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社论

要大牲畜个个增膘
春耕大忙季节就要到来。把所有的耕畜饲养好,使它们头头膘肥体壮,及时投入春耕,这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极为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我国的春耕生产中各项农活无论耕种、运肥、提水等,几乎没有一项不需要强壮的畜力。目前我国拖拉机还很少,健壮的大牲畜就是我们的“拖拉机”。有了它,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更多地提高农业产量。例如,用人力来深翻地,一个壮劳力一天只能翻一、两分地;而两头强壮的牛或骡子一天可以翻六、七亩地。一个人挑运肥料,不过挑百来斤;而一头牛拉大车可运肥料二千斤到四千斤。在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实现全部机械化的条件下,多用畜力及各种自然力(风力、水力、气力等)来代替和减轻人的繁重劳动,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农业增产,这是当前最现实的道路。群众常说:“牛增一成膘,田增一成产,人省一分力”,这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保护耕畜对于增加生产和减轻体力劳动的因果关系。
各地应该立即开展一个大牲畜的增膘运动。增膘保畜是畜牧生产中一个十分主要的环节。抓住这个环节就可以把饲养管理、繁殖改良、防疫卫生、准备饲料、修建畜舍等一系列工作带动起来。1959年各地人民公社保畜越冬工作比往年抓得早,抓得深入,畜膘比过去大大提高。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牧区的牲畜,畜膘在中等以上的占90%以上。河北省中上等膘的牲畜占95%。不少地方改变了历史上冬春牲畜普遍掉膘的成规,出现了膘情好,孕畜多,仔畜多,瘦弱畜少的新气象。各地应当利用这一大好形势,继续加强春季增膘保畜工作。做好饲养管理是保证牛肥马壮的先决条件。要认真地总结研究和推广饲养牲畜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使牲畜的饲养管理逐步向科学化发展。牲畜养的好坏,决定于饲养管理,而能不能迅速改进饲养管理方法,又决定于饲养管理人员。因此,各地基层党组织要抽调那些思想好、热心集体饲养事业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到牲畜战线上去。同时还要加强对饲养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山东省商河县双庙人民公社去年冬天选派优秀的饲养员以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使全社比较瘦弱的牲畜恢复了健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真安排饲草饲料,是养好牲畜的物质基础。群众常说:“草是膘、料是力”,这说明草料缺一不可。各地应根据牲畜发展头数计算出今年饲料饲草的需要量,在农业生产计划中妥善安排。玉米是饲料之王,多穗高粱产量高,秸秆也可作饲草,都应有计划地扩大播种面积。北方紫苜蓿产量高,营养好,还可增加地力,也可有计划地推广。
使用牲口要注意有劳有逸。应当根据牲口力所能及的程度,使用得当,尤其要注意保护孕畜和瘦弱的牲畜。要使广大社员都能明确认识到大牲畜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养好一头牲口很不容易,要把爱护大牲畜提高到爱护公共财产和社会主义觉悟的高度来进行教育。为了保护耕畜,各地人民公社还应建立一套合理的饲养管理和使用制度,定期进行评比检查。这方面各地已有许多经验,要很好地总结和推广。
保护耕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一时照料不周,牲畜就可能生病;一个季节役使过重,就可能瘦弱死亡。春季正是疫病流行季节,要加强防疫,做好预防注射和环境卫生等工作,防止传染病发生。
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中决定性的战役。春播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年播种面积一半以上。耕作量大,时间又很集中,迫切需要牛强马壮,及时投入战斗。各地最近在备耕工作大检查中,应把大牲畜的使用和保护情况,着重检查一下。要想尽一切办法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在最短时间内,使大牲畜头头膘肥体壮,以便更好地完成春耕和全年农业生产的任务。


第3版()
专栏:

把宁夏平原尽快建成农业高产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郝玉山
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灌区的宁夏平原,素称“塞上江南”,这里有耕地三百二十二万亩,约占宁夏全部实种面积27%强,但它却担负着全区60%以上的粮食生产任务。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灌区,由于过去没有排水设施,加上千年来采用大水漫灌的原始灌溉方法,造成了土壤盐渍化。解放前,这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洪漫,渠水淹,黄河倒灌排水难,良田变成盐碱滩”。解放后,尤其在1958年和1959年的连续大跃进中,全区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改善灌溉管理,开挖了长达三千九百公里的排水工程,其工程量仅土方一项就达三千五百万方。并普遍地建立了观测井、盐碱地改良试验站。截至1959年底,在三百二十二万亩农田中,有排水能力的已达二百二十三万亩,初步实现了排水简易沟网化,改良了盐渍地,盐渍程度大大降低,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多,粮食平均亩产量由1957年的二百五十斤提高到1959年的四百斤以上。
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在这个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面积盐渍化地区,只要大规模地迅速地改良土壤,就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目前我区引黄灌区土壤改良虽然获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全灌区现有的耕地中,还有盐渍严重,缺苗甚至减产、失种的地一百余万亩,有因盐渍而没有改造的碱荒、湖泊等一百一十六万亩,需要大力改良。已经改良过的盐碱地,也还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保证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不断上升。这也是灌区内当前兴修水利的中心任务。引黄灌区在发展上不仅将成为我区工业基地,而且客观形势要求也必将是一高产的农业基地。因为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就要求更好地贯彻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的方针,尽快地把这个低产区变为高产区。而发展农业生产在这个地区存在的最大的绊脚石就是土壤盐渍化,因此迅速搬掉这块绊脚石,不仅对工业建设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人民公社的经济水平,也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因此,根据规划,我们必须争取在最短时期内根除土壤盐渍化的危害,以达到既扩大种植面积,又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
土是农作物的基础,也是农业“八字宪法”的基础。按照中央指示的改良土壤盐渍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方针的精神,我区改良土壤必须以水土为主,土肥并重,排灌并重;并把排水沟网化、大系小畦园田化、洗盐淤田、深耕、多施有机肥料、种植水稻等措施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良盐碱地。其中,我们采取的一项根本的主要措施,就是大搞排水沟网化和大系小畦园田化同时并举。今年要大搞引黄灌区排水沟网化,大系小畦园田化,完成一百余万亩农田的排水工程,三十万亩洗盐淤田工程,实现每人一亩小畦园田化的任务。并在两年内,完成二百万亩盐碱地的改良和三百二十多万亩小畦园田化的任务。这样,每年至少可增产粮食几亿斤以上。
实践证明:排水沟网化是改良土壤盐碱化的有效措施。只有把排水干沟和排水支沟按照土壤情况及地上渍水、地下水位的不同情况,拟定排水沟网距离,建成排水沟网化,才能排除地面渍水和降低地下水位。排水就像人体中的脉络一样,大小动脉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大干沟开挖了,而不相应地开挖支毛沟,仍然不能发挥有效的排水作用。排水沟网化就是要把大干沟和支毛沟有计划地建成网状,成为一个整体的排水系统。根据地下观测和排水流量资料记载,引黄灌区近几年来,由于排水沟网化的作用,盐渍化程度已由“入超”变为“出超”,排出的盐量逐年增多,地下水位普遍降低一米左右。这说明,排水不仅可以把黄河水中的盐排出去,还可把原来的盐渍排掉,使土壤中盐渍成分逐步减少。因此,我们坚定不移地采取了排水沟网化的改良盐碱地的措施,按照规划,尽快地实现排水沟网化。
实践证明:加速实现大系小畦园田化,是消灭引黄灌区盐渍化的治本措施,也是更好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的一项有效的方法。特别是把排水沟网化和小畦园田化结合起来,就可迅速根治盐渍化的危害。否则,一面排出,一面大量输入,是难以消灭盐碱危害的。因为小畦园田化真正能达到地平如镜,埂直如线,有灌有排和经济用水的要求,也是实行小畦浅灌、改变大水漫灌的关键。
引黄灌区浪费水的问题和大水漫灌形成的盐渍化是严重的。根据1959年水文资料记载:引黄灌区每年进水三十二亿二千七百万立方米。其中排出的就有十亿四千九百万立方米,回归水竟达32.5%;河西灌区第一排水沟原设计排水能力为二十秒公方的流量,实际排水流量已达三十六秒公方。这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盐渍化程度增加和排水工程难以维持它应有的作用。由于大畦大水漫灌,使田嘴子、盐嘴子逐年增加,一般要占实际收获面积5%到10%左右。那就是说,农作物收获量也要相应的减少。与此相反,据王太堡农业试验场的试验,1959年把五百六十亩小麦田,由二至四亩的田块改成三至四分小畦后,每亩用水由四百三十立方米降到二百立方米左右;单位面积产量由1958年的四百九十二斤,提高到六百零四斤,增产22.8%。其它地区许多小畦园田化的试验也都证明,它是节约用水、减少盐渍、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同时,预计在最近几年内,我区水田面积将要扩大到八百万亩左右,依据青铜峡枯水期的径流量和现在的大水漫灌办法,仅能维持三百余万亩水田。如提前实现大系小畦园田化,每秒公方水由灌溉万亩地提高灌溉三万亩地的话,目前的枯水流量也能扩灌九百万亩水田。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实现大系小畦园田化,力争两年完成三百二十二万亩园田化的任务,为消灭盐渍地,给机械化和高产基地化创造良好条件。
改良土壤,消灭盐渍化是新生事物成长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暂时性的困难。在思想战线上也将会有一场新的和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斗争。过去有些地区有大水漫灌的习惯,一条渠道的水有30%多流入黄河,这样渠道水量要增加一半,相应的渠道也要增加一半,排水沟也要增加一半。这就必须下决心挖思想,破除“习惯论”;只要革掉旧习惯的命,大水漫灌是可以改变的。也有人说,重盐碱地区不能种水稻,经过思想革命以后,不但能种水稻,而且产量很高。这个命既然能革,大畦变小畦的命当然也能革。有人说大畦变小畦占地多,费工大。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据灵武农场试验,一块二亩大的田块,费十八个工;变成小畦以后,采用了筑埂器,只花两三个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至于有人说小畦园田化会使土地面积减少,这更不符合实际情况。搞小畦园田化,不但不会减少土地面积,而且会增加土地面积。实际上,小畦园田化的横软埂,基本上也是种植面积,也利于通风光保丰收。因此,只要坚持政治挂帅,高举总路线的红旗,坚持群众路线,大搞群众运动,大搞以工具改革为中心的高工效运动,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思想障碍,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从而使我区由低产地区变为高产地区,为继续跃进打下良好基础。


第3版()
专栏:

大搞群众运动 农林牧相结合 水肥土三并重 工商部门支援
上犹县五万亩低产田大翻身
本报南昌电 江西上犹县三万名干部社员夜宿山洞、日战山岗,远征野战三个月,使五万亩低产田彻底翻身。
上犹县位于赣南山区,全县十九万亩稻田中有六万四千亩分布在山高水冷的山坑,去年平均亩产量在三百斤以下,是全县的低产田。中共上犹县委认为实现1960年粮食平衡增产,首先必须大力改造低产田。因而在去年秋收后就组织了十多个调查组,经过调查研究找到了低产原因:有的是水利设施少,容易受旱;有的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有的是冷浆泥,土温低;有的因山高树多遮盖了阳光,日照不足等等。针对这些低产原因和群众多年来积累的改造低产田经验,县委和各公社党委制定了改造低产田的规划和具体措施。接着,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山洞宿、露天餐,远征野战一冬春,要低产田大翻身”的战斗号召,全县三万多名干部社员立即举着“大战低产田”的红旗,背着工具、衣被,全面向低产田进军。经过三个多月的奋战,至今已为低产田兴修了一万多处山塘、水库等各种水利工程;积造了四千万担肥料,平均每亩达六百三十担;为了防止雨水冲刷低产田,已植树造林二万多亩,种植牧草四千多亩。此外,还在低产田旁办起了三百多个畜牧场、一千多个土化肥厂,专门为低产田积造与生产肥料。根据县委最近检查结果,全县六万四千多亩低产田中已经有五万一千多亩得到了彻底改造,今年可以种植双季水稻,其余一万三千亩也已初步改变了面貌。
上犹县改造低产田既快又好,县委总结了主要经验是:“党领导搞运动,突击队住田头,农林牧相结合,水肥土三并重,各部门紧配合。”
上犹县改造低产田取胜的首要一点,还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县和公社党委成立了改造低产田的领导机构,第一书记亲自挂帅,专设办公室;各级党委派出了七百多名干部深入山坑,与突击队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社员一道战斗。
上犹县以农林牧相结合做为改造低产田治标治本的根本办法。农,即在低产田广种绿肥,改良低产田土质;全县在低产田里播种了四万多亩绿肥作物,比往年增加三倍多。同时还斩除了山间杂草,普遍做到离田三丈无杂草,为山阴田增加了日照。林,即环山造林种牧草,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冲刷田地,也发展了林业,又为畜牧业提供了牧草。牧,即在低产田旁大办畜牧场,既为低产田常年积造大量的优质肥料,改造土壤,又发展了养猪,一举两得。
水肥土三并重是上犹县改造低产田的另一治标治本办法。水,首先环山开沟,沿山筑堤,逢沟建坝,防止山洪毁田,并在排水沟中挖建沉沙池,使水中夹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不流入田中;其次,对水源不足的山排田,根据“蓄水为主、小型为主”的原则,修建山塘水库,保证农田用水;再就是开环田沟,把冷泉水排出田外,以及冬翻晒田,变冷浆泥为热浆泥。去冬今春,全县已为低产田开辟了五千多条排洪沟和三千多条水圳,新建山塘水库一千六百多个,今年将有效地全面控制山洪侵害,基本满足低产田的用水需要。肥,除了在低产田大办畜牧场、土化肥厂以及种植绿肥之外,还大力割青、铲草皮沤窖肥、堆肥,全县已沤制了六万五千多个粪窖,达到了亩田一窖、每窖百担肥。土,一是对沙田、浅脚田挑入“客土”,改变耕作层或增高耕作层;二是对泥脚深的冷浆田挑入硬质土;三是多犁多耙、细犁细耙,精耕巧做,达到土粒细小、地平如镜,便利作物生长。现在,所有低产田都已经过三次至四次细犁细耙,其中的一万多亩沙田都已挑入了“客土”,改变了耕作层。
改造低产田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因此县委在改造低产田大军出发前,即组织了工业、商业等部门紧密配合支援,派人深入低产田区,帮助各公社建立工棚,选择猪场、化肥厂的地址,安装电话线路。随着先垦队的安营扎寨,商业部门派来了一百多副货郎担;医疗部门派来了十三个医疗大队;手工业部门派来了五百多名木、篾、铁工工人,为大军制造、修理工具。
(刘光辉)(附图片)
吴忠公社罗渠管理区,为了治盐抗碱,采取了以防为主,防治并重,以水为纲、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罗渠管理区的回、汉族社员们正在开挖排水沟。 刘勋华摄
抓配种保满怀 抓保胎保全活山东开展
畜牧生产突击月
据新华社济南16日电 一个以大搞配种、保胎、孵化为主要内容的畜牧生产突击月运动正在山东各地展开。
进入2月份以来,山东省各地都相继开展了突击旬、突击月,狠抓春季配种。到目前为止,全省九十九万头适龄母牛、母驴、母马,经过春配,再加上原来怀胎的,已有62.6%受孕怀胎。为了进一步开展大、小牲畜的春配、保胎和家禽孵化工作,中共山东省委13日晚召开了电话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从现在起到4月15日止,结合抗旱保麦抗旱春播中心任务,开展一个配种、保胎、孵化突击月运动。突击月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广泛开展两抓、两保、一孵(抓配种保满怀,抓保胎保全活、一户孵一窝家禽)活动,保证牲畜实现全配、全准、全生、全活、全壮,家禽春孵要完成全年任务的70%以上。大牲畜力争3月20日以前尽可能的多配,以便孕畜在今年生犊,这是保证今年大牲畜能否大跃进的第一关。猪、羊主要是继续推行重配、复配等经验,实现多胎高产和提高产仔量和成活率。
为了使孕畜少流产和不流产,省委要求凡是孕畜需要减轻使役的,就坚决减轻使役;需要完全休息的,就坚决让它完全休息。同时,社社都要建立畜产院,所有孕畜在临产以前都要进畜产院,实行科学接生,专人管理。同时,要普遍建立幼畜场,使幼畜能做到全生全活全壮。
省委还指出,各公社都要根据条件,建立一个适当规模的畜牧场,做好家畜家禽的配种、保胎、孵化和饲养管理的示范工作,并且把有些单位瘦弱一时无力养好的牲畜集中起来,养好管好,既减少牲畜瘦弱死亡,又做好复膘、复壮的示范工作。
省委强调指出:加强党的领导是畜牧业高速度发展,实现今年畜牧生产继续跃进的根本保证。各地要下决心,把专职书记配备起来,要健全和加强畜牧业生产的专业机构,培养技术人员,壮大畜牧业队伍,大插红旗,大树标兵,组织社与社、场与场之间开展一个学、比、赶、帮的竞赛运动,使畜牧业生产运动一浪高一浪地持续大跃进。(附图片)
上海市松江县城北人民公社民乐生产队建立了温室,为春季大量种植水浮莲培育大量苗种 新华社记者 唐允仁摄


第3版()
专栏:

富队帮穷队共同跃进
上海郊区各公社帮助穷队赶富队
纪伦寨公社展开富队带穷队竞赛
本报讯 上海农村各人民公社积极帮助穷队猛赶富队。人民公社成立一年多来,上海郊区各公社大部分生产队的经济水平都有提高,穷队也迅速从原来占生产队总数的16%左右下降到5%左右。今年,各县县委和公社党委调出大批干部,进一步加强穷队的工作。南汇县书院公社主任和副业部长到新北生产队和友谊生产队以后,认真调查这些穷队的客观条件,发动群众,制订规划,决心改变穷队的面貌。许多县和公社派往穷队的干部还和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产和生活中和群众密切相处,多方面地帮助穷队发展生产。
国家经济部门和公社社有经济也在经济上多方面给穷队以支持。如发放农业贷款、发放棉花等农产品定金时,首先照顾到穷队的需要。嘉定县有关部门今年发放的五十万元无息贷款,主要帮助穷队充实生产资金。外冈公社宣高、马门两个穷队由于养猪少,夏熟追肥一度发生困难,公社和各个富队调了一万多担肥料,支援他们及时追到三麦和油菜田里,解决肥料不足困难。
党的领导和国家、公社对穷队的支持,给穷队社员和干部极大鼓舞。许多穷队立下雄心大志,发奋图强,要在今年赶上富队。娄塘公社三里桥生产队,往年因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耕作粗放,约有34%的夏熟作物是三类苗,但今年社员们意志昂扬,加强了田间管理,三麦油菜普遍追了二至三次肥料,目前禾苗生长健壮,三类苗面积下降到7%左右,并且大部分棉田已进行了中耕,施上基肥。崇明县城东公社第五生产队境内有不少低田,经常遭水淹没,产量很低。今年他们就抓住这个问题开展了低田改高田、荒田变良田的群众运动,最近已经将二十七亩低田挖成鱼池,用挖下来的泥土垫到另外二十七亩低田上去,准备播种棉花。
据新华社讯 安徽涡阳县纪伦寨公社以富队为中心分成三片开展的“看谁把穷队带得最好”的生产竞赛运动,经过去年一年的竞赛,全社“穷队”的生产在富队的带动和帮助下,都很快赶上富队。
今年春耕一开始,在继续开展片与片间带好“穷队”的竞赛的同时,各个片内的“穷队”,由于已经有了较好的生产基础,还和富队展开了竞赛。原来由纪伦寨大队帮助的江老家大队和华光大队,已和纪伦寨大队赛了起来。
纪伦寨公社自去年开始,就以纪伦寨、江集、纪王场三个富队为中心,各自带动几个穷队,并分成三片开展竞赛。
竞赛一开始,全社三个分片竞赛的单位,就出现了富队千方百计帮助“穷队”搞生产、“穷队”也鼓足干劲赶富队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根据等价交换互助互利的原则,各富队首先帮助“穷队”突击开挖大、小河沟三十四条,改善水利条件。同时,“穷队”荣光大队在富队支持下,一个冬春又开挖了两条河,保证了扩种水稻的用水。各个富队还主动地帮助穷队分析生产条件和耕作情况,针对“穷队”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帮助。如江集大队分析了荣光大队生产上最感困难的是种子欠缺、劳力不足,因此往往拖延播种期,影响产量,便立即从这个大队调配红薯秧一万八千斤支援荣光大队,帮助他们适时下种;在麦收劳动力紧张时,又抽出五百二十个劳动力帮助他们收麦子。
各个富队也非常重视向“穷队”认真传授各种增产技术,主动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帮助“穷队”学技术。
富队对穷队的支援,大大鼓舞了穷队的生产积极性,他们提出,“不拖富队后腿,坚决赶上先进队”,去年夏天为了在干旱中夺得丰收,各个“穷队”的社员,都日夜奋战田头,车水浇灌稻田和旱地,并且还尽量自力更生地发展多种经济生产,以增加大队的收入。如四里桥大队过去很少养鱼,去年在先进队的带动下,一鼓作气放养了鱼苗十三万尾。
通过去年一年来的竞赛,全社十五个富队和穷队的农副业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三个富队的粮食亩产量都比大跃进的1958年增加30%左右,而穷队的增产幅度更为显著,华光、荣光等穷队粮食亩产量都比1958年提高八成到一倍以上。由于粮食产量增加,多种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社员的收入一年就赶上了富队。


第3版()
专栏:宁夏通讯

盐碱地上的春天
本报记者 马玉平 王玉瑛
几年以前,在宁夏平原,每逢冬春两季,漫滩遍野泛起一片白茫茫盐碱质,像撒布大地上的一层秋霜一样。这就是土壤盐碱化的特征。现在,一进入这块平原,已很少看到这种奇特的现象了。即使在原来被认为“不毛之地”的碱滩、湖地,也有很多变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
向盐碱争地
沿着古老的秦渠,我们来到了灵武县崇兴寨人民公社郝家桥管理区第一生产大队。这里原来是一个被称为“九湖十八滩”的地方。这里的各族社员正在繁忙地进行春耕春种。他们现在种植的八千多亩耕地,有一半以上是最近几年来和盐碱灾害作斗争中争夺过来的。
在盐碱化面貌还没有改变以前,有人把这个地方称为“三白”乡,即出门一片白,刮风一片白,黑驴打滚变白驴。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社员们提出“向盐碱地要粮,向碱荒争地”的口号。在党的领导下,社员们开渠挖沟,从十几里路远的地方引过水来,用冲洗的办法冲去碱土,再用放淤的办法,淤地种植水稻。就这样使过去寸草不生的碱滩上破天荒第一次长出水稻。但是,那时农业社力量小,只能修些小渠小沟,小块小块地改变盐碱地。要从根本上全面地改变盐碱地,还是比较困难的。公社化后,公社的人力物力雄厚,人们征服盐碱地的信心更强了。在靠北面有一块一千多亩地的河滩,他们组织了一个一百五十多人的突击队,在共产党员、回族妇女马菊芳的带领下,苦战了四十五天,开凿了长达四千多米的四条引水渠和排水沟,和几十条支毛沟渠,降低了地下水位,使一千三百多亩碱荒实现了沟网化,达到有灌有排。全大队耕地面积扩大了四千多亩,去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三百六十斤,比农业合作社以前增加一倍多。过去的东大滩、河张滩、沈家湖等90%的碱滩、湖地,都变成了良田。
一年挖掉穷根
在吴忠人民公社,我们访问了回族人民聚居的罗渠管理区。它是这个公社七个管理区中土壤盐碱最重的地区,也是最穷一个管理区。公社化后,社员们人人树雄心、立大志,争取在短时期内实现管理区党委提出的“三变”(穷变富、低产变高产、碱地变良田)的口号。公社化后的第一个冬天,社员们就在雪花纷飞、寒风凛冽的日子里,挖沟排碱,全公社其他几个管理区听到罗渠管理区改良土壤的消息,也主动发挥共产主义协作精神,派了三百多劳动力来支援。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开挖十三道排水沟,使全管理区八千多亩土地达到有灌有排,迅速改变了土壤盐碱化的面貌。去年全管理区粮食平均亩产达四百二十斤,赶上了公社高产地区,社员平均收入也在一年赶上较富裕的队。社员们说:公社力量胜过天,一年低产变高产,贫穷面貌不复返,人人个个喜开颜。
碱滩湖地建农场
平原上的国营农场,大部分是在碱滩、湖地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访问了其中一个名叫巴浪湖农场。
1954年秋天,这个农场开始建场时,工人们形容当时的情景是:“向南看一片汪洋,向北看芦苇丛生,向东看碱滩茫茫。”当时和农场场长张振民同志同来的只有两个干部和一个技术员。人们几乎是赤手空拳,在湖泊碱地起家,当时这里连一块扎帐篷的干地都找不到。遇到风雨天人们连规划农场的图都绘不成。路是人走出来的!第一年他们就和当地农民结合,开了排灌的沟渠,使上千亩湖地干涸成为可耕地,第二年就开始用拖拉机整平翻犁。但是刚干涸的湖地,高低不平,有时拖拉机开进去,陷在里面出不来,工人们就把拖拉机拖出来,继续进行平整田地。这样,一年年地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开头种地时,土壤盐碱重,不出苗,第一年种植的水稻,就有30%左右的禾苗被碱死。第二年人们想就出了个办法,挖湖泥上地,这样既杀碱,肥效又高。由于工人们坚持努力,农场的耕地面积已经逐年扩大到了二万多亩。去年粮食总收获量达到三百多万斤,平均亩产量达到二百八十九斤。
现在,这里的人们在征服盐碱地基础上,又开始了大搞小畦园田化,向更高标准前进,争取更大丰收。


返回顶部