫“奥兰年堡”。而“奥兰年堡”是附属于彼得堡京城的一片带有暖室的柑子园。“奥兰年堡”是个外来语,是从法国字“柑”来的。俄国人把柑叫做“阿别尔西那”,这是由两个外来语“阿别尔”与“西那”合成的。“阿别尔”是“苹果”之意;“西那”是“中国”之意,也就是说俄国人把柑叫做“中国苹果”。
柑从中国传到印度,又从印度传到古罗马,罗马花匠曾把未成熟的柑用粘土模或石膏模罩起来而使成熟的柑变为杯、碗等各种器皿的形状。后来法国人找到了柑种就在法国土地上培养起中国柑来。俄国人在十二世纪时从法国进口中国柑苗,并把柑树苗栽在木桶里,养在暖室中,从此中国柑就在俄国土地上传下了后代。 (文宏编译)


第8版()
专栏:

绿化祖国好江山
妇女造林要争光
尹戎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